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文献检索报告
——2011~2012年第一学期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xxxxxxx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
时间:2011/10/13
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并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作为城市的“边缘人”,他们享受的社会保障程度很低,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转换的问题。为农民工提供适度的社会保障,既是这个特殊群体的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因此,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正文: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都是因为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尤其是深刻地改变了这些国家农村的经济结构。在这些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混乱出现了诸如贫困等问题。特别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大批工厂倒闭,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劳动力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对此,资本主义政府采取了一些对策。如1897年,英国议会通过《工人赔偿法》,规定在某些工作危险较大的特定行业,雇主应对丧失工作能力者给予赔偿。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德国城市中出现自发援助和照料穷人的活动,以使穷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德国的全国性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这一问题的背景下逐步完善的。
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时,间接地对中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倾注了一些关注。如,Lieberthal (1995)指出中国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对企业的改革、社会稳定的维护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该制订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来对社会保障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2.国内研究现状
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依法工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国内学术界也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滞后的原因
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原因主要有:第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缺失的根本原因;第二,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边缘性不利于其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迅速、合理地制定;第三,用人单位不够重视或因劳动力成本控制而推卸责任,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第四,地方政府和招商引资部门纵容企业不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第五,缺少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机制;第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背后隐藏着短工龄与长保障、工资低收入与社保高消费、高流动与小统筹、保障不足与保障“多余”以及即期收入与长远保障这五大矛盾。
2.2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意义
只有为农民工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才能对他们到城市来工作和生活产生强大而长久的吸引力。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意义。第一,政治意义:郑功成等指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第二,经济意义:农民工作为农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袁志刚指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快速实现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需要,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3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选择
这是目前争论比较激烈的一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把农民工社会保障归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内。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建立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的社会保障体系。李迎生指出现阶段应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该归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原因如下:(1)允许农民工进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对城镇职工不公平;。(2)如果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会形成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的“三元格局”。(3)只有“还乡”才可以使农民工求得生存再谋发展。第四种观点认为应根据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建立大范围内归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管理而小范围内又有其特殊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2.4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第一,消除认识误区。政府不应当找借口来推卸和回避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所应尽的责任,而且应消除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策中存在的制度歧视。第二,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将农民工分成三类:一类是长期生活在城镇并打算定居的,可将他们按富裕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使其享受较高级的福利型的农村社会保障待遇;一类是短期在城镇生活的,需要建立一整套的配套措施来构建其社会保障;一类是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可将其纳入相应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第三,完善立法和相应司法保障措施,以明确保障对象、保障资金筹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组织建设,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国家给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鼓励开办此类公司。允许参保职工在转移社会保险关系时,不仅转移个人账户余额,而且也转移与本人缴费对应的社会统筹基金;取消农民工退保政策,对社会保险关系无法转移的,暂时封存其个人账户、保留社会保险关系,待其达到最低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再转移或一次性退还本人。
3.国内外研究评价
综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已有研究,一方面,该问题已日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这必将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化解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亟待进行深入研究,具体表现如下:
3.1研究在总体上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缺乏对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虽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从研究的氛围来看,就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论争还比较薄弱。
3.2已有的研究大部分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有待加强。从而导致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实状况把握不准和研究结论、政策措施缺乏说服力与可行性。
3.3研究中存在着结构性偏差。一方面,现有的研究对作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重要部分之一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基本没有涉及;另一方面,对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研究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