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甚:为什么。云山:田园。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抵死:终究,毕竟。

14.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 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C. 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和规划。

D. 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15.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5. 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 - 15题。

郡斋

明•李攀龙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

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

【注】郡斋,李攀龙由刑部外调任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知府时的官邸。金虎署,

刑部。玄经,指道教经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反诘语气起句,突兀而起,写诗人在刑部履职名声卓然,次句转接而出,叙写自己却被外放邢州,蕴含着无限感慨。

B.颔联以“折腰”“白眼”两词描摹了官场生态,道出官场之丑恶,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人情淡薄,这是诗人无法忍受的。

C.颈联中诗人以“狂生”自诩,道出自己因耿正孤傲,与世道落落不合而困顿风尘,故而生发出宦海漂忽不定的深沉慨叹。

D.尾联的“病起”是因病或假借生病之意,“拟草玄经”乃皈依道家之心迹,诗人此时已生致仕之意,只是还未能完全解脱。

15.请分析全诗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6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注]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 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形象生动,显示出作者愁绪极深。

E. 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5. 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八尺

顾炎武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巳白头。

【注】八尺,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八尺又形容为八尺孤帆。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本诗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出一个苍远悲愁的场景,这叶孤帆犹如飘零无依的诗人。

B.颈联写诗人驾着孤帆来白帝访刘备,下江东问孙仲谋,采用了虚写的手法。

C.颈联写海上的鱼龙、山中的草木,寄托着作者心中绵绵的愁绪和遗恨。

D.本诗沉郁深厚,感慨兴亡,悲沉苍凉中带着一些激越之感。

15.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人洞庭

宋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15.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塞垣:边防城池。戛(jiá)敲击。骅骝,周穆王的八骏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14.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描绘了边塞景象,意境苍凉。

B.诗人着意勾勒平沙千里中的“雕弓白羽”和“骏骅骝”,为此后的抒情蓄势。

C.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诗人想起了汉代王昭君的故事,忧愁袭上心头。

D.上片主要是实写,凸现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飒爽英姿,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15.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5.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6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3. 下列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作品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是谁在衙中种下这几百竿萧萧绿竹呢?陪伴这些透明澄澈的绿竹吟诗最适合我这做闲职的。

B.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颔联写竹子不与妖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C. 颈联写竹声萧萧拂过诗人的琴,顿生雅致的情趣;竹影映在棋局上,更增加了诗人下棋的兴致,饶有雅趣。

D. 诗人托物言志,既是咏竹,更是自喻,表达了诗人不争宠邀名、坚守高洁的情操和不畏严酷环境、顽强抗争的品格。

14.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

十、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故都

韩僵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藁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谖无路学鸣鸡。

【注】故都:此诗是作者受权臣朱温嫉恨,被驱逐出朝,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的。池禁:指宫中的池塘。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来比喻追悔不及。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宠的美人。冯谖:战国时为孟尝君效忠的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以脱身。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通过想象描绘了迁都之后长安城的巨大变化,“遥想”“亦自迷”也暗示诗人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

B.颔联承接首句,集中描绘宫苑的荒废,用笔细致传神,在点面结合的描写中反映了诗人想象中的故都近貌。

C.颈联直接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垂涕”的动作描写再加上“空”字,有力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形象。

D.诗歌前半部分侧重写景,后半部分侧重抒情,凄婉又激越,跌宕起伏,撼人心魄,有杜甫“沉郁顿挫”的特点。

15.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红。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9. 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10.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十二、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刘克庄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B.“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以实现自己的高才雄略和济世的使命。

C.“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描绘出自然界的诸多色彩,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D.这首送别词一扫“徬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

15.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一、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①

14.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注意把握诗词的手法,然后要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 B,这里使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而不是比喻。根据理解“惊弦、骇浪”象征的是黑暗的时局。故答案选 B。

15. ①表现退隐之志:借猿鹤的话曲折表现对归隐的向往。

②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秋江上”三句,点出词人归隐原因,表达对官场的厌恶。

③表达了对崇高品质的追求:设想隐居后亲手种植竹、梅、菊、兰,表达词人对坚贞高洁品质的向往。

④书写了爱国之志:“怕君恩未许”一句,委婉流露出词人不忘复国、积极从政之心。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情感的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诗词的情感主旨,往往体现在作者的身世命运、言语言辞之间,所以考生要注意结合诗词原句进行把握。例如本词中“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小舟垂钓种柳闲情,这足以体现出作者归隐的心态。“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沉吟了这么久,怕君王不许自己的心愿,所以内心还在徘徊矛盾,这足以体现出辛弃疾想要报国但是却找不到报国的机会,内心的壮志难酬的愁苦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词中,上片以闻杜鹃起兴。杜鹃常在夜间啼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

二、捣衣杜甫

14.C(对诗歌第五、六句的理解有误。“宁辞”,岂辞的意思。我哪敢因体力疲倦而对捣衣有一丝怠懈呢,应该尽心尽力把衣服做好,早点寄往丈夫征戍的边地。)

15. (1)音,指砧声。思妇寄一腔苦情于捣衣,盼望丈夫能够听到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音”字是对全诗捣衣之故与捣衣之事的总结。(3分)(2)表面写捣衣的声音响彻云外,实际上这正是思妇爱情和苦心的传达。著一“音”字,全诗情感的表达显得含蓄浑厚。(围绕总括之意,从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两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三、郡斋①明•李攀龙

14.(3分)C颈联中诗人深沉慨叹知音难觅。

15.(6分)①愤懑不平。首联“谁大名”、颔联“那堪”写其心境,颔联“折腰…‘白眼”刻画官场生态,诗人由京官外调,深切体验官场之丑恶,内心愤慨抑郁。②孤独感伤。颈联诗人从对官场的反思转入对人情世事的思考,以“几知己…‘落落”言其难觅知音的寂寞失意。③厌倦无奈。尾联以“病起少吏事”写诗人宦情已冷,“拟草玄经”句则表露仕进之心虽无但又未能完全解脱的矛盾与无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悲秋杜甫

14、DE 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诗歌第五句写作者心中满怀愁情,从

纷乱的愁绪缝隙中看到飞鸟高翔而过,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所以D项分析错误。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E项中“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理解错误。

15、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之情;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五、八尺①顾炎武②

14.(3分)D(没有激越之感。) 15.(6分)①家国沦亡以后凄惶悲伤、飘零无依的心情;②在明末清初动荡中作者不屈从命运安排、期望挽救衰颓国势的民族情感;③往事不堪回首、旧日的希望只换来鬓发斑白的深挚的悲痛。(每点2分)

六人洞庭宋湘

14.(3分)B 15.(6分)①赞美。“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②景仰与缅怀。“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屈原。③抑郁不平。因政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欲读悲秋赋”,以抒抑郁不平的愁绪。④焦虑与无奈。“又怕鱼龙跋浪听”,因小人当道,作者不敢缅怀古人,不敢抒发胸臆,充满焦虑与无奈之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七、水调歌头黄庭坚

14.D【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隐隐”以下句由昭君的青冢引起的“闲愁”,体现的是对国运的深长忧思,前后情感色调并不一致,故不能说“奠定全词的基调”。

15.①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如“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翠蛾羞”。

②对汉代和亲政策的批判。“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却“不减翠蛾羞”。

③对宋朝边备废弛、求和苟安的讽刺。词作借古讽今,结尾二句用反语,表面是歌功颂德,实则对当朝执政者的软弱进行了辛辣讽刺。

八、秋兴八首•其七杜甫

14.B(昆明池中有东西相望的织女、牵牛两石像,又有石刻鲸鱼,织女星夜出,故织女机丝沐于夜月之中,但一“虚”字见出昆明池之寥落荒凉,牵牛、织女之景无人玩赏而为徒然。秋风拂过石鲸,似乎石鲸有知,亦为乱离感慨而激动得鳞甲都在秋风中动起来。一种物在人非的意韵弥满诗句。)

15.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6分)

15.参考答案: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足见兵戈乱离之状。菰米的黑色,给人以沉沉之感,暗写诗人心绪的沉重。“漂”字,不仅写出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漂零蓬转的生涯。“露冷莲房”一语,“冷”字不仅表现了秋天莲房之露冷,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之感。粉红之坠象征着繁华落去,影射了国运的衰颓和自己人至暮年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总之,本联中虽无一字写情,却在具体意象的营造中,把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对盛世的缅怀、对个人身世的喟叹交汇在一起。(1条2分,答出三条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秋兴八首》中“昆明池水汉时功”这首,极写苍凉景象,在意象的营构和造语的灵幻上颇具匠心。《升庵诗话》卷九云“杜诗‘波漂菰米沉云黑’,言人不收取而雁亦不啄,但为‘波漂’‘沉云’而已,见长安兵火之惨极矣!”同理,莲房不采而任其坠,亦可见兵戈乱离之状。“粉红”与“黑”是两种强烈对比的颜色,饰以“沉”“坠”则表示了一种过份成熟的感觉,而有接近腐烂的趋向。在此强烈色彩之下,则用了四个表现荒凉之

感的动词,如“漂”字,不仅写出了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与之相似的飘泊无定的生涯。“冷”字也不仅表现了莲房之露冷,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之感。至于“沉”字与“坠”字,都是表现残败和凋零的字样。菰米为黑色,成片菰米水中漂浮似黑云,而给人以沉沉之感,诗人以此抒写心绪的沉重。粉红象征着国家的兴盛、青春的年华、理想的美好,粉红之坠则意味着繁华落去,影射了国运的衰颓和自己人至暮年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总之,本联中虽无一字写情,却在具体意象的营造中,把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对盛世的缅怀、对个人身世的喟叹交汇在一起。

九、官舍竹王禹偁

【答案】13. B 14. 第一问: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或:表达了诗人不争宠邀名、坚守高洁的情操和不畏严酷环境、顽强抗争的品格。或:诗人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若考生答“同时暗含诗人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愤慨”,则前面必答“孤独高洁的品格”,“高洁”才是这首诗的主要情怀。)

第二问:“拂”和“侵”。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13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作品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错误,该信息找不到依据。本诗主要借咏竹,来自喻,表达了诗人不争宠邀名、坚守高洁的情操和不畏严酷环境、顽强抗争的品格,看不出“随遇而安”和“无意仕途”的心态,故选B项。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题干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的情怀,二是颈联中使用精彩的两个字。首先解答第一个问题,从诗歌标题“官舍竹”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诗,故考生要通过分析竹子的特点来把握诗人的情怀。如诗歌颔联“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这是诗人对竹子所展开的联想。春日,桃李东园争宠,竹子却静静独守坚贞,它要直待冰雪岁寒日,才向人们昭示并证实自己不渝的操守。诗人仿佛不期遇见了可以倾心交谈的知己,全身沉浸在一片碧绿透明的溪流里,这里诗人有形象上的暗示与精神上的契合,这里以竹自况,暗寓了自己不愿随势就俗的清高品格。如尾句“犹得今冬雪里看”,以“雪里看”写出竹子的耐寒。这首诗歌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再看第二个问题,考生要先分析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精彩,一般是按照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顺序来确定精彩字,“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诗句中“拂”和“侵”都是动词,故可以就这两个字分析。接着就是分析这两个字的意思,所描写的对象,使用的手法以及表达的效果。“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拂”和“侵”两个传神动词,使用了拟人化的写法,让竹叶萧萧的声音和青青的姿影介入诗人的生活。公退之暇,拂琴敲棋,清风徐至,物我同趣,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无限清欢。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

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第四是炼所用的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作分析。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十、故都①韩僵14.B(颔联的描写没有“点面结合”)15.①通过“草萋萋”、“塞雁”、“宫鸦”等意象,遥想国都的衰败,慨叹国家将亡的悲凉和迷茫。(2分)②表达了对唐王朝的忠诚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2分)③用“掩鼻计”等典故,表达对窃国者的愤慨。(2分)④用冯谖的典故,表达自己被排挤出京,没有办法拯救君主脱困的悲哀。(2分)(任意答出三点给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十一、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韦应物

【答案】9. (1)交代送别黎郎的原因。(2)点明黎郎赴任时的季节。(3)以漫山海野开放杜鹃花这乐翠村托黎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10. 对朋友的祝贺与赞美之情。“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和关杯之情。“客程关外长“对朋友路途遥远的牵桂之意。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尾联写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析首联的作用”,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首联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如果是写景,要指出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感。本诗首联“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中首句“试吏向嵩阳”点题,其中“试吏”交代送别的原因。“春春山踯躅芳”点明了送别黎郎的季节在春天(点明黎郎赴任时的季节),“踯躅芳”写黎郎赴任时漫山遍野开放着杜鹃花,这是用春花漫山遍野的乐景来衬托黎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10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的情感,可以从分析诗歌内容入手,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的情感。这首诗是作者送朋友黎六郎赴阳翟少府做官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因为是送别诗,应有惜别和关怀之情,又因为是送朋友去做官,应有对朋友祝贺和勉励之意,“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客程关外长“对朋友路途遥远的牵桂之意。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尾联“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是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用来安慰父母。表明了诗人对朋友此去为官的希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有无暗示。

十二、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①刘克庄

14.B(并非嘱托友人去拜访位高权重之人,而是托他去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

15.①表达诗人醉心山水,对闲适生活的眷恋之情。在青山碧水间濯洗头发,在白浪苍茫间静心垂钓,词人与友人在山水间求得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②表达了对仕途得失一笑置之、不屑追求的态度。词人说自己不善逄迎钻营,不会做官,而且得罪权贵,遭到排斥,但那又何妨?在历史上,终将被肯定为能直道而行,留直节于后世。③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高尚的节操。功名富贵,怎能屈膝相求!④表达了对黑暗政治的批判与不满。“狂谈欲吐”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壮图雄心”,不吐不快的意愿。但是只能被人视作狂谈,惊动世俗,横遭飞祸。还是不再谈论吧!(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 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 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 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 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 苏轼 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元年(1078)八月。是时,苏轼知徐州,因抗洪胜利而建黄楼,落成后邀友人于重阳节来此聚会。《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王定国好作文章,夸诞轻易,臧否人物,无所顾忌,以是颇不容于人。熙宁八年(1075),王定国因故受到朝廷停职处罚。②南台,指徐州城南的戏马台。《太平寰宇记・徐州》:“重九日,公(刘裕)引宾佐登此台,命将佐百僚赋诗以观志。作诗者百余人,独谢灵运诗最工。”③义熙,刘裕为宋公,在义熙十四年时镇徐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2023高考全国甲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 【2023高考全国甲卷】 14. 【参考答案】A 【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 【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参考译文】 这世间充满闲愁,所见所闻没有乐事,皆是悲苦。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呢。浅酒无别人可劝,惟你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也只有你才能知道。春天将尽,东边的溪山风景秀丽,可以与你同游,去观赏那江水中倒映柳树的影子和隐在雪中的梅花零落。 【鉴赏】 《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是北宋词人晁补之(一说晏几道)所作的一首词。上片主要描写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下片是对两人欢聚场面的描写。全词通过描述作者与友人的酒筵欢会,表达了对人生相聚苦短的心理感受。该词以春柳冬梅来烘托渲染,所抒发的情感深挚凄美,情景交融之效果,独树一帜。 词的上片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眼中欢事常稀”来表现,使欢乐也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聚会稀少,故而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因为怕它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细腻的心理活动,很是耐人寻味。 下片当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作者对生活的取向和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就其句式与内涵而论,又是相互纠葛在一起的,这种笔法,本是《临江仙》词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写作要求,其间有对比,有连结,或为对仗,或为互文。这两句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惟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惟君能知。这样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即东边的溪山,泛言风景秀丽之处,并不是实有的地名。选个好去处,携同归隐共赏春光,也就不会再有异地分离的情况了——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用十个字总写春景,并不容易。选材欲其美,大概至少须得做到这么几点方能合乎要求。(摘自《古诗文网》)【2023高考全国乙卷】 14. 【参考答案】D 【解析】“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15. 【参考答案】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注释】 蜡屐登山: 屐,木鞋;蜡屐,往木屐上涂蜡以防潮湿。南朝诗人谢灵运喜爱登山观赏风景,他穿的木屐有特别的讲究,《南史》本传记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此处暗用这个典故。 真率饮: 宋人作《侍讲杂记》载:“温公(司马光)居洛,与楚正叔通议、王安之朝议等耆老六七人,时相与会于城内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三品,肴馔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命之曰‘真率会’。” 筇(qiónɡ)杖: 筇,古书上记载的一种竹子,常用以制作手杖,即名“筇杖”。 心太平: 谓心境简淡平和。《黄庭经》有云:“闲暇无事心太平。”陆游曾名其所居曰:“心太平庵”。 料峭: 叠韵联绵词语,用以形容早春季节的寒冷。 犹力: 仍然强劲。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七 古代诗歌阅读“情感”强化练 含答案

专题专项增分练(七)古代诗歌阅读(“情感”强化练) (时间:40分钟满分:88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1)“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 答: ★(2)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为六朝古都,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②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被疏. (1)请对“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两句进行赏析.(5分) 答: ★(2)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渡太湖登马迹山 (清)赵翼[注]

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 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 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 [注]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即便是一景一咏也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分) 答: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6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③. [注]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髮:白发. (1)“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冲刺训练:思想情感类题型(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冲刺训练:思想情感类题型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闰月访同年 李夷伯①子真于河上②子真以诗谢次韵 宋·黄庭坚 十年不见犹如此,未觉斯人叹滞留。 白璧明珠多按剑,浊泾清渭要同流。 日晴花色自深浅,风软鸟声相应酬。 谈笑一樽非俗物,对公无地可言愁。 【注】①李夷伯:宇子真,与黄庭坚同年举进士。②河上:此时作者在北京国子监任职,南临黄河,故曰河上。次韵,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词平易而含蕴丰富,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重逢的感受,也体现出二人友情的深厚。 B.诗人在称赞友人品行的同时对其处境表示了担忧与同情,并告诫友人要适时曲意逢迎。 C.二人河上相会,花朵争艳,鸟声此起彼伏,生机盎然,烘托出了友人聚会的欢快之情。 D.全诗情、景、理交融,既写出了对友人的关切,也富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引人思考。 ※16.诗人对友人的劝勉恳切而委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5 B 【解析】B.“曲意逢迎”理解不准确,这里诗人一方面赞美友人的品格清高,另一方面又劝以随和同流,看来是要子真稍稍收敛锋芒,适应环境,免遭小人的暗算,等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机,而非劝他去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故而不是“曲意逢迎”。) 16.①诗人在赞美友人品格清高的同时劝告其收敛锋芒,体现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②首联直言称赞友人不因一时失意而沉沦,言辞恳切。颔联用典(或设喻),间接劝勉友人要适应环境。颈联、尾联不直接劝勉,而是写相聚的欢乐,体现了诗人委婉劝勉艺术的高妙。 【解析】首联直言对老友的印象,“犹如此”三字,既是与友人阔别重逢的总体感受,也是对他不改昔日思想品格的真实写照。诗人未曾感到子真因没升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0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0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②端须:只该。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起句奇绝。“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 (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故选B。 (2)诗歌中,直接描写了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的花色、清幽的花香。也通过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明沙水”和高远、幽冷的仙境来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同时还借百花与梅花对比,来突出它的高洁。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

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

天天练40 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 基础过关 一、[2019·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鼓励: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赠别诗常见的情感: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颔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诫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鼓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 知识拓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技巧 (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包含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个“送”字说明了这两首诗表现的都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会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地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绪或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一般来说,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9: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训练及答案

专题09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技巧点拨★★ ?答题思路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 1.抓住两种“情语”: (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 中也会出现。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 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 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二关乎物后志。 3.用典抒情:抓典语悟情感 用典是古诗的普遍现象,每一个典故都有作者独特的考虑,因此,要思考典中情,首先要靠自己的积累及诗后注释,判断诗句是否用典以及用了什么典故,再结合内容看看是如何使用典故的(正用或反用),从而挖掘其深层情感。抓住典故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联系是理解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往往也是双层的,一关乎典故情感,二关乎作者情感。 三、抓住时空转换,领悟变化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四、抓住结构层次,领悟丰富的情感

(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解析

(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①,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 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神。 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 B.小令 C.古体诗 D.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

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 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②至人:指释迦摩尼。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④交柯:枝叶交叉。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2020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情感题专题训练(解析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情感题专题训练 古典诗歌鉴赏内含情感训练专题 一、高考真题示例 (2019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14、【答案】C 【解析】诗人领略许道宁的画作所表现的辽阔万里的意境,“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15、【答案】(1)诗的尾联意思是,这幅画作可以激发诗人创作出绝美的诗文,甚至吟诵出的诗文远远超出画作本身。 (2)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画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画作中山水等景物,意境苍茫阔远,可以说是“画中有诗”,极具艺术魅力,能激发出诗人浓浓的诗情。 【解析】诗句的含义和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二、解题技法点拨 (一)一般答题步骤和要领: 诗歌内涵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送别怀人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送别怀人诗 一、离别的感情。 (1)首先,不少送别诗专为朋友的落魄而写,真诚地劝慰,别后的思念、牵挂与勉励就占了此类诗的绝大部分; (2)自此一别,山长水阔,当然也有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3)朋友的遭遇也容易引起共鸣,所以有一些诗也表达了对朋友才能品德的无限赞美与羡慕之情; (4)借送别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对政治局势,或对现实际遇,表达自己的关注或对未来的思考。 (5)还有一部分送别诗,送别只是媒介或桥梁,诗人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借送别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送别诗的一般套路: 1、绝句 写法往往是开篇点明送别之义,中间部分呼应题中的意思,结尾抒分别之情; 2、律诗,首联往往说明离别的原因;或将出发点与目的地相对举;或设想旅程的艰难。颔联与颈联通常描写眼前景及与离别情绪相关的景物;或设想路途之景及所到之地之景。尾联抒情,依所送之人的不同,或勉之以事业成功,期之以遂意如愿;或叙羡慕;或加劝慰等等。 三、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①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②,狐塞③接云中④。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②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③狐寒;飞狐塞的省称。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④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魏绛复从戎”句,诗人将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保卫边疆。 B.第一首诗的颔联,“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这两句诗写出诗人与魏大分别时的惆怅之情,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慷慨激昂转为低沉悲切。 C.第二首诗的首联,语言富于对称美,“青”和“金”显出色彩美。遣词华丽,写出宴会的热闹场面,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D.第二首诗的颈联,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以景衬情,比正面书写离情更有感染力。 2、请分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在诗中的作用。 3、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离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节选)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笳一曲未了而愁杀征戍将士,含蓄表达出了对大唐穷兵黩武的厌倦。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思想情感(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思想情感 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会和表达技巧、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 一、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析 二、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题冷泉亭① 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误。 山木润,琅玕②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③,今为客。 【注】①冷泉亭:亭在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的深水潭中,为西湖名胜之一。②琅玕(lánggān):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③吾家,指作者的家乡历城(今济南),素有“泉城”美誉。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借景抒情。上片写冷泉亭附近的风景,下片写游亭的活动及由此生发的感情。B.开头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路两旁树木整齐挺立的雄伟之势。 C.“谁信”四句,运用了设问和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 D.整首词托物言志,借“翠竹”“鸾凤”等意象表达词人高洁的情操、美好的理想。 2.此词的词眼为“恨”,词中体现了哪些“恨”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堂成 杜甫①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想感情专题 (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想感情专题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其二)① 顾炎武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② 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③ 楚人固焚麋,庶几歆旧祀。④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注:①本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南明苏州等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惨遭掠屠。②天狗:不祥之星宿,主灾难。③元、脰(dòu):皆指头颈。④据《左传》:吴军占领楚之麋城,楚人子期说:“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楚人遂焚麋城以战,吴师败绩。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山”两句:以景物烘托肃杀气氛,侧面写战争导致人间凄惨。 B.“天狗”两句:灾星降临、异象出现,暗指苏州等地兵灾的降临。 C.“楚人”两句:楚人固执地焚城,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 D.“叹息”两句:从历史回到现实,鉴古知今,生死关头就在今日。 14.顾炎武此诗沉郁悲怆,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条简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3.C 14.(1)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抗清的决心。以“秋花红未已”“归元”“断脰”表现江南人民的意志与抗争; (2)表现对敌人侵略暴虐的憎恨之情。诗人将清军比为“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 (3)坚信自今开始,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诗中以勾践得到典故和直抒胸臆表达要坚持战斗和必胜的信心。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错误,句意为楚人坚持焚烧麋城,打赢了仗,死者还可以期望享受以前规模的祭祀。此处作者强调要和敌人血战到底。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0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0题(含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①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②,令堂③清坐亦鸣弦④。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①邑屋:乡里。②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③令堂:此处泛指老人。 ④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 “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 “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 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2)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 1.(1)C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译文】你是乡里的儒生却懂得良好的政令,市场的门边堆了很多的粮食足见是个丰收之年。 追随牵挽依依惜别更觉得相见恨晚,谈笑风生却难忘我们即将分别。 客卿幕僚和所交往的人你都能礼贤下士,老人安静闲坐百姓生活安乐。 小舟在后半夜到了沧江北,回望春城内心只留下伤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①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①女王城:东禅庄院,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苏轼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 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题分类训练:用典抒情(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题分类训练:用典抒情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戍边将士的角度再现了边塞奇特的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写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争,表现战争带来的巨大的牺牲和苦难。 D.诗歌最后四句,写征人在高高的城头眺望边关景色,不停感叹疲于征战,又因为边关月色勾起思乡情怀,所以显现出愁苦的神色。 16.“关山月”是古乐府调名。“关山月,伤离别也。”这首诗却不因“伤离别”而显得风格纤弱意境狭窄,请联系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 15.D 16.(1)借助辽阔的万里边塞图来引发情感。诗人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境界扩大,涵盖了历代征人怀念乡土的情绪;(2)以凝练的笔触浓缩了时间的历史,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3)诗人胸襟浩渺,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不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又因为边关月色勾起思乡情怀,所以显现出愁苦的神色”,征人显出愁苦神色不仅仅是因为思乡,更因为无休止的战争。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写作风格的鉴赏能力。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2.细读全词,赏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B.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来别有韵味。 C.“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 D.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来,乃是尽日独自一人,自始至终既无主人崔公,亦无他人陪伴。 4.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材分类训练:感怀诗(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材分类训练:感怀诗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yuān)行: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用檀木做的弦乐器上的格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衫”写出了行装粗陋,生活困窘;“白发”写出了白发新生,年事已高,对仗工整,透露出诗人的不得志。 B.颈联写古堡上的旌旗飘扬及城头上巡更的刁斗声清晰可闻,视听结合,情景交融,营造出边塞苍凉萧瑟的意境。 C.尾联两句表明自己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愤激不平的心情。 D.诗歌前四句抒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五、六两句转为写景,抚今追昔,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2.陆游此诗说“只今憔悴客边城”,《临安春雨初霁》中也有“谁令骑马客京华”句。无论对“边城”,还是“京华”,陆游似乎都是“客”,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感怀 【明】刘基 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 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 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 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注】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至正二十年(1360)受聘至金陵,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开创帝业,为明开国元勋。累迁御史中丞。洪武四年(1371)辞归故里。性刚,嫉恶如仇,为胡惟庸所僭,被太祖猜疑,忧愤而卒。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两句,表明自己年轻时远游他乡,而今逍遥自在,静观天下之变。“结发”,指少年时。“逍遥”,指游宦及归隐均从容如一,联系下文,可知“逍遥”二字乃慷慨洒脱之语。 B.三、四两句描绘出一个空旷寂寥的环境,创造了孤独迷惘的气氛,并为后面各句做垫衬。 C.五、六写景又有隐喻,上句比喻官吏逃散、百姓流离失所,下句比喻家乡一片空空茫茫、荒凉死寂。古人常用乔木来代称家乡或故园。 D.全诗初看散漫不经意,然以气贯之,动止由心,开合自如,古朴苍凉,直追汉魏。 4.诗歌语言常常具有隐喻性,请结合本诗最后两句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古战场赤壁感怀 方逢时 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 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 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绝”“清”三字勾画出赤壁矶岩高壁峭、江水澄澈的雄奇清丽景象,意境开阔,气势宏大。 B.“人道”二字,将眼前的景物与历史人物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背景。 C.颔联写古战场赤壁的过往一去不返,但历史英雄人物的遗迹尚可在苍山中找到,诗人感情由失落转向宽慰。 D.尾联运用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的手法,表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景仰与追念,“又”字蕴含壮志难酬的失落。 6.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感怀寄席大光 陈与义① 管宁白帽②且翩跹,孤鹤归期难计年。 倚杖东南观北变,伤心云雾隔三川③。 江湖气动春还冷,鸿雁声回人不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