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对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使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主要医药期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结果: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涉及的品种较广,adr发生率以注射剂最多(占60.4 %),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占52.7 %)。结论:加强中药adr的宣传,合理使用中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关键词】中草药;数据库数据收集;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98—01

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临床使用历史。因其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的特点,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服用安全,可久服。但随中药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开发,中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和药源性疾病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医药工作者及病人开始关心这个问题。本文对文献报道260例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加以统计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资料来源收集1998~2002年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报道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中中国中药杂志5年期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5年的期刊)共157篇,260例。其中男性142例,女性118例,年龄(41±s18) a,4 mo~81 a。小于18 a为43例,18~30 a为34例,30~60 a为129例,大于60 a为54例。

判断标准根据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药品不

良反应判断标准[1],肯定12例,很可能164例,可能80例,可疑4例。

1 结果用药途径中药静脉给药引起不良反应152例(58.5 %)药物种类涉及17种,如:鱼腥草31例,葛根素28例,穿心莲(穿琥宁)26例,双黄连17例,刺五加15例等。口服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84例(32.3 %),涉及药物65种,如:正清风痛宁5例,鹿角胶,牛黄解毒片,生晒参,感冒通各3例等。外用或者接触引起的不良反应19例,(7.3 %),涉及药物15种,如:正红花3例,鸭胆子,川芎各2例等。

肌肉注射(肌注)引起的不良反应5例(1.9 %),涉及药物4种,如:红茴香针2例等。

2 不良反应类型与临床表现

260例中药不良反应按其临床表现和累及的器官进行分类。其中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最多,137例,占52.7 %,表现为药疹,皮疹,胸闷,心慌等。消化系统的adr 40例,占15.4 %,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22例,占8.4 %,表现为耳鸣,头痛,头晕等。血液与造血系统15例,占5.7 %,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循环系统21例,占8.1 %,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失常。泌尿系统10例,占3.8 %,表现为腰肾剧痛、尿少、浮肿、血尿、肾功能衰竭。呼吸系统9例,占3.5 %,表现为干咳、哮喘、呼吸困难、急促。内分泌系统3例,占1.2 %,表现为月经紊乱、低血糖。其他方面不良反应3例,占1.2 %,表

现为口腔溃疡、牙衄、狂躁症。不良反应的类型是多方面的,以变态反应多见,其中过敏反应占多数,一般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可痊愈,过敏性休克占9.6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差异及用药途径有关。文章中统计的死亡病例有4例。2例是由于清开灵注射液过敏而致死亡[2],1例是小儿误食龙葵果实而致死[3],另1例是口服蜈蚣粉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4]。

3 引起不良反应的前10位药

在260例由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前10位药品依次为鱼腥草注射液31例、葛根素注射液28例、穿琥宁注射液26例、双黄连注射液17例、刺五加注射液15例、清开灵注射液7例、复方丹参7例(注射剂6例,片剂1例)、正清风痛宁6例(注射剂1例,片剂5例)、脉络宁注射液5例、莪术油注射液4例。adr大多数表现为皮肤过敏,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

4 讨论

260例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在各年龄组中呈正态分布,与自然人群分布一致。青壮年(30~60a)占49.6 %。可能与该组人数多,用药机会大而相关。其次是老年组(≥60 a)占20.8 %。这是由于老年病人体质较差且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种类繁多,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缘故。

260例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以静脉注射居多,其次为口服药,再者为外用药,其原因分析如下:

4.1中草药针剂往往为复方制剂,有效成分自身或混入制剂中的

杂质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

4.2有的中药注射剂在与常用输液配伍后,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产生发热或过敏反应,或者由于ph值改变而影响成分的稳定。因此,要密切注意药物质量。

4.3口服用药adr发生率较高,因为其涉及面广,品种多,达65种。某些中药服用时间过久、剂量过大,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煎煮时间不当,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毒性越大。

4.4外用药发生的adr主要是接触性皮炎,一是因为病人本身对中药成份过敏,二是因为中药材本身的贮存、加工、炮制不当以及物理、化学等环境因素对中药材的影响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好地发挥中药治病救人的作用,提醒医药工作者注意以下几点:(1)应改变中药无毒或毒性小的偏见。医生或病人应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严重性。(2)在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成分和禁忌证。(3)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控。中药注射剂使用前要注意,产品是否是正规厂家生产、是否有批号、有效期,观察其色泽及有无沉淀,要严格避免使用那些存在澄明度问题的注射剂。(4)合理使用中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避免与其他药品(除溶媒外)混合,以免发生配伍禁忌。(5)中西药最好分开使用。若临床必需,中西药在输液中交替使用,一旦病人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可避免由于用药因素导致的不良反应。(6)询问过敏史,对有多种过敏史者,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识别过敏现象并立即给予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元瑶.药物流行病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6.219.

[2] 张晓晖,郗增新,廖靖龙.清开灵注射液过敏致死亡2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5).

[3] 赖凌燕,农淑萍.食龙葵果实致死1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1).

[4] 赵鹏俊,邹永祥.口服蜈蚣粉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之死1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