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复习要点

文言文复习要点

文言文复习要点
文言文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2017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下载并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 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 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 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4 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名词作动词;(2)

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 形容词作动词。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

(二)文言虚词的作用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等。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

(三)答题方法及注意点

1、课内字词的解释,注意别写错别字。

2、归纳记忆。

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二、文言文断句的复习

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答题方法(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词语断例:浮光/跃金,静影/沉壁2、主谓之间断句例:潭中鱼/可百许头。3、发语词后停顿。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介词前停顿。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文言文翻译的复习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

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二)答题方法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和“西蜀”作为地名不用译出。

2、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

(2)遇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例:“战则请从”译成“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

3、换。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古代意思。例: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地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会造成语句补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示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5、顺。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通顺。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指代朝廷,所以应译成“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

四、文言文阅读的复习

(一)复习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必背古文16篇)。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字、词、句的复习都是为了能够灵活迁移,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并进行答题。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般表现为: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特别是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对文言文段落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思想倾向的评价等。

(二)答题方法

1、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2、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

(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

(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

3、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涉及到观点看法的,应和课内语段的观点相近或相反。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

人教版七上课内文言文各课复习要点 《童趣》复习要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余忆童稚时余:我童稚:童年能张目对日张 目:睁开眼睛对日:直视太阳明察秋毫秋毫:比喻极细小的事物见藐小之物之:的 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察,观察其:它的故时有物外之情故;所以私拟作群鹤舞 于空中私:私下拟:比于:在则或千或百则:就或:有时昂首观之昂:抬。首:头。 之:它,代蚊子项为之强项:颈,脖颈。为:因为之:代词这强:通“僵”, 僵硬。有留蚊于素帐中于:在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徐喷以烟徐:慢慢地。以:用 使之冲烟而飞鸣之:它们作青云白鹤观作:当做观:景象,景观果如鹤唳云端果: 果然。唳:鸟鸣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之:这怡然:愉快的样子蹲其身,使 与台齐其:自己的以从草为林以:把为:当着凹者为壑壑:山沟,山谷神

游其中,怡然自得高兴而满足的样子观之,兴正浓兴:兴趣盖一癞蛤蟆盖:原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余年幼,方出神方:正鞭数, 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二、一词多义归纳①之:见藐小之物/故时有物外 之趣助词,的 昂首观之/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词,它们;代夏蚊项为之强这,代词,代“昂首观 之”这件事为之怡然称快代词,代“果如鹤唳云端”观之,兴正浓代词,代“二虫斗 草间”驱之别院它,代词,代癞虾蟆心之所向舒缓语气,不译②为:为之怡然称 快/项为之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 者为丘/凹者为壑③以: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④观:作青云白鹤观 昂首观之⑤而: 使之冲烟而飞鸣/拔山倒树而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 所吞 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童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 复。本文依次写了①观蚊戏蚊②神游“山林” ③鞭逐虾蟆三件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 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其中“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文章所记闲情 之趣有多种,有想象之趣,比如:“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有细察之趣,比如:“定神细视, 以丛草为林”等句;有童稚之趣,比如:“神定,捉虾蟆……别院”。 2、文章开篇用“余忆童 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 起了什么作用?答:①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②点明文章的主旨 3、“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 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4、作者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 “物外之趣”指的是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 出来的。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要及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要及翻译的要求蔷薇-静语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要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16篇_初中生必背的50篇文章 初中生 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曹刿论战(《左传》)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6.出师表(诸葛亮)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7.桃花源记(陶渊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三峡(郦道元)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七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知识点 8《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②下车引之 ..引:拉之:代词,他 ③乃至乃:才④则是无信则:就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②俄而 ..雪骤:俄而:不久 ③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欣然:高兴地似:像 ④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第一讲:文言文考点: 1、文学常识; 2、内容理解; 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 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 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 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 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 千里者) 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 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 (如:卷石底以出) 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 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 ⑦对镜帖花黄(帖—贴) 2、词类活用 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 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 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 “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则、《期行》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领 一、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包括文言断句 考查形式:近年来主要采用主观题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直接表达能力。 二、得分点设置 ①一词多义:实词、虚词 ②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③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意动、使动、形作动、动作名等) ④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⑤固定结构 ⑥大意 三、文言翻译的要求 1、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破败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达: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 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3、雅:规范,典雅,得体。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中学生能做到信” 达”就可以了。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四、文言翻译的手段 直译: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着,一一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着;张良面向西侍坐。 意译:项王、项伯坐在西面;亚父坐在北面,——亚父就是范增;沛公坐在南面;张良陪同坐在东面。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五、文言翻译的两个标准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六、文言翻译的方法 (一)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均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练习(一)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中考必背文言文16篇 1、《论语》十则(七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桃花源记陶渊明(八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陋室铭刘禹锡(八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爱莲说周敦颐(八上)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主备人:许志海刘云龙靳超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技巧】 第一招: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器物、书名、度量衡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2.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 3.褒禅山亦谓之花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称作花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 4.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08安徽高考) 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过问,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第二招: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句中停顿词、倒装句子的标志词、偏义复词的虚指成分。 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句中短暂提顿)(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公姥”偏指“姥”:婆婆) 就可以告诉婆婆,及时把我遣送回娘家。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已经出洞了,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而没能尽情享受到游览的乐趣。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5.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山上有个小洞,(里面)好像有光亮。 6.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啊,多么高的山峰啊! 7.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有什么简陋的呢? 第三招:换——古代表年岁、风俗的词要换,词类活用词的词要换,古今异意的词要换,通假字要换……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 (特别注意:“丁…忧”“下车”、“乞骸骨”及表示官职升降的词“除”、“拜”、“左迁”、“谪”、“召”“辟”“公车”)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古今异义:地位低,见识浅) 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见识短浅,(竟然不惜)降低自己身份委屈自己(而三顾茅庐)。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垂髫”古代年岁,三四岁至八九岁儿童;注意“弱冠”“及笄”“耄耋”,“期颐”等) 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十六。同时注意“晦”“朔”“望”)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划着小船在黄州赤壁下游玩。 4.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登上皇帝的宝座而控制天下。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一、《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9、恶:厌恶。10、辩:通?辨?,辨别。11、义:正义或仁义。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 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总复习用)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 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 《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 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 1、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2、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3、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4、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 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 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 三、《次北固山下》 可证。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遵循三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信)“表意明确”(达)“简明优美”(雅)。 “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不能遗漏,也不能多余,要求字字落实。 “表意明确”就是要做到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简明优美”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用简明、优美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式 文言文翻译的方式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易记住词义,可以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古人写作习惯。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并且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四字法”,即“留”“补”“删”“调”等。 1. 留 “留”,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保留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2. 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使译文通顺、明确。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确。 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2011年武汉市《三国志·是仪胡综传》)——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权以问仪”中省略了“之”,即“权以之问仪”,翻译时要注意补出来。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 陋室铭 作者: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诸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渊明独爱菊。自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河中石兽 【作者】纪昀【朝代】清代 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世说新语》两则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 3.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 4.词类活用 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5.文言句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 6.字音字形 谢太傅.(fù)谢道韫.(yùn)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 7.重难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家庭聚会) 俄而 ..雪骤(不久,一会儿) 公欣然 ..曰(愉快的样子) 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 去后乃至 ..(乃,才;至,到)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8.文章主旨 《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9.咏雪诗积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论语》十二章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4.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5.文言句式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6.字音字形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愠.(yùn)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罔.(wǎng)殆.(dài)箪.(dān) 好.之者(hào)曲肱.(gōng)笃.(dǔ) 7.重难词语 学而时习 ..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 ..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