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案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案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案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案

最新整理小学美术教案砖石上的雕刻.docx

最新整理小学美术教案砖石上的雕刻砖石上的雕刻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秀浮雕艺术的欣赏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或线刻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具有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浮雕。难点:根据材质进行合理的作品创作,表现一定的主题。 教具准备:课件、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学具准备:分组,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所带的材料问题。 教学建议为了解决材料问题。我把砖石改成了用彩泥来代替。让学生先用彩泥捏好砖石的形状,然后在上面进行雕刻。 课后反思 过程本人教学思路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 (1)课件出示放大的瓦当图片,师生交流该图片的有关信息。 (2)引导学生谈欣赏感受。 2.区别体验。

(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图片,比较瓦当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间的区别。 (2)教师小结:浮雕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和纪念意义。 3.寻找体验。 (1)师生交流生活中的浮雕作品。 (2)多媒体展示:硬币、玉佩、笔筒、椅子靠背、房屋装饰(如石膏线、墙体浮雕装饰等)、纸浮雕等浮雕作品。 (3)学生谈感受。 (4)教师小结浮雕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材质归类:泥板、木板、竹板、玉石板、金属板、纸板; 表现的面:单面[玉佩]、双面[硬币]、组合等。 4.制作创新。 (1)师生探讨浮雕的组成与制作方法。 组成:底版,凸起的形象;制作方法: 一是在泥板上画出形象,将需要的形象保留,剔去不需要的部分,使形象凸起;二是在泥板表面从下往上层层粘上泥块,使形象凸起;三是用泥模印制,再加工。 (2)引导学生创作,并思考创作意图(教室的墙面装饰,送给朋友的纪念品等)。 (3)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 学生根据能力、兴趣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制作:可单张的简单作业,表现最简单的图案内容;可用多件组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可改变方形的泥板,可以是圆、三角、组合形等。

钻石贴画教学教案

钻石贴画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利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广告纸、彩色报纸等材料撕贴出一幅有趣的画。 2、通过思考、比较、想象与讨论,使学生感知绘画与撕贴画的画面效果的不同。 3、通过与同学合作一起收集废旧挂历、广告纸、彩纸等,增进合作意识、集体意识,体验成功感。并且在作业过程中养成专心、细致和耐心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充分利用纸材的特性采用撕纸拼贴的方法,设计一幅有趣的撕贴画并表现出色彩对比鲜明,形象生动饱满的画面。 难点:在这节课中,最难处理的是色彩,在拼贴时,尽量注意大块的颜色统一,在块面与块面的交接处颜色对比要强烈些,不然很容易“花”。 课前准备: 学生:胶水、收集废旧彩色报纸、广告彩纸、白纸、垃圾袋。 教师:课件、范作、水彩画、撕贴画、彩色报纸、广告彩纸、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作品:点彩派画家的代表作品、学生作品、《海神头像》、剪纸作品、《京剧脸谱》。谈话:你觉得这些作品和绘画作品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讨论交流:仔细观察这几幅作品在技法上有什么不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幅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我的发现”。 3、学生汇报。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用彩纸来制作一幅美丽的“撕纸拼贴画”。 二、传授方法,师生互动。 撕:“你们以前用纸撕过图形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把纸撕开的?” 边撕边示范边讲解:先把纸张撕成小块面;双手捏住纸片,右手的拇指、中指紧捏线痕,左手拇指指甲配合食指,按纸的走向,自然地转动右手所捏的纸面,双手密切配合。 拼:请学生把撕开的彩色纸片展示在投影仪上。纸片的形状各种各样,你们想一想它们像什么? 贴: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和几个学生一起来合作表现“接力贴画游戏”,创作出一幅简单的作品,以此演示“撕”与“贴”的整个过程。

小学美术浙美版四年级下册 砖石上的雕刻 教案

砖石上的雕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秀浮雕艺术的欣赏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或线刻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具有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浮雕 教学难点:根据材质进行合理的作品创作,表现一定的主题。 教学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等。 (教师)实物民族乐器、民乐演奏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类导入。 (1)无多媒体,直接让学生小组或个人欣赏汉瓦当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这些图片是编者再三考虑筛选而来,要善用。尊重学生对艺术品的第一感觉,学生的理解如有很大谬误,不必硬性纠正,留待课堂学习结束再比较学生新的认识,这样也可检测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没有学生的不知,课堂就无存在的价值了。 (2)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最大优势是可将浮雕图片的细节放大,籍此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细节,分析美术语言。 (3)影像资料。纪录片《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瓦当》,生动直观,虽不是专业美术纪录片,但学生喜闻乐见。引用恰当,事半功倍。 以上导入时间安排要合理。 2.激趣类导入。 (1)用墨粉现场演示拓印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有关砖雕的小故事。 (3)简单的砖雕知识小竞赛,选择、填空、抢答等,具体游戏手段可参考一些娱乐综艺节目。 注意事项:激趣活动时间要短,目的要明确,不可喧宾夺主。 3.浮雕技能落实。 (1)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录像资料。 (3)教师边演示边探讨。

(4)学生先尝试,教师关注制作过程根据学生情况并调整教学步骤。尝试材料:陶泥、瓦片、橡皮泥等。 (5)有条件的学校可请民间艺人展示技能。 第二课时 学生作业评价。 (1)教师评价在教室陈列的学生作业。 (2)教师罗列简单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自我评价。转换评价方式,将学生分成几组,给学生明确的评价目标,让学生根据具体目标互相评判。 (3)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作品。 (4)将所有的学生作品拓在同一张宣纸上展示。 (5)可将学生作品展览于学校橱窗。

二年级上册美术上册- 第2课 雄伟的塔 资料 ▏人美版

塔的资料 1.应县木塔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释迦塔1961年被列入中国首 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是现存 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全塔整 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 钉,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被称 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国家 文物局对释迦塔的评价是,现存世 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 2.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英语:Eiffel Tower)矗立

在塞纳河南岸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它是世界著名建筑、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 埃菲尔铁塔于1889年建成,得名于设计它的著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 埃菲尔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铁塔是由很 多分散的钢铁构件组成的——看起 来就像一堆模型的组件。钢铁构件有 18038个,重达10000吨,施工时 共钻孔700万个,使用铆钉250万 个。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 全身都用钢铁构成,塔身总重量 7000吨。塔分三楼,分别在离地面 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9万只铆钉。 建设背景:1880年法国刚刚摆脱普法战争中的耻辱,为了显示国力,1884年,法国议会作出决定:1889年5月5日至11月6日,法国巴黎将再次举办世博会,主体是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1886年5月,法国政府面向全球进行世博建筑招标;在巴黎战神广场设计一座高塔。条件有二:高塔能吸引参观者买票参观;世博会后能轻易拆除。埃菲尔铁塔最初的建立是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而后逐渐成为了旅游景点,主要用于游客参观。同时埃菲铁塔

雕塑课程教案

《雕塑》课程教案 院系: 教研室: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任课教师: 编写时间:

第一章雕塑语言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雕塑基本特性 2.了解雕塑基本语言构成因素 二、教学重点: 1.雕塑与装饰雕塑 2.雕塑的表现形式 三、教学难点: a.绘画训练的方法 b.人物的形体结构 四、教学内容: 一、雕塑概述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门类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度空间内塑造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可视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它的立体性是与其他艺术门类最根本的区别。 通常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或是可雕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造型,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等内容。 雕塑占有着三度空间、是立体的、静止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因此它不能像绘画一样用线条和色彩去表现形象,也不能像音乐一样借助声音去表现旋律,更不可能像电影一样去表现情节过程。 二、装饰与装饰艺术 装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原始人类为了改造自身的生存处境,从制造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逐渐摸索和感知到了对称、平衡、均匀、光滑、线条等这些美的因素的存在,并逐渐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些美的原则运用到实践之中。这种对形式美的自然感知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累积起来的技巧,推动了装饰观念的发展。 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通的艺术形态之一。装饰艺术是离人生活最近的艺术,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装饰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结合紧密。大到公共环境设计,小到居室装修与布置,以及

雕塑课程教案

《雕塑》课程教案 院系: 教研室: 课程名称:课程代码: 任课教师: 编写时间:

第一章雕塑语言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雕塑基本特性 2. 了解雕塑基本语言构成因素 二、教学重点: 1. 雕塑与装饰雕塑 2. 雕塑的表现形式 三、教学难点: a. 绘画训练的方法 b. 人物的形体结构 四、教学内容: 一、雕塑概述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门类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度空间内塑造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可视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它的立体性是与其他艺术门类最根本的区别。 通常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或是可雕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造型,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等内容。 雕塑占有着三度空间、是立体的、静止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因此它不能像绘画一样用线条和色彩去表现形象,也不能像音乐一样借助声音去表现旋律,更不可能像电影一样去表现情节过程。 二、装饰与装饰艺术 装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原始人类为了改造自身的生存处境,从制造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逐渐摸索和感知到了对称、平衡、均匀、光滑、线条等这些美的因素的存在,并逐渐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些美的原则运用到实践之中。这种对形式美的自然感知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累积起来的技巧,推动了装饰观念的发展。 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通的艺术形态之一。装饰艺术是离人生活最近的艺术,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装饰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结合紧密。大到公共环境设计,小到居室装修与布置,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日常用品装饰,如服装、首饰、商品包装等等,几乎一切工艺领域与装饰艺术有关。

2019秋浙美版美术四上第2课《砖石上的雕刻》word教案

2019秋浙美版美术四上第2课《砖石上的雕刻》word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技能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秀浮雕艺术的欣赏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或线刻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新昌民间浮雕作品、学生亲手作品创作,感受浮雕具有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进而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教材分析 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浮雕。 难点:根据材质进行合理的作品创作,表现一定的主题。 三、材料准备 (学生)陶泥、水杯、泥工刀、牙签、铅笔盒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瓦当、窗木雕、陶泥、泥工刀、牙刷、作业展示板等工具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给学生欣赏老师从新昌央于砖瓦厂的龙凤瓦当,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像这上面的雕刻我们就叫浮雕,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砖石上的雕刻。(揭题)。 (二)、新授。 1、浮、圆雕的区别。 2、浅浮雕与高浮雕的区别。 3、浅浮雕的应用。 4、师生欣赏交流生活中的浮雕题材。 5、教师示范切、揉、团、压、捏、搓、粘等雕塑技法,同时引导学生想象。 6、欣赏学生作品。 7、学生阐述心中想表现的内容。 8、布置作业。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给美丽新昌“添砖加瓦”。 (四)、作业展示和点评。 (五)、教师小结浮雕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六)、课外拓展:有兴趣的同学课外继续搜集有关雕刻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附送: 2019秋浙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明白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学习并利用招贴画的方式宣传节约水资源。 2.技能: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3.情感:进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水对人类的重要性,用美术特有的方式来宣传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 难点: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创作一幅个性化的招贴画。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水的资料、带齐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收集并整理与教材有关的水的资料、范画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准备课件,小组作业展板,绘画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播放流水声,静静地听。设问: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2)引出课题。 2.观察感受。 (1)水不仅具有流动的美感,还有变化的美感——播放课件: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水的图片,描绘水的画面。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水的动态美与静态美,水色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设计和反思-教育作文文档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册第13课【教材分析】“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是最早关于砖石雕刻的记录见于《左传》,说明砖石雕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流传至今已经发展为一种民间工艺,融合诗、书、画于一体,颇有汉画像砖、画像石的风味。教材选用汉代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欣赏主线,而我则选用了汉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创作载体,融合祖国传统文化于创作中,激起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砖石雕刻的乐趣。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泥塑的表达上,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在“砖石雕刻”方面还是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欣赏浮雕作品的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慧眼识“雕” (一)浅浮雕和高浮雕

1.欣赏、触摸竹雕笔筒 师:今天老师带了我收藏多年的笔筒,请几位善于观察的同学上来,用手轻轻触摸,用眼睛细细观察。对雕刻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立体。 师:同学们眼力不错!谁能说得具体一些? 生:摸起来有点凹凸不平,看起来这些梅花比画的立体,好看…… 教师小结:对,像这样的作品叫浮雕,它属于在一个平面上的雕刻,微微有一点立体感,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同样是浮雕可分两种,我们来为他们取个合适的名称。 2.对比高浮雕和浅浮雕作品 师:都是以龙为主题的雕刻,都是浮雕,仔细辨别,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件只是微微凸起,第二件刻得很深,而且有些地方好像凸起得变成凌空了,一个叫“浅浮雕”,一个叫“深浮雕”,可以吗? 生:同样是雕刻龙的,后面那幅刻得很高,很厚…… 教师小结:观察得很到位!像这样微微凸起的雕刻,相对较为平面的,叫“浅浮雕”。而第二件作品,起位较高,刻面较厚,你们刚称它为“深浮雕”,专业人士称它为“高浮雕”。 (二)浮雕与圆雕 1.看动画《爆笑――雕塑》

《雕塑艺术》教案

教学方案 《雕塑艺术》教案 课型:欣赏课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兵马俑的书籍和图片 教学过程: 导引: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 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 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一、导入新课: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 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 雕塑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二、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三、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 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

第二课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第二课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教学目标 以雕塑、工艺、建筑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并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向学生展开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的辉煌画卷。让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中国不同朝代及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 对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背景、审美及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年级九年级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设计目的和说明 一、设问导入 同学们出去旅游过吗?见到过一些文物古迹和艺术品吗?它们来自于哪个朝代?都有哪些特色?你知道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学生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想法进行发言和讨论。 如果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介绍的相似可进行补充或纠正。 先入为主的导入方式,抛出多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旅游的经历可以迅速使学生进入课程情境中,并有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二、展开新课 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过程 1、中国艺术的起源——新石器时期(距今6500年前) (1)雕塑代表:半山人首器盖、陶人头 (2)工艺代表:玉鹰、舞蹈纹彩陶盆 教师通过课件图片的播放向学生展示了远古文化的魅力。学生通过欣赏来思考,在这些精美的作品有哪些艺术特点?作品的背后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有怎样的文化?你能从这些作品背后能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吗? 除了老师展示的作品之外,你还知道其他新石器时期的艺术品吗?他们的有哪些艺术特色? 一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是这段时期历史背景发展的缩影,它浓缩了那个时代的经济、文化、信仰和审美。 但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讲解作品时要从历史背景入手对作品进行剖析,然后再对艺术形式与特点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为了学生尽快的理解作品的含义。并为学生对下一阶段作品的欣赏打下基础。 中国艺术的发展时期——夏商、先秦、两汉时期 (1)雕塑代表: 夏商时期作品:三星堆青铜面具、四羊方尊 秦汉时期作品:秦始皇兵马俑、汉代仕女俑 (2)工艺代表:错金银云纹青铜犀牛尊(西汉)、击鼓说唱俑(东汉) (3)建筑代表:秦长城、阿房宫夏商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石器渐渐被历史淘汰,青铜器的广泛使用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青铜器不光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它的可溶性和塑造性也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夏商的青铜时代打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诠释着人类文明的辉煌。

雕刻美术教案

雕刻美术教案 【篇一:雕刻的乐趣教案】 《雕刻的乐趣》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雕刻工艺的基本材料、工具、程序以及艺术特点。掌握雕刻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雕刻的图片或实物,感受雕刻工艺的独特美感,产生亲手制作的愿望。在雕刻过程中,懂得生活与美术的相互 关系,把握雕刻的设计和制作要领,锻炼手指的灵巧与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雕刻活动中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 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培养耐心仔细的手工制作习惯,有创意地选择、使用合适的材料雕刻,丰富审美感受与体验。 教学重点:雕刻作品的设计。 教学难点:雕刻作品的刻制。 教材分析:雕刻是以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 积的形象。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等。本节课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 启发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可雕刻的材料,并根据材料的形状、 质地、颜色进行雕刻,掌握雕刻方法,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的审美 评价方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一)课前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尤其 是手工课。学生所需材料、工具,老师要事先通知学生并让小干部 及时检查提醒,为了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教 师更要多备几个范样。 学具:雕刻的工具刻刀、材料(黏土、橡皮、肥皂、粉笔)等。

教具:范例、课件、中国饮食文化有关食品雕刻的资料及国外不同 艺术风格的雕刻作品的实物或图片、示范雕刻的工具刻刀、材料 (各种颜色、形状的萝卜、马铃薯或者南瓜、苹果、肥皂)。 (二)课堂教学: 导入部分建议之一: 1.欣赏媒体: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民间艺人表演雕刻的基本方法,了解雕刻工艺的来历,营造美好愉悦的视听情景,引导学生 观察欣赏,提高学习兴趣。 2.交流表达:通过互动问答,引导学生概括对雕刻的总体感受的描述。回忆曾见过的雕刻工艺品的造型特点。了解雕刻是以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等。 3.出示课题:出示课题——《雕刻的乐趣》,引导学生齐声念出课题。新授部分: 阶段一:设境比赛,交流课前收集雕刻的图文资料 学习活动建议: 1.互动交流:教师可以设计诸如“你见过什么雕刻作品?外形有什 么特点? 你知道雕刻有哪些种类?雕刻工艺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等 问题,引导各组发言交流课前收集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 民间雕刻工艺的传统、雕刻的材料、样式等问题。 2.归纳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奖励雕刻的材料(类似萝卜、南瓜的果蔬材料)表扬认真收集资料的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阶段二:观察比较,分析雕刻的样式、材料 学习活动建议: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柱状雕刻》

第5课柱状雕刻 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欣赏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柱状雕刻,了解柱状雕刻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2)操作目标:学习泥柱雕刻知识,用勃土做成空心或实心的泥柱,在柱上雕刻、粘贴花纹和其他图形。(3)情感目标:从多角度欣赏柱状雕刻,大胆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认识尊重多元文化,培养热爱雕刻艺术的情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欣赏不同地域和各民族的柱状雕刻,了解其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掌握泥柱雕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创柱状雕刻,处理好柱状雕刻的构图、疏密和形象处理,争取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说柱雕。 说一说生活中的柱雕(柱形雕刻),公园里的卡通柱,校园里的柱雕,展览馆里的柱雕等。 组织小组讨论,小结:柱雕是一门装饰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这门艺术点缀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 二、欣赏名作。 从原始人的图腾柱开始,柱形雕刻就是各民族

常见的装饰艺术,一起来欣赏书本上的图片,观察柱雕的形状、纹样特点。 装饰大门的浮雕柱,中国现代装饰柱,古罗马石雕柱饰,印第安人的图腾柱,中国黎族的图腾柱,柱状雕刻的台,战国时代的青铜柱饰,《彩陶器皿》毕加索,非洲古代木雕柱饰。 三、感悟精彩。 世界各民族的雕刻作品内容丰富,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风格独特,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借鉴: 黎族的图腾柱—刻出了黎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场景,图案以点、线、面造型,像一幅立体的画; 非洲柱雕—造型夸张,线条简洁,并不单纯地追求形似,强调的是作品的节奏感,刻出了黑人特有的气质; 印第安柱雕—形象夸张,憨态可掬,透露出一种自然的原始的质朴的美; 现代柱饰—多元的现代柱饰表现和在材质上的多样性,体现了材质和表现手法的创造性; 战国时代的青铜柱饰—体现了战国时代的生活和文化背景。 四、大胆表现。 ①设计外形。 欣赏其他小朋友各种外形的作品,说一说在构

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2 砖石上的雕刻 教学设计

2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运用刻、挖等方法,学习制作泥板雕刻,提高造型能力。 3. 通过欣赏和创作,感悟砖石雕刻作品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是最早关于砖石雕刻的记录见于《左传》,说明砖石雕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流传至今已经发展为一种民间工艺,融合诗、书、画于一体,颇有汉画像砖、画像石的风味。教材选用汉代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欣赏主线,而我则选用了汉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创作载体,融合祖国传统文化于创作中,激起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砖石雕刻的乐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泥板雕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难点:根据材质的特点,巧妙构思,创作出具有一定主题的浮雕作品。 4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如今咱们县城的新楼房越来越多,墙面装饰琳琅满目,金碧辉煌。但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北街四弄的小巷子里转一转,那里有一面古老的墙,大家想不想去看一下。 生:想…… 2、出示图片,观察发现。 师:你们看到的墙是用什么材料砌成的? 生:一块块石砖。 师:看看这面墙,你有什么发现? 生:墙面上的石砖破裂、掉落。 师:再来看看老师在旅游时拍的墙面照片,你有什么发现? 生:石砖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纹样。 3、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咱们家乡的老墙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破旧不堪,需要进行翻新。今天同学们就要就用陶泥做一块石砖,还要进行雕刻,用它美化这古老的墙面。

揭题:《砖石上的雕刻》。 (二)、比一比浮雕的种类。 1、师:出示两件雕塑作品。对雕刻有什么感受? 生:第一件是平面的,第二件是立体的。 师:第一件雕塑作品,它雕刻在平面上,主体微微突起,具有一定的立体效果,我们把它称为浮雕。第二件雕塑作品立体空间感强,360度要进行全方位精雕细琢。四周都可以欣赏,我们把它叫作圆雕。 2、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三件浮雕作品,它们有什么不同? (1)第一件作品中花纹图案凹凸感不强,称为浅浮雕。 (2)第二件作品立体、空间感强,主体突出,画面有前后关系,称为深浮雕。 (3)第三件作品主体仔细刻画,背景部分镂空,称为镂空雕。 (三)、说一说浮雕的应用。 师:其实这样的浮雕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除了在墙上和房檐上有浮雕作品以外,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浮雕作品? 生:广场、公园、纪念馆、桥栏…… 师:看来浮雕的应用很广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继续去发现更多的浮雕作品。 (1)欣赏传统建筑里房檐上的瓦当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老百姓非常喜欢用四神装饰他们的屋檐,因为它们寓意驱邪除恶,镇宅吉祥。 (2)欣赏安徽民居门楼的浮雕作品,装饰精美、刀工精湛、堪称一绝。 (3)西安大慈恩寺的佛像雕刻高大威武。 师小结:雕刻的足迹遍布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人们对于雕刻的热爱与执着,不仅仅在于欣赏它的装饰性,还有寄予了美好的寓意。 (四)、说一说浮雕的常见题材。 师:那么多的浮雕作品,我们可以加入哪些图案,可以使砖石变得更美观呢? 生:可以添加动物、植物、花纹等。 师:这些题材都来源于生活,那他们所表现的画面与生活中你们看到的事物外形一样吗?那他们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夸张、变形、概括……(出示关键词) (五)、学一学砖石雕刻。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可塑性比较强的陶泥,老师给大家示范做一遍,同学们仔细

砖石上的雕刻

2、砖石上的雕刻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秀浮雕艺术的欣赏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或线刻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具有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材料准备 (学生)分组,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教师)课件、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1. 欣赏评述。 (1)课件出示放大的瓦当图片,师生交流该图片的有关信息。 (2)引导学生谈欣赏感受。 2. 区别体验。 (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图片,比较瓦当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间的区别。 (2)教师小结:浮雕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和纪念意义。 3.寻找体验。 (1)师生交流生活中的浮雕作品。(2)多媒体展示:硬币、玉佩、笔筒、椅子靠背、房屋装饰(如石膏线、墙体浮雕装饰等)、纸浮雕等浮雕作品。(3)学生谈感受。 (4)教师小结浮雕的种类及表现形式。材质归类:泥板、木板、竹板、玉石板、金属板、纸板;表现的面:单面[玉佩]、双面[硬币]、组合等。 4.制作创新。(1)师生探讨浮雕的组成与制作方法。组成:底版,凸起的形象;制作方法: 一是在泥板上画出形象,将需要的形象保留,剔去不需要的部分,使形象凸起;二是在泥板表面从下往上层层粘上泥块,使形象凸起;三是用泥模印制,再加工。(2)引导学生创作,并思考创作意图(教室的墙面装饰,送

给朋友的纪念品等)。 (3)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 学生根据能力、兴趣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制作:可单张的简单作业,表现最简单的图案内容;可用多件组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可改变方形的泥板,可以是圆、三角、组合形等。 5.成果展示。 介绍自己的作品并互评,教师表扬作品有创意的同学。 6.课外拓展。有兴趣的同学课外继续搜集有关雕刻的国内外图片文字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心得体会:本课通过欣赏,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件泥刻作品。欣赏选用汉瓦当,旨在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砖石上的雕刻|浙美版

2、砖石上的雕刻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秀浮雕艺术的欣赏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或线刻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具有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浮雕。 难点:根据材质进行合理的作品创作,表现一定的主题。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 学具准备:分组,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 (1)课件出示放大的瓦当图片,师生交流该图片的有关信息。 (2)引导学生谈欣赏感受。 2.区别体验。 (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图片,比较瓦当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间的区别。(2)教师小结:浮雕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和纪念意义。 3.寻找体验。 (1)师生交流生活中的浮雕作品。 (2)多媒体展示:硬币、玉佩、笔筒、椅子靠背、房屋装饰(如石膏线、墙体浮雕装饰等)、纸浮雕等浮雕作品。 (3)学生谈感受。(4)教师小结浮雕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材质归类:泥板、木板、竹板、玉石板、金属板、纸板; 表现的面:单面[玉佩]、双面[硬币]、组合等。 4.制作创新。 (1)师生探讨浮雕的组成与制作方法。 组成:底版,凸起的形象;制作方法: 一是在泥板上画出形象,将需要的形象保留,剔去不需要的部分,使形象凸

起;二是在泥板表面从下往上层层粘上泥块,使形象凸起;三是用泥模印制,再加工。 (2)引导学生创作,并思考创作意图(教室的墙面装饰,送给朋友的纪念品等)。(3)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 学生根据能力、兴趣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制作:可单张的简单作业,表现最简单的图案内容;可用多件组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可改变方形的泥板,可以是圆、三角、组合形等。 5.成果展示。 介绍自己的作品并互评,教师表扬作品有创意的同学。 6.课外拓展。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继续搜集有关雕刻的国内外图片文字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反思:

雕塑课程教案

. 《雕塑》课程教案 院系: 教研室: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任课教师: 编写时间:

第一章雕塑语言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雕塑基本特性 2.了解雕塑基本语言构成因素 二、教学重点: 1.雕塑与装饰雕塑 2.雕塑的表现形式 三、教学难点: a.绘画训练的方法 b.人物的形体结构 四、教学内容: 一、雕塑概述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门类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度空间内塑造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可视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它的立体性是与其他艺术门类最根本的区别。 通常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或是可雕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造型,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等内容。 雕塑占有着三度空间、是立体的、静止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因此它不能像绘画一样用线条和色彩去表现形象,也不能像音乐一样借助声音去表现旋律,更不可能像电影一样去表现情节过程。 二、装饰与装饰艺术 装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原始人类为了改造自身的生存处境,从制造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逐渐摸索和感知到了对称、平衡、均匀、光滑、线条等这些美的因素的存在,并逐渐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些美的原则运用到实践之中。这种对形式美的自然感知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累积起来的技巧,推动了装饰观念的发展。 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通的艺术形态之一。装饰艺术是离人生活最近的艺术,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装饰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结合紧密。大到公共环境设计,小到居室装修与布置,以及

雕塑艺术教案

雕塑艺术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教学方案 《雕塑艺术》 课型:欣赏课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有关兵马俑的书籍和图片 教学过程: 导引: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 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 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一、导入新课: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 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 塑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二、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三、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 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着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设计和反思-教育作文文档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 册第13 课【教材分析】“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是最早关于砖石雕刻的记录见于《左传》,说明砖石雕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流传至今已经发展为一种民间工艺,融合诗、书、画于一体,颇有汉画像砖、画像石的风味。教材选用汉代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欣赏主线,而我则选用了汉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创作载体,融合祖国传统文化于创作中,激起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砖石雕刻的乐趣。 【学生分析】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泥塑的表达上,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在“砖石雕刻”方面还是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欣赏浮雕作品的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慧眼识“雕” (一)浅浮雕和高浮雕 1.欣赏、触摸竹雕笔筒师:今天老师带了我收藏多年的笔筒,请几位善于观察的同学上来,用手轻轻触摸,用眼睛细细

观察。对雕刻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立体。师:同学们眼力不错!谁能说得具体一些? 生:摸起来有点凹凸不平,看起来这些梅花比画的立体,好看?? 教师小结:对,像这样的作品叫浮雕,它属于在一个平面上的雕刻,微微有一点立体感,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同样是浮雕可分两种,我们来为他们取个合适的名称。 2.对比高浮雕和浅浮雕作品 师:都是以龙为主题的雕刻,都是浮雕,仔细辨别,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件只是微微凸起,第二件刻得很深,而且有些地方好像凸起得变成凌空了,一个叫“浅浮雕”,一个叫“深浮雕”,可以吗? 生:同样是雕刻龙的,后面那幅刻得很高,很厚??教师小结:观察得很到位!像这样微微凸起的雕刻,相对较为平面的,叫“浅浮雕”。而第二件作品,起位较高,刻面较厚,你们刚称它为“深浮雕”,专业人士称它为“高浮雕”。 (二)浮雕与圆雕 1.看动画《爆笑――雕塑》 2.对比浮雕和圆雕作品 师:你觉得动画中的小偷一不小心成了什么“雕塑”? 生(众笑):哈!成了圆雕。教师小结:对,假如像你摆

雕塑教案

形体、匠心、材质——雕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雕塑美。 2、方法目标:通过图片举例演示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陶冶良好的艺术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受雕塑的形体美,体会作品构思和掌握雕塑的材质。 难点:通过感受形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请你们认真回忆一下有没有见过印象特别深刻的雕塑作品呢?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吸引你的? 学生反应…… 教师举例校园雕塑,要求学生说出感受,做简单评述。(积极向上) 导入课本内容,学习雕塑的相关知识 <一>、雕塑的概述: 以雕刻、塑等手段创作的具有实在体积的三维空间美术作品。随着经济的腾飞发展,城市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何改造,雕塑被纳入艺术美化生活的设计体系中来,并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外面常见于城市建筑的主干道、步行街、公园以及是内外环境中。(举例步行街的墙雕壁画) <二>、雕塑的种类 按其功能科分为宗教、陵墓、纪念碑、装饰性、园林、民间、架上、功能性、卡通造型雕塑等。(于学生互动举例:洛阳龙门石窟、秦陵兵马俑、人民英雄纪念碑、民间的木雕多与家具相结合、架上室内陈列……) <三>、雕塑语言 体积感与空间感。(一件作品,它的形体与它形体的空间变化构成了它独特的意味。) 提问并尝试让学生做出某人物雕塑作品的姿势,如自由女神像、思想者、掷铁饼者等。 <四>、雕塑的艺术特征 1、雕塑的形体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觉,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

雕塑艺术》教案

教学方案 《雕塑艺术》 课型:欣赏课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有关兵马俑的书籍和图片 教学过程: 导引: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 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用 什么材料做的吗 一、导入新课: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 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 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二、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三、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 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着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