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遥《人生》的现实主义人性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路遥《人生》的现实主义人性哲学

学生:董衿希

指导教授:史建国

摘要:路遥原名王卫国,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人生》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他的作品以传统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单线索,重故事,情节上又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本文仅以通过小说《人生》浅谈路遥对于现实主义的人性哲学。《人生》是路遥而立之年的成名作品,发表以后很受广大青年读者朋友们的亲睐,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新变化,显示了中国一大转型时期的种种问题。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生活在黄土地,却向往广阔世界,一心想摆脱土地束缚的农村知识青年。他的人生就在追求梦想(从乡村走向城市)和摆脱不了的现实(最终还是回到了土地上)之间纠葛。理想与实际生活的差距,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两条线索纵横交错,构成了人生错综复杂的悲欢离合。究竟什么是值得追逐的,什么是即将破灭的,对与错,惩与罚,所有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了,也许,这种现实当中的灰色,这种人性之中的闪光与落魄,就是人生的本质。

关键词:现实生活人性人性哲学感情经历人生

前言

在《人生》这整本小说中,路遥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景物描写,搭建起了陕北农村的生活背景。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他最为熟悉的生活既是“城乡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象他这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的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面前,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怎样做出选择的问题。

早在路遥读大学时期,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就像儿童眼中的电影人物形象被单调统一的归类为“好人”和“坏蛋”一样。路遥思考到了人的思想是多变复杂的,每一个时期或者某些特定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意愿。人们在生活的洪流中不断被现实击打的颠沛流离,在理想、爱情、现实生活中寻找着平衡。路遥把对人生以及人性的思索融入到作品《人生》的创作中来,塑造了“高加林”这样一个农村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高加林是路遥在《人生》中塑造的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他不仅对现代生活抱有巨大的热情,而且为实现新生活勇敢进取。高中毕业后的他因为个人原因与受到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和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历了一系列与“黄土地”分合变化的过程,从而构成了故事的构架。在高加林为实现自我理想的奋斗之旅中,可以通过他反观自我内心理想与现实、人生与事业的艰难博弈,发现他性格中既有勇进大胆、淳朴善良的品质,又有懦弱虚荣、不安现状的成分。

作品在前缀中写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人,特

别是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青人,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上总是懵懂而又单纯的。当环境迁就了人,人往往成了悲剧,可是当人顺应了环境,环境又成为了悲剧。路遥对《人生》这部作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部作品,原来我写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反响。我写农村题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也不是突然想起要写它。这部作品的雏形在我内心酝酿的时间比较长,大概是1979年就想到写这个题材。但总觉得准备不是十分充分,还有许多的问题没有想通,几次动笔就搁了下来。然而不写出来,总觉得那些人物冲击着我,1981年下了狠心把它写了出来。我只想把这段生活尽可能地表现出来。”这段话不仅仅说明了路遥在创作《人生》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更体现了在改革开放刚开始,一切新事物正在萌芽的时期,中国农村青年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剧烈的内心波动和情感变动。

路遥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他经受过贫困,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正是这种人生经历,培养了他更加真实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他看到了人性的荒芜与繁茂,体会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无奈。把他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全部投入到了《人生》中。

一、从城乡差异看作品背景与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管是朝代的更迭,还是天灾人祸,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都处在灾难旋窝的中心。路遥与共和国同龄,经历了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风风雨雨,他把握中国农民面对社会转型时精神的痛苦与心理的挣扎。在这个生活的立交桥上,他们曾经彷徨,也曾经试图迈过无形的屏障,向通往城市的方向前进;在这个生活的立交桥上,高加林抛弃了刘巧珍;孙少平与孙少安分野,一个走向城市,一个坚守土地。城市和农村就是相互交叉的两座桥,它们在社会生活的某个点上可能汇合,但终究是两条不同的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的舞台,他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消灭一切剥削阶级为基本特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没有等级的平等社会。但是,户籍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一平等的理念。“城里人”有稳定的工资收入、较多的文化教育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而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村人”却被这些“优厚待遇”远远排斥在外了。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把农民稳定在土地,政府可以更好的推进国家建设和初级阶段的工业进程。但是,这样的制度是以牺牲亿万农民为代价的。“它不仅严重造成了国民身份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且还使得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异扩大并趋于失衡,使中国在都市化发展进程中长期延缓迟滞,至今后果犹存。”“城乡户口划分奠定了中国社会城乡分割分治的二分结构。城乡分治的控制城市规模的策略,虽能避免因城市化快速发展而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但也使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失去了很多机会,并且使城市和乡村在利益格局上形成巨大反差。户籍身份的界定和转变的限制,使公民初始机会处于不平等,从而影响人的发展。一方面,它可能使某些城里人养成依赖性或者惰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使部分农村人失去发展的机遇。”所以,我们看到高加林的性格中有想往高处走又时刻维护自尊的行为,在我们批评这个人物的个人道德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弊端。《人生》的价值不仅提示了在巨大城乡差异背景下农村知识青年的不幸命运,更在于它用艺术的手法挖掘造成悲剧的深刻原因。

从建国初到1976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及计划经济的束缚,中国经济在曲折中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