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进入了原子时代

人类进入了原子时代

人类进入了原子时代
人类进入了原子时代

人类进入了原子时代

一九五四年人八月二十七日!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工业电力站开始发电了。这是人类第一决不是用燃料的化学能。也不是用水和风的机械能来转动动力机,而是用人工解放出来的原子能来转动工业机械。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情。

什么原定子能?为什么原子核中储藏着这样巨大的能力?我们怎样解放原子核中的能力来为和平工业服务?原子能工业为人类创造幸福的前景怎样?很多青年提出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概略地谈谈这些问题。

原子――微小的太阳系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像水、树木、各种石头、泥土、生物……。如果我们用化学的方法来分解它们,例如把木头烧一烧,把水放在电解槽里电解等等,最后,得到氢、氧、碳、铁、铀等九十二种基本物质,我们就叫它们九十二种“元素”。组成每种元素的最小单位,就叫做“原子”。

用我们的肉眼当然是看不出物质中的原子的,因为原子非常小。原子的直径大约只有一厘米的一亿分之一。如果我们把一个原子放大一百亿倍,它就像一个直径一米的球那样大。如果我们把直径是一毫米的小滚珠放大同样倍数,那就

会比地球还大一些。因此,只要我们眼睛看得见的芝麻粒大小的东西,就包含有约万亿亿个原子。

一直到十九世纪的大半个世纪,科学家还是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意思就是物质分割到原子,就再也不能分割了。但是最近五六十年来科学家们研究的结果,知道原子虽然是元素的最小单位,本身又很小,但是还可以分割,而且它的构造还相当复杂,像个小“太阳系”。每个原子中间有个微小的“太阳”――原子核,外面有许多围着它旋转的“行星”――电子。电子的数目在各种元素的原子中是不同的。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而氧原子有八个电子,最重的铀原子有九十二个电子。所有的电子,不论它是属于那一种元素的原子,都是相同的,每个电子都带有一个最小电量单位的负电。原子核则带有正电。一般情况下,原子是不带电的,那是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电子所带的负电刚好相等,因而从整个原子来看,原子是中性的。

原子核里面是些什么呢?是若干个“质子”和“中子”的微粒,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质子就是氢原子的原子核,带有一个最小单位的正电荷,电量与电子的电量相等。中子则不带电,重量和质子差不多,质子与中子比电子重得多,约重一八四0倍。所以原子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以上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

原子核的重量占原子重量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以上,但

是原子核的直径,只有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所以原子中间还是有很大的空隙。如果我们设想把一千立方米的铅裹的原子核集中起来,那么它的体积不到一粒芝麻那样大,但是重量却有一万一千多吨。不过这样的实验很难在地球上实现。

原子周围的电子的数目和质子的数目总是相等的。当我们知道了一种原子的原子重量和电子数,就可以知道它的核是由多少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例如氢原子重量和质子差不多,周围只有一个电子,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氧原子比氢原子约重十六倍,有八个电子,因而原子核就由八个质子和八个中子组成。铀原子重量约是氢原子的二三八倍,有九十二个电子,因而原子核内就有九十二个质子和一四六个中子。

各种元素的化学特性,是由电子的数目的多少决定的。科学家们发现有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但是质量却不同,这是因为这些原子中电子和质子数目相同,而中子数目不同。我们称它们为“同位素”。例如氢原子除了常见的原子量为一的以外,还有原子量为二的重返(或称为氘)和原子量为三的超重氢(或称为氘)两种同位素;铀则有原子量各为二三八、二三五和二三四几种同位素。

我们简略地知道了原子内部的构造情形,然后再来看看原子内部巨大的原子能是从那里来的。

化学能和原子能

自从我们的祖先知道取火,开始去支配自然界的动力,一直到上一个世纪,人类掌握自然界动力资源的方法,除了用水力和风力的机械能,主要是用木柴、煤油石油等资源的化学能。煤和石油在锅炉或汽缸里燃烧的时候,亿万年前被植物储藏起来的

太阳光的热能与光能就被解放出来。为什么煤和石油燃烧时,能够放出许多能,化学能是哪里来的,

原来,煤的燃烧主要是煤中的碳原子和空气中的氧原子结合成为二氧化碳分子,石油燃烧时,是复杂的石油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和空气中的氧原子结合成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这些化学变化,从原子的变化来看。主要是原子外国电子运动的轨道起了变化。煤中的破原子没有和空气中的氧原子结合前一碳和气原子中的外圈电子,只受各自原子核的吸引而运动着”,当这两种原子结合时,碳和气原子的外圈电子运动的轨道起了变化,它们同时受到碳和氧原子核的吸引而运动。改变原子的外圈电子轨道,就需要吸收一些能,或者放出一些能。这些能,一般是以热能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所以物质起化学变化时或者吸收热能,或者放出热能。由此可见,我们从烧煤或石汕取得化学能,主要还只是和原子中的外因电子打交道。一个电子能发出的能当然是很小的。但万亿亿个以上的电子发出的能,就能为我们转动机器做工作。

但是我们知道,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物体的质量愈大,蕴藏的能和可能产生的能也愈大。上面说过,原子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以上的质量集中于原子核。如果我们不是和原子中的电子打交道,而是和原子核打交道,那么岂不足给人类找到一个更大得多的能量源泉吗?五六十年来,科学家们就在这方面寻找解放原子核中的能力的方法。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世界上各种东西变来变去,只是原子间的组合,在起落合并或拆散的变化罢了;至于原子本身并不能从这一种变到另一种。这种想法现在是被打破了。一八九六年法国的物理学家伯克莱而首先发现了一个奇异现象。他把铀化合物和照像底片放在一起,结果底片感光,像是受了日光感光一样。后来经过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妇等不断研究。发现铀能够自发地放射出一些射线,这些射线是从原子中出来的。这种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的现象,叫自然放射现象。其他元素如钍、锚等也有自然放射现象。这些有自然放射现象的元素,称作放射性元素。铀、钍、镭这些放射性元素不断地放射出东西来以后,本身也逐渐蜕变,最后变成铅。

科学家发现放射性元素之后,曾以为只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才能蜕变为其他元素的原子。但是到一九一九年,英国物理学家罗瑟福发现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使原子核发生变化。他用镭蜕变物发出的高速度的一种射线(带阳电的氮原子核),打入扳气,使氮原子核变为氧原子核,并且放出高

速度的氢原子核来。这个现象说明我们可以用人工的方法破坏一种原子核,变成别的原子核。我们叫这种现象为人工突变。

当原子核自己发生变化,放出射线。就放出能力。用人工方法使原子核发生变化,在变化时也要或者吸收能力或者放出能力。不管是自然放射或者是人工突变,若是能放出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就叫“原子能”。

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中子是打击原子核使它破裂的最好

的炮弹,因为它们不带电,就不会被原子核的阳电荷排斥。到一九三五年,科学家已经发现有五六十种元素的原子核,用中子打击,可以发生蜕变现象,因而可以得到一些原子能。但是,用这些方法使较少数的原子发生破裂,得到的能力毕竟有限。要想得到大量的原子能。必须使很多原子在短时期内连续发生破裂。

到一九三九年科学家们发现用中子打击铀的原子核,可以使它破裂为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原子核;在这个破裂过程中核的一小部分质量变为巨大速度飞开去的裂片的增补质量,换言之,铀核内部能力的一部分转变为动能,那也就是说蕴藏在核内的能力大量地被解放出来了;同时还放出两三个中子。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和他的助手们,很快地证明这些放出的中子又可以去击破其他铀原子核,再使它分裂,又放出两三个中子。这样继续下去,就会不断地有许多的铀原

子核被分裂,释放出大量能力来。这种铀原子连续分裂的现象,称作“链锁反映”。一公斤的铀分裂时放出的能,可以发二千万千瓦小时的电力,相当于烧二千五百吨优质煤。同样质量的物质,它所能发出的原子能,要比化学能大百万倍至千万倍。

怎样迫使原子做工作

目前利用原子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把最轻的元素氢的同位素原子核――重氢(或者称为氘),在高温下合成为氦原子核的同位素“氦三”或者合成为超重氢(或者称为氘)过程中取得;另一类是在最重的元素铀等原子核的分裂时取得。氢弹就是利用前一种原理,这种作用也被称为热核反应;普通的原子弹是利用后一种原理,原子能工业电力站主要的原料也是铀。

那么为什么用铀来制造原子弹,就会在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骤然爆炸,而用铀来作为原子能工业电力站的燃料,能够持续不断地慢慢释放出原子能呢?

前面提到过,铀有三种同位素,原子重量各为氢原子的二三八倍、二三五倍和二三四倍,我们称作铀二三八、铀二三五和铀二三四。铀一三一四数量太少,可以不考虑它。在自然界中铀二三八与铀二三五的比例差不多不变,铀二三八比铀二三五要多一四0倍。铀二三五的原子核碰到中子就分裂。铀二三八的原子核要被速度很大的中子击中,才会分裂。

但是用某一定范围速度的中子打击铀二三八的原子核时,它虽不破裂,却能变成另一种人工造出来的新元素,即第九十三种元素――锛二三九八。锛是不稳定的,它又变成第九十四种新元素――钚二三九,钚是相当稳定的,它和铀二三五同样容易分裂。当中子速度慢的时候,打在铀二三八上不起核的变化。? 原子弹是用纯粹的铀二三五或钚二三九制造的。纯粹的铀二三五或钚聚集到一定的体积就会骤然爆炸。这是因为虽然中子遇到铀二三五和钚的原子核会使它分裂,但原子的内部是很空的。虽然一个一个原子碰在一起,但是原子核还隔得很远,一个中子要打中原子核是很不容易的。正像一个足球在足球场里滚,如果场上的人不动,不一定能碰到人身上,要想一个球踢出去一定碰到人,就要使人数加多。要使一个中子打入铀二三五或钚一定碰到原子核,就必须使铀二三五或钚块够大,那就是说铀二三五或钚的体积必须要有一定大小,任何一个中子才都

能击中原子核,使铀二三五或引起链锁反应而骤然爆炸,这种大小是有一定的。原子弹的原理,就是将两块比能够爆炸的体积小一点的铀二三五或钚很快合并,合并以后超过了能够爆炸的体积,而骤然爆炸,在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放出大量的原子能。

用骤然爆发的方法放出的大量路子能,一般只能用来作爆炸物。苏联在一九四九年七月就已利用这种方法来开发河

道。西伯利亚的鄂毕河和叶尼塞河,因为有巨大岩石的阻拦,不能引水向南流,用原子爆炸物炸开了岩石,使这两条大河的水南流,这就能够使土耳其斯坦的广大沙溪变成肥沃的土地。但在工业应用上很难控制用这种骤然爆炸而放出的大量的原子能。因此就要用其他的方法,使得铀既能起链锁反应,又不是骤然爆发,便于控制。原子堆的方法就能符合这种要求。

原子堆的方法是一九四二年冬,由一个意大利流亡到美国的科学家发现的。所谓原子堆,就是由铀矿中提练出来的纯铀做成铀条,用石墨的条块做成的格柚作间隔。堆砌起来。当快速中子打入堆中时,假如碰到铀二三八或者二三五,就产生原子核的破裂,同时放出两三个中子来。这些中子,若速度在某一定范围时正好碰到邻近的铀二三八源于核,则可使铀变为锛,以后再变为钚。更多的可能性是这些中子碰到堆中的石墨。中子几次碰到石墨的原子核,速度就要逐渐减低;但是速度低的中子碰到铀二三八不起作用,因此最后还是碰上铀二三五,使铀二三五破裂又放出新的中子。这样,只要打入堆中的中子碰到铀条或石墨都是有利的。另外,中子还有两种遭遇的可能性:第一,就是经过几次碰撞后,中子巳达原子堆的边缘上,最后是跑出原子堆;第二,中子被石墨或者铀中的杂质吸收了。这两种遭遇都是不利於我们的工作。

因此要使这种反应能自动地持续不断,那么就必须使石墨、铀或者其他原子堆所需要的材料都提炼的很纯,不含有吸收大量中子的杂质,铀安排得很适当,同时原子堆还要有一定的大小。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

原子堆中间,铀二三五或钚分裂的时候,就会释放出原子能,发出热来,同时放出的中子,当遇到石墨,减低它运动的速度时,它失去的一部分能力,也转变为热能。这些热能,就可以利用来烧热锅炉,转动涡轮,发出电力。原子堆还可以用来制造钚,我们知道提炼铀二三五是很困难的,因为在普通铀矿中提炼出来的铀是几种同位素的混合物,铀二三八占的成分很大,铀二三五占的成分很少,它们的化学性质又完全一样,很难把它们分开。在原子堆中铀二三八可以称为钚,钚和铀二三五一样容易分裂,而钚的化学性质又和铀不一样,我们就可以把纯钚用化学方法提炼出来、作为原子工业的燃料。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占..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占.. 物质资料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有用的物质客体。按照基本用途的不同,可以把它分 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人类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包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 有。物质资料占有的形式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一、工业时代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化 自原始公社解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物质资料占有形式一直表现为单一的私 人所有,即全部物质资料,无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被私人所占有。这种物质资 料占有形式是与农业时代孤立、分散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相适应的。 十八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工业 时代的到来。在工业时代,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社会化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形式和这种社会化大生产不再相适应;另一方面在生活领域最初却并没有显示出社会化 的迹象,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和当时主要表现为个人消费的依然孤立、分散的生活 状况仍旧是相适应的。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理所当然地提出要

消除生产资料的私 人占有,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消除生活资料私人占有的问题,所以他最初所设想的未 来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只实行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并不实行生活资料的公共占有 。他设想“自由人联合体”的成员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 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 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注:马克思:《资 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页。),即分配给他们个人,由个人占有和支 配。显然,以马克思看来,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将表现为公共和 个人双重所有: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公共所有,而生活资料则属于个人所有。马克思把这 种物质资料的双重占有形式理解为“否定的否定”,指出:“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说课稿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是岳麓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它讲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时代”)的起因和部分成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次革命在继承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基础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学好本课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同时也为第六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标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电器,成为“发明大王”电车发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讯时代到来 ①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②通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回顾物理学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科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②运用物理学的有关知识,理解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原理 ③联系生活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④从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发明,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述的有关电的发现发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探索、追求真 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科技是把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也会带来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3)、重点、难点 重点:电力的开发和利用,电讯业的兴起。 依据: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变化,它促成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面貌。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电讯业的兴起为迅速和远距离交流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人类通讯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依据:由于教材仅有几句话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提供的素材十分有限,学生难以深入感知,教学中需要适当补充有关材料,调动学生合理想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说学情: 本次授课对象是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较强。课堂上教师应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其积极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工业革命,学生应该并不陌生,前边我们已经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

苏教版化学高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word教案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2.能力方法: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常通过电子的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3.情感态度: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 工作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体验科学探索的艰难过程 2.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难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形成稳定结构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阅读讨论] 1.阅读课本p26-27 2.讨论a.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b.科学探索的精神、严谨科学态度 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 3.讲授内容:体验科学探究对艰难过程 [科学探究] 1. 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是什么让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人否定前人的 科学的发展离子不开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不可能造就出玻尔等伟大的科学家,没有ɑ粒子散射实验,不会有卢瑟福的含核模型诞生,没有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不会有玻尔的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的诞生。

3.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给我们的启迪 (1) 化学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 (2) 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是化学科学的关 键 (3) 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 二、核外电子排布 [阅读课本]:常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 [拓展研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2) 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表示电子层数)。 (3) 原子最外野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 (4)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第一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 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2.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迁移拓展] 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阴离子 (1) 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Na、Ca、Al、F、Cl、S等示意图。 (2) 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Na+、Ca2+、Al3+等示意图。 (3) 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F-、Cl-、S2-等示意图。 [问题解决] (1)内容见课本、同学交流讨论 (2)知识拓展元素化合价得失电子数目的关系 ①金属元素一般为正化合价,失去电子的数目即为化合价的数值,如Na、K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均为+1价,Mg、Ca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均为+2价,Al 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均为+3价。 ②非金属元素既可以为正化合价也可以为负化合价,活泼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的数值即为得到电子的数目。如:F、Cl易得到1个电子,最低化合价均为-1价;O、S易得到2个电子,最低体例价均为-2价。 [小结]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2.化合价与核外电子排布 [练习]在199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ɑ粒子(质量为氢原子的4倍,带2个单位正电荷),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四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能让大多数ɑ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ɑ粒子发生偏转,被笔直地弹回。根椐以上实验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1) ; (2) ; (3) ;

中国快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中国快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也不例外。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技术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实行自动化网上办公;商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交易;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市民利用网络查询信息、学习、交友及休闲娱乐。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信息网络提高工作效率、领略生活的丰富多彩。网络正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据中国信息产业部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7.23亿,位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6.6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9.1部/百人。尤其令人注目的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年来,其用户规模、业务应用、运营管理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90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信息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设备、软件的研发和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 种种数据表明,中国正在快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图片说明: 01.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网络进行交通管理,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从购车后的车牌登记,到汽车年检和违章罚款都实行信息自动化管理。图为北京市公安局交通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各路口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处理和调度。 02.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图为海军军官在舰艇上利用电子信息设施指挥演习。 03.北京街头设立有许多“数字信息亭”,为人们提供新闻搜索、电子地图、各种票务查询、打折信息等各项免费服务。 04.现代化的图书馆借助磁带、光盘等各种存储介质有海量的信息,读者通过终端和网络可随时查阅和访问这些信息。图为读者在图书馆通过信息检索系统查找资料。 05.在许多地方,电脑知识掌握如何已经成为考察工作人员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无纸办公、网上办公已是机关、企业推行的目标。图为南京市举办首届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技能大赛。 06.中国许多城市在公共交通领域,开始选择IC卡、智能卡刷卡进站,方便民众。图为上海市民在地铁使用IC卡。 07.医院通过对病人和病历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为医生诊病带来极大方便。图为北京一家医院利用遥控心脏监测仪器对心脏病人心脏情况进行监控。 08.许多农村用现代化手段对农产品进行再加工以提升其品质。图为安徽亳州一家企业的工人们在数字控制的现代化面粉生产线上精心操作。 09.气象卫星“风云一号D”可以实时或延时发送数字云图,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气象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

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回顾历史: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假说与模型 1、公元前5世纪,我国墨翟认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指不能再分的质点;战国时《庄子·天下篇》一书中提出: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而且原子有不同的形态。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道尔顿原子模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非常小,不可再分,内 部没有任何结构,就像一个小球一样。 实心球模型 道尔顿提出原子模型虽然多半处于想象,但也有符合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

地方,所以是合理的想象。 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生逊发现了电子。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原子由带正电荷的主体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电子像镶嵌在蛋糕中的葡萄干那样处于正电荷的“海洋”中。这个模型中电子与正电荷的分布是处于想象的,因为没有实验证明。 浸入模型(枣糕模型) 4、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模型: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绝大多数质量和全部的正电荷,电子在核外 空间绕着核旋转。

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 5.玻尔的原子壳型结构: 电子依据能量不同,在原子核外不同区域(电子层)运动。 玻尔原子壳型结构 6.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 电子云是近代对电子用统计的方法,在核外空间分布方式的形象描绘,

我们不能预言电子在某一时刻究竟出现在核外空间的哪个地方,只能知道它在某处出现的机会有多少,即几率密度大小,用小白点的疏密来表示。小白点密处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大,小白点疏处几率密度小,看上去好像一片带负电的云状物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此叫电子云。 薛定谔电子云模型

第三讲——信息时代的项目管理

第三讲信息时代的项目管理 信息时代的特点 1.信息时代的特点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点是: ?用纸记录信息和知识,通过书本传递知识。 ?有了电视、电话、互联网。 ?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知识爆炸。 ?变化加快,技术含量增大,复杂性增加。 请看一组关于美国经济的数据: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整个经济的变化,19世纪是农业经济时代,50%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农业工人;到了20世纪,农业工人从50%降到了4%,制造业工人上升到40%;到2010年,农业工人继续降低到2%,而制造业工人由原来40%减到5%。在新的经济模式下将出现一种新的工人——智力工人。 2.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要求我们的组织、业务、管理等采用新的模式、新的战略 环境的变化要求组织发现新的商业模式、采用新的战略、新的管理模式,这些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是,时间压力越来越大,要求我们更加强化时间管理。 ?更强调工资和成本 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变化,要求我们的管理必须要采用新的模式。项目管理两个最突出的管理点,一个是资金,一个就是成本,信息时代的发展比过去更强调工资和成本。 ?要求人们学习速度加快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学习速度在不断加快,也就是说从数字处理时代到微机时代,到现在的网络化时代,学习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我们的管理模式也要适应新的特点和新的模式。 总之,由于信息时代变化加快,信息量递增,知识爆炸,复杂性增加,还有所谓虚拟组织的出现,导致项目大量增加,更需要加强技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沟通管理,同时还需要一些创新的组织手段和管理手段。 【自检】 信息时代环境的变化给传统的项目管理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要求我们的组织、管理采用新的模式、新的战略。更加注 重工资和成本;要求人们学习速度加快。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A卷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A卷) 一、选择题 1.伴随着三次科技革命,能源逐渐被人类开发利用。下列能源,按其被利用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煤炭——电力——石油——原子能 B.煤炭——原子能——电力——石油 C.煤炭——电力——原子能——石油 D.煤炭——石油——原子能——电力 2.理查德·奥弗里的《泰晤士世界历史》载:“到1914年,全世界的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 该时期德国经济超过英国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飞速发展 B.英国忙于殖民掠夺,忽略了工业发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飞速发展 D.德国拥有着爱因斯坦等一大批科学家 3.下列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石油的大量开采 B.火车的发明——使世界交通进入“汽轮时代” C.内燃机的发明——标志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D.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标志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4.下列电器中,从20世纪初开始,相继进入西方国家家庭的有() ①电熨斗②电冰箱③电风扇④电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现代工业崛起的标志是()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蒸汽时代”的到来 C.“棉花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 6.科技创新改变世界面貌。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改良蒸汽机的出现——“电气时代”的到来 B.计算机网络技术诞生——信息社会的到来 C.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铁路时代”的开启 D.发电机、电动机问世——工业社会的开始 7.飞机作为新武器最可能首先出现在哪一次战争?()。 A.拿破仑对外战争 B.美国独立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8.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能源领域的突破,下列发明促进石油资源开发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19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在此方面领先一步的国家是() A.英国和法国 B.美国和德国 C.英国和美国 D.法国和德国 1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关注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为此提出了() A.“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B.“相互合作”的思想 C.“共同发展”的思想 D.“永久和平”的思想 11.观察下侧图表,其中丙国是()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O2、O3、H2O、CO2、H2SO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和Cl-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2.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所含质子数,也就是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科学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各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三单元走进信息时代 示例一:通讯改变生活 活动目标 1.能够从社会生活以及自己的切身体验等方面来了解通讯改变生活,感受信息时代的来临,感受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捷与快乐,增强好奇心和探索欲。 2.了解现代通讯的种类和方式,了解一些常用的通讯方法及其特点和功能。 活动准备 1.课前学生收集各种自己与外界联系时所使用的物品、资料、图片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查找“网上购物”“家校通”等资料。 活动过程 一、感受信息时代 1.教师用课件展示“网上购物”“家校通”等图片资料,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你是怎样理解“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的?关于信息时代,你想了解什么? 二、我眼中的信息时代 1. 足不出户知天下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下几个问题。 (1.)请你说一说,你认为哪些东西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为什么? (2.)你是从哪儿知道这些情况的? 2. 我与通讯零距离 (1.)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通讯设施、设备的图片、实物,说说自己与这些通讯设施与设备之间的小故事,互相交流通讯如何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 (2.)学生汇报交流成果,教师抓住有代表性的通讯设施与设备的图片和实物进行总结,感受现代生活的信息化。 (3.)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1.页,说说每张图所反映的通讯技术的发展情况,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接触到的类似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3. 现代通讯炫酷秀 (1.)教师:现代通讯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最酷、最炫、功能最强大的通讯设备是什么。 (2.)学生展开想象,设计多功能的通讯设备。可以用图画的方式加以表现。 4. 现代通讯乐处多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2.页的学生作品,说说自己家里什么时候会用到现代通讯工具,这些现代通讯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和乐趣。 (2.)学生讨论:你认为信息时代加强通讯有什么益处?为什么? 5. 一个真实的故事 (1.)教师讲述《一个手机与1.2.8.条生命》的真实故事。提问: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独立阅读教科书第4.3.页的故事,然后交流各自的感想。 6. 现代通讯多宝盒 教师:现代通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和乐趣?把你的看法写在空白卡片上,写得越多越好。每个小组的卡片集中起来,看看哪组的想法最多、最妙。 三、我的通讯生活 1.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通讯为我们的

19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蒸汽机的发明及其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标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电器,成为“发明大王”电车发明人类进人电气时代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讯时代到来 ①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结台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③通过回顾物理学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科综合能力。 ④通过选做有关电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第二状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②运用物理学有关知识,理解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原理。 ③联系生话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④从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发明.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述的有关电的发现发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分析爱迪生等发明家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理解社会的支持和保护对个人成功的作用.使学生树立不仅关心自我发展.还要关心社会进步的现代意识。 ③分析法拉第等科学家、发明家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学习他们造福社会、热爱科学、虚心好学、勤干实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我们前面学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影响如何?共同回顾后,教师指出:19世纪中后期,又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主要内容有哪些?特点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学新课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在19世纪中后期。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行讲评。

走进信息时代教案

&19.1感受信息新课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2、了解电话和电报。 3、能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作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的记载和传播,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中作出的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了解电话、电报的工作原理。 感受周围信息的获得,并了解其感受过程。 讲授,讨论、演示 归纳 电话模型图

[一]引入课题:“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二]进行新课: 1、介绍记录信息的发展及意义: 牛骨、竹筒、木牍等造纸和印刷术磁记录、光记录2、介绍信息传播的发展: 烽火、驿马、信鸽等电话电磁波、因特网等 3、电话的结构及原理: 贝尔发明了电话 (1)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结构:金属盒、碳粒、膜片,与麦克风相同 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 (2)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 结构:电磁铁、膜片,与喇叭相同 原理:变化的电流振动 (3)电话线:传递信号 [三]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作业:预习“让信息飞起来” 【板书设计】 1、介绍记录信息的发展及意义: 牛骨、竹筒、木牍等造纸和印刷术磁记录、光记录2、介绍信息传播的发展: 烽火、驿马、信鸽等电话电磁波、因特网等 3、电话的结构:贝尔发明了电话 话筒: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 听筒:原理:变化的电流振动

&19.2让信息飞起来新课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光是电磁波。记住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磁波的了解,认识电磁波的用途以用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1.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演示实验法、讲授法 讨论法 两个手机、收音机、电源、开关、锉、导线等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沧州中捷一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媒体 幻灯片、图片、视频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电灯,可以用来照明;电视,可以了解世界大事和娱乐;电饭锅,可以煮饭;电熨斗,可以熨衣服;电脑,可以查资料、玩游戏;电热水器,可以用来洗澡……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教师讲述]刚才大家说了电的发明的理论基础,那么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板书]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已经说了电与我们生活中的密切联系。那假如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没有电,我们将不得不熬过一个个漫长而漆黑的夜晚;我们不能看电视,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聊天;没有电,自来水没有了,冰箱也不能使用,食物的储存成为难题;城市里,电车不能行驶,学校里,电教设备也不能使用;…… [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采取合作的形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相关的图片、故事、文字、FLASH动画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展现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辩论题的设置,调动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归纳资料,学会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品质。 (2)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然后进行发明创造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努力奋斗、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猜谜语导入

出示谜语,学生猜。教师总结:电灯和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此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①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 ②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 【活动】自主合作学习本课基本内容 一、学生阅读全篇,自己在书上圈点勾画出答案,之后小组合作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开始时间: 2.新能源:--------- 和----------- 3.电力技术方面领先国家:------和------- 4.时代特征: 5.由于------与--------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日益广泛应用。 6. 主要标志:———和———的广泛应用. 7.期间的重要发明与发明者及其影响? 8.启示? 二、学生展示答案,师生集体订正。 【活动】探究“电力是广泛被应用的” 电力是怎样被广泛应用的? 1、学生们看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视频 2、教师介绍: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找到了打开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而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得以广泛应用。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早期的发电机存在许多的缺点,到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 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 3、比较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哪些优点? 【活动】了解电力广泛应用后,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1、80年代,随着远距离输电方法的试验成功,电力被广泛应用。 了解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

三、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 一、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是介绍现代通信方式,通过学生感受身边的通信方式,主要从各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比较其优劣处,通过对比的方法去理解。尤其是关于光纤通信,应让学生结合激光玩具笔传输光的特点来体现光纤通信的特点。同时还应注意结合“相对静止”的概念去理解对同步卫星(通信卫星)的要求(包括轨道位置,运动周期等) 学生课前可准备透明玻璃丝(或尼龙丝)激光电棒(或 玩具激光手电筒),提示当光从尼龙丝一端射入(如图1A处) 时,会从哪个部位看到亮光,即激光射出。 图1 也可让学生深入医院了解胃镜检查时所用的光导纤维作用。 教师引导注重于电磁波的知识以及光的传播方式。初步介绍用于通信电磁波――微波的范围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移动通信或卫星通信必须要有地面基站。对于光在光纤中全反射的现象(不讲全反射的原理)可采用实验方法演示全反射的光路,帮助学生体验光在透明介质内传输时为什么不会从介质的界面上射出。在授课同时应强调电磁波、光波都是一种传输能量和信息的工具,必须加载信号才有意义。 对互联网主要让学生从感受中体验其获得信息的优点,同时解绍运程教育,远程录取,网上阅卷等最新用途,拓展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从情感上体会现代通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立志于学好物理,掌握现代技术。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卫星通信是通过微波来传递信息的 (2)知道光纤通信是通过光的反射来传递信息的;知道光导纤维是现代通信的 主要传输工具。 (3)了解卫星通信的大致过程,知道同步卫星的作用。 (4)知道互联网的用途,感受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全反射,理解光纤内光的传播路径。 (2)结合地理知识,理解同步卫星轨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回顾我国人造卫星事业发展史,树立荣誉感。 (2)对比现代信息传播特点,激发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现代通信方式的各种用途和特点 2.光缆与电缆的优劣对比 难点:1.光缆中光传输的光路 2.通信卫星的要求 四、教学资源 1.自备:玩具激光电筒 2.教师演示:激光笔、尼龙丝、水槽。 五、教学设计

(浙江专版)201x-201X学年高中化学 课时跟踪检测(九)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苏教版必修1

课时跟踪检测(九)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H、D、T、H+可以用来表示( ) A.同一种原子B.化学性质不同的氢原子 C.氢元素D.氢的四种核素 解析:选C H、D和T是氢原子,H+是氢离子,它们都是氢元素,其中H+是离子态的氢元素。 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的原子学说曾经对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以下是“道尔顿原子学说”中的部分内容: ①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从现代观点来看,“道尔顿原子学说”的这些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 解析:选A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都还可分割为更小的微粒;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但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原子的质量也就不一定相同;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变化是核外电子的变化,原子核不变,原子的本性也就不变。 3.工业焊接钢管时常用13755Cs进行“无损探伤”,这里的“137”是指该原子的( ) A.质子数B.中子数 C.电子数D.质量数 解析:选D 13755Cs的质量数为137。 4.下列离子中,电子数大于质子数且质子数大于中子数的是( ) A.D3O+B.Li+ C.OD-D.OH- 解析:选D 电子数大于质子数只能是阴离子,A、B两项不正确;C项中O原子质子数=中子数,D(重氢)质子数=中子数,则OD-的中子数=质子数,不正确;D项中H无中子,OH-中质子数>中子数,正确。 5.下列各组微粒:①H3O+、NH+4、Na+;②OH-、NH-2、F-;③O2-、Na+、Mg2+; ④CH4、NH3、H2O,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练习-新人教版

第20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练习 (课堂)(2015·江苏苏州)17. 下列关于右图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③电话、电报等新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课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为伦敦电力供应公司1894年发行的货物表,上面登有家电的信息

材料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飞跃。1870—1900年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倍多,交通运输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材料三:1901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10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美、德等国的大钢铁厂雇佣工人一般多达数千人乃至万余人。美孚石油公司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1)从材料一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两点即可)(2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3分)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政治方面的影响。(1分) 知识梳理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③交通工具: 和,被誉为“”。 选择题 ()1.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文中“另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应指 A.珍妮机的发明 B.火车机车的发明C.电力的广泛应用 D.飞机的发明 ()2.以电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 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原子时代” ()3.因1885年成功试制汽车而被称为“汽车之父”的是 A.瓦特 B.史蒂芬孙 C.爱迪生D.卡尔·本茨 ()4.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在交通工具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交通工具中属于美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就是 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汽车 ()5.今年上半年,利比亚动乱升级和中东局势紧张,推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石油成为世界主要能源之一源于哪项科技发明。 A.计算机B.内燃机 C.发电机D.蒸汽机 ()6.“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这句话中的“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爱迪生

高中化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练习 (2)

高中化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练习 知识点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元素性质 1.下列结构示意图所代表的微粒中,化合价为-1价的是( ) A.B. C.D. 解析:A是原子,显0价,错误;B显+2价,错误;C显+1价,错误;D显-1价,正确,故选D. 答案:D 2.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 ) A.只有4种B.只有3种 C.只有2种D.只有1种 解析: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只有O,故选D. 答案:D 3.下列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解析: 答案:B 4.下列描述的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 ) A.易失去电子的物质 B.能与酸反应的物质

C .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 D .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 解析:氢易失去电子,但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 错误;碱是能与酸反应的物质,但不是金属元素,故B 错误;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如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 错误;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是钠,最外层有1个电子,钠是金属元素,故D 正确.故选D. 答案:D 知识点二:原子的组成 5.3516S 可用于治疗软骨肉瘤,下列关于35 16S 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质量数35 B .中子数19 C .核电荷数35 D .质子数16 解析:原子符号的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质量数为35,中子数为19,核电荷数为16,质子数为16,故选C. 答案:C 6.具有9个质子和10个电子的微粒是( ) A .Na + B .O 2- C .F - D .Ne 解析:钠离子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不符合题意,故A 不选;O 2-的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不符合题意,故B 不选;F -的质子数为9,核外电子数为10,符合题意,故选C ;Ne 的质子数为10,核外电子数为10,不符合题意,故D 不选. 答案:C 7.131 53I 与127 53I 是常规核裂变产物之一, 可以通过测定大气或水中的含量变化来监测核电站是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下列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131 53I 与127 53I 的化学性质相同 B .131 53I 与127 53I 的原子序数为53 C .131 53I 与127 53I 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8 D .131 53I 与127 53I 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解析:131 53I 与127 53I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故A 正确;原子符号A Z X 左下角数字代表质子数,131 53I 的质子数为53,原子序数为53,故B 正确;131 53 I 是电中性原子,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故C 错误;131 53I 的质子数为53,中子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