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药与化学参考

农药与化学参考

农药与化学参考
农药与化学参考

人们常说的农药一般有原药和农药剂型之分。农药原药是指没有经过加工的农药。如果是固体粉状,就叫原粉;如果是油类液体就叫原油。所谓农药剂型,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农药原药,根据不同的要求,按一定比例配进一定数量的填充剂、湿润剂或溶剂、乳化剂等,经过机械的粉碎或混合、混溶、干燥等加工处理后制成符合一定规格质量的加工产品,这种加工产品所表现的形态称之为农药的剂型。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原药都需经过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后才能使用。

目前我闯常用农药剂型主要有粉剂、颗粒剂、乳油、油剂。粉剂是一种药剂和填充料加工配制而成的:可湿性粉剂是在加工过程中除药剂、填充料外,还要加入一定数量的湿润剂,如茶枯饼、皂角、洗衣粉等,这种粉剂加水后能被水所湿润,并能均匀地悬浮在水中,可作喷雾之用;乳油是农药(原油)溶解在溶剂中,再加入乳化剂混溶调制成均匀透明的油状液体;颗粒剂是将药剂加丁成一种颗粒状剂型;油剂是将定量药剂溶解在定量的溶剂中而加工成的。此外,还有烟剂、雾剂、微粒剂、胶囊剂、片剂、水剂等,但这些剂型使用尚不普遍。

二、世界农药发展概况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防病的记录。中国也在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牡鞠等灭杀害虫。但作为农药大规模发展的历史,大致可这样划分: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从20世纪领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的时代。

(一)天然药物时代

早期人类在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药物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到17世纪,已发现了某些真正具有使用价值的农用药物。他们把烟草、松脂、除虫菊、鱼腾等杀虫植物加了成制剂作为农药使用。1963年,法同人用烟草和石灰粉防治蚜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杀虫剂。1800牛,美国人发现除虫菊粉杀灭虱、蚤,并于1828年将除虫菊花加丁成防治卫生害虫的杀虫粉。这类药剂的普遍使用,是早期农药发展历史的重大事件,至今仍在使用。

(二)无机农药时代

开发最有代表性的无机农药是铜制剂和砷制剂等。1882年法国的P·M·A·Millardet在波尔多地区发现,用硫酸铜与石灰水混液有防治葡萄霉菌的效果,由此出现了波尔多液。从1885年起,它作为保护性杀菌剂开始应用,直到目前仍在广泛使用。在无机杀虫剂中,砷酸钙、砷酸钠等被大量用作杀虫剂,亚砷酸盐、硼酸盐、氯酸盐等则被用作灭生性除草剂,亚砷酸、黄磷、硫酸铊、碳酸铜、磷化锌被用作杀鼠剂。

(三)有机会成农药时代

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又可分成两个时期:有机合成农药的前期和当代有机合成农药时期。

有机合成农药前期:首先是从有机氯开始,在40年代初出现了滴滴涕、六六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有机磷类杀虫剂。50年代又发展了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这二类农药成了当时杀虫剂的7大支柱。此外,有关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也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是有机合成农药迅速发展的阶段。到70年代中期,世界农药产品已达1300种,牛产达5000吨(折纯)的大吨位产品达30~40个,农药产量达200万吨(折纯)。

当代有机合成农药时期: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是环境保护已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由于高残留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从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陆续禁用滴滴涕、六六大等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和有机汞农药,并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以加强对农药的管理。特别是美国于1970年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并把农药登记审批工作由原来农业部划归为环境保护局管理。同时把慢性毒性和对生态环境影响列为考察农药的首位因素。从此,人们把新农药的开发目标转向易降解、低残留、高活性及对环境有益生物比较安全的方向发展。在杀

虫剂方面,仿生农药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开发,被认为是杀虫剂农药的一个新的突破。另外还开发了不少能抑制昆虫生长的调节剂(又称之为第三代杀虫剂)和昆虫行为调节剂(称之为第四代杀虫剂)。在杀菌剂方面,开发出许多含氮杂环化合物,其中以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最为突出。在除草剂方面,高活性的磺酰脲类和唑啉酮类除草剂的开发,可谓是除草剂领域的一大革命。在这一时期,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也十分引人瞩目。

目前,世界农药总产量(以有效成分计)达200多万吨,生产和使用的主要农药原药达到100多种。在总产量中,大吨位的品种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其中除草剂80万吨,占40%;杀虫剂70万吨,占35%;杀菌剂40万吨,占20%;其他约10万吨,占5%。

三、我国农药发展概况

(一)我同农药发展历史

我国是使用农药最早的同家之一,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当代农药发展来说,我国农药工业发展却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从解放后才真正开始起步。1950年开始生产六六六。1957年中国建成了第一家有机磷杀虫剂生产厂。在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发展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品种,同时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得到了发展。1973牛,我国停止使用汞制剂,并开发了稻瘟净、多菌灵等杀菌剂以替代汞制剂。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高效、安全的农药新品种不断得到开发。1983年,我国停止使用了高残留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滴滴涕等品种,替代农药品种不断发展,扩大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产量,并开发了拟除虫菊酯类及其他杀虫剂。同时,杀菌剂农药和除草剂农药也得到发展和应用。回顾我国农药发展历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表现在:

①农药工业从无到有。据1995年统计,国内已申请登记的厂家近1000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国家重点骨干企业15家。

②农药生产品种由少到多。1986年我国农药原药品种只有75个,1995年发展到218个;制剂也从1985年的102种发展到1995年的839种。

③农药生产能力由小到大。目前具有生产40多万吨纯药的生产能力,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2.我国农药发展与世界农药发展潮流相一致,即总的趋势大致上由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变化。

3.经过几十好的努力,我向农药工业已形成了一个协同发展的体系,从活性结构的合成筛选、田间效应、环境评价、制剂加工。安全评价到生产工艺设计等,形成了一支研究、生产、应用、监测和销售的队伍。农药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需要,并且打入了国际市场。目前,我国正在加强农药新产品开发研制工作,可以相信,我国农药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农药使用情况

农药是农业生产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料。解放后,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农药使用量也相应增加。我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和作物品种差异很大,病虫害发生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所以,就全国来说,全国平均用量为 2.33kg/km2。各地用药水平极不平衡,农药用量的地带性分布和区域性特点十分明显,农药用量水平与区域计会经济发达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逐渐递增的分布特征。

四、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量事实表明,农药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从不使用农药的自然农业发展到使用农药的现代农业,农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不施用农药,因受病、虫、草害的影响,世界粮食产量将损失1/3。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如果农业生产上不使用杀虫剂,而用非化学方式方法来替代,估计由害虫引起的作物损失还要增加5%;停止使用杀虫剂,作物的损失估计将增加3%;如果

限制使用除草剂,作物损失将增加1%。据报道,在美国,不使用农药,农作物和畜产品减产30%,而农产品的价格增长50%~70%;在英国,不使用农药,谷类作物减产45%,甜菜减产67%,马铃薯减产42%;不使用杀菌剂,因病害侵染造成葡萄减产100%,花生减产20%~75%(使用杀菌剂时损失为2.5%~15%)。使用农药带来的受益大体上为农药费用的4倍。据美同1984年估计,不使用农药,作物损失达100亿美元,使用农药的费用大约是25亿美元,即农药投入1美元,可回收4美元。显而易见,农药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为人类的生存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粮食作物由于使用化学农药,每年挽回的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7%左右。以1987年粮食总产量4019亿公斤计算,其中281亿公斤是农药的贡献。据联合国估计,亚、非、拉同家如果不用农药防治棉花害虫,棉花将损失50%。而据我平的统计资料,使用农药挽回棉花损失约占总产量的18%,以1987牛产量408万吨计算,挽回棉花损失73万吨。同样,对于我同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大国,农药在缓解人口与粮食的矛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同是一个具有12亿人口的农业大同,并且每年的人口增长为1700万。而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为143亿亩,播种面积四亿亩次,我同耕地面积还在日趋减少。因此,人均耕地面积也日益减少。在1952年我同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到70年代为 1.5亩,目前仅为1.2亩。估计到2010年,人均耕地面积可减少到0.7亩。因此,要养活我国众多的人口,就需要大量的粮食。若我国2/3的粮食靠进口,则将全世界所有贸易粮食都卖给中国也不够。由此可见,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除了进一步改进栽培技术、改良品种等以外,使用农药自然是一个主要的手段。总之,当今世界必须发展农业,而发展农业则更离不开农药,农药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五、农药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

毫无疑问,由于农药是一类有毒化学物质,长期大量使用,对环境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都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这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充分肯定农药的有利作用的同时,如何充分认识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应该如何防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向从Carlson《寂静的春天》(1962)一书出版以后,人们普遍关注农药引起的环境公害问题。目前,农药与环境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药污染及其产生的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农药对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破坏,尤其是地下水污染问题已引起广泛重视。农药污染的生态效应十分深远,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尤其是三致作用和对生殖性能的影响等。农药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有些学者研究指出,在美国由于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社会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81.23亿美元。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0年我同农业环境受农药污染面积达2亿亩左右,每个经济上遭受的损失十分惊人。仅粮食一项,受农药和三废污染的粮食达828亿公斤以上,年经济损失(以粮食价算)达230~260亿元之巨。由于农药污染,我同农畜产品中许多品种不得不被迫退出欧美市场,给同家造成很大损失。

我国农药污染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农药污染面积大,影响范围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同,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散落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整个环境生物和人类自身都有影响。一旦产生危害,其后果不堪设想。

2.我国农药污染趋势不容乐观。对有机氯农药,自1983年停止生产和限制使用以后,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农药污染状况。据预测,从1985年到2000年,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环境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可降到10-12级水平,污染危害将随之解除,不会出现大面积污

染问题,但在原有机氯农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的污染。对取代农药其污染形式和特征为在农作物上的总污染度明显增加,相当于土壤污染度的5~6倍(六六六、滴滴涕仅为2倍)。由于农药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出现的农药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3.我国各类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在农药应用中,各类农药所占比例往往能衡量一个同家的农药发展水平和污染状况。在发达国家,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的通常比例为4:4:2,有的高达5:3:2。而我国杀虫剂即占70%以上,高毒农药有机磷杀虫剂又占70%以上。目前我同农药原药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12个,其中杀虫剂11个,除草剂1个,有机磷农药占了相当多的比例。

4.农药产品显老化,剂型较单调。近十几年,我国农药品种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从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农药品种显得老化。农药剂型的开发与同外尚有很大差距。在美同,原药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在日本为1:30,而我国仅为1:5。开发的余地很大。

5.农药质量低劣。限于我国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落后,我园农药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我同农药原药含量在95%以上的产品仅占50%左右,而在同外则绝大部分在9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8%~99%。

由此可见,我国农药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相当艰巨,应在下面几方面继续加强研究和努力工作:

1.继续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积极开发生物农药。

2.加强管理,合理使用,减少污染负荷量,积极探讨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途径与技术。

3.开发各种能消除环境中农药污染的技术和产品,将污染产生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加强农药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及毒理学研究,弄清农药对环境生态危害和人体毒害作用的机制。为农药环境安全管理、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新农药品种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精细化学品在中国的应用 摘要:精细化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与粮食生产地位一样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因此精细化工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新世纪之初,精细化工就被国家经贸委列入发展重点之一。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我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应用;发展 1 精细化学品的形成和发展 精细化学品十九世纪以前即已有,如药物、油漆、肥皂、农药等等。天然物为原料。在20世纪初,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以合成化学品为原料的精细化学品产生了第一次飞跃。在20世纪中叶,随着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和高分子材料的大量出现,为精细化学品带来了第二次飞跃,其特征之一是部分老行业更新换代,如合成洗涤剂的出现,油漆扩展为涂料;其另一特征是新生行业崛起如合成聚合物胶粘剂、合成材料用助剂、信息化学品、功能高分子等。 进入本世纪,精细化学品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为全球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高质量、多品种、专用或多功能的精细化学品。 同时,伴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认识,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人们认识到:传统的化学工业必须变革,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精细化学品工业也必须朝着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绿色”方向发展,并且应该成为整个化学工业的典范。除“绿色”外,近年来,精细化工已经向追求更高功能化方向发展。 精细化率=(精细化工产品的总值÷化工产品的总值)*100% 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精细化工率已超过50%以上,如日本的精细化工率已超过60%,而我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2 具体应用 所谓精细化工产品(即精细化学品)是指那些具有特定的应用功能,技术密集,商品性强,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生产精细化学品的化工企业,通称精细化学工业,简称精细化工。

1.病毒的特性 2.病毒的本质: 病毒属于微生物界,其不同于其他微生物的特性包括: (1)病毒一般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而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则都同时含有两种核酸。 (2)病毒通过基因组复制和表达,产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随后装配成完整的病毒粒子;而其他微生物,则是核酸和许多其他组成成分一起参与生长、增殖过程,并常以二 分裂或类似的方式进行。 (3)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具备其他生物“产能”所需的遗传信息,因此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类和产能机构,并借助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复制其核酸以及合成由其核酸 编码的蛋白质,乃至直接利用细胞成分。可以这样认为,病毒的生物合成实质上是病毒 遗传信息控制下的细胞生物合成过程。 (4)某些RNA病毒(反转录病毒)的RNA经反转录合成互补DNA(cDN A1℃)与细胞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胞DNA的复制而增殖,这就是所谓的DNA前病毒。 (5)病毒没有细胞壁,也不进行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活动,因此对于因干扰微生物的这些代谢过程而影响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抵抗力。 病毒的定义: 病毒属于最小的生命形态,是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的微生物。当然这是指自然状态的病毒而言,因在人工实验条件下,人们已经掌握在无细胞(cell-free)系统中复制病毒的技术。2.病毒的起源:是指病毒的来源及其演化 关于病毒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假说: (1)认为病毒是原始生物物种的后裔; (2)认为病毒来源于细胞核酸; (3)认为病毒是某些较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 3.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形态是指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毒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一个简单的病毒粒子,实质上只是一团遗传物质(DNA或RNA)和它外围的一层蛋白外壳。这层蛋白外壳就是衣壳,具有保护病毒核酸的作用,同时也是病毒核酸有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的工具。衣壳和核酸一起总称为核衣壳。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就是病毒粒子。但在结构比较复杂的病毒中,则衣窍外面还有一层(或多层)富含脂质的外膜,即囊膜。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囊膜和核衣壳之间还有一层病毒特意的内膜蛋白,即M蛋白。囊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来自宿主细胞,大多是核衣壳在感染细胞内穿越核膜或在感染细胞表面“出芽”时有细胞获得。

浅谈绿色农药 摘要农药作为主要农资产品,在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和保证农业丰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农药的长期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人体也造成了很大危害。鉴于此,国内医药科研部门配合化工行业,以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技术为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大力开发绿色农药,走绿色农药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农药的种类,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措施。 关键词绿色农药发展问题措施 农药作为主要农资产品,在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和保证农业丰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农药的长期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人体也造成了很大危害。鉴于此,国内医药科研部门配合化工行业,以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技术为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大力开发绿色农药,走绿色农药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国外颁布的农药禁令给我国农产品出口业树起一道“绿色壁垒”,造成农业部门的重大经济损失,若改用绿色农药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标准和合格率,增加农产品的出口。由此看来,绿色农药的开发意义重大,应受到高度重视。 1 绿色农药 1.1 绿色农药的涵义 绿色农药又叫环境无公害或环境友好农药,是指对防治病菌、害虫高效,而对人畜、害虫天敌、农作物安全,在环境中易分解,在农作物中低残留或无残留的农药,它是在绿色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2 绿色农药的特点 绿色农药本身及其生产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活性高,即控制农业有害生物药效高,单位面积使用量小;2,选择性高,即对农业有害生物的自然天敌和非靶标生物无毒或毒性极小;3,对农作物无药害;4,使用后在农作物体内外、农产品及在土壤、大气、水体中无残留或即使有少量残留也可以在短期内降解,生成无毒无害的物质而完全融入大自然;5,合成方法应符合“原子经济性”,即尽量使参加反应过程的原子都进入最终产物,尽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或将一个反应的废物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原料,实现“封闭循环”和“零排放”;6,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如使用高效绿色催化剂,尽量不使用有机溶剂。[1] 2 绿色农药的种类

专访“中间体衍生化法”之父刘长令:对农药谈之色变是偏见 “原本人们没有农药就没饭吃,所以需要农药;现在有饭吃了,我们开始考虑它的残留、风险、环境污染等,这是对的。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的需求。”中化国际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刘长令,在日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人们谈“药”色变,实际上是对农药有较深的偏见。 刘长令1963年生于河南,曾任沈阳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中化国际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农药(沈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其研究团队创建了绿色农药分子设计和品种创制的“中间体衍生化法”,发表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上。 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国际,600500)脱胎于中国中化集团的橡胶、塑料、化工品和储运业务,于1998年12月在北京成立,目前主营中间体及新材料、农用化学品、聚合物添加剂、天然橡胶等领域。2000年3月,中化国际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农药(Agricultural Chemicals),指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草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剂,按品种分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公众谈“药”色变,缘起甲拌磷等高毒性农药 刘长令认为,公众谈“药”色变,很大程度上是受以前一些高毒农药引发的事件影响。刚开始中国生产的农药品种主要是高毒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因此人

们将杀虫剂与农药等同起来,但实际上这类真正令人谈之色变的“农药”已经被淘汰许久。 以前中国生产的许多杀虫剂属于有机磷类,如常用的对硫磷(1605)、甲拌磷(3911)、内吸磷(1059)、敌敌畏等。这些常用的有机磷农药中,根据大鼠急性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数值越小毒性越大),有LD50量在4mg/kg ~10mg/kg 的内吸磷,2.1mg/kg~3.7mg/kg的甲拌磷等高毒性农药。 根据农业生产上常用农药(原药)的毒性,按照急性口服LD50数值,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五类。据统计,目前中国批准使用的农药,94%都属于低毒和微毒级别,5%属于中等毒。 2002年原农业部发布公告,禁止内吸磷(1059)、甲拌磷(3911)等高毒农药在蔬菜、果树、茶叶和中草药材上使用。 刘长令提到,曾经还有一种令人色变的农药则是滴滴涕(DDT)。在农药的历史上,DDT 是第一个被人工合成的广谱而高效的有机氯杀虫剂。1939 年瑞士化学家首先发现DDT 可以作为杀虫剂使用,并于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自此,以DDT 为首的有机农药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彼时每年减少的作物损失约占世界粮食总量的1/3。 上世纪70年代左右,中国引入滴滴涕。在全球使用几十年后,人们发现滴滴涕类农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用药6个月后的农田里,仍可检测到滴滴涕的蒸发。此外滴滴涕极易在人体和动物体的脂肪中蓄积。 中国在1982年禁用了滴滴涕,但是仍然将其用于应急病媒防治、三氯杀螨醇生产和防污漆生产。2009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公告,要求禁止在中国境内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滴滴涕,但保留了紧急情况下用于病媒防治的可能。

浅谈农药减量使用的对策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长期以来,农药对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发生危害,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等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农药在大量使用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水、土壤、空气等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过量、盲目地使用农药也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的健康。为此,研究和探索农药减量使用问题,合理使用农药,控制面源污染,对保护江西省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一湖清水,促进江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1 农药减量使用的必要性 1.1 环境保护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水、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逐渐增多,其中农药则是造成该类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和探索农药减量使用问题,合理使用农药,控制面源污染,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有效地保护环境,对保护我省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一湖清水,促进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据了解,有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 13.4kg/hm2,其中有60% ~70%残留在土壤中。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由于农药的特性,如使用不当,极易造成产品污染,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不绝于耳,各地也发生过多起农产品农药超标案例,如2010年1月出现的“毒豇豆”事件,2010年4月出现的“毒韭

菜”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特别是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担忧,而农药减量使用能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 1.3 病虫害防治对策的要求 过分追求和依赖剧毒农药,极易造成病虫的耐药性和抗药性的提高,不但造成杀虫效果不佳,而且用药量加大、防治成本增加。这就要求生产者改变其对病虫的防治对策,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2 农药使用的现状 2.1 病虫草害发生严重,防治用药需求较大 近年来,受生态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及作物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病虫草鼠的危害不断加大,突发性病虫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稳产、高产,造成农药使用量增加,如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均达偏重到大发生程度,防治压力大,防治次数较多,用药需求量大。 2.2 农户用药水平低,增加了农药使用量 目前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田,留守在家种田的农户主要是老人和妇女,文化程度低,身体素质差,而且种田的目的是为了口粮。这样一来,导致种田工作管理粗放,病虫防治技术要求难以掌握到位。农户用药水平低主要体现在:一是药剂选择不科学。不能根据防治对象、防治作物和用药时间来对症用药,片面认为只有毒性高、杀虫谱广、用药量大的农药效果才好,常常是连续多次高剂量使用一些低含量、高残留、不对路的复配农药,结果造成农药使用量增加。二是用药目的不明确。片面追求田间要无病无虫无杂草,降低防治指标乱打保险药,存在无病防病瞎用药,见虫就打滥用药,什么不见乱用药,五天打一次药治虫,七天施一次药防病的现象。三是用药时间不准确。不按照技术部门指导用药,不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综述 --种精细化学品的概述 【摘要】精细化学品化学合成始于1856年,由Perkin第一次合成出精细化学品苯胺紫。目前世界上人工合成化合物约1000万种以上。专用化学品是化工产品精细化后的最终产品,专用化技术是精细化工最重要的标志,专用化学品的附加值要比精细化学品高得多,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专用化技术,如:分离纯化、复配增效和剂型改造等技术。现代精细化工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工业的总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及人们越来越大的需求,精细化学品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一种精细化学品--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结构、合成方法及用途进行综述,让人们更具体的了解精细化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合成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细化学品的应用。表面活性剂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粒子形成的分子,一种粒子具有极强的亲油性,另一种则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溶解于水中以后,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并提高有机化合物的可溶性。因此,表面活性剂在精细化学品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属于表面活性剂的一种,主要应用于洗涤方面,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精细化学品的定义及分类 1.1 国内外许多学者的专著对“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 Indust ry ) 和“精细化学品”( Fine Chemicals) 的定义都有论述, 并且不断地补充新的内涵, 它是发展的, 逐步趋于完善的。兹把各家论述的要点综述如下: (1)多品种、小批量; (2)采取分批方式间歇生产; (3)产品具有特定功能和特殊指标; 高纯度; 配方技术可以规定产品性能; 大量采用复配技术; (4)生产规模小, 适宜柔性生产线; (5)高附加值, 商品性能强; (6)多数为终端产品, 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和消费; (7)投资小, 见效快, 利润大; (8)技术密集度高, 竞争激烈。生产精细化学品的行业, 通称精细化工工业, 简称精细化工。凡能增进或赋予一种产品以特定功能, 或本身拥有特定功能的小批量、高纯度的化学品, 称为精细化学品, 这是国内较为一致的意见 1.2 中国精细化工产品包括11个产品类别: 1.农药; 2.染料; 3.涂料(包括油漆和油墨); 4.颜料; 5.试剂和高纯物质; 6.信息用化学品(包括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能接受电磁波的化学品); 7.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8.粘合剂; 9.催化剂和各种助剂;10.(化工系统生产的)化学药品(原料药)和日用化学品;11.高分子聚合物中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包

病毒的主要成分 一、病毒的结构 包膜:蛋白质、多糖、脂类 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 有包膜的病毒体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称为裸露病毒。 包膜的主要作用:维持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核衣壳:1、核心:核酸 2、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衣壳具有抗原性,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有以下类型:螺旋对称性,20面体对称性,复合对称性。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1、病毒核酸:DNA或RNA,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部分核酸偶感染性。 2、病毒蛋白质:病毒的主要成分,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具有病毒的特异性。 3、脂类和糖:脂质主要存在包膜中。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㈠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杀细胞效应: 2、稳定状态感染: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引起的感染 ⑴细胞融合:其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 ⑵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上常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 4、细胞凋亡: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反应损伤机体。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均为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4、免疫抑制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免疫功能。 ㈢病毒的免疫逃逸

浅谈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段俊玲 摘要: 从人类的物质基础、相关学科发展、生存环境、及健康水平角度简要阐述了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化学社会发展生存环境 恩格斯[1]说过:“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 又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中, 它们正在走向统一。因此, 现代化学不仅是认识生命过程与进化的手段, 也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获得解放的手段”。它的各个研究领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当前, 随着社会的化学化和化学的社会化趋势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现代化学正在成为“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2], 创造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生活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 接触最多而又最深刻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的发展, 除了有造福于人类的一面之外, 还有危及人类生存的一面。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 人类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 所付出的代价也越大。人类要想长久生存下去, 不能只顾利用自然资源, 更不能野蛮地征服自然界, 而是要重视保护自然界,使自然界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1.化学对人类物质基础的作用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物质组成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和控制手段。在此基础上,实现物质的人工转化和合成;并且对生活、生命和生产中的化学过程实现按需调控。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开始遇到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威胁。不过在过去100多年中,化学以其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合成和控制化学过程等手段,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起到了核心和基础作用。 化学之所以在20世纪中成为解决人类进步的物质基础的核心科学,主要有三个原因。 ①化学不但能够大量制造各种自然界已有的物质,而且能够根据人类需要创造出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物质。最初还认为生物体内的生物物质不可能人工制造,但是1928年尿素的合成打破了不能人工合成生物物质的思想禁锢,在这以后合成化学获得了大发展。最为突出的成果是模拟天然高分子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和塑料)。它们不但为人类吃穿用提供了大量适用的材料,而且使化学家能够在认识聚合反应和聚合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迈向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合成。这为研究后者的结构—功能关系打下基础。 目前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并与生物学中的PCR技术一起构成制造和创造生物大分子的核心技术。 ②化学能够提供组成分析和结构分析手段,使人们能够在分子层次上认识天然的和合成的物质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和解释结构 性质—功能的关系,并且能够预测某种结构的分于是否可以存在?在什么条件下存在?有了这些基础,化学就能针对需要“裁剪”和设计分子。 ③化学掌握了决定化学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理论,并用于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而且能从理论上指导新物质〔如催化剂)和反应新条件(如高压、高温、超临界状态)的设计和创造,从而能够达到大自然所不能达到的目标。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落后,施肥施药装备差,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2015 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

号)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磷肥利用率由24%提高到34%,化肥氮磷减施20%;化学农药利用率由35%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现作物生产提质、

浅析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化进展 摘要:为了保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社会的发展,要不断推进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化,本文就针对此问题,对经济化学品和绿色化学的介绍,并简要分析了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化进展。 关键词:经济化学品绿色化进展 一、精细化学品与绿色化学概述 所谓的精细化学品,就是指在化学工业中,用于与通用化工产品或者其他大宗的化学品相互区别的一个术语,其中,通用化工产品是指在具有特定性能和繁杂的合成步骤的小产量高产值的化工产品,而大宗化学品则是指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高技术支持的大产量的化学品,例如合成树脂等。精细化学品的种类很多,而且由于它的产量小,使得经济化学品的更新速度较快,生产规模小,技术附加值高,这些也是经济化学品所具有的特点。尽管精细化学品的产量小,但是因为它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性质,使得精细化学品能够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精细化学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的健康、生态环境都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生态污染进行预防和积极的治理,所以,为了在战略技术上实现该目标,就要通过绿色化学,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而且,绿色化学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农药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然而,我们如何理解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就是指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具有可行性,而且对生态环境没有负作用的化工产品或者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其优点在于化学品在生产初期就使用了有效的科学手段预防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在生产的全过程都是零污染。绿色化学所研究的核心内容针对的是污染的本质,并不是要通过技术对污染进行再处理。所以说,绿色化学不仅能够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防止环境污染。 现在,绿色化学所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利的化学品,这也是绿色化学发展的关键;第二,探索对环境更安全的新型化学品生产工艺,主要从原料入手;第三,改善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条件,降低环境污染源的排放。进而减轻化学品生产对人类和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在绿色化学中,更注重安全这一词,不仅包括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还包括在化学品生产过程中对你整个生态圈所造成的影响,将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影响都涵括在内。因此,绿色化学也是21世纪化工科学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趋势。 二、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化进展 绿色化的精细化学品是化工生产所追去的最终目标,从杀虫剂的更新换代,即原有的有机氯杀虫剂到目前的生物源杀虫剂就可以看出来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化进展,同时,还有绿色农药,绿色涂料等也在迅速的发展。

国内农药中杀虫剂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我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600多家,能够生产600多种农药原药的农药,在世界农药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药行业满足了农业生产防治病虫草害的需要,对于保证夏粮、秋粮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自2008年以来,农药工业大力调整结构,努力提高质量,积极拓展服务,在上半年取得了产销两旺、效益增长的好成绩,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杀虫剂是农药中使用最多的一类,是主要用于防治农业病虫害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但是杀虫剂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不单单对环境有较大危害,甚至会危及动物及人类的生存。所以,农药中杀虫剂的现状及发展就有待研究了,本文就是针对农药中杀虫剂的危害和改进方法,以及未来我国农药中杀虫剂的发展研究进行讨论。 关键词:杀虫剂;危害;改进;发展 前言 在我国农药的使用十分广泛,农药中的杀虫剂更是屡见不鲜,相关资料表明自十年前起,农药中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高毒农药占70%,高毒农药中有机磷农药占70%,到目前为止高毒农药所占的比例不到3%,多年以来,我国生产的农药中,杀虫剂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杀虫剂中又是以高毒有机磷杀虫剂为主,其中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氧化乐果5个品种的使用规模最大。但是杀虫剂带来的危害也是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便给生物农药杀虫剂的兴起创造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1.农药杀虫剂的分类 在二十世纪,农业的迅速发展,杀虫剂令农业产量大升。但是,几乎所有杀虫剂都会严重地改变生态系统,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其它的会被集中在食物链中。我们必须在农业发展与环境及健康中取得平衡。那么农药杀虫剂的分类有哪些呢? 按化学成分来源和发展过程分 无机杀虫剂和有机杀虫剂。无机杀虫剂,如砷酸钙、亚砷酸、氟化钠等。有机杀虫剂包括天然的有机杀虫剂、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和生物杀虫剂。1、天然的有机杀虫剂包括植物性杀虫剂(如鱼藤、除虫菊、烟草等)和矿物性杀虫剂(如机油、柴

浅谈化学的两面性 我们大家都知道,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性质。有的元素性质活泼,有的元素性质稳定。面对这么多不同的元素,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他们呢?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良好的化学基础。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相当紧密。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利用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出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Ca、钪Sc、锗Ge)。1913年美国科学家Mosel 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数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原子数或原子序数)排列,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原子序数排列的,表中以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共有七个周期,十八个纵行十六个族。1994年12月8日,

德国的达姆斯塔特在重离子研究所人工合成了第111号放射线元素——Rg,此后科学家又陆续人工合成了7种放射线元素,但都尚未命名,第118号元素——Uuo位于第七周期第零族,按元素周期律推测,Uuo 属于稀有气体一类,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元素周期律反映的是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其实质是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造成的。元素周期律的用途很广泛,科学家们利用元素周期律来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还可以寻找新的元素,或是创造新农药,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性的材料,为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帮助。 化学虽然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物质世界,可它却无时无刻不造福着人类,我们来看看生活周围的化学吧,在我们的厨房里有许多的化学物质,比如说,家里经常用的水瓶,时间长了,水瓶的内胆里有一层米色的不溶于水的水垢,它的成份主要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虽然自来水看上去很澄清,可是自来水经过加热煮沸后就有新物质生成了,它们是由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受热分解来的,日积月累在水瓶的内部就形成了厚厚的水垢,如果是用水壶烧开水,那水壶用长

随着近几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农民对农田投资力度也大大提高。作物病虫害也日趋加重,化学防治凭借着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农民朋友甚至将化学防治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唯一手段。特别是近十年,需求量逐年上升,以水稻病虫为主的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流行,化学农药(本文统称农药在短期内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份额,其控制蔓延为害力度也超过了其他防治方式,起到了重要保护生产的作用。但是,随着农药使用频率及使用份量的逐年加大,不仅造成了农副产品价值低廉,而且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不仅增加了农民负担,而且造成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影响人畜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今年来,虽有不少低毒微度的环保农药的推广使用,以及生物农药的生产运用,但成本过大,多数农民认识不足,推广难度较大。因此如何搞好化学农药安全使用工作,解决农药使用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和科学用药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化学农药的作用与药害 1.1农药的发展以及作用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药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以天然植物农药及无机农药为主;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仿生合成的有机物作为化学农药的开始,并有无机农药和植物性农药的加工厂,并在生产上大量使用,主要3六、滴滴涕等高毒农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有机合成农药进入高级阶段,一些高效农药逐步推广使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探索安全农药发展与世界农药加工业一致至今,新的高效安全农药正在加速发展[1]。化学防治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2农药的药害

浅谈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边的环境和生活必需品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使天变得更蓝?谁变得更清?草比把得更绿?物品变得更丰富?怎样发明新的药物来解除与病魔斗争的病人的痛苦,使人们的生活更健康?怎样才能变废为宝,让那些废旧塑料变成燃料,缓解能源紧缺问题?甚至还有人想用特殊材质制成一件衣服,可以调节温度还可以随着人的心情改变颜色……我们的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各种物质还在不断地变化着。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经超过3000万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一、化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衣服可以用来遮丑、防寒。在物质紧缺的60年代,所用的衣料都是自己纺织的粗布,耐磨性差,颜色灰暗。到了今天,人们对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款式新颖了,衣料柔软,色泽也更鲜艳了。用合成纤维制成的衣服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和耐化学腐蚀,但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很差。用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虽然柔软,但容易变形,耐磨性差。因此,合成纤维常常与棉麻纤维或羊毛纤维混和纺织,织成的布料会集各种材料的优点于一体。用这样的布料制作的衣服,及耐用又舒适漂亮。 当你买衣服时,怎样知道衣服面料的种类呢?你可以看服装上的标签。标签一般包括衣服的号码,面料的种类及含量,洗涤熨烫说明等内容。下面我介绍几种面料的鉴别方法:锦纶(尼纶),易燃,燃烧时有臭味,有火焰,余烬为白灰色;涤纶,近火时先融化,后燃烧,燃烧后余烬呈黑色块状;腈纶,近火时先收缩,后燃烧,冒黑烟,有臭味,余烬呈黑色圆球状;棉布,易燃烧,燃烧时无异味余烬呈灰色白球状;羊毛燃烧时发泡,有火焰,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余烬缩成团可压碎;丝绸燃烧缓慢,有臭味,余烬为深色小球容易压岁。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中国,人们对饮食是特别讲究的。那么怎样才能吃得尽兴、吃得健康呢?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在饮食中各种营养素要合理搭配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健康。 蛋白质能提供能量,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血红蛋白在机体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起着载体作用。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肉类、乳及乳制品类、蛋类、豆类、鱼类。儿童正处于生长高峰期,饮食中应多补充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糖类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热量,人体所需的热量60%至70%来自糖类,它主要存在于稻米、小麦、马铃薯和蔗糖中。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粗粮,少摄入糖类。油脂能提供能量,单位质量提供的能量最多,约为糖的两倍。饮食中我们要少摄入油脂高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和换营养过剩症(肥胖)青少年。维生素具有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的坏血病。无机盐是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缺钙时幼儿和青少年会的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人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会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缺硒会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会引起呆小症。缺氟会引起龋齿。缺钠和钾时会出现肌肉痉挛,心律不齐,疲乏,头晕,呕吐等症状。 在炒菜时放点醋,不但能调味,而且可保持维生素C不被破坏。煮鱼时放点醋,可使鱼的肉嫩骨酥。因为醋能同鱼骨(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发生作用,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钙。如同时再加点酒(乙醇),酸与醇相互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使鱼肉格外鲜美可口。酒、醋还可以除去造成鱼腥的三甲胺。有的人为了使食物容易煮烂,喜欢随意加一点

病毒学1-10 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病毒的最基本结构是由_病毒核酸__和_病毒蛋白___ 构成,其辅助结构是_包膜及突起____ 。 2、构成病毒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核酸____ 和___蛋白质___。 3、病毒体结构由__髓核__ 和___衣壳___组成,又称为__核衣壳_ 。 4、病毒衣壳的对称形式有__螺旋对称__ 、___二十面体对称___、___复合对称___。 5、病毒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___结构蛋白___ 和___功能蛋白___两类。 6、通常将___mRNA___的碱基排列顺序规定为正链(+ RNA ), 其相应的___模板___链则为负链(- DNA ) 。 7、病毒复制周期中感染细胞的第一步是___吸附___,与隐蔽期有关的是__生物合成___ 。 8、病毒的增殖方式是__复制__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导致的细胞病理变化称为__致细胞病变效应____ 。 10、病毒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___结构蛋白__ 和___功能蛋白___两类。 11、无包膜病毒体多数通过___细胞裂解___释放,有包膜病毒体主要通过___出芽___方式释放。 12、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__吸附____ 、__侵入___ 、___脱壳___、___生物合成___和___组织释放___五个阶段。 13、动物病毒的侵入主要通过___注射式侵入___、___细胞内吞___、___膜融合___和___直接侵入___四种方式。 14、病毒进化的基础包括___突变___、___重组___、___重排___和___基因重复___。 15、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___慢性感染___、___潜伏感染___和___慢发病毒感染___三种,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__潜伏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___慢发病毒___感染。 16、从细胞受到凋亡诱导因素的作用到细胞死亡大致可分为__凋亡的信号转导___、__凋亡基因激活___、__凋亡的 执行___和__凋亡细胞的清除___四个阶段。 17、杆状病毒编码的两种抗细胞凋亡基因分别为__IAP 基因___和__p35 基因___。 18、IAP 家族蛋白的结构特征为__杆状病毒IAP 重复___和__环锌指结构___。 19、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__体液免疫___和T 细胞介导的___细胞免疫__。 20、病毒感染动物后会出现干扰现象,其主要原因是_____ 诱导细胞产生了干扰素______ 。 21、病毒感染成功的基本条件包括__病毒的感染性___、__ 合适的感染途径___ 和___宿主机体的易感性___。 22、动物对病毒感染的免疫方式包括___特异性免疫___和___非特异性免疫___,其中__特异性免疫___又包括___体液免疫___和___细胞免疫___。 23、干扰素诱导细胞产生的两种抗病毒翻译途径为___通过2'-5 '寡A合成酶和RNaseL降解病毒mRNA_ __和___ 借助蛋白激酶PKR,阻断病毒蛋白翻译的起始___。 二、选择题: 1、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__A___ 。 A. 脂类 B. 多糖 C. 蛋白质 2、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__B___。 A. DNA 和RNA B. DNA 或RNA C. DNA D. RNA 3、对于病毒单链DNA而言,可直接作为转录模板的链是__B___。 A. 正链DNA B. 负链DNA C. 双义DNA 4、决定病毒体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是__B___。 A.衣壳 B .包膜 C .核酸 D .刺突 E .核蛋白 5、病毒包膜的特点不包括__B___。 A.来源于宿主细胞 B .镶嵌有细胞编码的蛋白 C .可被脂溶剂溶解 D .决定病毒感染细胞的宿主特异性E.具有抗原性6、在溶源细胞中, 原噬菌体以_C_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A 游离于细胞质中 C 缺陷噬菌体 D 插入寄主染色体7、逆转录RNA病毒的基因组是__B A.单倍体 B. 双倍体 C. 三倍体 8、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__C A. 吸附 B. 脱壳 C. 扩散 D. 复制 E. 释放 9、RNA病毒突变率远高于DNA病毒,主要原因是__C A 病毒分子量小 B 病毒增殖快 C 宿主和病毒无校对修正机制 10、子代病毒释放的途径中不包括__E

浅谈化学农药 近年流行“化学农药恐惧症”。人们日常吃菜喝茶,也总为其中是否有化学农药污染而担惊受怕:夸张程度如其是涂炭生灵的毒药,会不费吹灰之力崩析瓦解人类未来,完全忽略了化学农药给人类带来的作物丰产,作物品质高等优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我们只看到缺点,就会放大夸张缺点而忽略其对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会失去对问题认识的全面性。 化学农药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它自身也必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得到改进与提高。一方面在农业生产中更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幅度抑制毒性等副作用的消极影响。把化学农药的过去和今天说得一无是处不符合事实,认为化学农药必须尽快全面取缔的观点也没有根据。 化学农药的发展 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农药来预防农作物的损害。最早的农药应用是大约45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喷洒的元素硫。古希腊诗人荷马曾提出用燃烧的硫磺作为熏蒸剂。古罗马的老普林尼曾提到用砷作为杀虫剂。近现代的化学农药始于1761年时期,人们首次应用硫酸铜处理种子防治小麦腥黑穗病。1800年P M.A.Millardet发明了波尔多液(硫酸铜+石灰)。1807年B.Prevost发现硫酸铜有杀真菌活性。1895年开始用于霜霉病、枯萎病和叶斑病防治。 化学农药发展总体历史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是1945年以前,农药以无机农药为主,主要成份是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及其制剂如砷酸铅,硫制剂,汞制剂;第2阶段是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仿生合成的有机物作为化学农药开始在生产上大量应用,当时主要以有机氯和有机磷为主,由于这些农药的防治成本低,防治效果好,很快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如DDT,有机磷;第3个阶段是1970年到现在,仿生合成和特异性农药的发展,如拟除虫菊酯,沙蚕毒素类等。 化学农药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需求的体现,随着人类越来越视化学农药对人类的不良影响,科学家们也会为满足人类需求而不懈努力研究出不良影响更小,更绿色的农药。 化学农药带给人类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在过去的年代里,化学农药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工业发达的现代,“民以食为天”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过去的一百年,是世界相继进行工业化的过程。这种工业化的发展,可以说是建立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之上的。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农药。比如,1949--1988年,世界粮食单产由每公顷1000 kg提高到每公顷2499 kg,平均年增产39 kg,其中科技对农业高速发展的贡献率在70%以上,作出贡献的主要核心是良种、化肥、农药和灌溉。农业生产中尽管作物的受损程度存在差异,但有一致性的是:倘若无农药,全球的作物产量将减少30%以上。 缺点:1,农药造成的“3R”问题(3R是抗性(resistance)、再增猖獗(resurgence)和残留(residue)三个词的第一个字母.使用化学农药后,3R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难题.) 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业活动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农

《精细化学品分析》 摘要:内容:介绍精细化学品分析的任务和意义、现状和发展、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重点:技术标准分类、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难点:理解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 关键词:分析 类别:专题技术 来源:牛档搜索(https://www.doczj.com/doc/e617954264.html,)

本文系牛档搜索(https://www.doczj.com/doc/e617954264.html,)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https://www.doczj.com/doc/e617954264.html,)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https://www.doczj.com/doc/e617954264.html,)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编制日期:2000年10月修订日期:2006年9月第2次修订修订人:龚盛昭1.学分:4.5 2.适用专业:精细化工 3.先行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妆品和洗涤用品工艺学、粘合剂涂料和油墨工艺学 4.后续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大型实验 5.课程性质、教育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是精细化工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讲授精细化学品分析方法和检验操作规程,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达到对常规精细化学品能制订分析方案并进行分析检测的目标,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6.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下列要求:(1)掌握主要精细化学品的分析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分析方法。(2)掌握精细化学品分析的基本操作,具有较强的实操能力。(3)具有制定精细化学品分析方案的能力。能根据不同分析对象和分析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确定合理的操作步骤;能对误差进行初步的分析。(4)了解精细化学品分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了解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 7.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和实验室实操相结合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虚拟实验和教学短片辅助教学,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少讲理论,多讲实际应用,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8.教学内容 绪论 内容:介绍精细化学品分析的任务和意义、现状和发展、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重点:技术标准分类、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难点:理解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解决办法:采用某一产品分析的过程为案例进行讲解。 第1章精细化学品检验基本知识 内容:介绍量和单位,溶液配制,数据处理,采样等知识。重点:单位的使用,溶液配制,数据处理等知识。难点:单位的正确使用和溶液的正确表达。解决办法:举例说明常见的单位错误使用,案例说明溶液的错误表达方式。 第2章通常项目的检验 内容:主要介绍密度、熔点、沸点、折射率、旋光度、pH值、色度、水分、电导率、粘度等常用项目的检验方法。重点:常用项目的检验原理和仪器使用。难点:仪器使用原理。解决办法:采用虚拟实验和仿真动画辅助理解。 第3章油脂的检验 内容:主要介绍采样;熔点和凝固点的测定;相对密度的测定;色泽的测定;水分和挥发分的测定;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的测定;不皂化物的测定;总脂肪物的测定;氧化脂肪酸的测定。重点:酸值、碘值的测定。难点:测定原理。解决办法:通过实验加强理解。 第4章香料香精的检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