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话中女巫形象文化内涵的嬗变研究

童话中女巫形象文化内涵的嬗变研究

童话中女巫形象文化内涵的嬗变研究
童话中女巫形象文化内涵的嬗变研究

童话中的“女巫”形象是最具幻想特质的文学形象之一,作为童话中一个比较典型的非主流人物形象,从古至今她不但没有变得暗淡,反而愈发地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这与她身上的反英雄特征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不无紧密的联系童话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上古神话时期、民间口述童话时期、现代艺术童话时期和后现代艺术童话时期由于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童话中的女巫形象所反映出的反英雄特征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和意义也有很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对各个时期包含女巫形象的童话作品的分析,探寻带有反英雄特征的女巫形象所反映出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归纳其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艺术塑造方式的变化,并揭示其意义和价值变化的深层原因在上古神话中没有独立鲜明的女巫形象,而是与众神、仙女、祭司合而为一的神话中的女神便是女巫的原型形象,这两种神话形象都表现出原始人类对智慧的崇尚,这同时也是对“人”的智慧的一种颂扬在民间口述童话中,主要存在着恶女巫与善女巫两种朴素、简单的原初形象,她们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传达出了惩恶扬善的意义与价值,反英雄特征的萌芽在这时的童话作品中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体现在现代和后现代的艺术章话中,反英雄特征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女巫形象表现出了鲜明的人性化趋势,人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的童话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女巫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传统女巫世界的颠覆与解构、人类“自我”意识的展现等更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反英雄”是本文对女巫形象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和创新点,把女巫作为一个站在传统英雄对面的狭义的邪恶的人和广义的普通的人来探讨研究,进而分析出其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这便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标题:外国文学欧洲童话女巫形象形象变形

童话中女巫形象文化内涵的嬗变研究

第一章引言

无论是在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中,还是在后来的艺术童话创作中,我们一般所说的“女巫”或“巫婆”,指的就是会魔法的女人。“女巫”和“巫婆”的称呼,都是源于英语的“witch”,二者都是我们常用的名词。[1] 在众多的词典中,“witch”一词被赋有如下的定义:一种被认为具有魔法的女人,她们用魔法伤害或者帮助其他人;[2] 传说中她经常戴着黑色的尖顶帽子,骑着扫帚飞行;[3] 在非正式的场合,指令人厌恶的丑老太婆或恶妇人。[4] 而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女巫形象留给我们的最主要印象也恰恰如此。她们披着黑色的斗篷、骑着扫帚飞行,她们面目丑陋会念邪恶的魔法,她们会配各种古怪的药水来伤害人们。这就是大多数人心中的女巫形象。

童话中的“女巫”形象不仅是文学艺术中最具幻想特质的形象之一,而且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存在于童话当中,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因此对女巫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也成为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文献综述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女巫形象文化内涵的揭示、对女巫形象演变的分析以及对童话及儿童文学显现出的现代文化品格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国内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童话中女巫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台湾学者罗婷以著的《巫婆的前世今生——童画里的女巫现象》一书,从女巫的身世、女巫的成长、女巫的特征及女巫的蜕变等多个方面来阐明这样一个事实:以前童书中穷凶极恶的女巫,在现代童书中已经蜕变成善良、可爱、千姿百态的“女人”了。但该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图画书中的女巫形象,并且只是着重分析了女巫形象的变化,在对其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美国学者雪登?凯许登的著作《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提供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欣赏童话故事的途径,揭示了童话故事中刻意被隐藏的意义。凯许登认为,故事角色通常是有鲜明的人格质,角色间好坏、正邪、勤惰、顺逆各异,在故事中往往不是绝对的美善便是极端的恶坏,少有灰色地带,因此儿童读者很容易对故事角色做出是非判断与正邪区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凯许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童话中“女巫形象”的作用:“女巫”代表“童年的七宗罪”,即虚荣、贪吃、嫉妒、色欲、欺骗、贪婪和懒惰。从童话作品中近似于残暴

地消除“女巫”,便是儿童洗涤内心罪恶、释放心内压力的要求。该书从心理学的方面剖析了女巫形象所显现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对女巫形象文化内涵的理解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另外,美国学者安?勒维琳?巴斯托著的《猎?杀?女巫:以女性观点重现的欧洲女巫史》和法国学者J.M.萨尔曼著的《女巫:撒旦的情人》两本史论专著,将视角投向欧洲历史上的“女巫”。从“女巫”的出现,到成为“猎巫事件”的主角、遭到宗教司法机构的无情迫害,以至“女巫”从欧洲大陆的衰落,详尽论述了女巫在欧洲的发展史。为“女巫”这一形象最初在童话中作为恶的代表阐明了历史与文化的根源。肖远平的《民族民间童话中的“善恶报应”观念简论》一文,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童话中“善恶报应”观念的成因加以分析,为分析口述童话中女巫形象的意义与价值奠定了基础。

学者们还关注到童话形象在塑造方式上的变化,这是女巫形象能够表现出不同文化内涵的前提性研究。刘杰英的《童话形象的“扁”与“圆”》一文,引用佛斯特《小说面面观》中关于人物形象扁形、圆形的理论,从“童话形象基本是扁平和微凸的”、“童话形象的审美指向”和“童话形象的顽童情结”三方面展开论述,从美学特征和审美内容的角度入手,为民间口述童话中“女巫”形象的类型化提供了理论佐证。徐建华的《魔怪童话创作的人性化趋势》一文,指出了在西方民间童话中,巫婆、魔女、精怪之类的形象不仅外表可恶,更有着吞噬孩子们的快乐和天真的邪恶灵魂。而我国童话作家自90年代以来,创作的魔怪童话已具有了一种共性,即在这些面目狰狞的魔怪后面,隐含着温馨的情感、善意的关爱,有导入人性化的趋势,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和人情味。并以童话作家张秋生的作品为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该文为我们将要论述的女巫形象善本质的扩大化提供了一些理论的依据。

儿童文学及童话中在近年表现出的现代文化品格,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关福堃在《20世纪儿童文学的现代文化品格》一文中,对儿童文学所表现出的新的文化品格:狂放的幻想与现实生活的交融;对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关注;高度游戏、娱乐化等进行了论述,为本文的女巫形象在后现代语境下所表现出的多元文化内涵提供了理论帮助。郝月梅的《电子传媒文化与儿童文学》,从电子传媒对儿童文学的巨大影响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她指出,90年代儿童文学的失落与迅疾发展的电视、电子游戏、网络文化等直接相关。两相对照,关键是读者(观众)意识问题。儿童文学应横向参照电子媒介的成功经验,着重小读者的审美情趣,在适应高科技传媒文化的大环境中以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本文论述女巫形象的生产与消费提供了帮助。王衡霞的《试述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黄春燕的《文学:不尽的期待——从接受美学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关系看文学》,刘自匪的《后现代文化及其文学表现》,何林军的《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后现代主义》,都立足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对当前文学的大众化、消费与接受、后现代化文学表现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为文论述的后现代语境下女巫的多元文化内涵及其全新的艺术表现打下了基础。

以上的研究成果在多方面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与帮助。

二写作意图及意义

任何一个读过或听过童话的孩子,都会对童话中的“女巫”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为《汉赛尔与格雷蒂》中吃人的女巫而胆战心惊;他们为《海的女儿》当中索取小人鱼美妙歌喉的女巫而痛恨不已;他们更为《白雪公主》中那个既是继母又是女巫的女人惧恨交加。可以说童话中的女巫形象是能震撼到孩子心灵深入的艺术形象之一,而女巫形象所传达出的种种文化信息,也同样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成长。因此对童话中的女巫形象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广大儿童读者究竟从这些形象中间得到了哪些传统的或现代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否紧随时代的脉搏、是否为儿童们成为“社会的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童话中的女巫形象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是与其所在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而童话也随着历史的车轮共同前行,经历了上古神话时期、民间口述童话时期、现代艺术童话时期和后现代艺术童话时期。所以各个不同时期童话中的女巫形象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其差异是非常大的。因此对童话中女巫形象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以折光式的反映出人类文化发展前行的足迹。童话中的女巫形象是各个不同时期人类的“器物、信仰、习惯以及被这些习惯所决定的人的活动的一切产品”的反映,[5] 这便是克罗孔所说的文化概念的外延。这是对童话中的女巫形象能否反映时代文化内涵的一次考察,也是对童

话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的一次体认,更是从文学上对儿童心灵成长的一次关注。

本文就试图通过对各个时期包含女巫形象的童话作品的分析,揭示出不同时代的女巫形象反映出的不同文化内涵。考察在神话与口述童话时期,这个人类的思维能力与智慧水平不发达的时期,人们赋予了女巫形象怎样的文化内涵,女巫形象又反映了当时人类什么样的社会思想文化;到了现代艺术童话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速度膨胀,人们开始热热赞颂人的价值与尊严,而这一切是否在当时童话中的女巫形象中有所反映;而到了后现代时期,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与多元,这个新的社会文化思想是怎样通过童话中的女巫形象反映出来的。为了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童话中的女巫形象的艺术表现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女巫形象塑造方法,又增加了哪些新的方式与方法。在女巫形象塑造方式及文化内涵嬗变的背后,是否存在着某些规律;这些规律是否会左右女巫形象未来的发展。并对女巫形象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女巫形象嬗变的深层原因。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回答,便是本文的写作意图。

三论文框架、创新及局限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以往的理论研究基础、本文的写作意图及意义及论文的框架、创新和局限。第二章重点揭示神话中存在的女巫形象的雏形,剖析其显现出的智慧文化内涵。第三章通过对民间口述童话中的女巫形象原型的分析,对女巫形象所代表的惩恶扬善的道德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第四章归纳出现代艺术童话中女巫形象的人性化趋势,并指出其人本文化内涵。第五章分析在后现代语境下,女巫形象表现出的多元文化内涵。第六章论述显现出多元文化内涵的女巫形象,其艺术表现方式的嬗变。此为本论文的整体框架。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童话中各个时期的女巫形象特征给予归纳与分析,并对每个时期女巫形象所表现出的主流文化内涵给予揭示。本文的研究首先是对女巫形象发展的一个史的梳理,从上古神话、民间口述童话、现代艺术童话及后现代童话时期,全面的展现女巫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的嬗变过程,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没有的。

本文对女巫形象进行的原型的分析,将拓清女巫形象最本原的含义。对口述童话中女巫形象的善恶所属给予准确的分析与回答。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使我们对女巫形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另外,这也是对民间口述童话中蕴藏的大量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一个发掘。在民间童话中可以找到许多研究童话的切入点,也为童话多方面的研究引入了丰厚的民间土壤。

本文对女巫形象的艺术表现的研究,分析了从口述童话到现代艺术童话中女巫形象的所表现出的多元塑造方法。女巫形象从民间口述童话的单纯的扁形形象,向艺术童话复杂的圆形形象转变。在近年的童话创作中,体现出了一种与小说、散文相互融合的趋势。并且童话创作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开始走向了多元,其美学风格显示出游戏、荒诞等倾向。

本论文也存在着一些局限。由于童话中的女巫形象纷繁众多,在理论上就不可能将全部的女巫形象尽收论文之中。加之论文所涉及的童话作品,在时间上从神话到当代的艺术童话;在地域上从古希腊、罗马到古老的欧洲各国,再到国内广阔的疆域;在形式跨度上,从上古神话到民间口述童话,到艺术童话,所以收集起来难度极大。因此本文主要以如下的童话作品作为论述的对象。它们是:赛宁、沈彬、乙可编《希腊神话故事》;奥拉姆、韦斯特著《英格兰和威尔士童话集》;魏奥勒编《德意志童话》;伊塔洛?卡尔维诺编《意大利童话》;阿法纳西耶夫编《俄罗斯童话》;曹乃云译《北欧童话》;贝洛著《法国童话选》;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全集》;安徒生著《安徒生童话全集》;罗尔德?达尔的《女巫》;卡特瑞治的《温迪女巫》三部曲;张秋生的《穿黑袜子的女巫太太》;何从著《女巫真相――童话新世代演义》;王泉根编《巫婆童话》集。本文的理论建构与论述分析都是建立在对上述的童话作品的阅读基础之上的。论文内容方面,由于神话中女巫与仙女、祭司合而为一,可以区分的特点不明显,这就为其智慧内涵的挖掘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因此该部分的论述也略显不足。

[1] 罗婷以.巫婆的前世今生――童画里的女巫现象.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10.

[2] 普洛克特.剑桥国际英语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90.

[3]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李北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027.

[4] 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285.

[5] 克鲁伯·克罗孔.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张中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天津大学出

版社,2002,3.

(作者:flyinredleaf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童话中的“女巫”形象是最具幻想特质的文学形象之一,作为童话中一个比较典型的非主流人物形象,从古至今她不但没有变得暗淡,反而愈发地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这与她身上的反英雄特征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不无紧密的联系童话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上古神话时期、民间口述童话时期、现代艺术童话时期和后现代艺术童话时期由于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童话中的女巫形象所反映出的反英雄特征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和意义也有很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对各个时期包含女巫形象的童话作品的分析,探寻带有反英雄特征的女巫形象所反映出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归纳其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艺术塑造方式的变化,并揭示其意义和价值变化的深层原因在上古神话中没有独立鲜明的女巫形象,而是与众神、仙女、祭司合而为一的神话中的女神便是女巫的原型形象,这两种神话形象都表现出原始人类对智慧的崇尚,这同时也是对“人”的智慧的一种颂扬在民间口述童话中,主要存在着恶女巫与善女巫两种朴素、简单的原初形象,她们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传达出了惩恶扬善的意义与价值,反英雄特征的萌芽在这时的童话作品中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体现在现代和后现代的艺术章话中,反英雄特征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女巫形象表现出了鲜明的人性化趋势,人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的童话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女巫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传统女巫世界的颠覆与解构、人类“自我”意识的展现等更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反英雄”是本文对女巫形象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和创新点,把女巫作为一个站在传统英雄对面的狭义的邪恶的人和广义的普通的人来探讨研究,进而分析出其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这便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标题:外国文学欧洲童话女巫形象形象变形

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在饱尝人间疾苦,纵观了社会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现象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创造出的一本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集,以清醒和同情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安徒生童话》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结构形式写作。简洁明快,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我国少年儿童及成人的喜爱。文中以小动物的各种奇特形象来反映现实社会人生,表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加以创造性的发展,让读者在书中体味其中的人生意蕴。《安徒生童话》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想象丰富、思想深刻、充满诗意和幻想。在他笔下,整个大自然都被赋予了生命,注入了思想感情,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勇敢、机智。揭露和鞭挞了统治者、贵族僧侣的贪婪、残暴、虚伪、愚蠢。这些众多的艺术形象个性突出,觉不雷同,色彩斑斓。 关键词:关注社会反映现实人生理想弱者之美虚伪贪婪

摘要 (1) 1 引言 (3) 2 安徒生童话中的弱者之美形象分析 (4) 2.1 拇指姑娘人物形象分析 (4) 2.2 野天鹅人物形象分析 (5) 3 安徒生童话中的贪婪、虚伪之形象分析 (6) 3.1皇帝的新装人物形象分析 (6) 3.2小猪倌人物形象分析 (7) 3.3狠毒的王子人物形象分析 (8)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1引言 《安徒生童话》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虽有少数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大多数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一方面把动植物人格化、社会化,并通过动植物的生活画面深刻的反映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动植物的超现实力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使善恶终有报。整部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思想深刻、故事变幻莫测。《安徒生童话》160余篇作品,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或人或物,或鬼或神,无不在其简洁的描述中表现出生动而鲜明的个性。在《安徒生童话》中其主要人物共有两类,一类是聪明、善良、勇敢、机智的下层人民;另一类是贪婪、残暴、虚伪、愚蠢的统治者。这些众多的艺术形象或多或少的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理想。

简析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简析《麦克白》中人物的悲剧性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麦克白》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 《麦克白》中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一、人物自身的悲剧性 (一)麦克白 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军中大将,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浮士德博士那样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麦克白又不能像爱德蒙和伊阿古那样的恶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第一幕第二场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从第一幕第三场开始,伴随着三位女巫的预言,“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麦克白的野心开始萌芽,并随着女巫前两个预言的实现而迅速膨胀。当邓肯王宣布立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时,麦克白的内心反映是:“肯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 (格林兄弟著童话集) 《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 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在国内,日本,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1] 作品名称 格林童话 外文名称 kinder-und hausm?rchen 作品别名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文学体裁 童话集 作者 [德]格林兄弟 出版时间 1812年-1857年 故事个数 216篇(最终版) 字数 约550000 目录. 1 内容简介

. 2 作品目录. 3 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创作过程. 4 作品鉴赏.?作品主题.?艺术特色. 5 作品影响. 6 出版信息.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编辑

1812年格林童话第一集出版,包含了86篇童话故事,第二集增加了70个故事,内容不断扩充,格林兄弟生前出版(第七版)的故事集有200则,加上圣徒传说多达210则,再加上补遗就有215则。其中以《灰姑娘》、《玫瑰小姐》、《受骗的青蛙》、《雪白和玫瑰红》、《猫和老鼠交朋友》、《聪明的农家女》、《三兄弟》、《月亮》、《熊皮人》、《石竹》、《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糖果屋》、《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只小羊》、《大拇指》、《勇敢的小裁缝》、《不莱梅的城市乐手》、《穿靴子的猫》较为闻名。[1] 《格林童话》内容广泛,体裁多样,除了童话外,还有民间故事、笑话、寓言等。其中故事大致分三类:一是神魔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玫瑰公主》、《青蛙王子》、《小矮人与老鞋匠》、《玻璃瓶中的妖怪》等,这些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奇异、变幻莫测。二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拟人童话,如《猫和老鼠》、《狼与七只小山羊》、《金鸟》等,这些故事中的动物既富有人情,又具有动物特点,生动可爱。三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故事,如《快乐的汉斯》、《三兄弟》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勤劳质朴、幽默可爱。[2] 作品目录

女性形象比较

《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 女性形象之比较研究 一、三位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之比较 莺莺是贵族小姐,从小生活在家风严谨的家庭中,受的是传统女德教育,这样的身份与成长环境使她不可能在追求爱情时能够随心所欲,在三位女主角中显得最为被动、拥有自我牺牲精神。她对张生是一见钟情,由爱而欲,并且她的爱与欲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莺莺被张生之才与貌吸引这一点被作品交代得十分凝练清楚,奠定他们爱情基础的就靠赖婚之前的三次见面,这三次见面与原著描述也基本一致,通过这三次见面,莺莺对张生的了解从外表到文采到能力、人品层层深入,最终在心中默默认定了这个伴侣。虽然在兵围普救事件后,她心中己认定张生,但相互之间还谈不上深入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少女心里有所顾忌所以并且作出一些反反复复的举动。后来经过进一步接触,张生还为她害了相思病,她才对他彻底信任。最后终于放下一切顾虑,做出自献行为。 与之不同的是,杜丽娘表现的最压抑闭塞。一直在人性自然欲望的驱使下追求爱的权利,由欲而爱而至情。与崔莺莺的循序渐进不同,杜丽娘的爱情来得猛烈而又突然,她是在毫无心理准备时突然梦里闯进一个书生,不经过一点恋爱过程便直接抱她到牡丹亭畔共度云雨之欢"莺莺爱的是张生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异性,杜丽娘则热衷于自己的爱情感觉更甚于柳梦梅这个人。与其说杜丽娘在梦中相识了一个-人.,不如说这个人,让她感受到了情的热辣辣的魔力。与其说梦醒后她要寻找这个-人,不如说杜丽娘要寻找那令她铭心刻骨的-情。 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形象刻画紧密宝玉、黛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本是一体:宝玉即黛玉,黛玉即宝玉,作者把他们一分为二,又通过爱情这条线把他们合在一起"他们的形象超越男女,我们可以发现宝玉身上有许多女性行为,比如说喜欢吃胭脂等。黛玉身上也有男性行为,最明显的便是以文为友。黛玉是三位女性形象中最具有性格魅力的一个,这个形象本身就有多种身份类型的重叠:她不仅是一个幽闺少女,还是一位诗人。诗人身份是另两位女主人公所没有的,虽然崔莺莺和杜丽娘也都有一定的才华,却不似黛玉“一生心血结成字”。黛玉不仅想把一腔情怀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更想通过作诗体现自我价值。宝黛爱情的发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10 沙滩上的童话

10 沙滩上的童话沙滩上,吧嗒,吧嗒 吧嗒,吧嗒,吧嗒…… 这是沙滩在和脚板说话, 它们的话儿说了多少, 沙滩上就印下多少小脚丫。 沙滩是渔家孩子的乐园, 小伙伴在这儿嬉戏、玩耍,渴了,用清甜的湖水当茶,累了,有细沙堆成的“沙发”。拾几枚色彩新奇的贝壳,网几碗滩头浮游的鱼虾,留一滩密密麻麻的小脚印,带一个快乐的梦儿回家。 吧嗒,吧嗒,吧嗒…… 这是沙滩在和脚板说话,浪花对它们说: 小脚丫,长大,快快长大! 1. 诗中的“吧嗒”指()。 A. 小伙伴在用嘴和沙滩说话 B. 雨滴落在湖水中的声音 C. 沙滩在和小伙伴们的脚板说话 2. 孩子们在沙滩上拾,网,用当茶,用堆成“沙发”。 3.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描写的是孩子们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场景。() (2)描写的是沙滩和孩子们说话的场景。() 4. 沙滩上真好玩,如果你在海边,你会玩些什么游戏呢? 参考答案: 1. C 2. 贝壳鱼虾湖水细沙 3.(1)√ (2)× 4. 示例:我会挖好多好多的洞,捉螃蟹。

星期天的时光多美妙 微风轻轻地吹, 白云慢慢地飘, 窗外已是阳光普照, 星期天的早晨多美好! 穿上鲜艳的运动装, 迈着轻快的脚步跑一跑。我们的脸儿晒得通红, 我们的心中充满欢笑。啊!星期天的时光多美妙!微风轻轻地吹, 白云慢慢地飘, 窗外鸟儿朝我们鸣叫, 星期天的午后多美好! 到游乐场去玩一玩, 到科技馆去瞧一瞧。 我们在快乐中成长, 我们的心中充满欢笑。啊!星期天的时光多美妙! 1. 星期天的早晨是美好的,从的微风、的白云和的阳 光可以看出来。 2.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星期天的时光美妙?()(多选) A. 早晨做运动。 B. 午后去游乐场和科技馆。 C. 傍晚去草地上踢球。 3. 星期天,“我们”的心情是和的。 4. 星期天的时光多美妙,你会怎样度过这个美妙的日子呢? 参考答案: 1. 轻轻吹慢慢飘普照 2. A B 3. 美好快乐 4. 示例:可以约小伙伴一起踢球,一起骑自行车。

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综述

《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被拍摄成电影后,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关评论多见诸报刊,而“欲望”、“野心”等话题是人们研究或评论该片的主要切入点。但是,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最后一部,《麦克白》的可读性以及电影《麦克白》的可观赏性还在于戏中超自然力量在事件中的作用,其中三女巫的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在戏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表达了某种深藏于人们意识深处的感觉,于是作品便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因此而更加值的研究。 一、作为预言家的女巫 从三女巫行动的内容上看,她们几次出场,主要都是在对麦克白的命运进行预言。当麦克白从战场凯旋归来,女巫们分别对他表示了祝贺,但每次的称谓都不同,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而第二个称谓恰恰与国王邓肯的命令内容相吻合,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了她们的话,进而对那第三个称谓的预言也动了心,写信给妻子,开始了他们的行动。杀死邓肯后,麦克白一直处于惊恐之中,他主动找到女巫,寻求破解疑惑之法,于是,模棱两可的预言再次鼓起了杀人者的勇气,女巫们又为他“指明”了道路。而这一次却是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尽管她们努力为他展示了未来的图景,但麦克白并没有醒悟,他不相信那些预言会成为现实,他也不愿接受那样的现实:“愿它们所驾乘的空气都化为毒雾,愿一切相信她们言语的人都永堕沉沦!”(原剧第四幕第一场)但女巫的预言是不会错的,不管麦克白相信与否,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女巫展示给麦克白的那些图景发展的。 16、17世纪的人们仍然相信有鬼神及超自然力的存在,女巫的出现,使戏更好看、更具有神秘性。同时,因为班柯的后代确实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是詹姆斯的祖先,莎士比亚为了取悦詹姆斯,突出利用了三个女巫,影射詹姆斯继承了英王忏悔者爱德华能治病的特异功能,并提到班柯后裔的一位国王手里拿着两个权球和三根权杖(也是指詹姆斯)。 女巫对麦克白命运的预言看上去是一种偶然,是超自然力的预测,但是,命运的偶然总是存在必然之因,预言的神奇性也存在于情理基础之上。麦克白的堕落自有他自身的原因,他的内心深处对无上权威的觊觎不是他个人的特质,而是一类人的群体心理。阅读丈夫来信的麦克白夫人深谙个中情由:“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你的欲望很大……要作非分的攫夺。”正是由于这种野心的存在,具备了夺权条件的麦克白必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英雄麦克白的良心和道德又不愿意采取那些非法的手段,一旦叛臣麦克白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无上权威,那么出错的英雄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遭受良心的拷问,但荣誉、脸面等等因素绝不会允许他改过自新,他只有继续地错下去。“为了我自己的好处,只好把一切置之不顾。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我想起了一些非常的计谋,必须不等斟酌就迅速实行。”与其说麦克白的悲剧是女巫们的预言引诱出来的,毋宁说是莎士比亚通过女巫的形象在揭示英雄悲剧的必然性,是剧作家利用这一手段向观众展开的人类对世界认识过

格林童话的主要内容

格林童话的主要内容 本文是关于读书笔记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格林童话的主要内容(一) 《格林童话》是德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瑰丽多彩的世界童话王国中一株争奇斗艳的奇葩。 《格林童话》内容广泛,反映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诚实与虚伪、智慧与愚昧、勇敢与怯懦、勤劳与懒惰等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主题。 童话是适合孩子们看的。它语言质朴,内容浅显。大多数人小时侯都喜欢民间故事和童话,之所以喜欢它,因为简单易懂,阅读时没有障碍,作者总是把善恶对立起来描写,形象深刻,表达了鲜明的爱情和美好的愿望。大家可以从中懂得简单的人生哲理和基本的价值观念。 《格林童话》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名作。如《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白雪公主》等。 《青蛙王子》说的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故事。一只井中的青蛙为小公主打捞上失落的金球,要求公主践行承诺,做它的伙伴,但公主嫌它难看,想毁约,没有带它回家。第二天青蛙来到王宫,要求公主履约。父王对公主说:“你答应了什么,就应该照办。”无奈之下,公主把青蛙带到了房间,把它提起来,朝墙上摔去,但当它落下来的时

候,它不是一只青蛙,而是一个王子。他曾被一个恶毒的巫婆施了魔术,除了公主没有人能够把他从水井里救出来。 至今,人们把如意郎君,称为青蛙王子。 《渔夫和他的妻子》说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海边的破船里。有一次钓到了一条很大的比目鱼,比目鱼对渔夫说,他是一个被施了魔法的王子,要求渔夫放了他,善良的渔夫放了他,渔夫的妻子,认为应该向它要点东西。如说要一间草棚,它一定办得到。丈夫不愿意,但不敢反对妻子,于是来到海边,比目鱼游来,满足了他妻子的要求。过了两星期,妻子又不满足了,叫丈夫向比目鱼要一座石头造的宫殿,比目鱼又一次满足了渔夫妻子的愿望。渔夫的妻子对石头宫殿仍不满足,于是,要渔夫再向比目鱼要求做国王,就这样,渔夫的妻子得寸进尺,做了国王,还想做皇帝,做了皇帝,又想做教皇,做了教皇又想做上帝。比目鱼最后发怒了,于是一切又恢复到原样,他们住在破船里直到今天。 故事鞭挞了渔夫妻子贪得无厌的欲望。她的失败是因为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非分之想,作出非分之求。 连渔夫的恩人也震怒了,造成了一切的得而复失,回到原点。整个内容看似简单,但内含的意义深刻,是《格林童话》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白雪公主》说的是白雪公主母亲死后,国王新娶了一个王后,新王后是美丽的女人,并且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但白雪公主渐渐长大,她的美丽超过了新王后,遭到了王后的妒忌、痛恨,

女性形象研究

前言 女性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半。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意识、追求方面,还是在服饰、饮食、以及消费住房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虽然描述女性的方法有很多,如文学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笔描绘着中国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如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长安和七巧......这种对某一类型的女性的典型描述,可以让人们从质的方面感知和体会中国女性的角色形象。但要从总体和宏观上去研究中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女性的主流形象还要从量的方面进行统计与概括,这样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才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发生在我们社会中的重大变迁。 风笑天老师通过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对当时的女性典型形象的特征及其变迁做了深刻分析。在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中国妇女》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典型女性形象是什么,现阶段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是什么,并通过这些特点与风笑天老师的“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中的女性特点做对比,找出女性形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中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认识? 一、中国女性形象特点研究的原因和方法 (一)研究动机 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与我国社会变迁的某些联系。 回首百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洪流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都活跃这千千万万的女性身影。宋庆龄、邓颖超等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女性挣脱封建思想观念枷锁,走出家门投身革命,蓬勃发展的妇女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就业、参政、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妇女地位有了空前提高。亿万女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蓬勃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妇女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女性们参与经济建设,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和创造力。女性事业获得了前所未

部编版《沙滩上的童话》教案5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三)10沙滩上的童话人教(部 编版) 《沙滩上的童话》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沙滩上的童话》是统编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名为童话,实则是一篇洋溢着快乐与温情的儿童故事,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一群孩子在沙滩上垒筑城堡、编织童话的有趣场景。 本文共19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海边的沙滩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地”,第2自然段展现的是孩子们沙滩上垒筑城堡的快乐,而3-19自然段具体再现了孩子们编织童话的快乐。“垒筑城堡”的快乐直接激发了孩子们“编织童话”的灵感,在一个孩子的启发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个有趣的童话就在孩子们的对话中“编织”而成。孩子们口中的童话情节简单却扣人心弦:魔王困住公主(3-6自然段)——勇士攻打城堡(7-14自然段)——公主得到解救(15-19自然段)。情节的发展,显现童心童趣。孩子们的童话语言简短却饱含情感,恰恰道出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和投入的状态。及至最后,孩子们已经完全沉浸在编织童话的快乐中,甚至忘记了“她是我的妈妈”!如果说“垒筑城堡”的快乐是属于感官的快乐,而这种编织童话的快乐是创造的快乐。这些快乐共同丰富诠释了“海边的沙滩是我们的快乐天地”这一中心主旨。

课文插图以大海、沙滩为背景,呈现了孩子们堆垒城堡、编织童话的快乐场景:湛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孩子们垒起一座高高的城堡。他们围观在城堡周围,有的咧着嘴,拿着铲,远远地欣赏着城堡。有的跪坐在城堡下方,指点着塔楼的动静,似乎讲述着城堡的秘密;还有个小男孩跪在城堡的正前方,双臂举起,似乎在欢呼自己的杰作。整幅插图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营造了明快欢乐的氛围。 学情分析: 从生活经验看,孩子们喜欢沙滩。因为在沙滩上他们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尽情玩耍,堆城堡、筑围墙、挖地道……这是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过的经历。可是在沙滩上以城堡为蓝本编织童话故事却是少有的、更有智慧含量的游戏。立足生活经验、调动好奇心理,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学习能力看,学生对“故事”有一定的储备和方法基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很多故事,对很多故事角色和情节耳熟能详。同时经过一年级的结合插图讲故事到二年级上学期根据关键词语、句子的情节提示讲故事的训练,学生对“故事”并不陌生。本课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能根据故事开头的提示,用上提供的词语编故事”。“编故事”不同于“讲故事”,减少了对图片词句、事实经验等线索的依托,以想象为支撑,增加了故事的开放性和趣味性。本单元前期,学生已经进行了“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的尝试,所以本次“编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 ——以赵树理《孟祥英翻身》、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和于 逢的《乡下姑娘》为例

摘要 关于40年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过很多论述,但大多停留在那个时代,着眼于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特殊形象,分析得出战争环境的历史局限性。本文以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当时女性自身的抗争和解放区、国统区文学女性形象对比,剖析40年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变异及其局限性。同时结合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既分析了当时时代的特征,又通过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当今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试图找出一种真正的语境分析。 关键词:女性形象自我意识人性

目录 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 (1) 1.1 解放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1) 1.2 国统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4) 1.3 解放区与国统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对比 (6) 第二章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8) 2.1 启蒙与救亡下的女性形象 (8) 2.2 在男权批判下的女性形象 (10) 2.3 男权社会下的伦理道德与社会 (12) 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局限性 (13) 3.1 女性形象局限性的两方面表现 (13) 3.2 女性形象局限性的原因 (14) 第四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16) 4.1 女性自我意识的自身审视与剖析 (16) 4.2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下的人性反思 (18) 注释: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是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战争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转折时期。战争与救亡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潮流与趋向。所以这个阶段的文学区域化特征比较明显,可以分为:国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解放区文学(延安为中心)、沦陷区文学(北京为中心)以及上海为中心的孤岛文学。在这其中,又以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除了最广泛的战争题材,也出现了一大批以女性为主的作品。这些女性作品,虽然继承了五四运动对个体意识的认识,同时也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舞台从单一的?逃出家门?到在?走入社会?并争取家庭地位,在心灵和灵魂上寻找解脱。但更多的是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战争下民主主义思想。女性解放运动或者也多是从战时社会动员和战后文化重建两个方面为了证明?自然非有民主的内容不可?①而存在着。 1.1 解放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与?五四?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解放区政府十分注重女性的解放与发展,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出台了很多政策女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从政治还是社会的角度看,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的

世界神话中十大最可怕女巫

世界神话中大最可怕女巫 女巫和魔法,这两个词眼令每一个人着迷。前一刻,生 气的村民们也许还在怀疑为什么村镇的女人们正变得越来越独立,下一秒便有人在想前一晚泡的草药茶到底是一剂药水还是仅仅只是一杯劣质的茶水。许多代以来,女巫在民间传说中便是智慧与罪恶的代名词。 10 奇奇莫拉( Kikimora ) 奇奇莫拉,她的名字的发音分有趣,是一个无论如何要被 首要尊重的家庭精灵。奇奇莫拉是一位女性,是杜莫伊或是男性家庭精灵的妻子,她的出没总是伴随着湿湿的脚印而为人所知。那么,是什么让奇奇莫拉成为一位你不愿招惹的女巫呢?事实上,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没有恶意,但她 旦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她会吹口哨,打碎盘子,把东西仍得到处都是。你最好给她一定的尊重,否则你就得面临所有东西都被打破的下场。 9 喀耳刻( Circe ) 喀耳刻是荷马《奥德赛》这部小说中一位有名的女巫,一直 居住在一个叫做埃阿亚的岛屿上。喀耳刻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她喜欢在那些经过埃阿亚岛的水手们喝过药剂后把他们变成狼、狮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有些人喜欢收集邮票,可有些人却有把男人变成动物的喜好,我们能说谁对谁错吗?当奥德修斯来到埃阿亚岛的时候,喀耳刻把他的随从都变成了猪,唯独奥德修斯逃过了一劫,因为诸神已经给了他一株神奇的植物,它可以防止奥德修斯被赛丝变成动物。在让喀耳刻发誓不会背叛他之后,奥德修斯和他的随从们在喀耳刻的保护下居住了一年后回到了伊萨卡岛。

8 摩根勒菲( Morgan Le Fay ) 大多数人对亚瑟王和他的朋友巫师梅林并不陌生,但却极少有人记得摩根勒菲(亚瑟王同父异母的姐姐,强大的女魔法师—译者注)这一人物。在神话中,她不知疲倦地利用她的魔法来打压善良的格温娜维尔王后(传说中亚瑟王之妻,兰斯洛特爵士的情妇—译者注),因为在摩根小的时候王后曾把她从朝廷里放逐出去。摩根背叛格温娜维尔的情人兰斯洛特爵士,逃过了亚瑟王骑士的追踪,最终的命运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她最终和亚瑟王和解了,并在他最后一战后带他去了阿瓦隆(凯尔特族传说中的西方乐土岛—译者注) 7 女巫恩多( The Witch of Endor ) 恩多在严格意义上并非一个恶毒的女巫,但是她对命运的预言却不容忽视。据说,扫罗王曾去找过女巫恩多寻求打败非利士人(爱琴海中的岛民—译者注)的方法,女巫召唤了幽灵预言家撒母耳前来,但撒母耳并没有告诉扫罗王怎么打败非利士人却告知他将被打败,而且将要与他的三个儿子度过余生。果不其然,第二天,扫罗王便在战争中受伤了,出于对预言应验的恐惧,扫罗王自杀了。然而,因为那个预言导致了扫罗王的自杀身亡,女巫恩多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帮凶。 6 绿牙珍妮( Jenny Greenteeth) 基于你是英格兰某个地方的人,你也许会知道被人们称作绿牙金妮、绿牙珍妮或者邪恶的珍妮的这位残忍的女巫。绿牙珍妮经常故意把孩童和老人拉入水中溺死,而这些只是纯粹为了好玩。有传说她会吞食这些小孩和老人,但另有一些传说称她只是一个喜欢看自己的受害者痛苦挣扎的虐待狂。经常据人们说起她有着绿色的皮肤和锋利如刀般的牙齿,和很多民间传说中的恐怖形象一样,绿牙珍妮自然而然地成为了

格林童话的主要内容

格林童话的主要内容一《格林童话》是欧洲各国中搜集、编写最早,篇幅最长,系统性最强的一部童话集。《格林童话》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在19世纪初搜集、整理的德国古老传说和民间故事,共收入童话200多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不少童话形象,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其中不少故事反映了普通百姓的质朴、幽默、机智和勇敢。故事情节曲折,但不离奇,叙述朴素,却不单调。有不少故事的语言富于诗意。格林童话的主要内容二我利用暑期时间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却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寓意。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要善良。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

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好心的农妇从败子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细心照料它。最终,野鸭为那个并不有钱的农妇创造了一笔不菲的财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格林童话》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人类家园!格林童话的主要内容三《格林童话》是德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瑰丽多彩的世界童话王国中一株争奇斗艳的奇葩。《格林童话》内容广泛,反映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诚实与虚伪、智慧与愚昧、勇敢与怯懦、勤劳与懒惰等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主题。童话是适合孩子们看的。它语言质朴,内容浅显。大多数人小时侯都喜欢民间故事和童话,之所以喜欢它,因为简单易懂,阅读时没有障碍,作者总是把善恶对立起来描写,形象深刻,表达了鲜明的爱情和美好的愿望。大家可以从中懂得简单的人生哲理和基本的价值观念。《格林童话》中有许多家

美术赣美二年级下册(2013年新编)《难忘的外国童话故事形象》教案

《难忘的外国童话故事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了解欣赏卡通画时感受卡通画这一绘画方式在表现形象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2、初步学会能用简单的语言从美术的角度评价卡通画。 3、学会用大胆、夸张、抽象的卡通画的特殊表现手法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卡通画。 教学重点: 如何欣赏卡通,了解卡通画的特殊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夸张特征的绘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放假都看了很多好电视吧?你们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生:略 师:这些都是动画片。 你们知道吗,动画片和漫画就是卡通。 我们今天就是要学第一课:出示课题:《难忘的外国童话故事形象》 (边放以前的国产动画片)在以前还没有电脑时,要完成一部动画片要画出成千上万的画,把很多个连续动作的画

连续播放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动画片。 二、欣赏卡通 1、(出示教材中的卡通图片)教师讲解教科书左边的几个动物明星: (1)《三个和尚》:三个和尚体态个异,高矮胖瘦对比十分强烈,而且样子滑稽可笑,从他们的眼神中不难发现小和尚心里正想事呢。 用笔非常简洁,人物内心刻画栩栩如生。 (2)《大闹天空》孙悟空,家喻户晓谁都喜欢,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中外 观众。作品线条流畅,色彩艳丽,个性鲜明,造型传神。 (3)《米老鼠和唐老鸭》滑稽、夸张的形象、人物幽默风趣、故事精彩跌宕,所有情节都是那么有趣和出人意料,在欢笑声中濡染真善美。 2、(播放动画片段)师:注意这些人物(包括动物)形象的动作、神态、特征、性格。 播放完师: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什么? 先叫几个学生回答再让全班同学集体评价几幅。(教师注意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评价,主要从美术的角度) 三、学生动手 1、玩你说我画的游戏:一位同学描绘一下想表现的人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 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 式的悲剧。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迫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周朴园,虽然从年龄上、思想上,他们的结合貌合神离。在物质方面,周家的势力财产可以满足繁漪的虚荣心,在精神层面,繁漪将是一生的空虚。当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掀起的时候,繁漪便不再遵从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规则了,她极力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让自己想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的生活。所以她死死的抓住周萍,进行犹如困兽般的斗争,这也体现了繁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农家的少女,在势利、虚荣的父母的安排下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我们将从侍萍、繁漪还有德北·苔丝的坎坷的命运对比中,分析在特定历史年代中西方女性的命运及异同,并探究造成这些悲剧及悲剧差异的成因。

格林童话阅读

格林童话阅读 【作者】:雅科布?格林(1785—1863)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1859)是德国童话搜集家,著名学者,主要研究语言学、哲学和文艺学等。因两人兴趣相近,经历相似,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格林兄弟以几十年时间(1812-1857)完成了《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即现在俗称的“格林童话”。 【作品介绍】:《格林童话》最完整的版本包括211个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较重要的故事有《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睡美人》、《大拇指》、《勇敢的小裁缝》、《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等。 【人物类型】: 公主、士兵、裁缝、农夫等——他们是善的化身,善良的人最初往往遭遇不幸,但几经周折,善人最终获得成功,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继母、巫婆、魔鬼、强盗等——他们是恶的化身,恶人在最初往往能得逞,但随着善良的一方获胜,恶人最终得到应有的下场。 【推荐理由】:《格林童话》德国民间故事集。由格林兄弟根据民间口述材料改写而成。是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童话全集之一。作品的主要内容是颂扬勤劳和诚实,鄙弃懒惰和自私,鼓励对暴力和邪恶的反抗,激发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爱护。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脍炙人口,享誉世界。 《格林童话》: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主题 品读《格林童话》,两百多个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浪漫、神奇而又充满民间乡土气息的奇幻世界。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神巫童话,童话给我们营造出充满奇妙神力和巫术的世界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如《白雪公主》、《跳破了的舞鞋》、《矮树林里的故事》等。第二类是动物童话,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故事展现得生动而有趣,如《猫和老鼠交朋友》、《狼和七只小羊》、《小母鸡之死》等。第三种是常人童话,故事接近人类的现实生活,风格幽默而诙谐,如《三个幸运儿》、《三个懒人》等等。 品读《格林童话》,最令人印象深刻、津津乐道的当属故事所表达的或惩恶扬善,或讽刺丑行,或赞扬人性的丰富主题。读《睡美人》,读《画眉嘴国王》,读《大拇指》,读《六只天鹅》,读《忠实的约翰》,还有《渔夫和他的妻子》;《杜松树》……《格林童话》精彩故事中蕴含的这些深刻主题教会了孩子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诚实与欺骗、勇敢与软弱,引领着我们求真、求善、求美! 品读《格林童话》,最让人入迷的还要数它生动曲折的情节和丰富奇幻的想象。语言上,《格林童话》保持了民间文学的特色:质朴自然,通俗易懂,清新而风趣,有的还保留或加入了民间谚语和歌谣。通读《格林童话》,我们几乎找不到华丽的词藻和对事物冗长的描写,然而却处处让人感觉朴实亲切,如涓涓细流将浓郁的乡土气息浸润到故事的字里行间,令整部童话更加优美迷人。 【内容梳理】 《格林童话》共202篇,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富于趣味性和娱乐性,对培养儿童养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质有积极意义。 故事内容广泛,反映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诚实与虚伪、智慧与愚昧、勇敢与怯懦、勤劳与懒惰等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主题。它的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是善的化身诸如:裁缝、磨坊工、士兵、长工等。他们初遭不幸,几经周折,最后获得成功;另一类是恶的象征诸如:巫婆、魔鬼、强盗、继母等。他们多是一时得逞,最后以败而告终。作者总是把二者对立起来描写,同情、歌颂前者,鞭答、讽刺后者。表达了鲜明的爱惜和美好的愿望,揭

《家》与《子夜》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摘要:巴金的著名长篇小说《家》和茅盾的成名之作《子夜》都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以真实描写五四时期四川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而令人赞叹,一个以表现三十年代初期大城市经济崩溃而振聋发聩。一般看来,这两部长篇巨制在创作题材与表现主题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似乎可比的相同性很小,然而,转换视角,从人物塑造方面审视,这两位大手笔在深入挖掘女性复杂心理,表现豪门少妇人生遭遇和性格特征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我们从这一艺术视角对这部小说的某些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女性;悲惨命运;封建礼教;反抗 1931年,巴金创作了《家》,在《家》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为作品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年,茅盾的《子夜》也开始面世,作品中也呈现了一些光鲜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年轻美丽,但更多的是遭遇着红颜薄命的悲惨命运。一、妙龄少女的爱情心理 《家》中的鸣凤,与《子夜》中的四小姐吴蕙芳就是深受着封建礼教的毒害。 鸣凤,是高公馆的一个丫头,勤劳顺受,安于卑贱,可是即便如此,精神与肉体也是倍受折磨。白天却要做一个受苦受累忍气吞声的小丫鬟,即使比自己小几岁的小丫头,都可以对自己呼来唤去,只因为她是小姐,而鸣凤是丫鬟。这样的生活是封建的社会制度带给她的命运,因为家境不好就要被当物品一样被人买卖。吴蕙芳虽说是吴公馆中的四小姐,一直受着吴老太爷的保守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乡村的生活是与世隔绝的,吴老太爷已成为“古老的僵尸”,失去了对外界生活的感应能力,耳濡目染的受着《太上感应篇》的熏陶,受到“金童玉女”封建伦理纲常的教诲。她的穿着打扮,透露的是乡村的土风俗,也是封建卫道士的道服,当她的二姐看到她是嘲笑她的打扮,她说“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的很呢,只是父亲不许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封建礼教的毒害,连女子的穿着都要受到束缚。 鸣凤与四小姐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礼教的毒害所造成的,她们正处豆蔻年华之际,生活应是美好的,充满阳光,可是,由于所处的封建社会和个人性格懦弱的原因,她们成为了牺牲品。 二、豪门少妇的二重性格 《家》中的梅和瑞珏,和《子夜》中的林佩瑶都是公馆中的上层人物,她们也同样有着各自的不幸爱情婚姻。《子夜》中的林佩瑶是最有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她是温文尔雅,风姿绰约的散发仙气的少奶奶,人前她是一位风光满面的吴少奶奶,人后她却承受着灵与肉分裂的痛苦。她所追求的,怀念的并不是整日的花天酒地,那种物质上的享受,她更渴望的是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慰藉,她怀念自己作为青春少女的那个时代,她渴望着古典的贵族浪漫。因从小接受过教育,从她喜欢的那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就可以看出她所追求的爱情,是古典的、浪漫的。而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对物质金钱的追求,她并不情愿,内心深处是对这种文明的反抗。因此,她的心灵总是寄托在那乌托邦的爱情上。? 《家》中的梅和瑞珏也是两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她们是高公馆中的上层人物,但是她们却也都是不幸的,尤其在爱情和婚姻上,她们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是爱情中的牺牲品。 梅、瑞珏、林佩瑶,这三位女性,都是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把爱情当成了全部,拜伦曾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女人生命中整个的存在。梅与瑞珏都将觉新当做生命中的全部,二人在死之前心中口中也都念着觉新,而林佩瑶,她将精神贞洁的全部给了雷鸣,将身体的贞洁献给了吴荪甫,将爱情的全部献给了他们。可是吴荪甫对她的感情时有时无,对于林佩瑶的背叛毫无愧疚;雷鸣开场的时候就描写了他与徐曼丽的关系暧昧不清,又怎能说林佩瑶是他感情的全部呢?

格林童话读后感

《灰姑娘》读后感 三年级四班刘继岳 我在《格林童话》里看了一篇动人的故事叫《灰姑娘》。 情节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富人的妻子得了重病,去世了。这个富人的女儿天天在母亲的坟前哭,但是她很有孝心,在大雪天她生怕母亲冷,为母亲坟上披着毛毯。春风吹来,她就为母亲坟上披着绿叶。 后来,他的爸爸又娶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有两个女儿。后妈和她的两个女儿常常欺负她,还让她住在阁楼上,但是她毫无怨言。后妈让她天天打扫,后来因为她天天满身沾灰,所以大家都叫她灰姑娘。 有一次,王子邀请灰姑娘和后妈的女儿一起参加舞会,但是后母不让灰姑娘去,还把她的请帖撕了。这时仙女出现了,她还让灰姑娘穿上水晶鞋去参加舞会,还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那晚王子只跟灰姑娘跳舞,别的公主想和王子跳舞,王子老是说:“我在和这位公主跳舞”。在午夜12点时,灰姑娘要走了,她在走前掉了一只水晶鞋。最后王子靠着这只水晶鞋找到了灰姑娘。两人幸福得在一起。 灰姑娘从不贪图金银财宝,父亲要出去问女儿女们要什么,后妈的女儿们要项链什么的,而灰姑娘只要第一根碰到父亲帽子的树枝。 灰姑娘善解人意……有说不完的好。 我爱看《格林童话》,更爱看里面的《灰姑娘》,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不能贪得无厌。 《格林童话》读后感 三年级四班常芳涵 童话,是人们不可拒绝的,童话,是人们所盼望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世界像童话般的不可思议,像童话般的幸福与美好。 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我们的父母,都在格林童话的影响之下长大:我们伴着小红帽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采撷这路边最艳丽的野花;我们为白雪公主的去世掬一捧眼泪,在王子出现的时候再破涕为笑;我们憎恨着灰姑娘丑陋的继母和两个姐姐,同情着那位睡在煤灰堆里的女孩;还有可爱的七只小山羊,会变成王子的青蛙,恬静的睡美人,恩爱的白雪和红玫瑰……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永远停留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第一次我们对善于恶,美与丑,贫与富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而那最初的智慧与道德概念居然来自那个遥远的国度,由那个高大而坚韧的民族为我们讲述,而格林童话中那永远幸福的结局又给小小的我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和梦想。 《格林童话》中有篇童话是非常着名的,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那就是《白雪公主》。这篇童话我觉得是格林兄弟的骄傲,是他们的经典之作。 “白雪公主原是在皇宫里过着平凡的生活,但由于她的继母嫉妒她的美丽,想至她于死地,所以白雪公主被迫逃到了森林里,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善良的七个小矮人。但是皇后知道了白雪公主还没死,就住在七个小矮人的家里,所以又研制了一个毒苹果,毒死了白雪公主。但好人有好报,白雪公主终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格林童话”中的每一篇童话都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人。 其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从前,有一位渔夫和他的妻子,是靠打鱼过日子的,生活得很贫穷,只有一条破船。有一天,渔夫去打鱼,打到了一条比目鱼,这条比目鱼是一位王子,是被巫婆施了魔法的。王子请渔夫把他放回大海,渔夫就把比目鱼王子放回了大海。渔夫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妻子贪心地说:“你这个笨蛋,你干嘛不向他要一茅屋呢?快去啊!快快去向他要一间茅屋去啊!”渔夫去找比目鱼,比目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