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特性

——宇宙认识系列讲座

作者声明:历经14年的研究,提出了“物质能量循环理论”,完成了8.2万字的《解读宇宙密码-物质能量循环理论》一书。该书是在梅勒特大爆炸宇宙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提出来的。不仅解读了什么是宇宙、宇宙的形成、宇宙的变化运动、彗星的形成等我们至今没有解答的问题,同时也解答了地球上水的来源、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地球上生物的起源、生物的进化、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人类的诞生等问题。该作品不仅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对自然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健康知识丛书。在作品没有公开发行前,将以宇宙认识、健康知识两个部分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作品内容,属作者版权所有,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抄袭。

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要要素宇宙,我们首先要对宇宙的基本要素认识,了解其特性。物质的特性,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物质的特性我们已基本了解,物质能量循环理论的提出,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

物质能量循环理论认为,物质具有以下特性:

1 物质是运动的

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之所以在不停的运动,是因为宇宙中的物质存在一种固有的能量,这个能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物质

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物质本身存在着固有的能量,虽然物质发生了变化,但是,物质的能量随着物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个能量能够排斥或者吸引其他物质;二是由于物质的能量发生改变,导致物质质量、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从物质的理化特性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当形成分子以后,分子显中性,即不带电,当分子与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与分子之间也就表现出阴性和阳性物质,同样原子在特点的条件下,也就表现出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依此类推。物质的阴性和阳性、带正电和负电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在相应的环境条件下表现的特征,如果环境发生变化,阴性和阳性也会变成中性物质,相反,中性物质也就表现出阴性和阳性。比如,水是由带正电的氢原子和带负电的氧原子组成的,如果将水的温度升高到几千度,氢和氧形成了等离子体,这时候的氢原子和氧原子都表现为不带电的中性离子。从微粒子物质形成夸克,再形成质子、中子、电子再形成原子核再形成小分子物质再形成大分子物质的时候,它们有共同的规律,即吸收能量物质;反之,大分子物质分解形成小分子物质再形成原子核以至到形成微粒子物质的时候,就会释放出能量物质,比如原子弹、氢弹爆炸。但是特殊情况下也有的分子物质,当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物质的时候要释放能量物质,或者大分子物质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的时候要吸收能量物质,这是因为分子或者元素的特殊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小分子物质形成大分子物质或者大分子物质形成小分子物质需要吸收或者释放能量来完成,这就要由分子本身携带的能量来决定。由于物质

与物质之间有阴性和阳性物质、带正电和负电物质的存在,也就产生了物质的能量,同时,在绝对真空状态下,物质与物质之间产生的压力而形成的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吸引力,导致物质之间不停的发生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

物质的运动包括分子物质组成的分子物质团与分子物质之间的

运动、分子物质与微粒子物质之间的运动、分子物质与分子物质的化学反应、物理之间变化的运动、核聚变、核聚合等。物质是随时间在空间不停的运动,当物质处于微粒子物质状态时,物质是以微粒子物质状态作无规律的高速运动;当微粒子物质形成质子、中子、电子的时候,微粒子物质在质子、中子、电子内部运动外,仍然还有较多的能量,保持质子、中子、电子以高速、无规律的运动;当质子、中子、电子形成原子或原子核以后,微粒子物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原子或原子核内部,这时候,微粒子物质在原子或原子核内部已经很稳定,微粒子物质的能量已就存储到原子或原子核内部而不将能量表现在运

动方面。所以原子核内部的微粒子物质的稳定程度也就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原子核的化学性质决定原子与原子形成分子的活力。同时在真空的状态下,物质与物质之间形成的压力,也就形成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吸引力。在吸引力的作用下,物质与物质积聚到一块,分子物质也就形成行星,行星与行星形成万有引力。

2 物质和能量是共同存在的

在浩瀚的宇宙中,从行星到分子物质到夸克、轻子、中微子,到微粒子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物质运动主要表现在物质获得或者释

放能量。物质本身就携带能量,能量决定物质的运动,物质在运动中,物质的变化是守恒的,能量变化也是守恒的。物质与物质之间由于它们自身所携带的能量不同,物质与物质之间也就产生互相排斥、互相吸引,形成物质的阴性和阳性、正电和负电。物质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是由物质本身的能量决定的,从静止的观点来看,能量就是物质,从运动的观点来看物质就是能量。

为什么说物质和能量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质量和能量是守恒的呢?我们从数学的观点来看,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中子、夸克等,它们都是由相应数量的微粒子组成的,不管是在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或者是原子、原子核、电子、中子、夸克之间的核聚变或者核聚合发生物质变化,变化后的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的微粒子数量上是等量的。能量就是物质,物质也就是能量,从静止的观点来看能量就是物质,从运动的观点来看物质就是能量,由于物质在发生变化以后,微粒子数量没有发生变化,是等量的,从分子物质到微粒子物质都有本身固定的能量,所以物质在变化过程中质量是守恒的,质量守恒也就决定了能量是守恒的。

3物质具有信息记忆和传播的功能

物质的信息传播主要表现在将A地声音、形状、气味、颜色等信息传播到B地。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他人的说话以及机械运动的声音、嗅觉感受不同物质的气味、电话声音的传播、电视图像的接收等都是物质信息传播的结果。为什么鲨鱼能够从几十公里的地方嗅觉到血腥味呢,就是因为血液中的微粒子物质将血液的腥味传送到鲨

鱼的大脑,而不是血液中的分子物质传送到鲨鱼的大脑。从分子物质到微粒子物质都有信息传播的功能,不同的物质,信息传播表现就不一样。但是物质的信息传播主要是靠微粒子物质来完成的。有的微粒子物质需要通过分子或者单质元素物质内部传播,比如有线电话需要通过导线传播,有的微粒子物质则不需要依靠分子或者单质元素物质传播,比如,无线电话。由于这些微粒子物质具有多样性,它们本身拥有的能量不同,在受到分子物质的吸引的作用下,它们在太空中成游离时的运动速度、轨迹也就不一样,有的运动距离短、有的运动距离长,有的运动弧形大,有的运动弧形小。当它们在地球以及其他行星上存在时,它们往往会瞬间跑到这一物质后又瞬间离开跑到另外其他物质上,所以物质的信息传播在自然界中表现出多样化。

4 物质的多样性

任何物质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物质构成的,分子物质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中子是夸克和其他微粒子物质构成的;依此类推,夸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粒子物质构成的,换言之,原子、分子、质子等物质都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相同或者不相同的物质组成的,即物质的多样性。物质能量循环理论认为,夸克并不是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当夸克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仍然会分解出更小的微粒子物质单位。同时,这些更小的微粒子物质不是相同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现,比如,光是由数种微粒子物质组成的,微粒学和波动学的观点,认为光是由物质运动产生的结果,光除了7种颜色组成

外,还有红外线和紫外线,说明光就有数种微粒子物质运动产生的,同时太阳光进入地球的大气层以前,大部分被大气层反射到地球以外,反射到地球以外的光里仍然含有多种不同的微粒子物质。由于微粒子物质种类繁多,除了大多数形成夸克外,物质与物质之间发生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种类也就多,种类繁多的物质构成整个宇宙世界。物质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质量相近的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不一样,比如在微粒子物质中,微粒子物质的运动速度或者温度不一样;二是物质的组成成分不一样,比如水、二氧化碳等,它们都是分子物质组成的,但是组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原子不相同;三是物质分类不一样,从物质的分类来看,物质不仅有分子物质,还包括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以及大量不同的微粒子物质。

(参考文献:《解读宇宙密码——物质能量循环理论》)

春土

2020年9月

化学物质安全数据表 MSDS表

化学物质安全数据表(MSDS清单) 序号化学品名称主要物质成份理化性质危害性处理措施 1苯C6H6无色有芳香气味的液体,易燃烧,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蒸汽有毒2密闭储存 2甲苯C7H8无色透明有特殊芳香味的液体,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溶剂1,2,7密闭储存 3二甲苯C8H10无色易燃透明液体,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溶剂2,7密闭储存 4乙醚C4H10O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有吸湿性,味甜1、2、7密封存于阴凉、干燥处5四氯化碳CCl4无色液体,有特殊甜味,微溶于水不易燃7,10密闭储存 6甲醇CH3OH无色透明易燃液体,有毒2,7密闭储存 7乙醇C2H5OH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易溶于水2密闭储存 8丁醇C4H9OH无色有酒味的液体,微溶于水2密闭储存 9硝酸HNO3带微黄色液体,有强烈刺激腐蚀性5密闭保存,避光10丙酮C3H6O无色透明略带香味的液体,易着火,与水、乙醇互溶1,2,7密闭储存 11苯酚C6H6O白色晶体,有臭味,有毒,有腐蚀性,易溶于酒精7密闭储存 12甲醛CH2O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有毒,溶于水,溶于乙醇等溶剂3、7密闭储存 13甲醛CH2O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易聚合,有还原性1、3、5、7密闭储存 14氢氧化钠NaOH白色半透明晶状固体,有强吸湿性,溶于水5密闭储存用自来水 冲洗 15三氯甲烷CHCl3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空 气中易被氧化成剧毒光气 7,10密闭储存 注:危害性: (1)爆炸性(2)易燃性(3)可燃性(4)自燃性(5)腐蚀刺激性(6)急性毒性(7)特定毒性(8)破坏臭氧层物质(9)氧化性(10)有机氯溶剂

物质的属性与特性

物质的属性与特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很难分清物质的属性与特性有什么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对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含义没搞清和对物理量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 属性是所有物质共有的性质。如质量,质量是物质的量,是物体所含物质数量的多少,所有物体都有质量。物体的质量有大有小,因所含物质的多少而不同。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是完全可以相同的。我们无法用质量来区分物质的不同。一桶水的质量可以是10千克,一块铁的质量也可以是10千克,我们从质量大小无法区分它们。把物质往小里分,最终都是质子、电子、中子等粒子组成的,质量实质就是它们所含的质子、电子、中子等粒子的数量不同。 特性,是一种物质特有的性质,是一种物质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性质。在这种性质上每一种物质都与别的不一样。例如密度,密度反映的是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不相同的,也就是不同物质的质量的疏密程度不同(特殊情况除外)。这种不同是由物质内部质子、电子、中子等粒子组成的内部结构形式不同而造成的。水的密度是1000kg/m3它的含义是每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00kg。1000kg/m3是水所特有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一种物质(纯净物)它的密度是1000kg/m3,我们就可以说它是水。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个别除外,例如煤油和酒精,因为他们内部粒子组成的内部形式类似)。再如,2700kg/m3是铝所特有的,是铝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性质。通过比较物质的密度是不是2700kg/m3,可以判断它是不是铝。 正确理解比热容。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个别除外),用它可以鉴别物质。那么比热容反映的是物质的那一种性质呢?它反映的是同样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或者说不同物质容热能力不同。例如水,1kg的水,升高1℃需要吸收4200J的热量,而同质量的煤油温度升高1℃只需要2400J 的热量。反之,1kg的水,降低1℃能够放出4200J的热量,而同质量的煤油降低1℃只放出2400J,这说明水所能容热的本领大(把物体比喻为一个容器)。从这个意义说,比热容反映的是物质的容热能力,或者说是容热本领。 二十多年前的物理学中密度叫比重。现在改为密度,除纠正不是比重量的错误外,更能反映这个物理量的本义,既物体质量的疏密程度。虽然不比不知它们的不同,但是不比它们也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一个过程量,所以改掉“比”字具有深刻的意义。比热容所反映的是物质容热的本领,也是在不比较的时候同样存在,不是只有比较才存在的,似乎把它改叫热容度或热容量更能与这个物理量物理意义相符合。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特性教案1

第4章物质的特性 一、本章的总体安排 本章首先学习物质三态的相互变化,以及在物态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然后在分子的层面上学习物质的构成,并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物态变化现象。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和酸碱性。最后通过比较物质的不同特性的差异,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本章教材的特点 1、涉及面较宽 2、突出观察实验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意各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图片、影象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充分利用旁白、讨论、阅读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充分利用教学网、校园网、社区活动来收集资料,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充分设计好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科学方法 1.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2.建立假设是探究的基础 3.实验检验是探究的中心 4.结果(数据)的分析与归纳,作出判断是探究的关键 5.合作与交流是探究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 1.讲授谈话法 2.观察实验法 3.探究讨论法 4.新认知研究性学习法 六.课时安排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不同点。 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能说出硫代硫酸钠(海波)和冰的熔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能根据液体凝固的特点,大致做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2.知识体系 熔化(吸热) 固态液态 凝固(放热) 概念: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不同晶体有不同的熔点, 熔点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冰的熔点为0℃,海波的熔点为48℃ 熔化条件达到熔点 晶体继续吸热 固体常见晶体:海波、冰、石英、金刚石及各种金属非晶体无一定的熔化温度 常见非晶体: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等3.教学重点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 4.教学难点 熔点、凝固点 5.学习准备 在两个玻璃杯里装入一些热水,杯口上放有两只小碟,再将一块奶糖和一块冰块分别放小碟上,通过观察,比较冰块和奶糖 发生的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筷子戳冰块和奶糖)。 6.讨论 1.晶体熔化的特点: (1)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化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在一定的温度下结束。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性质归纳汇总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 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化学方程式汇总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2Mg + O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点燃Fe3O4(在空气中不燃烧)3.铜在空气(或氧气)中受热: 2Cu + O2 △2CuO 4.铝在氧气中燃烧: 4Al + 3O点燃2Al2O3(在空气中不燃烧)5.氢气中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2H2 + O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4P + 5O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S + O点燃SO2 8.碳在空气(或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点燃CO2 9.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 2C + O点燃2CO 10.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2CO + O点燃2CO2 11.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C + CO高温2CO

浙教版科学7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1-4节选择题专项突破(包含答案)

浙教版7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1-4节选择题专项突破 一、物质的结构 1.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和液体物质混合而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没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不变 B.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减少 C.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加 D. 固体溶于液体后变成了液体,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2.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 A. 打扫室内卫生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看见灰尘飞扬 B. 水蒸发为水蒸气 C. 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 酒香不怕巷子深 3.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而将一块打破的玻璃细心地按原样拼凑,且施加一定的压力, 结果并不能合成一块,其原因是( ) A. 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B. 对接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引力很小 C. 玻璃一旦破了就相互排斥 D. 玻璃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 4.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 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以上都是 5.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的,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 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 温度低,盐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B. 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 6.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C. 分子与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 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 7.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 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下列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 A. 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 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 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 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8.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 该实验说明黄豆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 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9.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 ) A. 二氧化氮向上方扩散,空气不会向下方扩散 B. 空气向下方扩散,二氧化氮不会向上方扩散

危险化学品安全识别表

危险化学品安全识别表 化学性质及危险性质: 化学性质: 溶解性:与水混溶。外观与特性:无色无味油状液体易灼伤强刺激性有强烈的吸湿性。相对密度:1.83,相对蒸气密度:3.4,沸点(℃):330,熔点(℃):10.5,主要用途:用于生产化学肥料,,在化工、医药、塑料、染料、石油提炼等工业也有很广泛的应用,禁忌物:碱类、碱金属、水、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 危险特性:遇水大量放热, 可发生沸溅。与易燃物如苯和可燃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遇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燃烧。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吸水性。 泄露应急措施/消防措施: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穿化学防护服。合理通风,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减慢挥发(或扩散),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用沙土、干燥石灰或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消防措施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剂干粉、泡沫、二氧化碳、砂土。避免水流冲击物品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量发生喷溅而灼伤皮肤。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4.1 熔化与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能判断并例举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明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学会根据数据画出图像,并会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区别:温度、物质状态,并会例举几种常见晶体与非晶体。会利用熔点和熔化吸热等知识分析解释常见生活现象。 理解熔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能说出海波和冰的熔点。 了解凝固与凝固点,明确凝固是与熔化相反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三、教学难点:实验的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硫代硫酸钠和松香、手表、火柴、酒精温度计、石棉网、70℃左右的热水、牙签、学生探究报告。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归纳) (1)水←→冰;液体←→固体(引入课题:熔化和凝固) (2)液体和固体的相互转变与温度变化有关。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与温度有关) 设问: (1)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呢? (2)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是一样的吗? <二>新授: 1、学生实验: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 (说明:第一、二大组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第三、四大组做松香的熔化实验。其中每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1>实验前的指导 ①介绍实验的装置(水浴法如下图:) ②简单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③提醒学生注意控制水温比硫代硫酸钠或松香高5℃。实验中要注意搅拌,以使它们受热均匀。 ④注意人员分工、合作。(实验时甲、乙、丙、丁4人要有明确的分工:甲负责报时,每半分钟或一分钟报一次时间,乙负责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和物质的状态变化,每听到甲的一次报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特性(4.1--4.3)同步练习题

物质的特性(4.1--4.3) 一、单选题(共20题;共30分) 1.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C.分子与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 2.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B.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 C.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 D.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排列规律一样 3.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 )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 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以上都是 4.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 现象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分子之间有空隙 C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 5.观察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 ) A.1cm3水中有3.34x 1022个水分子 B.铅板和金板长时间紧压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 C.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两者体积之和 D.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 6.在测量金属块质量的实验中,当天平平衡时,王涛同学正确读得金属块的质量为54.4g,则放在右 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正确且操作规范的是 ( ) A. B. C. D. 7.一瓶啤酒放在冰箱冷冻室内,里面的啤酒结成冰后把瓶子胀破了,这是因为 ( ) A.啤酒冻结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了 B.啤酒冻结后,质量变大,体积也变大了 C.啤酒冻结后,质量、体积均不变 D.啤酒冻结后,质量变小,体积也变小了 8.一架天平的称量范围是200克,有四位同学用这架天平称量质量约为150克的物块,测量的结果为 145克,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数值表示加减砝码的质量,“↓”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 ( ) A.100克↓、20克↓、20克↓、5克↓ B.100克↓、50克↓↑、20克↓、20克↓、5克↓ C.100克↓、50克↓↑、20克↓、20克↓、10克↓↑、5克↓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 第4类

目录 4.1类易燃固体 表-赤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 表-硝化纤维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 表-2,2′-偶氮二异丁腈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3) 表-硫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 表-镁[片状、带状或条状]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5) 表-铝粉[有涂层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 表-萘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7) 表-均四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8) 表-六亚甲基四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9) 表-多聚甲醛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0) 表-樟脑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1) 表-咔唑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2) 表-生松香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3) 4.2类自燃物品 表-金属钛粉[干燥的]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4) 表-三氯化钛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5) 表-硫化钠[无水或含结晶水<30%]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6) 表-连二亚硫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7) 表-甲醇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8) 表-活性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9)

4.3类遇湿易燃物品 表-金属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0) 表- 金属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1) 表-镁粉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2) 表-铝粉[未涂层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3) 表-锌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4) 表-氢化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5) 表-氢化钙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6) 表-碳化钙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7) 表-硼氢化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8) 表-硼氢化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9) 表-保险粉(内贸运输),连二亚硫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0)

物质特性

一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Fe2O3 】, 氧化汞【HgO 】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又名孔雀石 3、蓝色固体:五水合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锌,钠,铂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银粉(炭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五氧化二磷,氧化镁,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钡等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硫酸铜溶液,硝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稀溶液蓝色,浓溶液绿色) 13、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试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必须是固体);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必须使溶液才会跟二氧化碳反应);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越容易离开液面。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成人:50Kg—60Kg,大象6t;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 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 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①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 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①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克) 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用已经调平的天平测量物体时如果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此时要向右盘加砝码或是向右移动游码,如果是指针偏右,则要减砝码。 注意: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⑤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向左移动) 思考:有位粗心的同学错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问,此时物体的质量如何求算? 将上述公式变为右盘物体质量=左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若砝码磨损了,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如果砝码生锈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读朱光潜《谈美》所悟 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关键词:认识实践关系被需要 一在实践中感受美和人本身的价值 我的导师在上宋画的时候,为了强调文人风骨,流露出人对美的主观的理解。而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也曾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则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以如果从主观去看的话,那么美一定是带有个人情感倾向或者是价值观认识的。这使我想到了王阳明的你不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寂的话。虽然是唯心主义,但是我觉得美确实是我们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而我们另一位老师对于美就比较客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古希腊的先贤们所说的一样。朱先生在谈美中阐释了他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马克思也认为人是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所以若想将人生艺术化,必然存在对自身或者对世界的改造。谈美第十三章《“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说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人在劳动中获得价值和美需要在实践中认识一样事物在某些方面总是存在着共同性比如书画作品总是从临摹开始然后熟悉然后创作然后创新然后美就产生了所以说美可以是一直存在的也可以被创造出来但都是在实践中被感知的也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在 人创造了美因为自然的美是通过人的感知而称之为美的所以美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的而人本身也是由于劳动而有了价值和意义所以说人的价值和美的价值在某些意义上是一样的都是被创造出来的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美那么归结于实践也是有理由的 二在关系中认识美和人类自身 我们人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或者是说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这久产生了关系,事物就形成了美。可知,美的形成是和人有关的,那么美一定是有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是处于社会中的而美虽然我承认它是客观的存在但是由于人的认识以及在契合了人的愿望之后它就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就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一样人的理念中的美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第一章美的本质与特性 一、填空题 1、美的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本质) 2、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毕达哥拉斯学派) 3、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4、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发展并完善了“美在理念”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5、“”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美在关系) 6、“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车尔尼雪夫斯基) 7、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马克思) 8、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 9、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10、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 (求真、向善) 1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所谓“”,把宽与长成1﹕1.618的长方形,说成是最美的形式。 (黄金分割律) 12、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 关系、善——关系、美——关系三大类。(认识、功利、审美) 13、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 二、选择题 1、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 哥拉斯学派(d) 2、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 d、克莱夫·贝尔(d) 3、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发展并完善了 “”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c) 4、“”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d) 5、“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德谟克利特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托尔斯泰(c) 6、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a、马克思 b、恩格斯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普 列汉诺夫(a) 7、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a) 8、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贝多芬(b) 9、马克思曾经说过如下这段至理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来建造。” a、种的尺度 b、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c、美的规律 d、内在的尺度(c) 10、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狄德罗 d、黑格尔(c) 三、解释题 1、美在理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新教材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也就越快。 (4)用分子观点解释: 若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混合液的总体积将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毫升。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克服其他分子对他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沸腾的微观解释: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进入空气,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一样)的。 6、物质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变化了,并没有产生别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注意: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 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毫克 61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成人:50Kg—60Kg,大象6t;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

(word完整版)2018年秋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习题:第4章物质的特性章末复习(二)

2018 年秋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习题:第 4章物质的特性章末复习(二) 章末复习(二) 01 考点追踪 考点1物态变化的识别 【例1】(重庆中考)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答案】C 【方法归纳】在判断物态变化时首先要准确判断出该过程物质的初态和末态, 根据物 质前后的变化从固态T液态T气态是吸热过程,从气态T液态T固态是放热过程。 针对训练 1. (黑河中考)下列各种现象,需要放出热量的是()[来源学” A .北方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B .春天冰雪消融 C.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D .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2. (河南中考)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 .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 .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3. _____________ (常州中考)2014年11月,溧阳某钢铁厂液氧塔发生泄漏。消防队员赶赴现场,发现泄漏点周围雪花飘飘。雪花的形成是_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需________ (填吸”或放”热。消防队员用湿棉布捂在泄漏口,借助 水的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止住泄漏。 考点2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 【解析】冰雪遇暖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 C.电熨斗冒出白雾 属于熔化现象;露珠逐渐消失, 电熨斗冒出白雾”是电熨斗内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D .树枝上形成雾淞” 水珠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属于液化现象;树枝上形成雾淞” A、C选项有温度保持不变的直线,所以A、C是晶体;图像 断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图像D不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是非晶体凝固图像。 【答案】B 【方法归纳】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时首先看物质的凝固或熔化图像,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增大而减小, 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增大而增大, 若物质是晶体,图像中会有一段温度随时间增大而不变的过程,非晶体图像则没有。 针对训练 4.小明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他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关于图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像中的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C.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小 B .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 D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沸腾需要吸热 [来源:Z,xx,] 再根据各物态变化的概念解题, A ?冰雪遇暖消融B.露珠逐渐消失 【解析】沥青是非晶体。根据图像可知,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 一、美的词义分析 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另有解释说,“大,人也”。“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所以,今道友信认为美的精神价值是大于义与善的。 二、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考察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希庇阿斯是一个诡辩者,专门以授辩论为职业,苏格拉底以请教为名,同他展开了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当苏格拉底问及美是什么时,自负但却迂腐的希庇阿斯先后主要提出三个概念: 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认为这种看法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如果“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也可以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