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疲劳分析操作方法

疲劳分析操作方法

疲劳分析操作方法
疲劳分析操作方法

加载求解完成后进入后处理

1、设定疲劳评定的位置数、事件数及载荷数

2、根据疲劳曲线输入S-N数据

水压试验

3、储存节点4760对应其第一载荷的应力

4、读入第一载荷步数据

5、储存节点4760对应其第二载荷的应力

6、设定事件循环次数及载荷比例系数

最低最高压力循环(同水压试验一样设置)7、储存节点4760对应其第一载荷的应力

8、读入第一载荷步数据

9、储存节点4760对应其第二载荷的应力

10、设定事件循环次数及载荷比例系数

11、疲劳计算

通过最大最小应力差值进行疲劳分析

命令流如下:

! ******** 设置环境变量***************

/clear

/filn, E721A

/title, Fatigue analysis of upper head of adsorber

/units,si !采用国际单位制

! 参数定义

Di=4400 ! 设备内径

tc=16 ! 筒体及封头壁厚

Hc=5*nint(sqrt(Di/2*tc)/10)*10 ! 模型中筒体长度(含封头直边高度)

dn1=630 ! 接管1外径

dn2=530 ! 接管2外径

dn3=426 ! 接管3外径

tn1=8 ! 接管1壁厚

tn2=8 ! 接管2壁厚

tn3=8 ! 接管3壁厚

ln1=350 ! 接管1外伸高度

ln2=250 ! 接管2外伸高度

ln3=200 ! 接管3外伸高度

x0=1000 ! 接管1,2径向位置

nt=2 ! 厚度方向剖分数

nme=30 ! 椭圆封头经向剖分数

nh=20 ! 接管环向剖分数

p1=-0.1 ! 最低压力

p2=0.25 ! 最高压力

pax11=-p1*dn1**2/((dn1+2*tn1)**2-dn1**2) ! 最低压力下接管1端部轴向平衡面载荷

pax12=-p1*dn2**2/((dn2+2*tn2)**2-dn2**2) ! 最低压力下接管2端部轴向平衡面载荷

pax13=-p1*dn3**2/((dn3+2*tn3)**2-dn3**2) ! 最低压力下接管3端部轴向平衡面载荷

pax21=-p2*dn1**2/((dn1+2*tn1)**2-dn1**2) ! 最高压力下接管1端部轴向平衡面载荷

pax22=-p2*dn2**2/((dn2+2*tn2)**2-dn2**2) ! 最高压力下接管2端部轴向平衡面载荷

pax23=-p2*dn3**2/((dn3+2*tn3)**2-dn3**2) ! 最高压力下接管3端部轴向平衡面载荷

! ********* 前处理************

/PREP7

et,1,95 ! 定义单元类型

mp,ex,1,2e5 ! 定义材料的弹性模量

mp,nuxy,1,0.3 ! 定义材料的泊松比

! ********* 建立模型************

CSWPLA,11,1,0.5,1, ! 定义椭圆坐标系

K,1,-Di/2,,, ! 定义椭圆的一个端点

K,2,Di/2,,, ! 定义椭圆的另一个端点

L,1,2 ! 生成椭圆线

csys,0 ! 激活总体直角坐标系

k,3,kx(2)+tc,, ! 定义封头壁厚关键点

L,2,3 ! 生成封头壁厚线

ADRAG,2, , , , , ,1 ! 由封头壁厚沿椭圆线生成椭圆面

BLC4,dn3/2-tn3, ,tn3,Di/4+tc+ln3, ! 生成中心接管截面

APTN,all ! 面域互分

adele,4,5,,1 ! 删除多余面

*GET,KPMAX,KP,,NUM,MAX ! 提取最大节点号

k,KPMAX+1,0,0,0 ! 生成中心线一个关键点

k,KPMAX+2,0,hc,0 ! 生成中心线另一个关键点VROTAT,ALL,,,,,,KPMAX+1,KPMAX+2 ! 旋转生成椭圆封头及中心接管NUMMRG,ALL, , , ,LOW ! 合并所有项

NUMCMP,ALL ! 压缩所有项

asel,s,loc,y,0 ! 选择椭圆封头端面

*GET,KPMAX,KP,,NUM,MAX ! 提取最大节点号

k,KPMAX+1,0,0,0 ! 生成筒体中心线一个关键点

k,KPMAX+2,0,-hc,0 ! 生成筒体中心线另一个关键点

l,KPMAX+1,KPMAX+2 ! 生成筒体中心线

VDRAG,all, , , , , ,74 ! 生成筒体

ldele,1,,,1 ! 删除多余线

alls ! 全选

wprot,,-90 ! 旋转工作平面

wprot,45 ! 旋转工作平面

*AFUN,deg ! 设定角度单位为弧度

ang1=acos(x0/Di*2) ! 计算接管位置角

fai=atan(1/2/tan(ang1)) ! 计算接管位置角

y0=Di/4*sin(ang1) ! 计算接管轴向位置

y0c=y0-x0/tan(fai) ! 计算接管中心线与轴线交点

l0c=x0/sin(fai) ! 计算接管沿中心线至与轴线交点的距离

wpoff,,,y0c ! 平移工作平面

wprot,,,-fai ! 旋转工作平面

CYL4, , ,dn1/2-tn1, ,dn1/2, ,l0c+tc+ln1 ! 生成接管1

wprot,,,fai ! 旋转工作平面

wprot,,-fai, ! 旋转工作平面

wprot,90 ! 旋转工作平面

CYL4, , ,dn2/2-tn2, ,dn2/2, ,l0c+tc+ln2 ! 生成接管2

wprot,-90 ! 旋转工作平面

wprot,,fai, ! 旋转工作平面

wpoff,,,-y0c+Di/10 ! 平移工作平面

vsel,s,,,17,18,1 ! 选择接管1,2

vsbw,all ! 用工作面切割接管1,2

vsel,r,loc,y,-hc*10,Di/10 ! 选择接管1,2多余部分

vdele,all,,,1 ! 删掉接管1,2多余部分

vsel,s,loc,y,0,hc*10 ! 选择接管1,2及封头相关部分

vsel,r,loc,x,-Di,0

VPTN,all ! 接管1,2及封头体互分

vdele,23,24,,1 ! 删掉接管1,2多余部分

vdele,17,18,,1 ! 删掉封头多余部分

alls ! 全选

vsel,s,loc,x,-Di,0 ! 选择接管1及其与中心接管、封头相关部分vsel,r,loc,z,0,Di

wprot,,90, ! 旋转工作平面

vsbw,all ! 切割接管1及其与中心接管、封头相关部分

vsel,s,loc,x,-Di,0 ! 选择接管2及其与中心接管、封头相关部分vsel,r,loc,z,-Di,0

wprot,,,90, ! 旋转工作平面

vsbw,all ! 切割接管2及其与中心接管、封头相关部分

lsel,s,length,,0,tc ! 选择厚度方向的线段

LESIZE,all, , ,nt,, , , ,1 ! 设定厚度方向剖分数

vsel,s,loc,y,-hc,0 ! 选择筒体

vsweep,all ! 剖分筒体

vsel,s,loc,x,0,Di ! 选择x轴正向的部分封头及部分中心接管体素

vsel,u,loc,y,-hc,0 ! 去掉筒体

local,11,1,,,,,90 ! 定义局部柱坐标

aslv ! 按体选面

lsla ! 按面选线

lsel,r,loc,x,dn3/2,Di ! 选择椭圆封头经线

lsel,u,loc,x,dn3/2 ! 去掉接管线段

lsel,u,loc,z,0 ! 去掉筒体线段

LESIZE,all, , ,nme, , , , ,1 ! 设定椭圆封头经线剖分数

vsweep,all ! 扫略剖分x轴正向的部分封头及部分中心接管

alls ! 全选

lsel,s,loc,y,180 ! 选择180度位置线

lsel,r,loc,x,dn3/2,Di ! 再选中心接管以外线

lsel,u,loc,x,dn3/2 ! 去掉接管线段

lsel,u,loc,z,0,hc ! 去掉筒体线段

LESIZE,all, , ,nme, , , , ,1 ! 设定椭圆封头经线剖分数

vsel,s,loc,x,0,dn3/2 ! 选择中心接管及其与封头相关区

csys,0 ! 激活总体直角坐标系

vsel,u,loc,x,0,Di ! 去掉x轴正向的部分

vsweep,all ! 扫略剖分接管及其与封头相关区的x轴负向部分

lsel,s,radius,,dn1/2-tn1,dn1/2 ! 选择半径为接管1半径的线段

LESIZE,all, , ,nh, , , , ,1 ! 设定接管1环向剖分数

lsel,r,radius,,dn1/2-tn1 ! 选择半径为接管1内半径的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vsla ! 按面选体

aslv ! 按体选面

vsweep,all ! 剖分接管1

cm,vcon1,volum ! 定义接管1为体组件vcon1

lsel,s,radius,,dn2/2-tn2,dn2/2 ! 选择半径为接管2半径的线段

LESIZE,all, , ,nh, , , , ,1 ! 设定接管2环向剖分数

lsel,r,radius,,dn2/2-tn2 ! 选择半径为接管2内半径的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vsla ! 按面选体

aslv ! 按体选面

vsweep,all ! 剖分接管2

cm,vcon2,volum ! 定义接管2为体组件vcon2

lsel,s,radius,,dn1/2 ! 选择半径为接管1外半径的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vsla ! 按面选体

cmsel,u,vcon1 ! 去掉体组件vcon1 vsweep,all ! 剖分接管1相关封头及相贯区

lsel,s,radius,,dn2/2 ! 选择半径为接管2外半径的线段asll ! 按线选面

vsla ! 按面选体

cmsel,u,vcon2 ! 去掉体组件vcon2 vsweep,all ! 剖分接管2相关封头及相贯区alls ! 全选

fini ! 退出前处理

!******** 求解********

/solu ! 进入求解器

csys,0 ! 激活总体直角坐标系

asel,s,loc,y,-hc ! 选择筒体端面

da,all,uy ! 约束轴向位移

nsla,,1 ! 按面选节点

nsel,r,loc,x,0 ! 再选择x为0的节点

d,all,ux ! 约束x方向位移

nsla,,1 ! 按面选节点

nsel,r,loc,z,0 ! 再选择z为0的节点

d,all,uz ! 约束z方向位移

! ********* 以下选择内表面并设定为面组件*************

alls

lsel,s,radius,,Di/2 ! 选择半径为筒体内半径的线段lsel,u,loc,y,-hc ! 去掉筒体端部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asel,u,loc,y,0 ! 去掉厚度方向的面

cm,acon,area ! 定义面组件acon

lsel,s,radius,,dn3/2-tn3 ! 选择半径为接管3内半径的线段asll ! 按线选面

asel,u,loc,y,ky(9) ! 去掉厚度方向的面

asel,u,loc,y,ky(13) ! 去掉厚度方向的面

cmsel,a,acon ! 添加面组件acon

cm,acon,area ! 再定义面组件acon

lsel,s,radius,,dn1/2-tn1 ! 选择半径为接管1内半径的线段lsel,r,loc,y,ky(49),ky(50) ! 再选择接管1端面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cm,acon0,area ! 定义面组件acon0

ksel,s,,,49 ! 选择关键点

lslk ! 按关键点选线

lsel,r,length,,tn1 ! 再选长度为接管1厚度的线段asll ! 按线选面

cm,acon1,area ! 定义面组件acon1

cmsel,s,acon0 ! 选择面组件acon0

cmsel,u,acon1 ! 从面组件acon0中去掉面组件acon1 cmsel,a,acon ! 添加面组件acon

cm,acon,area ! 再定义面组件acon

lsel,s,radius,,dn2/2-tn2 ! 选择半径为接管2内半径的线段

lsel,r,loc,y,ky(48),ky(45) ! 再选择接管2端面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cm,acon0,area ! 定义面组件acon0

ksel,s,,,46 ! 选择关键点

lslk ! 按关键点选线

lsel,r,length,,tn2 ! 再选长度为接管1厚度的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cm,acon1,area ! 定义面组件acon1

cmsel,s,acon0 ! 选择面组件acon0

cmsel,u,acon1 ! 从面组件acon0中去掉面组件acon1 cmsel,a,acon ! 添加面组件acon

cm,acon,area ! 再定义面组件acon

! ********* 以下选择接管端面并设定为面组件*************

lsel,s,radius,,dn1/2-tn1 ! 选择半径为接管1内半径的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asel,r,loc,y,ky(59),ky(58) ! 再选择接管1端面

cm,apax1,area ! 定义接管1端面面组件apax1

lsel,s,radius,,dn2/2-tn2 ! 选择半径为接管2内半径的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asel,r,loc,y,ky(74),ky(75) ! 再选择接管2端面

cm,apax2,area ! 定义接管2端面面组件apax2

lsel,s,radius,,dn3/2-tn3 ! 选择半径为接管2内半径的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asel,r,loc,y,ky(9) ! 再选择接管3端面

cm,apax3,area ! 定义接管3端面面组件apax3

! ********* 以下选择外表面并设定为面组件*************

lsel,s,radius,,Di/2+tc ! 选择半径为筒体外半径的线段

lsel,u,loc,y,-hc ! 去掉筒体端部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asel,u,loc,y,0 ! 去掉厚度方向的面

cm,aouter,area ! 定义面组件aouter

lsel,s,radius,,dn3/2 ! 选择半径为接管3外半径的线段

lsel,r,loc,y,ky(9) ! 再选接管3端部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asel,u,loc,y,ky(9) ! 去掉厚度方向的面

cmsel,a,aouter ! 添加面组件aouter

cm,aouter,area ! 再定义面组件aouter

lsel,s,radius,,dn1/2 ! 选择半径为接管1外半径的线段lsel,r,loc,y,ky(55),ky(53) ! 再选接管1端部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asel,u,loc,y,ky(55),ky(53) ! 去掉厚度方向的面

cmsel,a,aouter ! 添加面组件aouter

cm,aouter,area ! 再定义面组件aouter

lsel,s,radius,,dn2/2 ! 选择半径为接管2外半径的线段lsel,r,loc,y,ky(69),ky(71) ! 再选接管2端部线段

asll ! 按线选面

asel,u,loc,y,ky(69),ky(71) ! 去掉厚度方向的面

cmsel,a,aouter ! 添加面组件aouter

cm,aouter,area ! 再定义面组件aouter

! ********* 以下定义载荷步、加载并求解*************

time,1 ! 第一载荷步对应最大工作压力cmsel,s,apax1 ! 选择面组件apax1

sfa,all,1,pres,pax21 ! 对接管1施加端部平衡面载荷cmsel,s,apax2 ! 选择面组件apax2

sfa,all,1,pres,pax22 ! 对接管2施加端部平衡面载荷cmsel,s,apax3 ! 选择面组件apax3

sfa,all,1,pres,pax23 ! 对接管3施加端部平衡面载荷cmsel,s,acon ! 选择面组件acon

sfa,all,1,pres,p2 ! 施加内压

alls ! 全选

solve ! 求解

save ! 保存

time,2 ! 第一载荷步对应最低工作压力alls ! 全选

SFADELE,all,1,pres ! 删除所有面载荷

cmsel,s,apax1 ! 选择面组件apax1

sfa,all,1,pres,pax11 ! 对接管1施加端部平衡面载荷cmsel,s,apax2 ! 选择面组件apax2

sfa,all,1,pres,pax12 ! 对接管2施加端部平衡面载荷cmsel,s,apax3 ! 选择面组件apax3

sfa,all,1,pres,pax13 ! 对接管3施加端部平衡面载荷cmsel,s,aouter ! 选择面组件aouter

sfa,all,1,pres,p1 ! 施加外压

alls ! 全选

solve ! 求解

save ! 保存

fini ! 退出求解器

! ****** 后处理***********

/post1 ! 进入后处理

LCDEF,1,1 ! 定义第一载荷步为load case 1 LCDEF,2,2 ! 定义第二载荷步为load case 2 LCASE,1 ! 读入load case 1

LCOPER,sub,2 ! 减去load case 2

LCWRITE,3 ! 将计算结果存为load case 3 PLNSOL,S,INT,0,1 ! 显示应力云图,读取最大应力强度范围PATH,a1,2 ! 设定路径

PPATH,1,48630 ! 设定路径第一个节点

PPATH,2,47980 ! 设定路径第二个节点

PRSECT, ,0 ! 读取PL+Pb+Q范围判断疲劳曲线类型fini

/post1

! ***** 进行疲劳分析

FTSIZE, 1, 1, 2 ! 设定疲劳评定的位置数、事件数及载荷数!*

FP,1,1e6,2e6,5e6,1e7,2e7,5e7 ! 根据疲劳曲线输入S-N数据

FP,7,1e8,1e9,1e10, , ,

FP,13, , , , , ,

FP,19, ,

FP,21,194,157,127,113,105,99

FP,27,97,96,94, , ,

FP,33, , , , , ,

FP,39, ,

!*

FL,1,48630,1.0,1.0,1.0,try ! 定义疲劳分析参数

SET,1,last ! 读入第一载荷数据

FSNODE,48630,1,1 ! 计算并存储疲劳分析节点的各应力分量SET,2,last ! 读入第二载荷数据

FSNODE,48630,1,2 ! 计算并存储疲劳分析节点的各应力分量!FE,1,-1 ! 清除以前的疲劳参数与数据

FE,1,3.88e5 ! 设定事件循环次数

FTCALC,1,48630 ! 进行疲劳评定

fini

要定义载荷步,加载并求解

进入后处理

电子分析天平操作指导书

电子分析天平操作指导书 1.0目的 明确XS205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要求、基本操作步骤、维护、保养方法,以便于按照规程进行仪器操作。 2.0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XS205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操作。 3.0职责 分析员执行本规程,QC经理及指定人监督本规程的实施。 4.0电导池常数常用测定方法 4.1 准备 4.1.1 天平电源,数据线等接触良好,输入电源必须有良好的接地。环境温湿度符合要求。 4.1.2天平应水平放置于防震台上,观察水平指示仪,调节水平支脚使天平水平使气泡应位于指示仪的中央。 4.1.3 XS205电子天平允许最大称量值为81g(0.01mg),当分度值为0.1mg时,最大称量值为210g。操作者在称量过程中不可超过此极限值,不允许称量带磁性和腐蚀性试样。 4.2 开机 接通电源,按ON/OFF键开启天平,预热30分钟。 4.3 日常校准 4.3.1 先检查零点,再用已经校准过的三个砝码校准天平2mg,50mg,80g。放在如下图中心、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五个位置,各位置示值误差不得超过最

大允许差。填写《XS205电子分析天平日常校准记录》。日常校准合格后才能称量。 4.3.2 最大允许差如下表 4.4 称量 4.4.1 按一下>O/T<键,回零 4.4.2 去皮称量,将称量纸或样品容器(如称量瓶等)置于秤盘上并从显示屏读取称量值。当稳定指示符号(*)出现后,按>O/T<键去皮回零。当样品加入容器中时,显示的是样品的净重,去皮重量保留在天平存储器中直到您再次按>O/T<键。 4.4.3 直接称量,按一下>O/T<键,回零,将样品连同容器放在秤盘上并从显示屏读取称量值,稳定读数即为要称量重量(样品连同容器重)。 4.4.4 填写《XS205电子分析天平使用记录》。 4.4.5 若当日不再继续称量,则关机。 4.5 校准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理与恢复方法初探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理与恢复方法初探 摘要:一个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预防及恢复手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运动疲劳;身体机能;恢复 Abstract: Exercise fatigue is always a key subject of sports science for a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zes mechanism, prevention and recovery of exercise fatigue in order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making deeply research. Key words: exercise; fatigue; body function; recovery 1. 研究目的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是当代竟技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我们常说,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或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就要及时消除负荷后产生的疲劳。负荷后或过度负荷后不采取有效措施使运动员的机体得到必要的恢复。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所以“没有恢复就不可以继续训练”【1】。恢复与训练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负荷—疲劳一恢复始终是运动训练中紧密相连的过程,是决定训练成败的最基本因素。训练必须达到一定的疲劳,训练时的消耗即要接近人体生理极限,又必须在极限内进行,这使得我们对负荷、疲劳与恢复三者既统一又复杂的关系很难掌握。因此,研究疲劳的发和加快机体恢复的措施已与运动训练本身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运动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与恢复措施进行研究,目的是提高对恢复过程在训练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把训练和恢复过程统一起来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加速运动疲劳的恢复速度,促进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提高。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理和生物化学机制 3.1.1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2】。 疲劳概念的研究与人类探索疲劳的研究是同时起步的,它一开始就成为疲劳问题研究的热点。1880年,莫桑( Mosso )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980年,Karlsson提出【3】,疲劳是丧失保持所需或预想的输出功率。经过近100年的历史,直至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近些年来,对运动性疲劳概念的提法已较为明确,这些提法的共同点,即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已区别于诸如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我国学者,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 3.1.2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a.“衰竭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

分析天平操作规程

电子天平操作规程(FA1104型)

文件评审单

电子天平作规程(FA1104型) 1 目的 为了正确的操作分析天平,延长分析天平使用寿命,确保检测数据的有效性,特制定分析天平的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上海越平FA1104型电子天平。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4 术语定义 无。 5 工作职责 化验室负责上海越平FA1104型电子天平操作与维护 6 工作程序 6.1环境要求 1、天平应安放在清洁、干燥、无腐蚀的稳固表面,天平罩内放置干燥剂,避免振动和气流对流,并配有防震台、缓冲隔离门。 2、天平室环境温度平均温差不得超过1℃/h,温度界限范围为20℃±5℃。6.2开机前准备 6.2.1准备 检查天平是否处于水平位置,必要时通过调节天平底部的两个地脚螺丝,使水平指示器的气泡正好位于玻璃中心位置。接通电源,按“开机”键,天平进行自检,当天平显示0.0000g时,预热30min。工作日天平应处于待机状态; 6.2.2校准 在开机状态下,清除天平称盘上的被称物体,按去皮钮,待天平显示器稳定显示。轻按“校准”,天平显示“CAL-100”闪烁字样,此时放入标值100g砝码,天平自动进行校正,当天平显示屏显示“100.0000g”时移去砝码,显示屏上将短时间出现“0.0000g”字样,天平的校正过程结束。若显示不为零,则按“去皮”键,然后重复校准,直到出现“0.0000g”为止。天平回到上次已激活

的称量应用程序或进入称量状态(可以进行称量)了。 6.3开机顺序 接通电源,显示屏出现“OFF”时,点击“开机”键,天平回零后,预热半小时。 6.4操作步骤 预热半小时后,对天平进行校准,校准包括天平自校和用标准砝码进行校准。校校准后,称量: 1.基础称量:打开天平侧门,放称量纸于秤盘中央,关闭天平侧门,按“去皮”键,待示数稳定为“0.0000g”时,打开天平侧门,将被称物放在称量纸的中央,关闭天平侧门,待天平稳定后,显示屏上的数值即为被称物的重量,读数并记录。 2.去皮称重:打开天平侧门,将称量瓶置于称盘的中央,按“去皮”键即可消去称量瓶重,此时显示数值0.0000g。将所需称量物放入称量瓶中,待天平稳定后,显示屏上的数值即为所需称量的样品的重量,读数并记录。去皮称重时应考虑“皮重”+样品重量是否会超过电子天平最大量程,若超过,则不能进行称量。 6.5关机顺序 称量结束后,按“去皮”键归零,然后按“关机”键关机,屏幕无数字显示时,天平关闭,再切断电源。 6.6关机后整理 关机后清理天平,及时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6.7 日常维护 6.7.1称量易挥发和具有腐蚀性的物品时,要盛放在密闭的容器中,以免腐蚀和损坏电子天平。 6.7.2经常对电子天平进行自校或定期外校,保证其处于最佳状态。 6.7.3电子天平搬动和运输时应将秤盘和托盘取下。 6.7.4秤盘和外壳应用软布轻轻擦净,不可用强溶剂擦洗。 6.7.5 电子天平内放置的干燥剂要始终保持有效状态(蓝色为有效,红色为失效)

分析天平操作规程

分析天平操作规程 分析天平是实验室中用来精确称量的仪器,其分度值为0.001g,也是根据杠杆原理设计而成的。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面粉灰分及精度要求0.1%的检验及测试。 二、分析天平的构造 1、外框部分:外框、底座、前门定位装置,水平调整脚等。 2、立柱部分:立柱、土字头、水准器等。 3、横梁部分:横梁、刀盒、重心砣等。 4、悬挂系统:吊耳、阻尼器、称盘等。 5、制动系统:指针、光学读数系统。 6、机械加码装置:凸轮、加码杆、加码头、指数盘等组成控制机构,此装置可以代替人工取放砝码。 二、使用方法 1、将天平罩折叠整齐,放在天平框上。 2、打开天平前门,用软毛刷清扫落在天平盘及天平内的灰尘。 3、将被称物放在托盘天平上,称出约略重量。 4、检查天平零点。打开左侧门,将被称物放在左盘中心位置,关闭左侧门。被称物在10毫克以下者,可由投影屏读出。10毫克至990毫克可旋动圈码指示盘旋钮来增减圈形砝码。(注意取放圈码时要轻缓,过快转动指示盘旋钮,会使圈形砝码跳落或变位)1克至100克可选取砝码,打开右侧门,用镊子夹取砝码盒中的砝码,放在右盘中心位置,关闭右侧门。 5、开动天平开关旋钮(注意旋动开关旋钮时,必须缓慢均匀,过快会使刀刃急触而损坏,同时由于过剧晃动,也会造成计量误差)。按指针偏移方向,再行增减砝码,至投影屏显示的读数在10毫克以内。

6、记录被称物重量,再核对一次,关好天平开关旋钮。 7、每次称量时,绝不允许在天平开启时,增减砝码,取放称物。 8、称量完毕,称物从天平内取出,所用砝码必须用镊子放回砝码盒中,关好天平门。并使圈码指示盘读数恢复到零。拔下电源。套好天平罩。 三、分析天平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SPS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例操作步骤

SPSS统计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操作与分析 实验目得: 引入1998~2008年上海市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以上平均年贷款利率与房屋空置率作为变量,来研究上海房价得变动因素。 实验变量: 以年份、商品房平均售价(元/平方米)、上海市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五年以上平均年贷款利率(%)与房屋空置率(%)作为变量。 实验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软件:spss19、0 操作过程: 第一步:导入Excel数据文件 1.open datadocument——open data——open; 2、Opening excel data source——OK、

第二步: 1、在最上面菜单里面选中Analyze——Regression——Linear ,Dependent(因变量)选择商品房平均售价,Independents(自变量)选择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以上平均年贷款利率、房屋空置率;Method选择Stepwise、 进入如下界面: 2、点击右侧Statistics,勾选RegressionCoefficients(回归系数)选项组中得Estimates;勾选Residuals(残差)选项组中得Durbin-Watson、Casewise diagnostics默认;接着选择Model fit、Collinearitydiagnotics;点击Continue、

3、点击右侧Plots,选择*ZPRED(标准化预测值)作为纵轴变量,选择DEPENDNT(因变量)作为横轴变量;勾选选项组中得Standardized Resi dual Plots(标准化残差图)中得Histogram、Normal probability plot;点击Continue、 4、点击右侧Save,勾选Predicted Vaniues(预测值)与Residu als(残差)选项组中得Unstandardized;点击Continue、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摘要】: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也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化机制及恢复手段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价值,对运动实践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通过资料文献法着重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和恢复手段做综合分析。 【关键字】:运动疲劳产生机制中枢疲劳外周疲劳恢复方法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运动,即为运动性疲劳。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才正式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运动的特定强度。从生物化学方面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二是运动能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动强度。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2.1中枢疲劳: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腺上腺素乙酰胆碱以及代谢物氨和细胞介素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2.11脑5-HT浓度升高对唤醒,失眠和心境有重要作用,可能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有重要关系。此外,5-HT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机能 2.12 D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李倩茗等发现大鼠尾核DA代谢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加。NE 和DA下降共同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这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可能原因。ACH是人体内普遍存在的神经递质。如马拉松在比赛中其血浆水平约下降40%,如果补充血浆胆碱水平或补充适当胆碱饮料,其疲劳发生将会延迟。当中枢ACH浓度下降时中枢疲劳就会发生。

2.2外周疲劳。从神经-肌肉接点致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2.21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是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纤维之间的必须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会导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使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这一现象称为“突触前衰竭”。 ACH在接点后膜堆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的代谢障碍,引起做功能力下降。 2.22肌细胞膜:及细胞膜结构、机能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肌肉的功能。研究认为,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血脂游离脂肪酸和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下降、肌细胞失钾等都对酶得活性具有潜在影响,从而引起及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降低了动作电位峰的高度和传导速度。 2.23田野等认为肌质网的生物化学功能是调节胞浆内钙离子的浓度。钙离子的转移是指肌质网钙离子的释放和重摄取。肌质网钙离子的释放导致胞浆中钙离子不足,可引起兴奋收缩脱偶联,从而影响肌丝的滑行。当肌质对网钙离子重摄取能力下降时可表现为肌纤维舒张期的延缓,进而影响横桥的摆动频率。 2.24神经内分泌学说: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是造成过度疲劳的主要机制。 2.25兴奋收缩偶联:神经冲动可以引起肌细胞膜兴奋,却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可能是兴奋收缩-偶联所致。细胞内钙离子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钙离子减少和再释放钙离子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2.26自由基损伤学说:高强度或衰竭运动导致机体自由基代谢增强,有学者认为氧自由基与膜性结构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脂质过氧化物,可破坏膜结构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并可能参加以下病理性改变:运动性贫血和血红蛋白尿、血清酶和肌蛋白升高、肌肉疲劳、延迟性肌肉酸痛等。 3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在运动训练结束后, 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仍然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这段时间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 运动的恢复

回归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中的例子

3.1.2 虚拟变量的应用 例3.1.2.1:为研究美国住房面积的需求,选用3120户家庭为建模样本,回归模型为: 123log log P Y βββ++logQ= 其中:Q ——3120个样本家庭的年住房面积(平方英尺) 横截面数据 P ——家庭所在地的住房单位价格 Y ——家庭收入 经计算:0.247log 0.96log P Y -+logy=4.17 2 0.371R = (0.11)(0.017) (0.026) 上式中2β=0.247-的价格弹性系数,3β=0.96的收入弹性系数,均符合经济学的常识,即价格上升,住房需求下降,收入上升,住房需求也上升。 但白人家庭与黑人家庭对住房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引进虚拟变量D : 01i D ?=?? 黑人家庭 白人家庭或其他家庭 模型为:112233log log log log D P D P Y D Y βαβαβα+++++logQ= 例3.1.2.2:某省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和农民货币收入数据如下:(单位:十亿元) ①根据上述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 1.01610.09357y x =+ 20.8821R = 0.2531y S = 67.3266F = ②带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因1979年中国农村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引入虚拟变量来反映农村政策的变化。 01i D ?=?? 19791979i i <≥年 年 建立回归方程为: ?0.98550.06920.4945y x D =++ (9.2409)(6.3997) (3.2853) 20.9498R = 0.1751y S = 75.6895F = 虽然上述两个模型都可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但可明显看出带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其方差解释系数更高,回归的估计误差(y S )更小,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更高,代表性更好。 3.5.4 岭回归的举例说明 企业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多种多样,那么在这些服务中哪些因素更为重要,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差异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满意度研究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国际上比较流行并被实践所验证,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利用回归分析确定客户对不同服务因素的需求程度,具体方法如下: 假设某电信运营商的服务界面包括了A1……Am 共M 个界面,那么各界面对总体服务满意度A 的影响可以通过以A 为因变量,以A1……Am 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不同界面服务对总体A 的影响系数,从而确定各服务界面对A 的影响大小。 同样,A1服务界面可能会有A11……A1n 共N 个因素的影响,那么利用上述方法也可以计算出A11……A1n 对A1的不同影响系数,由此确定A1界面中的重要因素。 通过两个层次的分析,我们不仅得出各大服务界面对客户总体满意度影响的大小以及不同服务界面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可综合得出某一界面某一因素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大小,由此再结合用户满意度评价、与竞争对手的比较等因素来确定每个界面细分因素在以后工作改进中的轻重缓急、重要性差异等,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3.5.4:对某地移动通信公司的服务满意度研究中,利用回归方法分析各服务界面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 a. 直接进入法 显然,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中,C 界面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直接利用分析结果是错误

电子分析天平安全操作规程及维护

电子分析天平安全操作规 程及维护 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

分析天平 1 分析天平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调水平:调整地角螺栓高度,使水平仪内空气气泡位于圆环中央。 调零点:旋动开关旋钮,使刻度的零位与投影屏上直线重合。较小的零点调整,可由底板下部的微动调节杆来调整;较大的零点调整,可由横梁上端平衡螺母调节。 2 分析天平的使用步骤 打开玻璃窗,应将被称样品放在托盘中央进行称量。在每次称量旋动开关旋钮时,必须均匀轻缓,过快时会使刀刃急触而损坏,同时由于过剧晃动造成计量误差。禁止过快转动指数盘,导致圈砝码跳落或变位。 对于含有吸湿性的或腐蚀性的样品,应放在密闭的容器内称量;对于热的或冷的样品应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再进行称量。 称量完毕,应做好清洁工作,然后关好开关旋钮,所称样品应从天平框罩内取出,关好天平门,并使圈砝码指数盘读数恢复到零位,拔下电源插头。 3 注意事项及维护 把天平置于稳定平整的台面上。 称量时不要开启天平的前门,应使用侧门。 随时保持天平内部清洁,框罩内应放置干燥剂,最好用变色硅胶(颜色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换)。 不要用手直接拿取称量物,要用镊子,以免手汗沾污。 在称量过程中应避免振动,所称样品不可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范围,否则易使玛瑙刀刃磨损。

电子分析天平 1 电子分析天平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调水平:调整地角螺栓高度,使水平仪内空气气泡位于圆环中央。 开机: 接通电源,按开关键直至全屏自检。 预热:天平在初次接通电源或长时间断电后,至少需要预热 30min。为取得理想的测量效果,天平应保持在待机状态。 校正:首次使用天平必须进行校正,按校正键,将显示所需校正砝码质量,放上砝码直至出现校正砝码质量,校正结束。 2 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步骤 称量:使用去皮键,除皮清零,放置样品进行称量。对于含有吸湿性的或腐蚀性的物品,应放在密闭的容器内称量;对于热的或冷的物品应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再进行称量。 关机:天平应一直保持通电状态,不使用时将开关键关至待机状态,使天平保持保温状态,可延长天平使用寿命。 3 注意事项及维护 把天平置于稳定平整的台面上。 随时保持天平内部清洁,框罩内应放置干燥剂,最好用变色硅胶(颜色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换)。 不要用手直接拿取称量物,要用镊子,免手汗沾污。 称量过程中应避免振动,所称样品不可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范围。 天平清洗前应断开电源,先用湿毛巾(把水拧掉)擦拭,再用一块干燥的软毛巾擦干。

运动生理学习题15

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一)填空题 1.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精神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2. 体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劳动、工作和健身运动,运动系统过度活动,骨骼肌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大量堆积造成的骨骼肌细胞活动能力下降。 3.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4.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可以消除。 5. 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中发展提高。 6.负荷的与是影响整体各环节功能活动能否适应整体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7. 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从直至运动神经元。 8.从神经-肌肉接点直至肌纤维内部的等,都是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9.通过整理活动,可减少肌肉的酸疼,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利用。 10.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疲劳、疲劳和疲劳。 11. 整体和局部有密切的协作关系,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但整体疲劳并非是局部疲劳的,整体疲劳更为。 12. Brooks认为,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肌工作能力降低的表现,其原因从运动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13. 爱德华兹(Edwards 1982)形象地将运动性疲劳发生原因定位于从系统到联结部位,直至骨骼肌内部,形如一条链。 14. 剧烈运动后,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发生障碍。 15. 高频电流刺激,能引起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量减少,难以引起接点后膜,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收缩。 16. 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及调节肌浆浓度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作用。 17. 运动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肌质网的机能(如ATP含量减少,酸中毒,自由基生成等),进而影响了钙离子的和作用,因此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18. 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出现。 19. 形体疲劳主要表现为、疼痛等征候; 20.神志疲劳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等征候。 (二)判断题 1.在竞技体育领域中“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这句话不正确。() 2.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3.健身运动对身体功能的刺激与竞技运动一样深刻,产生的疲劳同样很复杂。() 4.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生理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发展提高。() 5.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肌工作能力降低的表现,其原因从运动中枢到骨骼肌各个环节都有可

SPS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例操作步骤

SPSS 统计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操作与分析 实验目的: 引入1998~2008年上海市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以上平均年贷款利率和房屋空置率作为变量,来研究上海房价的变动因素。 实验变量: 以年份、商品房平均售价(元/平方米)、上海市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五年以上平均年贷款利率(%)和房屋空置率(%)作为变量。 实验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软件: 操作过程: 第一步:导入Excel数据文件 1.open data document——open data——open;

2. Opening excel data source——OK. 第二步: 1.在最上面菜单里面选中Analyze——Regression——Linear ,Dependent(因变量)选择商品房平均售价,Independents(自变量)选择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以上平均年贷款利率、房屋空置率;Method 选择Stepwise.

进入如下界面: 2.点击右侧Statistics,勾选Regression Coefficients(回归系数)选项组中的Estimates;勾选Residuals(残差)选项组中的Durbin-Watson、Casewise diagnostics默认;接着选择Model fit、Collinearity diagnotics;点击Continue.

3.点击右侧Plots,选择*ZPRED(标准化预测值)作为纵轴变量,选择DEPENDNT(因变量)作为横轴变量;勾选选项组中的Standardized Residual Plots(标准化残差图)中的Histogram、Normal probability plot;点击Continue.

梅特勒me204e电子分析天平标准操作规程

梅特勒ME204E电子分析天平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 规范实验室的设备操作,建立梅特勒ME204E电子分析天平使用及保养规程。 2.范围 适用于梅特勒ME204E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与维护。 3.实验室仪器职责 3.1 实验室检测人员使用本操作规程。 3.2 项目负责人对检测情况进行监督。 4.操作过程 4.1 开机 4.1.1 检查天平是否处于水平位置(水平泡处于中心位置,如),若没有水平,则调节天平底部的两个水平旋钮至水平位置。 4..1.2 接通电源,按“O/T”键,当天平显示0.0000g时,预热30min,即进入称量状态。 4.2 天平的校准 4.2.1 在开机状态下,清除天平称盘上的被称量物,按“O/T”键去皮,待天平显示器稳定显示。 4.2.2 长按“CAL”键,直至出现“ADJUST”。 4.2.3 短按“”键显示屏上显示“ADJ.INT”。 4.2.4 长按“”键,执行“内部校正”。 天平将自动进行校正。当显示屏上短时间出现信息“ADJ.DONE”,天平的校正过程结束。天平回到上次已激活的称量应用程序,等待称量。 4.3 称量

4.3.1 短按“O/T”键置零。 注意:当天平并非处于基础称量应用程序,请按“△─┰─△”键,直到显示屏上出现信息“WEIGH”后,放开此键,此时天平处于基础称量应用程序。 4.3.2 将所需要称量的样品放置在秤盘上。 4.3.3 等待直至不稳定度探测器“O”消失并听到稳定声音响起。 4.3.4 读取称量结果。 4.4 关机 称量完毕,确定天平秤盘上清洁无物后,按住“O/T”按钮至关机(屏幕上无显示)。 5.维护及注意事项 5.1 当天平移动后,开机前必须调整支脚螺栓,使天平处于水平状态,且不能马上开机,需要在新环境中达到平衡。 5.2 天平应该放置在无振动气流、热辐射和含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5.3 天平称量室内应放置变色硅胶,硅胶变色后应立即更换。 5.4 不允许连续校准天平。 5.5 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向称量盘吹气,只能用软毛刷清扫称量盘。 5.6 用软毛刷轻轻扫称量盘周围的烟末和灰尘。 5.7 及时用酒精棉球和干棉球擦拭滴落在称量盘上的液体状物质。 5.8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等。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 黄江镇中心小学黄志强 摘要: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是运动到一定阶段必须出现的生理变化,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人体要经过一定程度的疲劳,才能获得超量恢复,机能得到提高。消除疲劳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心理法、休息和睡眠和加强膳食营养,还有利用药物消除,都是消除疲劳恢复身体运动能力比较有效的方法。研究消除疲劳的方法有利于运动后尽快地恢复体力。 关键字:运动;疲劳;恢复;消除 前言:现代竞技体育的首要任务便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的运动潜能,不断提高运动成绩。随着竞技运动竞争的日趋激烈,运动水平也越来越高,许多运动成绩,特别是体能类项目的成绩已逼近人体极限,以致于提高1厘米或缩短百分之一秒都变得非常艰难。向人体极限挑战,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任务,愈发突现出来。为了不断地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依靠科学化、现代化的方法与手段,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竞技体育的极限化训练模式必然给机体带来最大限度的疲劳,如何快速地消除疲劳并达到超量恢复,一直是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追求的目标。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运动的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适度的疲劳施以合理的恢复手段,不仅可以促进人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更有利于人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过度的运动性疲劳不及时消除会引起运动疲劳的积累,不仅对提高运动成绩不利,而且有可能形成运动损伤,最终对健康形成损害,从而和体育运动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了解运动疲劳的发生机制,掌握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消除疲劳对提高运动成绩、增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研究首先解决的是疲劳的概念问题。疲劳概念的研究与人类探索疲劳的研究是同时起步的,它一开始就成为疲劳问题研究的热点。1880年,莫桑(Mosso)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980年,Karlsson提出,疲劳是丧失保持所需或预想的输出功率。经过近100年的历史,终于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有了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概念,大会认为运动性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现象。而有别于精疲力竭:指肌肉或器官完全不能维持运动。近些年来,对运动性疲劳概念的提法已较为明确,这些提法的共同点,即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已区别于诸如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我国学者,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 2.疲劳产生的机制 2.1 能源物质的消耗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分解供能,当跑至60-80米处,无论是一般运动员还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都会出现跑速降低的现象,即出现了运动性疲劳。究其原因是体内储存的高速率供能物质——磷酸肌酸被大量消耗,人体运动中需要的能量不得不依靠糖的无氧酵解,由于糖本酵解供能的速度约为磷酸肌酸的二分之一,所以跑的速度出现了下降。 2.2 代谢废物的积累

电子分析天平安全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电子分析天平安全操作规 程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电子分析天平安全操作规程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电子分析天平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1.1 调水平:调整地角螺栓高度,使水平仪内空气气泡 位于圆环中央。 1.2 开机: 接通电源,按开关键直至全屏自检。 1.3 预热:天平在初次接通电源或长时间断电后,至 少需要预热30min。为取得理想的测量效果,天平应保持 在待机状态。 1.4 校正:首次使用天平必须进行校正,按校正键,将 显示所需校正砝码质量,放上砝码直至出现校正砝码质 量,校正结束。 2 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步骤 2.1 称量:使用去皮键,除皮清零,放置样品进行称

量。对于含有吸湿性的或腐蚀性的物品,应放在密闭的容器内称量;对于热的或冷的物品应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再进行称量。 2.2 关机:天平应一直保持通电状态,不使用时将开关键关至待机状态,使天平保持保温状态,可延长天平使用寿命。 3 注意事项及维护 3.1 把天平置于稳定平整的台面上。 3.2 随时保持天平内部清洁,框罩内应放置干燥剂,最好用变色硅胶(颜色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换)。 3.3 不要用手直接拿取称量物,要用镊子,免手汗沾污。 3.4 称量过程中应避免振动,所称样品不可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范围。

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及判定方法

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及判定方法 二里九年制学校孙永胜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生理生化机制、中枢疲劳机制、外周疲劳机制;运动性疲劳的简易判断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自感用度。 【关键词】运动疲劳消除 1前言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运动能力或者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的生理过程。疲劳易导致损伤的发生和影响训练效果。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对疲劳的准确判定是非常重要的。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査阅大量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资料。 2.2通过对大量样本的观察,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可能机制。 3.1.1生理生化机制。 3.1.1.1衰竭说:疲劳因体内能源物资的耗尽所致。特别是糖原和磷酸肌酸(PCr)的消耗。其依据是,在长时间运动产生的疲劳,常伴随着血糖的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代生理学的许多实验材料也支持了这个假说。伯格斯特龙发现A TP和CP的储备率低于使用率时,运动就不能持久,且发现当疲劳时ATP只略微下降,而CP下降十分明显,表明CP的消耗对疲劳的产生更为重要。 3.1. 1.2堵塞说:认为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堆积造成,主要是乳酸积累。其依据是已疲劳的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而乳酸堆积会引起肌肉功能下降,使肌肉收縮减弱。 3.1.1.3 "内环境稳态失调"说 内环境里温度,酸碱度,离子浓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它依靠细胞与器官的自身调节,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的调节实现动态平衡,即维持自身稳定。当这种稳定状态被打破,造成失调时,被认为是疲劳。 3. 1.1.4 "保护性抑制"学说: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无论是体力的或脑力的疲劳,是大脑皮质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当工作时大量冲动刺激皮质相应细胞,神经细胞长期兴奋导致"消耗"增多。为了避免进一步消耗,这对大脑皮层有保护性作用。 3.1-1.5 "突变"说:"突变"理论认为当身体能量物质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兴奋性突然崩溃了,使身体的输出功率突然下降。在细胞遭受损害之前以疲劳出现迫使运动停止,起到保护作用。 3.1-2中枢疲劳机制: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从大脑皮层直至脊髓运动神经元。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改变运动神经的兴奋性,使神经冲动发放的频率减少,转而抑制。 3.1.3外周瘐劳机制:外周疲劳是对发生在外周(肌肉本身)的运动性疲劳的一种粗略的定位。当前,对外周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肌细胞膜、T管与肌浆网(SR)、线粒体、横桥等部位. 3.1.3.1神经一肌肉接点:肌肉兴奋依赖于肌肉细胞膜上运动 3.1.3.2肌细胞膜:细胞膜是运输及产生动作电位的门户。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和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胰岛浓度下降,肌细胞失钾、自由基的产生等都可以对钠泵的活性具有潜在的影响,从而引起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兴奋性发生改变,导致肌肉疲劳。 3.1.3.3肌质网: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钙离子及调节细胞浆钙离子浓度的作用,在肌肉收縮和

细解Ansys疲劳寿命分析

细解Ansys疲劳寿命分析 2013-08-29 17:16 by:有限元来源:广州有道有限元 ANSYS Workbench 疲劳分析 本章将介绍疲劳模块拓展功能的使用: –使用者要先学习第4章线性静态结构分析. ?在这部分中将包括以下内容: –疲劳概述 –恒定振幅下的通用疲劳程序,比例载荷情况 –变振幅下的疲劳程序,比例载荷情况 –恒定振幅下的疲劳程序,非比例载荷情况 ?上述功能适用于ANSYS DesignSpacelicenses和附带疲劳模块的更高级的licenses. A. 疲劳概述 ?结构失效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疲劳,其造成破坏与重复加载有关 ?疲劳通常分为两类: –高周疲劳是当载荷的循环(重复)次数高(如1e4 -1e9)的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应力通常比材料的极限强度低. 应力疲劳(Stress-based)用于高周疲劳. –低周疲劳是在循环次数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塑性变形常常伴随低周疲劳,其阐明了短疲劳寿命。一般认为应变疲劳(strain-based)应该用于低周疲劳计算. ?在设计仿真中, 疲劳模块拓展程序(Fatigue Module add-on)采用的是基于应力疲劳(stress-based)理论,它适用于高周疲劳. 接下来,我们将对基于应力疲劳理论的处理方法进行讨论. …恒定振幅载荷 ?在前面曾提到, 疲劳是由于重复加载引起: –当最大和最小的应力水平恒定时, 称为恒定振幅载荷. 我们将针对这种最简单的形式,首先进行讨论. –否则,则称为变化振幅或非恒定振幅载荷

…成比例载荷 ?载荷可以是比例载荷, 也可以非比例载荷:–比例载荷, 是指主应力的比例是恒定的,并且主应力的削减不随时间变化. 这实质意味着由于载荷的增加或反作用的造成的响应很容易得到计算.–相反, 非比例载荷没有隐含各应力之间相互的关系,典型情况包括:?在两个不同载荷工况间的交替变化?交变载荷叠加在静载荷上?非线性边界条件

数学中各种回归分析方法总结

1、稳健回归 其主要思路是将对异常值十分敏感的经典最小二乘回归中的目标函数进行修改。经典最小二乘回归以使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为其目标函数。因为方差为一不稳健统计量,故最小二乘 回归是一种不稳健的方法。为减少异常点的作用,对不同的点施加不同的权重,残差小的点权重大,残差大的店权重小。 2、变系数回归 地理位置加权 3、偏最小二乘回归 长期以来,模型式的方法和认识性的方法之间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而偏最小二乘法则把它 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在一个算法下,可以同时实现回归建模(多元线性回归)、数据结构简化(主成分分析)以及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在统计应用 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偏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建模方法。偏最小二乘法可以较好的解决许多以往用普通多兀回归无法解决的问题。偏最小二乘法之所以被称为第二代回归方法,还由于它可以实现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消除自变量选取时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在自变量间存在严重的多 重共线性时会失效。自变量的样本数与自变量个数相比过少时仍可进行预测。 4、支持向量回归 能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和局部极小点等实际问题。 传统的化学计量学算法处理回归建模问题在拟合训练样本时,要求残差平方和”最小,这样将有限样本数据中的误差也拟合进了数学模型,易产生过拟合”问题,针对传统方法这一不足之处,SVR采用“不敏感函数”来解决过拟合”问题,即f(x)用拟合目标值yk时,取:f(x) =E SVs( a a *i)K(xi,x) 上式中a和a许为支持向量对应的拉格朗日待定系数,K(xi,x)是采用的核函数[18],X为未 知样本的特征矢量,xi为支持向量(拟合函数周围的&管壁"上的特征矢量),SVs 为支持向量的数目?目标值yk拟合在yk-刀SVs(a-ia *i)K(xi,xk) 时?即认为进一步拟合是无意 义的。 5、核回归 核函数回归的最初始想法是用非参数方法来估计离散观测情况下的概率密度函数(pdf)。为了避免高维空间中的内积运算由Mercer条件,存在映射函数a和核函数K(?,?),使 得: =K(xi ,x) 采用不同的函数作为SVM的核函数K (x i,x),可以实现多种从输入空间到特征空间的非线 性映射形式 6、岭回归 岭回归分析是一种专用于共线性数据分析的有偏估计回归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改良的最小二乘估计法,通过放弃最小二乘法的无偏性,以损失部分信息、降低精度为代价获得回归 系数更为符合实际、更可靠的回归方法,对病态数据的耐受性远远强于最小二乘法。 7、半参数回归 模型既含有参数分量又含有非参数分量,其参数部分用来解释函数关系已知的部分,它是观测值中的主要成分,而其非参数部分则描述函数关系未知,无法表达为待定参数的函数部分。 8 自回归 例1. Yt = a + 3 OXt + 3 11X+ ........ + 3 sX-s + ut, 例2. Yt = f (Yt-1, Yt- 2,…,X2t, X3t, ??,?滞后的因变量(内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出现在方程的右端。这种包含了内生变量滞后项的模型称为自回归模型。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思考题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 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第二章骨骼肌肌能 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

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 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 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 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 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 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 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第四章循环机能 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