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泛化性

泛化性

泛化性
泛化性

泛化性:一个假设能够正确分类训练集之外数据(即新的,未知的数据)的能力称为该假设的泛化性[22]。

一致假设:一个假设能够对所有训练数据正确分类,则称这个假设是一致的[22]。

过拟合:为了得到一致假设而使假设变得过度复杂称为过拟合[22]。想像某种学习算法产生了一个过拟合的分类器,这个分类器能够百分之百的正确分类样本数据(即再拿样本中的文档来给它,它绝对不会分错),但也就为了能够对样本完全正确的分类,使得它的构造如此精细复杂,规则如此严格,以至于任何与样本数据稍有不同的文档它全都认为不属于这个类别!

超平面(Hyper Plane):n维空间中的线性函数唯一确定了一个超平面。一些较直观的例子,在二维空间中,一条直线就是一个超平面;在三维空间中,一个平面就是一个超平面。线性可分和不可分:如果存在一个超平面能够正确分类训练数据,并且这个程序保证收敛,这种情况称为线形可分。如果这样的超平面不存在,则称数据是线性不可分的[22]。

规划:对于目标函数,等式或不等式约束都是线性函数的问题称为线性规划问题。对于目标函数是二次的,而约束都是线性函数的最优化问题称为二次规划问题[22]。

对偶问题:

给定一个带约束的优化问题

目标函数:min f(x)

约束条件:C(x) ≥0

可以通过拉格朗日乘子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L(x,λ)=f(x)- λTC(x)

令g(λ)= f(x)- λTC(x)

则原问题可以转化为

目标函数:max g(λ)

约束条件:λ≥0

这个新的优化问题就称为原问题的对偶问题(两个问题在取得最优解时达到的条件相同)。

UML类关系(依赖-泛化-关联-聚合-组合-实现)

UML图中类之间的关系:依赖,泛化,关联,聚合,组合,实现 类与类图 1) 类(Class)封装了数据和行为,是面向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具有相同属性、操作、 关系的对象集合的总称。 2) 在系统中,每个类具有一定的职责,职责指的是类所担任的任务,即类要完成什么样的 功能,要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一个类可以有多种职责,设计得好的类一般只有一种职责,在 定义类的时候,将类的职责分解成为类的属性和操作(即方法)。 3) 类的属性即类的数据职责,类的操作即类的行为职责 依赖关系(Dependence):假设A类的变化引起了B类的变化,则说名B类依赖于A类。 ? 依赖关系(Dependency) 是一种使用关系,特定事物的改变有可能会影响到使用该事物的其他事物,在需要表示一个事物使用另一个事物时使用依赖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依赖关系体现在某个类的方法使用另一个类的对象作为参数。 ? 在UML中,依赖关系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由依赖的一方指向被依赖的一方。 1.public class Driver 2.{ 3.public void drive(Car car) 4. { 5. car.move(); 6. } 7.…… 8.} 9.public class Car 10.{ 11.public void move() 12. { 13. ...... 14. }

15.…… 16.} 依赖关系有如下三种情况: 1、A类是B类中的(某中方法的)局部变量; 2、A类是B类方法当中的一个参数; 3、A类向B类发送消息,从而影响B类发生变化; 泛化关系(Generalization):A是B和C的父类,B,C具有公共类(父类)A,说明A是B,C的一般化(概括,也称泛化) ? 泛化关系(Generalization)也就是继承关系,也称为“is-a-kind-of”关系,泛化关系用于描述父类与子类之间的关系,父类又称作基类或超类,子类又称作派生类。在UML中,泛化关系用带空心三角形的直线来表示。 ? 在代码实现时,使用面向对象的继承机制来实现泛化关系,如在Java语言中使用extends 关键字、在C++/C#中使用冒号“:”来实现。

第3章数据泛化

第3章数据泛化 第3章数据综合分类数据挖掘 描述性挖掘: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描述数据,并提供有意义的数据一般属性 预测数据挖掘:通过分析数据建立一个或一组模型,并尝试预测新数据集的行为概念描述(一般化):为数据表征和比较生成描述(当所描述的概念涉及类对象时,也称为类描述) 表征:提供给定数据集的简明摘要例如,它可以根据专业表现分布表来区分:它可以提供两个或更多数据集的比较描述。例如,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比较面向属性的 综合:这是一种数据综合方法,它可以在大量数据中找出一般规律。什么是数据一般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对象通常包含原始概念层的详细信息。数据泛化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集从较低的概念层抽象到较高的概念层的过程用更高层次的概念替换更低层次的概念。例如:将(XXXX年龄范围值)分别替换为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 面向属性归纳的基本步骤,如用省、 1代替地、市两级的概念,数据聚焦,获取初始数据关系2,进行面向属性归纳 是数据归纳。对于具有大量不同值的属性,执行以下操作:属性删除、属性泛化属性泛化控制:控制泛化过程、确定有多少不同值被视为具有大量不同值的属性泛化阈值控制:如果属性的不同值的数量大于属性泛化阈值,则应该进一步删除或泛化该属性广义(广义)关系阈值控

制:如果广义关系中不同元组的数量超过广义(广义)关系阈值,则应该进一步广义化 属性删除适用规则:对于初始工作关系中有大量不同值的属性,满足以下条件。应该使用属性删除:该属性没有泛化运算符(例如,该属性没有定义相关的概念层次结构)。并且该属性的更高级概念由其他属性 表示,例如:名称:要删除的属性电话号码:要删除的属性的属性一般化控制的两种常用方法:属性一般化阈值控制:为所有属性设置一般化阈值或为每个属性设置阈值(通常为2到8) 一般化关系阈值控制:为一般化关系设置阈值以确定一般化关系中不同元组的最大数量(通常为10到30,第4章关联规则挖掘:从事务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和其他信息存储中的大型数据项目集中发现有趣且频繁出现的模式,项目之间的关联 应用:购物篮分析、分类设计、捆绑销售和亏损销售分析、病理分析、文本挖掘、网络故障分析和其他 经典关联规则挖掘算法:Apriori算法和FP-growth算法 集I = {i1,I2,...im}作为一组m个不同的项目,每个ik(k=1,2,...,m)称为项目项目集称为项目集,简称为项目集。其元素的数量称为项集的长度,长度为k的项集称为k项集。 我= {面包、奶油、牛奶、茶、蛋糕、啤酒}这家超市卖6种商品。项目集一包含6个项目,项目集一的长度为6。对于项目集{蛋糕,啤酒}包含2个项目,成为2个项目集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性质及功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42009 传统的隐喻理论一直把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实际上,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人类认知模式。隐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处于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的心脏部位,负责意义的产生、传递和加工[1]。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体验某一类事物,它是人类探索、描绘、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有力工具。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的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特别是空间经验。真实空间的事物和动体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如静态、动态、包容、对称等。对空间性状,在英语中常常用介词或描述性的词语来表达,介词是反映这种不同关系的方式之一。无限的想象世界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的,因而方位介词有了许多方位影射的特征,使描述性的词语具有隐含意义,这就形成了空间隐喻概念的基础。 一、隐喻的功能 关于隐喻与语言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喻存在于语言之外,只对语言进行修饰;另一种观点认为隐喻是语言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在想象、推理过程中都要运用它。在人们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隐喻可以帮助人们从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它们的链接点,从而建立彼此间的联系。这不是一个量的变化,而是认识上质的变化,新的关系、新的事物、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此而生。 Lakoff观察了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性表达,发现人们之所以倾向大量地并且系统性地使用隐喻,完全是因为隐喻性表达传递的是更加具有包容力的概念[2]。概念的建立意味着类别的划分,类别的划分依赖同类成员有尽可能多的相似,却又无法穷尽地排除异类的细小相似。正是这种矛盾允许概念泛化,包容更多的可能,结果就为隐喻性思辨铺垫了基础。当一类概念不能完善地再现思想时,人们就会寻求另类概念。同理,一类语词不能完善地表达意图时,人们就会寻求另类语词。隐喻性思维、隐喻性概念和隐喻性表达,对应人类生存活动的需要,是产生思想、组织话语和再现思想的工作机制。 丰富的观察为系统描述隐喻性表达的功能提供了可能。Low从文本策略的范畴归纳了隐喻性表达的6种功能:1)有可能借助喻体讨论喻题;2)证明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至少在我们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是相连的、有系统的;3)扩展思想;4)通过戏剧化喻体使人非注意喻题不可;5)回避和否认对喻题的责任;6)允许说话者讨论充满感情的话题。隐喻的社会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二是出于委婉和礼貌的考虑。这两种概括显示了各自的取舍。如果从思维-语言-交际的关联去审视这些看上去似乎不同的功能,则可以将它们统一在认知、语言、交际三大功能上。隐喻性表达的组织和实施思维的认知功能、语词意义的逻辑和意象延伸的语言学功能、表达方式的交际性功能,涉及到了使用语言交际的全部活动。 世界不断变化,认知不断更新,语义系统和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任何体系一样,一直在不断扩展和修正。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新语境,须借助隐喻这个认知工具来诠释和表达。理查兹和布莱克的“相互作用理论”揭示:在表达新概念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出或构造出起点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相似性;然后将隐体的相关特征转移到本体上,使之成为本体的一部分;接着隐喻性逐渐消弱,最后完全同化到语言中,成为我们标准的思维装备的一部分,这就是一个新词的产生过程。因此,在新词的产生和使用,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方面,隐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成立,孤立的词无法成为隐喻。因此,研究隐喻必须重视隐喻与语境的联系。语篇的隐喻性包括两层意思:1)对任何具体隐喻个案的考察必须纳入相应的话语中;2)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样,语篇本身通常也是隐喻性的。Halliday等人正是在一定的话语系统中解释隐喻现象的。但是,把语篇整体当作隐喻研究对象的,还是很少见。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文献[3]明确地论述了“语篇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隐喻源于人类认知模式的顺序性和语言处理的“联系原则”,有关研究者对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其视野大多还是局限于句子层。文献[4]探讨了语篇的隐喻性。 在语言交际、语篇生成和理解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记忆中的框架结构,能动地处理外界输入的信息,把现实和心理两个世界联系起来,在大脑中形成新的记忆轨迹。语用过程构成语篇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又反过来控制语言使用和语篇生成。实际生成的语篇,如果应和了相应文体的常规功能框架,则该语篇是一致式。但实际语篇往往多姿多彩,更多的是语篇的非一致式,即与常规功能框架偏离。因此,客观存在着语篇层次的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性质及功能 丁岩堂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述了隐喻的性质和功能。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隐喻性表达具有组织和实施思维的认知功能、促使语词意义的逻辑和意象延伸的语言学功能以及作为表达方式的交际性功能。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功能;空间隐喻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4-0124-02 作者简介:丁岩堂(1953-),男,山东无棣人,山东滨州学院(山东滨州256603)外语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9-02-06

泛化

《一般、严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分》 ●考试中,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见三级技能教材P45。 ●泛化:又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具体概念见《基础知识教材》。泛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发生,遵循刺激——反应原理,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对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环境、生活事件等)或者说这些刺激物引起了这些反应。 所以泛化指的是:诱发或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1)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神经症; 4)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一般不会在考试中出现。如果出现,只能是单选题,而且,选项中没有神经症,才可以选择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 经症)。 如图 举例: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3岁,外企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大学毕业后进入某外企公司,因人际关系好,能力强。工作很勤奋,深得上司及客户的好评,很快晋升为部门经理。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政策的变化,求助者所在部门的业务逐渐萎缩,公司进行调整,他被调整到其他部门作普通职员。职务没有了,

工资待遇也降了两千余元,求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喝闷酒,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发脾气,甚至乱扔家里的东西。虽然目前的收入足以使他衣食无忧,但他就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烦躁。甚至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对前途很担忧,对妻子、朋友的劝说也听不进去,以前他是同事、同学的聚会的召集人,现在却经常找理由逃避聚会,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觉得妻子不理解他,有时和妻子吵架,对女儿发脾气。最近出现胸闷、头晕,没食欲,全身乏力,入睡困难,主动前来咨询。 该案例中,引起求助者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仅仅集中在最初刺激事件上(由经理被调整到普通职员)。所以未泛化,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今年以某市状元成绩考入大学,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始独立生活。每日的学习很紧张,还要料理自己的生活,有些手忙脚乱,疲惫不堪,感到不适应,非常想家。有时睡不着,常常梦到父母,一听到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的内容就哭。在街上、校园里听到的都是当地的口音,自己作为外乡人,内心很孤独。上课经常走神,学习效率不高。无心参加班上组织的活动,总盼着早点放假回家。求助者与同学的关系一般,因生活琐事与宿舍室友关系紧张,想换宿舍学校没同意,心情不好、内心痛苦。经班主任老师做工作后没有明显好转,所以在同乡的陪同下来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独生女,性格柔弱、温顺,在家很受宠爱,自幼没有单独离开过家,上大学前很多生活琐事都由父母料理,连自己的衣服鞋袜都不用洗,她认为只有家里才是最安全舒适的。 该案例中,引起求助者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仅仅集中在最初刺激事件上(入大学后感到不适应独立生活),而是很多与最初刺激事件有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求助者的不良反应,例如,“一听到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的内容就哭”;在街上、校园里听到的都是当地的口音,自己作为外乡人,内心很孤独”。所以已经泛化,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熵概念发展及衍生综述

熵概念发展及衍生综述 摘要:1864年Clausius在热力学中引入了熵的概念(称为宏观熵、热力学熵或Clausius熵),1889年Boltzmann又提出了微观熵的概念——Boltzmann 熵。Boltzmann熵是熵概念泛化的理论基础,在玻尔兹曼熵的影响下,熵概念开始得到泛化,使熵概念以自己崭新的面貌走入各个领域,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领域,成为众多学科发展的“关节”和“引线”。 关键词:宏观熵、微观熵、负熵、麦克斯韦妖、信息熵 熵由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并应用在热力学中。是热力学中为了研究热现象的性质和规律而引入的一个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的状态函数,其数值由系统的状态唯一确定。系统处于不同的状态(P、V、T不同),熵值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系统在不同平衡态下的熵变情况,来判断系统进行的方向,也即利用熵增加原理判断宏观过程进行的方向。 根据熵在热力学中的定义,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也引申出了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参量。因此,本文有必要对熵概念发展及衍生作一综述。 1宏观熵与微观熵 在热力学中,克劳修斯定义的熵,称之为宏观熵,而在统计物理学中,玻尔兹曼定义的熵,称之为微观熵。 1864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首次提出熵的概念,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一个体系的能量完全均匀分布时,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在克劳修斯看来,在一个系统中,如

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让一个热物体同一个冷物体相接触,热就会以下面所说的方式流动:热物体将冷却,冷物体将变热,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为止。克劳修斯在研究卡诺热机时,根据卡诺定理得出了对任意循环过程都都适用的一个公式:dS=dQ/dT。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熵增过程中加入物质的热量。 对于绝热过程Q=0,故S≥0,即系统的熵在可逆绝热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绝热过程中单调增大。这就是熵增加原理。由于孤立系统内部的一切变化与外界无关,必然是绝热过程,所以熵增加原理也可表为: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它表明随着孤立系统由非平衡态趋于平衡态,其熵单调增大,当系统达到平衡态时,熵达到最大值。熵的变化和最大值表述了孤立系统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熵增加原理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热力学中,熵是用来说明热运动过程的不可逆性的物理量,反映了自然界出现的热的变化过程是有方向性的,是不可逆的。 1889年波尔兹曼(Boltzmann)在研究气体分子运动过程中,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气体的行为时,对熵首先提出了微观解释,后经普朗克·吉布斯进一步研究,解释更为明确,S=k·lnΩ,k是玻尔兹曼常数,Ω热力学概率是指任意宏观态所包含的微观状态数。他们认为,在由大量粒子(原子、分子)构成的系统中,熵就表示粒子之间无规则的排列程度,或者说表示系统的紊乱程度,越“乱”,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

术语泛化与潜语言的显性化

术语泛化与潜语言的显性化 单威 摘要:术语泛化是语言随社会而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运用显潜理论等现代修辞学理论对术语泛化的方式、过程、特点和动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这一语言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术语泛化潜义显性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术语在非本专业语境中的创新使用所导致的术语泛化,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术语是在某一专门领域或学科中的专门用语,具有单义性、专业性等特点。近年来,术语不断突破自身的语义范畴,深入、广泛地触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多次使用后产生新的义项,扩大了原有的语义范围,从而导致了术语的泛化。如“会诊、透视、聚焦、板块、视角、折射、余热、反馈、裂变、错位、冲击波、冷处理”等,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词义泛化。术语泛化涉及的领域之广、数量之多、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堪称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本文主要运用显潜理论等现代修辞学理论,对术语泛化的方式、过程、特点和动因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客观地显现在人们面前的语言称之为‘显语言’,历史上出现过但是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语言成分和那些即将出现的语言成分便是潜语言。”[1](P219)术语泛化便是一种潜语言逐渐显性化的语言现象。 一、术语泛化的方式 术语最初的意义即其在专业语境中的意义是显义[2](P224),其在非本专业语境中的意义是潜义[3](P224)。从理论上讲,每个术语都有潜义,潜义在理论上都是合理的,但只有部分术语的潜义满足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得以显性化,并最终发展为新的显义。 术语泛化,即潜义显性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实现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借助想象和联想,出现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一种映射过程。隐喻是产生新词新义的有效机制。术语的意义虽具有单义性、专业性的特点,但人们在隐喻性思维方式的作用下,通过相似性联想,把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用某一专业、学科中的术语去指代日常生活中的某种事物或现象,进而衍生出新的意义。这是术语泛化最常用的方式。如“聚焦”本是光学术语,指“使强光或电子束聚集于一点”。当要形容“把视线、注意力聚集于某处”时,人们便联想到光学中的“聚焦”,根据二者的相似点以此喻彼,产生了“聚焦”的新用法,如: (1)让世界聚焦中国(《人民邮电》2008年5月20日) 另如“会诊”,本是医学术语,指几个医生共同诊断疑难病症,其内在特点是共同诊治,功能就是治病。新义用来指生活中多方领导和专家共同研究工作和讨论疑难问题,并做出决定。如: (2)专家会诊文化“低俗病”(《人民日报》2008年4月28日) “聚焦”“会诊”在非本专业语境中的这种用法已经流行并稳定下来。“消化”“曝光”“落差”“透视”“阵痛”“惯性”“折射”“余热”“冷处理”“断层”“硬件”“软件”等多数术语,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使其潜义得以显化而最终完成泛化过程的。

数据挖掘数据预处理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数据集成、变换、归约和离散化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学时: 指导教师:刘建伟 成绩: 2016年5月5 日

西安工业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131003 姓名学号实验课程数据挖掘指导教师刘建伟实验日期2016-5-5 同实验者实验项目数据集成、变换、归约和离散化 实验设备 计算机一台 及器材 一实验目的 掌握数据集成、变换、归约和离散化 二实验分析 从初始数据源出发,总结了目前数据预处理的常规流程方法,提出应把源数据的获取作为数据预处理的一个步骤,并且创新性地把数据融合的方法引入到数据预处理的过程中,提出了数据的循环预处理模式,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了更好的分析方法,保证了预测结果的质量,为进一步研究挖掘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模式。三实验步骤 1数据分析任务多半涉及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指将多个数据源中的数据合并并存放到一个一致的数据存储(如数据仓库)中。这些数据源可能包括多个数据库、数据立方体或一般文件。在数据集成时,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模式集成和对象匹配可能需要技巧。 2数据变换是指将数据转换或统一成适合于挖掘的形式。 (1)数据泛化:使用概念分层,用高层概念替换低层或“原始”数据。例如,分类的属性,如街道,可以泛化为较高层的概念,如城市或国家。类似地,数值属性如年龄,可以映射到较高层概念如青年、中年和老年。 (2)规范化:将属性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大致可分三种:最小最大规范化、z-score规范化和按小数定标规范化。 (3)属性构造:可以构造新的属性并添加到属性集中,以帮助挖掘过程。例如,可能希望根据属性height和width添加属性area。通过属性构造可以发现关于数据属性间联系的丢失信息,这对知识发现是有用的。 3数据经过去噪处理后,需根据相关要求对数据的属性进行相应处理.数据规约就是在减少数据存储空间的同时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获得比原始数据小得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_泛化与分化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的相关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一、提出者 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普洛夫。 二、定义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实质区别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四、实例 泛化:在巴普洛夫的试验中,最初训练狗对1000赫兹的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呈现1100赫兹和1200赫兹的铃声,狗也能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分化:只有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狗逐渐学会了在有1000赫兹铃声的时候,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五、真题回顾及解析 【2016年上半年】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在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 B.泛化 C.焦虑 D.移情 【解析】B。小英对不但对医生这个特定的人物感到害怕,对穿白大褂的人都感到害怕,说明小英分不清楚医生和穿白大褂的人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对相似性事物(白大褂)做出同样的反应(感到害怕),所以是对刺激泛化。 六、练习 以下情境中属于分化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杯弓蛇影 C.能正确叫出双胞胎各自的名字 D.把“中国人民银行”看成“中国人民很行” 【解析】C。能对相似性对事物(双胞胎)做出差异性对反应(叫出各自对名字)。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分不清蛇和井绳,对相似对事物做出了同样对反应;同样,B是分不清墙上挂对弓箭和蛇,所以都感到害怕,仍是泛化;D对相似对汉子“银行”和“很行”分不清楚,所以以上三个选项都属于泛化。

用例之间的关系

3.4用例之间的关系 1、泛化关系Generalization 代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类似于继承) 在用例泛化中,子用例表示父用例的特殊形式,子用例继承了父用例的行为和属性,也可以增加新的行为和属性或覆盖父用例中的行为。 例子:一个租赁或销售系统用例的部分内容,在此,父用例是“预定”,其两个子用例分别是“网上预定”和“电话预定”,这两个用例都继承了父用例的行为,并可以添加自己的行为。 2、包含关系Include 一个用例(基用例,基本用例)可以包含其他用例(包含用例)具有的行为,并把它所包含的用例行为作为自身用例的一部分,这被称为包含关系。 在UML中,包含关系表示为虚线箭头加版型《include》,箭头从基本用例指向包含用例。 例子:一个租赁或销售系统中,“填写电子表格”的功能在“网上预定”的过程中使用,不管如何处理“网上预定”用例,总是要运行“填写电子表格”用例,因此具有包含关系。 3、扩展关系Extend 一个用例也可以定义为基本用例的增量扩展,这称作扩展关系,即扩展关系是把新的行为插入到已有的用例中的方法。在UML中,包含关系表示为虚线箭头加版型《extend》,箭头从扩展用例指向基本用例。 基本用例提供了一组扩展点,在这些新的扩展点中可以添加新的行为,而扩展用例提供了一组插入片段,这些片段能够被插入到基本用例的扩展点上。 扩展关系可以有控制条件,当用例实例执行到达一个扩展点时,控制条件决定是否执行扩展。一般情况下,基本用例的执行不会涉及到扩展用例,只有满足用例的控制条件时,扩展用例才被执行,因此扩展关系处理事件流的异常或者可选事件。同一个基本用例的几个扩展可以在一起使用。

自闭症:泛化应用

泛化应用 一级:从基础学习将其掌握 变化的:人物 不变的:环境结构 强化频率 时间、教材 指令 二级:在一级泛化基础之后,进一步改变结构化要素 变化的:教材、指令、人物 不变的:环境、强化物、频率、时间 三级:在保持所学的能力之外,要在不同环境设置、时间设置、分散注意力事物之间,并要提升孩子反应流畅度,增加干扰 四级: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泛化,并将所学概念与技能联系起来 五级: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受制于其他人的行为,这些是社交规则,建立在社会环境中适当行为,在语言群体中进行泛化。 以裤子为例来说明五级泛化: 一级泛化:不同人的人问裤子都认识 二级泛化:认识不同的裤子 三级泛化:不同的时间(白天晚上)地点认识 四级泛化:在什么时间(教孩子要按换裤子) 五级泛化:为什么要换裤子 以杯子举例 1、一级泛化 在孩子认识杯子,知道杯子功能的情况下,改变训练者,由不同的老师训练 2、二级泛化 让孩子认识不同的杯子,如:玻璃杯,瓷杯,大小杯,不锈钢杯等(改变教材) *改变指令,如:拿某某杯,指某某杯等 *改变训练者 3、三级泛化 *改变环境,如:机构,家里,餐厅,朋友家等 *改变时间 *改变强化物(同上) 4、四级泛化:让孩子知道在什么时候用杯子,例:冲钦料,接水/倒水 5、五级泛化:让孩子知道为什么用杯子 语言的初级训练 一、无语言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方法 (1)训练前孩子要具备的条件 1、建立学习的意识:孩子的配合能力、情绪的控制力、 学习语言是对孤独症孩子的配合能力要求很高的一件事情,如果他练最起码的、简单的配合能力都不具备(如:安静的坐下来),那么模仿语言的能力对他来说就更难。 2、注意力的管理和控制 学习语言首先要求孩子注意听或看我们展示的刺激,即我们要训练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展示(指令、物品、动作)上,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从复杂的语言学习中获得东西。

“刚好”类副词与“点”概念的泛化-13页文档资料

“刚好”类副词与“点”概念的泛化 一、共时考察 现代汉语的副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类,按照传统的分类法一般可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等小类。副词的各个下位类型,其内部的典型成员比较稳定,而各类型之间的界限却不是很分明,有些副词可以跨越两个甚至多个类型。这是共时平面上的现象,但有着历时的理据。本文要探讨的“刚好”类副词就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副词。 本文所说的“刚好”类副词包括:刚、刚刚、刚好、正、正好、恰、恰恰、恰好。学界对于这类副词的归属是有分歧的。有的将其看作时间副词,有的将其看作情态副词或语气副词,有的将其看作程度副词,也有的将其看作跨类使用的副词。我们考察了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以下简称《分类词典》)、《现代汉语虚词》,现将观点归纳如下: (一)刚/刚刚 《八百词》:①表示发生在不久前。②正好在那一点上(指时间、空间、数量等;有“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多不少、不……不……”的意思)。 ③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仅仅。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表示接近或切中某一点。①接近某一时间。 ②切中某一点,表示正好达到某种程度、某一要求或某一数量;正,正好。 ③接近某种程度或某一标准,表示勉强达到;只,仅仅。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①表示时间;②表示程度或数量。 《分类词典》:①时间副词:才,表示事物发生在不久以前,过去不大一会儿。表示时间不早不晚,正好在那个时候。②限度副词:表示不多不少,不前不后,在数量、范围、空间等方面正好达到某一程度。 《现代汉语虚词》:①语气副词:指某种情况或现象的发生,恰到好处,不期而遇,不谋而合。②时间副词:表示紧承。 (二)刚好 《八百词》:正好在那一点上(指时间、空间、数量等;有“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多不少、不……不……”的意思)。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切中某一点。表示正好达到某种程度、某一要求或某一数量。跟“刚”的第二种用法相同;正好。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未收。 《分类词典》:①程度副词:恰好、正巧。表示程度不深不浅,恰到好处。②时间副词:恰好、正巧,表示时间不早不晚,正好在那个时候。③限度副词:表示不多不少,不前不后,在数量、范围、空间等方面正好达到某一程度。 《现代汉语虚词》:语气副词:指某种情况或现象的发生,恰到好处,不期而遇,不谋而合。 (三)正/正好 《八百词》:正:①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中;②表示巧合,恰好,刚好;③加强肯定的语气。正好:表示某种巧合(多指时间、情况、机会条件等)。意思相当于“恰好、正巧”。

隐喻在专门词语词义泛化中的作用

第30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11月 Vol.30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8 ──────────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07C03) 收稿日期:2008-09-23 作者简介:宋春淑(1972-),女,河北昌黎人,硕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词汇学、语法学。 -41- 隐喻在专门词语词义泛化中的作用 宋春淑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专门词语词义泛化是固有词语衍生新义的一个主要来源,通过对专门词语词义泛化动态过程的分析,揭示隐喻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隐喻通过对相似性的发现和把握,找到词义泛化的生发点,引起泛化现象的发生;其次,隐喻使两个不同的语义领域进行互动,最终促成泛化义的形成。 关键词:隐喻;专门词语;词义泛化 中图分类号: H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6-0041-004 The Effect of Metaphor in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Accept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SONG Chun-shu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technical term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concrete words to produce new meaning. In the progress, the metaphor runs an important role. Firstly, through the metaphor, we can find the “starting point” in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acceptation of the technical terms; secondly, through the association of comparability and by using the technical terms into the non-professional field, people achieve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acceptation. Key words: metaphor; technical terms;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technical terms 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语言要素当中,词汇的变化是最快的,纵观近些年来所出现的新词新义,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专门词语的泛化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固有词语衍生新义的一个主要来源。仅以2002版《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中所收的新词新义来说,附录中共收集新义58条,其中由专门词语泛化而来的就有27条,占47%,另外在所收新词中还有24条是已经发生词义泛化的专门用语。由此可见,专门词语的通用化是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专门词语的词义泛化固然有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但促成专门词语衍生新义的深层机制和动力源泉却是人类隐喻性的认知模式。 一、专门词语词义泛化 (一)专门词语及其与普通词语的关系 专门词语是指用于某一专门领域,用来标记这一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征、关系和过程等的词语。它既包括各门学科的专业术语,也包括某一行业内应用的行业词语。 专门词语和普通词语一直处于一种相互流动、相互渗透的过程当中,普通词语可以转化为专门词语,用于指称某一领域中特殊的事物和现象。当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因为有了新的发现或规定,而产生新的语义需求时,由于完全陌生的新词语可能会使人费解,人们往往在已有的词语中寻找一个易于理解、且能满足表达需要的词语。许多专门词语都是从普通词语中借入的,例如计算机领域的菜单、平台、文件、文件夹、工作站、界面,哲学领域的认识、运动、时间、实践、空间,宗教领域的方丈、脱胎,经济领域的疲软、银根等等。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词语也会随着本学科的普及和发展,日

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在课程理论界,关于“课程”概念的界定向来是见仁见智。早在1974年,美国课程学者塞勒和亚历山大就曾鉴别了各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将其归纳为四类:学科和教材,经验,目标,计划;奥立佛对课程本质进行了归纳,将其总结为13种;美国学者鲁尔统计,课程这一术语至少有119种定义;而波特利则指出,教育文献中存在120多种课程的定义。我国课程学者施良方教授曾对课程概念进行过细致的分析和梳理,把近百种的课程概念归结为六种类型,即: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后来,又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将后现代主义学者的课程概念囊括其中。 由此可见,课程概念泛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课程概念泛化的现象在横向上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扩张,在纵向上表现为提出主体的泛滥,在界定时则将课程与“同课程有关的范畴”、“课程实施(教学)”及“课程实施的结果”相混淆,尤其是将课程的功能与内涵相混淆。 一种观点认为什么事项都可以是课程。众多繁杂的定义使得课程概念的边界日益模糊化,甚至“当人们使用课程这个概念时,只有在使用者自己对其做出解释之后……才能知道使用者指的是什么思”。如最为传统的课程定义是围绕学科来进行界定的。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则被赋予了一种“组合化”的包罗万象式内涵,即将学科、目标、经验、活动、计划等统统纳入课程本质内涵的范畴。课程概念逐渐演变为既包含学习目标,又包含学习结果和实效;既包括静态文本,又包含规划、编制、实施到评价的过程;既包括学科课程又包括活动课程在内的大课程。尤其是随着被称之为“第三势力”的概念重建主义课程思潮的崛起以及教育界对隐性课程的关注,课程一词呈现逐渐取代“教学”和其他教育概念的趋势。“不仅各种有计划有指导的经验、学习结果、目标及活动被视为课程,而且学生无意地获得的经验、甚至没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也被视为课程,课程同教育内容、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混为一谈,无从区辨”。甚至有学者将研究性学习等本来属于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公然纳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将“日常琐事”也视作“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更有激进学者将课

[整理]UML用例中的包含、扩展、泛化关系的理解.

UML用例中的包含、扩展、泛化关系的理解收藏 在用例关系中有有三种关系,一是包括,"include" 一是扩展"extend"一是泛化,当然还有最基本的关系,“关联”. 其中,包含关系: 包含关系用于将部分工作流程分离出去,对这部分工作流程来说,基本用例只取决于结果,与获得结果的方法无关。如果这种分离可以简化对基本用例的理解(隐藏详细的行为),或者可以在其他基本用例中复用被分离的行为,您就可以将这部分工作流程分离出去。 基本用例通过包含关系连接到包含用例。包含用例总是抽象的。它描述在执行基本用例的用例实例中插入的行为段。基本用例可控制与包含用例的关系,并可依赖于执行包含用例所得的结果,但是基本用例和包含用例都不能访问对方的属性。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包含用例是被封装的,它代表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用例中复用的行为。 包含关系用于:(1)从基本用例中分解出来这种的行为:它对于了解基本用例的主要目的不是必需的,只有它的结果才比较重要。(2)分解出两个或者多个用例所共有的行为。 扩展关系: 扩展关系将扩展用例与基本用例连接了起来,通过在基本用例中引用扩展点,可以定义在基本用例的哪些位置插入扩展用例,扩展用例通常是抽象的,但是不是必须抽象。 扩展的目的在于:(1)表明用例的某一部分是可选的(或者可能可选)的系统行为。这样,你就可以将模型中的可选行为和必选行为分开。(2)表明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有时候是异

常情况下)才执行的分支流,如触发警报。(3)表明可能有一组行为段,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段可以在基本用例中的扩展点处插入。所插入的行为段(以及插入的顺序)将取决于在执行基本用例时与主角进行的交互。 扩展是有条件的,它是否执行取决于在执行基本用例时所发生的事件。基本用例并不控件执行扩展的条件,这些条件在扩展关系中进行说明。扩展用例可以访问和修改基本用例的属性。但是基本用例看到到扩展用例,也无法访问它们的属性。 扩展用例以隐含的方式修改基本用例。也可以说,基本用例定义了可以在其中添加扩展用例的模块化的框架,但是基本用例看不见特定的扩展用例。 基本用例自身应该是完整的,即基本用例应该是可理解并且有意义的,而不必引用任何扩展用例。但是基本用例并不独立于扩展用例,因为如果无法遵循扩展用例,就不能执行基本用例。 泛化关系:用例的泛化关系是指一种从子用例到父用例的关系,它指定了子用例如何特化父用例的所有特征和行为。 父用例可以特化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子用例,这些子用例代表了父用例比较特殊的形式。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父用例是抽象的,但是无论是父用例还是子用例这两者都不要求一定抽象。子用例继承父用例的所有结构、行为和关系。同一父用例的子用例都是该父用例的特例。这就是可适用于用用例的泛化关系。 当你发现两个或者多用例在行为,结构和目的方面存在共性时,就可以使用泛化关系。这种情况发生时,你可以用一个新的、通常也是抽象的用例来描述这些共有部分,该用例随后被子用例特化。 ?

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非适应性泛化现象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2, 252–26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5.00252 252 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非适应性泛化现象* 王超逸1,2 高 博3 杨庆雄3 李勇辉1 (1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2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 550001) 摘 要 过度泛化现象是区分普通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在创伤事件后会出现非适应性的泛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非适应性泛化(maladaptive generalization)可能是PTSD 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也有研究支持PTSD 是导致了泛化从适应性向非适应性化转变的原因。虽然泛化现象的变化与PTSD 症状的发展有相同趋势, 且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记忆相关神经结构, 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无明确定论。阐明PTSD 与非适应性泛化之间的关系对PTSD 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均有推进作用。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泛化; 非适应性泛化; 记忆 分类号 B845 个体由于经历或目睹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后, 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作为创伤事件后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Li, Murakami, Wang, Maeda, & Matsumoto, 2006)具有以下主要症状表现:持续的再体验创伤事件(re-experiencing)、对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回避及对一般事物反应麻木(avoidance & emotional numbing )、高唤醒状态(hyperarousal)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rth edition, DSM-IV, 1994)。PTSD 症状具有延迟出现的特点, 一般在遭受创伤数日、数周甚至数月后才出现(Everly, 2000)。在长达数年的病程中其症状的形成和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很多精神障碍一样, 随着时间的发展PTSD 患者普遍存在非适应性的泛化现象(Lissek et al., 2010; Lissek, 2012)。创伤相关的刺激或情境引发的恐惧情绪反应及行为表现会逐渐被相似的刺激或情境 收稿日期:2014-03-15 *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JZD-EW-L04)、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013BAI08B02)、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优秀博士论文启动项目支持。 通讯作者:李勇辉, E-mail: liyonghui@https://www.doczj.com/doc/f18026442.html, 引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引发PTSD 症状的刺激和情境的边界甚至会更加模糊(Grillon & Margan,1999; Fendt & Koch, 2013)。 针对于PTSD 泛化现象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有研究者将泛化现象作为PTSD 引起的继发现象(Gorman & Sloan, 2000)。他们将恐惧泛化现象和安全信号恐惧抑制失败作为PTSD 的核心特征(Jovanovic et al., 2010; Jovanovic, Kazama, Bachevalier, & Davis, 2012; Jovanovic & Ressler, 2010)。非适应性泛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在PTSD 形成之后, 与记忆相关的神经系及脑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这些改变导致创伤事件相关记忆出现扭曲, 与此同时个体的记忆、学习能力也遭到了破坏(Jovanovic et al., 2009, 2010; Jovanovic et al., 2012), 因此, PTSD 患者会对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和环境出现恐惧泛化, 并且在安全信号和情境中恐惧抑制失败, 对安全信号和危险信号不能够准确的分辨, 从而引起高度警觉和过度的生理反应等临床表现(Lissek et al., 2010; Lissek, 2012)。另一方面, 也有研究者将泛化这种学习现象当作引起和推动PTSD 发生发展的原因。由于PTSD 的症状出现较为迟缓(Everly, 2000), 所以非适应性泛化被认为是引起PTSD 发生发展的一个可能原因, 泛化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普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