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11.48 KB
- 文档页数:2
SGLT-2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作者:王贺平连续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36期[摘要]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病变,其发病的影响因素与糖尿病患病时间的长短、血糖、血压、血脂的水平有关。
这个疾病的发生机制复杂,在临床上的治疗难度较大。
DKD在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的各种发病原因中占据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近几年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的出现及应用,给DKD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也是延缓病情的关键一步。
本文就SGLT-2抑制剂的肾保护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的肾保护机制、SGLT-2抑制剂联合ACEI类药物的肾保护机制,SGLT-2抑制剂不良反应、局限性及总结展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终末期肾脏疾病[中图分类号] R587.2;R6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36-0189-04Research progress of SGLT-2 inhibitor in treating diabetic kidney diseaseWANG Heping LIAN Xu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Hongq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Mudanjiang 157011,China[Abstract] 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is a common microangiopathy in diabetes mellitu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KD onset are related to the dur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the levels of blood sugar,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lipid. 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 is complex and its clinical treatment is tough. DK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In recent years,the emergence and application of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SGLT-2)inhibitor have brought new dawn to the treatment of DKD patients and are also a key step to delay the disease. In this article,the overview was done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nal protection of SGLT-2 inhibitors,renal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renal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SGLT-2 inhibitors combined with ACEI drugs,adverse reactions,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of SGLT-2 inhibitors.[Key words] Diabetic kidney disease;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End-stage renal disease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治疗以改善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及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延缓終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进程,但仍有40%以上通过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面临着进展为ESRD的风险[1]。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欧美国家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我国糖尿病肾病已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然而,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建立适当的动物模型,不仅能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线索,而且能为临床药物应用及开发提供指导。
本文就目前应用较多的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22-03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以蛋白尿、肾小球肥大、肾小球低滤过和肾纤维化伴随肾功能丧失为特征。
DN是全球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1],也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致死原因之一[2]。
然而,DN是一种多因素进展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许多不同的细胞、分子因素[3],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而阻碍我们对DN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可靠的能模拟人类DN发生发展动物模型。
因此,建立适当的动物模型,不仅能为研究D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线索,而且还能为临床药物应用及开发提供指导。
国内外对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常用的DN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胰腺、药物诱导的DN动物模型、自发性DN动物模型、转基因DN动物模型等。
以下对目前应用较多的1型DN和2型DN动物模型作一介绍。
1 1型DN动物模型1.1 药物诱导的1型DN动物模型使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DN动物模型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DN模型制备方法[4]。
大剂量或者小剂量STZ多次注射可破坏β细胞功能,使胰岛素分泌缺失而形成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即1型糖尿病,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DN。
研究对象常用大鼠类,品系包括Sprague-Dawley(SD)、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SHR)、Wistar-Kyoto(WKY)大鼠。
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颜平①张蕊①△①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病三科(哈尔滨150001)△通讯作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 )作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中尿蛋白的增加与足细胞的功能和形态学改变密切相关。
足细胞是一种独特的、高度分化的终末分化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糖尿病肾病中足细胞损伤后易发生一系列形态学变化,主要包括足细胞肥大、足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transformation ,EMT )、足细胞脱离和足细胞凋亡[2]。
本文就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延缓DN 进展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1足细胞肥大在糖尿病的早期,肾小球高滤过往往伴随着足细胞肥大,因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受损后不能再生。
一般来说,足细胞可通过细胞肥大适应机械应力,有利于覆盖肾小球基底膜(GBM )的剥落区域,但过度的压力会造成细胞功能和骨架的失调。
虽然DN 早期足细胞肥大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动物和人类的研究已经证实肾小球足细胞肥大与DN 的发生有关[3]。
哺乳动物的雷帕霉素(MTOR)信号靶点主要由mTORC1和mTORC2组成,一些研究表明mTORC 1与高糖诱导的足细胞肥大密切相关[4]。
最近Zhuo 等[5]应用小干扰RNA (siRNA )技术证实了AMPK -mTOR通路在高糖诱导的足细胞肥大中的作用。
Kim 等[6]发现翻译调控肿瘤蛋白(TCTP )作为细胞生长的中介信号,在糖尿病小鼠肾小球中高表达,导致足细胞肥大。
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CKIs )是一类细胞周期负调控蛋白,荧光双标记法表明TCTP 主要存在于足细胞,TCTP 能激活mTORC1信号通路,促进CKIs 的高表达,从而引起足细胞周期停滞和肥大。
1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7 No.2·综述·糖尿病肾病(DN)是一种高发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1]。
据调查显示,病程超过 25年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约为25%~40%,其中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占比约为40%[2]。
常规西医认为,糖尿病肾病发病与肾小球血液流变学、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失衡、脂代谢紊乱等有关[3]。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水肿、尿浊、虚劳”,属本虚标实,前期病在肝肾,随着病情发展,可累及脾脏,表现为脾虚湿浊,病变晚期,表现为肾络瘀结,五脏受损[4]。
尿毒清颗粒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药物,本文将对尿毒清颗粒治疗该病的相关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尿毒清颗粒尿毒清颗粒的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芪、川芎、丹参、白术、制何首乌、茯苓、姜半夏、菊花及甘草,具有活血化瘀、通腑降浊、健脾利湿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早期等患者中脾虚血瘀症者、脾虚湿浊症者[5]。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尿毒清颗粒能够改善肾性贫血,下调肌酐、尿素氮、血磷水平,提高血钙水平,能够减少透析率及透析次数[6]。
分析其成分,制何首乌补肾益精,党参、黄芪健脾益气,生大黄通腑泄浊,白术健脾除湿,姜半夏燥湿和中,茯苓利尿除湿,丹参、川芎活血化瘀,组方合理,配伍精当,与糖尿病肾病病机相契合,临床疗效显著。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中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酸,能够延缓肾小球硬化进程,抑制肾小管、系膜细胞增生;黄芪能够改善蛋白尿,调节免疫,减轻纤维生成,保护肾脏;丹参能够增加肾脏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局部微循环障碍,发挥抗炎、利尿作用[7-8]。
2尿毒清颗粒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机理2.1调节信号传导作用2.1.1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就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及活性上调。
糖尿病肾病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从降低血糖、控制血压、心理护理以及生活习惯与并发症的预防等四个方面对糖尿病肾病的近几年护理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总结糖尿病肾病的专科护理经验,了解糖尿病肾病护理的目前发展概况及趋势。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护理;综述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m)全身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m患者一旦出现肾功能损害,如未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其进展非常迅速,往往在几年后演变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率[1]。
据报道,我国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dn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达到16.8%-23.4%,其中dn导致尿毒症死亡的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27%-31%;而在大部分西方国家,糖尿病已成为患者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2]。
资料显示,国外dn的发病率已将近40%左右[3],对于那些糖尿病病程长的老年男性患者较为常见[4]。
d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元醇代谢途径异常、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细胞因子异常表达以及遗传因素等有一定关联[5]。
近年来,dn病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水平已成为延缓或阻止dn恶化的重要手段[6],本文就dn近年来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1 降低血糖研究证实,有效控制血糖dn的发生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决定作用[7],而合理饮食、口服药物以及注射胰岛素是目前控制血糖的主要手段。
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地讲解胰岛素注射方法,做到按时和准量注射。
注射部位可选择腹壁、上臂、臀部、股外侧等处,操作过程要求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而且要求患者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一般而言,上臂和腹壁注射胰岛素吸收较快,往往比股外侧注射更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而腹部注射面积大、便于操作,且温度恒定,较少受运动的干扰,更适用于自行注射的糖尿病患者[8];对于进行腹腔透析的患者,腹腔注射胰岛素可以使血糖控制简便和符合生理。
山 西 中 医 2021年3月第37卷第3期 SHANXI J OF TCM Mar.2021 Vol .37 No .3·55·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郑良璐 夏晓晓 常秀君 马晓雨 韩蕙竹 韦秀萍 吴 穹摘要: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7年来有关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目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辨证论治、自拟方、中药注射液、外治疗法、食疗等方面;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其以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有独特的优势,可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思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1) 03-0055-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81860762) ;青海省2018年科技计划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编号:2018-ZJ-721) 。
作者简介:郑良璐,女,在读硕士研究生,青海大学 (西宁 810016) ;夏晓晓、常秀君、马晓雨、韩蕙竹、韦秀萍、吴穹,单位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吴穹,E-mail:139****************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病变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肾病基本病理特征是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硬化。
目前糖尿病肾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认为糖尿病肾病与遗传、代谢、血流动力学改变、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氧化应激、炎症及足细胞损伤等因素有关,通过改变患者生活方式及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方式可延缓病情进展。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述。
1 病因病机先天不足、饮食失节、七情失调、劳逸等为该病主要致病因素。
如 《灵枢经·五变》 篇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新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冲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内蒙古中医药文献研究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DN 的发生和发展、延缓肾功能恶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疗效肯定,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该文对近年来中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综述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4-0098-02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张淼**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2012年5月21日收稿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 )是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RSD )和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报道,1型糖尿病中糖尿病肾病发病率40%~50%,2型糖尿病中糖尿病肾病发病率20%~30%[1]。
一般认为糖尿病肾病的自然病程为渐进性,从无蛋白尿开始,经微量蛋白尿、显性蛋白尿两个阶段,最后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 )[2]。
因此,对早期DN (微量蛋白尿期)进行干预治疗,有可能逆转可逆转肾脏损害,延缓病情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早期DN 中医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早期DN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DN 早期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区细胞外基质的进行性积聚。
DN 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肾小球高滤过、多元醇途径、蛋白质非酶糖基化、脂代谢紊乱、蛋白激酶C 活化、氧化应激、细胞因子表达失衡、血液动力学变化及遗传易感性等相互影响有关,最终导致DN 发生。
在祖国医学中,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消渴”、“水肿”、“尿浊”等范畴。
林氏认为[3],早期DN 以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主要病位在肾,与肝、肺、脾等脏腑功能均有关系。
第 49 卷第 6 期2023年 11 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49 No.6Nov.2023DOI:10.13481/j.1671‑587X.20230637miRNA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in effect of miRNA on podocyte injury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its mechanism杨佳楠, 姜同连, 朱福彬, 汪婷, 周旭玲, 赵冰海, 李洪志(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省肾脏病基因测序精准医疗创新中心,吉林吉林132013)[摘要]足细胞损伤在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障碍和蛋白尿的出现。
有关DN的综述报道多围绕肾脏组织纤维化、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方面展开,而针对调控足细胞损伤的相关综述报道较少。
微小RNA(miRNA)作为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可通过抑制或降解靶基因调控其表达。
部分miRNA表达水平变化与足细胞损伤有关联。
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总结miRNA 的形成过程和生物学功能、DN足细胞损伤发生的可能机制及不同miRNA表达水平对DN足细胞损伤的影响,阐明其调控机制和作用途径,为DN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小RNA;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信号通路;肾小球[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志码]A糖尿病是目前全球广泛流行的慢性病之一,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
既往研究[2]显示:炎症介质释放、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等可以通过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引起DN发生。
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作者:蔡柳李强翔来源:《右江医学》2020年第08期[专家介绍]李强翔,男,教授、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湖南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流行病学组委员,宁夏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宁夏老年医学会会长,入选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内分泌学科带头人。
先后担任中文核心期刊如《中国老年学》等10余本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宁夏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0余项,在Endocrine、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等国内外著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
【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目前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
长期高血糖会引起肾脏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糖尿病肾病进展。
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在降低血糖之外有肾脏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减少尿蛋白、调节脂代谢、减轻体重、降低血尿酸、降压等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改善肾脏高滤过等方面有关。
SGLT-2抑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包括泌尿生殖道感染和急性肾损伤等。
因此,该文就SGLT-2抑制剂在防治DN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SGLT-2抑制剂;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保护作用;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0.08.002【Abstract】 Diabetic nephropathy(DN) is the common cause of end-stage renaldisease.Long-term hyperglycemia can cause renal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hemodynamic changes,which can aggravate the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As a new type of hypoglycemic drug,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SGLT-2) inhibitor has kidney protective effects in addition to its hypoglycemic effect,which mainly includes reducing urine protein,regulating lipid metabolism,reducing body weight,lowering blood uric acid and lowering blood pressure,etc.Its mechanism of action may be related to anti-oxidation,anti-inflammatory,anti-fibrosis,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nal hyperfiltration,etc.The possible adverse reactions of SGLT-2 inhibitors during the use of it include urinary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and acute kidney injury,etc.Therefor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of SGLT-2 inhibitor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N.【Key words】 SGLT-2 inhibitor;DN;mechanism of action;protective effect;adverse reactions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及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
浅谈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
者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疾病之一。
而糖尿病肾病则是糖尿病的常见并
发症之一,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关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科学
家们逐渐揭开了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高血糖、高血压、血脂
异常等都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一系列炎症细胞因子和生长
因子的异常分泌也有密切关系。
二、肾脏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一些
具有一定疗效的肾脏保护治疗方法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干细胞治疗、抗炎治疗、抗
氧化治疗等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一些中药制剂和天然产物也显示出了一定的肾脏保护效果,这为寻找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生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肾脏损害,因此肾脏修复技术的研究
也备受关注。
干细胞治疗、净化技术、细胞因子治疗等技术在最近几年取得了一些突破性
进展,这些技术为患者的肾脏损伤修复提供了新的希望。
在临床治疗方面,研究者们也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法。
ACEI和ARB等降血压药物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肾脏保护作用。
一些降血糖药物也被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虽然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但是逐渐完善的临床试验和研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虽然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目前对一些重要信号通路和关键因子的作用机制尚不
明确;在肾脏保护治疗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糖尿病肾
病的治疗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在肾脏修复技术的研究方面,尽管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但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
未来的糖尿病肾病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需要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以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改善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的情况,为全球范围内控制糖尿病疫情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