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实验中学石国红
一.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
2、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
2、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
2、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
二.教学重点:大泽乡起义、秦朝的灭亡
三.教学难点: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请同学回答一下有哪些具体措施?(学生回忆上一课内容,回答问题。)
过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迅速走向灭亡了,是谁推翻秦朝呢?
讲授新课:
一秦的暴政
精读课文,自主学习:(要求:看课本47~48页第一目“秦的暴政”及相关史事,完成问题。)
1秦暴政的表现(简练的词句概括)
2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略)
小结:秦朝的暴政表现在:1赋税沉重
2徭役兵役繁重
3刑法严苛
4二世更残暴
过渡:秦朝残暴统治下,如果你是秦朝老百姓,你打算怎么办?
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二世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二、陈胜.吴广起义
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要求:看课本48~49页第二目“陈胜吴广起义”,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政权、结果
2是谁的起义军在哪次战役中击败了秦军主力?
3秦朝的残暴统治最终是被谁推翻的?(学生回答略)
探究一: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
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分组讨论,学生活动略)
能力拓展: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小结:(见下表)
过渡: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仍在继续发展。刘邦、项羽继续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秦朝统治。
刘邦、项羽农民起义:
1)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以少胜多)
讲故事:请同学给大家讲讲“破釜沉舟”的故事。(略)
2)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亡。
探究二: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参考答案: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暴政
启示: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
过渡:秦亡之后,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之间又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争夺帝位之争,史称“楚汉之争”。
三楚汉之争
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要求:看课本49页第三目“楚汉之争”,完成下列问题。
1.楚汉之争双方代表各是?
2.楚汉之争结果?(学生活动略)
小结: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
探究三: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
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你认为他们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小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能力拓展:
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
重点学习了三部分知识,包括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正因为秦的统治残暴,人民才起来反抗推翻残暴统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之后的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结束了秦的暴政。秦亡后,此时农民起义的性质转变了,战争由推翻暴政转变为争夺帝位,最终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胜,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大汉朝!我们下节课再具体学习这一课。
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收集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典故,知道其出处并能大致描述故事经过。2课后作业:课后活动和基训第10课
板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赋税沉重
2徭役兵役繁重
3刑法严苛
4二世更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意义
2项羽、刘邦起义
三.楚汉之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