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公益诉讼及其原告资格理论概述

民事公益诉讼及其原告资格理论概述

民事公益诉讼及其原告资格理论概述

民事公益诉讼不同于传统的民事诉讼,其意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并不要求原告与诉讼标的具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判决结果具有扩张性,针对的可以是可能有损害发生的事实,限制了当事人一定的处分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意在解决传统原告资格理论的弊病。确立程序当事人和扩大诉之利益范围是其主要理论基础。

标签: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程序当事人;诉的利益

西方国家有一著名的法谚:“无救济即无权利”。权利与救济如影随形。那么当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诉诸法律则是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何以进行救济呢?公益诉讼就此应运而生。公益诉讼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但其真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却始于20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公益诉讼被赋予更多的现代意义,其作为现代型民事诉讼的特征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民事公益诉讼的特征

一般认为,民事公益诉讼指的是法律规定的相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相关公民,针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不同于传统的民事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具有以下特点:

(一)意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传统民事诉讼原告追求的目的往往是对私益的保护,与此相对,民事公益诉讼通过制止某些机关或个人滥用权力并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追求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并不要求原告与诉讼标的具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害诉讼、消费者诉讼等中可能直接受害者不多且受损不大,但是群体受损人数、数额较大,若是强调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才有权提起诉讼,那么由于救济成本等因素等考虑,很多受害者会放弃诉讼。很多情况下很难确定一个直接、具体的受害者作为被告,依靠传统的“直接利害关系说”理论难以启动诉讼。为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民事公益诉讼并不要求原告与诉讼标的具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

(三)判决结果具有扩张性,其判决效力可以扩展到未参加诉讼的利害关系人

传统的民事诉讼坚持既判力理论,当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将有众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