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 人口的迁移 含答案

1.2 人口的迁移 含答案

1.2 人口的迁移 含答案
1.2 人口的迁移 含答案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读山东省淄博市迁入人口统计图,完成1~2题。

1.迁入淄博人口最多的省区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C.中部地区D.东北地区

2.据图所示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龙江省是我国人口迁出最多的省区B.四川省是迁入淄博人口数量最多的省区C.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是吸引甘肃人口迁入淄博的主要原因

D.江苏省人口迁入淄博的主要目的是务工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3~4题。

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①B.② C.③D.⑥

4.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B.② C.④D.⑥

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拉丁美洲到北美洲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洲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

6.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

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亚洲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第7题。

7.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8.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单位:万2000年)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________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________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向____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2009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

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因为和子女团聚

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为自南部向东北部

D.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农村早婚有关

10.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做好( )

A.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

B.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

C.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D.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12.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13.该国可能是( )

A.中国 B.巴西C.德国D.泰国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材料二山东省淄博市迁入人口统计图。

(1)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流向。

(2)据材料二所示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龙江是我国人口迁出最多的省区

B.四川是迁入淄博人口数量最多的省区

C.东北地区是迁入淄博人口最多的地区

D.经济发达地区无人口迁入淄博

(3)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

(4)请为解决民工流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D

2.C

3.C

4.A

5.C

6.D 7C

8(1)东部中部中部东北

(2)西部中部东部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9.D 10.A

11.D 12.D 13.C

14(1)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C (3)对流入区: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但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

对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

(4)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合理、有序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③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等。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人口迁移为例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戴艳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户籍人口总数为1419.36万人。但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上海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上海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的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的呢? 上海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近现代的人口迁移。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上海市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分析上海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探究人口迁移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 一、解放前上海人口迁移(1843~1949年) 1、人口迁移的表现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在开埠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开埠以后,人口迅猛增长,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 1928年始,上海华界(租界以外的地区)开始有居民籍贯登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停止居民的籍贯登记。下图为1929~1936年上海市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海人口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2、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迁入人口中,以工商业者及小型个体业主为主,即多为经济活动人口。②流入上海市的以离上海近的江浙两省的人为最多,约占迁入总数的3/4(1949年上海市综合统计)。③出现大量来自海外的移民,主要有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阶段,由于上海开埠,使上海成为我国中外贸易中心,此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吸引。上海开埠,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如政治、交通、资金、技术等有利的条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素养材料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探讨1.(地理实践力)此统计图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反映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 探讨2.(地理实践力)该统计图的构成是什么? 提示:竖轴表示百分比,横轴表示时间变化,用迁入率和迁出率两条曲线的时间变化反映主题内容。 探讨 3.(综合思维)图示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以迁入为主还是迁出为主?为什么? 提示:人口以迁入为主,因为在图示时间范围内,人口迁入率始终大于人口迁出率。 读图方法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采取“读轴—看线—抓点”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1)读轴:如上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迁移率。 (2)看线:迁入率曲线波动变化上升,迁出率曲线波动下降。迁移差额率即两曲线之间的垂直差值呈波动上升,意味着人口净迁入,且净迁入人口比重上升。 (3)抓点:抓住特殊点。如迁入率峰值、谷值等。 素养达标 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①北宋末年,由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1.C 2.A[第1题,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箭头A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数之比。下图为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上海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8年 C.2010年D.2012年

中图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练习题 一、单选题 爱尔兰(地理坐标北纬53度,西经8度)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全国绿树成荫,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经济发达。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因病虫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都柏林兴修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如下图),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者爱尔兰人曾经的悲惨经历。据此,回答下列题。 1.爱尔兰绿树成荫,其“树”最可能是() A. 热带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2.爱尔兰从1845年起的移民潮,其原因是() A. 战争因素 B. 文化因素 C. 自然灾害 D. 政治因素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家庭因素

4.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 学校:嘉应学院 年级及班级:071班 授课老师:蔡小丽 授课时间:第12 周星期三第9 节 上课题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2 必修,2006年第1版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P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实例,培养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事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手段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国内、外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因素,体会人口迁移的艰辛。 通过探讨“德国移民”,激发学生要尊重民工,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三、课型:综合课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小黑板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课与新课导入 【讲述】在上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因为上一节课的内容跟这节课的有很大的联系。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哪些形式? 【学生回答】永久迁移和季节迁移。 【提问】按照迁移方式划分,又可分为什么形式? 【学生回答】自发迁移和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和集体迁移,自愿迁移和被迫迁移。 【提问】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 【学生回答】可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讲述】很好,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情况。那么,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二)讲授新课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关于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 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设计】人口迁移-地理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1. 人口迁移的定义。 2.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言:观看世界杯经典镜头集锦 导入:卡卡是巴西著名的足球运动员,他有着高超的球技和俊朗的外表。卡卡是混血种人,他的爸爸也是混血种人,他的妈妈是白种人,而他的爷爷是非洲黑人,他的奶奶是印第安人。在巴西,像卡卡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思考——巴西成为一个典型的混血种人社会,原因是什么?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1~2题。 1.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水利工程建设 C.道路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判断,人口迁移是向两侧迁出,迁出的地区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的地区,所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的建设。第2题,从图中不能看出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从箭头指向看,人口移动距离以短距离迁移居多。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靠两侧就近安置。 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曲线图”。据图回答3~4题。 3.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4.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广东经济增长快,就业机会多,对外吸引力大,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东北经济下滑,人口外迁现象突出,青少年儿童比例会下降,人口增长率会下降;影响人口模式变化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并不会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也不会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第4题,广东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广东,据图分析人口大量迁入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讲义测试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01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变其□ 2.新大陆发现引起的人口迁移 02美洲;非洲人→□03美洲;亚洲的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向国外迁移。欧洲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与之前的比较 04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05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欧洲由人口□ 06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 (2)特点

07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08增加,持续时间□09□ 10专业人才移民。 长;发展中国家□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01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02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03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04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以向城镇迁移、向□05东部迁移为主。 人口流动□ 1.判断正误。 (1)长时间外出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2.目前,国际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向为() A.西亚→南亚 B.亚洲→北美 C.非洲→亚洲 D.欧洲→拉丁美洲 答案 B 解析目前,国际劳务输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提示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行政区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读下图,完成1~2题。 1.如果图中A、B、C是三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a1→a2 B.a1→b1 C.b1→b2 D.c1→c2 2.如果A、B、C是三个不同国家,a1、b1、c1是农村地区,a2、b2、c2是城市地区。其中能够代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的是( ) A.a1→a2、a1→b1 B.a1→b1、b1→b2 C.a1→a2、b1→b2、c1→c2 D.c1→c2、a1→c1 1题,国际人口迁移指跨越国界的人口迁移。A、B、C表示不同的国家,结合图示可知a1→b1、a1→c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故选B项。第2题,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为农村向城市迁移。根据a1、b1、c1是农村地区,a2、b2、c2是城市地区,判断a1→a2、b1→b2、c1→c2属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故选C项。 2.C 据我国学者考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姓重要发源地。据统计,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姓氏可以作为一种遗传印记,使得我们可以追踪世系并理解现代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据此完成3~4题。 3.李姓人在历史上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因素 B.政治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教育 4.我国近30多年来,下列省区中姓氏越来越复杂的是( ) A.甘肃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广东省

3题,在历史上,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吸引甘肃李姓人向此迁移。第4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广东省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吸引外省人口向广东迁移,故广东省的姓氏变得越来越复杂。 4.D 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省的( ) A.生态移民较多 B.人才素质高 C.自然资源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6.我国目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A.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B.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C.减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D.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5题,四川省人口数量多、增长快,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流向东部沿海的大城市,以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第6题,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从而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6.A 7.下图示意美国本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其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 )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原因主要是美国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发展了新兴工业;人口从美国本土东北部迁出,与东北部工业区吸引无关;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口迁移无关。

高考地理复习人口迁移同步试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人口迁移同步试题(含 答案) 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 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以下是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人口迁移同步试题,请考生及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去黄河站科考 B.到深圳务工 C.去上海世博会观光 D.山东农民闯关东 解析A、B、C均为人口流动现象,D项为人口迁移。 答案D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2~3题。 2.新疆68月能大量吸引民工迁入采摘西红柿和棉花的原因是() A. B. C. D. 3.新华网贝鲁特2019年3月8日电,联合国难民署发布报告说,迄今逃到黎巴嫩寻求难民身份的叙利亚人已达33.6万。这次难民外迁的主导因素是() A频繁的战争B.资源开发C新大陆开发D经济因素 2~3.解析第2题,民工大量迁入新疆是经济因素。第3题,

平民为躲避战争灾难而外迁,主导因素是战争。 答案2.C 3.A 读下面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4~6题。 4.若此图表示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北非西亚 B.北美拉美 C.欧洲非洲 D.日本中国 解析二战之后,欧洲、北美、日本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是人口的迁入地区,亚洲、非洲、拉美是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地区因石油开采,经济收入高,北非邻近西亚,使北非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去西亚务工,故本题选A。 答案A 5.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反映的民工流向可能是() A.河北青海 B.上海四川 C.湖南广东 D.陕西新疆 解析民工流动方向为由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湖南位于内地,广东位于沿海,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A、B、D项均与80年代后民工流动方向不符。 答案C 6.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往乙地的是() A.甲地较高的工资收入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高频考点40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练习(含解析)

高频考点40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2019·哈尔滨第二次调研)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曲线图”。据图回答1~2题。 1.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2.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 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2019·宁夏高三月考)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3~4题。 3.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水利工程建设 C.道路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4.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2019·哈尔滨第一次调研)性别比指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下图为“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情况折线图”。据此完成5~6题。 5.与2000年相比,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 ) A.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 B.男性人口仍占多数 C.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迁入人口性别比呈不平衡态势 6.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产业升级 B.交通运输 C.工程建设 D.家庭婚姻 7.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 A.abc B.abd C.acd D.bcd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8~10题。

【范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e43867729.html,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即可再

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若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5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注:重点阅读P14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2)与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2)地形(3)经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

2020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迁移专题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迁移专题 1、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2、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3、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4、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5、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6、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7、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020高中地理中图必修第二册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 01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2.新大陆发现引起的人口迁移 欧洲人→□02美洲;非洲人→□03美洲;亚洲的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向国外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与之前的比较 欧洲由人口□ 04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05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06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特点

□ 07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08增加,持续时间□ 09长;发展中国家□10专业人才移民。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 01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 02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 03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04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以向城镇迁移、向□05东部迁移为主。 1.判断正误。 (1)长时间外出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2.目前,国际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向为( ) A .西亚→南亚 B .亚洲→北美 C .非洲→亚洲 D .欧洲→拉丁美洲 答案 B 解析 目前,国际劳务输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提示 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练习试题

第一章人口练习题 一、单选题 分析下表有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2.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是( ) A.自然因素B.开发历史的长短 C.政治、经济因素D.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 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重要,有时需要现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B.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C.距河8~10 km分布人口最多D.高程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4.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A.巴西高原B.南部非洲C.藏南谷地D.北美大草原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6.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下表为四个国家某一年的人口变动数据,回答问题。 7.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甲B.乙C.丙D.丁 8.四个国家中,最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是() A.甲B.乙C.丙D.丁 9.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 “舒适型移民”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式。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许多人要求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舒适型移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舒适型移民”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地区间 A.环境状况的差异B.就业机会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差异D.偷袭政策的差异 11.“舒适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这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是查字典地理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特点三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P8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2018 达到65亿:2018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 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 迁移的特点及其影 响因素 1.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 2.结合图文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通过不同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实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清单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况 (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性改变的人口移动。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后果:使区域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即人口机械增长。 知识清单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理论依据:推拉理论原理。 推力: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劣势。 拉力: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优势。 2.具体影响因素 (1)人文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宗教、文化、战争等。 (2)自然因素: 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地区吸引人口迁入。 ②环境恶化、灾害频发、资源耗竭的地区人口大量迁出。 【温馨提醒】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因素,但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任何一因素都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知识清单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旧大陆:亚洲、非洲、欧洲;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时间特点 典例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从旧大陆到新大陆,贩卖黑奴 二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外籍 劳工逐渐成为主要形式欧洲和北美成为人口净迁入区,西亚和北非的石油外籍劳工 【温馨提醒】亚洲一直是国际人口迁移的迁出区,北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一直是国际人口迁移的迁入区。 2.国内人口迁移 (1)特征:形式多样、频繁发生,影响国家人口分布。 (2)发展历史阶段: ①工业革命以前:大规模垦荒、严重自然灾害、战争引起人口迁移。 ②工业革命以后: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是最广泛的形式。 (3)我国的人口迁移 时间特点原因典例 改革开放前有计划、有组织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 户籍管理制度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改革开放后 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 从内陆迁往沿海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推 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快 “人才东南飞” 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生态移民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训练题(一)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训 练题(一)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郯城一中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训练题(一)2014/3/7 一、选择题 下图反映的是某国近些年来的人口数量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图示期间,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劳动力缺乏 B.人口增长快 C.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 D.1996年的城市人口比重比2006年的高 2.图示期间,关于该国城市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增长率超过总人口增长率 B.预计2012年城市人口数量将达6 000万 C.最近几年,城市人口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D.城乡人口比重合理,维持现状是当前该国的主要目标 下面图甲表示我国2008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乙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读图回答3~5题。 3.关于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C.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D.人口数量增长较缓慢 4.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 )

A.Ⅰ阶段 B.Ⅱ阶段 C.Ⅲ阶段 D.Ⅳ阶段 5.该城市在今后人口工作中应( ) ①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②鼓励生育,提高少年儿童比例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④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为“我国2005年和预测的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我国2005~2050年人口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给我国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少年人口比重增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C.老年人口比重增加,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D.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7.对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 ①自然因素②生产力发展③社会观念④宗教信仰⑤国家政策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读“我国某年四城市人口资料图”,回答8~9题。 8.从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考虑,①②③④城市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率最高的是 ( ) A.① B.② C. ③ D.④ 9.②城市可能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部沿海地区 读图,完成10~11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