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生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高二生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选考】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选考】 1.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D ) A.气候 B.食物 C.疾病 D.行为调节 解析:行为调节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2.下列各选项中,与种群数量的变化不直接相关的是( C ) A.气候 B.出生率 C.分布型 D.食物 解析: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不涉及分布型。 3.赤潮是海水富养化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会对海水养殖业带来严重影响。从种群数量波动分析,赤潮属于( D ) A.集群分布 B.随机分布 C.周期波动 D.非周期波动 解析:赤潮主要发生在近海,它是水中N、P等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海水富养化所致;在海水污染较轻,水中N、P含量相对较少时,藻类种群数量较少,不会形成赤潮;从种群数量波动分析,赤潮的发生不具有周期性。 4.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不同种群数量波动幅度不同 B.有周期波动和非周期波动 C.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波动 D.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环境中 解析: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环境中,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

5.如图表示北极旅鼠在1929年到1943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 B.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 C.北极旅鼠的种群数量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 D.a点到b点过程中,北极旅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a点时,北极旅鼠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的结果,即内分泌调节,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自然界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各自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只要环境条件基本不变,环境对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就不会明显改变。 6.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周期波动 B.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非周期波动

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 1. 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 教学用具 4.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大家学习了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调查,那么,种群的数量会一直一直保持不变吗?(学生回答:不会。)那么,种群数量变化是否会表现一定的规律呢?这就是本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的问题。 问题探讨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1个细菌每20分钟分裂繁殖一代。 1.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2.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3.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增长吗?如何验证你的观点? 【活动】活动1:细菌数量增长的曲线模型建构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图表,相互交流结果。 1.请完成课本第66页细菌数量变化的表格。 2.请根据上述表格中细菌数量,在课本第66页图4—4 坐标轴中绘制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活动】活动2:细菌数量增长的公式模型建构,推导数学模型构建的一般步骤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问题:细菌数量怎样变化的?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提出合理的假设 Nn=2n,Nn 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讲授】二、介绍J型增长曲线实例 实例: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所示。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 容安排在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学生对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继续探讨“种群数量的波动”,同时介绍了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包括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通过具体实例中的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而这一节知识是本章的最后,所以要做好对《种群》这章的复习指导。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三、教 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波动; ②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③举例说出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3.能力目标: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 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 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回顾复习提问: (1)种群数量是如何增长的? (2)种群的指数增长 和逻辑增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导入资料:20世纪出,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年份 1915

高中生物 4.24.3 种群的增长方式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课后作业(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一、选择题 1.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的( )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 解析:超过K/2后,种群密度虽然在增加,但增加幅度越来越缓,因为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答案:B 2.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逻辑斯谛增长,在此增长趋势中( )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 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 解析:在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中,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和环境因素有关。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C 3.下图为我国东亚飞蝗种群在1945~1961年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指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 ) A.周期波动 B.非周期波动 C.规则波动 D.不规则波动 解析:从曲线图可以看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等,因此为非周期波动。规则波动和不规则波动不是生物学术语。 答案:B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指数增长 B.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逻辑斯谛增长 C.种群的数量波动分为周期波动和非周期波动 D.种群的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受资源、空间的限制,一般呈逻辑斯谛增长,而指数增长曲线只有在空间、资源无限,不存在天敌的理想条件下才可发生。C项叙述的是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D项叙述的是种群数量产生波动的原因。 答案:A 5.下图为雪兔和猞猁在1850~1940年的9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波动 B.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的波动的调节是靠内源性调节因素实现的 C.出现曲线上波动变化的原因涉及食料植物、植食动物及肉食动物间的数量互动关系 D.从图可以看出每9~10年为一个波动周期 解析:从图示的两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看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现不同步性变化,因此两种动物为捕食关系。通过捕食来调节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外源性调节因素。 答案:B 6.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在t1时期可能与图甲的增长型相吻合。 答案:C 7.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提升练习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提升练习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种群的数量波动及 调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项选择、错选均不得分) 1.(2019·金华模拟)生态学家高斯(Gause)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了5 d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对此实验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 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受到培养液容量的限制 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是375 C.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K值也是375 D.重复此实验,K值有可能不同 2.(2019·浙江10月选考真题)以下关于种群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种群的性比率都为1∶1 B.种群内的个体都能互相交配、繁殖 C.种群在理想环境下呈〝S〞形增长 D.种群的老龄个体比例过大,预示种群密度将下降 3.(2019·绍兴模拟)以下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 A.在营养充足、空间无限、气候适宜和无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形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4.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5.(2019·嘉兴模拟)小陆同学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他所用的培养液体系的K值(环境容纳量)约为() A.1 000个 B.2 100个 C.10 500个 D.22 000个 6.(2019·浙江4月选考真题)蒲公英为一年生植物,每个成熟植株能产生许多种子。自然状况下,其种子随风飘落到某草地上萌发生长,形成一个新的种群。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呈非周期波动 B.蒲公英在第一个生长期呈集群分布 C.该种群的存活曲线符合对角线形特征 D.动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 7.(2019·湖州模拟)图1是某种群不同年龄个体所占的比例,图2是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图1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在B时期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图1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A时期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图1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A时期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图2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8.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t5时甲的数量可能比乙多 B.t3时甲、乙两种群的出生率相等 C.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在t2~t4时竞争强度由强变弱 D.t5~t6时间内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与t6时甲的年龄结构相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4分) 9.(8分)(2019·衢州模拟)三裂叶豚草是传入我国的一种外来入侵植物。为减少其危害,可选取紫穗槐、沙棘等经济植物作为替代植物,建立三裂叶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示范区建成后三裂叶豚草的数量明显减少,带来了明显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教学目标 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3.能力目标: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 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 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回顾复习提问: (1)种群数量是如何增长的? (2)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资料:20世纪出,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份191519171921192519281930 驼鹿种群数量2003001000200025003000 年份19341943194719501960 驼鹿种群数量400170600500600 问题: (1)用曲线图表示该种群数量从1915年到1960年的消长情况。 (2)该种群数量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3)种群的数量为什么不可以长时间的稳定在k值呢?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提问,引出课题 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生物学中的许多现象和规律。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性波动1.多媒体展示 学生绘制的驼鹿种群的数量波动的坐标曲线图 2.提问: (1)什么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有哪些类型?产生数量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第四种群 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学生对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种群数量的波动”,同时介绍了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包括外性调节因素和内性调节因素。通过具体实例中的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而这一节知识是本的最后,所以要做好对《种群》这的复习指导。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

波动;②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③举例说出外性调节因素和内性调节因素 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3.能力目标: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 2.教学难点:对全的复习指导 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中产生的问题,结合“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回顾复习提问: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教案1

第四章种群 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学生对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继续探讨“种群数量的波动”,同时介绍了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包括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通过具体实例中的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而这一节知识是本章的最后,所以要做好对《种群》这章的复习指导。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波动;②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 ③举例说出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3.能力目标: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 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 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导学案.docx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导学案 新课导入建议 1.你知道哪些种群的数塑变化有周期性,哪些乂无周期性吗? 2.种群的数塑波动都与季节相关吗?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自主探究:①阅读教材P78-7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②阅读教材P80完成”【课前自主导学】2及思考交流1、2”。=>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中的一种或两种设问方式导出课题。=>步骤2:建议通过讨论方式得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思考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步骤3:采取抢答方式完成【课堂互动探究】1、2的“问题导思S U 步骤6: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 【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u步骤5: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和【对点连线】并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6题。u步骤4:诵读【结论语句】并对【典例】1、2进行深刻剖析,总结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一、种群的数量波动 1.概念 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屮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2.成因 (1)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2)环境条件的改变。 3.种类 (1)周期波动 ①特点: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吋间相等的波动。 ②举例:乩北极旅鼠的数量波动。原因主要是由于的食料植物因旅鼠取食而发生周期性短缺。 b.伊春林区的棕背的数量波动,与红松球果产量有关。(特点“四年两头熟”)

(2)非周期波动 ①特点:两个波峰Z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的波动。 ②举例:如东亚飞蝗的数暈波动及欧洲灰鹭在1928?1977年间的种群数暈波动,原因都是气候的变化。 二.调节种群数量的两种因素 1.外源性因素 (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如沙漠地区降雨量与啮齿动物和鸟类的数量关系。 ⑵食物 ①调节过程 曰动「不能存活—种群数量下降倉物不记一种群内部甦—食韧足激烈竞峯很多个 体L不能生殖一种群数量下降 ②实例:雪兔数量很少时,反耳号鸟只有20%的孵窝率。 增加抑制增长 (3)病源物和寄生物:种群密度----- 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增加-----------> 作用 增强 力——种群数量下降。 (4)捕食: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低水平上,如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 思考交流 1.用七星瓢虫和喷洒农药來控制庄稼地里滋生的农业害虫妈虫,从生态学的知识分析哪种方法更好?【提示】用七星瓢虫防治更好。因为这种利用捕食动物控制害虫的防治是生物防治,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内源性因素 (1)行为调节:如鸟的领域行为。 (2)内分泌调节 ①含义:动物种群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屮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继而引起种群数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 案) 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 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 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 动。 4.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食物、 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 分泌调节等。 对应学生用书 P50 1.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波动的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非周期波动。 4.周期波动 (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如何变化?

提示: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还是非周期? 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1.种群波动的原因 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 (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2)年变动:如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3)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动: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属于不规则的。由环境的非周期性突然变化引起,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化也起很大作用。 (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如蝗灾、赤潮)。 3.种群的动态变化图示 1.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如沙漠地区的啮齿类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总是与降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7_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学案浙科版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 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 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 波动。 4.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气候、食物、 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 分泌调节等。 1.种群数量的波动 (1)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于非周期波动。 2.周期波动 (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波动还是非周期波动? 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相隔时间相等为周期波动,反之为非周期波动。 1.种群波动的原因 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的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 (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2)年变动:如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3)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动: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不规则的。这些变化主要由环境的非周期性突然变化引起,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同时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化也起很大作用。 (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如蝗灾、赤潮)。 3.种群的动态变化图示 1.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如沙漠地区的啮齿类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总是与降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浅谈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浅谈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农一师四团中学杨露露 在生态系统系统中,我们已经知道种群是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例如,一个池塘中全部大大小小的青鱼,它们组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彼此之间进行有性繁殖,这就是一个种群。 必须强调,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在自然界各种群的个体数一般都可以保持稳定,但这种稳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种群个体数总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着的。 在自然界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和迁出。出生和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使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增量大于减量,种群数量则增加,相反时则减少,如果增量和减量相等,则维持不变。 种群出生率是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所出生的后代个体的百分数。例如,在一个有1000个个体的种群中,一年内出生了200个后代,这个种群的年出生率就是20%。理论上最大的出生率等于种群的繁殖力或繁殖潜能,即在理想的最适条件下种群不受外界因素限制时的出生率。但事实上,永远不可能有理想的最适条件。并且由于生存竞争等的存在,繁殖力总是要受到多方面的抑制。例如,由于竞争而出现的食物缺少以及气候的变动等都能影响生殖力(如影响卵的发育)。因此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产最多的卵,也不是所有的卵都能孵化或长成个体。所以实际的出生率总是低于理想的最大出生率的。 出生率的大小与性成熟的速度、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时间,每胎的卵或幼仔数以及每年的繁殖次数等有关。各种生物的生殖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低等动物的生殖能力都高于高等动物。 死亡率是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理论上

最小的死亡率是指只有年老而自然死亡时的死亡率。但实际死亡率总是远远大于最小死亡率。因为种群中大多数个体不可能都活到它的生理寿命,总是要因疾病、饥饿、冻死、被捕食以及各种意外事件而夭折,这些都造成死亡率的增加。一般来说,种群密度增加时,死亡率一般也增大。当然,个体的寿命是决定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生物的寿命也有很大不同。昆虫多数是几天到几十天死亡,有的树木可以活几千年。 死亡对种群来说不一定是坏事,这必须与出生率联系起来一同看待。因为一些个体死亡了,在种群中留下空隙让出生的一些新的个体取代。这样的种群往往生活力更强。具有高死亡率、寿命短、但具有强生殖能力的种群往往比一个长寿命的种群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物理因素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例如,一次寒冬的低温可以引起大量越冬昆虫的死亡,而一个适合的气候条件则可招致害虫的大发生。 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外,种群结构的本身的特点如性比、年龄分布等,也都能影响种群数量。种群中如果雌性个体多的种群出生率显然要比雄性个体多的种群高。年龄分布也一样,生长快的种群,年轻个体多;衰退的种群中,老年个体多;稳定的种群具有比较均匀的年龄分布。所以可以由每一种群内年龄组的相对分布来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向。 动物的行为如扩散、聚集与迁徙等看间接影响种群数量。例如,扩散使种群密度下降,因而使对种群密度起作用的控制因素(如疾病的传染、食物竞争、生殖力下降等)不起作用,种群得以继续增长数量。相反,聚集使密度增加,因而对密度起作用的控制因素起了作用,抑制了进一步增长,甚至于增加死亡率。迁出、迁入与扩散、聚集的作用是一样的。 所以种群数量对于多数生物来说,虽然可以达到稳定,但从来不可能是完全稳定不变的,因为自然界中永远存在着上述的各种物理的和生物的因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北极旅鼠数量发生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 A.食物 B.寄生 C.气候 D.捕食 ?下面哪些因素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 ①捕食②领域行为③气候④寄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列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影响( ) A.捕食(外源性调节因素) B.领域行为(内源性调节因素) C.气候(外源性调节因素) D.以上都有影响 ?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下列因素属于内源性因素的是( ) A.气候和食物 B.疾病 C.寄生和捕食 D.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4-3-1所示,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4-3-1 A.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周期波动 B.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非周期波动 C.两种动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只受外源性因素调节 D.两种动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只受内源性因素调节 ?下列现象中,属于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起作用的是( ) A.雄猴争夺猴王,失败者被赶出猴群 B.连续高温,蚜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C.天花病毒曾肆虐人类,导致一些国家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D.光照过强,使人参等植物生长不良 ?下列关于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占有的领域越大,越有利于其种群增长 B.内分泌调节只影响动物的个体行为而不影响种群数量 C.极端天气对种群数量的调节作用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D.捕食是对种群数量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波动幅度有大有小 B.种群的数量波动可以呈周期性也可以呈非周期性 C.稳定的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D.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的 ?下列有关稳定平衡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稳定平衡密度是种群的最大密度 B.气候是最强烈的影响稳定平衡密度的外源性因素 C.种群可通过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来调节稳定平衡密度 D.当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平衡密度后,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最大 图4-3-2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4-3-2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曲线表示,其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有 ①;②。 (3)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制约的,这体现了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年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种群的K值为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以看出,当雪兔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是(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种群的K值出现的。(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4-3-3所 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图4-3-3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种群数量的波动、下降及影响因素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4)种群数量的波动、下降及影响因素 一、单选题 1.(10分) 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 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 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K 1变为K 2。导致K 1变为K 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B.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2.(10分) 如图反映了1N 、2N 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因竞争而被排除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3.(10分) 下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 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 点时的增长率 B.c 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C.cd 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D.该环境中鹿群的K 值始终恒定不变 4.(10分) 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该种群K值为K1 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 5.(10分)红松球果产量有“四年两头熟”的说法,这说明红松( ) A.种群的数量波动为非周期性波动 B.种群的数量波动为周期性波动 C.种群数量波动属外源性调节 D.种群数量波动属内分泌调节 6.(10分)下图为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之前,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出现cd段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超过a点之后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7.(10分)下图中的实线表示某草原上野兔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b、c、d为曲线上的点,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环境中兔群的K值为c点对应的数量 B.a点和b点时出生率相等 C.a点时的增长率大于d点时的增长率 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8.(10分)欧洲兔曾被无意携人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人类采用过引入狐狸和黏液瘤病毒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