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课 专题11 《古代诗歌四首》预习作业(解析版)

2020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课 专题11 《古代诗歌四首》预习作业(解析版)

2020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课 专题11 《古代诗歌四首》预习作业(解析版)
2020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课 专题11 《古代诗歌四首》预习作业(解析版)

专题11

《古代诗歌四首》预习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ɡzhì()()jié()石澹.澹()萧瑟

..()()子规啼.()残.夜()

【答案】(1). 竦(2). 峙(3). 碣(4). dàn(5). xiāo(6). sè(7). tí(8). cán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竦峙”容易写错。是固定搭配,耸立之意。“澹.”容易读成“zhàn”。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东临.碣石

(2)次.北固山下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枯藤老树昏鸦

..

【答案】⑴到达⑵停留⑶给⑷黄昏时的乌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临.”,到达;“次.”,停留。“与.”给。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枯藤/老树/昏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

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C项的停顿不准确,应该为:杨花落尽/子规啼,这是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的并列关系的一句诗。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心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D项表述有误,“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欢快心情”表述错误,这首曲抒发了天涯漂泊的游子的惆怅凄苦及思乡之情。

5.下列诗句中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答案】C

【解析】C项是对偶句。A项,“客路”是偏正关系,“行舟”是动宾关系。B项,完全不对仗。D项,“长安”与“万户”、“一片”与“捣衣”完全不对仗。

6.填空

(1)水何澹澹,。

(2) ,洪波涌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既写景又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6)《天净沙·秋思》中的语句,“,,”将不同景

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方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7)《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答案】(1)山岛竦峙(2)秋风萧瑟(3)随君直到夜郎西(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海日

生残夜,江春入旧年(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

7.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 ______, ____末年 ___家、___家、________人。他的诗以________

见称。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______ ,是 ______代诗人。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______》,作者___代著名诗人 ____(姓名),字________,

号 _________ 。

是(4)《天净沙秋思》中的“天净沙”是 _____,“秋思”是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__代著名

_______作家。

【答案】(1). ①曹操;(2). 孟德;(3). 东汉;(4). 政治;(5). 军事;(6). 诗;(7).

慷慨悲壮(8). ②王湾;(9). 唐(10). ③李太白全集;(11). 唐;(12). 李白;(13). 太

白;(14). 青莲居士(15). ④曲牌名;(16). 题目;(17). 马致远;(18). 元;(19). 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要求学生在课下牢记。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

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

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大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

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

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

为“秋思之祖”。

二、课内阅读

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 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 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 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 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 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9.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10. 对这首诗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 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 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 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答案】8. C 9. (1). ①√(2). ②×(3). ③√(4). ④×(5). ⑤√(6). ⑥√10. D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翻译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关键词。本句中的关键词“若”是好像之意。翻译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①③⑤⑥小题正确。②④错误。②“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本诗中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故D项理解最正确。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

客路

..青山外

乡书

..何处达

海日生残夜

..

12.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3.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14. 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 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答案】11. 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1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13. 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14. B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

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次.”,停留。“乡书

..”家书。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因此而成为千古名句,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中描写到的景物列举出即可。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江春入旧年”的意思应是: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5.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16. 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5.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16. 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及意境的鉴赏能力。“杨花落尽子规啼”意思是杨花落完子规啼鸣。诗句中写到了两个意象,分别是杨花和子规。“杨花”即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这一句诗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表达的是对朋友即将左迁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 (人名)。

18. 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A.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9. 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答案】17. 马致远18. C

19. 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天净沙秋思”是著名的散曲,作者及其生活朝代是应知道的。另外,还要注意字形,如“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诗文,不仅要知道大致内容、主题,涉及到的文学常识也要心中有数.文学常识中的

作者及其生活朝代更是应识记的内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例句中的情感是思念家乡。C项是歌颂友谊的名句,感情不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于诗句不仅要背诵,还要理解其内容大意,诗词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其中的名句,还

要会赏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句是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夕阳西下”的特定时间,更勾起了人物的思念家乡的情绪,

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和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我们首先要知道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衬托对比、托

物言志、借古讽今、实写虚写、借景抒情等。对于内容的理解,则要根据诗文大意及景物特征等综合分析。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20.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 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 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 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2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 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 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答案】20. C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C项有误,“潭烟飞溶溶”的意思是:潭底升起溶溶的烟雾.句中的“雾”是水雾,不是炊烟。故选C。【21题详解】

D项有误,此诗的风格清幽,但不是“激越”。故选D。

四、体验中考

【2019年徐州中考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答案】C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2019年淮安中考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

8.《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7.【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

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8.【答案】这里既有对老友通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2018年中考北京卷(有删节)】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10.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9.【答案】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10.【答案】图一

【解析】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