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的分离定律二知识讲解

基因的分离定律二知识讲解

基因的分离定律二知识讲解
基因的分离定律二知识讲解

基因的分离定律(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重点)理解基因型、表现型的关系。

3、了解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的内容

(1)杂合子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具有独立性

(2)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配子

(3)等位基因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而不适用于原核生物、细胞质的遗传因子的遗传.

(2)揭示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行为,而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遗传因子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行为不属于分离定律。

要点二:一些解题技巧

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为显性性状。

(2)杂合子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表现为同一性状的两亲本,后代如果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则后代中数目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F1自交后代出现3∶1的理论分离比.必须满足哪些理想条件

(1)F1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这两种类型的配子数完全相等。

(2)雌雄配子之间的结合机会均等。

(3)每一个受精卵都能正常发育为成熟的个体。

(4)个体发育所处的环境完全相同且比较优越。

(5)所有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都能完全表达。

(6)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的显性作用是完全的。

事实上,不可能所有的理论设想都能完全达到,因此,实际分离比和理论分离比之间总有一些偏差。实际上,生物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不一定产生数目相等的各种类型的配子,不同类型的配子受精的概率也不一定一样,受精后发育的过程还受环境影响,因此实际分离比和理论分离比总是不完全一致,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际意义。

3、有关分离定律问题的解题思路

分离定律的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正推类和逆推类。

解决上述各类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纯合子含有相同的基因,因而在亲代与子代之间基因的组成及性状推断上有直接明显的推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如果亲代中有显性纯合子(BB),则子代一定为显性性状(B_)(如甲图所示)。

(2)如果亲代中有隐性纯合子(bb),则子代一定含有b遗传因子(如乙图所示)。

(3)如果子代中有纯合子(bb),则两个亲本都至少含有一个遗传因子b(如丙图所示)。

丙图中,由子代bb可推知亲本为_b×_b,但亲本_b×_b的后代未必一定是bb。

【特别提醒】

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来直接推断基因型:

(1)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Bb)。即Bb×Bb→3B_∶1bb。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Bb×bb→1Bb∶1bb。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BB×BB或BB×Bb或BB×bb。要点三: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过程操作要点分析

(1)取两小

编号为甲桶、乙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2)分装小球在甲、乙两小桶内放入两种彩色球各10

①两种色彩模拟两种配子

②各10个模拟两种配子数量相等

(3)混合小球分别摇动两小桶,使小桶中的彩色球充分

混合

①小球质地、形状、重量应相同

②盛放小球的容器最好是圆柱体而不是

方形

(4)随机取球用左手、右手分别从甲桶、乙桶中随机抓

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并记录

①随机抓取模拟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

②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

(5)重复实验将小球放回原桶,摇匀,重复步骤(4),

共做50次~100次

①保证两桶内两种小球数量相同,应将

小球放回原桶,模拟配子结合前,两种

雌或雄配子数量相等

②重复次数越多,所得结果越接近理论

比值

(6)统计结果小组和全班分别统计DD、Dd、dd出现的

次数,并计算出现的概率

全班总的实验结果因为统计数目更大,

因而不同组合DD∶Dd∶dd的比值更接

近1∶2∶1

要点四:基因型和表现型

1、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纯合体可以稳定遗传,杂合体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3、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点五:基因分离定律的在实践中的应用

1.育种—选育性状优良的纯种

例:已知小麦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现有一株杂合抗锈病小麦,请设计方案,进行纯种抗锈病小麦的选育。

2.优生优育——预测后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例:下图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Ⅱ-2家族中无此致病基因,Ⅱ-6父母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妹妹。此家族中的Ⅲ-1与Ⅲ-2患病的可能性分别为:

A.0、1/9

B.1/2、1/12

C.1/3、1/6

D.0、1/16

由题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正常用A表示,患病用a表示。

因Ⅱ-2家族中无此致病基因,则Ⅱ-2基因型为:AA

Ⅱ-1基因型:aa

Ⅲ-1基因型:Aa ,所以患病的可能性为: 0

Ⅱ-5基因型:AA:Aa = 1:2(Aa占2/3)

Ⅱ-6基因型:AA:Aa = 1:2(Aa占2/3)

Ⅲ-2患病概率:2/3×2/3×1/4=1/9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例1、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的是()。

【答案】C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细胞分裂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产生的两种配子的比值是1∶1。

【点评】基因的分离定律是细胞分裂产生配子时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成对基因分离,产生雌雄配子各两种,比值为1∶1。

【举一反三】:

【变式一】

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哪一项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A.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接近于1∶1

B.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

【答案】A

【解析】用假说预测测交结果属于孟德尔假说——演绎推理法的演绎过程。

类型二:遗传因子的组成及概率的计算

例2、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是显性,让纯种红果植株和黄果植株杂交得F1,F1再自交产生F2,淘汰R的黄果番茄,利用F2中的红果番茄自交,则F1中RR、Rr、rr三种基因型的比例是()

A.4∶4∶1 B.3∶2∶1

C.1∶2∶1 D.9∶3∶1

【答案】B

【解析】B F2红果番茄基因型为1/3RR和2/3Rr,其自交有:1/3RR自交后代为1/3RR,2/3Rr自交后代为1/6RR、1/3Rr、1/6rr,故RR∶Rr∶rr=3∶2∶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遗传定律的计算方法。

【举一反三】:

【变式一】

丈夫血型A型,妻子血型B型,生了一个血型为O型的儿子。这对夫妻再生一个与丈夫血型相同的女儿的概率是()。

A.1/16 B.1/8 C.1/4 D.1/2

【答案】B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二、豌豆作为杂交实验的优点及方法: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方法: 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

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受精时,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与比例相等的两种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机会均等。随机结合的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其比为1∶2∶1,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为3∶1。因此,杂合子杂交后代发育成的个体,就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如果此实验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在条件和时间等方面不具备,就用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2.材料用具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 (球的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并要有一定重量)。 3.实验方法与步骤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有两种色彩的小球各10个,并在不同色彩的球上分别标有字母D和d。甲桶上标记雌配子,乙桶上标记雄配子,甲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

因d的雌配子;乙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 的雄配子。 (1)混合小球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2)随机取球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这表示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的过程。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重复实验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小球充分混合后,再按上述方法重复做50~100次(重复次数越多,模拟效果越好)。 (4)统计小球组合统计小球组合为DD、Dd和dd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记录并填入上表。 (5)计算小球组合计算小球组合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以及含有D的组合与dd组合之间的数量比,将计算结果填入上表中。 4.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出合理的结论(可将全班每一小组结果综合统计,进行对比) 五、自交法和测交法的应用: 1.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2.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3.显隐性性状的判断与实验设计方法:

基因分离定律题型题型(详细好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题型总结 一、名词: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 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二、语句: 1、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F1—杂种第一代F2—杂种第二代。 2、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3、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4、纯合子杂交不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杂交不一定都是杂合子。 8、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一)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现象通常需要六把钥匙。 (1)DD × DD DD 全显 (2)dd × dd dd 全隐 (3)DD × dd Dd 全显 (4)Dd × dd 1/2Dd :1/2 dd 显:隐=1:1 (5)Dd × Dd 1/4 DD : 1/2Dd :1/4 dd 显:隐=3:1 (6)DD × Dd 1/2DD : 1/2Dd DD:Dd=1:1 (二)遗传规律中的解题思路 ....与方法 1、正推法 (1)方法:由亲代基因型→配子基因型→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2)实例:两个杂合子亲本相交配,子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及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的计算:由杂合双亲这个条件可知:Aa×Aa→1AA︰2Aa︰1aa。故子代中显性性状A 占3/4,显性个

(完整版)生物必修二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知识总结基础梳理

基因的分离定律 知识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分析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传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过程图解 P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 F1高茎 ↓? F2高茎矮茎 比例 3 ∶1 归纳总结:①F1全部为高茎;②F2发生了性状分离。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3.设计测交实验方案及验证——演绎推理 (1)验证的方法:测交实验,选用F1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杂交,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型。 (2)遗传图解 4.分离定律的实质——得出结论 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C。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4)适用范围 ①真核(原核、真核)生物有性(无性、有性)生殖的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质)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5.与植物杂交有关的小知识

[思维诊断] (1)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2012·江苏,11B)(×) (3)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4)生物体产生雌雄配子的数目总是相等的(×) (5)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2012·江苏,11C)(×) (6)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知识点二基因分离定律的题型分析 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基因分离定律解题技巧教学提纲

基因分离定律解题技巧 题型一分离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例1.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 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技法提炼 “三法”验证分离定律 (1)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若花粉粒类型比例为1∶1,则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题型二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例2.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纯合子×抗病纯合子,或感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解题技巧 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 (1)根据定义直接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依据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来判断:若两亲本的性状相同,后代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那么新出现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而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这可简记成“无中生 有”,其中的“有”指的就是隐性性状。学@科网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表现型相同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3”对应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基因的分离定律专题复习

基因的分离定律 1.若选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重现孟德尔的研究历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几乎没有影响的是( ) A .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2.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成功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F2出现了3∶ 1的性状分离比 B .假设的核心是:F1 产生了数量相等的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 C.根据假设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演绎并进行测交实验验证假设 D.做了多组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F2 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以验证其假设 3.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C.两实验都设计了测交实验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检验 D.前者采用“假说一演绎法”,后者采用“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 4.在生物科学史上,有一些著名的假说,这些假说是科学家通过一定的实验后提出来的。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不同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B.果蝇的眼色伴性遗传实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C.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S 型菌可能有遗传因子 D.达尔文父子的向光性实验——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传递到了苗尖下部 5.在下列实例中,分别属于相对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是( ) ①狗的长毛与卷毛 ②兔的长毛和猴的短毛 ③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④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全为高茎豌豆⑤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有高有矮,数量比接近1∶ 1 ⑥圆粒豌豆的自交后代中,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分别占3/4 和1/4 A.③⑥B.①④ C.②⑤D.③④ 6.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 ∶1 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②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④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⑥F1 体细胞中各基因表 达的机会相等 A .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7.蜜蜂的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雌蜂(蜂王) 、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蜜蜂的体色中,褐 色相对于黑色为显性,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褐色雄蜂与黑色蜂王杂交, 则F1 的体色将( ) A .全为褐色 B.褐色个体数:黑色个体数=3∶1 C.蜂王、工蜂全为褐色,雄蜂全为黑色

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①测交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②自交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5.分离定律 其实质 ..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1

基因分离定律练习题一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I) 1.两株高茎豌豆杂交,后代高茎和矮茎植株数量的比例如图所示,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表示为() A.GG×gg C.Gg×Gg B.GG×Gg D.gg×gg 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D.性状表现相同的生物,遗传因子组成不一定相同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没有显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B.亲本之中一定有一个表现为隐性性状 C.若子代中出现显性性状,则亲代中必有显性性状个体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 4.水稻的晚熟和早熟是一对相对性状,晚熟受显性遗传因子(E)控制。现有纯合的晚熟水稻和早熟水稻杂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F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性状表现为晚熟 1 B.F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1 C.F自交后得F,F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Ee和ee,其比例为1∶2∶1 122 D.F的性状表现为晚熟和早熟,其比例为3∶1 2 5.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二代中()

A.所有的统计结果都等于3∶1B.统计的样本足够大时才符合3∶1 C.性状按3∶1的比例出现D.统计的样本越小越接近3∶1 6.下列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 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7.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前的处理是()①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价值 ④豌豆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且容易区分的性状 ⑤开花时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⑥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A.①②③④;⑥C.①②④;⑥B.①②;⑤⑥D.②③④;⑥ 8.某水稻品种茎秆的高矮是一对相对性状,对两个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 1进行测交,其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A.0B.25%C.50%D.75% 9.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直接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F的性状表现比为3∶1B.F产生配子的比为1∶1 21 C.F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D.测交后代的比为1∶1 2 10.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阅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第5单元 第1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1讲__基因的分离定律[考纲导学]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知识梳理| 夯实高考双基 回扣教材 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都为纯种。 (2)豌豆花大,便于进行异花传粉操作。 (3)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操作过程 去雄:除去母本未成熟的全部雄蕊 套袋隔离: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人工授粉:雌蕊成熟时将另一植株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 再套袋隔离: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后所结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实验)

a .图解假说: b .结果:F 2性状表现及比例为高茎∶矮茎=3∶1,F 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 ∶Dd ∶dd =1∶2∶1。 3.演绎推理、实验验证(验证) (1)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 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目的: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即验证F 1的基因型。 (3)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不会掩盖F 1配子中基因的表达。 (4)测交遗传图解: (5)结论:测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取决于F 1(杂种子一代)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现代解释) 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

定的独立性(前提);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实质)。 基础自测 1.判断 (1)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 (2)自交时,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 (3)F1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此比例为雌、雄配子的数量之比。 (×) (4)A和a、A和A、a和a均为等位基因。(×) (5)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6)受精时,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就是自由组合。(×) (7)杂种后代不表现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有性生殖生物中的细胞核遗传现象 【答案】 B 3.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___,母本是________。在此实验中用作亲本的两株豌豆必须是________种。 (2)操作①叫________,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________之前进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 。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 2、理解相关概念:自交、杂交、父本、母本、正交、反交、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遗传因子等。 3、(难点)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4、(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要点梳理】 要点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与豌豆有关的基础知识 (1)两性花和单性花 同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这样的花称为两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者只有雌蕊,这样的花成为单 性花,玉米、黄瓜的花都是单性花。 (2)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如豌豆。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植株的 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或一朵花的花粉传到不同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叫做异花传粉。 (3)闭花受粉 豌豆花的雄蕊和雌蕊都被花瓣紧紧地包裹着,在花瓣展开之前,雄蕊花药中的花粉就传到了雌蕊柱头上, 这种受粉方式称为闭花受粉。 (4)雄蕊和雌蕊 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中有花粉。花药成熟后,花粉散发出来。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 分组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胚乳。 (5)父本和母本 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收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6)去雄 将作为母本的植株在杂交前先去掉为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做去雄。 (7)人工异花传粉 将母本去雄后,套上纸袋,待花成熟时,再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到已去雄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364174 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 (1)豌豆是闭花受粉、自花传粉的两性花。 自然情况下豌豆是纯种。 (2)豌豆花大,便于去雄和实施人工异花授粉(杂交) (3)豌豆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统计) (4)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 相对性状)

解题技巧:专题四《基因的分离定律》中的解题规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在教学中既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历年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试 题形式多以综合性题目出现,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但如果能在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发 掘其中一些内在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那么解答此类试题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在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掌握以下几方面的规律、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解题和应试能力。 一、熟记最基本的6种交配组合中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这是基因分离定律中最基本的交配组合, 熟记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既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掌握基因分离定律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又 可以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打基础,以提高解题速度。 二、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 A.如果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子代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那种性状为显性。 如:某植物红花×白花→子代全开红花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 B.如果两个性状相同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则这两个亲本一定是显性杂合子,子代新出 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如:某植物红花×红花→子代有红花、有白花红花为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白花为隐性性状。 例1:在不知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情况下,根据下列哪项可判断显性或隐性性状 A.黑色×黑色→全是黑色B.黑色×白色→100黑色︰150白色 C.白色×白色→全是白色D.黑色×黑色→3黑︰4白 【解析】只有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才能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如果学生掌握了上述规律,就能很快 解决此题。 【参考答案】 D 三、已知表现型,如何确定基因型 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1)根据表现型,写出大致的基因型:隐性个体直接写出基因型,对显性个体,先写出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基因待定。 (2)根据该个体的亲代或子代中是否有隐性个体,写出另一个待定基因:若亲代或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则待定基因为隐性基因;若亲代或子代中无隐性个体,则待定基因为显性基因。 例2:豌豆种子的形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的,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三组杂交试验结果。 写出各个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 组合序号杂交组合类型后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基因分离定律 教案

基因的分离规律教案(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及环境的关系; 3.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 4.了解显性的相对性; 5.了解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规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规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除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外,着重在提高学科科学素质方面进行下列两点教育: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实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基因的分离规律

[解决办法] (1)着重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因为这是分离规律包涵的基本概念。 (2)在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讲授中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两种配子。 (3)应用分离规律做遗传习题。 (4)说明不完全显性遗传F2表现型之比为1:2:1,更证明分离规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离规律的实质。 (2)应用分离规律解释遗传问题。 [解决办法]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 (3)应用遗传规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疑点相对性状、杂交方法、人的高矮遗传。 [解决办法] 相对性状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杂交方法用挂图说明去雄与授粉。 人的高矮遗传说明是多基因的遗传。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法讲述、谈话、练习。

基因分离定律归类习题有答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基因分离定律) 一基础概念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下列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高鼻梁与塌鼻梁 B.卷发与直发 C五指与多指 D.眼大与眼角上翘 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身高与狗的体重 B.兔的长毛与短毛 C.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D.猫的白毛与狗的黑毛 3.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水稻的早熟与晚熟 B豌豆的紫花与红花 C家兔的长毛与细毛 D小麦的抗病和不抗病(易染病) 【选用豌豆原因】 4.豌豆做遗传实验是孟德尔获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豌豆是() ①自花传粉植物②异花传粉植物③闭花传粉植物 ④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⑤豌豆花大,易于去雄和人工授粉 ⑥是单性花,易于进行人工授粉 A ②③④⑥ B ①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5、进行豌豆杂交试验时,为避免其自花传粉,孟德尔采取的措施() ①花蕾期,不去雄蕊②花蕾期,去雄蕊③去雄后,套上纸袋 ④去雄后,不套纸袋⑤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物花粉涂在去雌蕊柱头 ⑥待花成熟时,拿开纸袋任其在自然状况下传粉受精 A ②④⑥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6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导致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 A.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B.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 3:1 C.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

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7、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F2(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F2性状分离比是3:1 C.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8、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是() A.雌配子∶雄配子=1∶1 B.雄配子比雌配子多 C.雄配子∶雌配子=3∶1 D.雄配子A∶雌配子a=1∶3 9.有关纯合体与杂合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的分离 B.杂合体杂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C.纯合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D.杂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10.以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为研究对象,将纯合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间行种植, 隐性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子一代将表现为() A、显隐性个体的比例为1:1 B、都是隐性个体 C、显隐性个体的比例为3:1 D、都是显性个体 【显隐性判断及基因型判断测交性状分离】 11.对隐性性状的正确表述是() A 后代中表现不出来的性状 B后代中不常出现的性状 C 杂种F1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D F2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12.一对有耳垂的父母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这说明() A有耳垂为显性性状 B无耳垂为显性性状 C有耳垂为隐性性状 D不能说明问题 13.大豆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四组杂交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 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 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③ 14.下列杂交组合(遗传因子E控制显性性状,e控制隐性性状)产生的后代, 哪一组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会发生性状分离() A EE×ee B EE×Ee C EE×EE D Ee×Ee 15.绵羊的白毛(W)对黑毛(w)为显性,一只白毛绵羊与一只黑毛绵羊杂交, 生了6只小羊,其中3白3黑,这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合可能性最大的是()

基因分离定律练习题一

基因分离定律练习题一

————————————————————————————————作者:————————————————————————————————日期: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I) 1.两株高茎豌豆杂交,后代高茎和矮茎植株数量的比例如图所示,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表示为( ) A.GG×gg?B.GG×Gg C.Gg×Gg D.gg×gg 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D.性状表现相同的生物,遗传因子组成不一定相同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没有显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B.亲本之中一定有一个表现为隐性性状 C.若子代中出现显性性状,则亲代中必有显性性状个体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 4.水稻的晚熟和早熟是一对相对性状,晚熟受显性遗传因子(E)控制。现有纯合的晚熟水稻和早熟水稻杂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性状表现为晚熟 B.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C.F1自交后得F2,F2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Ee和ee,其比例为1∶2∶1 D.F2的性状表现为晚熟和早熟,其比例为3∶1 5.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二代中( )

A.所有的统计结果都等于3∶1 B.统计的样本足够大时才符合3∶1 C.性状按3∶1的比例出现 D.统计的样本越小越接近3∶1 6.下列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 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7.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前的处理是( )①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价值 ④豌豆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且容易区分的性状 ⑤开花时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⑥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⑥ 8.某水稻品种茎秆的高矮是一对相对性状,对两个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进行测交,其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 A.0 B.25% C.50% D.75% 9.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直接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性状表现比为3∶1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F2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 D.测交后代的比为1∶1 10.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阅图后回答下列问

1.1讲基因的分离定律

1.1 基因的分离定律 [考纲要求]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导入 P2问题探讨 复习提问: 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性状的稳定性。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 柏拉图说在感情中谁投入更多,子女就长得像谁。 *新授 一、孟德尔简介 二、花的结构 子房壁-果皮 珠被-种子 受精卵-胚 受精极核-胚乳 三、自花传粉与异化传粉:P2左下,P3上 异化传粉的过程: 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方法 ①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果实

②去雄是指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花传粉;应在开花前(花蕾期)进行。去雄要求:干净,彻底,完全。 ③套袋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干扰,从而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后所结。 ④异花传粉时,父本是指提供花粉的植株;母本是指接受花粉的植株。 四、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在传粉方面表现为两性花,自花传粉,闭花受粉→保证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 ②在性状方面表现为具有易于区分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的性状。 ③在操作方面表现为花大,便于进行人工异花传粉操作。 五、性状和相对性状 ①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例如:眼睛是黑的,头发是直的。 ②相对性状的理解要点:“两个同”: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一个不同”:不同表现类型。如:狗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豌豆的白花和绿叶、猪的黑毛和牛的黄毛都不能称为相对性状。 六、遗传图谱中的符号 P:亲本♀母本(雌雄),♂父本(雄性) X:杂交:指基因型不同的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交配 ⊕:自交(自花传粉)基因型相同的动物个体之间交配,同类型相交 F1:子一代,F2杂种二代......Fn第n代

(完整版)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及习题

基因的分离定律 知识点汇总 1、基因分离定律与假说 巧记“假说—演绎过程”:观察现象提问题,分析问题提假说,演绎推理需验证,得出结论成规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右图表示一个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 由图得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 A和a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1。 3、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较与鉴定 比较纯合子杂合子 特点 ①不含等位基因②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 分离①至少含一对等位基因②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实验鉴定测交 纯合子×隐性类型 测交后代只有一种类型的表现型 杂合子×隐性类型 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自交 纯合子? 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花粉鉴定方法花粉的基因型只有一种花粉的基因型至少两种 5.(1)测交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性状的显隐性。此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成的检测。但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2)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6.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7.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F1 ?? ? ??显性∶隐性=3∶1?亲本:Aa×Aa 显性∶隐性=1∶1?亲本:Aa×aa 全为显性?亲本:AA×A_或aa 全为隐性?亲本:aa×aa 8.正确解释某些遗传现象 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显性遗传病;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隐性遗传病。 9.指导杂交育种 (1)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 (2)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3)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具有相对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就是杂合子,可具杂种优势但每年都要育种。 10.杂合子Aa连续多代自交问题分析 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F n杂合子纯合子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显性性状个体隐性性状个体 所占 比例 1 2n1- 1 2n 1 2- 1 2n+1 1 2- 1 2n+1 1 2+ 1 2n+1 1 2- 1 2n+1 11.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高中生物遗传规律知识点

高中生物遗传规律知识点 知识 1.基因的分离定律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

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②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③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④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 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

基因的分离定律_题型总结

基因的分离定律题型总结 一、【课题背景】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的核心知识之一,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近几年的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试题形式较多。如选择、简答、综合分析等,考查的知识多为对概念的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几率的计算及分离定律在实践上的应用等。运用揭示定律的科学方法设计实验,用分离定律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是今后命题的主要趋势。 二、【知识准备】 (一)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现象通常需要六把钥匙。 (1)DD × DD DD 全显 (2)dd × dd dd 全隐 (3)DD × dd Dd 全显 (4)Dd × dd 1/2Dd :1/2 dd 显:隐=1:1 (5)Dd × Dd 1/4 DD : 1/2Dd :1/4 dd 显:隐=3:1 (6)DD × Dd 1/2DD : 1/2Dd DD:Dd=1:1 (二)遗传规律中的解题思路 ....与方法 1、正推法 (1)方法:由亲代基因型→配子基因型→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2)实例:两个杂亲本相交配,子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及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的计算:由杂合双亲这个条件可知:Aa×Aa→1AA︰2Aa︰1aa。故子代中显性性状A 占,显性个体 A 中纯合子AA占。 2、逆推法:已知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推导出亲代的基因型。 (1)隐性突破法 若子代中有隐性个体(aa)存在,则双亲基因型一定都至少有一个a存在,然后再根据亲代表现型做进一步推断。 (2)根据子代分离比解题 ①若子代性状分离比显︰隐=3︰1→亲代一定是。即Bb×Bb→3B︰1bb。 ②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双亲一定是类型。即Bb×bb→1Bb︰1bb。 ③若子代只有显性性状→双亲至少有一方是,即BB×→B。 【总结】:亲代基因型、正推型子代基因型、 表现型及比例逆推型表现型及比例 (三)性状的显、隐性及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方法 1.确定显、隐性的方法 方法1:杂交的方式。A×B后代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则出现的即为显性性状,未出现的即为隐性性状 (A、B为一对相对性状)。归纳一句话:亲2子1,即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方法2:自交的方式。A和B分别自交,若能发生性状分离的亲本性状一定为显性;不能发生性状分离的无法确定,可为隐性纯合子也可为显性纯合子。归纳一句话:亲1子2,即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 发生性状分离,即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方法3:先自交后杂交的方式。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亲本先自交,若后代都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可确定两亲本都是纯合子,然后再将两亲本进行杂交,子代出现的那个亲本性状即为显性性状,未出现的则为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