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周易》之性质

浅谈《周易》之性质

浅谈《周易》之性质
浅谈《周易》之性质

浅谈《周易》之性质

《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周易》一书以其宏富的内容、精深的思想,传承不绝,历久弥新,数千年来始终受到人们的特别推崇和高度重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周易》和易学文化的研究从未间断,至今任然热度不减,其中对于《周易》性质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说《周易》是占筮之书,有人说是哲学著作,有人说是历史文献,有人说是政治百科,有人说是道德规范,也有人说是人生指南等等说法都有。那么,《周易》一书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呢?

要分析《周易》的性质,我们必须先弄清它的来龙去脉,由于《周易》是由《易经》和《易传》两种不同性质的书所组成的,所以我们要对这两本书分别加以讨论和研究。《易经》最初起源于占筮而又基本应用于占筮,是一部系统的占筮之书,属于巫术文化范畴。但《易经》绝对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卜筮之书,因为《易经》在用于卜筮的同时就已经在发挥着沟通天人、指导人事、锻炼思维、道德教化、启迪人生的巨大作用。它是一个由复杂的象数符号系统和古奥的语言符号系统共同构成的理论体系,因此,正如朱熹指出:“《易》本卜筮之书,后人以为止于卜筮。止于王弼用老庄解,后人便只以为理,而不以为卜筮,亦非。”但西周时期以及西周之前的“占筮”是否就是孔子荀子眼中的“占筮”?是否就是我们所见的地摊算卦之类?这显然不是。《周礼·春官宗伯·筮人》曰:“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即占筮,指用《易传·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一类的操作方法来求卦,再以《易经》推断人事吉凶。可见,在那个文化高度垄断的时期,卜筮是一种用来决定国家大事的重要政治形式,是一种由极少数人操纵的至为神圣的文化行为,是一种古人赖以沟通天人、指导人事的重要方式,是统治阶级用以教化民众,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关于《易传》,是在《易经》形成后,人们在长期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赋予《易经》以新的内涵,逐渐学会以《易经》来指导社会人生,而不是把它当作一部单纯的占筮之书,后来主要由孔门后学在战国时期完成了对《易经》解释的系统整理,汉代学者将它们编辑在一起,即为《易传》,也称《十翼》,是一组具有相当深度的哲学作品,它继承了占筮的象数观念,对《易经》的占筮作了理论化的解说,同时也把《易经》本身所蕴含的义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其实质而言,《易传》已完全是一部哲学著作。《易传》虽然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它毕竟是解释《易经》和筮法的,又同占筮有密切的联系。《易经》的卦序、卦象甚至筮法,在《易传》里都有系统的阐述,形成了一套规范。所以,就占筮这一形式而言,在,《易传》中也理论化了,《易传》因而也是一部占筮的理论著作。从思想史的高度来看,《易传》发扬光大了孔子的人道思想,并吸收了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以太极生两仪的宇宙论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上学,为儒家创造性地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成为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从思想内容来看,《易传》的核心内容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主体性智慧,“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道德准则,“乾坤并建”的鲜明思想倾向等等。从《易传》对《周易》解说看,《易传》注重《周易》的筮占功能,反复强调学好《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说、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断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周易》是使人们顺从天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功能是占筮,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

我们认为易源于数占,本为卜筮之流,但发展到《周易》,经过文王、周公父子的创造、改编,《周易》就不仅仅是卜筮之书,而是寓有一定的哲理和社会政治思想。比如《周易》的卦画,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其中阴爻一百九十二,阳爻也一百九十二,这种结构性式有没有思想性?我看是难以否定的,不能用偶然性来解释,当有其必然之理。《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筮法,也是哲学,是用筮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哲学。在几千年来的经学传统中,向来是经传不分的,都把《周易》看成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认为《易经》的卜筮与《易传》的哲学并不存在任何的矛盾,而是有机地结为一体,具有统一的性质。按照这种看法,《周易》中的卜筮经过哲学的改造,是一种哲学化了的卜筮,而不同于原始蒙昧的巫术,其中的哲学是在卜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以趋吉避凶,指导人们的行为,而不同于那些单以理性认识为目的的较为纯粹的哲学。

总之,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易经》原先是一部占筮之书,但由于占筮在文化垄断时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遂使《易经》逐渐演变为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百科全书;《易传》是以阐发《易经》

深义为宗旨,由许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的一组特殊哲学作品,包含着一种融汇儒道各家思想精华的新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周易》是占筮之书,但又不是一般的占筮之书。它是哲理之书,但也不是一般的哲理之书。它是一部以占筮为源头活水和外在形式的特殊典籍和哲学巨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经典。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源头之一。自《周易》一书诞生后的几千年间,历代学者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与诠释,而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即“易学”。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医学同样受到极深的影响,故有“医易相通”之说。 《周易》卦象在藏象学中的应用 自宋代理学出现之后,易学的研究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大发展时期,这成为易学从庙堂走入民间,在全社会普及的一个契机。在医学领域内,宋代援儒入医的潮流导致大量儒医的出现,使得医生行业内平均的素质与学养大为提高,易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构建医学理论的思想重要工具之一,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与以往易学对医学只有间接影响不同,明代之后的医家更倾向于直接引用《周易》中的引文与卦象来说明其学术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以《坎》、《离》的卦象来比喻肾藏与心藏。 以卦象喻五藏最初源自其五行属性归类,《难经集注·荣卫三焦第四》曰:“八卦属五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乾卦,主上焦,乾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肾肝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离震兑坤以法五脏,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变用。” 而后,《坎》卦与肾藏的关系引起了医家们的注意。自刘完素首倡新“命门”学说以来,命门、相火与肾藏的关系就成了医家门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肾中藏先天真阴、真阳的结构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为说明这一理论,《坎》卦的卦象作为最佳的理论模型,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坎》为水,喻肾藏,其卦象为二阳夹一阴及象征二水夹一火,亦即两肾之水夹命门相火之象,代表肾中藏命门真阳。《医贯·医巫闾子医贯序》曰:“水之生于火也益信。火生乎水。亦还藏于水也。其象在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而命门立焉。盖火也而肾水寄之矣。”于此相对,《离》卦卦象也被用来暗指心火中藏有真阴,《周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曰“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即指“真水实生于心”。 “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但此说只是以心肾之间静态感应,来解释《内经》中“心主耳”的说法,而并无明确的动态升降交流。首先明确提出肾升心降理论的,可见于五代时期的道家内丹学经典《钟吕传道集》中“肾气”与“心液”的理论,而在医学界内,则首见朱丹溪“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说。易学认为阳气向上运动,阴气向下运动,以乾坤二卦代表阴阳,若初始状态即是阳上阴下的话,阳气越升越高,阴气越降越低,两者分离,是为《否》卦,是不好的趋势,将会招来灾祸;反之,若初始状态即是阴上阳下的话,阴气自上而下降,阳气自下而上升,阴阳相交而融合,是《泰》卦之象,故称“阴阳交泰”,最为吉利。更进一步说,坎卦为水属阴,但其象为二阴夹一阳,又象征阴中之阳;离卦为火属阳,但其象为二阳夹一阴,象征阳中之阴。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卦,阳升阴降,阴阳相济,代表事情成功与顺利;而离上坎下为火水《未济》卦,阳逾升而阴逾降,不能相交,代表事情尚未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心肾相交”理论完全是模仿《泰》卦与《既济》卦而设计的,故又有“心肾交泰”或“水火既济”之称。故《医学入门·脏腑》曰:“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 由《坎》、《离》两卦卦象进一步分析,即得出肾阳与心阴乃人体之真阴真阳的结论,而此真阴真阳又恰恰正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原动力。《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二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于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于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事实上,《周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仅如此,事实上可以说:此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诠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 一、《周易》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 《易经》有六十四别卦,每卦皆有六爻。爻象只有两种,要么是阴爻,要么是阳爻。为什么把爻称谓阴阳呢?据郭沫若先生生前考证,卦、爻象由来已久,它们最早是生殖文化时代的象形文字,阳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男性生殖器,谓之阳根;阴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女性生殖器,谓之阴根,阴阳称谓由此而来。周易的八经卦都是由三个阴阳爻的不同排列构成的,而六十四别卦则是分别由两个经卦的排列构成的。这就是说,阴阳在卦象中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卦象都是阴阳的组合,卦象的不同,仅在于组合情形的不同而已。 更主要的是,在《周易》作者那里,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社会与自然不同类别的事物,所以六十四卦都是专卦。例如乾卦是官贵者专卦、坤卦则是民佣者专卦、师卦是军旅专卦、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054TSCAH0 课程名称:《周易》导读改卷教师: 学号:106090010 姓名:孙培军得分: 易经与哲学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尤其对《易经》中关于中国哲学的理解。《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人们同时也在判断中寻求着《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本文就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关键词:易经哲学思想宇宙观唯物观发展观人生观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又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41易经详解-损卦

山泽损 【原文】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译文】损卦:有诚信,最为吉祥,没有灾难,可以正固,适宜有所前往。要使用什么?二簋(gui,古代的盛器)就可以用来献祭。【解读】 1、损卦是下兑上艮,亦即“山泽损”。《序卦》说:“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解卦在缓和了困难之后,一定会因松懈而造成损失,所以接着出现了损卦。 2、损卦是损下益上,下为内,为己,上为外,为人。能做到损己利人,表示“有孚”,然后就“元吉,无咎”,并且“可贞”。以诚信态度与人交往,以己之能来帮助别人,所以说“利有攸往”。 3、“曷(he)”为何,“曷之用”是问如何表现这种诚信。“二簋(gui,古代的盛器)”是供品中最简单的,“簋”为内圆外方的祭器,用以存放黍(shu)稷(ji)谷梁。心中真诚而供品简单,鬼神也会欣然接受。 【原文】《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译文】《彖传》说:损卦,减损下方而增益上方,它采取向上走的路。损卦有诚信,最为吉祥,没有灾难,可以正固。适宜有所前往。要使用什么?二簋(gui,古代的盛器)就可以用来献祭。使用二簋献祭应该配合时机,减损刚强者而增益柔顺者也要配合时机。减损与增益,满盈与空虚,都是随着时序而运行的。 【解读】 1、由“损下益上”一语可知,损卦(山泽损)是泰卦(地天泰,第十一卦)所变,亦即泰卦的初九成为上九,使其他各爻下降一位,亦即下卦少了一个阳爻而使上卦多了一个阳爻,阳爻大阴爻小,所以是“损下益上”若是损上益下,则是下一卦益卦了。为了益上,所以说“其道上行”关键在于“损而有孚(fu,信用)”一语,以减损来表示诚信,亦即肯定损己利人的美德。 2、“二簋(gui,古代的盛器)可用享”固然肯定了真诚不可或缺,但并不表示繁复盛大的礼仪可以弃置。这要取决于时机。正如“损下益上”所展现的“损刚益柔”也须考量时机。万物的消长,原本就是“与时偕行”,自然界的盈虚是自己如此,而人间的损益则要靠智能了。 【原文】《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象传》说:山下有沼泽,这就是损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戒惕愤怒,杜绝嗜欲。 【解读】 1、损卦下兑上艮,艮为山,兑为泽,亦即“山下有泽”泽水可

浅谈周易的阴阳观

浅谈周易的阴阳观 《易经》的阴阳观 《周易》有64卦,这些不同性质的卦象是由不同的数所决定的。在这里,数的不同,归根说来,就是数的或奇或偶,或阴或阳。故卦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说到底是取决于数的偶奇或阴阳。《周易》思想的精华就是在于根据蓍草之数的阴阳来确定卦象,亦即所谓“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这个思想蕴含了用阴阳来解释天地万物及其变化的观点,因而带有朴素辩证法的性质。这种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因素,是《易经》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重要源头的内在根据。 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之核心的阴阳学说,在《易经》毕竟还处在萌芽状态,只是到了《易传》,这种思想萌芽才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形态。《周易》对后世所发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在极大程度上是通过《易传》来实现的。倘若没有《易传》,《易经》就难于为后人读懂,从而也很难对后世产生多少实际的影响了。 《易传》的阴阳观 从《易传》的思想内容来看,它是一部地道的哲学著作,其性质有别于《易经》——如前所述,《易经》是一部用来占卦的宗教书籍,尽管其中也包含某些哲学思想的因素。 《易传》的哲学思想是在吸取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是表现在它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命题,把“阴阳”概念与“道”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使原始阴阳说发展为一种“道”论,更使诸子百家常用的特别是作为道家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概念改造和发展为以“阴阳”为其独特内涵的辩证矛盾概念。 2、“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易传.系辞上》一开头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作者赋予了自然秩序以社会伦理和政治意义,把经验直观中天在上、地在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说成是自然界的尊卑贵贱关系,并宣称这种自然秩序是定位不移的。这是论证社会上夫妇、父子、君臣的尊卑贵贱的伦理和政治秩序是合乎“天地之道”的,是不可改变的。《易传.文言》:“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用《矛盾论》观点看《周易》阴阳观的实质

浅谈浅析周易尚中思想

浅谈浅析《周易》的尚中思想 内容摘要:儒家向来崇尚中庸之道,而如其它众多儒家经典一样,《周易》中也有丰富的崇尚“中”的思想。本文从中爻位、中正和时中三方面进行阐述《周易》的尚中思想。 关键词:中、位、刚柔、时 在《周易》里,尚中思想被置于最高位置,夬卦九五爻辞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中行”指九五爻居于上卦中位,行中道,所以无咎。所以“中”是《周易》的至上追求。劳思光说:“就‘中’观念讲,则是与‘变化’观念相配者。就各状态(无论是人生历程或宇宙历程)之相续而论,有变化观念出现。但分别就每一状态论,则每一状态中又皆有一个可供选择之“中”。与‘变化’观念比观,‘中’观念即含有‘变中不变’之义。盖无论各状态如何变易不息,每一状态中皆有‘中’在。此‘中’被视为得正,故为‘吉’。《周易》对“中”的理解,与孔、孟、《中庸》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中”的本意不是折中,而是“无过无不及”之“中”,而这个是否过或不及的标准,就是天地万物自然的理则,就是天道;而儒家向来讲求推天道以尽人事,所以遵循天道,尚中守中,便是人道。在《周易》里,无时无刻步体现尚中的思想。 一,得中则正的中爻 中爻,即处于中位的爻,中位的说法,首先是由《易传·彖传》提出来的,它在解释《易经》时,以爻象在全卦象中所处的地位来说明卦爻辞的意义,从而创立的当位、应位、中位等爻位说,并被《易传》中的《象传》、《系辞传》所采用。而中位,就是指六爻中的二、五两个爻位。二居下卦之中,五居上卦之中,居于这两个位的爻象被称为中爻。 《彖传》认为,中则无不正,故中又称为中正、正中、中行、中道。中正,便是无过、无不及、无偏无邪的恰好的状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中爻往往都是吉的。而“中”又有“刚中”与“柔中”之分,凡阳爻居中位,表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表征“柔中”之德。如巽卦《彖》曰:“刚巽乎中正而志行。”九二《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九五《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比卦《彖》曰:“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九五《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解卦《彖》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 正因为此,爻辞通例,二五两爻大多皆吉。即便是在凶卦之中,二五两爻依然较好。比如升卦《彖》曰:“刚中而应,是以大‘亨’”。就是九二爻以刚中而应六五爻柔中,相应则相得,九二可以上升而亨通,这种有应可以亨通,正与应位原则相符。但是九二是阳爻居阴位,六五是阴爻却居于阳位,按当位原则,它们都不当位,应该是凶,然而它们居中,彼此相应,所以吉、亨通。所以,即使不当位,只要居于中位,也是无咎、吉的。再如《彖传》释噬嗑卦:“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柔得中”指六五爻。它以阴柔居阳位,不当位,而且与六二阴柔也无应,但它居于上卦的中位,所以有利于断狱。而蒙卦九二、六五爻以阳爻处阴位、阴爻处阳位分别居下、上体之中,虽不当位,但因其为刚柔得中之象,故其《彖》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再如睽卦其《彖》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而其九二刚爻居阴位,六五爻却是以阴爻居阳位,二爻皆失位,但皆得中,得中即不失道。王弼在此注:“处睽失位,将无所安……虽失其位,未失道也。” 可见,在《周易》那里,“中德”要优于“正德”,也就是说如果一爻居中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 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摘要: 《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巽卦在人体上应肺。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坎卦应肾。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1。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2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页。 2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完整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

周易 管理智慧

周易管理智慧 第五讲周易中蕴含的管理智慧(二) 三、制度的人性化与修身 节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六十卦,卦辞是:亨,苦节不可,贞。“苦节”是指刻意节约,导致自己很苦涩,这就违反了节约的原则;“不可贞”是指不可以坚守。这一卦的含义等同于“水满则溢”,即节约是一件好事,但过头就未必是好事。比如,现在人们每天吃得好一点没有错误,但如果一定要刻意回到艰苦的年代,忍饥挨饿地生活,就是不对的。 1.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意思是一个人要知道“通则当行,阻则当止”的道理,尽量少出现在公共场合,就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一些企业家,尽量少在媒体面前露面,省得找来不必要的麻烦。 2.九二:不出门庭,凶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因为过分节制而不出门庭,就会有凶险。比如,作为企业家,适当的时候也应该出面做宣传,增加企业的知名度。 3.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事情本应该克制不做,却没有克制住,做了以后非常后悔,于是开始反省,要改正这个错误,保证以后不再犯,这样做是没有错误的。人们在社会上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偶尔会做出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但如果能及时改正错误,也是很好的。 4.六四:安节,亨 意思是能内心安然地节制某些行为,就会使一切顺畅。 5.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这句话的意思是:适度节制能给人们带来好处,是吉祥的,长期这样下去,事情也会一路顺畅地发展。 6.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分节制会让人感到生活苦涩,也会带来凶险。因此,节制也是有度的,不能违反修身的基本原则。 四、谦卑品德自始至终 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五卦,卦辞是:亨,君子有终。意思是一个人具备了谦虚的品质,就会有好的结局。《论语》也有记载: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意思是一个人应当慎重地对待自己的一生,让自己有一个好的结局。 1.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从内心就具有谦卑的品质,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完成。 2.六二:鸣谦,贞吉 这句话告诉人们赞扬谦卑的品质、称颂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将有利于谦卑品质的传承。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评选出十位感动中国的人物,就是在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 3.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意思是一个人虽然有了功劳,但是仍然很谦逊,就会有美好的结局。 【案例】 谦卑的郭子仪 郭子仪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是大唐的功臣,他就是凭借着谦卑的品质出将入相几十年。 宦官鱼朝恩一心想要陷害郭子仪,甚至派人挖掉了郭子仪家的祖坟。皇帝知道后询问郭子仪这件事,郭子马上跪在地上说:“都是臣做得不好,臣对士兵管教不

浅谈周易的思维方式

浅谈周易的思维方式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适应环境演化发展的成果,是每一个民族深层思维的根。因此西谚有云:「不以自己的文化来观察、思考、推理、解决问题,则一切都是无根的」。现代科学哲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趋向指出,现代及未来广义信息化时代(智能时代)的主流思维方式将从「西方传统的机械典范」转向「东方传统的系统典范」;在教育方面也将由传统的分科教学逐渐转向统整或合科的跨学科及跨学门的教学,由「本位主义的小教育观」转向「立足整体、综观全局」的大教育观(例如我国教育改革中「九年一贯的课程纲领」所提出的「统整课程与协同教学」的前瞻性观点)。学者的研究早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丰富的系统典范思想,本文尝试以现代系统典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观点来筛选、整理<<周易>>的思维方式以与现代认知科学和科学认识论的部分研究成果(与系统典范相通者)进行对比,相互启发,期能以「思维方式」为切入点,为自然与人文的多元交流建立另一个管道,为「国语文与自然科学之课程统整与协同教学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认知模式、认知规律、思维模式、思维成长机制、统整典范、系统典范、周易思维。 何谓「思维」 「思维」的定义目前尚无共识,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人强调「思维=利用信息(吸收、储存、加工、传递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人认为「思维=不包括感知觉的高层次认知」,有人认为「思维=心智中的表征结构以及在这些结构上进行操作的计算程序」等等。本文拟采广义的说法把「思维直接等同于认知」(原因参本文),是认知状态和认知过程的有机整体(状态与过程相互建构支撑、不断成长的整体(明确的内涵参图一及第五小节),并于下文中以与现代认知科学和科学认识的研究成果相一致的系统典范观点,根据思维的要素、层次、结构和运演机制等来分类和描述「认知(思维)」。 科学认识(思维)过程及其范畴结构 较简单的认知目标可以由上述较低层次的认知来达成,但对较复杂的任务,就需要较高思维层次的「科学认识」来解决。科学的认识以概念及概念的结构(图式)为主要要素,以逻辑为主要(但非唯一,参下)的推理「规则」,因此科学的认识过程主要就是概念和概念结构的发生、成长和运用的过程。根据运演(操作)水平的不同来分类,科学概念由低至高可以分为潜概念、前概念、初概念和逻辑概念等四层次,分别对应于皮亚杰的四个认知或思维阶段(即感知运动时期、前运演时期、具体运演时期,以及形式运演时期)。因此,科学概念及其结构的发生和发展是在感知活动、经验事实(包括感知性经验和实验基础;与意象、符号等要素相联系)和观察实验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稳定结构都具有数理逻辑结构的特征。科学概念的数理逻辑结构是科学概念成长的结果,但它又会反过来(反馈)加深主体对既有概念的理解,并且建构更多的新概念、新规则(法则、原理、定律、公理等产生式或程序性系统)。它们(概念的逻辑数学结构)同时也被用来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技能、检验和熟练科学方法的应用等等;而这些应用的实践成果又会反馈回去,对于概念和概念结构的成熟和进步提供助益。因此,我们可以说科学概念的数理逻辑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它藉由概念的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相互支持、相互建构的耦合反馈,使得科学认识能不断的成长。另外,在科学概念及其结构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方法(规则)(例如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并不是唯一的方法,非逻辑的直觉、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20200521123312)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王成明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 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 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 着不断涌现。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 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 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方为大医。”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木 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中

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 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额为火,为阳,舌为火,为阴。鼻为土,为阳,面为土,阴。筋为金,为阳,胸为金,为阴。胫为水,为阳,足为水,为阴。 3、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心为火,属阴火;小肠也为火,属阳火;胃为土,属阳土;脾为土,属阴土;大肠为金,属阳金;肺为金,属阴金;膀胱为水,属阳水;肾为水,属阴水,胆为木,属阳木,肝为木,属阴木。 4、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又分三阴三阳,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5、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6、在诊断基础也分阴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阴:里、寒、虚。阳:表、热、实。 7、中药也分阴阳,四气;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酸、苦、甘、辛、咸。甘辛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国古代阴阳观

中国古代阴阳观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范畴。古往今来,中国人常用“阴阳”来解释种种亊情,判断各种行为。它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 用“阴阳”和“五行”来解释自然现象乃至社会现象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殷商西周乊际。它起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到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事气说,仍战国中后期至汉代,阴阳学说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収展,形成了事元化的阴阳学说。西汉儒家大师董仲舒对阴阳学说的収展在于:他把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提炼成“三纲”,深化了宗法伦理关系,同时构建了“天人阴阳”观念,形成了三元化的阴阳学说。 (一)夏商时期的阴阳观念: 1、表示自然现象 早期的阴阳,最初的意思非常简单,分别指太阳照到没照到:阳就是有太阳,晴天;阴就是没有太阳,阴天。后来,渐渐地被用来描述地,说地也有“阴阳”,比如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可见,阴阳的早期含义就是对天地现象或者说是最简单的自然现象的描述,没有任何哲学思想,神秘思想。 在传世文献中,甲骨文乊后很长的时间里,阴阳的意义只是用来表示下雨、不下雨;低处、高处;背阴、向阳等等,有时候也引申为白天和黑夜。 《诗经》为我们探讨阴阳思想提供了很好的例证。《诗经·公刘》在描述周人先祖公刘率众迁徙时,使用了阴阳一词。这是我们迄今収现的最早把阴阳合用

的文献。诗中说:既溥既长,既景既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意思是说:“到了一个地方,先要搞清楚它的宽度和纵深,然后观测日影确定方向,再到山坡上,看高、看低,看东、看西;看南、看北来研究它的阴阳;再看看有没有可供使用的水源。”显然。这里的阴阳就是对地理环境阴阳向背的描述。 2、内涵不断抽象化,附加表征意义逐渐增加 随着文化、哲学的収展,阴阳的内涵日益抽象化。 阴阳可以指天上的两种现象,地上的两种现象,甚至于天地乊间的白昼和黑夜。也就是说,“阴阳”既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空间。请注意这里的阴阳是无形无象,介于虚实乊间的东西。它没有形状,你不能说阴阳是扁的还是圆的;它也是不可触摸的,但是它有“象”。形与象的不同在于前者更具体一些;后者更抽象一些。比如一个地方背阴,“背阴”只能是象,不能使形,形必须是长的或方的或圆的。阴天也是如此,只是一种现象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所以,阴阳介于虚实乊间。 (事)西周时期的阴阳观念 经过提炼得以具有哲学意味的阴阳观念不断与《易经》结合。 仍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乊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亊态的収展迚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觃律理论的书。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单纯的卜筮乊书,在卜筮的形式和外壳乊下,通过生活经验和精神智慧的积累,易经孕育出哲学的内容,已经铸造出中国哲学的概念和具有哲学性质的世界模式,因而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开端。 《易经》有符号和文字两部分。最基本的符号是阴、阳。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易经》的文字部分共450条,4900多字。分卦辞和爻辞。

浅析《易经》中的易与道

浅析《易经》中的易与道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宇宙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之前,怎么能够得到破解宇宙的密码呢? 对这话题之前我也是一头雾水,但经过不断的了解以及研究,看了无数的书籍,浏览了许多有关《易经》的相关文章,也感谢中大博研教育提供的学习资料以及大师讲诉的风采,经过张其成等大师的深度解析后改变了以往对《易经》的印象。随后也针对《易经》这一话题,进行了一番探讨,大致解析了《易经》中的“易”与“道”,整理了一些关于《易经》的理解: 一、《易经》中的“易”指的是什么? 1、“易”所指的是规律、万物纲领和功业: 《系辞》里面有句话:“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事物在天地变化中以表里包含阴阳,既相互对立冲突又相互资生依存,这是物质置于世界的一般律,成就事物的纲领,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此谓“易”的伟大功业及事业。 2、“易”为天地人三才之道: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三才之道也。”—《系辞》 3、易无思无为: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系辞》 4、易的道性: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 5、圣人的明心见性: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系辞》

6、“静虚动直”理论: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 生焉”。—《系辞》 7、性命双修: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系辞》 二、《易经》中“道”的体系: 1、“道”的结构: 《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系辞》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说卦》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2、“道”就是总纲: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 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孔颖达疏:“於行谓之德,於事谓之业。” 3、“道”的态势: 《系辞》曰:“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知变化之道,其知神之所为乎”。 4、人“道”的构架: 《系辞》曰:“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5、天地、日月及世间“道”的性质: 《系辞》曰:“天地之道,贞胜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6、人“道”的修为: 《系辞》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周易梅花易数解卦十六步讲课讲稿

周易梅花易数解卦十 六步

精品资料 解卦十六步 看卦名 看爻辞象辞 看卦宫卦位 看阴阳爻位 看卦气旺衰 看体用生克 看互卦 看变卦 看综卦 看错卦 以卦读象,分析各个卦与主卦之间的关系 以卦取数 象的取舍 转换卦象太极点获取相关信息 串联象与数的各个元素勾勒出画面 以上为基本断卦流程,具体断卦时得根据实际情况对上面的步骤灵活的取舍 研习梅花易的三步筑基功夫 一步:瞬间显像 世界上能够无国界的语言当属音乐和绘画作品,因为这些东西含有的内在神蕴不需要文字,哪一种文字也表述不清楚它真实的含义。此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老祖宗的周易符号就是一虚一实两种道道的符号,变化万千,就让世界的人们忙活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有很多迷没有解开。所以研究周易的人,首先要回归到符号上面去。符号只是象,只是一个对宇宙时空表述上的最恰当的归类反映。 做法上首先把中文名字换成图象来记,就是把64卦象的阴爻和阳爻的多重组合图印在脑子中,听到人说某一卦,脑中就是阴阳爻的图象,就象说中国人说中国话从不想那几个字怎么写。别老是临时去想,这卦的爻怎么画呀等等。因为如此一想,很多卦的灵机就让你想跑了,这是后话,先记着这一步吧。说着容易,做起来稍难一点,其实并不是很难,只是费些时间而已,当然更重要的是一般人不愿意费这个功夫,总想把理论搞明白,然后再操练。做法正好反了,改过来就行。 二步:图像转换 这一步是在前一步已完成差不多的情况下才能操作的。也就是当起出一卦后,瞬间或几十秒内就能清晰地将卦像显示在脑海中,这时就需要进一步练习另一转换的基础功夫了: 一卦定准后,当然依据所显原理可以讲很多信息,这个是后话,暂且放下这个话题。卦像一定有动爻,动静在卦像中就是这从这个动爻上发出的。表面上是出来一个互卦,一个变卦,比如困卦二爻动---互家人---变萃。其实远非如此。再将主卦上下一颠倒就又有另一组卦:井---互睽---升,将主卦阴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