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管理抗生素药物管理制度5篇

医院管理抗生素药物管理制度5篇

医院管理抗生素药物管理制度5篇

第一篇:医院管理抗生素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管理抗生素药物管理制度

一、医院感染委员会应定期调查分析全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

二、各级医院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给药途径、避免滥用抗生素而造成耐药菌球增加和正常菌群失调,联合应用抗生素应有明确指征、并应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防止不良反应,外用抗生素要从严掌握。

三、以确定单纯病毒感染的不使用抗生素,发热原因不明的应尽可能弄清病原学诊断后每使用抗生素,病情特别严重感染者,在抽血或体液送细菌培养后可初步用抗生素,使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再按药物敏感试验使用抗生素。

四、急性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3——5小时,而临床效果不明显者,应考虑调整剂量和给药途径,或根据细菌培养、调整抗生素的用量。

五、细菌感染得到控制后应及时停用抗生素。六、一般情况下,抗生素不作预防用药特殊情况,可作为短期用药,一次性预防用药。

七、检验科室应及时向医院感染委员会汇报,敏感菌味情况药敏试验的统计情况。

第二篇: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一、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以为病毒性疾病的病人,不使用抗生素。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症状得出县和病原体的检处。

三、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前,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者,可按临床表现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四、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特别是注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局部应用。

五、尽量避免抗生素联合应用药,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抗生素应用的指征是指在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等,以二联为宜。

六、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

七、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禁止无针对性的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应有严格的针对性。

八、为预防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在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过敏试验,氨基糖甙类除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做过敏试验。

第三篇:医院管理特殊药物的管理制度

医院管理医学院附属医院特殊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为规范医用特殊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一、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采购制度

1、由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具备药师以上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负责全院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采购工作。

2、每年底根据本用药量制定次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用药计划,经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审核后,按要求填写《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签卡》,上报当地卫生主管部门部门批准后实施。

3、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采购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具备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批发资质的医药商业单位购进。

4、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一般采购周期为三个月,采购员参考上三个月用量,制订采购计划,经科室领导批准后从符合要求的定点商业单位购进。

5、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进付款采取银行转帐方式。

6、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由药品供应单位由专人负责押运到仓库。

7、追加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用药计划经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审核,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

8、有关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药品购进计划、供货商业单位资质证明等文件分类归档保存。

9、抢救病人急需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库存不足时,经科室领导批准后,采购人员可以从其他医疗机构或者顶点批发企业紧急借用,工作结抢救束后一周内作好帐物处理手续并将借用的情况向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二、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入库、出库验收制度

1、药品仓库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入库时验收必须货到即验,不得拖延。

2、药品仓库入库验收时仓库大门封闭,在送货人在场情况下双人开箱验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双人签字入库上锁后,送货人离开。

3、药品仓库单独设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验收记录薄,验收项目包括:日期、凭证号、品名、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情况、验收结论、验收人员和保管人员签字。

4、在入库验收发现破损、缺少的药品应双人清点、登记,报有关领导批准并加盖公章后向供货单位查询处理。

5、出库时单独提交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申领单,验收项目包括:日期、品名、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领用单位、出库人员和保管人员当场签字。

6、出、入库后立即存于保险柜,出、入库账目当日完成。

7、临床科室在专人到药品仓库领取科室存放的基数麻醉、一类精神药品时应当面验收点清,在有关帐薄上签字。

8、紧急情况下经有关院领导批准,可以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借给其他医疗单位抢救病人,一周内作好帐物处理手续并将借用的情况向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9、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出库运输必须二人以上。

10、药品仓库、调剂室有关人员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处方、出库验收单、入库验收、各种登记记录每年整理装订成册,按有关规定保存、销毁。

三、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帐目处理及价格制度

1、药品会计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单独设立药品栏目进行出、入库帐目处理。

2、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帐物出、入库帐目处理当日完成。

3、药品会计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价格严格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价格执行。

4、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价格调整文到并经科主任和有关院领导批准当日执行。并及时书面通知网络中心调整公示价格。

5、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帐目和调价记录等每年整理装订成册按有关规定保存、销毁。

四、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储存、保管养护制度

1、专人负责仓库、调剂室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储存于保险柜中加锁,分类摆放并有明显标志。

2、调剂室储存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量为2周用量。

3、各调剂室每日领出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存量不超过三日用量,在橱内加锁保管。

4、各临床科室按一定基数储存的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应在专人专柜储存,双人加锁保管,专册登记,交接班有记录。

5、储存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柜、橱远离热源、水源。

6、管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各岗位管理人员每日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7、保管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人员按照管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储存要求保管和养护。

8、本着近效期的、先入库的药品先出、先发的原则,近效期的药品要有警示。

9、按照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质量要求储存、养护。

10、储存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仓库设立报警装置。并经常检查并记录。

五、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调配、发药管理制度

1、各调剂室药每日专人调剂、审核并配发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2、门诊调剂室固定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发药窗口并有明显标识。

3、严格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使用管理制度(试行)》、《处方制度(试行)》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调配、核发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对不符合规定的处方在错误处方登记簿上登记后,拒绝发药、并及时报告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

4、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调配人员对使用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的的处方应专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病历号、疾病名称、及代办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处方编号、发药人、审核人等。

5、调剂室专人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进行逐日消耗登记,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单独存放,按月汇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麻醉药品登记表、逐日消耗表在保存4年。按规定保存、销毁。

6、临床科室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空瓶或用过的贴剂应及时交回药品调剂室,调剂室应有专人负责统计,按规定销毁并作记录。

7、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将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回收,详细登记后,按规定销毁。

8、禁止退、还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9、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开具的麻醉处方及在调配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值班人员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六、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失效、报残损、处方、账册及包装销毁制度

1、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失效报废,或将患者剩余回收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均应登记造册,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报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报废销毁处理。

2、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破损,填写破损记录单,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报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报废销毁处理。并记录。

3、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空瓶或回收的贴剂报废,须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销毁并记录。

4、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登记、消耗记录保存4年,帐册保存十年,每年整理装订成册,须单独存放,专人保管,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销毁,并作记录。

七、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安全管理制度

1、药品仓库、各调剂室库存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必须放入专用保险柜双人双锁、专用帐目、专用消耗登记册、专方单独存放、专人保管。安装报警装置,夜间有人看管。

2、各调剂室、病区、手术室存放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须存放双人双锁的橱中,每日专人负责保管、发药,交接班要有记录。

3、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购入、储存、发放、领取、调配、使用实行批号管理和追踪。必要时能及时查找和追回。

4、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空白专用处方统一编号,记数管理,印制、保管、发放、领取、使用、退回、销毁要有记录。

5、严禁为患者办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退药。

6、院安全保卫部门值班人员加强对我院存有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药品仓库、各药品调剂室值班巡查、保卫。

八、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被盗案件及处方丢失报告制度

1、对于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实行批号追踪制度,对于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实行编号追踪制度。

2、有关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的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安全管理,严防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丢失及被盗。

3、工作人员如发现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或骗取、冒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应及时向上级领导

4、工作人员如发现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或冒充我院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时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5、各种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帐目、验收记录、登记资料等专人保存,严禁丢失。

九、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项检查制度

1、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定期对全院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使用管理以及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检查的内容:

⑴查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计划的制定、采购、出、入库验收、保管养护情况;

⑵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开具、临床使用、调配、发放、保存、登记情况;

⑶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价格及调整情况;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回收、报废、空包装的登记处理情况;

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的印制、发放、回收情况;

⑸临床各科室基数药品的使用管理情况;

⑹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患者随访情况;

⑺安全储存情况等;

⑻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实记录并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医疗用毒性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一、毒性药品须设毒剧药柜。实行专人、专柜、专账,贴明显标签加锁保管。毒性药品须由具有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主管药师以上的药剂人员负责管理。

二、调配毒性药品处方时,必须认真负责,称量要准确无误,处方调配完毕,必须经另一药师复核签名后,方可发出。

三、本院就诊的患者,如需用毒性药品者,应由多年实践经验的主治医师处方,并写明病情及用法,一类毒性药品由院长签字、二类

毒性药品由药学部主任签字后方可调配。对于民间单方、验方需用的毒性中药,患者购买时应持购买者所在机关单位出据购买证。

四、毒性药品须按药典规定,内服一类药品为一日量,二类药品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2日极量。处方一次有效,处方一般保存两年以备后查。

毒性药品应设立专账卡,每日盘点一次,日清月结,做到账物相符,并填写使用登记本,登记本应写明患者姓名、年龄、用药品名、数量及时间、处方医师姓名、调配人员姓名。

五、管理人员交接时,应在科主任监督下进行交接,并在账卡上签字,严格交接,做到账物相符。

放射性药品医用管理制度

一、医院使用放射性药品,必须设置和配备与其医疗任务相适应的并经核医学技术培训的技术人员。应按照卫生部的规定对核医学、药学技术人员进行放射性药物职业技术培训,核医学、药学技术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授予从事使用放射性药品的资格。非核医学、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从事放射性药品使用工作。

二、使用放射性药品,必须符合国家放射性同位素卫生防护管理的有关规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安、环保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医疗单位核医疗技术人员的水平、设备条件,核发相应等级的《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无许可证的医疗单位不得临床使用放射性药品。《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期满前6个月,医疗单位应当向原发证的行政部门重新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换发新证。

三、使用放射性药品,必须符合国家放射性同位素卫生防护管理的有关规定。具有安全、防护和废气、废物、废水处理等设施,并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

四、收到放射性药品时,应认真核对名称、出厂日期、放射性浓度、总体积、总强度、容器号、溶液的酸碱度以及物理性状等,注意液体放射性药品有否破损、渗漏,注意发生器是否已作细菌培养、热原检查。

五、放射性药品必须有适当的专门贮存场所,符合每种放射性药品所规定的贮存条件,不同品种、不同批号的放射性药品应当分开存放,并采取必要的防火、防盗、防鼠、防辐射和防污染等措施,保证放射性药品质量和安全。贮存场所应当有放射性警示标识,贮存放射性药品容器应贴好标签。

六、放射性药品应由专人负责保管、双人双锁,建立放射性药品使用登记表册,每次使用时须认真按项目要求逐项填写,并做永久性保存。

七、放射性药品用于病人前,应对其品种和用量进行严格的核对,特别是在同一时间给几个病人服药时,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及给药剂量。

八、发现放射性药品丢失时,应立即追查去向,并报告上级机关。

九、医院药学部负责对使用的放射性药品进行临床质量检验,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等项工作,并定期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汇总后报卫生部。

十、放射性药品使用后的废物(包括患者排出物),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处置。

第四篇:医院基本药物管理制度

基本药物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药品费用增长,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特制定我院基本药物管理制度:

1、加强医院、卫生室临床用药管理,督促和监督其使用基本药物,减轻患者药品费用负担。

2、按规定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医院配备基本药物目录516种内的药品,卫生室配备国家基本药物内的药品。

3、加强基本药物购进与价格管理,基本药物购进严格按照自治区招标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基本药物价格按照零利润销售。

4、及时公布医院基本药物购进和供应信息,医院基本药物供应目

录应及时下发临床科室。

5、积极宣传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加大基本药物使用的宣传与教育力度,加强基本药物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师和患者使用基本药物的自觉性。

6、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坚持临床合理用药制度,加强基本药物应用管理,严格处方评价管理制度,对未按照规定使用基本药物的科室与医生,参照医院不合理用药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树林召中心卫生院锡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五篇: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 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 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 肝脏毒性[7]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 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 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 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 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

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 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5.2 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5.3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5.4 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5 与利尿剂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5.6 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各科室: 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河北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

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背景 二、目的 三、适用范围 四、定义 五、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 六、使用原则 七、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八、抗菌药物库存管理 九、抗菌药物配送管理 十、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十一、培训与教育 十二、评价与完善 十三、违规处理 十四、附则 一、背景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的重要药物,但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进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医院应建立科学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二、目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防止细菌耐药问题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三、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 四、定义 1.抗菌药物:指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2.不合理使用:指在不符合临床指南或药物说明书的情况下,滥用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3.细菌耐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失去原有的 敏感性。 五、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 医院应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委员会由医院领导、感染管理科医生、药剂科药师等组成。 六、使用原则 1.严格执行临床指南和药物说明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3.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必要使用,如感冒、发热等症状无需 使用抗菌药物。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和疗程,避免过度使用。 5.对于特殊情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七、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1.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需进行必要的检查、检验和评估,确诊后方可使用抗菌药物。 2.医生应在医疗记录中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剂量、疗程等信息。 3.医生应定期对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评估,如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八、抗菌药物库存管理 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存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安全存放和使用。 2.抗菌药物的存放应符合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过期药品的使用。 3.抗菌药物的配送和接收应有专人负责,确保药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九、抗菌药物配送管理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提高治疗疾病的疗效, 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合理利用抗生素资源,防止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科室和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 的使用,包括门诊和住院。 第三条北京市卫健委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是抗生素使用管理的 基础,本制度与相关政策和规定抵触的,以相关政策和规定为准。 第四条本制度的目标是提高医生、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对抗 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和理解,规范抗生素的开具和使用,降低对抗生素的滥用和临床耐药性的产生。 第五条本制度的原则是抗生素使用频度合理,用药剂量准确,疗程合适,种类规范。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严格遵守医院制度、 操作规范以及各项规章。 ......

第二章抗生素使用的级别分类和准入规定 第七条本医院按照抗生素的级别对其使用进行分类,分为限制级、特殊级、一般级和自由级。 第八条抗生素的分级和准入规定需经过临床药师或医院药事管理部门审核。 第九条限制级抗生素的使用必须经过临床抗生素使用委员会视察批准,并由指定的药剂师配药。 第十条特殊级抗生素的使用必须由医务人员填写特殊级抗生素使用申请表,并经过医院药事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第十一条一般级抗生素的使用必须由医务人员根据病情和用药指南填写抗生素使用申请,并经过医院药事管理部门审核。 第十二条自由级抗生素的使用无需额外的申请和审核程序,但医务人员需负责合理使用。 ...... 第三章抗生素使用的规范和监测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遵循以下规范: (一)按照患者病情和用药指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XXX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为了促进医院抗菌药物规范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制定。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本院医务人员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患者,达到有效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目的,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1、组织机构和职责 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院长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和督查,医务、药学等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 1)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2)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3)根据本院用药情况,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和药品分级目录。4)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本规定所指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药物的配伍禁忌,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2、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无细菌混合性感染)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菌药物。 3、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血、尿、粪、痰及其他分泌物等)后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一旦确认

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

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 1. 简介 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是为了合理使用和管理抗生素,提高医疗质量以及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本制度将规范医院内的抗生素使用行为,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和管理,旨在优化抗生素使用过程,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 2. 抗生素使用原则 医院抗生素使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合理使用 医院对抗生素的使用必须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即根据临床诊断和医学指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2 抗生素谨慎使用 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必须谨慎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乱用。应充分了解抗生素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副作用,严格按照规定的适应症和剂量使用抗生素。 2.3 个体化用药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代谢情况、病原体的耐药情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2.4 监测和评估 医院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和评估系统,定期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通过定期报告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3. 抗生素管理流程 医院抗生素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 开展抗生素专项培训 医院应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规范和管理相关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抗生素使用水平和管理意识。培训的内容包括抗生素基本知识、合理用药原则、临床应用技巧等。

3.2 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 医院应根据抗生素的种类和临床需要,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指南应明确抗生 素的适应症、使用剂量和疗程、禁忌症等内容,供医务人员参考和执行。 3.3 审查抗生素处方 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抗生素处方审查制度,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每一份抗生 素处方都应经过临床药师的审查,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处方应及时纠正和指导。 3.4 抗生素使用监测 医院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对每一次抗生素使用进行登记和记录。监测 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指征、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剂量、疗程等。 3.5 抗生素耐药监测 医院应定期开展抗生素耐药监测工作,了解常见病原体的耐药情况,并将监测 结果及时通报给医务人员。根据监测结果,可以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 4. 抗生素管理的责任分工 为了保证抗生素管理的有效实施,医院应明确责任分工,具体责任包括: 4.1 医务人员责任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抗生素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按照规定的程序填写 和审核抗生素处方。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定期参加抗生素使用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4.2 药剂科责任 药剂科应加强对抗生素的储存和配送管理,确保抗生素的质量和有效期。药剂 科还可以根据医院的需求,制定抗生素使用的限额管理制度,合理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量。 4.3 抗生素管理委员会责任 医院应设立抗生素管理委员会,负责抗生素管理的协调和监督工作。委员会由 医院的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汇报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一、基本原则 1.个体化用药: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 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感染性疾病应根据药敏结合临床分析选择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的选择结合临床诊断、感染部位,尽量选用有效、价廉、毒性小的药物,能用窄谱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尽量不用广谱,以减少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 2.有样必采:在使用或更换抗菌药物治疗前应正确采集标本,做病原学及药敏 试验,力求做到“有样必采”。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更换原来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分线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疗效和不良反应分为一、二、三线,并 实施分线分级管理。 4.审批制度:使用三线抗菌药物或二联抗菌药物必须有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为 依据,无药敏试验的必须有科主任及医务科审批。 5.记录用药:所有使用、更换抗菌药物必须有病程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所用药 物的通用名称、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次数、疗程等,必须有合理的病情分析。 6.疗程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的疗程,一般感染的不超过5天,超过5天的必须 有明确的感染证据并在病程录上具体分析记录 7.换药有理: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 后,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8.联合有据: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适应症:对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 混合或难治性感染,以及既需要长期用药而又使病人免于产生细菌耐药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产生,可采用联合用药。 9.拒绝滥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疾病,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10.预防用药:严格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抗菌药物预 防使用的原则和用药方案,不得无针对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感染手段。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仅限于外科围手术期及符合预防用药指征的非手术病人。 11.越级用药:以下紧急或危重情况,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1)感染病情严重 者,包括:①败血症、脓毒血症(Sepsis)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包括:①接受免免疫抑制治疗;②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③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④血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⑥艾滋病;⑦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 (3)、致病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 12.门诊用药: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三天,最多不超过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三篇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三篇 篇一: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医疗机构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有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2、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3、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备案。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4、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5、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不得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每2年进行一次调整,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执行,并同时上报XXX市五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备案。 6、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

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有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7、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8、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9、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原则上不超过35种,其中: A:碳烯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注射剂不得超过3个品规。 B: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 C: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2各品规。 D:深部抗其他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各品规。 E: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各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各品规。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 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对综合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做出一下规定。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2023年抗菌药物分管理制度5篇

2023年抗菌药物分管理制度5篇 书目 第1篇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运用管理制度 第2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第3篇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2) 第4篇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第5篇附二医院抗菌药物分级运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2)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二) 一、分级原则 (一)“非限制运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平安、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运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与非限制运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平安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运用。

(三)“特别运用药物”(即三线用药):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运用或临床须要倍加爱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峻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平安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运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的依据。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书目”(见附件二)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定,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安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番运用,详细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运用原则与方法 (一)总体原则:严格运用指征、坚持合理用药、分级运用、严禁滥用。 (二)详细运用方法 1、一线抗菌药物全部医师均可以依据病情须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有用药依据,依据病情须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运用。 3、三线药物运用必需严格驾驭指征,需经过相关专家探讨,由医疗组长或科主任签名方可运用。紧急状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运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状况可干脆运用一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若培育及药敏证明第一线药物有效时应尽可能改为第一线药物。

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

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 一、背景引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抗生素滥用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使得原本可以治疗的感染病变变得难以治愈,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应建立科学、规范的抗生素管理制度,以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二、制度目的 1.保证医院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2.防止抗生素滥用及耐药菌的产生。 3.减少患者因抗生素滥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三、制度内容 1.抗生素使用指南 1.1制定医院内常用致病菌的药敏结果,根据药敏结果制定相应的抗生素使用指南。 1.2对于感染病变,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尽量选择窄谱抗生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1.3制定病种常用抗生素的使用指南,建议医生根据不同病情进行抗生素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1.4设置临床路径和推荐治疗方案,以帮助医生合理运用抗生素。

2.抗生素使用评估 2.1建立抗生素使用评估制度,定期对医院内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2.2对于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之处,进行及时的整改和纠正。 2.3定期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制作抗生素使用情况报告,供临床部门和医务管理部门参考。 3.抗生素底稿的管理 3.1医院应设置抗生素使用的底稿管理系统,包括电子化管理和纸质管理。 3.2抗生素底稿应规范填写抗生素的名称、剂量、使用途径、疗程和医生签名等信息。 3.3抗生素底稿应密封保存,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医生教育和培训 4.1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生对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意识。 4.2在教育和培训中重点强调抗生素的作用、适应症、使用原则和不良反应等内容。 4.3对新医生和住院医师进行抗生素使用的专门培训,通过考试评估其抗生素使用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制度执行 1.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指南的要求进行。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6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各临床及使用抗菌素的科室,要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的耐药,不良反应及药品价格等因素,结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原则 1、非限制使用: 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 与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 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二)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办法 1、各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科室,应当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要根据感染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的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 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各科室临床医师,要根据诊断和患者的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患者在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有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3、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 天用量。 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与监督 1、建立、健全指导、监督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2、各临床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要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 本原则》,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用药实施细则”。 3、将抗菌药物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体系。 4、医疗办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根据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对抗菌药物知识的调查及本科室或全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5、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杜绝不适当的经济激励,医疗机构不准以任何形式将处方者开出的药品处方与个人或科室经济利益挂钩。 思聪卫生院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二)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范文合集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范文合集 第一篇: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一、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以为病毒性疾病的病人,不使用抗生素。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症状得出县和病原体的检处。 三、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前,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者,可按临床表现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四、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特别是注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局部应用。 五、尽量避免抗生素联合应用药,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抗生素应用的指征是指在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等,以二联为宜。 六、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 七、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禁止无针对性的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应有严格的针对性。 八、为预防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在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过敏试验,氨基糖甙类除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做过敏试验。 第二篇: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关于下发《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办法》__通知 各临床科室: 为了规范目前医疗机构滥用抗生素现象,更加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并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与服务,我院特制定《抗生素使用管理办法》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现下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办法

抗生素的使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武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保护功不可没。但滥用抗生素已经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如抗生素的毒性反应、过敏性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抗药性等。为了防止和减少上述不良情况的发生,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为此,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与药事管理委员会特制定《祁东县妇幼保健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望各临床科室、药剂科严格遵照执行。 一、下列情况应避免或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宜应用抗生素; 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任意采用抗生素; 3.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 4.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二、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严格掌握各类抗生素的适应症及其毒副作用; 2.感染性疾病,入院后(或发现后)首先采取标本送检,然后根据病情估计可能的感染菌,试用一至三种抗生素。分离出病原菌并且测定其药敏或联合药敏后,应用有效抗生素(品种选择一类为主,总体品种不得超过三种); 3.结合临床诊断、感染轻重、患者一般情况以及用药后的反应、药物副作用,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药物价格等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针对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时,用量应适当,疗程应充足,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或停药过早而引起复发; 5.氨基甙类抗生素应特别注意其耳、肾毒性,严格控制用量及其疗程,对于儿童尤加谨慎。 6.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病人、心脑血管病病人等),提倡不用。若应用,品种不得超过二种,并且以一类为主。用药时间不得超过一周。 7.在患者肝、肾功能减退时应用抗生素应特别注意其肝、肾毒性; 8.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使应用抗生素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9.静脉滴注抗生素要注意抗生素之间,抗生素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加强对抗生素的管理,减少抗生素滥用和滥用引起的耐药菌的产生,提高医疗质量,保护患者利益,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应用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包括在职及兼职医护人员,进修、培训人员和实习人员等。 第三条本管理制度强调以下原则: (一)合理用药原则:医生对病情进行深入的判断,并根据患者情况、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面评估病原微生物潜在感染的类型和致病菌的耐药性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选择抗生素,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数量和时限; (二)个体原则: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个别化用药,切忌滥用和盲目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频繁、不适当的使用抗生素; (三)审慎用药原则:对于病情未明确的患者,不主张使用广谱抗生素,应尽量选择窄谱抗生素,待病原学确诊后再进行调整用药;

(四)选择性用药原则:医生应根据临床背景和经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滥用新型抗生素或次级抗生素,对抗生素大规模使用实施监测。 第四条医院设立抗生素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 (一)制定和修改抗生素管理制度; (二)监督和检查抗生素使用情况; (三)组织开展抗生素使用培训和宣传工作; (四)研究和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相关课题研究。 第五条医院应当建立抗生素使用与管理数据库,实时记录抗生素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抗生素使用与管理 第六条临床科室应当设立抗生素使用与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 (一)制定本科室抗生素使用与管理规范; (二)负责监督和检查科室内抗生素使用情况; (三)定期组织开展抗生素使用培训和宣传工作;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

丰南区妇幼保健院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 为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管理,积极推动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管理工作制度。 一、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监督、管理全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院长田爱钊组长,成员有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临床科室负责人、主任护士长等组成,并定期开展相关活动。抗菌药物管理日常管理工作负责部门:为医务和药学部门。 三、医院定期组织执业医师、药师、护士等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 四、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我院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由药库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35种之内,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我院抗菌药物品种控制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不重复采购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药品。其中,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控制在5个品规之内,注射剂型控制在8个品规之内,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控制在3个品规之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控制在4

医院抗菌药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管理制度 •相关推荐 医院抗菌药管理制度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制度频频出现,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拟定制度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院抗菌药管理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院抗菌药管理制度1 1、抗菌药物审批管理制度目的是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2、住院医生工作站加入抗菌药物审批管理模块,住院医生开具抗菌药物长期医嘱时,需进入审批程序。 3、进入抗菌药物审批程序后,如当前住院病人医嘱为初次使用抗菌药物、初次医嘱抗菌药物皮试结果为阳性需更换医嘱的、非工作时间开具抗菌药物医嘱且填写相关审批理由的,均自动审批通过提交到护士工作站并执行,停嘱时间根据医生选择的不同分别置为2天后、3天后、5天后。 4、如当前医嘱非第三条所述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医嘱时,审批表单内的审批使用理由必须填写,该条医嘱作保存处理,待临床药师审批通过后才可提交到护士工作站并执行。 5、医生开具抗菌药物临时医嘱,自动审批通过提交到护士工作站并执行。 6、医务科定期抽查抗菌药物临时医嘱和提供使用理由审批的长期医嘱,如病历资料及各项检查结果无法提供执行相应抗菌药物医嘱的合理依据,经查实即扣开具该条医嘱的医生100元,同时扣科主任30元,并在医务奖罚通告上予以公布。 医院抗菌药管理制度2 按照“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试行)”,进一

步提高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结合本院实际,特作以下规定: 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1、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搁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3、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因此十分重要,须认真对待。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测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4、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其意义。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菌药。无感染表现的阳性培养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5、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性、毒负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订个体化的方案。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感染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物。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的药物为先。力求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品种,此外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⑴患者的疾病状况: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024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5篇

2024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5篇 目录 第1篇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第2篇附二医院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第3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第4篇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2) 第5篇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某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1、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是由医疗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质管、院感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的。 2、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减少毒副反应,减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控制缺乏指征抗菌药物的使用,坚决制止滥用抗菌药物。积极开展并规范围术期用药。 3、必须贯彻有样必采的原则,药敏结果未报告前或病情不允许情况下,可根据临床经验用药。用抗菌药前采样(可多

次)送培养和药敏,待药敏报告后再调整。 4、遵循分线用药原则,根据病情应用抗菌药物,提倡应用第一线药物,控制第二线药物,严格控制第三线药物的使用。 5、普通感染或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提倡首选一线抗菌药物;二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上应由主治医师以上批准后方可使用;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药敏或有关专家会诊或疑难病讨论意见,由经管医师提出申请,科主任审批,报分管院长或质管科审批后方可使用。 6、审批后的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期限不超过七天,若确需继续使用,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7、实行三线抗菌药物使用审批登记制,具体由质管科负责。质管科每月对使用审批情况检查,检查结果纳入科室抗菌药物量化考核。 8、坚持量化考核结果与奖罚措施挂钩,对情况特别严重者予以通报处理。 附二医院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第三医院抗菌药物的分级和使用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药品价格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

抗菌药物管理规章制度_诊所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管理规章制度_诊所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篇一:医院抗菌药物的工作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 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 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 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 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 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 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理论知识。 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一、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 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 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丰矿总医院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三、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 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6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 (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号)的规定制定,该目录涵盖全部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 (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 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考核办法 (一)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剂科及医务科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本院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对各科室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二)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检查内容和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三)检查、考核办法:定期对门、急诊处方、住院病历包括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随机抽查。 1、门诊、急诊抗菌药物检查考核要点: 患者基本情况书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名称、规格、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是否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用药等。 2、住院病人抗菌药物检查考核要点: (1)抗菌药物开始使用、停止使用、更换品种和超越说明书范围使用时是否分析说明理由,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记录; (2)抗菌药物使用必须符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当越级使用时,是否按照规定时间使用或履行相应的手续,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反映; (3)抗菌药物联用或局部应用是否有指征,是否有分析,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记录; (4)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是否做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反映;对于无法送检的病例,是否已在病程记录上说明理由。 (四)对违规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及个人,医院将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将降低抗菌药物使用权限,直至停止处方权。

抗菌药物制度管理

抗菌药物制度管理 抗菌药物制度管理1 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药品价格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三类进行管理。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需依临床需要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签名。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

但仅限于1天用量。抗菌药物制度管理2 1.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建立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当地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2.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①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②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③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等有关规定,在省卫计委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