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陈玉菊-2008051275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3、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互相合作完成模拟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人类探究科学的艰难历程;

2、通过本节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科学观。

四、STS间的关系:

1、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2、科学引领人类逐渐发展;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了解STS间的相互发展促进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

难点:证明地球形状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篮球、铅笔(学生自备)、木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试想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这时

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对宇宙和地球是否充满好奇?你有什么疑问吗?

让步学生讨论:

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

2、有没有外星人?知道什么是外星人吗?你认为它是从哪里来的?

3、知道星星离地球有多远(最近距离)?(答案:比邻星,约为4.24光年。光年长度单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有时间和速度计算出。)

这些都是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有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居住的地球”。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十几年,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同学们会回答到“地球的形状为球体。”)

同学们怎么知道的?

其实在我们以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天文学家等等都在研究地球。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个大圆盾,有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如书图3-1。

(3)、古巴比伦人:大地是一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但是同学们想想,古时候的人们没有走出过地球,他们是通过什么来判断地球是圆的呢?

全班分两组讨论,公平竞争,说的越多越有说服力,就可以加平时成绩。(证据有:既然有“天涯海角”,为什么我们在地面上总是走不到边?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总是比桅杆先消失?太阳月亮东升西落。。。。。。)模拟篮球实验:老师演示:如书P86图3-3,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移动,沿水平方向移动带铅笔的木板,观察两种情况下的现象。

同学们回答出:沿篮球表面的的铅笔渐渐消失,而沿水平方向的铅笔没有消失。这和帆船消失的原理一样,证明天地球是圆的。

2、看地球外貌图,然同学们分析地球

请同学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海洋,陆地和大气。PPT展示相关图片。

3、现认识的的地球的形状

后来根据总总迹象,再加上美国阿波罗17号拍的全景图,PPT展示:

表扬同学们的猜想,地球是球体。(教师补充)但是,它不完全是球体,通过科学家精确计算,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梢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适当补充远地点和近地点),但是为了方便,很多时候将它视为球体。

【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像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观察实验现象。

发现:木杆上下两端变扁。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的。

二、地球的大小

刚刚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个椭球体,但为什么地球看上去还是圆的呢?

原来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反向的半径比赤道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所以,肉眼是看不出差距的。

三、人类了解地球的历程

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与麦哲伦以及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对地球的认识作出了很大贡献。(然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要检查)

四、我们的地球现状

随着人类认识地球的深入,人类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人类探索太空的路程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的。

展示PPT:地球被人类生活污染的图片

为了我们生活的地球健康美好,我们应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

总结:

课堂习题:1、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

2、证实地球是球体。(写出方法)

课后作业:P86:1、2、3

【板书设计】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短21千米左右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 运动时教案新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 课时: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

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 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 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 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 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

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 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 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 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 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

数字地球:认识二十一世纪我们所居住的星球

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21st Century 数字地球:认识二十一世纪我们所居住的星球 Al GORE 阿尔·戈尔 A new wav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llowing us to capture, store, process and display an unprecedented amount of information about our planet and a wide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phenomena. Much of this information will be "georeferenced" - that is, it will refer to some specific place on the Earth's surface. The hard part of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flood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will be making sense of it. - turning raw data into understandable information. Today, we often find that we have more information than we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 Landsat program, designed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s a good example. The Landsat satellite is capable of taking a complete photograph of the entire planet every two weeks, and it's been collecting data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n spite of the great need for that information, the vast majority of those images have never fired a single neuron in a single human brain. Instead, they are stored in electronic silos of data. We used to have an agricultural policy where we stored grain in Midwestern silos and let it rot while millions of people starved to death. Now we have an insatiable hunger for knowledge. Yet a great deal of data remains unused. Part of the problem has to do with the way information is displayed. Someone once said that if we tried to describe the human brain in computer terms, it looks as if we have a low bit rate, but very high resolution. For example, researchers have long known that we have trouble remembering more than seven pieces of data in our short-term memory. That's a low bit rate.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absorb billions of bits of information instantly if they are arrayed in a recognizable pattern within which each bit gains meaning in relation to all the others a human face, or a galaxy of stars. The tools we have most commonly used to interact with data, such as the "desktop metaphor" employed by the Macintosh and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s, are not really suited to this new challenge. I believe we need a "Digital Earth". A multi-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planet, into which we can embed vast quantities of geo-referenced data. Imagine, for example, a young child going to a Digital Earth exhibit at a local museum. After donning a head-mounted display, she sees Earth as it appears from space. Using a data glove, she zooms in, using higher and higher levels of resolution, to see continents, then regions, countries, cities, and finally individual houses, trees, and other natural and man-made objects. Having found an area of the planet she is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she takes the equivalent of a "magic carpet ride" through a 3-D visualization of the terrain. Of course, terrain is only one of the many kinds of data with which she can interact. Using the systems' voice recognition capabilities, she is able to request information on land cover, distribution of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real-time weather, roads, political boundaries, and population. She can also visualize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hat she and other student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collected as part of the GLOBE project. This information can be seamlessly fused with the digital map or terrain data. She can get more information on many of the objects she sees by using her data glove to click on a hyperlink. To prepare for her family's vacation to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for example, she plans the perfect

六年级道法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设计

《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有生命存在的、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了解地球给与人类的很多珍贵的东西,而这些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难点:初步归纳出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理由,对地球产生敬畏和珍爱之情。 2.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探索发现法,发现地球是目前人类唯一的可生存空间。通过讨论、交流等方法能够总结分析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而通过情感迁移法自然产生爱护地球家园之情。 3.教学流程及各环节设计意图 一、课前导入 教师导语: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星球,但是有一颗星球它很特别。蔚蓝色的它或许是茫茫宇宙中唯一有大量生命繁殖,有着高度文明的星球。它就是人类生活的地球。人类虽然在地球生活了几万年之久,但是认识它,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出示四张图片,了解古代人对地球的不同认识。 图1:古中国天圆地方说 图2:古印度神话故事说

图3:古希腊地球环海说 图4:古埃及巨神演变说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展示不同国家的古人对地球的不同认识。让学生既了解历史上额文明古国对地球的不同认识,也知道了人类认识地球和探索地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讲授《我们生存的家园》 1.教师过渡语: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与探索从未停止,也提出了种种猜想,最终,经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飞向了太空,终于能够通过太空观察地球了。 播放《人造卫星拍摄地球》视频(时长1分钟)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入,非常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地球的美丽。 2.教师提问:看完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主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交流,深切地感受到地球不但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地方,更是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 3.教师小结:是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它不但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地方,更是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 4.板书:地球——我们的的家园 学生齐读课题 5教师导语:嫦娥奔月的神话,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人类寄托了对地球以外的新家园向往,在太阳系中,会存在人类的第二个家园吗?哪个星球可能是人类的新家园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其他行星资料,从多个方面推测其他星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 教师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照片。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完成调查表,选派代表陈述推断。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讨论,完成对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比较,初步归纳出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理由。并能感受地球的珍贵,对地球产生敬畏和珍爱之情。

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教案

泰山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12.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教案 曹县常乐集镇中心小学施保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来哦界地球的内部构造;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自主探究地球奥秘的愿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懂得要保护好地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猜吗 2、课件出示谜面:形状圆圆像太阳,自己不能发光亮,青山绿水花儿美,它是生命的故乡。(地 球) 3、说起地球,老师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热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最可爱、最美丽的家园,美丽的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出示图片,让生看图,师解说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作为地球的女儿,我们对这颗养育我们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让我们走进地球,了解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揭示课题: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 二讲授新课 (一)地球外貌 1、出示课件: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学生观看后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地球是圆的、太漂亮了、很美、蓝色的) 2、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说说地球的外形特点。 出示课件:①地球是什么形状②地球是什么颜色③地球上有什麽 A、地球是个大圆球-赤道略鼓、两极稍扁不规则的球体(板书) B、蓝色C有高山、海洋、平原、河流、 丘陵、盆地等等。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程 师: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并通过卫星拍摄到的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而且是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圆球体。可是在以前,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并不了解我们脚下的颗星球,"天圆地方"的说法曾经一度很流行。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图片(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人们看不到地球这样的照片,得不出地球整体的样子的印象) 问:谁先发现地球是圆的呢出示课件:后来人们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个球体呢请同学读书56页的方框内的内容,从内容中你知道了什么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一支由5条海船、234人组成的远航队从西班牙圣卡罗出发了。一直向西航行。1521年3月,船队终于抵达一个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群岛。经过休整,麦哲伦船队继续西行来到现在的菲律宾群岛。由于麦哲伦干涉了岛内的斗争,当他帮助一个部族进攻另一个部族时,受了重伤,最后被土著人矛刺斧砍而死。他的助手埃里·卡诺带领剩下的两条船逃离了这个群岛。1522年9月6日,埃里·卡诺带领幸存者乘着“维多利亚”号终于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这次历时3年的环球航行,以确凿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有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宣告结束。麦哲伦等人在科学史、航海史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个功绩,现在的地球仪都标记着当年麦哲伦航行的路线。下面我们通过地图看当年麦哲伦走过的航线。 地球有多大呢出示课件。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地球的周长、半径、表面积各是多少)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千米,周长是千米,地球的表面积是51100万平方千米。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3新版新人教 版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

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3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我们居住的地球 试题1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地球是个正球体吗? 【解析】现代科技测量出,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一个正球体。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只比地球的极半径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上去地球还是很圆的。【答案】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一个正球体。例2、古代巴比伦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 A、大地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B、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C、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D、大地是一个球体 【解析】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古代印度人认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古代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通过各种现象的证实及现代科技测量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 【答案】 C 【原创题】 例3、关于地球形状有两种说法:(1)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2)三轴椭球体。这两种说法有何异同点? 【解析】此题的关键:赤道也不是正圆,而是椭圆,那么赤道半径应该有多少条?【答案】不同点:第一种说法,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形成椭球体,这意味着有两个轴。而第二种说法指明是三轴椭球体,所指的是哪三轴?因为人造卫星观测结果,赤道也不是正圆,而是椭圆,那么,赤道半径就不会一样长,而有无数条,有长,更长、很长,……有短、更短、最短……现在取其中平均长半径、平均短半径,于是就成为赤道长半轴+赤道短半轴+极半径短半轴的三轴椭球体了。 相同点:所有这些差值同地球平均半径相比都很小,因此从太空看,地球仍是一个圆 球体,两种说法大致是相同的。 例4、为了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明收集了以下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③地球仪所示的地球是个球体;④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请判断其中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日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由于月球遮蔽太阳光,使月球背光一侧形成长长的阴影区,遮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只能证明月球是个球体。 【答案】 C 【点击思维题】 例5、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研究宇宙中其他星球上存在的生命的可能性。外星人是否存在?智慧生命是否与地球相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地球人。好多报刊、杂志、网络上报道:有人见过“外星人”。一位科学家在解释“之所以‘外星人’不多见的原因时说:“外星生物至少比地球生物早进化20亿年,他们不屑和人类接触、沟通,就像我们没兴趣与细菌交谈

2021苏教版四下科学---5地球教案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地球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 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 太阳 用灿烂的阳光, 描绘白天的画卷。月亮 用柔和的月光, 讲述夜晚的故事。 ...... 仰望苍穹的人啊, 从未停止过 对它们的 探寻与思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 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

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是月亮。 4.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板书课题:5地球 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 2.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图片,研读相关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 预设: 这四种观点具有典型性,涵盖中外不同认识: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 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 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 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课本这样编写实际上暗含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教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转方向的表示

学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教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学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教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教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学生:答略 教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接着上面昼夜形成的演示进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地球。绿洲。家园》教案

《地球?绿洲?家园》教案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课主要是以保护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 “地球”为中心主题,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美术的表现方法,对这一主题进行环保美术创作,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与呼唤,以正确立场、观念和心态去分析社会这些现象,谴责、唾弃丑恶现象和行为,感受真善美。是师生一起关爱地球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 2、地位作用: 本节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范畴,进行好这一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强化设计功能的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完成富有创意的美术设计。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初步选择、消化和运用所学基本方法进行艺术表现。 (2)、能力目标:学生愿意积极尝试与借鉴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手法有意图地表现环保主题,传递自己的环保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情感,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学以正确立场、观念和心态去分析社会这些现象,谴责、唾弃丑恶现象和行为,感受真善美。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的要求和学生的设计能力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都是如何以不同的视角,大胆的创意来进行环保主题的美术创作。 二、教学方法: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直观教学法: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意设计。 2、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设计的手法。活动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兴趣(欣赏)培养思维(分析)-- 操作体验 - 评价拓展 三、学法指导:本课教学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学生自主的探究、感悟。启发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前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环保图片学生:素 描纸、铅笔、橡皮 六、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欣赏Flash MTV 《同在蓝天下》。(课件展示)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讨论) 联系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 (包括;1、这个学期我们学校搞过哪些保护环境; 2、澄清4 月19 日,湛江钢铁深海排放管道测试泄漏事件)(设计意图:视觉冲击,引起注意,引发对身边的环保问题的思考。)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1 欣赏与探索(课件展示) 1)、对比欣赏美丽与被污染后的环境。 2)、展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 3)、展示各种环保节日的海报宣传画。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了解世界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生活。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家乡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 (1)人类的家园——地球; (2)重负的大地; (3)我们能为地球作些什么; (4)当灾害降临的时候四个主题构成。 本单元主要是从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切入,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对地球本身的地理学认识、以及地球的外部环境——自然风光、生活在地球上的国家和人的认识。在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世界的亲近感以及确立最为基本的全球意识。 三、教学措施

1、采用分组调查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3、发挥各种资源,如:光盘、网上资料等,让学生视野更宽阔,更好地主动探究相关内容。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2课时 第二课2课时 第三课2课时 第四课2课时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21 日教案总序号:10 课题 人类的家园—地球(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 2、过程与方法:能够识度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球村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重点难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知道地球公转的定义及其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的关系。 3.记住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差异,并结合生活体验,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4.观察地球的五带图,知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与五带的关系,明确五带的范围和特点。 5.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 2.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若干 【教学手段】学生观察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区一年内有着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观察临沂某学校作息时间表,为什么一年四季下午的上课时间不同?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求新知。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 学习一:演示地球公转,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 学生活动:自己动手演示地球的公转,认真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叫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4.地轴的状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为66.5o),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学习二: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观察课本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找出图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的纬线。 2.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图,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移至23.5°N时,为夏至日,这是太阳直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移至赤道时,为秋分日;接着继续南移,移至23.5°S时,为冬至日,这时太阳直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再向北移,移至赤道时,为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23.5°N,因此23.5°N被称为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是23.5°S,因此23.5°S被称为南回归线。每年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3.阅读课本13页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分组讨论并填写下表。 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日期北半球昼夜长短南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情况春分赤道3月21日昼夜平分一样多

《我们生活的地球》优秀教案

《我们生活的地球》优秀教案 1.蔚蓝色的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妙,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3、激发同学探索地球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是地球的居民,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你了解多少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蔚蓝色的地球》,板书课题。 二、学习“从太空看地球” 1、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假如你乘座宇宙飞船漫游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呢?欣赏书中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 2、指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中描写的语句。 4、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

人是谁吗?最早测算地球大小的人又是谁呢?读一读文中有关介绍。 5、你知道了什么? 6、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那究竟是多大呢?学习小伙伴告诉了我们。 7、你还能用其他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地球的大吗? 三、学习“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吗?人类认识地球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人类最早将天想象成一个半圆的盖子,高高在上,无所不包。大地如一个方方正正的棋盘,被天所覆盖,人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呢?在很早以前,麦哲伦做了一次环球探航。 2、请同学们阅读瞭望台中《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文 麦哲伦和船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麦哲伦率领的5艘大船,200多名水手,历时3年返回西班牙时,还剩多少只船、多少队员? 从这一个个困难,一组组数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历时3年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次通过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引导同学探究麦哲伦环球航行地图。 5、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因此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几幅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板书: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 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4)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可以到达哪里?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 生:答略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13页“地球公转示意图” 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板书:(1)形成四季 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月份北半球季节南半球季节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生:答略 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 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

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我们居住的地球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四、教学器材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篮球、直尺、铅笔 五、教学设计 《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课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本课主要以“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展史”为主线,连带“人类认识地球的艰巨性”和“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三条主线将整堂课连成一条线。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平面→曲面→球体→正球体→不规则的球体的认识过程。 本课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地球知识,虽然对地球有很多感性认识,但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所以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我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表现欲强,乐于动手等优点,在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发现,去探究,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如在教学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时,让学生在课前预先去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全体参与评论。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体现成功的快乐,培养自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模拟帆船远去实验证明地球面是球面”时,我准备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如何利用身边容易拿到的物品来替代帆船和地球。然后再根据合适的方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可以用篮球或书本来做球面或平面,用笔做帆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尽心协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这样会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任务自然能水到渠成。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引题----我们居住的地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优秀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地球生病了教案

一.活动名称:托班语言活动《地球生病了》 班级:KA-1 人数:24 执教人:贺馨月 二.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生活无忧,社会保护意识基本是没有的,经常在带小朋友户外活动时做出乱摘花草,把搽鼻涕的卫生纸随手丢掉,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以地球生病了来让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的环保意识。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地球环境被污染的严重性。 (2)引导幼儿愿意为维护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增强环保意识,知道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保护地球。 四.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到环境污染的知识 活动难点: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将环保意识提升为一种生活习惯。 五: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准备:前期主题活动知识的积累,请幼儿和父母一起观察周围的环境。 (2)物质准备: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如可乐瓶、果奶瓶、玻璃瓶、纸盒、废电池、废纸等;脏乱的环境图片、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图片。地球图片。 六: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故事讲述。 1.将以做好的简易故事版出示根据图片变化讲解。 讲一讲: T:我们都快乐的生活在地球(美丽的地球图1)可是因为工厂多了浓烟污染了空气(工厂图2)让我们的地球妈妈喘不过气(地球图3)人们走在大街上乱丢垃圾水果皮(人行走在大街乱丢垃圾图4)森林里面的树不断减少没有(人们砍伐树木图5)干净的水也不再透明变得又黑又臭(河水图5)我们的地球妈妈变得脏脏的生病越来越严重(脏兮兮的地球图6) T:(出示图1 )小朋友们好!地球妈妈给我们打招呼了!我们也给她打打招呼。 T:(出示图3 )地球妈妈好像有点不开心,你们知道他怎么了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