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礼仪

中华礼仪

中华礼仪
中华礼仪

中华礼仪

作者国医-泉溪鲁先生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咱们的礼仪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的精华,讲究礼仪可以展示中国人民的面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与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便于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利于众生。

礼---(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仪--- 则指的是仪容、仪表、仪态。

礼仪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从心底里产生对他人的尊敬之情。礼仪无需花一文而可以赢得一切,赢得陌生人的友善,朋友的关心,赢得同事的尊重。礼仪如同春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沟通着人们的情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彼此关注,相互理解。礼仪看起来只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非常细小的事情,它却代表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能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人。正可谓“四两拨千斤”。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

消极两个方面,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扬弃那些不足的或奴性的部分,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

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令人汗颜的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继承了点些许礼仪规范,人们还比较重视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但在其发源地中国却被视为所谓的“四旧”和“封建礼数”“落伍过时”而遭到抛弃。

礼仪,礼貌不仅存于心中,也表现在适当的形式中(至少给人一种亲切感使对方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而被尊重)和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细节中。礼仪不能只重于里而忽视表,表里形神统一,由表带里,由里衬表,才真正具有规范道德行为的价值。而这些,是日常生活中随意就能做到的,既不费力,也不劳神,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礼貌礼仪,所谓“生活常礼”。

国民自古具有“温,良,恭,俭,让”之五德。谦逊克让,以礼律己,以德待人。然而我们今天,除了中国面孔的一张表皮,还剩下什么呢?我们传统美德优秀礼仪到哪里去了?今天我们自己就只是个唯利唯财,是个贪好虚荣的社会,是一

个四肢不全之废人,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自我人性的行尸走肉。看看我们社会上:流落街头无人奉养的老人,随便抛弃的孤儿,无诚无信的朋友,各自为利的夫妻,礼、义、信、廉、耻,一扫而光。。。因此,重拾礼仪,唤回灵魂已是不容忽视的了。

礼仪、礼貌存于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才具有规范行为的价值。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礼貌礼仪,即“生活常礼”。和那些繁文俗节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试着做一下,也无妨,故后学简单列出基本常礼,如平时的拱手问候,重要时节的作揖问候,算是现代版中华简化常礼吧。对于以下几点,最基本的东西,能做到几点就多做几点吧。

一居家克己

1 家中有高龄行动不方便的长辈应每日主动到其房里作揖

行礼,请安对父母第一面称呼父亲大人,母亲大人,作揖问候。(最好是一对夫妇,一对夫妇的前去,家中小辈兄弟姐妹前去,这样人既不多也不烦杂)与其聊天,问寒问暖,送餐递巾,但平时不宜过度照顾,让长辈有被需要和大有用感。

2 要出门时与家人相互告之,上学上班去要拱手打声招呼,回来时要说“我回来了”,家中有人时要迎一下,帮忙拿东西等。为人子者出门要主动到长辈房里告之辞行,回来时也要主动到房里拱手行礼(以免长辈担心).

3 自己在屋里或者与亲人朋友在屋里谈话时要记得关上门,以免影响其他家人.

4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其他场合,到别人房间不要直接推门擅入,也不要大声敲门(唐突,不礼貌且打扰别人)应在门外通报“我是某某我可以进来吗?”里面人应说”请进“并站起来,方可进入,比较熟悉的亲人朋友可以直接拱手就坐,像客人或较疏人等主人应请其上座,自己坐客座,并且客人坐后自己方能坐;身为晚辈者,有事应主动到长辈房间去,通报应答如前仪,只不过长辈仍坐主坐,晚辈进去后可略拱手,自己坐客位,不必谦让.

5 朋友哪怕是兄弟姐妹来也要站起身来,如是长辈老师的话拱手示意即可。长辈立后不可坐,长辈让坐时方能就坐。

6 两人一同拱手行礼问安或陪同他人去行礼时,如旁人须行礼自己不用行礼时,旁人行礼,自己先不能就坐,等旁人礼毕就坐后自己方能坐下。

7 居座对长辈行礼时,应先站起离座,站开一步,然后行揖礼或拱手礼。

8 出门时候衣冠要整。

9 即使在家亦不要大声喧哗。

二待客之道

1 有客拜访应将家收拾整洁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为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

2 客人来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一拱手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拱手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拱手送客送出门.

3 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拱手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

4 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拱手后双手接过,微笑示意。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

5 如只有两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拱手让出座位退侧到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

6 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单手为”递“双手为”奉“长辈上级对下可用”递,“晚辈下级应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

7 如会尊长老师则入门后须揖礼行礼问好,自己主动坐客位。

8 遇农历节日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传统的作揖礼,最少要

拱手鞠躬为好,对其他人可以拱手微笑即可。

三, 谈话交流

1 等对方说完话自己再发言,不要插话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2 谈话时身子不要乱动,不翘二郎腿,不扪脚,不东倒西歪.

3 谈话时不要一直用眼睛盯着对方看.

4 谈话时不要用手指着对方或他人。

四聚会有制

无论是聚餐还是出席会议,多人皆坐一张桌子时,应请老者或长辈居上座,其次左右两边客位按辈分年龄先来后到依次排之,自己如是东道主的话应坐末位.

古代用餐时的座次,汉至南北朝为分主客位的分餐制,主人居北边上座,客人分坐室内,左右两侧皆有单独的餐案餐具;隋唐时出现长条方桌,没有了单独的餐案,但每人依然有自己的餐具,其座次排位皆如故;清时普遍已用圆桌一齐聚在一处沿用至今。个人以为无论聚餐还是聚会,应效先汉的分餐制较好,尤其是传染病大肆猖獗的今天。

五行礼有仪

1 谢礼:如果要谢谢别人的话不要只说口头上的谢谢,应站起身来拱手行礼,着传统汉服时应作揖答谢,如对他人表示歉意也应作揖表示自己诚心悔过.

2 见面之礼:平辈好友同窗相遇时,应面对面一同相互作揖;兄弟姐妹或其他人相遇时,应为幼者或年纪辈分小的先行

礼,对方还礼;男女之间男士先行礼,女士还礼;遇自己长辈师长时,应主动行深揖礼,为长者对晚辈只作揖或拱手还礼便可.

六学门肃清(补充)

1 在校园中如遇师长装扮人走过应停步,拱手示礼并侧身一旁让其先过(无论认识不认识).

2 对高年级或低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学兄学姐/某某学弟学妹“称之,对学兄学姐应有其尊重.

3 对同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同学“称之。

七长幼有序

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年幼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某某哥/姐,做到待之以敬。为长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某某弟/妹做到待之以礼让,无论座次,事物名额分发物品,处处做到让长者为先。

八称谓之礼

只一点既可关于名字的问题,现在我们习惯性的管同辈人群或同社会圈子中的人直呼姓名,或者关系亲密点称名字,认为是表示友爱的方式。实际中华礼仪中名者既讳也,是不能随便呼之的所谓名讳名讳,一般只有父母偶尔称之或自己用谦辞时提到,在古代甚至君臣之间亦不能直呼其名,多称其职称或者叫字号,由此可见名只用于标书立传,户口注册人物登记中,可同社交圈中一般都以姓后冠以职称呼之,或者

叫某某君尊敬,但有很亲近的叫某某兄/某某姐,再亲密一点的直接称字,没有字的称号,或者如兄弟姐妹般以仁兄、贤弟、尊姐、贤妹呼之。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趋礼”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男士右手握拳在内,左手抱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是两手立掌合抱,端臂当胸,前推同时躬身,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朋友之间的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一般拱手礼即可。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

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礼貌与礼仪的重要性:

一、态度亲和的重要性:

①日常交往中,如果我们态度真诚、待人和气,就会给对方一种亲切感、受尊重感,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②在社会群体中,如果大家都具备这种谦恭、和气的态度,就会增进人们的友谊和团结,使我们感到温暖、愉快。

小知识:何为拱手?何为作揖?

1. 拱手礼:

拱手是谓沓手抱拳也,多用于打招呼或告辞的礼。一般当胸拱手,手心向下(内相对),手不前伸。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一般站立男子是脚与肩同宽,女子是略窄于肩。向前小推一到两次是常礼,一般不躬身;现代大礼是抱拳靠于胸前,同时鞠躬45度,重礼是鞠躬90度。拱手礼可以视距离远近皆用,手可抬高遥祝,宁高不低,不能低于胸。

2. 做揖礼:立掌沓手当心外推以作揖,同时辅以磬折,背平头不低,手臂始终水平于大地,不能下垂。多为着汉服时的问候之大礼。

长揖:抱手相沓高举前圆推手,手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手至踝而上,是谓“长揖至地”,是宋明清之后民间对长上常用,现在道教基本保留着这个传统。

天揖(或曰高揖,深揖)为标准正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展臂双手合抱掌侧立于胸,男士左手在外,手心向内,指不出拳锋,

俯身前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边推手直臂边俯身磬折90度揖礼,起身时回手至胸,然后拱手而立或叉手。

时揖(手位于胸平者):起手当胸推手至面前,手臂前伸呈圆环状,回手复位至叉手立,为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等。

特注:现代人最常说的是:大家都那么熟了,不必有礼。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切勿因熟失礼!熟人都没有礼貌了,对陌生人能有礼吗!所以越是家人朋友,越要有礼答谢问候,没有想当然他们就该这么为你做的,相敬如宾就可以长久安宁,对多年熟悉的师长更是要守念观心的恭敬,行为示范影响大局啊!!!

大方自然有恭敬心的礼是缩小自己,托起别人,是去除我慢我执的好方法。

常识:中华传统礼仪是什么时候丢失的?

跪拜与作揖礼的被废除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中是逐渐退化的过程,礼仪也免不了被简化,从宋明至清末已经是衰败不堪而奴性十足,导致旧朝代的更迭。中国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而这“新”还体现在了称谓上。民国建立以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依照官厅乃治事机关、职员乃人民公仆的进步认识,明令革除老爷、大老爷等种种称谓。规定政府官员相称咸以职称,民间普遍称呼则谓“先生”或“君”。此外,从清末民初开始,各政

党政团内部一般互称“同志”,以示彼此志同道合;亲密朋友之间称兄道弟;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为夫人、女士、小姐等。

人们见面行礼是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活动,1912年8月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的“礼制令”中明确规定,脱帽鞠躬和不脱帽鞠躬分别为男子和女子的相见礼节,此举从制度上正式废除了跪拜与作揖礼节;1934年蒋先生的新生活运动中,力行鞠躬礼而终结传统拱手作揖礼。但文化没有扶正,精神没有归根,鞠躬礼还是体现不到礼仪内涵。而当今传统文化最大的陈惠蔡旭团队又是力行民国时期的礼,礼和文化精神境界搭配依然没有解决,所以好多传统国学圈都不知道传统礼仪为何物了,可惜可叹啊。

编者按:此文是为恢复中华礼仪之邦的文明礼仪,辅助民族伟大复兴有大助力。有待我们国学志士,我们的君子们,一起弘正道,启善德,一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奋斗不息!

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礼仪文化一、握手礼仪表明亲切友好之,l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 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通行于欧美.意.其后成为风尚. 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在当今商务交往中,l: 握手的方式l 右手四,,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拇指向上指并拢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握手时应注意:双眼要注视对方;不要三心二意,l ); 5秒左右(一般在3秒至l握手时间不宜过长; 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l 握手不可用力过度。l如果关系密切,可略用力并上下摇上下晃一晃即可;,双方稍用力相握,(关系一般几下,表示十分友好或双方的深厚情意。但只握指尖或只递指尖或双手包住对方)。的手,则是失礼之举握手时应遵循的原则:尊者居前。应长辈先伸手长晚辈之间,上下级之间,应上级先伸手;同级同辈之间,不分谁先伸手。应女士先伸手;男女之间,注意:当握手双方符合以上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时,一般先考虑职位,再考虑年龄,再考虑性别。但握手时应尊者; :介绍时应尊者居后(先介绍职位低者,后介绍职位高者)注意居前(职位高者先伸手)。客人和主人握手时,伸手顺序有所不同。迎接客人,主人先伸手;送走客人,客客人离开的时候,一般是; 客人到来时,一般主人先伸手,表示欢迎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表示让主人留步。握手的禁忌不用不洁之手与他人相不戴着手套握手不左手握手不交叉握手不双手握手 握,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不在握手时将另一只手放在衣袋里不戴着墨镜握手例外二、名片礼仪名片是现代商务交往中的一种经济实用的交际工具。l ”。”和“联络卡介绍信l是一种自我的“商务人员应对名片的选用、制作、递接名片的礼仪等有所了解。l 名片礼仪厘米。目前国内最通用的5.5-6厘米、宽名片的规格一般是长8.6厘米-10规格5.5cm 9cm×名片规格为多用白色、乳白色、浅蓝色、浅黄色等色彩颜色 1 横式和竖式(横式名片行序由上而下,字序由左而右)版式 名片的质地适合柔软耐磨的白卡纸、香片纸等质地商务名片图案应简单;文字宜选用简体汉字,不要把两种文字交替印在名图文 片的同一面上。最好在两面分别以简体汉字和另一种文字印相同的内容。标准商务名片的内容:本人所属单位(企业标识、供职单位、部门)、本人称呼(姓名、职务、职称)联络方式(单位地址、电话、传真、邮编,也可列上单位的网址、本人邮箱或手机等)----如何索取名片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主动递上自

中华师道之我见

中华师道之我见 首先,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此外,5261还应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手段。4102可将所教科目的知识与1653台教学设备(手段)进行整合。第二,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第三,要有亲切清新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好朋友”。例如,他们应该了解一些他们最喜欢的歌手,并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第四,要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通过他们喜欢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 当然,现实中很难做到:你可以在文章中“坐着说话”,也可以随意玩耍。 《论语》一开始就提出“学以致用,不是说吗?”以“学”为主导的《论语》可以说意义深远,这说明学习是安身立命、走向世界的关键。古人学的是圣贤之道,“道的存在就是教师的存在”。如果你不尊重你的老师,你就不能成为圣人。如果你不尊重你的老师,你就不能成为圣人。因此,《学习记录》上说:“哪里学的方式,严格的老师都处于两难境地。师者严,则道尊,则民知而尊学。”尊师重学,对于德育、说教、治国、平天下,都是非常重要的。 1、尊师重教 纵观当今世界,无论贫富、高低,大多数人都感到不安。原因是他们不向圣人学习,失去了本性。 《礼记》说:“大学之道在于清德。”老子说:“士官闻风丧胆”,华严经说:“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和美德,但偏执是无法证明的。”可见古人学习道教,其目的是为了了解道德,也就是说,看得清楚,成佛。

伟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诉我们,人们的烦恼和痛苦来自于人们对自己和环境的错误认识。正是因为混乱,业力才被创造出来;因为业力而痛苦。如果人们能够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以利用它,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我们可以打破神秘和启迪,最终从苦难中得到幸福。只有成为佛教徒(觉悟的人)才能摆脱真正的痛苦,获得终极的幸福。 中国传统文化大师方冬梅教授曾教导上井下空老和尚“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正是老和尚对老师如此深信不疑,才学会并践行了佛法,并以方老师学习佛法的人生经历验证了方老师的话的真实性。如今,老和尚虽然年近九旬,但仍坚持每天传经。他成就了世人所追求的财富、自由、健康、智慧和幸福,让每一个亲近他的人都能对佛陀的教育有信心。 《说文解字》说:学、感、效。事后诸葛亮是我们以前的做法。可见,老师是有远见的人,弟子是有远见的人。学生向老师学习是为了认识自己。意识是自我本性的本质,必须从真诚和尊重的心灵中获得。因此,尊者告诫阿南达,老师和学生都要真诚。老师应该是老师,学生应该是门徒。”他们中有五个人不满足于教学,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重。《长安经》说:“弟子敬师有五件事。五个是什么?第一,要给仆人;第二,要尊重和支持他们;第三,要尊重和尊重戴阳;第四,要服从和服从老师的指示;第五,不要忘记所学的东西。”满足教师的日常需要,尊重教师,服务教师,是尊重教师的体现。然而,尊重老师最重要的是遵守教诲。正如《无量寿经》所言:“要扶植横沙圣

中华文明礼仪常识

中华文明礼仪常识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容十分丰富,涉及的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10篇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10篇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10篇)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一): 大家都明白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而礼仪简单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人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做什么、怎样做、以及在与别人交往时自我的外表方面要注意什么,并且还包括言行、仪容、仪态和风度等,一个有礼仪的人总是受到他人的欢迎。 礼是什么礼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每个人对自我严格的要求,我们能够说礼是自我给自我定的规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礼的的体现,也是每人都应当遵守的规矩。礼的目标是要和睦相处,对人有礼,别人就不会对你产生厌恶感,不产生厌恶感,就不会起冲突,没有冲突,人与人之间的悲惨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伸手不打笑脸人,这是好多人都说的一句话,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一向坚持笑容的,笑容是你对世界释放的一种善意,也能够说是你对这个世界坚持的一种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礼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和睦相处,实现一种生活美。礼是一种自我人格魅力的展现,也是一种对自我行为的要求,是五千年礼貌的传承,也是我们更好的在社会立足的基础。 礼貌礼仪它所包含的资料很多:不止是言行举止,在那里大家想一个画面,一个邋里邋遢、蓬头垢面的全身上下散发出酸臭味的人,他言行有礼,举止有礼,但你看到他的外表之后第一印象就不好了,

你还会不会接近他并与他交流呢我想大部分人肯定是选择远离,甚至是唾弃他。所以礼貌礼仪不仅仅体此刻言行举止还体此刻外部形象。在此刻的社会一个看外表的社会一个简单干净大方的人才更有被他人理解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仪容仪态。并且礼貌礼仪还表此刻风度,心理,待人接物,和热爱生活等方面。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有仪式感,有仪式感的人才更能懂礼貌懂礼仪。礼貌礼仪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教育是否成功,如果想要追求卓越,走向成功那么礼貌礼仪不可或缺。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二): 一、礼仪的含义与礼仪修养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构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贴合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礼貌,指人际交往中,经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它的侧重与人的品质和素养。 礼节,指人们在交接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它于礼貌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礼节,无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 礼仪,指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人际交往中,自始自终以必须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自我,敬人的完整形式。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仪容要求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确实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尽管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然而他们不管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致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截了当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样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慧”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情况、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躯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交、谢来宾、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YCB圆弧齿轮油泵事物时,也一律采纳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小孩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情况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中华师道之我见(2)

中华师道之我见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参加工作6年,回首过往,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张一张稚嫩天真的笑脸、一间间简单整洁的教室、一幕幕附耳恭听的专注神情、一幕幕苦口婆心的言传身教的影子……陪伴我最多的是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孩子,教会我不断进步的也是这一群群无忧无虑的孩子!是他们让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足、修炼身心、认识自我,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时光中让我变得越来越稳健求实上进!为师之道,于我而言也是学习进步之道,接下来略谈一下师道。 一、师道 师道内涵丰富,包括“师之重、师之责、师之慎、师之道、师之法、师之本、师之爱”等思想素养,是师道师德的浓缩,是为人师表的集中体现,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解读,是习总书记对“好老师”认可的重要标准。 初心不改,信念为纲。坚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从教初心不动摇,坚守“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信念不松懈。希望不灭,爱心为本。对每个学生都心怀希望,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以仁爱之心面对孩子,用心浇灌,静待花开。使命不忘,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每位师者都应该以此为鉴,牢记育人使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学练不弃,素养为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人求知必须学会教

己求知,给学生半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因此,不能放弃勤学苦练的品质和习惯,要时刻以“术业有专攻”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打牢教人基础才能更好培育人。 二、新时代的师道 教育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同样的,教师呢,作为活在孩子中间的成年人,和学生一起面对世界,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廓清笼罩在师生课堂关系上的“迷雾”,引领教师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同样,由客体变成了主体,学生也就不会站在“教”的对立面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是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摘要: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国家民族,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古代礼仪社会生活财富继承发扬 正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中国的礼仪在社会各项事物的进行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所以,中国的礼仪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中国这广袤的大地上,由于经济大潮的升腾,由于改革开放,传统礼仪和输入礼仪相互冲撞、融汇、扬弃,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那么,我们所言的礼仪有成百上千种,大到国家尊严小到穿衣吃饭,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那么到底何为礼仪,礼仪有何用? 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多年的时

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有人将中国礼仪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师,相见礼和军事礼,可见,一半以上的中国古代礼仪都与祭祀有关,这样的礼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农业一点点的成为主体。所以,礼的形成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主体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中原祭土地神,渔民祭妈祖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与自己职业,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期盼平安,顺利的希冀。生活礼包括:诞生礼,冠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傩仪。小到打扫房间,大到家族命运,古人的生活也都由礼掌握着。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注重血缘姻亲,所谓百行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现在的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只知道自我为大,我行我素,其实他们已经开始一点点抛弃了我们承袭了千百年的精华,这一点应该引起整个社会

中华礼仪文化之美

中华礼仪文化之美 简介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一章基本礼仪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 1、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留长指甲。 2、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4、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5、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6、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 1、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2、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3、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三、服饰礼仪 1、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装应

中华师道之我见3

中华师道之我见 本次继续教育,我学习了师道的一些课程,认识了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我心中的高素质是什么?通过学习,心里有了一些想法。我心中的好老师标准有以下几点: 一、对师道的理解 对于教师来说,最起码的师道就是要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确实需要毅力,需要奉献,众所周知,教师收入低,生活条件艰苦,是很多老师不愿去的地方,但面临生活考验,面对班上形形色色的学生,我认为要有足够的热心,足够的担当,足够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追求去改变的孩子。 二、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师道 新时代师道,就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引,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努力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活到老,学到老,以学定教,我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作为教师,时时想到学习,处处想到学习,事事贯穿学习。向网络学习,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借鉴别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道是“根深才能叶茂”、“水厚方能负大舟”。通过这种学习,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当一个个难题被解决后,工作上又有了热情,每天也有了良好的心境,我们就会获得一种较为持久的学习心境。 “学无止境”是我的座右铭,我喜欢读书学习、爱好体育运动,我经常给孩子讲,要把“我读书,我快乐;我锻炼,我健康;我学习,我进步;我努力,我成功!”作为每天的提示语;我也经常给老师们讲“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培养自己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素质的好办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是这样要求老师和孩子的,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三、对师道新的理解,继承和弘扬传统师道的优秀传统 好师道老师除不断提升自己外,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所以我经常用这句名言“在未来,你所拥有的唯一持久

中国礼仪之美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礼仪之美 篇一:中华礼仪之美 中华礼仪之美 1见面 我国是礼仪之邦,无论是旧识还是新朋,后辈或是长辈,在见面时一定会采取各种见面礼仪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礼者,自卑而尊人。意思就是说,通过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哪见面行礼有哪些讲究呢?\\问得好,见面行礼五则) 第一,作揖,双手叠放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表示问候、致谢的意思第二,鞠躬,两腿并拢,手并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深礼越重,是晚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之礼 第三,万福,女子见面的礼节,行礼时,正身起直立,右手扣左手,置于左腰前,微屈膝 微俯首,口中同时称“万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第四,磕头,又称叩头、叩首或跪叩。行礼时,伏身跪

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以头着 地,表示敬意或赔礼道歉 第五,团拜,意思是相聚而拜。行礼时,参拜人员围成圆圈,相互面向行拜礼,此礼用于 亲朋好友为吉庆之事相互庆贺 (xx,还有几个见面礼你没说呢?见面礼四则!) 第一,握手礼。伸出手,与对方的手相握,轻轻晃动,并且保持微笑,以示友好第二,名片礼。初次相识要互呈名片,双手递上,名片正面朝对方第三,拥抱礼。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偏上左臂偏下,互相拥抱 第四,亲吻礼。遇到尊贵的女宾,男子可以吻她的手指或手背 2道歉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自己的言行有失礼不当之处,绝不可将错就错。而最得体的方式,便是道歉,能及时而真诚道歉的人,才配得上胸襟广阔,品行不凡。 一般的场合,表示歉意可用“对不起”或“很抱歉” 有劳别人或打扰别人可以说“打扰了”或“麻烦了” 渴望得到别人的原谅可以说“多多包涵”或“请您原谅” 愧对别人时就应该说“非常惭愧” 除了语言规范以外,道歉时还有三点要注意(哪三点啊?)

中华礼仪文化

中华礼仪文化 礼仪,在古代指的是行礼的仪式。例如枟诗·小雅·楚茨枠: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有时也指礼制,例如枟史记·礼书枠云:“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 什么是礼? 枟礼记·曲礼枠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 是非也。”那就是说,“礼”是用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判定 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的疑难问题,辨别古今的异同和异域的差别,辩 明各种社会现象与个人行为的正确与否的一种准则。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 得之者生”(枟礼记·礼运枠)。依照孔子的观点,所谓“礼”,就是先王用来遵循自然法则,规范治理百姓的思想道德的一种规矩。 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所以,无论什么人,什么朝代,失去礼仪就要死亡,学好了礼仪就能生存。 现在,我们给“礼”下这样一个定义: 礼,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指导人际 关系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与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当然,它也会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

亡。只要这个社会没有消亡,“礼”就会存在。相反,社会消亡了, 这个社会的礼仪也就消亡了。例如,古代的楼兰和西夏王国灭亡 了,他们的礼仪制度也就消亡了。 有人说“礼”是“由一定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仪 节”(枟新华字典枠1979年版)。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因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礼仪,人类社会在出现阶级之前就已经有“礼” 了。礼决不是阶级出现之后的产物,而是阶级出现之前的产物。 东汉许慎的枟说文解字枠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 示从豊,豊亦声。礼,古文禮。”根据枟说文枠的解释,礼是古人为了“事神致福”而履行的一种仪轨。 徐灏枟说文注笺枠云:“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 于事神。”而事神之事早在阶级出现之前就有了。所以我们说,礼 出现在阶级之前,而不是之后。 枟现代汉语词典枠说“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 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 枟辞源枠说“礼” 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 称”。这些说法都是比较正确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另有一些人认为,“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 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还有的人认为,礼是“我国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大学生礼仪修养之我见

大学生礼仪修养之我见 这个学期我选修的课程是现代交际礼仪,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礼仪的起源、修身作用以及形体容貌上一些具体的要求。并对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接下来,我将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的现状、以及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途径和意义来表明我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看法。 首先,大学生礼仪修养是自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在现代大学生中,年龄日趋低龄化。他们刚脱离家庭走向校园生活。在此之前,他们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惯很大程度受着家庭教育的影响。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然而在当今社会发展物质生活丰富的条件下,中国的家庭教育可谓贫瘩甚至面临危机。刚步人高校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带来一些不良的习气。这些不良习气虽然不致危害社会,甚至不受道德的遣责。然而,,久而久之,不加约束。量变导致质变。最终成为品质败坏,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这与自身人格的塑造是相违背的。追其原因所在:是他们平常没有注重礼仪修养对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衣着仪表,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没有严加规范以养成良好的习惯。现代大学生处于社会发展的最前列,也是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发源地。这支庞大的队伍将从高校走向社会,步人社会和各个工作岗位。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教育方针也正说明我们现代大学生必须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能力素质。这不仅是对知识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个性和人格的需求。虽然,我们对现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在认识上有了提高,但在工作的开展与取得的成效上仍存在许多问题。现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初始化、具体化和多元化。它为德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辟广阔的天地,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开辟了道路,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注人了新的活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我们也看到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问题。 首先,家庭礼仪教育欠缺,城市家庭的教育方式呈现出以下现象: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养成了过分依赖家长,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味娇纵孩子, 导致孩子唯我独尊的膨胀思想,造就了任性、自命不凡的个性, 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缺乏的是礼仪行为指导, 他们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是硬道理, 只要能考出好成绩, 将来就能跳出农村。致使礼仪教育还停留在扫盲阶段。教育方向的偏差, 家庭教育的失重, 使我们的大学生们出现了礼仪修养的盲点。 其次,学校教育的不足,中小学礼仪教育不足。中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推进多年, 但目前中小学教育依然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教育目标, 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一直倾向将智育作为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 只要成绩好, 其他无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

一、礼仪的概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古代时,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看到这里的人们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礼仪为美德,以至于人们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二、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各个角度上看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三、礼仪的实质 在人们的礼仪交往中,礼仪最好的表达莫过于恭敬二字。礼物、礼貌、礼节,

浅谈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的认识 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不但形成了灿烂的文化,而且还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她书写着一部人类史的同时也书写了一部礼仪史。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各项事物的进行中都起着对人们约束指导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礼仪在的发展过程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就已经有了祭天等活动。周朝时期儒家“仁爱及人”的核心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到了封建社会,人们用礼来约束人的欲望,保持社会稳定,培养人的爱心与感恩心。古代的礼制非常繁杂,有些内容拿到现代来实践是不可能的,但礼的精神不能丢,礼的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童年时期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的品质为万人歌颂;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传统六艺中“礼乐射御书数”,“礼”字第一;孔子

说,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代;诬鬼神者,罪及四代;逆人伦者,罪及三代;乱教化者,罪及二代;手杀人者,罪止其身。所以说,古人非常重视对天地、对祖宗的敬畏。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意思就是人如果吃得饱、穿得暖、住的很舒服,但是不讲礼仪、没有教养,就跟禽兽差不多。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同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我国古代的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仅是体现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民素质,展现我国文明友好的形象。 在古代选拔官员的第一标准是孝廉,看这个人孝不孝、廉不廉。我国古代为孝子竖牌坊,甚至孝子可以直接选拔到朝廷做官。我们今天选拔干部的标准也是以德为先。但是,在校园中,同学们说粗话打架,穿着奇装异服,不尊重老师,违反学校的校规校级。这难道还属于国家培养的优秀人才吗?真正地优秀是综合能力强,当然,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不可缺少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

教师礼仪之我见

教师礼仪之我见 三七小学许洪梅摘要:礼即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教师礼仪即教师尊重自己,尊重学生的规范的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职务时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与准则。教师礼仪代表着职业形象、学校以及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甚至经常被用来作为判断我国莘莘莘学子的素质和未来教育好坏的根据,因为当一个人处在教师职业状态时,其功能会被成倍地放大,会对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在个人形象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需要教师扮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角色,然而教师失范事件频有发生导致教师形象严重受损,教师一职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提倡教师礼仪是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维护形象、获得尊重的基础。 关键词:教师礼仪教师形象作用 随着全球的不断发展,各国纷纷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也不例外。教育变成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生得多不如教得好”变成了当代家长们的信念,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们受良好教育创造条件。学校也为学生的素质教育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但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呢?因为教师的失范失仪事件总是“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当前我国教师礼仪修养和礼仪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男教师在教室内吸烟、穿着邋遢、不修篇幅、甚至夏天袒胸露背,有的女教师形象举止非常随意或浓妆艳抹,甚至有的教师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批评学生就像是泼妇骂街。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动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所以教师自身修养尤其重要。 一、教师礼仪的主要内容 世界上没有人喜欢萎靡不振、消极颓废、内心阴暗;世界上没有人喜欢衣着邋遢、搭配怪异、灰头土脸、世界上也没有人喜欢出言不逊,暗中伤人、脏话连篇;世界上更不会有人喜欢张牙舞爪、举止粗俗、庸俗不堪。由以上的种种可见,毫无修养、不讲礼仪的人是为人们所厌恶的,因此礼仪是与一定的社会伦理要求、风俗习惯相联系的。同样,只有有涵养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和家长们打心底的信任和尊敬。而这种教师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美观协调的外部的形象;得体恰当的举止礼仪;稳定和谐的心理素质;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优雅高贵的气质涵养;全面高超的教育艺术。 下面,我想谈谈我认识的教师礼仪: 第一、精神风貌。作为教师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如果教师整天一副苦瓜脸、悲观消极,久而久之,你的学生会喜欢你吗?都说优秀的课堂必先感动老师自己,而后感动学生。试问上课无精打采的你如何感动学生、教育学生?因此,首先,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给人以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的精神风貌。其次,生活跌宕起伏,只有稳定和谐的心理素质才能使教师自尊自信、豁达宽容,时刻恰当地控制情绪,不让自己的私人情绪影响工作、影响学生,造成学生的心理阴影。 第二、外部形象。“先敬罗衣后敬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教师必须在外部形像上多花心思。仪容方面要力求干净整洁、精神饱满、健康向上、面带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