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7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 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比兴)等艺术手 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 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 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 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 的真实写照。
以下四首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请分析苏轼在这五首词中的内心情感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 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 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 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 于是又遭诬告陷害。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 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 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 也就是著名的“苏堤”。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但 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 州(今安徽阜阳市治)。第二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再次被贬至惠阳。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 儋州。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据说在 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 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 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 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 州---徐州---湖州 ---黄州--登州— 扬州--定州-- 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定风波
苏轼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 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思考: 小序交代 了哪些信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 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 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一语双关, 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作者藐视祸 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卜算子
苏 轼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 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 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 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 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 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 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 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 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 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 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 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 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 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 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 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 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 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 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 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 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 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 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 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 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 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 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 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 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 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 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 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 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 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团练副使检校水部员外郎。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 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 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 眉头鬓上。 影。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凄凉北望。 冷。 定风波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 生。 子规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 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 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 也无晴。 唱黄鸡。
Biblioteka Baidu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1080 1080 1082 1082 1083 词作
《卜算子》 《西江月》
诗句
思想感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寂寞沙洲冷。 中秋谁与共孤光,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把盏凄凉北望。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念奴娇》 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明月。 《定风波》 《浣溪沙》 一蓑烟雨任平生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 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 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 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 “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 徊心境。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 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 际上,“萧洒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 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 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 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 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整体把握
初步鉴赏
疏通词意 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 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 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 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 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 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 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 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 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 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 映。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 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雨大 俏皮的 轻松 挑战 欢快 色彩 神态 自若
这两句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 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 度。
13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 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轻 竹杖芒鞋 马 心情的轻松 闲散 奔波 无官一身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 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 还会远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 的父亲苏洵 ,其弟苏澈,3人称为三苏。1056年, 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 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 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 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 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 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不容于 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 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 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门前流水尚能西,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中期
后期
乐观豪迈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积极向上
洒脱旷达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 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 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 人。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 “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明确: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 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 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 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 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 态去对待。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 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 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 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 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 “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 变幻(一语双关)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 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 新 天 下 耳 目 ” 的 东 坡 词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 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 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 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 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与其父苏洵,其弟苏 澈称为“三苏”。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 等。
★时间:三月七日 —— 宋神宗元丰五 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 同行,余。 ★故,交代写作缘由。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3、“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 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独 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 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 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 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 持操守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