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清单

常见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清单

常见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清单

1. 行在: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

【例】捷闻,太祖幸汴梁,召达诣行在所,置酒劳之。(《明史·徐达传》)2.廷尉:古代官名。秦代设置,掌管刑狱,为九卿之一。西汉曾一度称大理。东汉后称廷尉、大理或廷尉卿。北齐到清皆称大理寺卿。

3. 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

4. 犯跸(bì):冲犯皇帝的车驾。

【例】此人犯跸,当罚金。(《汉书·卷五·张释之传》)

5. 驻跸: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例】一昨驻跸金墉,备尝游览。(《周书·宣帝纪》)

6. 赐绯:意思是赐给绯色的官服。

7. 榷酤(què gū):亦作“榷沽”。汉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始榷酒酤,垄断酒的产销。后历代沿之,用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例】举贤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汉书·卷七·昭帝纪》)8. 帑廪(tǎng lǐn):国库与粮仓。

帑:钱财;收藏钱财的府库,如帑藏。

廪 : 粮食;粮仓,如仓廪。

【例】邠虽长於吏事,而不知大体,以谓为国家者,帑廪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新五代史·杨邠传》)

9. 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10. 推轮捧毂:捧,用手往上抬。毂,古称车轮中心的圆木,上有插车轴的两孔。抬起车毂,推动车轮。比喻推荐人才。

【例】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琯为御史大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2)

1. 漕司:又称转运使。宋代官职。赵匡胤分全国行政区为十三道,设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赵匡义又分全国为十五路,并强化职责,“经济挂帅”,以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转运使。到了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所设衙门转运司亦称“漕司”,由此可见漕运职司之重。

2. 竖子:童仆;小子(含轻蔑意)。

【例】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3. 箕踞: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紧挨脚后跟,如果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就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

4. 更始:更始,意为重新开始,除旧布新,如:与民更始;另意为年号,(元年:23年二月 - 末年:25年九月)是汉朝时期汉更始帝的年号,共计3年。

【例】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汉书·武帝纪》)

5. 及笄(jī):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6. 互市:中国历史上与异族贸易的通称,起源于唐宋。

7. 桓文: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并称。

【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梁惠王上》)

8. 车驾:帝王坐的车。

【例】车驾西都长安。(《汉书·高帝纪下》)

9. 道、路、行省、布政使司:唐朝的行政区划是道—州—县三级;宋朝的行政区划是路—州—县三级;元朝的行政区划是行省(或称“省”)—路—州—县四级。明朝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州—县三级。

10. 皇考:古代对已故曾祖的尊称;对死去父亲的尊称;父祖的通称。【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3)

1.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例】凡祭祀,共其牺牲。(《周礼·地官·牧人》)

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情。(《曹刿论战》)

2. 太牢: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3. 逆龙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常以喻弱者触怒强者或臣下触犯君主等。

【例】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大唐新语》)

4. 归沐:回家洗发。后用以指官吏休假。

5. 顿首:磕头,叩头下拜,致敬,整理头发。

【例】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汉书·东方朔传》)

6. 假节: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7.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尊长坐着,己站立侍奉。

【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8.庠序:古代的乡学。用来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9. 北狄、西戎、南蛮、东夷:在我国上古时代,中原一带的人把居住在边疆的少数民族称为北狄、西戎、南蛮、东夷。如下图:

10.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例】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4)

皇室称谓

【天子】古代君主的称号。《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古代认为君权是神授的,君主秉承天意治理百姓,故称君主为“天子”。《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此天子指可汗)

【可汗(kè 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hé)、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皇帝】君主制国家的国家元首名称之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作“皇帝”。自此,历代封建君主皆称“皇帝”,俗称“皇上”。

【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自秦代始,历代相沿不改。

【皇太后】皇帝母亲的称呼。

【太皇太后】皇帝祖母的称呼。始自汉武帝。《汉书·武帝纪》:“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

【妃嫔】帝王的侍妾。妃,位次于后;嫔,位又次于妃。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yìng)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美人】妃嫔的称号。西汉始置。《汉书·外戚传序》:“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新唐书·百官志》:“美人四人,掌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自东汉至明代,历代沿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婕妤】一作“倢伃”。妃嫔的称号。汉武帝时始置,位比上卿,秩比列候。直至明代多沿置。《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时幸夫人尹婕妤。”史学家班固的祖姑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史称班婕妤。

【昭仪】妃嫔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位比丞相,爵比诸侯王。仅次于皇后。后代沿用,但其地位不如汉魏尊贵。《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上见[赵]飞燕而悦之,召入宫,大幸。有女弟(即赵合德)复召入,俱为倢伃,贵倾后宫.....而弟绝幸,为昭仪。”

【长公主】皇帝姊妹的封号。始于汉代。《明史·公主传序》:“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沿用至清代。《汉书·文三王传》:“上由此怨望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汉书·昭帝纪》:“帝姊鄂邑公主益汤沐邑,为长公主,供养省中。”《宋史·真宗本纪一》:“[真宗继位]封姊秦国、晋国二公主并为长公主。”

【大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的封号。汉代始置,沿用至清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皇后,堂邑大长公主女也。”

张守节正义:“陈皇后,武帝姑女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5)

九卿三公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秦汉通常指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三公:周时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一说指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空。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辖六部:

吏部(掌官吏的任免与考课、升降、调动等);

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等);

兵部(掌武官选用和兵籍、军被、军令之政);

刑部(掌国家法律、刑狱事务);

工部(掌各项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年龄称谓 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 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

“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 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在古代许 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五岳分别 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中 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三国 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 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荀)XXX。”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1.殿中侍御史 三国时期官名。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 2.谏议大夫 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明初曾置,旋废。 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 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唐朝的二十一位国君中,历史学家认为其中三位最为杰出,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宪宗李纯。太宗除隋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有“贞观之治”;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使国家兴盛,有“开元盛世”之称;宪宗刚毅果断,平定藩镇之乱,收服强藩,使唐重振声威,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赞颂。 4.笏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5.斋戒 斋戒有多种来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6.安置 宋贬谪官,指定地区居住,轻于编管而重于居住。 7.巡按御史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御史的一种,隋朝设置。为制衡行政机构主官的非常派的朝廷或地方官员。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防范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权益、或者是成为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8.郊使 解释为古代受命出郊迎接、慰劳宾客的使者。 9.织造 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明于三处各置提督织造太监一人,清改任内务府人员,称织造。 10.营

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

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 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 1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时候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 一、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 八、音乐文娱 九、古代服饰代称 十、古代刑罚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

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 1. 儒家文化 -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 2. 文化 -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 3. 文化 -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 4. 唐诗宋词 -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5. 四书五经 -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 6. 武侠文化 -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 价值观 -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 被广泛传播和阅读 三、结语 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 文化等重要内容。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 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 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常见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清单

常见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清单 1. 行在: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 【例】捷闻,太祖幸汴梁,召达诣行在所,置酒劳之。(《明史·徐达传》)2.廷尉:古代官名。秦代设置,掌管刑狱,为九卿之一。西汉曾一度称大理。东汉后称廷尉、大理或廷尉卿。北齐到清皆称大理寺卿。 3. 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 4. 犯跸(bì):冲犯皇帝的车驾。 【例】此人犯跸,当罚金。(《汉书·卷五·张释之传》) 5. 驻跸: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例】一昨驻跸金墉,备尝游览。(《周书·宣帝纪》) 6. 赐绯:意思是赐给绯色的官服。 7. 榷酤(què gū):亦作“榷沽”。汉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始榷酒酤,垄断酒的产销。后历代沿之,用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例】举贤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汉书·卷七·昭帝纪》)8. 帑廪(tǎng lǐn):国库与粮仓。 帑:钱财;收藏钱财的府库,如帑藏。 廪 : 粮食;粮仓,如仓廪。 【例】邠虽长於吏事,而不知大体,以谓为国家者,帑廪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新五代史·杨邠传》)

9. 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10. 推轮捧毂:捧,用手往上抬。毂,古称车轮中心的圆木,上有插车轴的两孔。抬起车毂,推动车轮。比喻推荐人才。 【例】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琯为御史大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2) 1. 漕司:又称转运使。宋代官职。赵匡胤分全国行政区为十三道,设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赵匡义又分全国为十五路,并强化职责,“经济挂帅”,以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转运使。到了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所设衙门转运司亦称“漕司”,由此可见漕运职司之重。 2. 竖子:童仆;小子(含轻蔑意)。 【例】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3. 箕踞: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紧挨脚后跟,如果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就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年龄称谓 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官职变化 1.关于任职授官的:

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

(一)敬称与谦称

(二)古代官职类常识1 (1)有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关于任、免、升、降、调动官职的词语 (三)官职类文学常识2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

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斥: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①做人质;②抵押。 18.当:判刑,判罪。后面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19.坐:①因……犯罪或犯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0.多:赞扬,欣赏。21.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变化的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授予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官署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指皇帝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仕宦:做官,任官职。仕:做官。仕进:入仕,做官。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绌、黜:废掉官职。免:罢免。夺:削除。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迁:一般指提升。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陟:进用。如《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贬:①降职。如《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②降职并 外放。如《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窜:放逐,贬官。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徙: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空缺官职。出:京官外调,外放出任地方官。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行:代理官职。 权:暂代官职。署:代理、暂任。 (7)表辞官 告老:官员因年老辞官。解官:辞去官职。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这些词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可以不译。 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往往是我们推断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其它类) 1.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2.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3.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及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4.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5.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

【文言文】必修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文言文】必修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 “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 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荆轲刺秦王 1.至易水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2.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变徵”“羽”: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4.乃朝服,设九宾

九宾:九宾之礼,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鸿门宴 1.沛公欲王关中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2.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3.妇女无所幸 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毋内诸侯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5.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都尉: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逐步虚化。 6.项王、项伯东向坐 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 为了关心同学们更好的把握语文文言文的内容,也为了让同学们深化了解古代文言文的常识,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学问点大全,供大家学习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学问点大全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开心,兴奋。《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育别人吗)。《论语十 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才智。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消失。《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叉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艳丽漂亮。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 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 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语文文言文常识

语文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拓展我们的语言思维和文化视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言文常识。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征 文言文是汉语古代语法和词汇的总称,它的基本特征是古雅、简洁、明快、凝练。文言文比现代汉语语法更加规范,更加精练,其使用的词汇和句式也更加多样化。 二、文言文的主要应用领域 文言文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古代文献阅读和翻译、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经学研究、古籍整理、官方文件书写等。在这些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文言文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词汇记忆: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词汇。这些词汇包括常用的书面词汇和古文中常用的词汇等。 (二)语法学习:文言文语法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基本句型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概念,掌握语法的基本规则和特点。

(三)阅读练习: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练习阅读可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规则,进而提高文言文的水平。 四、文言文的现代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推进,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比如,近年来文言文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学习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文言文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遗产保护、公共事务管理等领域,展现出了它远超传统领域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文言文常识的简要介绍。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文言文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我们应该以求知欲、饱学者的心态,认真学好文言文,把它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

初中文言文常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识汇总 1、袭父职:是指儿子承袭已死的父亲的爵位或官职。承袭者只能承袭比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原有爵位。 2、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外刻其功,中镌其过。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3、御史:官名,职权为弹劾百官,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4、廪饩:由官府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 5、千户:官名,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 6、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7、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8、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9、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10、茂材:原称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材”,或作“茂才”。 11、修起居注:宋代官职名称,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以作为修史材料。 12、山陵:本指山岳,旧指帝王的坟墓。有时也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 13、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明清称府。 14、《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15、宰相:是对古代中国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的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16、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 17、江州、豫章、建邺:都是古地名,也分别是现在九江市、南昌市、南京市的别称或古称。 18、江表:古地区名,指长江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江南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19、移檄:移,移文;檄,檄文。都是古代官府的文书或文告,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备,檄文多用于声讨或征发。 20、博士:古代博士的主要职责是教授生徒,国子监的最高主管称“国子祭酒”。 21、长吏:称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 22、盟主:古代诸侯盟会中的领袖或主持者,泛指同盟领袖或倡导者。比喻主要事物的主宰者。 23、天下:是东亚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字义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过,也有不同的用法,用来形容某一种地理概念。 24、祭酒: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 25、别驾: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隋初废郡存州,改别驾为长史。唐初改郡丞为别驾,高宗又改别驾为长史,另以皇族为别驾,后废置不常。宋各州的通判,职任似别驾,后世因以别驾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据悉,2015年新课标高考将增加对文言文文化常识考查,小编现将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文化常识总结如下,以供2016年高考的同学提前准备复习使用。很全面哟,赶紧收藏吧!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