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571.09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艺术鉴赏

时间:2011-12-01

川籍画家陈可之

陈可之(1961.5—)四川江津人,著名油画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作品油画《冬日晨曦》获全国青年美展特等奖。《历史》、《又一春》、《冬日晨曦》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曾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美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等。现任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世界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陈可之1961年出生在长江边江津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酷爱画画,家境贫寒,17岁那年,“文革”结束了,高考恢复,四川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了17岁的高二学生陈可之。入学第二年,他与同学合作了著名油画《历史》。得到了文艺评论家的高度赞赏,《历史》现存于中国美术馆;由此,陈可之列入上世纪70年代“伤痕画派”的小代表。

大学毕业之后,陈可之来到重庆,后来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三峡的绘画当中,三峡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文明,三峡的巨大变化,使三峡数千年来承载三峡文明的主要地区沉入水下,数百万人在短短时间内迁移,沧海桑田之变凝聚在短暂的时刻,产生猛烈的冲撞。这在陈可之心扉上撞击出火花,陈可之将这样每一幅画面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去一步步见证历史遗产。

作为油画家,陈可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习,擅长书法,这在油画家中是不多见的,更少见的是他经常将中国书法融入油画画面。

东方之子150×140cm

苍穹,无所谓昼与夜,以它肃穆深邃的颜色表现其浩渺,使人对所处的空间感到惊奇,天真的动态与空旷的宇宙、涌动的云彩形成对照,动静相宜,极富张力。风动的发梢幻化作云彩,强光下孩童那熟悉的动作和具体形态升华为超越生活、有圣洁意义的形象,作品所传达的奥运精神之美,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及各界的广泛喜爱,被

誉为跨世纪的精神形象

峡江上学图 90x130cm

1979年作《历史》布面油彩 155×151cm

其实我最喜欢的画是陈可之的《历史》;《历史》是年近十八岁刚上大学二年级的陈可之创作的油画巨作,他描绘的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得以平反昭雪,一名少女默默认真的擦拭他的画像,准备重新悬挂的真实事件。其画风含蓄严谨、情感真挚感人、技艺考究踏实,不以浮华夸人。从他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油画艺术中趋向成熟的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艺术思想的融合,体现了历史、自然和哲理于一体的丰富而深邃的艺术世界,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当然,伤痕美术史那种反思历史、关注人本的独立人文精神也使这幅作品具备了永恒不变的艺术魅力。

陈可之艺术回顾展・历史画

古今中外美术史上,艺术对政治、历史、社会等重大内容的反映,一向被视作美术的头等功能与主流。这在古代中国的上层艺术和西方文艺复兴、近代艺术中都是十分普遍的。作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对艺术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个人的,生活的,抒情性作品固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反映时代重大内容的作品也更是社会的重要需求。从艺术史的角度看,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的重大题材,而又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会受到历史的垂青。如: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他们都是人类社会文体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可之(b.1961)1982年四川美院油画系毕业,现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政协委员,国家高级美术师,并是中国美协艺委会特邀1989年特邀作画的全国十一位著名画家之一。荣获“四川青年杰出人物”称号,27岁名载《中国当代名人录》;1995年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1979年18岁时作《历史》一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复制品由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购藏),之后《又一春》也被该馆收藏;1987年《冬日晨曦》荣获的首届全国油画展“中国油画奖”是中国油画的专项最高奖;1990年《东方之子》由萨马兰奇主席选定为国际奥委会(瑞士)收藏品;中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大型活动部等社团以此画为中心在北京展开各种活动,表达了中国奔向新世纪的巨大信心;《捕鱼的小姑娘》、《世纪之恋》、《中国1998年》等多幅作品参加历届全国美展,赴东欧中国油画巡展,日本—“94东京国际美术展”,“香港95陈可之油画展”等深受赞扬;199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将陈可之作品选定为中国当代美术100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制成《中国当代美术家》计算机光盘,向全世界文化机构输送传播;他的其它作品多为各国机构或著名人士收藏。

德国的波普艺术家

——格哈德·里希特

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有许多作品都显示出了一种相似的风格,就是画面都呈现出一种模糊的,而又近似摄影的效果,如果把这种风格称之为“虚像”风格的话,那么你要知道,这种“虚像”风格的鼻祖,就是当代艺术的大师级人物,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

据说在在世的国际当代艺术家100强排行榜里,从2004年起,里希特就成为榜首。2002年,里希特曾在美国举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70岁生日的回顾展。当时纽约的一位评论家不假思索地把他称为21世纪的毕加索。他敢于在照相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极简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跳来跳去,决不坚守自己的符号领地。他不怕受众对他无法辨识,毫不犹豫地变了又变。这似乎对于不断复制自己符号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是一个优秀榜样。他的勇气决定了他的成功。但他本人却常在嘴边挂着这样的口头禅: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有。

看里希特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切身地感受里希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反复转换,表现出相互矛盾的现实。他的代表性作品是参考了“拍坏了的摄影”的方式,创作出一种跨媒介绘画和虚像绘画风格,但是,里希特绘画语言的突变还是让人兴奋的,在同一时期,里希特的绘画既有抽象又有具象的。显然,他并不注重绘画风貌和语言的程式。里希特说过,自己也不知道为谁而画,他是为了制造视觉的交流和联系,使自己对于世界更明白点。

就像世界上只有一个齐白石一样,世界上也只会有一个里希特,而模仿里希特的一大批跟随者在拥有了短暂的艺术语言之后,如果不激发出真正的创造力,将会被很快遗忘。特别是当我们看到了真正的里希特之后,更是感受到了那种模仿者的小聪明与可悲之处。没有创造力的借鉴,永远只是徒劳的模仿。

在里希特60年代中期从杂志及家庭照相簿选出来的用于样板的照片中,看不出他有特定主题的偏爱。而他本人也在很长时间里助长这种绘画的随意性。比如他在1964年已宣布:“我对画题没有任何的偏爱。当然有一些事物对我特别有吸引力,但是我对此不肯定,因为照片反映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