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冉,人性本真

  • 格式:docx
  • 大小:17.4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本冉,人性本真

*导读:《老子》一书无“性”字,但老子并非无性论。老子之所谓“德”,徐复观先生认为其实即是后代之所谓“性”。人性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基本问题之一。虽然这一问题主要是在儒家内部讨论的,道家学派之代表人物对这一问题也有比较系统的论证。……

《老子》一书无性字,但老子并非无性论。老子之所谓德,徐复观先生认为其实即是后代之所谓性。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基本问题之一。虽然这一问题主要是在儒家内部讨论的,道家学派之代表人物对这一问题也有比较系统的论证。

性,本字为生。《说文解字》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阮元曰:性字本从心从生,先有生字,商周古人造此字,已谐声,声亦意也。(《性命古训》)性一字,在汉语中出现甚早。《尚书》已有习与性成的说法。(《尚书商书太甲上》)何谓性?孟子引告子之言曰,生之谓性。《尔雅》曰:性,质也。性是物类天生之本性或特质。庄子曰: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庚桑楚》)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吕氏春秋》曰: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能为也。(《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董仲舒曰: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春

秋繁露深察名号》)严遵曰:所禀于道,而成形体,万方殊类,人物男女,圣智勇怯,小大脩短,仁廉贪酷,强弱轻重,声色状貌,精粗高下,谓之性。(《老子指归道生篇》)性是物类天生之本性或特质,所以,同一物类,其性亦同。人之性,即人天然之性,本然之性,亦即人之天性。

*一、性之本然

《老子》一书无性字,但老子并非无性论。老子之所谓德,徐复观先生认为其实即是后代之所谓性。道是万物之本原、本根,亦是万物之本体。道在具体物上之彰显,即是德。德来源于道,得自于道。德内化于人,即为人之性。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三十八章)在老子看来,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之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之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纯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六亲和睦,孝慈之名不立;国家平泰,忠臣之节不显。惟其如此,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同上)失道只得讲德,失德只得讲仁,失仁只得讲义,

失义只得讲礼。故《文子》曰:故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诚能使神明定于天下,而心返其初,则民性善,民性善,则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赡,贪鄙忿争之心不

得生焉。仁义不用,而道德定于天下,而民不淫于采色。故德衰然后饰仁义,和失然后调声,礼淫然后饰容。故知道德,然后

知仁义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不足修也。(《文子下德》)有道何必贵德?有德何必倡仁?有仁何必言义?有义何必尊礼?道、德、仁、义、礼,递减递退,至于礼,已不得不用有效之

外在形式来约束人之行为,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是人类文明的结果,然而文明的外表下却隐蔽着虚伪、狡诈、贪欲等种种丑恶行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其德者何也?其德即是所谓常德,即是自然而无为。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常

德之常,即是道可道,非常道之常。上德不德,不德并非无德,不德是不以德为求,不以施德为直接目的,其行为不过是内在

心性之自然显发。不德故本有;不德故不失。本有而不失,故为常。如此之常,即是原初、原始,即是自然,即是朴。婴儿为

人之初始,所以婴儿亦具有人性之初始,婴儿亦具有德之常。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

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十九章)老子盛赞婴儿、赤子,概亦因其有常德也,概亦因其不失其常德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