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格式:docx
- 大小:28.43 KB
- 文档页数:2
公路预防山体滑坡措施有哪些山体滑坡是指山体坡面发生破坏,导致山体松动、滑动或坍塌的现象。
在山区地势复杂、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山体滑坡不仅给周围的居民和农田带来危害,也对公路交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预防山体滑坡对公路交通造成的危害,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公路预防山体滑坡的措施。
1. 地质勘察和评估。
在筑路之前,必须进行地质勘察和评估,了解地质构造、地层情况、地下水状况等信息,以便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地质勘察和评估可以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路线和施工方式,避免在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质条件下修建公路。
2. 合理设计和施工。
在山区公路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采取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措施。
比如,在山体滑坡易发区域,可以采取加固地基、设置支挡墙、采用防滑路面等措施,以增强公路的抗滑坡能力。
3. 定期检测和监测。
对于已经建成的山区公路,定期的检测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等设备,可以对公路周围的地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地质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以保障公路的安全通行。
4. 植被恢复和保护。
植被是山体稳定的重要因素,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增强山体的抗滑坡能力。
因此,在山区公路两侧和陡坡上,应该进行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工作,以增强山体的稳定性。
5. 排水系统的建设。
在山区公路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合理设置排水系统,避免水分对山体稳定性的影响。
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设施,可以有效地排除降水对山体的侵蚀,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
6. 定期维护和管理。
山区公路的定期维护和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的路面维护、排水设施的清理、支挡墙的检修等工作,可以保障公路的安全通行,减少山体滑坡对公路交通的影响。
综上所述,公路预防山体滑坡的措施包括地质勘察和评估、合理设计和施工、定期检测和监测、植被恢复和保护、排水系统的建设以及定期维护和管理。
山体滑坡防护方案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山体滑坡防护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山体滑坡防护措施,旨在为相关工程或居民提供参考。
一、隔离防护隔离防护是一种常见的山体滑坡防护措施,通过设置防护墙、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等,将滑坡地与居民区或交通干道进行有效隔离。
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山体滑坡对邻近区域的伤害,但需要考虑设计和建造成本,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排水措施排水是防止山体滑坡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及时将降雨水排泄,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增强山体的稳定性。
常见的排水措施包括建设排水沟、设置雨水收集设备等。
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土壤类型等因素,确保排水效果最大化。
三、植被覆盖植被覆盖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山体滑坡防护措施。
通过种植抗滑、抗冲的植物,能够增加土壤的黏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此外,植物还能吸收和利用大气中的水分,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有利于防止滑坡的发生。
四、预警系统建立山体滑坡预警系统是一项重要的防护措施。
通过在潜在滑坡区域设置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地表位移、地下水位等指标,提前预警滑坡事件的发生。
预警系统需要具备快速、准确的反应,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或民众发布警报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巡查与监测定期巡查和监测是防止山体滑坡的重要手段。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通过现场巡查、遥感技术等手段,及时了解滑坡区域的地质状态,掌握滑坡风险的动态。
同时,还应定期对防护措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山体滑坡防护方案应综合考虑隔离防护、排水措施、植被覆盖、预警系统和巡查监测等多种因素。
在具体实施时,需根据地理环境和滑坡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只有通过有效的山体滑坡防护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滑坡灾害对人们生活和财产的威胁。
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灭顶之灾的发生?灭顶之灾是指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或其他原因引发的山体崩塌或滑坡等灾害,导致山顶部分或全部崩塌坍塌,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如何预防灭顶之灾的发生,保障人们的安全呢?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
一、加强监测与预警机制1. 数据采集与分析:借助现代技术,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震仪器等,对山体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山体的变化情况,及早预知潜在危险。
2. 建立预警系统:利用触发预警装置、监测设备等,建立起全面、多层次、及时反馈的预警系统。
一旦监测到山体出现异常,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二、生态治理与防护工程1. 植被恢复与保护:植物根系可以牢固固定土壤,减少土壤侵蚀,防止水分渗透,有效防止山体滑坡。
在受灾山区进行植被恢复,加强植被的保护,有助于减轻山体崩塌的风险。
2. 坡面加固和排水设计:通过施工工程,在山体表面加设护坡、挡土墙等结构物,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同时,合理规划坡面的排水系统,引导雨水快速排出,减少水分对土壤的侵蚀和压力变形。
三、土壤改良与工程设计1. 土体加固与巩固:采用加固工程手段,如土质改良、深层注浆、地下连续墙等,改善土质的物理结构,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加固土体有助于防止因松散土壤引发的灭顶事故。
2. 合理工程设计:对于山体临近区域的土地开发和建设,需要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山体的稳定性因素。
合理的工程设计可以减少对山体造成的破坏,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
四、科学社会管理与公众参与1. 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基于山体稳定性的评估,合理规划区域土地的利用方式,避免在高风险的区域进行大规模建设和人口居住,减少可能导致灭顶之灾的风险。
2. 加强科普宣传: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向公众宣传山体灾害的危害性和预防方法,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同时,组织专家进行灾害知识培训,增强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
综上所述,预防灭顶之灾的发生需要多方合力,从监测预警、生态治理、工程设计到科学社会管理,每个环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山体滑坡风险评估山区公路的建设对于山区地区的发展和交通便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山区公路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山体滑坡的风险。
山体滑坡是指在山坡上岩土体由于力学作用而发生的失稳破裂现象,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性和畅通性。
因此,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山体滑坡风险评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概述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山体滑坡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山体地质条件、地形地貌、降雨情况、施工工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估山体滑坡的潜在风险。
该评估旨在为公路路线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公路的安全和稳定。
二、风险评估步骤1. 收集资料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地质地貌资料、降雨数据、既往滑坡事件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山体滑坡的潜在风险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调查、测量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获得。
2. 地质条件分析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对山体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包括山体的岩性、断裂、节理、岩土层、地下水位等因素的研究。
通过分析地质条件,可以了解山体的稳定性和潜在滑坡风险。
3. 地形地貌分析山区地形地貌是山体滑坡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山区地形地貌的分析,可以了解山区的地势起伏、坡度、坡向、河流分布等因素。
这对于评估山体滑坡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4. 降雨情况评估降雨是引发山体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风险评估中,需要对山区的降雨情况进行评估。
这包括降雨量的大小、降雨形态、降雨频率等因素的考察。
通过综合分析降雨情况,可以判断山体滑坡的潜在风险大小。
5. 施工工程分析在评估山体滑坡风险时,还需要考虑到施工工程对山体稳定性的影响。
这包括道路的切割、挖填土工程等因素的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施工工程对山体的影响,可以评估山体滑坡的潜在风险程度。
6. 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以上步骤的分析结果,制定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
该报告应包括山体滑坡潜在风险的分级、风险控制措施的建议等内容,为公路路线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第1篇一、工程概况1. 工程名称:某山体护坡工程2. 工程地点:某市某区某山脉3. 工程规模:本工程主要对某山体进行护坡处理,包括坡面防护、坡脚加固、排水系统建设等。
4. 工程目的:确保山体稳定,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5. 工程周期:预计施工周期为6个月。
二、施工准备1. 组织机构(1)项目经理部:负责整个工程的全面管理,包括施工组织、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
(2)工程技术部:负责施工方案编制、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
(3)施工队:负责具体施工任务,包括土方开挖、基础处理、坡面防护、坡脚加固、排水系统建设等。
2. 施工材料(1)水泥、砂、石、钢筋、木材等建筑材料。
(2)各类防水、排水、加固材料。
(3)施工工具及设备。
3. 施工设备(1)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等土方开挖及运输设备。
(2)混凝土搅拌站、泵车、运输车等混凝土浇筑设备。
(3)钻机、切割机、凿岩机等石方开挖设备。
(4)吊车、叉车等辅助设备。
4. 施工技术(1)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装载机进行土方开挖,确保开挖深度和宽度符合设计要求。
(2)基础处理:根据地质条件,采用换填、加固等方法进行处理。
(3)坡面防护:采用锚杆、挂网、喷浆等防护措施,确保坡面稳定。
(4)坡脚加固:采用锚杆、桩基础、挡土墙等加固措施,防止坡脚滑动。
(5)排水系统建设:设置排水沟、集水井、排水管道等,确保排水畅通。
三、施工方案1. 施工顺序(1)土方开挖: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土方开挖,确保开挖深度和宽度符合设计要求。
(2)基础处理:根据地质条件,采用换填、加固等方法进行处理。
(3)坡面防护:采用锚杆、挂网、喷浆等防护措施,确保坡面稳定。
(4)坡脚加固:采用锚杆、桩基础、挡土墙等加固措施,防止坡脚滑动。
(5)排水系统建设:设置排水沟、集水井、排水管道等,确保排水畅通。
2. 施工方法(1)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装载机进行土方开挖,确保开挖深度和宽度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工程名称: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项目(二期)-城北片区双龙沟地块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项目(二期)-城北片区双龙沟地块山体滑坡应急预案编制:审核:审批:编制单位(章):十一冶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项目(二期)-城北片区双龙沟地块项目部编制时间:年月日目录一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一)山体滑坡 (2)(二)危害程度分析 (2)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2)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3)(一)应急领导小组 (3)(二)防山体滑坡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4)(三)项目经理部应急各小组职责 (4)四预防预警 (6)(一)山体滑坡预防 (6)(二)山体滑坡预警 (7)五信息报告程序 (8)(一)事故报告流程 (11)(二)报告时间 (11)(三)报告形式 (11)(四)报告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应急处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防山体滑坡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一、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一)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二)危害程度分析本工程地处广西省柳州市融水县古选村双龙沟景区旁,地处丘陵山区。
由于该地区雨水充沛,雨季来临之至常伴有暴雨等强降雨天气,可能引发附近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事故发生后,可能导致交通、通讯、电力等公共设施损毁;危及周边百姓的人身安全与财产损失;危及项目参建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公司财产损失。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一)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在公司统一指导下,项目部负责领导和协调。
第1篇一、工程概况本防护工程位于我国某市某区,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周边居民区、交通线路及重要设施造成威胁。
工程范围为A、B、C三个区域,总长度约为5公里。
工程内容包括边坡加固、排水系统建设、监测系统安装等。
二、施工组织1. 施工队伍: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施工队伍组成,包括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
2. 施工设备:根据工程需求,配置挖掘机、装载机、混凝土搅拌站、钢筋加工设备、焊接设备等。
3. 施工材料: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合格的钢筋、水泥、砂石、土工布等材料。
三、施工方案1. 施工准备(1)现场勘查: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勘查,了解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等。
(2)施工图纸会审:组织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确保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3)施工材料准备:提前准备施工所需的材料,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4)施工设备调试:对施工设备进行调试,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2. 施工步骤(1)边坡加固1)边坡清理:清除边坡上的杂草、树木、松散土石等。
2)锚杆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锚杆钻孔、锚杆插入、锚杆锚固等工序。
3)钢筋网施工:按照设计要求,铺设钢筋网,确保钢筋网与锚杆连接牢固。
4)喷射混凝土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喷射混凝土施工,确保混凝土厚度和强度。
(2)排水系统建设1)排水沟施工:按照设计要求,开挖排水沟,确保排水沟坡度合理。
2)排水管道施工:按照设计要求,安装排水管道,确保排水管道连接牢固。
3)排水口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设置排水口,确保排水顺畅。
(3)监测系统安装1)监测点布设:按照设计要求,布设监测点,确保监测点分布合理。
2)监测设备安装:按照设计要求,安装监测设备,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3)数据采集与处理:定期采集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施工质量控制1. 材料质量:严格把关材料采购、检验、使用等环节,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2. 施工工艺: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2018年第四届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
初赛评审结果公告
7月21日,2018年第四届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组委会按照大赛通知的有关规定,组织78名专家按照评审的办法和程序,坚持客观、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对立项项目进行了初赛评审。
现将初赛评审结果公示如下:截止大赛规定之日,本次初赛共收到项目成果 478项。
经审查,有450项完成《立项协议》要求的任务,决定给予立项经费继续资助并进入初赛评审。
根据初赛专家评审意见,经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共有 151个项目获奖,其中,遴选出76项优秀项目参加现场决赛(具体名单见附件1,2,3)。
现场决赛的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现予以公告。
大赛组委会
二〇一八年七月
附件一:现场决赛项目(共计76项)
附件二:三等奖获奖项目(共计75项)
附件三:立项经费继续资助项目(共计299项)。
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目前山体滑坡的监测手段主要有卫星
实时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sensornetworking)等。
卫星监测代价太大,成本较高,合成孔径雷达干
涉测量要求较高,所以不具备大范围推广条件。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使用需要在GPRS覆盖较好的区域,但山体滑坡多发生于GPRS信号覆盖不到的山区地带,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使用构成了限制。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山体滑坡预警系统,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山体滑坡的实时预警,并且可以将采集数据发给控制
中心,实现监测和预警功能,具有低成本、自组织、高可靠性等特点。
关键词:滑坡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
引言
山体滑坡是山坡上的岩土受重力作用,沿着山坡产生剪切位移整体向下移动的现象,是
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作为自然灾害,山体滑坡虽难以避免,但通过监测预报可减少其带来
的损失。
山体滑坡的形成与气象、水文、地质构造等许多因素有关。
目前,全国近90%的滑
坡灾害是由降雨诱发的,一次降雨可引发数百甚至上千处滑坡,尤其是强降雨及连续性降雨。
通过在滑坡体的适当位置监测灾害地的降雨量、滑坡体的表面裂缝、深层位移、倾斜变形以
及地下水位,可有效预报山体滑坡。
1监测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山体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
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等。
对山体滑坡的主要监测温度、湿度、液位、倾角、加速度等,
相应采用的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
山体滑坡监测系统是由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基站和远程监控中心组成。
网络节点将采集数
据先发送给监测系统的基站,基站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按一定数据格式经由北斗卫星导航
系统发送给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对于发生山体滑坡可能性较大的区域
进行重点关注,传感器节点发回数据中的包含该区域的卫星定位信息,可以得出发生山体滑
坡可能性较大区域的具体位置信息,将相关信息经过北斗卫星及时通报相关政府部门,经过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社会发布。
1.1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
在对山体滑坡进行监测的时候,各个传感器布局的相对比较紧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其中,传感器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和通信能力,各节点之间构成多个传感器网络。
每个传感
器对应一个网关节点,网关节点形成一个多跳网络,可以将数据传送到某一网关节点,通过
网关节点将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发送到基站,再通过基站与Internet相连,
将采集的数据发送到数据中心处理。
1.2传输网关
采用GPRS传输网关,其处理能力强,外部电源供电,安装在距被监测山体较近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的区域,用于收集其附近区域所有传感器节点的监测数据,通过GPRS通信将数据
传送到远程监控中心。
1.3远程监控管理中心
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中,远程监控管理中心分析、处理、存
储收到的实时数据信息并进行显示,结合专业人员的判断分析,实现对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
监控和预警。
2监测系统硬件结构的设计
山体滑坡监测系统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有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基站和监控中心,这些设
备在监测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分工,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主要构成有
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无线单片机模块、北
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通讯模块和太阳能电源供给系统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硬件设计是整
个系统的关键设计之一,硬件采集数据的精度关系到对山体滑坡检测的判断准确度。
温度传
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用于测量传感器节点周边山体的气候状况,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温度回升
湿度较小,发生山体滑坡的概率降低,传感器节点的采集频率和数据量会自动减少,多雨湿
润的气候正好相反,发生山体滑坡的概率较大,传感器节点采集频率和数据采集量自动增加。
液位传感器深入山体地下用于测量山体地下水位的变化状况,地下水位上升则意味着发生山
体滑坡的概率增大。
山体是由多层土壤或岩层组成,不同层次岩层的侵蚀状况有差异,运动
速度不同,分布不同层次岩层的倾角传感器用于监测山体内部的移动状况。
山体发生移动会
对传感器节点产生作用力,传感器节点在受到外力,加速度传感器通过测量受到的外力来监
测山体的位移状况。
传感器节点的北斗卫星通讯模块仅仅使用北斗卫星的定位功能,监测区
域内的传感器节点的定位,用于传感器节点所在山体滑坡区域动的测距和定位。
无线单片机
可采用Ti-chipcon公司生产的符合ZigBee应用的2.4GHz射频芯片,其具有较高的接收灵敏度
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并具有低成本、低功耗的特点。
目前的传感器技术已经很成熟,相应
的温湿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并且性价比
不错。
如温湿度传感器可采用瑞士Sonsirion公司推出的基于CMOSens技术的新型温湿度传
感器SHTxx系列。
节点的分布规则可按照相应的节点定位技术进行分布,确保系统节点分布
的合理性。
基站也可以看做一个节点,不仅可以与普通节点进行通信传输数据,还可以与远
程的监控中心进行通信。
远程通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服务,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产
权的导航系统,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可以提供定位服务和短信通讯服务,并且具有全天候、全区域、高分辨率等特点,随着北斗卫星的广泛使用,资费也会不断下降。
3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是ZigBe协议栈、传感器节点的程序设计,其功能是为了实现自动
数据采集与传输、节点自动组网,自动路由查询,特别是多跳自组织功能。
本系统软件设计
采用C语言编程,使用处理器的程序存储器存储MAC地址、绑定表和网络表,接收传感器
采集的数据,发送数据到传感器节点组的网关上。
结语
山体滑坡是在我国山区中最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其不仅可以破坏了工程设施建设,同
时也会导致生产无法得到顺利进行,有时候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在造成巨大经
济损失的同时还会引发人员伤亡问题,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危害。
本文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它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络,它的终端是可以感知和监测外部世界的各类传感器,通过无线方式实现通信,网络设置灵活,可以实现库区特殊地段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
该技术属于一种技术上先进,适合于库区地貌特征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周溢德.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设计[J].铁道通信信号,2011,47(4):77-79.
[2]朱望纯,庞少东.一种基于Zigbee与GPS山体滑坡监测系统开发[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9):2779-2780.
[3]余钊,徐守志.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山体滑坡预警监测[J].三峡大学学报,2010,32(6):33-35.
[4]方权,石毅,侯金华,孟浪,郑莎,程波,谭清林.三峡地区输电线路监测与应急处置
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73-80.
课题项目编号:陕西省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2014K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