美学与人生答题3

  • 格式:txt
  • 大小:6.58 KB
  • 文档页数:4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 网教 专业: 公共课 2016 年 12月 课程名称【编号】: 美学与人生 【1145】 A卷 大作业 满分:100 分
在以下5个题目中选择其中的2个作答。每小题50分,共100分。分析问题时史料部分要具体清晰,观点部分要明确,论述部分要有层次与逻辑。
1、关于“美是什么”,教材从6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和回答,针对教材上的这6种说法,谈谈你自己的观点。
2、关于美的特点,教材上提供了非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主观性以及民族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于这些论述,谈谈你自己对其中2个特点的评论和意见。
3、关于审美范畴,教材着重谈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以及荒诞、意境等,针对这些范畴,请选择其中的两种范畴进行评价。
4、结合教材上关于美感与快感的论述部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5、针对教材“艺术与艺术圈”部分的内容,谈谈你对艺术与艺术圈这个问题的看法。
2、关于美的特点,教材上提供了非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主观性以及民族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于这些论述,谈谈你自己对其中2个特点的评论和意见。
答:一、美具有形象性。 “形”在中国古典词汇中更多的指地上的可见的事物之外貌,而象则更多地指天象或者象征之意。例如《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而韩康伯注曰:“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同样在《系辞上》里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这些都指出了“形象”的直接观感性,只不过有“天上地下”“形上形下”的区分。《周易》里说:“圣人设卦观象,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也者象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天垂象,见吉凶。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些“象”都有以痕迹征兆象征的意思。《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 有物。”《韩非子》对此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里的“象”则多了想象的意思了。总的来看,形象,都包含有可以眼见的直观的甚至可以触觉的物象的意思。 因此,美的形象性就是说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可见、可感可触的。康德曾经指出“

美是非关概念而普遍的”,美不是理性逻辑之下的清晰概念,但它却象概念一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抽象的真理和知识,即使美的东西有某种普遍性,典型性,蕴涵着“某种道理”,那也一定是在形象中包含着的,是不知不觉的自然显现,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不是感性的显现理念,而仅仅只见理念,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那这个东西不能叫做美。美是人的视觉一下能捕捉到的一个鲜明的栩栩如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这是美的首要条件。然后这个物象要能够引起人们的想象、情感等活动,把这个画面自己构筑成一个连贯的完整的有生命力的包含欣赏者自己情感的美的画面,如果还仅仅只停留在物象的阶段,就很难有更美的感觉。所以,美实际上是感性形象经过人的感性“综合”而形成的一个“意象”,是一个“物乙”而不是物体原样“物甲”了。 二、美具有情感性。 美是靠形象调动人们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象中去,审美是人的一种亲自的体验,审美主体完全沉浸在对象中,如醉如疵,获得一种忘我的彻底的身心愉快。· 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的重要特点。它不象传输科学知识或者哲学道理,用抽象、客观的概念给人理性的知识。白居易在《琵琶记》里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艺术就是靠这种共同的情感基础来进行交流和传播的,“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文艺作品就是靠这种情感的交流传达来感染人的。在审美中,人们常常随着审美对象本身的形象或哭或笑,或激动或沉思,在一种“恍兮惚兮”的精神状态中与对象交融在一起,融化在一起,同呼吸,共沉浮。 在文艺欣赏中,很多人在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后情不能已,痛哭失声,模仿维特的一举一动,甚至模仿维特的自杀。人们在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庭的圣母》常常升起一种圣洁的情感,而在欣赏毕加 索的《格尔尼卡》时则会感到愤怒与恐惧。据记载在清朝有人在春节期间一个人连读《红楼梦》七遍,深感黛玉之悲,最后郁悒而终。人们在读书时读到愤怒处忍不住拍案,读到凄凉处忍不住落泪,读到痛快处忍不住大笑等等,这些审美现象都是都是人们在与美的对象产生强烈的共鸣时产生的。这种情感的感染性是审美的一个基本特点。没有情感就没有美。
3、关于审美范畴,教材着重谈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以及荒诞、意境等,针对这些范畴,请选择其中的两种范畴进行评价。
答: 1、崇高的实

质是审美的主体与客体处于一种对立冲突后而趋于和谐统一的美学形态,它是更侧重于内容的
一种审美品格,是人的本质力量经过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这种动态的过程是崇高的主要特点。这与优美是完全不一样的,优美的对象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和谐的,一下子就与人的心境相融合,人的本质力量很顺利地在对象中得到显现。而崇高的内容和形式常常显得非常大,大到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力与感受力,以至我们不能一下子理解它,控制它,掌握它,而是受到它的震动与惊吓,它始终高高地踞于我们之上,使得我们的本质力量受到压抑与阻遏,不能流畅地表现出来。但是,人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有意识的,在与对象的调和与斗争中最终提高了自己,取得了胜利,理解、掌握征服了对象,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了对象上。因此,崇高对象外在特征一般都是“大”,康德说:“我们把全然大的东西称之为崇高。”“如果我们不仅把某物称为大,而且全然地、绝对地、在任何意义上都称为大,这就是崇高的。崇高是这样一些事物,与他相比其他一切事物都是小的。”陈望道先生认为崇高的这种强大可分为“形状上的强大、物质力的强大、生命力的强大”三种形式,但是不管怎样,“大”是崇高的直观特征,但这种“大”还没有到将人完全摧毁的程度,所以,陈先生说:“故要崇高的情趣成立,又需那强大不曾越过可以静观的程度。”那强大还是在人力可以承受的极限范围之内。 因此,崇高是一种间接的愉快,一种由受到阻碍而后产生的愉悦。他是有痛感而转化为快感的,由痛而快,是痛快。甚至越痛越快,不痛不快。也正因为有痛苦这个情感根基,所以最后获得的愉悦才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2、意境大致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直观感性形象的渲染。已经首先要有一个感性形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说这首诗的意境如何,首先就是那样一幅大雪霏霏,人迹罕至,寒翁独钓的画面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意境第二个特点就是人的生命情思的传达,上面这幅画面传达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孤高俊洁的生命意识的流淌,这是意境的第二层次。 而意境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对超越人生境界的启示,这就是说对当前瞬间生命时刻的超越而启迪人生永恒的生存真谛。 中国古人论画有“咫尺万里”的理想,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在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中负荷着无边的深意、无边的深情。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中见世界,在有限的“象”中寄寓无限的情感和对于宇宙人

生的觉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钟灵毓秀,正在我辈。盖情之所至,无所不是境,此亦“得江山之助乎”,不亦恍恍然有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之叹乎!在细细格物之中,洞见广袤无垠的宇宙世界,在人生际遇的回味中,体察天人之间的和谐美妙,这如画如诗、如梦如幻、似有还无、似无还有,亦真亦幻,亦幻亦真,难分真幻的清澈玲珑,就是意境。这种情形之下,不亦有庄子“万物皆备于我”之想乎!不亦有“无待而飞”之幸乎!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