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作者:周长城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社会学研究一改对经济学方法冷漠的态度,开始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颇为注意,并把它们运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之中。[1]而今天,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是社会学界的新趋势。最为著名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加里·贝克尔(Gary Becher)的研究,贝克尔抱守“经济人”的信条,坚持用经济人假设,即寻找最大利益的理性代表之假设,解释人类的行为,坚信市场机制能够比其它人为组织更好地解决大多数经济和社会问题。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则是社会学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以理性的行动,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
理性选择理论的出现说明当今社会科学的研究呈跨学科态势。对理性选择理论的贡献应分别归功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这三门不同的学科。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的贡献最早始于乔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的《交换的社会行为》,他运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群体动力学以及其它理论重新解释了小群体的行为,从而构建了社会交换的形式。霍曼斯的开山之作为学者们在以后的社会心理实证研究中提供了社会交换的理论基础,随后,布劳(Peter Blau)在其著作中运用社会交换思想研究了正式组织以外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交换。[2]政治科学引进理性选择理论几乎与社会学同步,首先是阿诺(Kenneth J.Arrow)把理性选择理论应用于福利经济学,其主要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之中。虽然此书发行于1915年,但是由于领域的限制,没有在其他学科产生影响。阿诺的学生唐斯(Anthony Downs)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涉及了政治系统,唐斯的著作反映了新古典经济学在政治科学中更广泛的应用。布坎南和塔洛克的《赞同微积分》、奥尔森(Mancur Olson)的《集体行为的逻辑》相继问世,同时《公共选择》期刊出版,这些都说明学者们在政治科学研究领域广泛地使用了理性选择理论。需要说明的是布坎南、奥尔森等多为经济学家,但他们研究了政治科学。换句话说,上述著作、期刊尽管不属于社会学领域,但都涉及社会学中源于霍布斯及其他社会契约理论家的最经典的集体决定问题,因此,这些研究吸引了许多社会学家,并导致了大量的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问世。[3]
虽然理性选择理论也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然而,理性选择理论却广泛地用于经济学以外的领域。加里·贝克尔的《歧视经济学》是理性选择理论的早期运用的例证。贝克尔在人力资源、犯罪、家庭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广泛应用理性选择理论。受贝克尔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也开始在贝克尔研究的领域以及其他社会学领域广泛地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弗朗克(Robert Frank)在“选择权力”一文中分析了涉及个人择业的社会系统,他指出,一个人选择工作时不仅仅考虑自己工资的多少,而且还考虑同一公司中与其他人工资对比的情况;威廉姆森(Williams-on)和一些新制度主义者也考察了其他方面。
1984年,阿克塞尔罗德(Axelrod)出版了《合作的进化》一书,受阿克塞尔罗德的影响,理性选择理论的后期发展引入了进化博弈论,并将博弈论作为社会理论发展的工具。社会学家钟情于博弈论的原因是博弈论涉及交际和社会结构的假设,同时也因为博弈论中行为者相互模仿对方的偶然行为,另外,行为的结果在
博弈论中可作详细的解释,因而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范式被广泛接受。理性选择理论用于宏观社会始于1983年,然而,宏观社会学中的历史和其他方面的研究似乎是理性选择理论应用的重要领域,主要原因是由于这种研究关注社会系统功能或变迁的解释,而社会学的其他研究仅仅强调个人行为的解释,由此可知,理性选择理论不适合非理性的个人行为。
随着《理性与社会》期刊的出版(1989年)和1990年国际社会学协会理性选择研究分会的诞生,理性选择理论开始完全进入运用阶段。《理性与社会》杂志是一本刊登理性选择理论运用的最高级别期刊。科尔曼于1990出版了《社会理论的基础》,在该书中,科尔曼试图用理性选择范式研究传统的社会学问题。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评价该书时说:“自半个世纪前帕森斯所著《社会行为的结构》问世以来,这本书是有关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科尔曼教授在分析批判传统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社会行为理论。他对‘法人行为动者’的分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思维”,[4]可见这部著作的伟大意义。该书1992年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的著作奖。
“行为”这一概念在理性选择理论中十分重要,尽管“行为”源于新古典经济学,但理性选择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如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在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若在一个把个人行为转变为系统结果的模式中,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是给定的;在其他情形下,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是未定的。另外,社会学家感兴趣的是理性的个人为什么使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产生,又如何维持其运转。
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理性选择社会学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里不讨论其一般的应用,而只讨论理性选择社会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因此,所讨论的理性选择理论并非等同于解释与分析社会学问题的理性选择理论。经济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有八个关键的要素,其中四个要素源于新古典经济学,其余要素源于社会学。[pagesplitxx]
一、来自新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关键要素
(一)方法论的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理性选择理论并不是一种解释行为的理论,而是一种解释和说明社会与经济系统之功能发挥的理论。从结构上讲,理性选择理论包括行为者和系统这两个层面。将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与行为经济学加以比较,可把握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的特征。新古典经济学注重从简化的公设中推导出其应用范围,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信息是完全的,那么从系统层面到行为者层面的转化看成是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之间的信息转换;假定个人是理性的,则行为由效用最大化公设决定。行为经济学研究个人偏离理性行为的心理异常行为,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相对新古典经济学而言,也在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探索。理性选择理论注重从行为者层次向系统层次的转化,同时接受新古典经济学中行为者层次的理性假设,由此来考察社会失范。行为经济学认为心理失范是系统偏离了个人理性所致;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失范是系统偏离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市场的假设所致。公共物品问题是社会失范的典型例子,所有个人理性行为的结合便产生一种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但又不可能由个人理性行为单独得出的结果,默顿称之为“有目的行为的不期望之结果”。社会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的特征是部分个人理性假设的综合以及用具有内生和外生的社会结构替代完全市场的假设,而且这种社会结构把个人蕴藏于系统之中。在此结构中,决定的必然结果是潜在的集体既得利益,但缺少社会结构把潜在集体成员整合为一个行动者。为了使行为满足个人利益,个人就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