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考查的四种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备考:历史综合分析能力历史综合分析能力是高考历史科目的重要考核点,它要求考生能够对历史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判断。
在备考过程中,提高历史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提高历史成绩,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历史综合分析能力。
1. 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历史综合分析能力的基础是历史知识。
考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熟练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
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分析问题时有据可依。
2. 学会比较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是历史综合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考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比较分析有助于提高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培养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归纳总结是历史综合分析的关键环节。
考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善于从众多史实中提炼出核心观点,并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总结。
这有助于提高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4. 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历史综合分析的重要品质。
考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传统观点,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有助于培养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历史分析的深度。
5. 增强历史观念历史观念是指考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念是进行历史综合分析的前提。
考生要树立唯物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
6. 注重历史资料的运用在历史综合分析过程中,考生要善于运用历史资料。
通过查阅历史书籍、论文、档案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分析的准确性。
7. 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历史综合分析能力。
考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遗址、历史景点等,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历史感悟。
同时,参加历史讨论、讲座、竞赛等活动,也能提高历史综合分析能力。
8. 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历史综合分析能力的学习需要长期坚持。
【考试大纲】山东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能力要求、命题特点山东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12点能力要求(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1、依托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
注重主干知识,试题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
2.试题难易适中,没有冷、偏、细、难。
3.主观题的设问指向明确,抛弃了那种陷阱式的设问。
4.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气息。
5.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将新的评价观念引入了高考试题。
6.依纲不依本,重视新情境和新材料的创设和运用。
试题材料形式丰富多彩,有小说、楹联、报纸、图表、古文献等,较好的提供了新材料,创设了新情景。
7.坚持能力立意,强调探究性。
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开放性。
开放性试题,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自由发挥。
8.试题渗透新课程理念,试题的设计也注意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趋势,凸显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在试题中也均有体现。
9.彰显探究性、开放性试题的特性。
10.关注时代与社会,体现史学的人文性。
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1.由过去的知识性学习向方法性学习转变。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一、课堂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原因:首先,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
抑或是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其次,教材挖掘的空间大了,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泛而庞杂,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新教法,教学依然回归到老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
历史概括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史,是不断追求真实性、客观性和唯物性的一门学科。
对于历史而言,历史会重演,历史也容易被篡改,历史事实上也被广泛应用,历史概括能力就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概括能力是指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历史事件的总体方向、焦点问题和重要因素,把宏观的大事件归纳总结为有价值的、简明扼要的概括性表述的能力。
历史概括能力是中学历史考试重要能力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历史修养是否高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的中考、高考考试中,经常都会要求考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概括,因此这一能力对于学生的历史考试非常重要,更是培养学生世界观、国家观和历史观的有力途径。
历史概括能力的考查历史概括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考的重要部分,因此各种考试都会对历史概括能力进行考查。
历史概括考查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单一事件的概括:这种考查形式主要求考生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概括,针对某一事件的原因、影响、结果、背景等相关因素进行文章撰写,此类考查往往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刻意选择句子、走位以及词汇的搭配,促使学生面对问题迅速锁定思路,转化复杂信息为简单明了的重点表述。
例如,“1850年代前后,以天津为中心的北方城市相继建造了公共用水设施,这一现象的背景是什么?这种现象有哪些特点?”历史时期的概括:这种考察主要是要求考生对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进行总体性的概括,比如说明朝时期,清朝时期等等。
考查题目通常是要求考生给出一定的论述,以展示考生对这个时期的深入理解、对主要事件的记忆、对其以及人物的总体评价,甚至是否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等综合能力的考验。
历史人物的概括:这种考查要求考生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概括,包括了这个人的简介、所处历史人物的背景、他的主要事迹、影响等等。
针对这种考察形式,考生需时常浏览教材,深入理解时代背景、人物精神与状况,准确判断、总结所处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思想与政治动机。
如“孙中山的思想有哪些?他的实践中有哪些主要事件?他对革命有哪些贡献?”历史概括能力的培养提高历史概括能力是提高学生历史课程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
高考题历史的特点
高考历史题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知识广度:高考历史题目涵盖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等多个历史时期和领域的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背景等。
2. 综合性:高考历史题目往往要求考生进行多领域、多时期的综合分析。
考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解答,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 考查能力:高考历史考试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解读能力。
除了要求考生记忆历史知识,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辨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对历史现象进行解读和评价。
4. 视野拓展:高考历史题目也常常出现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地理、政治、经济等。
考生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考历史题目既考查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理论的掌握,同时也重视考生对历史事实的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
题目往往会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材料等,要求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解答。
总的来说,高考历史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运用,以及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因此,复习历史应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高考历史考查什么?考向1:高考考查历史科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6个方面。
与答题密切相关的有以下3个史料实证素养考查学生整理和辨析史料,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与目的,区分不同史料的价值,分析与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运用可靠史料论证问题,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理解;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
历史理解素养考查学生概述历史事物,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历史文本中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历史解释素养考查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独立探究历史问题,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考向2:历史高考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可以分为四大块中外历史纲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分别体现在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
例如•在政治体制部分,必修课内容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等,选择性必修课内容有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历史科考试将这些内容有机整合,组成完整的政治体制系列知识。
考向3:历史高考的所有命题素材都离不开四个情境•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生活情境,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包括长辈的回忆、影视剧、名胜古迹中的问题等;•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包括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等;•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包括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考向4:试题情境的各种类型既可以各自独立呈现,也可以复合呈现,具有综合性特点。
又可分为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
专题一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要求阐释与应用(上)内容提要:(一)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总论(二)能力要求之一(三) 能力要求之二(四)能力要求之三(五)能力要求之四(六)能力要求之五正文:(一)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总论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历史高考命题的新动向,集中为一点就是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考试转化,纵观近年高考更可判定:“能力型高考”将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作为高考命题依据——《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就有关高考考查的知识、能力及层次要求等问题,明确提出了十项能力要求,这不仅为重在能力考查提供了权威依据和实施手段,也为师生的复习备考提供了行动指南。
因此,深入研究、理解这十项能力要求,将是攻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考”的高考的第一步。
以下便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说明》十项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2)再认、再现历史阶级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2.材料处理(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4)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3.历史阐释(6)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9)史论结合4.文字表达(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专题二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要求阐释与应用(下)内容提要: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分述:1、能力要求之六2、能力要求之七3、能力要求之八4、能力要求之九5、能力要求之十正文:[能力要求之六]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归纳”是指将众多具体事实分门别类地由个别到一般,以简明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比较”是指依据事物的联系性、区别性来求同或求异,有类比和对比。
“概括”则是指联合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形成规律性的道理。
1 / 3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能够从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中获取所承载的信息,并最大限度获取有
效信息。
(2)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合
理的提炼、梳理与整合。
(3)能够将所学学科知识与试题的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对相关问题作
出恰当的判断。
例如:可以给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
判、新中国成立后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等几段有关中国近代史上政治民主
化道路探索的材料,让学生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心思想,提取有效信息,
归纳出近代百年历史的政治民主化道路。再如:可以给出拿破仑时期、一
战前夕、二战后初期和六、七十年代的欧共体等欧洲形势在几个时期的变
化地图,让学生读图,归纳四幅政局图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并能理
解全组图显示出的信息是欧洲统一趋势日益加强,显著的变化就是欧共体
到欧盟。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学科的
基本知识,做出科学的辨别和分析。
(2)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
得的重要相关信息,理解和解决问题。
(3)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对相关事物和现象进行辩证地、历史的
分析,准确把握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下列有关清朝取代明朝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清朝是新型先进力量的代表②明末统治集团极端腐朽③吴三
桂引清兵入关导致军事形势逆转④关外清军强于明军及农民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调动知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产生原因进
行分析的能力。答题时,必须对明末清初的局势、两个政权的性质有明确的
认识。
三、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2 / 3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准确的描述人文与社会、自然环境
等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观点等。
(2)能够准确的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对有关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作出客观的叙
述和说明。
(3)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分析、比较相关事物
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例如:有人认为,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政治自由主义完成了
从思想到法律,再从法律到政治实践的发展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根据三人的主要
思想主张,概括政治自由主义的主要原则。②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期间和革命后的重要史实,说明这三国的政治自由主义是怎样完成从思想
到法律的转变的?③通过解决以上问题,概括政治自由主义产生时的主要
目标。
该题综合考查了世界近代、现代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法制特点,重在用
有关术语诸如:思想自由、财产自由、政治自由简洁地归纳形成系统知识;
同时也要比较和区分不同性质的历史事物,并准确的回答出“主要目标”
如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保障资产阶级利益不受侵犯、实现宗教自由等等。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
定的创新意识的有意义的问题,并运用判断、比较和归纳等方法论证问题。
(2)能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对有关现象、问题和某些观点进行质疑、批判
与探究,并作出独立的评判。
(3)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
验,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并体现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
例如:给出几段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材料,可让学生作答的问题有:①罗斯福
新政从本质上主要调整了A.劳资矛盾B.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矛
盾C.产销矛盾D.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②罗斯福新政是凯
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这一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③将你所学到
的新政措施,就其主要倾向归类,并分析罗斯福政府财政赤字庞大的原因。
④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30年代经济危机的不同途径,分析判断后来
二战美英法与德意日之间对抗的性质。这样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论证能
力、迁移能力和坍台能力。
3 / 3
总之,07高考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与导向型的原则,强调“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有机统一。相
信新课标实验的第一年高考定能给教者、学者、管理者以正确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