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缺陷问题令人担忧,在教育全过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人们的共识。文章就高校体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心理健康

高等学校是培养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和重要基地。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除了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渊博的知识、较高的道德修养、健壮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说,成才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那么保持心理健康则是实现目标的基础条件之一。2003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施行)》,这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南,我们应以它为指导,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效利用体育教育这一独特的形式,探索一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往往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辞海》的定义是:“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好,功能正常,体力健壮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

①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身体知识的了解不断深入,健康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宪章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据此,健康不仅是生理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20世纪90年代,WHO又对健康的含义进行解释,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因此,心理健康是衡量健康的重要尺度之一。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情况是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据《中国青年报》2003年1月13日报道,在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中,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有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有8千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良,主要有恐惧症、焦虑症、疑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种。《人民日报》2004年8月15日以“大中学生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为题,报道了杭州市通过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软科学项目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组对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的2961名大学生(男1523

例,女1438例)的心理卫生测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至于偶尔出现的、或者轻微的、局部的心理卫生问题则在许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着。

二、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增强自信心,克服恐惧心理

体育教育能帮助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自卑、恐惧的心理。例如在上体育课时,有些同学一看见单杠、双杠就害怕,说自己有恐高症,好不容易在老师和同学的保护与帮助下顺利上杠了,但是由于紧张、害怕,导致全身的肌肉紧绷,这样就很难完成动作。对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整情绪,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完成技术动作。在加强安全教育时,特别要做好保护与帮助,结合辅助练习和完成技术动作的正确方法,让学生心里有底,放开心情积极参与,敢于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动作。

体育教育是融游戏、竞赛、艺术和娱乐为一体的活动,能直接给学生带来愉悦,也能降低紧张和不安情绪,使学生维持心情平衡,增进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帮助、关心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上课时,不要为了追求技术的提高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教学,还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战胜自己。

(二)培养与人沟通、融洽人际关系的能力

在现代体育课中,体育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指导者,师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与接受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气氛融洽的团队关系。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能在体育教学中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能够愉悦心情。因此,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教学,必然会让学生的心理得到调节与放松,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沟通要从心灵开始,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在上体育课时,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不佳,心事重重,不愿与教师同学合作等,就应当适当调节,通过体育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培养他们与人沟通、融洽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促进智力开发,锻造意志品质

智力是人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也就是对感知觉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科学概括、丰富想象、正确判断推理的能力。体育教学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集体协作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判

断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也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协调发展。

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强、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所有这些,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是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的。而体育训练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参与体育运动,可以使原有的心理素质慢慢得到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的锻炼,身心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智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意志品质是指个人的目的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精神,它是学生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所表现和培养出来的。而体育活动是不断克服客观困难(气候变化、动作难度)和主观困难(胆怯、紧张)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强不屈的个性;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来实现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加强运动实践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促使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协作能力是健康心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种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水平,也是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一种能力。当前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备受呵护,做事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技巧。体育运动的集体项目要求几个人共同完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需要共同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如在抱球接力的练习中,要求每位学生确定一种方法,然后大家商量,从中选出合适的一种方法进行练习。这样让学生在集体项目中,既能体验到参与的成功,又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协作能力。

(五)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多数意志薄弱,主要表现在遇到困难时唉声叹气、丧失信心、容易放弃。对于这种学生,应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如在对抗性的练习中加大难度,安排他们与实力比较强的队(人)进行练习,使他们的技术和战术难于施展,连连受挫,有的学生会唉声叹气,有的会打退堂鼓。此时,教师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