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总结规律——揭示本质这一科学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究的创造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知识基础:学生知道氧气跟镁、铁、铜、金等金属反应,均产生金属氧化物,但是反应条件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认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和氧气、水、碳单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已经熟悉认识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要以实验为突破口。

生活经验:生活中接触到常见金属铝、铁、铜、银等金属制品,例如金属炊具、金属导线、劳动工具、交通工具等。听说过“冶金”,知道金属保存不当容易生锈等。

2 .学生学习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

学生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机械记忆,认识浅显,在酸、碱、盐学习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应用的不够灵活。

因此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形成和理解阶段,突出主体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强调金属的活动性的判断依据,注重探寻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过程,在实际测定几种常见金属的活动性的活动中,由学生通过设计实施实验探究,自己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次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和巩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体会金属的活动性的实际价值。较系统地学习认识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学会认识金属的基本方法,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自觉地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简单的化学现象。总之,元素化合物教学要遵循渗透结构决定性质原则,联系实际原则,与实验结合的原则,知识系统性原则。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镁、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能应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有关的化学问题。

3 .初步认识到实验探究中“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的重要意义。

4 .通过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活动,知道科学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并在探究实验活动中,依赖于大量的科学实验事实证据,认识科学探究既要实验、观察,又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体验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原理,并能用科学原理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体现和提高。

学生自我评价方式:

1 .谈谈本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

2 .对金属的认识课前与课后的对比。

3 .自己发现并提出一个探究课题,制定探究方案。

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同组成员的作用评价。

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作用。

教师评价:

1 .习题检测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

2 .针对三维教学目标后两维目标的学生访谈。

3 .学生后续学习情况观察。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评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科学探究”主题明确表述:“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应贯彻重实效、强调过程与方法、渗透情感教育地实施探究学习。

探究教学活动设计的特点:

( 1 )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 2 )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 3 )学生活动的优先性。

( 4 )教师参与的多样性。

( 5 )突出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

( 6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和进步。

探究性教学活动行为包括:

( 1 )设置有效的学习情景。

( 2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 3 )组织安排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学生活动。

( 4 )调控、管理学生的分组合作活动(时间、纪律、方向、突发情况、实验安全等)。

( 5 )了解、参与、指点、帮助学生的分组活动(进程、观点、困难、错误、闪光点)。

( 6 )组织学生的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

( 7 )引导不同观点的争论。

( 8 )整理、精致学生的各种认识和探究结果。

( 9 )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教学的目标要求。

( 10 )拓展必要的知识内容。

( 11 )评价、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的参与态度、探究过程与方法、合作情况、实验技能、活动记录、组内交流讨论情况等)。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误区

( 1 )重问题轻选题,所有问题都探究。

( 2 )重形式轻主体,探究就是分组活动。

( 3 )重学生轻教师,学生探究,教师“解放”。

( 4 )重实验轻思维,探究就是动手实验。

( 5 )重认知轻情意,探究为应试。

( 6 )重过程轻结果,探究结果无关紧要。

( 7 )重成功轻失败,探究结论只能正确不能错误。

提高探究学习实施性的策略

( 1 )精选探究内容,明确“探究点”。

( 2 )重视“假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 3 )依据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探究活动和过程。

( 4 )加强交流和总结,落实探究结果。

这是一份书写较规范的课前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依据《课标》清晰地体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抓住了探究的主要环节,依据学生的实际将重点落在“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

本教学设计较突出的方面:

1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实验的探究功能,在探究过程中形成金属活动性顺序、理解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渗透了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所用素材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利用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 .以问题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实际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4 .重视合作交流。学生讨论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认识,克服原有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5 .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注意知识形成的层次性。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层层递进地形成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认识,并及时应用反馈。

6 .设计了三维的评价方案,引导学生关注三维学习目标;关注教学效果反馈和教师教学反思。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一、备课标 (一)课程标准:课标分析: 本节课涉及第一、第二和第四两个一级主题。 “一、科学探究”之(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年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⑥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二)化学具体目标: 1.认识氧气、二氧化碳、铁、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 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5. 能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 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9.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常见的酸;二、酸的化学性质。按照教学要求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在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记住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在第二部分,通过探究实验比较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理解酸的一般性质,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材重点确定为: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理解并掌握酸的通性 重点知识:酸的主要性质,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 教材难点确定为:学习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重点过程与方法:从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依据酸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根据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得出硫酸也具有与盐酸相似的性质与变化。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 通过实验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备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学生对酸并不陌生,经常能接触到酸雨、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也知道许多物质有酸味。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有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称作碳酸。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酸的知识,这既是本节知识的线索,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 (二)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估计有90%的学生能够通过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入手,通过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

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点和考点归纳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注意:铝、锌虽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是它们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的金属进一步与氧气反应。因此,铝、锌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放出氢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越左边的金属与酸反应速率越快,铜和以后的金属不 能置换出酸中的氢。金属+酸盐+H2↑(注意化合价和配平)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2Al+6HCl2AlCl3+3H2↑ 2Al+3H2SO4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实验室制取氢气) Fe+2HClFeCl2+H2↑(铁锅有利身体健康)(注意Fe化合价变化:0→+2) Fe+H2SO4FeSO4+H2↑(注意Fe化合价变化:0→+2) 注意: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回答这几点:金属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的颜色变化。 三、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

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Fe+CuSO4Cu+FeSO4(铁表面被红色物质覆盖,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注意Fe化合价变化:0→+2)不能用铁制器皿盛放波尔多液,湿法炼铜的原理 Cu+2AgNO32Ag+Cu(NO3)2 (铜表面被银白色物质覆盖,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Fe+2AgNO32Ag+Fe(NO3)2 (铁粉除去硝酸银的污染,同时回收银)(注意Fe化合价变化:0→+2)现象的分析:固体有什么变化,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四、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物 A + BCB + AC 初中常见的置换反应:(1)活泼金属与酸反应:如 Zn+H2SO4ZnSO4+H2↑ (2)金属和盐溶液反应:如 Fe+CuSO4Cu+FeSO4 (3)氢气、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如 H2+CuOCu+H2O C+2CuO2Cu+CO2↑ 五、金属活动顺序表 应用: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位置越靠前(即左边),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即越靠近左 边,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阳离子越稳定;越靠近右边,金属单质越稳定,对应阳离子越活泼。) 2、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将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氢以后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注意:(1)浓硫酸、硝酸除外,因为它们与金属反应得不到氢气。 (2)铁和酸反应化合价变化:由0价→+2价。 3、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理 解为弱肉强食,弱的占位置(离子或化合物的位置)占不稳,被强的赶走;强的占位置占 得稳,弱的不能将它赶走!】 注意:(1)K、Ca、Na除外,因为它们太活泼,先和水反应。如2Na+2H2O2NaOH+H2↑ (2)变价金属Fe、Cu、Hg发生这种置换反应,化合价变化:由0价→+2价。 金属化学性质的中考考点知识: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方法:弱肉强食,能反应的是强的把弱的赶走,与酸反应越剧 烈,说明活动性越强;不能反应的是弱的赶不走强的。 例:X、Y、Z是三种不同的金属,将X、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X表面产生气泡;将Y、 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一会儿后,Y表面有银析出,而Z无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 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 B、X> Z> Y C、Z> X>Y D、Y>Z >X

粤教版化学九年《常用的盐》word教案二

粤教版化学九年《常用的盐》word 教案二 教学目的 1.了解食盐、纯碱、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 3.在回忆酸碱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汇总盐的化学性质。 4.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会判定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5.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摸索的科学精神。 6.结合我国食盐产地的广泛分布及纯碱的用途,简介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庞大 奉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盐的化学性质。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用品 氯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稀硫酸、 稀硝酸、酚酞溶液。 试管。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会判定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重点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听写化学方程式 金属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碱 → 盐 + 水 盐 → 新盐 + 新酸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 盐 + 水 盐 → 新盐 + 新碱 金属 → 新盐 + 新金属酸 → 新盐 + 新酸 碱 → 新盐 + 新碱 盐 → 新盐1 + 新盐2 [我们可看出酸、碱、 [讨论交流]NaCl 和KNO 3能否反应?

观看所听写的复分解反应,看看生成物有何特点? [讲述]在酸与碱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中都有水生成,酸与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中或有水和气体生成,或有沉淀生成,在碱与盐及盐与盐的复分解反应中都有沉淀生成。 [小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水。 [ [课堂练习]判定下列反应能否发生: ① H2SO4 + Cu(OH)2 ② NaNO3 + AgCl ③ Na2CO3 + Ca(OH)2 ④ HCl + BaSO4 ⑤ BaCO3 + HCl ⑥ KOH + HNO3 ⑦ BaCl2 + NaNO3 [阅读]P.149 附录一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布置作业]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之一 教学目的 1.了解碳的各种单质具有相同的化学稳定性和化学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难点: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在第一节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板书]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提问] 碳的几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讲解] 碳的单质都由碳原子构成,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组织讨论] 根据碳原子的结构简图,分析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 [共同分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得到或失去4个电子成为稳定结构都比较困难,故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古代字画墨迹及焦炭、木炭等具有稳定性为例进行讨论。) 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毕竟不是稳定结构,升高温度时,单质碳的化学活动性增强,可与许多物质反应。 [板书] 一、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提问] 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讲解] 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也放出热量。 [板书] [讲解]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煤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时燃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放出热量。煤是常用的燃料。 [讨论] 用什么方法可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 [学生阅读] 课本金刚石元素组成发现史。 [引导讲解] 将金刚石或石墨放在纯氧中燃烧,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则说明金刚石、石墨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引入] 碳与氢气一样,也具有还原性。 [板书] 二、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演示实验] 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1.边操作边讨论:气密性的检查、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配顺序及装配要点等。 2.引导学生比较碳还原氧化铜与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异同。 3.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①反应物颜色的改变;②石灰水是否变化。 4.实验完成后,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提问]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是什么? [板书] 实验: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7.1酸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2)难点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人的胃液里含有什么酸? 2.汽车电瓶里含有什么酸? 3.食醋里含有什么酸? 学生实验:酸的化学性质

结合实验对酸具备的性质进行分析总结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无色酚酞试液 (2)酸与某些金属的反应酸+活泼金属→盐 + 氢气 如:H2SO4 +Mg ====MgSO4 + H2↑ H2SO4 +Fe ==== FeSO4 + H2↑H2SO4 +Cu==== 不反应 (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酸+金属氧化物→盐 + 水 3H2SO4 +Fe2O3==== Fe2(SO4)3 + 3H2O H2SO4 +CuO ====CuSO4+ H2O (4)酸与某些盐的反应盐 + 酸→新盐 + 新酸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Na2CO3 + 2HCl==== 2NaCl+ H2O + CO2↑ BaCl2 + H2SO4 ==== BaSO4↓+ 2HCl 活动天地 想一想:酸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提示:酸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H+),即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H+),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2)酸与某些金属的反应 (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4)酸与某些盐的反应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南京市西善桥中学何乐群) 学习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2).初步掌握常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Mg Fe Zn Cu ) (3).置换反应的定义 一、课前预习 1.完成家庭小实验 学生准备:把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先用砂纸除去表面氧化膜)和黄金饰品(自 备)挂在家中(干燥的空气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到下表中。 提示:重点观察各金属表面的金属光泽是否有变化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Mg Al Fe Cu Au 2. 铝的抗腐性能良好。为什么呢? 3.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写出铁、镁、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置换反应:。 二、自主体验 活动: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 1.在一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条,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 察现象,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粒、铁丝和铜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 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3.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并记录在下表中。 稀盐酸稀硫酸 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情况记录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想想四支试管控制的条件有什么异同比一比,盐酸与稀硫酸的现象一样吗? 小结与交流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将以上金属按活泼性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述探究也可以得出: ________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强,它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弱,它不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关于金属与酸溶液反应,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置换反应。 3.通过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我学会了控制变量,即: 三、自我检测 1、我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是() A.金的熔点高 B.金的硬度大 C.金的密度大 D.金不活泼,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化学《盐的性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盐的性质》教学设计 【课前热身】 【新知导学】 一、概念:盐是和的一类化合物,例如。 二、物理性质: 【随堂小练笔】

1、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盐的是() A、醋酸 B、生石灰 C、纯碱 D、烧碱 2、下列俗称、名称、化学式对应正确的是() A、纯碱、碳酸钠、Na2CO3 B、生石灰、氢氧化钙、CaO C、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D、烧碱、碳酸钠、NaOH 三、化学性质 ①② ③④

3 【拓展提高】 根据 Na 2CO 3 和HCl 的反应,如何检验 CO 2-呢? 【生活达人帮】 小明听说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钙的化合物,他把鸡蛋壳捣碎放入水中, 发现不溶解,他猜测鸡蛋壳可能含碳酸钙,你能帮他证实一下吗? 【总结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① ② ③ ④ 【小试牛刀】 1、下列溶液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 A 、碳酸钠溶液 B 、氯化钠溶液 C 、稀盐酸 D 、水 2、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时间长了有一些白色固体,这些白色固体的主要 成分是( )A .氢氧化钠 B .碳酸钠 C .氯化钠 D .碳酸钙 3、下列各组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 A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 B 氢氧化钙、消石灰、生石灰 C 盐酸、氯化氢、食盐 D 冰、干冰、水 4、欲鉴别澄清石灰水、盐酸和蒸馏水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提供:①碳酸钠溶液 ②紫色石蕊试液 ③无色酚酞试液,只用一种试剂可直接将它们鉴别出

来的是()A. 只有① B. 只有③ C. ①或② D. ①或②或③ 5、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1)浓盐酸(2)浓硫酸(3)烧碱(4)食盐(5)生石灰(6)稀硫酸 A(1)(6)B(2)(3)(5)C(3)(5)D(2)(3)(4) 【随堂检测】 1、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后,会向人注入一种叫蚁酸(甲酸)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疼痛,要消除肿痛,可涂下列物质中的() A 硼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氨水或肥皂水 D.食用醋 2、混有水蒸气的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A.SO2 B.H2 C.CO2 D.HC1 3、实验表明,用碱性溶液浸泡新鲜的蔬菜,能有效除去蔬菜上的残留农药,从 而降低对人体的损害。根据上述原理,对刚买回来的蔬菜,你认为应浸泡在哪 种溶液中:()A.白酒B.食醋C.烧碱溶液D.碳酸钠溶液 4、鱼是一种美味食品,杀鱼时不小心弄破鱼胆后,会使鱼肉粘上一种胆汁(一种酸),使鱼肉变苦,要消除这种苦味,最适宜用下列何种溶液冲洗() A:食盐水B:醋酸C:Na2CO3 溶液D:NaOH 溶液 5、喷墨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溶解在打印墨水(pH7.5~9.0)中的染料喷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 【正文】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唯一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个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这部分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这种情况与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有关。如何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本文将从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一、对“单元”与“单元教学”的认识 1.如何看新教材中的“单元” 与以往化学教材采取章-节编排结构不同,初三化学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单元-课题式编排结构,上下两册共编入了12个单元。这些单元是: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水,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金属和金属材料,溶液,酸和碱、盐,化肥,化学与生活。其中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课题组成。这些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某一方面的知识内容或专题为主,也就是说组成单元的每个课题之间都有共同的、相互联系的内容,这就体现了单元构成的目的性与整体性。 由于不同单元所突出的知识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一般认为这样的单元与旧教材中的“章”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新教材的单元中增加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 但到底有没有差别?从化学课程标准来看,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内容(见表1),不仅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提供了感性基础,也为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组成、性质、用途方面的内容,也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课题。课程标准这样的处理,是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 表1 课程标准中与“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的内容 内容标准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内容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初步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过程和方法 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装置和方法 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碳酸、碳酸钙 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 设计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这部分知识系统性强,反应的规律突出,内容较多,历届中招考试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陕西2015年中考试题中占 22分(约占总分值的44%)。出题一般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因此很有必要对酸碱盐进行专题复习。本节课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复习了“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之后,设计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初步运用,针对性练习、拓展练习,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使他们仿佛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②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②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学会分析题意,掌握做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讲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要求和条件,会分析题意,掌握做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四、学情分析: 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

《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这部分知识系统性强,反应的规律突出,内容较多,历届中招考试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陕西20xx年中考试题中占22分(约占总分值的44%)。出题一般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因此很有必要对酸碱盐进行专题复习。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复习了“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之后,设计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初步运用,针对性练习、拓展练习,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使他们仿佛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②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②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学会分析题意,掌握做

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讲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要求和条件,会分析题意,掌握做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四、学情分析: 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 采用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等,充分体现“教师为引

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二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化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 2 课时二碳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共分2个课时,第1课时上第一部分一.碳的单质,本教案是第2课时,教材内容是二. 碳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本节课要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 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并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实

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澄清石灰水发生了 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什么 物质,教师加以指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 原反应,说明碳有还原性。 四. 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主要教学法①谈话法;②总结归纳法;③阅读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思路由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一样,但碳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引入碳的化学性质。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可用于绘制字画。如果温度升高,在点燃的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 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碳的还原性决定了 它可用于冶金工业。最后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由于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 物理性质不一样,但他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今天我们就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板书: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绘制字画欣赏课件我国古代用墨汁书写、绘制字画,可保存几百年不退色,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 水份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过渡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又怎样呢?请大家在课本107页的方框中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 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O2CO2(燃烧充分)。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在点燃的条件下, 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 板书:2、可燃性,可作燃料。 讲解:如果氧气少,燃烧不充分,会产生有毒的CO气体,写出木炭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化学 方程式。2C+O22CO(燃烧不充分)冬天烧煤烤火时一定要注意通风透气。 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看课件,说 反应现象:(1)黑色粉末变红色(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 试管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的水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之炸裂。)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什么?(用网罩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二课时:酸的化学性质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微课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在酸的化学性质中,酸与指示剂作用——应用性知识,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复习性知识,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新知识。而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放在本单元课题2学习,与盐的反应放在第十一单元,但是已经弱化。酸的化 学性质是在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 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学性质 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 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利用微课实行翻转课堂,课堂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 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有关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 2.能根据酸与金属反应的情况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以及根据金属活 动性顺序,能对常见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3.理解酸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六、课前准备: 微课、学习任务单、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 实验准备:氧化铜、稀硫酸、食盐水(A)、盐酸(B)、紫色石蕊、无色酚酞、 镁条、酒精灯、试管若干。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识再现、重点突破 【提出问题】 1.常见的酸有哪些? 2.不同的酸在组成上有哪些共同点? 3.通过微课的学习你知道盐酸、稀硫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 1.能与指示剂作用; 2.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3.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师生共同总结。 【讨论】酸除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二)知识应用提升 【创设情景】 【问题】有两瓶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中性溶液),请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出来?你提出的这些方案的依据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方案并汇报: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 师生小结: 盐酸、稀硫酸具有的一些相似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 优秀教学设计

<<常见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 (二)教材所处地位 酸的化学性质在初三下册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及用微观解释酸具有共性的原因,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混合物及溶液,物质的微粒,指示剂及浓盐酸,浓硫酸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学习可以为碱盐知识网络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新教材的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整体认识,掌握了性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酸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质,酸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对酸化学性质进行理解,把酸的知识与前面的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的使用酸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学性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 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3、酸碱指示剂 4、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5.溶液,混合物,微观粒子的概念 对于盐酸,硫酸这两种实验室常见的酸,但对于它们化学性质了解的不是很全面,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 的性质。 (三)《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的确定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的确定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初中化学《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试讲稿

初中化学《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试讲稿 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的***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绝大部分金属有金属光泽,请观察实验台上的镁条有没有金属光泽? 师:对,没有,拿砂纸对镁条进行打磨,会发现什么? 我们来试试。看,镁条也表现了金属光泽,那为什么打磨之前看不到呢? 上节课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本,有没有人试着来回答一下? 哦,我听到有的同学说, 是不是被氧化了啊? 对! 就是被氧化了,看来大家预习得不错,氧化是金属的一种化学性质,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对比探究,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通过短片来看一下,金属的第一个性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即金属的氧化性。 师:视频播放完了,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实验现象呢? 你手举得最高,你来说说吧! 师:哦,这位同学说,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有火星,最后生成了黑色的物质;铝在空气中加热,逐渐熔化、失去光泽,但过一会儿不再变化;铜在空气中加热,红色逐渐变成黑色。回答得非常好,为什么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呢? 因为铝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碍反应继续进行。我们得出结论:氧化是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的表现。它们的反应方程式分别是: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观看下一个实验———金属与酸的反应。 师: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铁、铝能与酸反应,产生了一种能燃烧的气体———氢气,铜不能与酸反应。 师:请同学们试着写出它们的反应方程式,并和老师的板书进行对比自纠。 师:同学们方程式都对比完了吗? 有全对吗? 真是太棒了。 师:好,同学们仔细观察铁、铝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你能发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规律吗? 是不是发现,金属和酸的反应就好像金属把酸中的氢给挤走了一样? 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的化学反应——置换反应。 师: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置换反应。

九年级下册化学 盐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3课时盐的化学性质 李度一中陈海思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 【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 2-(或HC03-)离子的检验,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 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 H20、Ba( 0H) 2、Ca( 0H) 2。 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 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2. 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盐的化学性质说课

《盐的化学性质》复习课的说课稿 《盐的化学性质》复习课的说课稿 一、教材与《考试说明》 根据我的教学计划,我刚刚结束盐和化肥的教学,并开始进入酸、碱、 盐内容的复习。盐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新教材上没有,而《课标》和《考试说明》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和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这样一方面掌握了盐的化学性质,也使《酸碱盐》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分析归纳的学习能力,而且通过盐的化学性质的复习,进一步巩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的化学性质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学生与学情。 学生学完酸碱的化学性质,学到盐,学生普遍反应很难学,这也是九年级学生学到元素化合物知识存在的普遍的问题。而我仔细分析了学生的情况之后发 现,除了少数厌学者之外,多数学生的问题在于长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习惯上:知识记住了,但一到具体的实践中,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另外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化学特点和学习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具有一定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从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他们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总结知识系统性、条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再加上成绩上的分化,总体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必须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从各自的原有水平出发,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或整理并用之于实际情景中。 三、教法和学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这样的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交流,自然产生了对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的过程,对话式教学法,通过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学习重点不在于识记,而在于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研究方式。对于技能的要求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