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菌-食品微生物学
- 格式:ppt
- 大小:3.76 MB
- 文档页数:65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产生、生长、传播、控制和检测方法等相关内容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影响食品质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条件以及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酵母、病毒等。
根据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微生物可以进一步分为球菌、杆菌、弧菌、螺旋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不同类别。
在食品微生物学研究中,我们常常关注细菌和真菌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程度。
二、影响食品质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产生代谢产物,其中有些产物会导致食品质量的下降,甚至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常见的食品质量问题包括食品变质、发酵、霉变、感染等。
比如,食品中的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分解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导致食品腐败;真菌会生成毒素,引发食物中毒等。
因此,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影响,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三、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条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pH 值、氧气含量等。
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着重探究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规律,以便制定相应的食品贮存、加工、运输和销售措施,减少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1)温度: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一般可分为嗜热菌、耐热菌、中温菌、耐寒菌、嗜寒菌等。
对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2)湿度: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湿度过高容易使细菌繁殖迅速。
因此,制定合理的贮存条件或采取干燥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品微生物的生长。
(3)pH值:不同微生物对pH值的适应性不同。
酸性条件下,一些细菌和真菌会受到抑制,而碱性条件对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也不利。
因此,控制食品的酸碱度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品微生物的生长。
(4)氧气含量:微生物可以根据对氧气的需求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耐氧菌。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第一个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学者是,被称为微生物学研究的先驱者;而法国学者和德国学者则是微生物生理学和病原菌学研究的开创者。
2.原核微生物包括有两大类,即古生菌和真细菌。
真细菌主要包括、、、、、等。
3.微生物的几大特征中最基本的是。
4.细菌的基本形态有、、。
5.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
6.放线菌个体为分枝状菌丝体,根据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情况,可以分为、和。
7.酵母菌的细胞壁为“三明治”结构,即外层为、内层为、中间夹着一层。
8.我国自古以来就懂得利用曲霉做发酵食品,如利用菌的蛋白分解能力作酱,利用菌的糖化能力制米酒。
9.病毒的核衣壳结构是:外壳是,壳体内是;复杂病毒还有包被,主要由脂类或脂蛋白组成。
10.烈性噬菌体入侵寄主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11.根据碳源、能源及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和四大类营养类型。
12.加压蒸汽灭菌法常用的工艺条件是:温度℃,时间 min。
13.根据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成5个类型:、、、和。
14.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有四种主要形式:、、、。
15.微生物发酵的全部生产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和几个阶段。
16.食品的污染途径一般分为和两大类。
17.食品变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即、和。
18.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一般分为、和三项。
1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样品采集,要特别注意的是:以及。
20.原核生物包括古生菌和真细菌两大类。
真细菌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和等三菌三体。
21.霉菌有性孢子主要有、、和四种。
22.烈性噬菌体入侵寄主的过程可分为、、、和五个阶段。
23.微生物的六大类营养要素包括、、、、和。
24.根据碳源、能源及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和四大类营养类型。
25.营养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四种方式分别是、、和。
26.加压蒸汽灭菌法常用的工艺条件是:温度℃,时间 min。
1、微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低等生物的总称。
2、细菌:以二等分裂为主单细胞原核生物。
无典型细胞核,只有核质体,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3、放线菌: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4、支原体:无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
因其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5、病毒:一类超显微的、结构极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在活体外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感染活性的非细胞生物。
6、噬菌体:寄生于微生物体内并引起寄主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原核微生物)裂解的一种病毒。
7、毒性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后进行大量增殖并最终引起细菌裂解。
8、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寄主菌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寄主菌的核酸中,并随寄主菌核酸的复制而复制,即为溶原状态。
9、溶源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10、溶源性转变:噬菌体DNA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中而改变了细菌的基因型,使溶源性细菌相应性状发生改变。
11、酵母菌:是一类以出芽繁殖为主要特征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
12、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
13、L型细菌:指那些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14、原生质体:指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等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脆弱细胞。
通常由G+细菌形成。
15、原生质球: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的外膜)的原生质体。
通常由G―细菌形成。
16、芽殖:17、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多个同种细胞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适宜条件培养,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群落。
18、细胞壁: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无色透明,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构造。
19、LPS:20、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质脱水浓缩,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