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基地99级刘炼

主要内容:盗版现象由来已久,累禁不止,这是源于它坚实的市场基础。从需求方面看,它的市场基础在于盗版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

消费价值;从供给方面看,它的市场基础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

高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盗版品的存在,并不象人们普遍认为的

那样有害无利。其实,盗版品究竟会增加福利还是减少福利,取

决于时期的长短、竞争的最后趋势以及政府反盗版的严厉程度。

本文认为,政府应该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而不是消除盗版的负面影

响为目标,以运用竞争机制为导向,采用包括修改版权保护法规

在内的多种措施,在权衡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的基础上,实行

适时适度的反盗版策略。

关键词:盗版现象,盗版品的生产价值,盗版品的消费价值,经济福利,盗版成本,反盗版成本,适度的反盗版策略

一、引子

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尽管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以对盗版进行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日益漫延之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盗版呢?盗版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什么要打击盗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盗版现象累禁不止呢?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反盗版策略呢?笔者拟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定义本文讨论的盗版现象为“一切生产、销售和使用包括诸如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书籍等的非法复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为”。1[1]这些非法复制品统称为盗版产品,与之对应则为正版产品。

二、盗版存在的市场基础

任何经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基础,

又包括市场供给基础。盗版现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场基础。

1、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的同时,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在盗版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条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多的选择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费价值呢?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价格,一个是质量。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可能也不会有人问津;反之,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太高,即使质量很高,恐怕买主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很低,而其质量又比较好,购买者肯定会很多。显然,购买者并不是单独地看待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的分析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价格比,它可以作为消费者所考虑的商品价值。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质量—价格比远高于正版品的质量—价格比。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说,人们一般使用的Microsoft Office2000办公软件,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盗版品与正版品在质量或使用价值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但是,盗版产品的价格远低于正版产品,比如,在成都市场上,正版的Microsoft Office2000办公软件的销售价格超过6000元人民币,而它的盗版品只需要不到10元人民币。盗版品与正版品的价格比是1比600,盗版品的价格优势绝对让人心动。

消费者更多的“投票”盗版品,从根本原因上看在于这种选择能够给他带来最大效用。为了简化分析,我在此对正版品与盗版品的质量差异不作考虑,二者的唯一差别在于价格,即正版品的价格高于盗版品的价格。下图说明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行为。在图中,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X,正版的X价格为P

1

,盗版的X

价格为P

2.(P

2

低于P

1

),除了X之外的其他商品为Y,价格为P。如果买主消费

正版X,他只能选择B(X’,Y”)才能达到最大效用,最大效用为U*;如果买主选择盗版的X,他可以购买A(X”,Y”)组合实现最大效用U”。显然,X*小

于X**,从而U’也小于U”。2[2]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购买预算不变的条件下,对消费者来说,使用盗版品的总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总效用大。

2、、盗版存在的市场供给基础。尽管盗版的存在从根本上在于有市场需求基础,但是盗版品毕竟是有厂商生产出来的。对于厂商来说,并不是有市场需要就会有市场供给。就某种产品来说,厂商之所以选择生产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产正版品上的所受的诸多限制之外,可能关键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大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什么是商品的生产价值呢?对厂商来说,那种商品值得生产,不能只看它的价格高低,也不能只看成本大小,要看产品的价格与成本的差(即利润),或者看价格—成本比。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很高,但是生产成本也很高,从而生产无利可图,价格—成本比小于1,没有哪家企业会主动去生产它;反之,即使一种商品的价格很低,但是它的生产成本也很低,以至于生产利润相当可观,价格—成本比大于1,“挡不住的诱惑”,厂商无需政府动员也会趋之若鹜,甚至政府想堵也堵不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嘛!因此,利润或价格—成本比可以用来反映商品的生产价值。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技术和制度限制使得许多企业不能生产正版品。在盗版或正版中,“版”者版权也!在市场经济中,为了激励人们创新,政府运用专利法或版权法对版权

进行保护。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版”进行保护,这无疑是非常应该的,但是这种保护会形成市场上的行政垄断和法律垄断,从而限制了许多厂商以合法的身份生产正版品。

其次,生产正版品的价格或收益怪圈导致了盗版品的大量产生。在正版品生产的垄断条件下,源于其垄断价格的巨大垄断利润对其他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种诱惑使资源有向该产品聚集的趋势。然而,在过高的版权费用和制度硬壁的双重阻拦下,这种趋势就转化为生产盗版品。在盗版品的强烈冲击下,生产正版品的成本因加强防伪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价格却在盗版品的竞争中不断下降,从而正版品的价值大大降低,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盗版品的生产和供给。

再次,盗版品生产价值还集中的体现在它的生产成本优势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项生产活动的成本包括直接生产费用和版权费用。与正版品的生产相比,盗版品在直接生产费用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盗版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简捷的生产工序,使得产品成本大大降低。比如,用光盘刻录长达30集的电视剧,直接的生产费用(包括刻录机的折旧费、白盘费、刻录软件分摊费、人工费等)不会超过50元。不仅如此,盗版活动的低成本还体现在盗版商免费使用了别人的诸如专利权,著作权等权利。在实际生活中,版权费用在专利保护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最后,盗版产品的供给还与厂商从事盗版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和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由于盗版的违法性,因此就有被查处并被惩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盗版在给厂商带来较高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风险。对风险与收益的选择,将影响盗版品供给的多少。假定厂商在投资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在安全资产上的投资即从事正版品生产,一是风险资产上的投资即从事盗版产品的供给,

前者的预期收益为无风险的收益R

1, R

1

,较为固定但通常也较小,风险或损失可

能为0,后者的预期收益R

2,R

2

的变动较大但在数量上也更大,可能损失为R

盗版品的供给就取决于厂商对不同投资的效用评价。对于风险偏好型的厂商来说,较高预期收益带给它的效用大于损失时的负效用,他倾向于进行盗版产品的供给,当然,可能损失的大小会改变厂商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如此说当被查处的可能性增大,一些本来爱好风险的厂商将变为厌恶风险,从而减少盗版产品的供给。但是,由于现行制度规定的缺陷,市场的人为分割,地方或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以及执法者的寻租和麻木等多种原因,使得从事盗版活动的人非常容

易逃避检查或逃避处罚,盗版的实际风险极低。

三、盗版现象的经济福利效应

在经济学上,对一种经济现象的评价,可以通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来说明。同样,对盗版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它的经济效应。

1、从消费者剩余来看,盗版活动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短期,由于盗版品的存在,原来不能购买或没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盗版品,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原来使用正版品的消费者改为使用盗版品,因盗版品的低价格而给买主带来更大的消费者剩余;即使是对使用正版品痴心不改的消费者,也能够在盗版品的冲击下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正版品,并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长期,盗版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依情况而有所不同。如果政府和正品生产企业对盗版不采取任何防范和打击措施,让盗版品的泛滥成灾,正版品的生产完全无利可图,不仅已有的正版品被完全挤出市场,而且不会有新的正版品产生,那么盗版品将会走到无“版”可盗的地步,此时消费者的福利会受到很大的损失。如果在长期中,通过市场竞争和各种治理措施的实施,正版品的价格不断下降,逐渐逼近盗版品的价格,从而正版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最终完全挤占盗版品市场,那么消费者也会从中获得不少好处。

2、盗版活动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详细的分析将另文阐述,本文在此只作简单的分析。就盗版品生产企业而言,由于他把更多的资源用在盗版品的生产上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因此他的经济效率会提高,从而在盗版活动中会增加他的生产者剩余。就正版品生产企业而言,如果盗版厂商的剩余的获得仅仅是正版厂商剩余的一种转移,那么正版品企业必然会损失剩余;如果由于盗版竞争的存在,促使正版企业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销售量,即使其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了,正版企业的剩余也完全可能增加。

3、社会福利来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和来表示,因而盗版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就直接取决与买卖双方剩余的综合变化。从上述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分析,我们知道盗版现象存在有利和不利两反面的影响,因而它可能增加社会福利响,也可能减少社会福利。从人们的内心感情和一般认识上看,通常认为盗版活动对社会是没有好处的。盗者偷也!仅仅一个“盗”字就十分清

楚的表明了这一点。其实,盗版活动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是无可置疑的,这是因为市场上盗版产品的多少将影响到正版商下期的研发投入。因为盗版产品的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使正版商的预期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时,正版商将停止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这将影响到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进而造成对总产出的影响。盗版的存在对社会的损失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加以粗略估计,如果上期GDP增长100亿美元,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1,本期GDP增长110亿美元,且因盗版而使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降为0.08,则盗版导致的社会损失为1.2亿美元(100×0.1亿美元-110×0.08亿美元)。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盗版活动的负面影响大于其正面影响,也就不能得出盗版一定要损害社会安定福利的结论。看来,在盗版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上可能存在认识误区。

四、政府的反盗版策略选择管见

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由于在时期的长短、竞争的最后趋势和反盗版的严厉程度等上的差异,盗版既可能增加经济福利,也可能会损害经济福利。盗版对经济福利的损害为政府的反盗版提供了理由。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应该如何选择反盗版策略呢?在政府的反盗版策略上,理论和实践上的论述都不少,在此主要就其中还存在问题的几个问题作简单的说明。

1、政府不能完全杜绝盗版活动,因而彻底解决盗版不应该成为反盗版的实际目标。一方面,只要盗版现象产生的市场基础存在,盗版是不可能人为取消的,另一方面,盗版活动复杂多样的影响,也决定了完全杜绝盗版行为本身也就同时消除了它可能带来的好处。正如人们不能在倒洗澡水时把娃娃一起倒掉一样,我们也不能消除盗版的负效应时把他的正效应也一起消除。因此,政府的反盗版仅仅是为了抑制盗版活动,减少盗版数量,把盗版的负效应控制在最低水平。

2、政府的反盗版行动应该适度,过度严厉和过分宽容都是不理性的。如上所述,盗版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各种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就是盗版的使社会付出的代价,简称盗版成本。不仅如此,政府或社会的反盗版行动也会给社会带来成本。政府的反盗版贯穿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全过程,从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研究,到相关法规的制定、监督机构的设立和人员配置,再到对盗版行为的处罚或判罪。政府在反盗版过程中所必然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

全部费用就构成反盗版成本。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预期,当政府实施采取比较严格的反盗版措施时,反盗版成本会上升,而盗版成本则会下降,反之,当政府实施采取比较宽松的反盗版措施时,反盗版成本会下降,而盗版成本则会上升。也就是说,反盗版的成本是随着反盗版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的,而盗版成则随着即反盗版力度的加强而下降。3[3]显然,反盗版行动就存在一个度,社会究竟应该对盗版行为采取什么程度的反盗版行动,必须进行相关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一项理性的反盗版行动应该使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可见,政府的反盗版并非愈严格愈好,也不是愈宽松愈好。

3、修改过时规章制度是被政府反盗版行动所遗忘了的重要手段。诚然,执法不力是导致盗版泛滥的重要因素,其实,不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保护版权的规章制度也是罪魁祸首之一。这些过时的制度规定,助长了市场垄断,甚至是过度的垄断,高额的垄断利润衍生出大量的盗版。比如说,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长达16年的专利保护—美国专利法的规定—就显得太长,日益严重的盗版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对此,我们很多人尤其政府从感情上是难于接受的,在政府实际的反盗版行动中也是很难见到的。

4、更多的运用市场机制来反盗版,可能会成为政府反盗版的现实取向。如果说垄断产生盗版,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讲,反盗版就是要反垄断势力。运用市场竞争来反垄断已经是大势所趋,因而用竞争来反盗版也可能成为政府的优选策略。为此,我国政府可以借加入WTO的机会,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机会,通过改革和开放来引入和加强竞争,有效的防止盗版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威廉姆斯《反托拉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谢识予《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8期

论沈北电影院票价反映的经济学现象

论沈北电影院票价反映的经济学现象 [摘要]本文试图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大学校园周边电影院打折的基本经济现象,这 使得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也使得我们可以更精明地参与经济,以及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由此推出电影院商家战略时所需考虑的各种自身和竞争因素,并由此对商家在校园内市场的推广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机会成本、价格需求、价格歧视 一、案例分析 (一)背景 现在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越来越重视精神娱乐。因此,大学生市场已经成为各大影院所争夺的目标。经过调查,得知在沈阳师范大学北区周边有两家比较大的影城,分别是走出北门左拐的积家国际影城以及走出北门右拐的淘乐国际影城。由于沈阳师范大学距离市中心较远,所以市区的影院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在此不进行比较。而在两大影院垄断竞争的大学生市场中,我们发现淘乐占据了较多的市场份额,且在其大学生中的知名度为70%。淘乐国际影城由此获得了大量的利润。那么淘乐影城的市场推广是如何能做到如此成功的呢?接下来,本文将从其自身以及竞争者积家国际影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为了以后分析所需,我们先来看看淘乐影城所推出的优惠政策。 淘乐国际影城于2012年8月份开始营业。学生可凭学生证获得半价优惠,可通过美团、大众等网站购买团购票获得优惠, 4部电影包场观看只需99元。这些等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而成功俘获了一大批大学生影迷。 由于利润=(P-AC)*Q,所以现在我们应从P和Q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成功。 (二)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它受到自身价格、相关商品价格、收入水平、偏好、公众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的需求是指沈阳师范大学北区学生对影片观看市场的需求,而淘乐影城面对的需求则需要从其自身和竞争者两方面来分析。 1.自身因素 首先,商品自身价格一般来说是于需求呈负相关的。淘乐影城在进入市场初期就推出了学生证优惠的推广手段,这就保证了在一开始就吸引了大量学生的需求选择。而且即使现在看来,淘乐的票价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在不断的降低,给予消费者的优惠越来越多,这也就成为其用户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其次,消费者收入水平与一般商品的需求呈正相关,而无庸

网络经济学案例分析最新(二)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网络经济》课程实验教学 实验项目:网络市场的运行定律验证 实验地点:网上 专业班级:电子商务1202班学号: 2012004753 学生:王宏伟 指导教师:王婷婷 2014年 12 月 2 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目的:网络市场的运行定律验证 要求:验证网络市场规模至上等定律 二、实验容和原理(必填) 容:网络市场的运行定律包括规模之上、速度至上、创新至上和标准至上四个方面: 1.规模至上----梅特卡夫定律、马太定律 2.速度至上----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 3.创新至上----达维多定律、格罗夫定律 4.标准至上 选择适当的案例,对以上四个定律进行验证和描述。 原理: 1.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具体表现是网络价值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与联网用户的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2.马太定律: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3.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4.吉尔德定律: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将每6个月增加一倍。其增长速度超过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3倍。 5.达维多定律: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

房奴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房奴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从现象上来看,房奴问题源于房价的高涨以及居民不合理的消费习惯等因素,但是在预期房价上涨的状况下,根据购房者的博弈模型成为房奴却是居民理性的选择。房奴问题却给购房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不利的因素。本文认为,解决房奴的问题可以采用预防以及化解两大类对策,需政府、银行及购房者共同采取行动。 【关键词】房奴;理性选择;购房者博弈;成因;对策 房奴是指在购买住房后背上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的消费者。伴随着房价的快速上升 2005年后房奴成为社会流行词汇。目前 , 房奴现象已成为对经济宏、微观层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房奴现象成因、危害性及其预防与化解策略等进行分析。 一、房奴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房奴现象始于2002年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全面复苏,伴随着房价快速上升而日渐严重。从现象上看,房价上升、居民踊跃购房、动拆迁、银行推动等因素是导致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分析房奴现象产生的原因时,不仅要看到现象学上显而易见的直观因素,更要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即决定这一现象发生的体制性因素。 (一)房奴现象产生的直观原因 在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时,我们首先观察到的是直接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各种因素,我们将之称为直观原因。房奴现象产生的直观原因是那些可以直接用来解释房奴产生的经济现象,比如住房价格上升,居民超能力消费等。这些因素可以清楚地揭示房奴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因而能够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综合我国近年来经济、金融和社会生活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直观原因有: 1、住房价格快速上涨是居民债务负担沉重并成为房奴的首要原因 从2002年左右新一轮房价上涨周期启动以来,房价快速上涨(参见表1)。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涨幅惊人,已远远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房价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远远超过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标准。目前,上海、北京等地的90平方米住房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数为30倍左右。而国外一套住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数为:德国11.41、英国10.3、法国7.68、美国6.43,在人均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这个比例也不过是11.07倍。 表1部分大中城市2002-2005年房屋销售价格(商品房) 单位:元/平方米 2、居民消费观念“亚健康”是房奴产生的重要原因

关于中国盗版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盗版现象的调查报告 组长:陆璟辉组员:余兴尧林稚璞杨韬魏遥邱建栋指导老师:林巧 目的: 我们发现,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盗版书籍、软件等。不光商家热衷于此,消费者也不乏支持盗版者。我们希望了解盗版书籍软件的销售现状,了解驱使人们购买盗版的原因,并调查分析盗版的危害等。我们也希望对盗版现象提出建议,为抵制盗版出一份力。于是我们以本地(三明)为例展开调查。 We found that around us there is full of pirated books, software, and so on. Not only are stores enthusiastic, there is no lack of consumer support for the pirates. We would like to know the sale of pirated software, books the status quo, driven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for people to buy pirated and piracy survey of hazards. We also hope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henomenon of piracy, piracy as a force to resist. 方法: 调查分析。我们随机查访了Array市区8家书店,通过价格和质量 判断盗版。另外我们通过各种渠 道发出50份问卷,对其进行分析, 结合网络资料得出结论。 关键词: 中国书籍软件盗版原因抵制 危害 一、盗版书店的前途

团购网络经济学分析

团购网络经济学分析 网络团购的兴起有一定的经济学原理根据。消费者方面受价格优惠、网络外部性效应和抱团消费等的驱使。供应商受成本结构优势、规模经济和两个市场差异性的价格歧视,使得网络团购具有获益可行性。从起步阶段的短期来看,网络团购由于能够形成正反馈机制、符合供求双方的利益而发展迅速。但从后期长远发展而言,由于网络团购的市场条件逐渐消失,网络团购的市场份额将不再能够轻易占据,因此需要应形势采取相应措施来获得立足之地。 标签: 网络团购;经济学分析;未来预测;建议 团购即为一个团队向商家采购,国际通称B2T(Business To Team),是继B2B,B2C,C2C后的又一电子商务模式。所谓网络团购,是指一定数量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渠道组织成团,以折扣购买同一种商品。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可以称为C2B(Consumer to Business),和传统的B2C、C2C电子商务模式有所不同,需要将消费者聚合才能形成交易,所以需要有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和社交网络(SNS)作支持。 本文从网络经济学的角度对网络团购的发展进行原因分析,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提出部分问题的解决对策。不仅有助于理解网络市场中团购兴起的经济学动因,也为对网络经济学感兴趣的人关于网络团购的边缘性问题研究提供思路。 1网络团购发展探析 网络团购发展从兴起到蔓延的原因,从网络经济学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在正反馈机制、网络外部性和特殊的成本结构上,尤其以服务类行业为典型代表,充分反映了网络经济环境对团购发展的助推力。 1.1网络团购具有正反馈机制 所谓正反馈,是指在边际收益递增的假设下,经济系统中能够产生一种局部正反馈的自增强机制。网络团购改变了传统消费规则,实现了从供求方规模经济到需求方规模经济的转变,使得正反馈的产生具有两方面的推动力。 (1)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参与团购最大的核心优势在于商品价格更为优惠,根据团购的人数和订购产品的数量,消费者一般能得到从5%到40%不等的优惠幅度,这体现了网络经济学中的正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效益。

网络团购服务现状及其对策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网络团购服务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2009年美国Groupon 企业的快速发展,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自2010 年1 月起,中国国内开始陆续出现一批模仿Groupon 模式的团购网站。与之前的网络团购方式不同,Groupon 模式的网络团购具有四方面特点:首先,团购形式为每日一团,制造出商品稀缺的感觉,吸引有消费能力的、希望尝试新市场、寻求高性价比商品的用户参与;其次,团购商品以生活服务类商品为主,实物类商品较少;再次,团购活动的推广充分借助了IM、SNS、微博等网络社交化工具;最后,团购业务的开展,需要各地区的线下团队推进。 结合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及生活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化趋势,Groupon 模式成为国内人士的新创业机会,同时也成为电子商务网站、门户网站、垂直媒体、SNS 网站互联网企业的延伸原有业务的重要方式。 针对国内如火如荼的网络团购市场,本文期望对团购网站运营者、团购网站合作者及关注网络团购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参考。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团购网站的不断涌现引发了人们对网络团购的关注和讨论。面临中国飞速增加的网络团购网站,本文通过中国网络团购的现状分析,指出了现有网络团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网络团购发展的对策。 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如下: 1. 网络团购概述 1.1网络团购的内涵 1.2网络团购特点 1.3网络团购的产生背景

2以Groupon为代表的网络团购商业模式分析 2.1 产品及服务 2.2 目标客户 2.2.1消费者类型及拓展方式 2.2.2商家类型及拓展方式 2.3生产方式 2.3.1网站自身资源配置 2.3.2外部合作伙伴 2.4 成本结构 2.5 盈利模式 2.6 小结 3中国团购市场现状 3.1中国网络环境整体有利于网络团购的发展 3.1.1网民基数大,且日渐依赖互联网获取生活服务信息 3.1.2网购市场发展,培养了具有付费意愿的用户及配套服务商3.1.3网络社区的发展,为团购网站的营销提供了社会化工具3.2中国网络团购市场发展状况 3.2.1中国网络团购用户规模 3.2.2中国团购网站数量情况 3.2.3.中国团购网站融资情况 3.3中国网络团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3.1模式雷同,同质化严重 3.3.2 监管缺失,无序竞争加剧 3.3.3诚信缺失,网络团购陷阱多 3.3.4安全无法保证 3.3.5 售后无法保障、消费者维权难 3.3.6利润率低,难受资本青睐 3.4.中国网络团购市场走势 4 中国团购市场对策分析 4.1 网络团购服务的本土化创新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中国房价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中国房价 刘英英 1102204112 淮阴工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几年中国房价一路走高,可谓是风光无限。但也让无数的潜在购房者望而却步,造就了无数的“房奴”为房梦而奔波。许多到了已婚年龄的80后青年一房难求,导致“蜗居”“蚁族”“裸婚”等现象的产生,是什么造就了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居高不下?本文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浅析其原因和影响,以及其给人的思考。 关键词:供给与需求,生产成本,经济学,危害,措施 正文: 一)供给与需求的影响 在经济学家的眼中,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价格的变动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而且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必然会对住房产生大量需求,再加上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城市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买房、扎根、建立自己的家庭,导致了城市住房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更优越的居住环境静,这也促进了房产的需求。另外,投机炒房减少供给。受前几年房价涨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投机炒房的行列,低价买入然后弃之不用或出租出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供给,导致了房产价格的增长。因此,近些年中国房价一路飙升。 通过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可知,商品价格是指有市场上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的均衡价格。由于房地产供给的有限性和房地产商的极力宣传,大家错把需要曲线(需要是相当于对物品的偏好,并没有考虑支付能力等因素)看做需求曲线(需求是指既有愿望,又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如果没有支付能力,则不能将需要称为需求。形成需求有三个要素:对物品的偏好,物品的价格和手中的收入。),需要曲线的需求量大于需求曲线,同等供应曲线条件下,商品房的价格高于其实际价值,形成了高房价。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商品房的需要量不断加大,而需要住房的居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商品房的高价位一次次被刷新。 按照常理推断,既然我国商品房价格形成是由市场需要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的,市场需求量被高估了,那么多开发的商品房进入市场会冲低商品房的价格并形成商品房滞销的局面。但现实为什么常常出现商品房热销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利润的趋势,大家认为商品房的价格会持续走高。因为按照现实中参照的市场需要量,商品房市场的供应量还较小,商品房市场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存在升值的空间。而且商品房是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随价格变动不敏感。同时,由于受土地等因素的制约,商品房不可能实现无限的供给,这就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对商品房升值的信心,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商品房极度热销的场面。 二)生产成本的增加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依赖于土地,甚至可以说地理区位因素可以决定房地产的价格及档次。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供应量是有限的,而且每一区位的土地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见,土地在房地产市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腐败经济学的因素分析与模型分析

腐败经济学的因素分析与模型分析 (一)制度性缺失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寻租型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制度性缺失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三)寻租型腐败将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主要腐败类型。 (四)治理寻租型腐败是一项从个体到政府制度再到外部法制的系统工程。 (五)了解腐败行为选择及成本收益分析模型对治理寻租型腐败很有帮助。 (六)治理寻租型腐败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通过对腐败行为可能发生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腐败的成本与收益,权力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腐败问题——需求性腐败和供给性腐败,并分别对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探讨。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各有侧重、综合治理的措施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腐败腐败经济学腐败可能性函数需求性腐败供给性腐败 一 腐败(权力腐败),用经济学家樊纲的话说,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1)。腐败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腐败行为如何将公共品——权力作为投资,低成本或0成本地谋取利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降低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以最低成本取得反腐败的最大收益的途径。影响腐败行为发生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腐败的成本与收益,同时包括社会公众的容忍度和心理预期,以及反腐败所带来的收益(如“警示作用”)等等。假设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T,T=f(Y,

P,Q,G……)。Y代表腐败收益,即腐败者通过权力投资得到的好处,腐败的收益就等于腐败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净损失(即不包括给社会造成的精神损失,如司法精神的“磨损”,制度缺口的打开,权力规则的破坏,以及给市场秩序带来的混乱等等)。显然,腐败收益越大,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P 代表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它与腐败行为的可能性成反比,即查处的概率越小,腐败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反之。Q代表腐败查处的力度,或惩治腐败的程度。而腐败行为的成本C应包括个人成本C1和社会成本C2,个人成本C1为腐败查处的概率(可能性)与查处的惩罚力度二者之乘积,如果P为0或接近于0,则个人成本也为0或近接近于0。由于腐败者并不是权力的所有者,当其进行腐败投资时,只有“使用权”,投资后也不会马上(有可能一直不会)被剥夺权力,故个人成本实质上是一种风险性成本,或“预期成本(机会成本),而社会成本C2则是个人成本的“外溢”,实际上等于收益,即Y=C2。也就是说,腐败行为造成的净损失部分构成腐败收益的来源。那么,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可能性)越高,则个人成本越高,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低;腐败惩罚的力度越大,个人成本越高,其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与腐败查处的概率和惩罚相关的现实因素是制度(包括司法制度)的完善性,执法的规范性、公正性,监督防范措施的严密性、前瞻性等等;当然,各些因素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盗版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

盗版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他坚实的市场基础。本文将~ 关键词:盗版现象,盗版品的生产价值,盗版品的消费价值,经济福利,盗版成本, 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尽管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以对盗版进行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日益漫延之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盗版呢?盗版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什么要打击盗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盗版现象累禁不止呢?本文将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盗版存在的市场基础 任何经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基础,又包括市场供给基础。盗版现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场基础。 1、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的同时,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在盗版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购买者并不是单独地看待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的分析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价格比,它可以作为消费者所考虑的商品价值。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质量—价格比远高于正版品的质量—价格比。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 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购买预算不变的条件下,对消费者来说,使用盗版品的总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总效用大。 2、、盗版存在的市场供给基础。尽管盗版的存在从根本上在于有市场需求基础,但是盗版品毕竟是有厂商生产出来的。对于厂商来说,并不是有市场需要就会有市场供给。就某种产品来说,厂商之所以选择生产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产正版品上的所受的诸多限制之外,可能关键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大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 (1),首先,技术和制度限制使得许多企业不能生产正版品。在盗版或正版中,“版”者版权也!在市场经济中,为了激励人们创新,政府运用专利法或版权法对版权进行保护。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版”进行保护,这无疑是非常应该的,但是这种保护会形成市场上的行政垄断和法律垄断,从而限制了许多厂商以合法的身份生产正版品。 ,(2)其次,生产正版品的价格或收益怪圈导致了盗版品的大量产生。在正版品生产的垄断条件下,源于其垄断价格的巨大垄断利润对其他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种诱惑使资源有向该产品聚集的趋势。然而,在过高的版权费用和制度硬壁的双重阻拦下,这种趋势就转化为生产盗版品。 (3)再次,盗版品生产价值还集中的体现在它的生产成本优势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项生产活动的成本包括直接生产费用和版权费用。与正版品的生产相比,盗版品在直接生产费用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盗版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简捷的生产工序,使得产品成本大大降低。。 (4)最后,盗版产品的供给还与厂商从事盗版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和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由于盗版的违法性,因此就有被查处并被惩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盗版在给厂商带来较高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风险。对风险与收益的选择,将影响盗版品供给的多少。二、盗版现象的经济福利效应 在经济学上,对一种经济现象的评价,可以通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来说明。同样,对盗版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它的经济效应。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之风呈现蔓延、扩张趋势。作为一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腐败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特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腐败产生的经济学根源进行了分析: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腐败的经济原因;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严重恶化经济环境,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阻碍经济增长。基于此,作者认为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途径遏制、削化腐败,并且倡导建立一门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一、腐败——种病态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也像瘟疫一样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从1982年起,中国共发起五次“严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时至今日,全国范围的腐败之风非但没有抑制住,反而呈现出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趋势。(见图表1、图表2)从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95818人,追回赃款、赃物计25.8亿元,涉及县处级638人,厅局级38人,省部级4人。而从1993—1997年,全国共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侦查贪污案102467件,贿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职守案22211件。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29.2亿元。五年中共起诉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2903人,厅局级干部265人,省部级干部7人。1998年检查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3.8亿元。共立案侦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级干部、103名厅局级干部和1714名县处级干部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50万元以上案件1773件。1999年全年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9.4%。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9亿元。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干部2061人,厅局级干部136人,省部级干部3人。世纪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败分子“前赴后继”、大案要案频传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行贿受贿被判处死刑,继而又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因收受3700万元巨额贿赂而被送上断头台,紧接着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被公诸于众,这是建国以来查处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案情极为复杂、危害极其严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货物价值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款人民币300亿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处死刑,25名涉案党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中包括8名厅级干部。这些数据警醒我们:中国的腐败速度正以远远超出GDP增长速度“同步逼进”:一方面腐败主体由中低权力层向高层甚或最高权力层蔓延、渗透、扩张;另一方面,腐败数额呈现高额、巨额特征,具有惊人化、高速化发展趋势。(见图表3)数字,令人振聋发聩;现实,更加触目惊心。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为社会经济不稳定的“重磅定时炸弹”。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今后最有可能中断中国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来自恶性腐败。现实的严峻和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这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与冷静思考。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腐败是指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行为。该定义的假定条件是一国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败是违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适用于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腐败是一种“制度化逃避”现象。这里,制度化是指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体系(即具体社会制度和规章制度)的程度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过程,亦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实质是“权钱交易”。马克思说,货币是特殊商品,其实在特定经济条件下权力是一种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跟着这样干,在消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被称为“权力泛化”的社会现象。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权力上市”

团购电商平台消费者选择行为浅析

团购电商平台消费者选择行为浅析 摘要:随着网络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崛起,拼多多作为新兴的C2B 模式的电商平台和后起之秀,自2015年9月成立以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社交电商思维,在电商平台占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如何从电商巨头———阿里手中分得流量值得探讨。以网络经济为背景,利用网络经济学相关理论,以淘宝作为对比,通过对新经济特性、指出拼多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拼多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经济;拼多多;消费选择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发展,移动端用户越来越多。网购也正在从电脑端向移动端转移,因此许多电商平台便应运而生且发展成众多运营模式,如淘宝的C2C模式及拼多多独特的C2B模式。众所周知,淘宝稳居国内电商第一位置多年。如今,该电商平台已深入人心,大多网购用户也已经熟悉其操作界面、使用方法及服务体系,形成了路径依赖。与淘宝对比,拼多多代表的是一个团购平台。团购平台提供产品以及服务,以低价吸引顾客,并通过奖励来推广用户,通过网络快速传播,拼多多作为黑马,在众多的电商平台中脱颖而出。本文,利用了网络经济学相关理论,从新经济特性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角度,以淘宝为对比,对拼多多进行分析。再从拼多多角度提出如何在竞争企业锁定的情况下分得流量,并对拼多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二、网络经济下的外部性分析 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拼多多正是网络外部性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它经营的模式依赖于社交,依靠用户庞大的社交网络而飞速崛起。下面将对拼多多从正、负外部性分别展开分析。1.正外部性分析。正外部性是指当一个经济个体在满足消费者或者社会需求时,消费者或者社会其他个体不产生花费。邀请好友砍价。用户将需砍价的商品发至社交圈中,好友通过链接即可帮忙砍价。让好友通过砍价取得价格更低的商品。而好友在帮自己砍价的同时,发现自己的需求,从而变成被动用户,拼多多模式,是由前用户找商品,变成现商品找用户。由于这种关

生鲜网络团购的现状及前景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_____ 管理学原理________ 专业年级:________ 13级工商管理_____ 学号:__________3136309049_ _____ 学生姓名:______ 宾健卿____ 论文题目:_____生鲜网络团购的现状及前景研究_ 成绩:____ 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肖友智___________ 2014年 12 月 17 日

目录 引言 (3) 1.生鲜网络团购的含义 (3) 2生鲜网络团购的现状 (3) 2.1网络团购的发展历程 (3) 2.2网络团购的现状 (4) 2.2.1近年我国团购网站的发展现状 (4) 2.2.2我国团购网站行业存在的问题 (4) 2.2.3我国生鲜网络团购的现状分析 (4) 3.我国生鲜网络团购的发展 (5) 3.1我国生鲜网络团购的竞争分析 (5) 3.2从生鲜C2C发展看生鲜团购的发展 (6) 3.2.1生鲜C2C的含义 (6) 3.2.2我国生鲜农产品C2C销售发展现状 (7) 3.2.3从生鲜C2C网络销售的不足看生鲜网络团购的发展 (7) 3.3从生鲜O2O发展看生鲜团购的发展 (7) 3.3.1生鲜O2O的含义 (7) 3.3.2从生鲜O2O的发展看生鲜团购的发展 (8) 3.3.3从生鲜O2O的不足看生鲜团购的发展 (8) 参考文献: (9)

生鲜网络团购的现状及前景研究 宾健卿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2013届) 摘要: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网络更加便捷地购买新鲜的生鲜农产品的意识逐步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当下这种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但是现有的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才去的运作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中存在物流环节过多、区域配送方式不合理,配送成本过高等问题,这些严重阻碍了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发展。再者,生鲜C2C和生鲜O2O等网络销售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发展对生鲜团购的发展有已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的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ity life rhythm speeding up, through the network more convenient to buy fresh sense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gradually into the people life, the moment the demand is bigger and bigger. But the existing to the operation mode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line sales cannot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consumers, there are too logistics links, unreasonable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distribution costs too high, these seriousl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line sales. 关键词:生鲜;网络团购;发展 引言 网络团购是近十年来发展并流行起来的拍卖模式,其含义是一定数量的用户通过互联网组团,以较低的折扣购买同一种商品,并且商品的价格随团购人数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这种新型的消费合作方式,一方面它可以降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帮助消费者改变所处的劣势地位,争取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它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是商家获得规模效益。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网购需求的商品越来越生活化、日常化,生鲜农产品市场逐渐成为各大电商争夺的地带,网络团购也是争夺市场的竞争者之一。 1.生鲜网络团购的含义 生鲜农产品,是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禽畜及其肉类产品。以及时能够到达餐桌上的农副产品,新鲜、绿色食品。大部分为保存时间较短,对保鲜条件有一定要求的物品。 网络团购,是指团购即为一个团队向商家采购,国际通称B2T(Business To Team),是继B2B,B2C,C2C后的又一电子商务模式。所谓网络团购,是指一定数量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渠道组织成团,加大与商家的谈判力度,力求以最低折扣购买同一种商品。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可以称为C2B(Consumer to Business),和传统的B2C、C2C电子商务模式有所不同,需要将消费者聚合才能形成交易,所以需要有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和社交网络(SNS)作支持。 生鲜网络团购,即是团购网站在其网页上提供有关的生鲜农产品的信息,有一定的折扣与时间限制,消费者组团购买的形式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 2生鲜网络团购的现状 2.1网络团购的发展历程

网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网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掀起了一股网购的潮流,各大购物网站层出不穷,作为理性的消费者,我们流连于网上,买卖、淘宝乐在其中时,也要正确地看待网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网购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网购兴起的动因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购;信息不对称;“柠檬”现象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大力普及应用,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方式之一。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57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48亿人,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4980.0亿元。随着网购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消费者在享受这种便利与快捷的同时,网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网购加以控制和规范。 一、网购的兴起 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者普遍认为,在网购中可以得到追求时尚,节约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获得较大量的商品信息,可以买到当地没有的商品,不必亲临卖场,以及所购商品本身所带来的效用等方面的满足。此外,由于网购的商品价格相对低廉,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影响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必然增加对网购商品的购买。 对于商家来说,由于网上销售库存压力较小、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会减小,为商家带来更多的垄断势力,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网上销售,通过互联网对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可以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及时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对于整个市场经济来说,这种新型的购物模式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的层面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二、网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柠檬”现象 首先,在交易市场上,当消费者不知其将要购买产品的确切质量时, 往往通过对整个市场的整体数据做出某些判断。在此情况下, 假如卖方清楚知道每件

公共权力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2008年1月第5卷第1期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08Vol.5No.1 公共权力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吴卫东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 要:从公共经济学视角来看,政府官员在拥有公共权力和寻租空间的情况下,只要从事腐败行为的收益大 于成本,腐败就会产生。腐败是社会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地侵蚀了社会肌体的正常运行,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从经济人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寻租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治理腐败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对策建议 一、腐败的概念界定 何谓腐败(Corruption)?据《汉书?食货志上》对腐败一词的解释记载:“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意指(谷物)发霉、腐烂,这是腐败概念的生物学释义。许多政治、法学、社会和经济学家也从不同视角给腐败下过不同的定义,但基于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不一致,对腐败的范围有不同的界定和标准,因而始终没给出“腐败”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1]耶鲁大学苏珊?罗斯?艾克曼教授认为:“腐败是国家管理出现问题的一种症状。这种症状表现为那些原本用来管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机制,却被官员用来达到个人发财致富的目的。”国内学者王沪宁给腐败下的定义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目前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腐败必须符合“滥用公共权力”和“为私人谋取利益”这两个基本条件,否则就不应归属于腐败之列。我们认为:从广义来说,凡是个人在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均可被视为是腐败行为,如:黄、赌、毒等行为,从狭义来讲,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达到谋取某种私利的行为,我们在这里所要分析的是一种狭义的腐败。 二、腐败成因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一)经济人假设理论分析 根据经济人的假定,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终其目的在于谋求自身的个人收益。这一个人收益不仅包括当事人目前能获得的各种有形的经济利益以及无形的个人满足,而且也包括履行职责可望得到的各种预期收益,比如:工资、权势、晋级、利润、市场份额等。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官员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同样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不断寻求着自身经济效用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将每一个人放在经济人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经济人行为具有以下四种本性:(1)利己主义:即每一个经济人都以其自身的利益为最大化为目标。(2)机会主义:也就是经济人不但自私,而且只要能够利己,就会伺机去损人;(3)外部性:即个人的某一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影响,其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4)有限理性:也就是人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自身生理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性不可能 作出完全理性的选择,而只能是较优。以上的经济人行为假设表明,利己是人之本性,在有限理性之下,在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惜伺机去损害他人,这不仅包括一般市场经济人,也包括那些权力操纵者。权力操纵者的这种利己机会主义行为就具体表现为腐败,其后果必然导致了经济效率的低下和社会分配的不公,从而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成本收益理论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蕴含着追求效益最优化和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性动机,都有以尽量小的成本换取尽量大的收益的要求[2]。为此他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作为了解和研究人类行为的有效工具,现已被大家广泛采用。其要点是,当预期收益>预期成本时,人们的动机就会转化为现实行为。以成本—收益公式(W0-W1)+M>B(1- 1/P)(1)为例,对产生腐败的行为进行分析。其中,W0表示一 个人正常状态的收入,W1表示因为腐败行为被查处降职以后的收入,M为腐败行为被惩罚所带来的损失,B表示腐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P(0<P<1)为被查处的概率。上式的左边可以看做因腐败受到查处后的私人成本,它由丧失的金(W0-W1)和额外惩罚M构成。 右面就是腐败诱因,它是按一定概率计算的腐败者的私人收益。当腐败诱因既定时,腐败者的私人成本为 W0-W1+M,它包括薪金损失和惩罚损失两部分。在W0既定时, 查处降职后的收入W1与腐败私人成本成负相关关系。如果腐败者受到查处后被解雇,则W1=0,原职位薪金全部成为腐败成本。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在我国现行体制之下,权力操纵者的预期收益总是大于预期成本的,而群众和监督表部门的预期收益总是小于预期成本的。这可以从当前我国腐败的现象和数据中得出:根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腐败事件被揭露的概率不足10%,而受到相应刑事处罚的概率更为不足1%,因此,许多腐败行为处于“灰色地带”。 (三)寻租空间理论分析 寻租理论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一切可以获利的交易全部被竞争的作用使利润减少,但在商品和要素 53??

对于网络团购的经济学分析

对于网络团购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团购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模式,以其低于产品市场最低零售价、交易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品种齐全等优点在近两年发展迅猛。一方面,商家在成本上占足了优势,没有任何实质性风险,不需要租赁店面和人员;另一方面,团购依托互联网进行买卖,与各行业的商家进行合作,提供的折扣产品包罗万象。本文将分别从团购商家和消费者的角度来研究团购盈利的方式。其中,商家主要通过价格歧视的手段,而消费者则是由于效用和信息不对称“促成”商家盈利。 关键词:团购;价格歧视;社会整体福利;效用;信息不对称abstract: group purchase as a new mode of shopping, with its product market trading below minimum retail price, not 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 constraints, the variety is complete, has the advantages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is will be from a group purchase of businessman and consumer point of view to study the group purchase profitable way. among them, the main business by price discrimination means, while the consumer utility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 due to “ facilitate” business profit. key words: group purchase; price discrimination; the welfare of society as a whole; effectiveness; information asymmetry 中图分类号:tn915.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姓名:刘旭 班级:信管094 学号:200904034415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摘要: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 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 泡沫的内在基础。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 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从长期 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 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 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 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 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 工具了。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虽然在全国范 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 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本

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 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 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 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