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18卷5期2009年10月 自 然 灾 害 学 报JOURNAL OF NATURAL D I SASTERS

Vo.l 18No .5O c.t 2009

收稿日期:2008-05-21; 修订日期:2009-04-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077100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资助(编号:2006BAD20B01-0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专项经费资助(编号:2009AA12Z124)

作者简介:黄崇福(1958-),男,教授,主要从事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究.E -m ai:l h chongf u@bnu https://www.doczj.com/doc/f015097577.html,

文章编号:1004-4574(2009)05-0041-10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黄崇福1,2,3

(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

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3.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 要:自然灾害的研究,正在变为一门热门的学科。然而,大多数人是通过举例来回答 什么是自

然灾害? 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则干脆对此避而不谈。显然,如果对 自然灾害 这一概念没有严格的

定义,如果人们只热衷于提出各种概念模型,热衷于案例分析,则 自然灾害学 就很难上升为一门科

学内核清楚的学科。从分析定义的本质入手,梳理出下定义的4条规则,指出了现有5个自然灾害

定义的不足之处,建议了一个自然灾害的基本定义,并用它分别对 国家综合减灾 十一五 规划 中

提及的13种自然灾害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自然灾害;定义;内涵;外延; 十一五 规划

中图分类号:X 43 文献标识码:A

A discussi on on basic defi ni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HUANG Chong fu 1,2,3

(1.Key Laborat ory of Envi ron m ent alChange and NaturalDi saster ,t heM i n i stry of Educati on of Chi na ,Bei ji ng Nor malUni versit y ,Beiji ng 100875,Chi na ;

2.StateKey Laborat ory of Eart h Surf ace Process es and Reso u rce Ecol ogy ,Beiji ng Nor m alUn i versi ty ,Beiji ng 100875,Ch i na ;

3.Acade my ofD i saster

Reducti on and Emergenc y M anage men,t M i n i stry of C i vilAff airs&M i n i stry ofEducati on ,Beij i ng 100875,Ch i na)

Abst ract :Research on natural disasters ,is beco m ing a hotspot sub jec.t H o w ever ,m ost scho lars are used to an s w er the questi o n W hat is a natural disaster ? w ith exa m p les ,Further m ore ,so m e researchers si m ply avo i d an s w eri n g the questi o n .Obv iously ,if there is no strict defi n ition for "natura ld isaster",if peop le are on l y keen to put for w ard vari o us conceptm odels ,eager i n case studies ,then,its 'hard to pro m ote natural catastropho l o gy to be a scientific d isc i p li n e w it h a c lear core .Fro m ana l y zi n g the nat u re of the defi n ition,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orts out 4rules for constructi n g a defi n ition,po i n ts out the dra w backs in the ex isti n g 5defi n itions ,and then suggests a basic definiti o n of na t u ra l d isaster .By using the basic de fi n ition,the autho r defi n es 13natural d isasters wh ich are listed i n the N ational E leventh F ive-Y ear Plan for I ntegrated D isaster Reducti o n.

K ey w ords :N atural disaster ;defi n ition ;i n tension ;extension ;E leventh F i v e Year Plan

1 用定义描述概念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自然灾害?这似乎不是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甚至可以说成是 与 自然现象 有关的 灾害 就是自然灾害 ;网络资料中大量引用的则是维基百科中的表述: 自然灾害,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

这种异常现象给周围的生物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即构成灾难。 在陈颙院士和史培军教授合著的 自然灾害 一书中,干脆就避而不谈这个问题,而是在介绍地球和地球活动的能量来源后直接介绍自然灾害的特点[1]。

自然灾害 这一概念,与现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集合 不一样,并非无法寻找更基本的概念来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并非只能通过列举进行描述性定义。况且,就是 集合 这样的概念,也存在由康托给出的非描述性定义: 将具有某种特征或满足一定性质的所有对象或事物视为一个整体时,这一整体就称为集合,而这些事物或对象就称为属于该集合的元素。

定义,其实就是用已知的概念描述所定义的概念,定义的作用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

为厘清 自然灾害 的内涵,便于相关内容的表述,我们先对 概念 、 内涵 和 外延 这3个术语进行说明。

(1)概念

对于客观世界存在的对象,存在着一个 认知主体 。人们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和思考,认识到认知主体的存在。经过思维的抽象,在思想中产生了 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在思维领域,概念用来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例如, 直角三角形 这一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是 三角形,其中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至于三边的长短及其他两个锐角的大小都是特殊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

任何一个概念都是用词语表现的。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是:内涵和外延。

(2)内涵

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例如 平行四边形 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包含着一切平行四边形所共有的 有4条边,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这两个本质属性。又例如 青菜 是一个概念,它是一种植物,绿色,一般叶子直立,可食用。这是这个概念的内涵。

大量的数学概念采用内涵方式来定义。

(3)外延

概念的外延就是适合这个概念的一切对象的范围。

例如 平行四边形 这个概念,它的外延包含着一切正方形、菱形、矩形以及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青菜 这个概念的外延包含油菜、菠菜、芹菜、芥菜、葱等等。

从数学上来讲,有一个概念,相应地应有一个对象的集合。例如,有狗的概念,就有全部狗的集合。给这个集合下定义有两个方法。一是把狗的性质一个一个地叙述出来,狗有四只脚,大约有多重等等,即用集合的内涵给集合下定义。另一办法则是把所有的狗都列举出来,即用外延给集合下定义。

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广,则其外延愈狭;反之,内涵愈狭,则其外延愈广。

当母亲把狗的概念教给孩子时,并不采用经典数学的上述两种方法,内涵和外延都没有指出,只说这是狗,那不是狗,让孩子看几次以后,区别就清楚了。这样,母亲没有把全世界的狗都领给孩子看;也没有给孩子讲清狗的严格定义,而只靠极少数几个实例代表全体,就教会了孩子掌握狗的概念。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不同于内涵和外延的第3种方法,也是人类思考事物的独特的特点。但其实它是两种方法的组合。人脑中储存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概念,大多是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而形成,本质是以外延为基础,以内涵为导向的概念学习法。

用外延的方式定义 自然灾害 或许比较简单,似乎列举出大量文献提及的自然灾害,如洪涝灾害、旱灾、地震灾害、虫灾等就可以了。事实上,自然灾害举不胜举。而且,一些看似非自然灾害的现象,其实掺杂有自然灾害的成份。例如,煤矿中的瓦斯大爆炸,主要与生产安全管理不到位有关,一般不归入自然灾害研究的范围。但是,引起大爆炸的瓦斯却是来自自然界,瓦斯大爆炸也有自然灾害的成份。如果以外延方式定义 自然灾害 ,是否要列举这类灾害现象,就成了问题。如果我们将煤矿中的瓦斯大爆炸以现行管理体制为由排除在 自然灾害 的集合外,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更改 自然灾害 这个概念。如果在这样的概念上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和风险管理的体系,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将受到置疑。

用内涵的方式定义 自然灾害 则要求简洁明了,用词准确,具体地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要对 自然灾害 作出一个正确的定义,不仅要具备有关的科学知识,掌握下定义的逻辑方法,还必须遵守如下 42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8卷

的4条规则。

规则1:相称性规则,即定义概念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

例如,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 这个定义的定义概念是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被定义概念是 平行四边形 。它们指的是同一类对象,所以它们的外延完全相同。

如果违反了这条规则,就会犯 定义过窄 或 定义过宽 的逻辑错误。例如, 企业就是从事现代化生产的经济活动部门 ,就犯了 定义过窄 的逻辑错误。而 正方形是四角相等的四边形 就犯了 定义过宽 的逻辑错误。前者的错误是将 传统化生产的经济活动部门 刨除在了企业之外;后者的错误是正方形包括了 没有直角的四角相等的四边形 。

由上可见,无论定义过宽或窄,都不能准确揭示概念的内涵。

规则2:非循环规则,即不能循环定义。

在一个定义中,被定义概念是不明确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用定义概念去明确被定义概念。如果定义概念中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这就等于用一个不明确的概念去说明不明确的概念。

例如: 太阳是白昼发光的星体,而白昼就是有太阳的光照着的时候。 这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定义。其中,第二个定义的定义概念 有太阳的光照着的时候 ,就用到了第一个定义的被定义概念 太阳 。这就等于是先用 白昼 去定义 太阳 ,后来又反过去用 太阳 去定义 白昼 ,这样就犯了 循环定义 的错误。

规则3:非否定性原则,即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判断。

给概念下定义就是要揭示概念的内涵,说明它具有什么本质属性。如果定义是否定的,只能说明被定义的概念不具有什么属性,这样就达不到下定义的目的。例如: 故意犯罪不是过失犯罪。 这个定义没有正面揭示概念的内涵,不是正确的定义。

规则4:清楚确切规则,即定义应清楚确切。

这条规则就是要求定义概念必须采用科学术语,不能用含混的概念,也不能用比喻。否则不能使人明确概念的内涵,达不到下定义的目的。例如, 生命是通过塑造出来的模式化而进行的新陈代谢。 其中, 通过塑造出来的模式化 就是一个含混模糊的概念。

2 自然灾害的基本定义

我们用上述关于定义的概念和规则来判断下面5个 自然灾害 的定义是否合理:

(1)自然灾害是与自然现象有关的灾害。

(2)自然灾害,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给周围的生物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即构成灾难 。

(3)自然灾害是自然致灾因子影响的后果

[2]。(4)自然灾害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任何自然事件或力量,如雪崩、地震、水灾、森林火灾、飓风、雷击、龙卷风、海啸和火山爆发 。

(5)自然灾害指自然界中发生的、能造成生命伤亡与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3]。

第1个定义不符合规则1。这个定义的定义概念 与自然现象有关的灾害 其外延比被定义概念 自然灾害 的外延要广许多。例如,有研究表明,人类的疾病发病率、犯罪率、交通事故率,甚至是饮食量的变化都与月相盈亏有关。事故率在满月之前的两天会达到顶峰。月相盈亏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否与此有关的交通事故就是自然灾害呢?显然不是。因为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不是月相变化。

第2个定义不符合规则4。我们姑且不说是否异常才可能造成灾害,这个定义中用到模糊概念 异常现象 就不符合要求清楚确切的规则。什么样的自然现象才能称得上 异常 ,并没有明确的边界, 异常现象 就是一个含混模糊的概念。

第3个定义是联合国统计署曾推荐使用的。由于 影响 和 后果 这两个概念均过于抽象,须进一步定义,所以这个定义只能在很小的人群中使用,甚至于在2009年版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减轻灾害风险的术语

43 5期 黄崇福: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htt p ://zh .w i k i ped i a .org/w i k i/%E5%A4%A9%E7%81%BE,访问时间:2009年4月20日htt p ://d i cti onary .reference .co m /b ro w se/natura%l 20disaster ,访问时间:2009年4月21日

中,也只有 nat u ra l hazard (自然致灾因子)的条目,而没有 nat u ra l d isaster (自然灾害)的条目。

第4个定义是新编的韦氏字典W ebster s 'Ne w M illenn i u m 对 自然灾害 这一词条的解释。虽然该字典相当于中国的 辞海 ,在释词方面具有权威性,但它并不按逻辑学的方式来定义概念,给出的词条大多数不满足科学定义的要求。上面的表述只涉及了造成 自然灾害 的外因,与承受灾难性后果的对象无关,并不能揭示 自然灾害 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

第5个定义是作者在2005年由科学出版出版的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理论与实践 一书中给出的,问题在于定义中 自然界中发生的 这一限定词使定义概念的外延过广,因为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遭遇的种种灾难自然是发生在自然界中,但并非所有这些灾难都是自然灾害。

为此,本文将第5个定义中的限定词 自然界中发生的 修改为 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 ,使定义概念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本文建议的自然灾害基本定义如下:

定义:自然灾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

这里, 自然事件或力量 指明了原因, 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 指明了后果。换言之,自然灾害并是不自然事件或力量本身,而是由其造成的后果。因此,地震、洪水本身不是自然灾害,而是自然现象,只有由它们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才是自然灾害。煤矿中的瓦斯大爆炸造成的灾难,其主因是生产安全管理不到位,因此这种灾难不是自然灾害。战争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与自然事件和力量均无关,战争灾难不是自然灾害。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主因是自然事件 雷电 ,而森林被视为人类社会财产的一部分,所以这类火灾是自然灾害。

本文之所以在定义 自然灾害 这一概念时引入了一些逻辑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作者提倡对纷杂的自然灾害问题也要采取平和的逻辑推理分析方法,而反对跑马圈地、信口开河、好大喜功式的研究风格。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固守着流失的岁月和苍桑的变迁,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根据自然灾害的内涵我们可以推知,不论其成因和机制存在多大的差异,自然灾害都有下述三大共性:共性1:自然灾害均发生在地球表层。

由于地球表层的物质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所以,只有发生在地球表层,诸如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自然事件或力量才可能造成自然灾害。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地球表层巨系统,才能对自然灾害的危险性有正确的认识。

共性2:一种自然灾害常诱发或伴生其他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在由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组合成的高度复杂系统中发现的现象,所以,一种自然事件或力量常常会导至另一种自然事件或力量的出现,一些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会导至另一些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例如,地震会诱发崩塌、滑坡、海啸等其他自然灾害。一个地区的水灾往往伴生另一地区的旱灾,旱灾又容易诱发虫灾等等。地震中大量人员的伤亡可以会诱发流行疾病等生物灾害。地震一旦使燃气管道发生泄漏并同时使地下电缆外壳损坏,就有可能引发重大火灾和爆炸事故。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研究灾害链,才能对复杂的自然灾害获得更好的理解和控制。

共性3:自然灾害的强度与发生频率呈反比。

由于巨大自然力量的积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及人类具有躲避自然灾害的本能,所以,任何种类的自然灾害,巨灾发生的频率都很低,而轻微灾害却可能频繁发生。例如,在任何地震区内,超过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的频率都很低,而中小地震却频繁发生。人们择水色丰润之地而耕作,远离沙漠而居住,所以,严重的旱灾只偶有发生。虽然沙漠中十分缺水,但由于没有村庄和城市,并不会出现严重的旱灾。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灾害强度与发生频率的关系,才能合理使用有限的防灾减灾资源。

自然灾害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例如不均匀性、多样性、差异性、随机性、突发性、迟缓性、重现性以及无序性等等,不一而足。但它们并不是自然灾害的共性。例如,很多自然灾害的不均匀性只能放在一个大的地理空间里才能显现出来。从保险理赔的角度看,很难说遭受水灾的一片鱼池中有什么不均匀性。又例如,旱灾的发生一般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根本没有突发性。事实上,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自然力量的积累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地震、洪水、台风、冰雹等,这类灾害才是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而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完全就是缓发性自然灾害。

44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8卷

虽然不同研究领域、管理部门或行业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可能不同,但这并不影响自然灾害的本质属性,所以本文给出的自然灾害基本定义,不限于某一范畴。换言之,如果因不同的理解而描述客观对象的概念不同,相关的定义,必须加上某些限制,这样的定义,并不是基本定义。只有在自然灾害基本定义之上,人们才

可能用系统动力学过程的观点[4],对自然灾害系统进行有效研究,而不会由于观点不同,对客观系统的认识

产生较大歧义。

下面我们对 国家综合减灾 十一五 规划 中提及的洪涝、干旱、台风、冰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震、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13种自然灾害,用本文给出的自然灾害基本定义分别进行界定。

国内外对这13种自然灾害都做了大量研究,相关文献浩如烟海,大多数概念的形成已相当成熟,例如洪水[5]、地震[6]、台风[7]、泥石流[8]等。本文并非提出新的概念,而是对它们进行规范化,使其与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相一致。针对每一种自然灾害最新研究成果的概述,均可以形成一篇有份量的学术论文,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展开这方面的讨论。

3 我国常发生的13种自然灾害的界定

3.1 洪涝灾害

当一地长期降雨或其它原因,使山洪暴发,或使江、河、湖、海所含水体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超过常规水位时的自然现象,叫作洪水,由此造成的灾害,叫作洪水灾害,简称 洪灾 。由于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叫作涝灾。洪灾和涝灾统称为洪涝灾害,简称 洪涝灾 。

洪涝灾害是由于水流与积水超出天然或人工的限制范围,危及到了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形成。

洪水对人类社会有多方面的危害。例如直接造成人畜伤亡;冲毁或淹没建筑物与人类财产;破坏铁路、公路、通讯线路与其他工程设施;使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歉收或绝收,土质恶化;使工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断;导致某些疾病的流行;诱发某些次生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病虫害等农林灾害。

降水过多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

在农村地区的洪灾,多数伴生有涝灾。因此,洪涝灾害常常被视为洪灾。

3.2 干旱灾害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无雨或少雨而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叫作干旱。若干旱较严重,导致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与人类生活受到危害时,造成之灾害称为干旱灾害,简称 旱灾 。干旱的最严重后果是饥荒。

严格来讲,干旱可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

所谓大气干旱就是少雨、相对湿度很低的情况。大气干旱还常常伴随着高温和多风。干旱的标准,有不同的规定。最简单的干旱标准是降水量的多少。一般采用降水量(年或季)小于或等于常年的80%为小旱;降水量小于或等于常年的40%为大旱。此外,也有用降水的标准差来确定旱涝指数的,公式如下:

I =X i -X ,(1)

式中:I 为旱涝指数,X i 为某地某年降水总量, X 为该地历年平均降水量, 为年降水量的标准差。如果-1

大气干旱常常伴随土壤水分减少,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出现土壤干旱。但是,土壤干旱也可能由人类过量使用水资源或其它原因引起。一般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参数确定土壤干旱的程度。

3.3 台风灾害

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大气旋涡叫热带气旋。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超过32 6m /s 时,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被叫作 飓风? ,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叫作台风。台风登陆造成严重的人畜伤亡与财产损失或在海面使船只等颠覆沉没称为台风灾害。

45 5期 黄崇福: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台风可摧毁登陆地区的大片建筑物或工程设施,吹断通讯与输电线路,毁坏农作物或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的灾难。台风在海面上引起的巨浪可使来不及躲避的船只颠覆沉没,还会使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遭到破坏。台风带来的暴雨常常造成严重的洪水灾害。

3.4 冰雹灾害

从强对流云团中降落到地面的,其直径为5~50mm 的小冰粒或小冰块叫作冰雹。云团是指停留在大气层上的水汽或水滴或冰晶胶体的集合体。当云团的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高时,因密度较周围空气小,云团就要上升,周围的空气就要下沉,这称之为空气的对流运动。当对流运动中云团的垂直上升速度接近50c m /s 时,称之为强对流运动。云团中的水汽随着气流上升,高度愈高,温度愈低,水汽就会凝结成液体状的水滴;如果高度不断增高,温度降到0 以下时,水滴就会凝结成固体状的冰粒或冰块,降落到地面就是冰雹。冰雹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称为冰雹灾害。

虽然冰雹云的范围不大,多数不到20km 2,由于移速可达50km /h ,降雹的持续时间也比较短,一般在5~20m i n 之间,但冰雹常砸坏农作物和房屋、设施等,加之下冰雹时,常伴有强烈的大风和暴雨,冰雹灾害有时会相当严重。例如,2008年5月12日凌晨1时许,陕西省紫阳县双桥镇遭遇冰雹袭击,强降雨持续约20m i n ,冰雹直径约9~12mm,全镇直接经济损失约400万元,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411.2hm 2,绝收面积264.9hm 2 。

3.5 雷电灾害

当天空中乌云密布,雷雨云迅猛发展时,突然一道夺目的闪光划破长空,接着传来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就是闪电和打雷,亦称为雷电。就雷的本质而言,它属于大气声学现象,是大气中的小区域强烈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而形成声波,而闪电则是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

雷电灾害泛指雷击或雷电电磁脉冲入侵和影响造成人员伤亡或物体受损,其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酿成不良的社会和经济后果的事件。雷电灾害的损失包括直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及由此衍生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雷电作为自然界中影响人类活动的严重灾害之一,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也给航空航天、国防、通讯、计算机、电子工业、化工石油、邮电、交通、森林等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雷电灾害已经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 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

1989年8月12日9时55分,位于青岛市的中国石油总公司管道局胜利输油公司黄岛油库因雷击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5个着火的油罐内2万多t 原油燃烧的火焰高达300多m,大火连续燃烧了5天4夜,造成19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 。

3.6 高温热浪灾害

大气温度高,而且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引起人、动物以及植物不能适应的天气过程叫作高温热浪。我国民政部2008年5月5日印发的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通知中规定, 高温热浪 指连续5d 以上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 。高温热浪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叫作高温热浪灾害。

虽然高温热浪往往伴有干旱出现,但高温热浪不等于干旱。干旱的标准和类型划分主要突出以水分为显著特征。高温热浪的标准和类型划分则主要突出高温为显著特征,也有增加相对湿度作为辅助性指标。

高温热浪超过人体的耐受极限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甚至死亡。高温热浪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城市用水、用电紧张,引发人们心情烦躁,降低工作效率,导致交通安全等事故率上升。

高温热浪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使农林牧业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例如,使处于乳熟期的早稻逼熟,降低千粒重而减产;棉花因蒸腾作用加大,水分供需失调,产生了萎蔫和落蕾落铃现象。高温热浪还极易引发森林或草原火灾。当伴随有干旱出现时,高温热浪对农业的影响更为严重。

3.7 沙尘暴灾害

沙暴和尘暴的总称叫沙尘暴,是指由于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公里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面气层所形成的携沙风暴;尘暴则是指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沙尘暴发生时,天空呈现沙褐色,甚至红褐色。由沙尘暴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称为沙尘暴灾害。

46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8卷

http ://ne w s .i doi can .co https://www.doczj.com/doc/f015097577.html, /xa w b /ht m l/2008-05/14/content_4981643.h t m ,访问时间:2009年1月5日htt p ://www.cpcia .org .cn /ht m l/ne w s /20048/8889_9341.s h t m ,l 访问时间:2009年1月6日

沙尘暴会吹走上游农田中肥沃表土,使土壤贫瘠、农业减产;沙尘暴对下游地区的农田产生覆盖,把庄稼埋掉。沙尘暴使大量的沙尘飘浮在大气中,污染了空气,严重地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并使动物死亡等。沙尘暴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低,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并使交通事故增加。有的强沙尘暴风力达到10级以上,会使建筑物受到损伤。

目前,人们已基本掌握了沙尘暴的形成机理和活动规律,并在沙尘暴的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进展不大,减轻沙尘暴的危害任重而道远。

3.8 地震灾害

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人们通过感觉或仪器可察觉到的地面振动称为地震。由强震的破坏性引起的有害于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现象称为地震灾害。

破坏性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由地下深处应变能高度聚集部位岩石破裂、断层错动与应变能释放过程中发出地震波所引起。地球内部导致地震现象发生的活动场所叫震源。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叫震中。震源中心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震能量大小用震级衡量。由地震导致的地面运动强度或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烈度相同区域的外包线,称为等震线,通常为不规则的封闭曲线。图1是一个地震构造示意图。

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会造成建筑物、工程设施的倒塌与损坏,破坏人类生存和生产环境,并造成大量的人身伤亡。地震还会诱发火灾、水灾、冻灾,使有毒物质的生产、输送、储存设备破坏,造成的损失有时

比直接的地震灾害还严重。

图1 地震构造示意图

F i g.1 ske tch o f se is m ic structure

目前,人们还没有能力像隔天预报刮风下雨一样较为准确地预报地震。短临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笔者认为,短临地震预报尚未解决的两大原因是:

(1)地震学仍停留在假说阶段。最有影响的是弹性回跳说[9]: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

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相

变说[10]也有一定的影响: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诸如 岩浆冲击说 、 俯冲带说 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些假说均无法加以彻底证实,更没有形成像气象学中的大气运动基本方程式那样的描述物理变化过程的数学物理方程,人们无法根据这些假说较准确地预报地震。

(2)人们没有能力在地震可发生的部位直接或间接观测相关介质的物理状态,地面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还不能确知。虽然人们使用数字化、计算机、GPS 、网络技术等,已经能实时、高精度监测地下水位变化、电磁波、地球化学、地形变、次声波、温度、重力变化等,但并没有从本质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众多的案例表明,我们尚无法建立所能观测到的异常与地震的一一对应关系,据此,作者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大地震发生前一定有某种异常,但有异常则不一定会有地震发生。

目前能够较为成功地进行预报的地震,仍然停留在 大地震前,小地震频度增高 这类群震型地震上。对于突然发生的大地震,现有的任何方法都不能准确预报。宣称用其提出的科学方法能成功预测这类地震的学者,大多是用已发生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方法,基本上是马后炮。

47 5期 黄崇福: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在地震预报问题没有解决前,建筑物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最重要的措施。即使有一天预报问题解决了,建筑物抗震设防仍然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措施,因为人们虽然可以在地震发生前逃出,有效减少人员伤亡,但建筑物和其内的大量财物是无法搬走的,大地震会造成严重损失。

3.9 地质灾害

广义的地质灾害应包括地震、火山活动等由于地壳内部的自然过程引起的灾害,但我国政府从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的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第394号国务院令)涉及的地质灾害,是指与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灾害。本书采用上述条例所指的狭义地质灾害的定义,它们主要是水圈、大气圈的外力与岩石圈地质过程相结合的产物,而且往往受人类活动的诱发影响。

3.9.1 山体崩塌

在丘陵地区或山区的陡峭斜坡上,一定体积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地质现象叫作山体崩塌。狭义地质灾害中的山体崩塌,常常是多种原因综合所致,不像地震引起的山体崩塌那样主因比较明显。

3.9.2 滑坡

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雨水或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叫作滑坡。

3.9.3 泥石流

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雨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叫作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

洪流。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超过15%,最高可达80%,其密度在1 3t/m 3以上,最高可达

2 3t/m 3

。泥石流爆发时,象一条褐色的巨龙,奔腾咆哮、巨石翻滚、激浪飞溅,石块撞击的声音雷鸣似的响彻山谷。

3.9.4 地面塌陷

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受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自然现象叫作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有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前者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如,矿山采空塌陷)导致的地面塌落。塌陷区有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之分。前者是岩溶地区因地下水等岩溶作用,形成地下岩溶洞,并逐渐向地面发展,最终导致地面塌陷。后者又根据塌陷区岩、土体的性质可分为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塌陷和冻土塌陷等许多类型。

3.9.5 地裂缝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一定长度、宽度、深度的裂缝,并出露于地表面的现象称为地裂缝。这种现象有可能会因影响人类活动与社会发展而形成灾害。

地壳活动、水的作用与人类活动是导致地面开裂的主要原因。据成因可把地裂缝分为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与混合成因地裂缝3类。构造地裂缝如地震裂缝(由破坏性地震引起,因其成因具有一般性,通常作为地震灾害另作研究处理)、基底断裂活动裂缝(由基底断裂的长期活动造成,规模与危害最大)。非构造地裂缝如松散土体在地表水或地下水作用下形成的潜蚀裂缝、膨胀土或淤泥质软土胀缩变形产生的裂缝、地面沉陷裂缝、滑坡裂缝等。混合成因的地裂缝如土体中的隐伏裂隙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的裂缝等。

3.9.6 地面沉降

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因地表松散,土层固结压缩,导致局部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现象称为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又叫地面下沉或者地陷。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量抽取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石油或天然气,建造地面压强大的建筑物或工程设施等。

3.10 风暴潮灾害

由台风、温带气旋等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称为风暴潮。风暴潮形成高水位驱使海水侵入陆地造成的灾害称为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灾害与台风灾害的区别是,前者只在海岸带地区形成,而后者形成的区域则广得多。而且,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所以,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灾害,是台风灾害的一部分。 48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8卷

风暴潮范围一般为几十公里至上千公里,往往夹狂风恶浪而至,溯江河洪水而上,可使所影响的海域内潮水暴涨,漫溢上陆,吞没码头、城镇和村庄,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但有时较为缓和的风暴潮使潮位异常升高时,也可利用来引导吃水深度大的船舶出入港口航道。另外还有一种 负风暴潮 ,是由长时间的离岸大风导致岸边潮位骤降,海滩大片暴露,严重时会影响港湾与航道船舶的正常通行与停泊。

风暴潮可否成灾,从自然因素说,与风暴潮位是否和天文潮高潮重叠关系很大,也取决于风暴潮发生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与海底地形等。从社会因素说,取决于沿岸社会、经济和人口状况等。

风暴潮灾害居海洋灾害之首。全球有8个热带气旋发生区,这些区域的沿岸国家都有可能遭受台风风暴潮的袭击。1970年11月13日发生于孟加拉湾沿岸的强风暴潮灾害,夺去了恒河三角洲一带30万人的性命,使100万人无家可归。

3.11 赤潮灾害

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使一定范围内的海水在一定的时间内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由赤潮的发生给海洋的环境、渔业与养殖业造成的危害与损失称为赤潮灾害。由于赤潮起因、生物种类与数量的不同,赤潮不一定都呈红色,也可能是黄、绿、褐色等。

赤潮的发生可给海洋的环境、渔业与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与损失,并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如赤潮可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且有些赤潮生物向体外排泄的或死亡后分解的黏液,可妨碍海洋动物滤食与呼吸,从而导致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的毒素被鱼、虾、贝类或脊椎动物以及人类摄食后导致中毒或死亡;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仍会继续毒害海洋生物,或使鱼、虾、贝类死亡。

3.12 森林草原火灾

由于雷电、或自燃、或在一定自然背景条件下人为的原因导致的森林或草原的燃烧叫作森林草原火灾。因为森林和草原是人类的财富,它们的失控燃烧,自身就是一种灾难。如果森林草原火灾导致人员伤亡或其它财产损失,也是森林草原火灾的部分,属于广义的森林草原火灾。

火即燃烧现象,它是可燃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森林草原火 就是森林和草原燃烧现象,指的是森林和草原中可燃物,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与氧气快速结合,发热放光的化学反应。根据燃烧理论,森林和草原燃烧是自然界中燃烧的一种现象。

森林草原火灾,是由于火势失去人们的控制,经常烧毁森林和草原,破坏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危及人类的生命财产。森林草原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对森林和草原资源危害极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它可直接烧毁过火区域内的森林和草场植被、火灾常常引起房屋烧毁、牲畜死亡和人员伤亡,同时,防火部门为预防、扑救火灾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当地林业和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3.13 植物森林病虫害

植物森林病虫害是植物病虫害和森林病虫害的统称。

任何伤害植物或植物产品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品种、品系或生物类型都称为植物病虫害。对森林、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的病害和虫害称为森林病虫害。

植物病虫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十分严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因此损失4000万t 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 8% 。作为新的危险性病虫害,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每年给我国造成经济损失达560亿元 ,令人触目惊心。据2004年新华网公布的农业部统计资料,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达400余种 。

虽然我国森林总面积15894 09万h m 2,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6 55%,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

61%。但我国又是世界上森林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各种森林病虫鼠害8000多种,造成严重危害的有200多种[11]。2003年,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888 74万hm 2。其中,虫害718 46万hm 2

,

49 5期 黄崇福: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htt p ://www.agr.i gov .cn /gnd t/t 20051121_498097.ht m,访问时间:2009年1月20日htt p ://ne w s .x i nhu anet .co m /soci et y /2006-08/16/con tent_4970780.h t m ,访问时间:2009年1月20日htt p ://www.peop l e .co https://www.doczj.com/doc/f015097577.html, /GB /huanbao /1072/3042734.h t m ,l 访问时间:2009年1月20日

病害75 75万hm 2 。从2005年起,国家林业局发布的 中国林业发展报告 将以往统计的 森林病虫害 扩

充为包括鼠害等的 林业有害生物 。2007年,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244万hm 2,比2006年增长9 99%,检疫性有害生物进一步扩散蔓延;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迅速增加,蛀干害虫和杨树溃疡病危害严重;松毛虫、松树钻蛀性害虫等有害生物局部成灾;突发性有害生物种类增多,一些次要有害生物转化为主要种类;森林鼠(兔)害在西北地区危害加重;森林有害植物在西南、华南林地中快速扩散 。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虫害对园林植物产量、质量以及观赏价值造成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这类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是外来有害生物不断入侵,主要病虫种类出现更迭。在我国不断引入国外园林风格和园林植物种类,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丰富的同时,一些原产于世界各地区的园林植物的危险性以及检疫性病虫害随之传入我国,并扩散为害本土园林植物。外来病虫害种类传入我国以后快速蔓延,往往能够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损失较大。例如,蔗扁蛾的寄主植物种类达60种以上,仅在广东省每年平均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万元之多,为害严重时盆栽发财树虫株率可达40%,巴西木在催芽期间有30%的柱桩受害[12]。

4 结论和讨论

自然灾害的内涵是 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 。 国家综合减灾 十一五 规划 中提及13种灾害只是自然灾害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火山灾害、海啸灾害等均是自然灾害,但并没有列入,因为它们很少在我国发生。

自然灾害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因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一些过去的自然灾害可能会消失,一些新的自然灾害可能会出现,但变化的是现象,而不是概念。类似的情形是,或许将来的某一天 木头桌子 从世界上消失了,但其内涵 木头做的,放东西的 和其外延不会变化,变化的是外延中的元素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找不到了。因此,一种灾害是否属于自然灾害,不应该随着管理部门的职能变化而变化,不应该将罗列大量经济损失数据作为自然灾害研究的重点,更不应该将自然灾害的研究过于社会科学化。自然灾害的研究,还是要以研究自然规律和灾害的形成为重点。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只能作为自然灾害的相关研究看待。

或许由于一些相关部门所理解的自然灾害其内涵和外延与本文基本定义所述的有相当差距,他们关注的不是自然规律和灾害的形成,而是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虽然我国有很多的自然灾害管理部门,例如,庞大的民政救灾系统、从业人员很多的保险系统、正在发展中的各级政府应急机构,但是,自然灾害方向的研究生并没有畅通的就业渠道。这对于提高我国的自然灾害管理水平,促进我国自然灾害学的发展都非常不利。

本文建议的自然灾害基本定义和对13种自然灾害的界定,其行文和表述都有很多可商榷之处,希望在同行的帮助下将来有相应的改进。

参考文献:

[1] 陈颙,史培军.自然灾害[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A s h croft R ,Da w son A,D raperH,M c M illan J .Pri n ci p l es ofH ea l th C are E t h ics[M ].Ch iches t er :J ohn W il ey and Son ,2007.

[3] 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出版,2005.

[4] 史培军.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7.

[5] 刘树坤.国外防洪减灾发展趋势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0,2(1):2-9.

[6] 马宗晋.中国的地震减灾系统工程[J].灾害学,2005,20(2):1-5.

[7] 陈联寿.中国台风灾害及台风登陆动力过程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2,2(2):51.

[8] 刘希林.我国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研究:回顾与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4):1-8.

[9] Rei d H F .Th em echan i cs of the eart hquake [R ].The California E arthquake ofAp ril18,1906,Report of t he S tate Investi gati on Co mm ission ,

V o.l II ,C arn egi e Instit u ti on ofW ash i ngt on ,W as h i ngton,D .C .,1910:16-28.

[10] B ri dg m an P W.Pol y m orph i c trans iti ons and geological phenomen a [J].Am erican J ou rnal of S ci ence ,1945,243A:90–97.

[11] 潘宏阳.我国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2,21(1):42-47.

[12] 邹志燕,李磊.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广东园林,2007,29(2):65-67.

50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8卷 htt p ://www.forestry .gov .cn /d i stribu tion /2006/12/18/l ygk-2006-12-18-2049.h t m ,l 访问时间:2009年1月22日htt p ://www.forestry .gov .cn /d i stribu tion /2008/11/19/l ygk-2008-11-19-2067.h t m ,l 访问时间:2009年1月22日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概述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情景导入 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 新华社北京2019年6月13日电 :6月12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他强调,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一步健全防沙治沙机制,坚持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防沙治沙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指出,沙尘暴的成因极其复杂,防沙治沙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要突出抓好土地沙化预防和治理工作,全面落实防沙治沙规划,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要严格保护沙区植被,依法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充实建设内容,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思考:在防沙治沙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提示:看上文内容。 【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教师讲解】 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2.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阅读教材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 首先,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举例说明】亚洲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日本面积不大,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巴西尽管面积很大,自然灾害却较少发生。 基本属性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自然灾害知识点-减轻自然灾害

第八章减轻自然灾害 8.1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掌握) 人类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这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被称为“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 ①严重的危害性 ②突发性和渐发性 a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等。对于这种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b渐发性:如干旱、温室效应、酸雨、地下水水质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这类缓慢过程大多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 ③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如风暴潮和海水入侵分布在海岸附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一般分布在山区。 ④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a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掌握) 地震-海啸-水灾-核事故;台风―暴雨-内涝;海啸-巨浪-海面上升等 b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重大灾害称为原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出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c衍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⑤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频率(或平均发生重复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掌握) a重复发生周期: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统计出各种大小的灾害发生的平均重复发生时间,叫做重复发生周期,灾害大小和重复周期的统计关系,描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特性。 b灾害频率:重复周期的倒数叫做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一定大小灾害事件的数目。 c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低,重复周期越长;灾害越小,发生的频度越高,重复周期越短。 ⑥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避免的。 人类可以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8.2 21世纪的自然灾害 1、读图9-1,回答下列问题:(掌握) (1)在过去的30多年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增加。 (2)2006-2010年灾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自然灾害保险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子、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中选择一项填写): B 参赛队员信息表(务必填写清楚作为日后给创新学分和选拔的依据) 日期:2013年8月11 日

自然灾害保险问题的研究 摘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自然灾害比较频繁,面对自然灾害中的保险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促进农业保险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做好农业灾害保险,减少因灾害导致的农户损失,体现政府为保障国家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农业灾害保险险种方案的风险及其合理性,进而设计出更实际可行的方案。 针对问题一:基于本问要研究P省现有农业灾害保险险种方案的风险及其合理性的原因,我们采用了农作物灾害模型,在此基础上,评判分析方案的合理性,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得到农作物生命周期的时间信息,然后结合附件二的天气数据,统计分析得出P省自然灾害发生的总概率,最终得到保险公司的赔款金额,进而得到保险险种方案的合理性。 针对问题二:基于本问要求将不合理的农业灾害保险险种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其可行性作出定量分析的原因,我们采用了一种风险评估体系及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及题目数据,得到保险费率的厘定和保险金的确定,然后运用变异系数法和风险评价法,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作出评估,得出新保险费率降低了保险公司风险,对农民影响不大,且自然灾害风险度越小,对农民和政府越有利,并总结出新的评定标准。 针对问题三:基于本问要根据某省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农业保险险种方案

(完整版)了解自然灾害

了解自然灾害 武进区漕桥小学朱叶平 活动目标: 1、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理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2、情感态度: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认真完成小组分派的任务;享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提高相互欣赏的能力。 3、价值取向: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勇于在组内的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1、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电子白板播放龙卷风视频) 从刚才那段视频中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 这几位在短短30秒钟的时间里就收集了这么多的信息,还能把收集到的信息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刚才大家谈到,龙卷风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板书:龙卷风自然灾害) 2、你对自然灾害了解多少,跟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3、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相信看了这段视频之后,你对自然灾害会有更多的了解的。(播放第二段视频) 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其他的自然灾害吗?(相机板书: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 4、那到底什么是自然灾害呢?(电子白板出示百度截图,了解自然灾害)你们想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灾害吗?那我们就围绕“了解自然灾害”在今后一个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 二、确定研究小主题。 1、小组商讨。 关于自然灾害,你想研究哪一种?这样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商量一下,确定一个感兴趣、也便于开展研究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 (学生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小主题) 2、汇报交流。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同步测试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20世纪全球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据此回答问题。 1.这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的特点是 A.灾害种类多但灾次较少 B.灾害种类少但灾次频发 C. 灾害种类少且灾次较少 D.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2.下列自然灾害种类对我国危害最严重的是 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火山寒潮泥石流 A. B. C. D. 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而严重,主要是因为 A.气候类型多样 B.地形复杂多样 C.地域辽阔、幅员广大 D.独特而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4.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台风、寒潮、洪涝、干旱极其严重,这主要是 A.幅员广阔,纬度跨度广 B.多山的地形,气候复杂 C.地势西高东低,海洋气流极易深入 D.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季风环流 5.中国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主要是 A.大陆面积最广,地质条件复杂 B.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较大 C.大陆内部断裂构造多,岩浆活动频繁 D.地处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运动活跃 6.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比在西部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的原因是 A.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B.东部距离海洋近 C.西部地区地形状况复杂 D.东部地区平原面积广大 7.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 A.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沿岸地区 B.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及四川盆地 D.四川盆地及珠江流域

8.我国自然灾害点位主要集中在 A.东部 B.西部 C.西北部 D.西南部 9.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对应点不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旱灾多发 B.台湾省——地震多发 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 D.黄淮海平原——低温冷害严重 10.形成我国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①国土面积广大②人口纵多③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⑤灾害灾次频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1.我国西部地区灾情主要表现为 A.受灾人口多 B.牲畜掉膘或死亡 C.农作物成灾面积大 D.农作物受灾面积大 12.海南岛和台湾岛属于我国的 A.海洋灾害带 B.东南沿海灾害带 C.东部灾害带 D.中部灾害带 13.西部牧业灾害具有更大的风险和更重的灾情是因为西部地区 ①草原面积广阔,经济落后②经营粗放,靠天养畜③自然灾害种类多样④农业受灾体脆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青藏高原灾害带的主要灾种有 A.地震、霜冻、干旱、滑坡 B.旱灾、病虫害、沙尘暴、泥石流 C.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 D.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 15.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填空并回答: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教师讲解】 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2.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阅读教材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 首先,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基本属性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举例说明】亚洲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日本面积不大,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巴西尽管面积很大,自然灾害却较少发生。 【学生活动】作教材P.5活动题。 【点拨】(1)分析孟加拉湾沿岸风暴潮频发并导致灾情严重的原因:①地理位置特殊,是飓风多发区②湾口呈喇叭口朝向印度洋③沿岸地势低平④人口密集 (2)孟加拉国多水灾的原因 ①地势低平②是两条大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入海口,地势低洼,易积水③印度洋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在西南季风强烈的一年会形成较大的水灾④北部是喜玛拉雅山脉,水流迅即⑤孟加拉湾沿岸风暴潮频发 其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举例说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却是不确定的。 阅读图1-7,明确: 自然灾害的次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举例说明】我国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中分别发

《自然灾害》教案(1)

《自然灾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自然图片,自主思考,辨析什么是自然灾害。 2.利用教材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3.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二、能力目标: 带着问题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验,探讨防灾减灾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 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在网络上查找和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和新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对于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而,自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长远来说,所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我们了解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在几亿年前还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们慢慢地发展,一点点变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而未来,它们还将继续改变。不过这种变化是十分缓慢的,缓慢到我们几乎感觉不出来。然而自然的变化也并非都是缓慢

的,有一种自然变化会比较激烈,有时是大地的震颤,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有时是天气的突变,来一场暴雨台风,或者突然的一场干旱,这些都是自然的激烈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这种自然的变化,看看自然的激变给我们带来的破坏,也就是自然灾害。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自然灾害的呢?(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课件展示)自然灾害图片,思考自然灾害的概念,找出四幅图片的共性,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结果,最终总结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 例如:旱灾图 降水较常年偏少──造成用水紧张──农田由于缺水而出现干涸 结果:由于缺水导致减产或绝收 其他的几幅图可以依此分析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出现异常的变化,并且造成了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巩固练习】──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造成196人死亡 (2)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造成75人死亡 (3)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81人,失踪284人 (4)太平洋海底发生地震 【提问】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判断上面的4个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理由

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研究与实践进展

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研究与实践进展* 袁艺 摘要: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是科学开展灾害管理工作的基础。灾情评估以单次灾害过程的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以及区域灾情评估为主要内容,基于历史灾情统计资料的评估方法、基于承灾体易损性的评估方法、现场抽样调查统计方法、遥感图像或航片识别法、基层统计上报方法、经济学方法等是灾情评估的主要方法。灾情评估的目标从对灾情的估算和统计扩展到对灾情大小的分级,评估内容上逐步重视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评估方法上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建立灾情评估系统是灾情评估研究与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内外研究和实践成果在减灾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亟待加强,迫切需要形成包括对单次灾害过程的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以及区域灾情综合评估在内的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体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方法体系。 关键词:灾情评估;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区域灾情评估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志码:A 1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快速城市化、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和巨灾不断发生,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人类的生命、生产、安全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1],促使人类社会日益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我国也同样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新的灾害多发期,自然灾害呈现极端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特别是2008年相继发生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情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从广义角度讲,灾情是各种灾害发生情况的简称,包括灾害发生的范围、强度、次数及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和社会经济影响等。从狭义角度讲,灾情是灾害造成的各种损失情况。本文以狭义的灾情评估为核心,兼顾广义的灾情评估。灾情评估工作贯穿整个灾害管理工作,客观的灾情评估是一切灾害管理工作的出发点。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英国等就开始了单灾种和多灾种的灾害灾情评估研究,逐步在相关的减灾法规中强调灾情调查、统计、评价以及据此确定的减灾责任与救灾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灾害的风险管理。2005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形成了《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 2005—2015年兵库行动纲领》,提倡各国政府应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其中强调加强灾害损失评估,加强分析、总结并发布灾害发生率、影响和损失情况的统计资料。 随着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不断引入,灾情评估也逐步得以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灾情评估研究和实践较多,已趋于成熟。在美国,灾情评估发展历史久,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紧急事务所联合国家建筑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同研制了一套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系统——HAZUS系统,主要包括对地震、洪水和飓风等灾害的评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灾情评估技术方法体系。2006年2月,美国政府发布了对卡特里娜飓风的联邦应对工作经验教训的评估报告,对飓风的人员伤亡、损失和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日本,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会评估灾害损失,包括河流、道路、林业和渔业设施、教育设施、卫生及福利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等,私人智囊团及当地政府也开展相关评估, 2003年10月,日本中央防灾委员会组织成立灾害教训技术调查组,该组织将灾害损失状况、当局应急、对人们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影响等信息进行分类归档,以供分析研究。在澳大利亚,紧急事务部门和气象部门共同开发了一套灾害评估工具(EMA)对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在意大利,民防部建立了地震应急系统,形成了灾害发生后的3个阶段的快速评估,第一阶段就是在发震后数分钟内利用地震模拟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评估;第二阶段是在震后10分钟到2小时内的动态评估;第三个阶段是人员到达地震现场的调查评估。 国际组织对灾害评估工作也较为重视,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较为大型的灾害评估工具,包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2青海气象2007年第4期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王 (青海省气象局 墓 西宁610001) 摘要: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 本文从自然灾害属性,特点和应急特点人手,探讨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注重和加强的工作,即:自然灾害应急管 理,监测,预警是起点和首选策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主线;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自然灾害应急 管理的基础;全民应急意识是有效应急的重要资源;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是自然灾害应急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1引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增强全社会防灾减 灾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重要利益问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 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加强应急管理,是维 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政治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2自然灾害的属性及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 2.1自然灾害的属性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把突 发灾难性事件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现代汉 语词典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水,旱,病,虫,鸟,兽, 风,雹,霜冻等自然现象造成的灾害.据此定义,自 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引发灾害的致灾因素是由自然现象引起的,其严重程度是由自然现象的变异程度决定的.其社会属性包括其承灾体是由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以及物质与人群的承灾能力. 2.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是世界上危 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暴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教学重点】 1.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知识链接】 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毁;东南亚及南亚各国连遭暴雨袭击,造成洪水大泛滥并引起山崩等。1988年世界人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灾难的一年。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不测风云也就是大自然发怒、施暴,它会影响环境,威胁人类生存。所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区别以下概念

常见自然灾害与意外的防护研究结题报告

常见自然灾害与意外的防范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1.课题批准立项时间:2014年1月13日 2.立项级别:国家级立项课题 3.课题类别:立项课题 4.学科分类:教育管理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一)问题的提出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 保障学生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是学校的基本职责。近些年来,我省以至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平安校园建设和有效地实施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范围、安全教育的形式、安全教育的队伍建设及技术防范工程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中小学的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从事学校教育的领导、教师都在积极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研究”。学校的安全管理是学生

安全教育的保障体系,本研究以中小学学校的管理者为研究对象,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折射出学校安全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剖析校园的安全隐患及校园安全工作的不足之处,为有针对性改进校园的安全环境提供依据。 当前,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的会议年年开,红头文件经常发,各地制订的“安全条例”、“安全工作手册”比比皆是。各校也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有的还采用了军事化的封闭管理模式等。然而各地的安全事故仍然频发,其根源在于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未能从“源头”上加以根治。在保障校园安全的措施、方法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防范体系。尤其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更是匮乏。因此,要真正杜绝学校安全隐患,防止校园意外事件发生,确保学校安全,将校园安全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乃至消除,我们认为,构建学校安全防范体系,是实现学校安全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案件屡屡发生。由此引发的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教育纠纷与日俱增。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纠纷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事故责任承担的主体上。但由于种种原因,事故责任承担的主体很难确定。一方面,我国中小学教育主要处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公共性、公益性是所有学校共有的特点,但由于中小学校在经费来源、设置功能以及受教育者群体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与其他组织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纠纷主体,有自身特殊性,以及相应关系的紧密性与持续性。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纠纷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性与

自然灾害问题研究

2013河南科技大学第十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题目编号中选择一项填写): D 题目: 参赛队员:

D 自然灾害保险问题 摘要 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自然灾害保险问题。我们的思路是:首先明确了投保人、保险公司和政府三方面的关系。然后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建立了自然灾害发生概率的数学模型并对量化标准和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统计,最终近似地给出更为合理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统颁条款。在建立、求解模型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解决了三个重点:1、利用统计分析概率的数学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得出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2、由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设计出实际可行的农业保险统颁条款,使其保障投保人、保险公司和政府三方面的利益3、通过对网上大量资料的查询我们建立了合理的量化标准,从而制定出了河南省的相对更为合理的农业保险条款。 本文对问题的解决原则:在合理简化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合理的定价原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作物保险方案。

一、问题重述 根据2013年3月5日《环球时报》转摘美国《商业周报》的相关报道,“在2012年全世界发生的10大自然灾害中,有4场是发生在中国。包括3场严重的夏季洪涝灾和席卷苏鲁冀等沿海地区的台风‘达维’造成的灾害。另外,还有很多地区遭受了严重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共造成290亿美元的损失,但通过投保由保险公司赔付的比例仅占总损失的4%左右,这个比例相对美国的自然灾害保险赔付率相差甚远。”另据报道:“2013年3月20日发生在广东、广西等省部分地区的一场大风和冰雹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3亿多元。”这个事实警示我们,中国需要重视和加强自然灾害保险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针对严重自然灾害的保险体系建设和对策方案的研究,推动由政府主导的自然灾害政策性保险方案的实施。 农业灾害保险是国家政策性保险之一,即政府为保障国家农业生产的发展,基于商业保险的原理并给予政策扶持的一类保险产品。农业灾害保险也是针对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信息化及市场建设共同构成整个农业现代化体系。农业灾害保险险种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基于投保人、保险公司和政府三方面的利益,按照公平合理的定价原则设计,由保险公司经营的保险产品,三方各承担不同的责任、义务和风险。农业灾害保险分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两大类,现有几十个险种,因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和作物种类不同,其险种和设置方案都不尽相同。农业灾害保险除遵循保险的共同原理外,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其损失规律有别于人寿保险和通常的财产保险(如汽车险)等。政府作为投保人和承保人之外的第三方介入以体现对国家安全和救灾的责任。附件1给出了P 省种植业现行的部分险种方案,请你们从实际出发,查阅和参考附件中的数据资料,通过分析建模,研究解决下面的问题: (1)对附件2中的数据做必要的统计分析,研究P省现有农业灾害保险险种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其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 (2)针对P省的具体情况,选取其中部分农业灾害保险险种,设计更实际可行的农业灾害保险的险种方案,包括标的、保险金、保费、费率、赔付率、政府补贴率等;并对方案的有效性(即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风险大小)及可行性做出定量分析。 (3)将你们的模型推广应用。根据某省(市、区)的实际情况(或参见附件3),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随堂巩固自测自评湘教版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对点练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南极无人区冰山相撞 B.2017年7月26日,G80广昆高速岑兴段发生车祸,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伤 C.2017年7月6日,菲律宾中部地区发生6.5级强烈地震,造成2人死亡,至少72人受伤 D.2016年4月22日,黑龙江双鸭山市双桦煤业公司三井发生瓦斯爆炸,造成4人死亡 2.下列可以正确表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灾害关系的是( ) 解析:第1题,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可知,C项既有自然变异的诱因,还造成了人员伤亡,因此属于自然灾害,B、D两项属于人为灾害。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三者之间的关系。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属并列关系。 答案:1.C 2.C 对点练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3.2017年7月,浙江杭州、金华、丽水多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最高气温将达40 ℃。与形成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有关联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B.风暴潮 C.干旱D.寒潮 解析:选C。形成我国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应是反气旋,受其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易形成干旱。 4.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旱、洪水的发生都有严格的周期性规律

B.“百年一遇”指的是每10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 C.自然灾害的过程、损害结果具有不重复性 D.不重复性是指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具有周期性 解析:选C。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干旱、洪水、地震,但没有严格的周期性规律;自然灾害的过程、损害结果具有不重复性。 下图为不同自然灾害持续时间对比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自然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 A.地震、火山喷发、洪涝、干旱 B.火山喷发、台风、泥石流、洪涝 C.滑坡、寒潮、风暴潮、洪涝 D.泥石流、地震、飓风、干旱 6.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下列灾害链表达错误的是( ) A.寒潮→低温→霜冻 B.台风→暴雨→洪水 C. D. 解析:第5题,自然灾害中,干旱持续时间最长,地震持续时间最短。第6题,泥石流的发生往往与暴雨有关,C选项中干旱诱发泥石流的表述错误。 答案:5.A 6.C

自然灾害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f015097577.html, 自然灾害论文题目 一、最新自然灾害论文选题参考 1、基于神经网络的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研究 2、2006年中国安全生产事故与自然灾害状况 3、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4、对称性与部分重大自然灾害趋势研究 5、中国近期自然灾害程度的区域特征 6、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7、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组合规律 8、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组合规律 9、我国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机制研究 10、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Ⅰ):完备性评价 11、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机理(一)──基于实地调查与统计资料的分析 12、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Ⅱ):责任矩阵评价 13、自然灾害的物元分析灾情评估模型初探 14、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15、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 16、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在自然灾害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17、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 18、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 19、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

https://www.doczj.com/doc/f015097577.html, 20、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Ⅰ:理论部分 二、自然灾害论文题目大全 1、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2、5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初步研究 4、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5、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 6、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 7、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 8、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分级方法论探研——以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为例 9、自然灾害研究的新趋势──社会易损性分析 10、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研究与实践进展 11、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 12、山东省气候变化及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13、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信息矩阵方法 14、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15、自然灾害链式效应结构关系及其复杂性规律研究 16、中国海岸带自然灾害与环境评估 17、地球长波辐射(OLR)遥感与重大自然灾害预测 18、论我国政府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 19、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 20、自然灾害的影响及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讲 自然灾害概述 ● 复习要求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分析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分布和危害; 3、说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热点提示 1. 结合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气象、地质灾害,分析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类型 2. 以自然灾害的分布图或灾情统计资料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灾害带的分布、危害 ● 知识整理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理解:诱因:自然变异 承灾体及灾情: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造成危害。 2.特点 (1)广泛性和区域性 ①广泛性:分布范围广,只要有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发生; ②区域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①周期性:主要自然灾害中,无论是地震还是干旱、洪水,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②不重复性: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和灾害之间的联系性两方面 (5)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可以防御,人类应正确认识自然灾害,以积 极的心态应对自然灾害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 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大体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类,具体分析如下: 特别提醒:除了上述灾害外,气象灾害还有大风、干热凤、龙卷凤、低温冷冻、冰雹、雪灾、雷暴、连阴雨、冻雨、雾、沙尘暴等。 2.地质灾害

特别提醒:我国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1)地形与地质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地质构造复杂; (2)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强度大; (3)人类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地质灾害。 3.海洋灾害 (1)主要类型;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2)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及分布 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4.生物灾害 指在农作物、森林、牲畜中暴发或流行的病害、虫害、草害、鼠害。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于广义的生物灾害。 【例l 】(2008·山东文综改编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第20卷第2期2018年6月防一灾一科一技一学一院一学一报J.ofInstituteofDisasterPrevention Vol.20,No.2Jun.2018 宋代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廖玉凤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一071002) 摘一要:近年来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史研究成为热点三通过对大陆地区辽二宋二西二夏二金时期自然灾害史研究的总结得出,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史的研究中,关于宋代自然灾害的研究较多,其他政权的研究成果较少;宋代灾害研究成果以荒政为主,各类自然灾害研究中生物灾害二海潮灾害等研究较少;还有不少使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提高灾害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三关键词:宋代;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44;X43一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047(2018)02-0091-06 收稿日期:2018-05-02 作者简介:廖玉凤(1993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代灾害史三 一一自然灾害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依旧深远三辽二宋二西夏二金时期,自然灾害频仍,对各个政权的内部政治结构二各政权的关系变化以及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催化作用,对这一特殊时段自然灾害的研究能够使人们对这一历史时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三 1一宋代自然灾害史研究现状 1 1一宋代自然灾害史研究现状总述 对于辽二宋二西夏二金时期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所基于的史料有地方志和记录灾异二灾情二救灾等的相关官私文献三近人对古代灾害文献进行整理,出版了许多灾害史料汇编,从各代方志中整理灾害史料的有来新夏主编的‘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灾异志(全90册)“(学苑出版社,2010)二贾贵荣,骈宇骞选编的‘地方志灾异资料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二李德龙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收藏所编成的‘云南气候与灾异资料辑录“(学苑出版社,2011)等;还有很多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史料整理著作,如‘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1999)二‘山东历代自然灾害志“(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情报资料室, 1979)二‘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气象出版社,1985)等三近人还根据古代自然灾害编成了 各种年表,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及异常年表总集“二张秉轮二方兆本主编的‘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二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1976年编印的‘江苏省近两千年洪涝旱潮灾害年表“等三近年来,电子资源快速发展,灾害史数据库应运而生,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二历史自然灾害数据库;方修琦等建立的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数据库等等三 有关宋代自然灾害史的通史性研究著作有邓 云特(邓拓)的‘中国救荒史“[1],该书通过对中国远古至中华民国时期历代自然灾害演变趋势和特征的探讨,清晰地揭示了中国历代救荒思想的全貌和发展脉络;陈高佣主编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2]将秦朝至清朝2000余年的天灾人祸以年表形式予以记载,资料丰富二内容翔实;张剑光著‘三千年疫情“[3]对秦朝至清朝的传染病的史实和规律进行了总结;李文海二夏明方主编的‘中国荒政全书“收录了宋及以后朝代士人著录的救荒书三这类著作还有宋正海主编‘中国古代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二张兰生教授主持编绘‘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二张波等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二李向军著‘中国救灾史“二高文学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史四总论“等等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