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2
燕山大学
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关于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研究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工商管理一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教授
日期:2013年11月 04日
关于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在董事会治理结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对完善公司治理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引入独立董事的起源,并通过分析了我国公司引入独立董事的背景来进一步阐述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能作用,并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独立董事;背景;作用;建议
In this paper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governance structure,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The introduc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to perfec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origin of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mpany introduces independent director to further expound the func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of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some problem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目录
一、独立董事的起源 (4)
二、我国公司引入独立董事的背景 (4)
(一)“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4)
(二)“内部人控制”的存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和国有资产流失 (5)
(三)董事会作用不足 (5)
(四)监事会作用不足 (5)
(五)满足在境外上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6)
三、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能作用 (6)
(一)独立董事的职能定位 (6)
(二)我国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能 (7)
(三)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8)
四、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10)
(一)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0)
(二)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11)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2)
一、独立董事的起源
独立董事是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中任职,并与公司或公司的管理者之间不存在任何业务联系,对公司业务能够根据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作出独立判断的董事。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当初设计该制度的目的主要是控制股东和公司内部管理,防止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
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有关董事会的丑闻频频出现。
针对这个问题,1976 年美国证监会批准了一条新的法例,要求国内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 年6 月30 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专门的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
由此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发展成为英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公司引入独立董事的背景
按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8月16日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在2003年6月30日之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至少要占董事会成员的1/3。
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引入经历了一个由外部吸收到内部消化的过程。
随着国内一些公司陆续到海外上市,公司管理层对独立董事制度的了解和吸收不断提高。
(一)“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与美国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不同,主要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而来的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极为集中。
在股改以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由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三部分组成,据统计:截至2001年4月底,全国共有A股上市公司1124家,第一大股东为国家持股的占全部公司的65%;第一大股东为法人股东的占全部公司总数的31%,两者之和高达96%。
在国有股与国有法人股占如此之高的股权比例下,企业的“所有权”及国有股与国有法人股的“所有权”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企业、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均属于国家也就是全体人民所有,但这是一个不能承担民事责任的抽象主体,其既不能去监督代理人以降低代理成本,防止代理人谋取自身利益,维护自己的财产权利受侵占,也难以阻止代理人将经营的风险与责任强加于自己,这就造成了“所有者缺位”。
于是,内部人就利用这一漏洞获得了事实上的控制权,作为大股东代表的他们可能完全从大股东的角度出发而损害小股东的利益,也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去牺牲包括国有大股东的所有股东的利益,造成国有财产权利私人化与财产责任社会化的情况。
那么,这种情况如何才能得到改善?问题的关键就是谁来代表所有者即国家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并且,监督者要想进行有效监督还必须满足相关条件,那就是其必须置身于各方利益之外,保持一个公正的立场。
(二)“内部人控制”的存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和国有资产流失
中国上市公司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一样,很多关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都是由经营管理者(董事会及经理层)做出的,这样的决策机制就从根本上无法避免内部人控制问题。
内部人控制所带来的超额的在职消费、行为短期化、过分投资以及工资奖金增长过快等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代理成本。
而一个国家作为最大股东又常常面临国有资本投资主体缺位的问题,这使得公司经营管理缺乏来自外部(所有者即广大股东)的有效监督,从而更加大了内部人控制所带来的代理成本,使国有资本流失现象在所避免。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份大部分都是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约占2/3),公众持股只占小部分而且高度分散,即使在股改以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份仍然是由企业大股东控制,因此在公司管理中容易造成董事会席位大多数为大股东占据、大股东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形,这样,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就很容易发生。
一旦小股东的合法利益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公司长久、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基础就会丧失。
因此,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和重要。
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效,“内部人控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中小股东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其目的是寻求外部制衡力量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国有资产,维护全体股东尤其中小股东利益。
(三)董事会作用不足
首先,从董事会自身结构和成员素质来讲,诚然,董事会是公司常设最高决策机构,在公司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董事的水平和董事会的结构决定了董事会的功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
中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决策水平不高以及内部监督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中国目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内部董事的比例太高;中国董事会对董事的任命机制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许多被任命的董事并不精通企业业务管理,这就很难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中国董事会中普遍存在着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的状况。
其次,从股东大会等组织对董事会的监督上来讲,由于董事会是由第一大股东所控制的,因此第一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越大,其所占有的董事会席位也越多,而这第一大股东往往是受政府控制的法人股或是由企业控制的大股东,在此股权结构下,董事会中形成了代表政府控制的法人股或企业控制的大股东的“关键人”控制局面。
这就很难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已经决定了股东大会会流于形式。
同时,资本多数决定原则、“搭便车”、股民素质不高等多方面因素也在起作用,这所有的一切决定了大多数股东特别是持有流通股的中小股东参会热情不高,参会意识不强。
股东大会功能和股东内部监管力量的削弱,影响了董事会作用的发挥,导致了董事会作用失灵,中小股东权益因此会受到侵害。
(四)监事会作用不足
从监事会结构上看,中国目前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改制或民营企业变为股份有限公司改制而来,一般由原企业中不担当管理企业重要职务的人来担任监事会成员。
从人员结构看,监事会主席、监事大部分是上级领导任命的,少数是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这些人在担任监事后没有从隶属、服从的观念转变为监督的观念,他们多数人认为是在“老领导”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就失去了监事独立性的人格基础,难以独立地开展工作。
从职工代表中推选的职工监事,比较偏重强调其先进性、模范性,而轻视其参政议政能力,从而造成了其无作为性的基础。
从监事会主席到成员,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大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具体运作情况更是知之甚少。
从监事会运作效率上看,监事们列席董事会只能知道一些大概总体情况,有关公司经营的信息容易被执行业务的董事、经理独占,现行的监事得不到必要的信息,从而无法形成对董事、经理层的有效监管,导致了监而不事的状态,这样的监一事会既无人格独立性,又缺乏监督的动力。
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一下,上市公司中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还往往由控制股东提名,一旦监事会的监督与董事会发生争议,就会由于控制股东的作用而失去制衡关系。
因此,监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作用基本没有发挥,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监督乏力,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五)满足在境外上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中国首次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并不是因为内部原因,而是顺应境外上市的强制性要求。
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争取在中国香港地区和英美等国家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过程中,应要求设立了独立董事。
如青岛啤酒、广东科龙、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企业就是这样产生了独立董事。
另外,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董事会中设立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独立董事就是为了要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能及作用
(一)独立董事的职能定位
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独立董事制度的自发性产生,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是“自上而下”式的强制性导入制度。
那么,不同于美国等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下,独立董事的作用主要在于监督;又不同于德日等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监督功能主要由监事会或者董事会承担;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我国独特的新兴资本市场—内部人控制,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监事会与独立董事职能交叉重叠等上市公司治理现象明显。
特有的环境背景就决定了其职能的特殊性。
(二)我国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能
独立董事的基础理论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等公司治理理论。
其中,委托代理理论是独立董事的最根本理论基础。
本文基于基础理论,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环境,分析独立董事的职能如下:
第一,监督制衡职能。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董事会具有解决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代理问题的机能,达到有效反内部人控制的目标。
做为董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董事“天生”承担着监督经理人的职责。
董事会成员中以独立董事最能发挥独立监督的角色,因为独立董事与公司其他利益主体并无利害关系,因此对于公司重大事件较能以公正、客观角度为出发点,有效监督管理阶层,减少股东与管理阶层间因目标冲突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代理问题,以使管理当局的行为以根据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而且,经验表明,在公司经营绩效下滑时,外部独立董事占主导的董事会比内部董事占主导的董事会更易更换经理层以改善业绩。
委托代理理论不仅揭示了内部人控制的实质,同时也反映了完善股东与董事的委托代理关系,提高董事的代理能力的重要性。
如果董事会只有股东董事,那么控股股东或者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可以操纵董事会。
那么,此时的董事会代表的仅仅是控股股东或者大股东的利益。
控股股东或者大股东会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侵占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攫取控制权私有利益。
当控股股东或者大股东过多地掠夺控制权私人收益时,其它股东会联结起来利用手中的投票权选取代表其利益的独立董事,进而达到制衡大股东的作用。
建立独立董事就是要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既独立于经营管理层,也独立于控股股东或者大股东,使得董事会也同时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起到有效监督制衡控股股东或者大股东和经理层的作用。
《指导意见》中也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作用在于维护整个公司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而且《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再次明确了《指导意见》中的有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另外,利益相关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目标是多元化的立体化的,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关注公司的社会形象。
独立董事的职能在于强调协调整合各方之间的利益。
独立董事作为公司的一个重要组织,不仅可以完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而且有利于增加上市公司信息纸漏的透明度,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进而有利于协调董事会与大股东、经理层、监事会、外部中小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形成利益各方之间的制衡和约束。
第二,战略决策职能。
独立董事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经验,比如来自学校等教育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机关或者会计律师事务所等,而且可能还是其它公司的高级管理者。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独立董事能够丰富完善董事会的知识构建,提高董事会的专业化运作,同时担任公司管理层的“高级顾问”,为公司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独立董事外部声誉机制可以起到有效激励提高独立董事不与大股东或者经理层同流
合污,在行使职能时更多地保持其独立性,做出有利于公司整体利益的战略决策。
尤其是,如果公司聘请有声望的知名人士担任独立董事,那么独立董事会更加特别关注他们的声誉。
上市公司通过聘用独立董事可以向市场传达其关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注重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具有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等的利好信息,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以及增强投资者信心。
第三,资源提供职能。
独立董事所代表的生产要素也是人力资本。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独立董事作为和外界环境连接的桥梁,能够为公司搭建一个与外部联系的资源平台(包括知识资源、政治资源、关系资源、资金资源等。
(三)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控股股东绝大多数是国有投资主体或国有企业,而国家作为所有者对其选择的经营管理者监督存在着不足,因而国有投资主体的代表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内部人。
由此,我们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它的功能和使命的定位应该是:改善董事会的结构和存在质量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减少内部人控制,强化对内部董事及经理层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保护中小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利益,从而增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上市公司信任度,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因此,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提高董事会对股份公司的决策职能和公司的专业化运作水平
会决策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从独立的角度帮助公司进行决策。
大多数公司要求独立董事必须具有企业管理与商董事会成员中引入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可以为董事会带来公正、客观的意见和观点,并在执行董事业运作的背景,掌握现代理论与方法,勤于思考,敢与直抒己见,并具有董事会工作的经验。
独立董事以其具有的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经验和良好的执业道德,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有利于公司提高决策水平和经营绩效。
2、增强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职能
由于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公司的内部治理与控制都不很完善。
相当一部分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投资机构推荐委派的董事,只代表其出资方的利益,没有体现股份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本特征。
公司经营者集决策、经营大权于一身,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失去了对股份公司经营管理的有效监督,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的各种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独立董事能够超脱于公司利益之外,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可以通过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责任心对公司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从而使公司董事会制度更加完善。
3、有利于股份有限公司两权分离和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是一种由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
他通过对公司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机构及其职责设置,建立起公司权力机构之间的制衡关系。
独立董事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利益结构,弥补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投资机构推荐或委派董事的缺陷和不足,使董事会决策职能被大股东控制的现象得以有效的制衡;独立董事依照法律规定享有代表全体股东行使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从法律制度、组织机构两个方面保证了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在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对于完善董事会内部的组织结构,改善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者之间的分工协调关系,提供了组织机构上的保障。
4、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制实行“资本民主”,即每股代表一张选票,因此绝对或相对控股的股东可以利用选票优势把公司变成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偏离整体股东利益,甚至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例如我国股市的圈钱游戏、大股东恶意分红等行为。
有关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与股权向国家股股东或法人股股东的集中度成正相关关系,股权越集中,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度就越高,因此在决策层中安排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就是平衡权力的重要的制度设计。
引进独立董事,将形成对大股东权力的有力制约,可以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
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就越好。
独立董事的设立,对于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和资金运作都有直接的制约,可以防止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避免类似 ST 猴王、济南轻骑等事件的发生,促进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
5、维护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公司不仅仅是资本积聚的载体,还是投资者、债权人、职工、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组契约,而且随着公司影响的扩大、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的增加,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利益要求必须体现于公司的经营决策中。
独立董事的出现对维护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独立性难以保证
(1 )独立董事产生机制不科学
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均由大股东推荐或由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推荐选举产生,监事会又往往流于形式,无法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2 )独立董事权力不足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公司只占到极少的一部分,独立董事沦为董事会简单多数议决制下的陪衬,没有权力,起不到应有的监督。
(3)独立董事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乏
我国独立董事没有对激励约束机制有效需求,独立董事总是试图承担较少地责任和风险。
(4)独立董事保障制度不足
目前,上市公司可以随时将独立董事解雇,独立董事们没有任何保障,只有向媒体伸冤。
(5 )独立董事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独立董事多数是通过企业管理层的介绍及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情况,没有独立性。
(6 )独立董事选举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2 00 6 年新公司法1 06 条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依照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
”但这并不是强制规定,公司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使用累积投票制。
因此,我国法律未作明确强制规定独立董事的选举方式。
2、独立董事制度无法可依
独立董事制度属于“公司法”范畴,但是公司法并没有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建立独立董事制。
独立董事虽然能够作为董事会成员参加会议,参与决策,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行使独立权
力的合法依据。
而我国目前实践中,对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立法和规范仍然未曾启动, 现有企业正在试行的独立董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独立董事目前仍处于无
法可依,无规可循的境地。
因此,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应具有权威性,所赋予独立董事的权利与其承担的义务应相当,独立董事职责重大,在实践中如何保证其职责的有效行使是我们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独立董事制度能否真正有效的关键。
3、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1 )“一股独大”影响了客观性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主要由大股东绝对控股,股权相对集
中, 国有股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董事的客观性,董事会和经理层基本都被大股东所控制。
这种股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控股股东有绝对的力量来控制董事会和经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