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物_齐论_齐语言_论庄子_齐物论_的三层内涵

齐物_齐论_齐语言_论庄子_齐物论_的三层内涵

齐物_齐论_齐语言_论庄子_齐物论_的三层内涵
齐物_齐论_齐语言_论庄子_齐物论_的三层内涵

齐物?齐论?齐语言

———论庄子“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王永豪

摘要:庄子思想具有很强的解构性,这具体表现在他的“齐物论”思想中。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是真正把握庄子思想的前提,但大多庄学研究者对“齐物论”的内涵却理解不够。前人对“齐物论”的理解主要从“物”、“论”着眼,而忽视了庄子的语言思想。事实上,“齐物论”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齐物、齐论及齐语言。整个庄子哲学思想以“物”、“论”和“言”为目标进行解构,以打破儒墨言论、解构儒墨是非,为世人心灵找到一个通向逍遥的出口。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齐”;齐物;齐论;齐语言

《齐物论》在《庄子》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秦毓鎏在其《读庄穷年录?例言》中把《齐物论》看作庄子学说的中枢,是理解《庄子》的关键:“内篇解较多,而于《齐物论》一篇尤详。以此篇为其学说中枢,实为全书纲要,尤不可忽。通乎此篇,则全书迎刃而解矣”①。所以庄学研究者对“齐物论”的内涵格外重视,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古代学者如王雱认为“齐物论”即为“无我”、“无物”即“齐物”②;林希逸则宣称“齐物论”意为“齐论”③;近代及现今学者多视“齐物论”蕴含“齐物”与“齐论”双层内涵④。其实,欲准确把握庄子“齐物论”思想,不能仅仅从独立的《齐物论》中挖掘庄子思想,而应开放视野,通览《庄子》全篇,前后照应,这样才能深入庄子思想的内核,与思想家“心心相印”⑤,从而真正把握“齐物论”的真实内涵。

庄子“齐物论”思想是其宇宙观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其对万事万物、社会人生以及是非曲直的看法中。而庄子这些看法的总的特征是:“齐”。

收稿日期:20080418

作者简介:王永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东营257061)。

① 秦毓鎏:《读庄穷年录?例言》,国家图书馆藏,1917年3月线装铅印本,第1页。

② 王雱指出:“万物受阴阳而生,我亦受阴阳而生,赋象虽殊,而所生同根。惟能知其同根则无我,无我则无物,无物则无累,此庄子所以有

齐物之篇也。”(见[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影印涵芬楼本,第1页。)

③ 林希逸强调:“‘物论’者,人物之论也,犹言众论也。‘齐’者,一也,欲合众论而为一也。(见[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昆明:云南

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④ 有代表性的学者如孙嘉淦《南华通》强调“齐物论”就是齐同物我是非,即包括“齐物”与“齐论”二项:“物者彼我,论者是非,丧我物化,

道通为一,则皆齐矣。”(见[清]孙嘉淦:《南华通》卷二,国家图书馆藏线装刻本,第1页。)

⑤ 王天泰在为王夫之《庄子解》作序时提出今人读古人之书的方法是“心心相印”,这样才可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今夫古人之书古人

之心也,然其中往往有托物寓意为 洋怪诞之词,而后之读者多苦于不能解。即能以解解之,亦病于拘文牵义而非有当于古人之心,使有能读古人之书,任其辞之 洋怪诞,而于其所托物寓意无不可以解解之,不致拘文牵义而未当古人之心,岂非解之者所甚快而为古人所深望欤?顾古之去今至远,以百世以下之人而解百世以上之人之书,欲其毫发无所差谬,则又甚难而不知非难也。古今之世殊,古今人之心不殊也,故居今之世读古之书,以今人之心上通古人之心,则心心相印,何虑书之不可以解解乎?”(见[清]王夫之:《庄子解?序》,见于《重刊船山遗书》,国家图书馆藏清同治四年湘乡曾氏刻本,第1页。)

一、齐 物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之间本无严格的分限,这是“齐物”的基础。《庄子》中多处表达了这种万物同一的观点: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

厉与西施,恢@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

万物皆一。(《庄子?德充符》)

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庄子?田子方》)

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庄子的“齐物”思想,即齐万物、齐物我及齐生死。庄子哲学思想是对道的体认,而道是无所不在的,道体现在世俗万物之中。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

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无处不在,体现在万物之中,因此以道观之,万物莫不“道通为一”。“齐物”首先就是齐“万物”,齐万物是体道之第一步。

但“齐万物”仅仅是庄子齐物思想的表层,在“齐万物”的思想上,庄子进一步提出了“齐物我”的思想。人作为芸芸世界的一分子,但又不完全同于人之外的万物。世俗之人,常常把自己放在宇宙的中心,“落马首,穿牛鼻”,“以人灭天”,“以故灭命”(《庄子?秋水》),这种做法扰乱自然的本性,违背了“道”。郭象在注解《庄子?大宗师》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句时说:

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者也。①

天人关系中至高的境界就是“与众玄同”,只有天人一体,才是“自然”,才能达“道”。在庄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与万物没有什么差别,“道与之貌,天与之形”(《庄子?大宗师》),人同样是道的产物。人不过是“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庄子?大宗师》),借着不同的原质,聚合而成的一个形体,“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庄子?大宗师》)。人与天地万物之齐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郭象在注《庄子?齐物论》时这样论述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故物各自主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②所以,从“道”的角度看,人与世界万物只是“天下”的一个名字而已。人没有必要“役物”,而是应该让物“自主”。从人与万物在宇宙中的地位来看,人与万物是没有区别的。《庄子?秋水》陈述人与万物关系曰: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

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庄子?秋水》)

人之于宇宙世界只是“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及“豪末之在于马体”,因此区别我与物没有任何意义,人不可能主宰世界,人所应该做的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庄子所设想的理想物我关系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大宗师》)的和谐关系。

生与死的关系属于物我关系,死亡使物我关系不单单在理论和观念上齐一,就是从物质上也达到齐一。生与死的问题是世人最难以超越的问题,人们都在努力寻求规避死亡。庄子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那就是齐生死。庄子认为:

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痪溃痈,夫若然者,

齐物?齐论?齐语言

①②[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24页。[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第50页。

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庄子?大宗师》)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庄子?天道》)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庄子?知北游》)

在庄子看来,死亡是对物的回归,因此,死亡是物我关系的一部分,人没有必要汲汲于生而戚戚于死。

所以,“齐万物”、“齐物我”和“齐生死”是庄子“齐物”思想的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具有逐渐递进的关系,只有达到了“齐生死”的层面才算是达到真正的“齐物”境界。

二、齐 论

“齐论”重在齐诸子百家之言论。庄子指出是非之争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毫无意义的循环,《庄子?齐物论》曰: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

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

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郭象注曰:“天下莫不自是而莫不相非,故一是一非,两行无穷。唯涉空得中者,旷然无怀,乘之以游也。”①成玄英疏曰:“夫莫不自是,故是亦一无穷;莫不相非,故非亦一无穷。唯彼我两忘,是非双遣,而得环中之道者,故能大顺苍生,乘之以游也。”②百家言论弊在以己为是,以人为非。其实是非之争无穷无尽,惟有彼我两忘,是非双遣,才是得道之正宗。

劳思光强调“齐论”就是将一切言论等视,即“泯是非”。在其《中国哲学史》中,劳思光表述曰:一切理论系统相依相映而生,又互为消长,永远循环;如此,则理论系统之追求,永是“形与影竞走”,自溺于概念之游戏中。倘心灵超越此种执着、而一体平看,则一切理论系统皆为一概念下

之封闭系统,彼此实无价值之分别。故曰:“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前

二语表一切封闭性理论系统皆无上下之别;后二语补释之,谓其所以无上下之别者,因A概念下

系统有一套系统内之肯定与否定;非A概念之系统亦复如是。③

正因为“一切理念系统皆为一概念下之封闭系统,彼此实无价值之分别”,所以没有必要执着于一种理念、将其奉行为执行标准,这样肯定会失之偏颇。因此,儒墨以自己的言论为是非标准,并在此标准之上建立自己的道德体系、社会制度是一种极危险的做法。庄子认为,当时社会既有的社会制度,不但不能解决当下社会危机,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是它们导致了世人的苦难以及社会的动乱。

根据儒墨之治国理论,不外乎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庄子?在宥》);或者“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庄子?在宥》)。但不管是“尧之治”还是“桀之治”都不是理想的治国方案,而分别是“不恬不愉”的“非德”状态,因为人心有“排下而进上”的特点,无论“上”、“下”都是对人心的“囚杀”。也就是说,在这种国家中人是不自由的(“非德”)。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

①②③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8-69页。[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第69页。

劳思光:《中国哲学史》上册,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第216页。

齐物?齐论?齐语言

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

之君忧 乎庙堂之上。(《庄子?在宥》)

无论尧之治或桀之治,这是一种或善政或恶政的“寡头政治”,无论“善”或“恶”对人的本性都是一种戕害,在儒墨的是非之辩、善恶之争中人心会受到极大的撄扰,伤害了人的自然本性: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欢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

不胜天下也。(《庄子?在宥》)

“釿锯”、“绳墨”以及“椎凿”都是木匠的工具,借指伤害人和约束人的刑法和礼义。这里喻指用来束缚人的真情本性的工具。成玄英疏曰:“绳墨,正木之曲直;礼义,示人之隆杀;椎凿,穿木之孔窍;刑法,决人之身首;工匠运斤锯以残木,圣人用之以伤道。”①在这里,庄子尖锐地批判了儒墨之争对社会的危害,从根本上推翻了他们治国之策,解构了其理论存在的基础。因此使众生脱离这种苦难的社会的办法就是解除儒墨理论建构出来的道德体系和社会制度给人思想的禁锢,也就是“齐论”。

三、齐语言

庄子“齐论”目的是解构天下万物及儒墨言论,以解放该双重障碍对人心的压迫。但语言是人认识世界的前提,语言是人形成各种观念的基础,某种观念对人的压迫说到底是语言对人的压迫。以儒墨思想为例,所有儒墨道德规范、社会制度以及各种权力甚至包括人的思维活动全是建构在儒墨语言的基础之上。语言使人认识世界,但正是有了语言,才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分化,有了分化就有了是非之争,正是语言撄扰了社会的整体性、心灵的纯朴化。

庄子认为语言有三大害处。首先,语言扰乱人心,使人精神困惑:

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 ,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

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

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

萌。(《庄子?齐物论》)

其次,语言使人们产生偏见,人们囿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是非偏见,从而产生激烈的争辩: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庄子?齐物论》)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齐物论》)

可是语言又不能厘清是非,故一切争辩都无意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庄子?齐物论》)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庄子?齐物论》)

第三,语言使人产生名利之心,产生仁义道德之心,失去了生活的本性。“名”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对人的本性危害极大。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庄子?人间世》)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人间世》)所以,庄子对语言持反对的态度,语言使人倾轧,是伤身残性的凶器,只有解构语言才可以使生活幸福,精神自由。

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76页。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

因此,我们认为,“齐物论”不但包含“齐物”、“齐论”两层意思,而且庄子思想在齐一儒墨言论的基础之上暗含一种更为激进的解构,那就是解构语言本身,即:齐语言。

庄子把语言看作没有意义的声音,《庄子?齐物论》曰: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对“其言者特未定也”一句,郭象注曰:“我以为是而彼以为非,彼之所是,我又非之,故未定也。未定也者,由彼我之情偏”①;成玄英疏曰:“虽有此言,异于风吹,而咸言我是,佥曰彼非。既彼我情偏,故独未定者也”②。对“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一句,成玄英疏曰:“果,决定也。此以为是,彼以为非,此以为非,而彼以为是。既而是非不定,言何所诠!故不足稳定有言也。然彼此偏见,各执是非,据已所言,故不可以为无言也”③。对“其以为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一句,郭象注曰:“夫言与鷇音,其致一也,有辩无辩,诚未可定也。天下之情不必同而所言不能异,故是非纷纭,莫知所定”④;成玄英疏曰:“辩,别也。鸟子欲出卵中而鸣,谓之鷇音也,言亦带壳曰鷇。夫彼此偏执,不定是非,亦何异鷇鸟之音,有声无辩!故将言说异于鷇音者,恐未足以为别者也”⑤。劳思光强调语言无法言道,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声音:“此谓一言论重在其‘意义’(meaning),即言之所指,即‘所言’。有无意义,乃决定一言论是否成为一言论。如离开‘意义’,则文字仅为一串符号、议论亦仅为一串声音。此一串声音与鸟鸣之音固无可分辨也。然言论果有‘意义’否,则是‘未定’。”⑥因此,语言根本不能对“道”进行言说。庄子曰: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

任何一种对“道”的言说,都会像“昭氏鼓琴”一样“有成与亏”(《庄子?齐物论》),对此,郭象注曰:“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弦,虽有繁手,遗声多矣。而执籥鸣弦者,欲以彰声也,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声全”⑦。这种“成”是小成,这种“亏”却是对“道”的悖离,正如《庄子?齐物论》所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人越是刻意去说,离“道”就越远。与“道”为一的最好办法就是“无名”,齐物方可达道,无言最是逍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表述了这种“齐语言”的观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言不能及“道”,但是对于一种学说、一种理论来说,语言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庄子?天地》曰: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语言不能触及真理,只能引起人们的偏见。杨乃乔在其《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中指出,儒家就是要把其理论建构在其言说之上,以其语言为武器寻求与国家机器的结合,使其理论得以“兼及天下”:“儒家把语言作为生命主体栖居和生存的家园,并在语言的家园里规避死亡和追寻永恒,儒家还把语言的家园建构在中国古代学术宗教———经学的经典文本上。”⑧儒墨学者深切洞悉话语权力的重要性,因此极力把语言建在经典文本之上,一旦语言以经典文本的面目出现,就具有了无尚的权威性。道家同样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道家诗学为了拆解儒家诗学在经典文本上设立的最高诗学批评原则及其话语权力,为了拒斥东方诗学文化传统整体生成和发展中的经学中心主义倾向,把颠覆和瓦解儒家主体及其诗学体系栖居和存在的语言家园作为操作的重要策略之一。”⑨庄子正是清醒认识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所以《庄子》思想的主旨便是用“齐语言”的方法来拆解儒家文本,以免儒家文本成为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3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第63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第63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第63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第64页。

劳思光:《中国哲学史》上册,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第212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第76页。

杨乃乔:《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8页。杨乃乔:《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第103页。

典,从而具有权威性来统治人心、伤害人性。

《齐物论》临近结尾一句总结全文的话可以看作是《齐物论》的纲,是对庄子“齐”思想的概括: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郭象注曰:

夫忘年故玄同死生,忘义故弥贯是非。是非死生荡而为一,斯至理也。至理畅于无极,故寄之者不得有穷也。①

成玄英疏曰:

夫年者,生之所禀也,既同于生死,所以忘年也;义者,裁于是非也,既一于是非,所以忘义也。

此则遣前知是非无穷之义也。既而生死是非荡而为一,故能通畅妙理,洞照无穷。寄言无穷,亦

无无穷之可畅,斯又遣于无极者也。②

所以,郭氏的“玄同死生”、“弥贯是非”以及成玄英的“同于生死”、“一于是非”,就是“齐物”与“齐论”。这里的“年”指人生的岁月,指生命的寿夭。但“忘年”不是要人们抛弃生命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珍爱生命,这种对生命的珍爱包括对肉体和精神的呵护,以及在更高层次上的对死亡的超越;“义”是众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是指导社会生活行为的准则,但在道家眼中,各种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全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是对人性的压迫。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人心要想避免受这些制度化的东西的伤害,采取的办法则是“忘”。“忘”就是“齐”的意思。“竟”与“境”同,“无竟”就是虚无境界,是“道”的境界,是无言的境界。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解释“振”字曰:“此‘振’字便是逍遥之意。”③所以,“齐物”、“齐论”和“齐语言”是达到逍遥(即“道”)的途径。

至此,我们完全洞察了庄子思想的秘密,那就是打破儒墨神话、解构儒墨之是非,以“物”、“论”和“言”为目标进行解构,在颠覆儒墨制度的基础上为世人心灵找到一个通向逍遥的出口,为芸芸众生找到一个心灵的避风港。

Equa lity of Th i n gs,Equa lity of O p i n i on s and Equa lity of Languages

———on Connot a ti on s of Chuangtzuπs Q i w u lun

WANG Yong2hao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 oleum,School of Hu manities&Social Sciences,Dongying257061,P.R.China)

Abstract:The thought of Chuangtzu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deconstructivity,which is most manifest in his theory of“the Equality of Things”.Previ ous studies are p r one t o li m itati ons in inter p reting the connotati ons the theory. They pay more attenti on t o the equality of things and the equality of op ini ons while largely neglect equality of lan2 guages.I n fact,the theory of“the Equality of Things”has three integrated levels,viz.equality of things,equali2 ty of op ini ons and equality of languages.It is Chuangtzuπs intenti on t o deconstruct Things,Op ini ons and Langua2 ges s o as t o s mash the res pective sutra of Confucianis m and Mohis m and eventually find an access t o the p sychic e2 manci pati on f or the earthling.

Key words:Chuangtzu;Q i w ulun;“Q i”;Equality of Things;Equality of Op ini ons;Equality of Languages

[责任编辑:刘运兴]

齐物?齐论?齐语言

①②③[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10页。[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第110页。

[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庄子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 [内容摘要]庄子以道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追求物我同一、物我平等、物我和谐,着重从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入手,超越事物的是非、彼此、成毁、贵贱、生死等界限,试图使人们在主观上消除世上的一切差别和对立,实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完全契合。他提出的齐物论思想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促进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庄子;齐物论;生态伦理;人与自然 一、庄子的齐物论思想综述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到今始终是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试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庄子的齐物论。庄子主张物我平等、物我同一,站在道的高度,以道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追求物我同一、物我平等、物我和谐,着重从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入手,超越事物的是非、彼此、成毁、贵贱、生死等界限,试图使人们在主观上消除世上的一切差别和对立,实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完全契合,庄子齐物论思想有如下内容: 在庄子看来,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是非、彼此之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庄子《齐物论》)。庄子在这里指出彼与是、生与死、可与不可、是与非是对立存在的,而且相互转化。实际上,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存在着它的对立面,而且事物自身内部也包含着对立面,对立的彼此双方各有其是非,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不可分割。从道的角度来看,道和万物本来就是同为一体的,所谓的是非、彼此之分不过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而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的,这样势必无法认清自然的本来面目,损害道的完整性和和谐性,“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齐物论》)。真实存在的只有道,所以庄子强调“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齐物论》),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导读: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庄子·齐物论》——相对论

阐述《庄子·齐物论》中之相对论思想 庄子的《齐物论》的相对论思想有“彼此”、“是非”、“利害”、“生死”、“成毁”、“有用与无用”。 彼此:“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这里说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所以体现了彼此这种相对论思想,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有彼则有此,有此则有彼。人是先有了主观成见,然后才有彼此对立的立场。 是非:“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是非就像彼此、生死一样,是相对的。有则均有,无则均无。是非也然,固执一端而否定另一端是不可能的,自此一端以为是,自彼一端就以为非,争辩是无穷的。人有彼此对立的立场,才产生主观上的是非之争。其结果便是大家纵向肯定别人所否定的东西,否定别人所肯定的东西,争来争去,无不偏执一端,与大道相去甚远。 利害: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你不了解利与害,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难道也不知晓利与害吗?”)破除人类自我中心意识,通过说明万物并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如评定美色的标准,评定美味的标准,评定居处是否舒适的标准),进一步强调万物齐一,是非对立并不存在。而没有绝对不变的价值标准,也就不会有绝对不变的“利”与“害”。文章提到神妙而“无己”的至人,因为他们已彻底超越了人间的利害之辨。王倪曰:“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樊然乱,吾恶能知其辩!”写王倪对缺谈至人超越世俗利害是非的观点,缺问王倪是否存在共同的是非标准,即真理

老子自然观.庄子齐物论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太极阴阳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可见: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辩证法属于方法论,方法论包含道论,老子道论中那些与辩证法非常相似的内容,素为人们所称道。“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为达目的该如何选择道路的探究。 “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一个人可以从幼稚“走”向成熟,一个国家可以从专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广泛的比喻意义。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达某德。所以,方法论问题也就是“走路”的问题;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老子道论的基本问题。 的训练。 含义:齐物之谓,含义就是到了来到了一个非人的境地,这个境地的生命践踏了神圣道德的含义,几乎不配为人,因此言“物”。神话小说西游记有齐天之说,就是这个含义。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作者选择《齐物论》这一经典文本,借助于对它的研究,

《庄子》传世名句赏析

庄子20名句带翻译 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3.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4.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5. 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2021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9)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代的

我读庄子《齐物论》

我读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 古今研究庄子的学者对于《齐物论》该如何理解持有不同说法。大致说来,前人的分析可概括为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齐“物论”认为庄子旨在消除当时各家各派对于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于客观事物的评论常常是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当作裁决一切的绝对真理。针对这种情况,庄子从其相对主义的角度给予了坚决的否定。“齐物”论则是庄子进一步基于道之本体意义而提出的自己对于天下万物的看法,概 括地说就是“使万物齐同于道”。 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

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 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但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昭文、师旷惠子都是那时候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

浅析庄子的齐物论

浅析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是庄子的重要论辩思想,宏观看来,齐物论包括齐物和齐论两个方面。其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品性,看起来虽是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却是齐一,有其相似性;而人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其内在没有所谓的是非同异,这种相似性决定了庄子齐物论断的主旨。 庄子的齐物论断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了不同论断。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通过论述人籁、地籁和天籁的不同,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突出事物的本真性。最后一句“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突出天籁的不拘束,再次张显自然的可贵,只有返璞归真,才能达到无我境界,直至物我同界,真正融入自然之中。 “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用对比的方式引出第二个论断,进一步描述出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形态,并且明确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用朴素的辩证法论证了虚无和存在的关系,用对立统一的方式引出人存在的合理性,同时用这种方式教导人们不要在乎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更重要的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 接下来大段地描述了庄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现实社会中的是非之争并没有意义,因为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非对错并没有完全正确的标准,因为万物都会向它对立的那一面转化,是对立统一的,这也就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万物的齐一性,既然是齐一的,那么是非对错就没有区别的必要,因为是非都是无穷尽的,不能用具体形态来断定事物的真假,而应该追本溯源,直至事物的本源。正是是与非没有其判定的标准,也就没有追求所谓的是非对错了,才智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大智若愚才是真正达到了一种境界。 通过逐渐深入,进一步指出没有区分大道的根本评判标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是非无别,才是人之境界的升华。“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一段有无之辩,以一种全新的视觉来论证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通过对象的不同,来得出不同的结论,与天地共存,万物同长,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顺应事物的发展,才能得到不同反响的效果。 庄子认为,只有达到物我两忘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区别是非曲直的必要。道德修养高的人已经达到了对事物的超然态度,利害已然在身外,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这样也让自己更加超脱,这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论述中庄子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昔者庄周梦为胡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周即蝶,蝶即周,物化登仙、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直达庄子本意,无所凭依,物我两忘。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整个论述生动形象,在中国文学思想上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整篇文章都强烈地透视出早期朴素辩证思想的观点,但其中也有不少诡辩的内容,具有形而上学的特点,所以在学习这段文章时,要细心体会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

齐物论 理解

“吾丧我”:理解关键是对“吾”“我”两词的理解。在一般的语境下,“吾”、“我”都是第一人称。但是,在这里不应该作如此的理解,否则就解释不通。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是这样解释的:吾丧我,摈弃我见。“丧我”的“我”,指偏执的我。“吾”,指真我。由“丧我”而达到忘我、臻于万物一体的境界,与篇末的“物化”一节相对应。 这一理解十分的简介扼要而又切中主旨。吾与我是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层次的主体,是不同境界的对立之主体。若是摈弃物我、是非、彼此的本真之我,是臻于道境之我。我是拘泥于现象和纷争之中,未能超拔出来的与一般人无异的我。“吾丧我”不是颜成子游所说的“形如槁木,心固如死”的精神状态,而是达到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的浑圆的道境的状态。与道契合,泯灭物我。人如果达到这一境界便是真人、至人、真宰。庄子提出“吾”但是没有明确规定何为“吾”。大概是因为“吾”即“道”,是无法言说的。后面的行文庄子也没有说明,而是用否定的方式来透显。后面的“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等等都是从反面的切入,大概就像“道与言”的矛盾。 《齐物论》中破除是非的对待关系是庄子认为的达到“吾丧我”境界的必要的步骤。在庄子看来,世界上本无所谓是非的。是非的产生是由于“成心”的原因。 在庄子《齐物论》中,是非、彼此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所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此明。”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此”的。论言辩是非亦不是真知,应该明真知。思辨的过程是逐层消解,引出真知而不再是非之辩,不应辨是非而应“明”真知。思辨是从非之言入手:“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者,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一步一步消解直至引出道来。发言之人议论纷纷却得不出一个定准,庄子极力反对人的是非之言,正是基于对“道”这一大全的真切体悟。道本一大全,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说了,必然有一偏。真知即道,道即真知。道只能是作为体悟的对象,而不可以作为言说的对象。对道达到体悟的境界即是“吾丧我”的境界。这样一步步地庄子把“吾丧我”的境界引出来。 齐物我——万物与我为一下面这一句通常是庄子《齐物论》被认为是相对主义的最为重要的证据之一。“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如严北溟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看来这不仅是相对主义,而且是诡辩。”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庄子在这里不单是相对主义或者说是诡辩而在于破除“成心”之对待,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看起来对的观念进行批判、重塑。既充分包含了对事物差异性的认识;也不是抹杀事物的差异性,反而是使差异的事物充分展开,以达到对事物全体乃至于道的把握。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屡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由于这里说到一、二、三的问题,我们很容易想到老

齐物论

整体赏析 “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庄子提倡齐一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本篇表现的是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和对无差别的自由境界的向往。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是全篇的开头部分。在这里,南郭子綦提出了一个“吾丧我”的境界。所谓的“吾丧我”,“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非观念的凡人“我”。“丧”是遗落。因而,“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接下来,是他对颜成子游谈天籁、地籁、人籁、他着重对地籁与天籁的描述。他对地籁的描述是实写,对天籁的描述则用虚写。他最终要点明的是,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全是由于各孔窍的自然状态所致。所谓天籁,其实就是因任自然的声响。天籁与“吾丧我”有什么关系呢?在子綦看来,二者同属顺任自然的境界。 第二则故事写的是王倪对啮缺谈至人超越世俗利害是非的观点。 啮缺问王倪是否存在共同的是非标准,即真理标准。对此,王倪用各种不同的动物对居处、味道、美色有各自不同的反应,以此为喻,说明不同的人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事物肯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庄子混同是非,齐一万物的观点在这里论述得很充分,他赞美了至人的超凡脱俗,表现了他对至人精神自由境界的追求。 长梧子与瞿鹊子的对话,主旨是否定世俗的是非观,主张因任自然,长梧子以梦为喻,说明世俗中人对生死利害的追求实际上就像在迷梦中一样,只有得道的至人才能顺乎自然而清醒地看问题。 庄周梦蝶这一故事广为人知。这种物我的合一,是一种无我的境界,类似开头“吾丧我”的境界。其文辞之有没,想象之奇幻,深为后人所称道。 思想内容 一、对概念的存在以表现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对的两面,都以“偶”的形式存在。庄子齐物思想涉及是非,寿夭,成毁,美丑,彼此,物我,身心,大小,利害,安危,生死,有无等对待概念,庄子认为这些对待性的概念都具有相对性,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相对性是相对于比较的方面,角度,标准,时间和地点等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莫不大莫不小,从与道同体的至人的观点看,根本不存在所谓此物与彼物的区分,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的贵贱之别。但是,作为万物中之一物的人总是以己为贵,以人为贱。正是因为凡事凡物都有“偶”,都以”两行”的形式存在,所以人们观点不一,面对生活与现实,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态,“然疲役而不之其所归”“其行尽如驰而莫知能止”。 但事实无论怎样争执,“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所以莫不如以道观之,万物齐一。而事实上万物内含的彼此对待因素是客观存在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指出凡事

从《齐物论》看庄子的是非观

从《齐物论》看庄子的是非观 摘要:本文以庄子的《齐物论》为研读文本,先就“齐物论”三个字分析了两种传统解读,再从“是非观”的来源、“是”与“非”的存在形式、对待“是”与“非””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来简单探到一下庄子的“是非观”。 关键词:齐物论、庄子、是非观 首先看一下对“齐物论”三个字的两种传统解读:一、将“齐物”两字连读,“论”字是文章的题材,如《文心雕龙·论说》篇“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便是这种看法,其意义是说万物的形色性质虽至不同,但在庄周看去却是齐一的,如《秋水》篇“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天下》篇“齐万物以为首”,正是这种意思。似此,则“齐物论”,就是用论说题材来阐发“齐物”之旨的;二、将“物论”两字连读,“物论”成了一个名词,自王安石、吕惠卿、张文潜、王伯厚、归有光、王夫之,以及当代有些研究《庄子》的人,都是这种看法。其意义是把百家争鸣的学说当做物论,庄子以道的观点,来齐一些“物论”。如儒墨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名家的坚白异同之辩,在庄周看来都是剖判大道,只见其偏,不见其全的,所以庄周要纠正他们,统一他们相持不下的异说,于是而作《齐物论》。① 其实这两种解读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严格来说,庄子《齐物论》的主旨就是通过齐“物”(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根据,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是平等的)而齐“物论”(各种不同的思想学说都有自己的产生根源,虽然彼此的是非观念截然不同,但都有自己存在的权利。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是平等的)。②所以本文要阐述的“是非观”即可从“物”的层面理解,即判断世间万事万物是非对错的主观标准;也可以从“物论”的层面来理解,即先秦诸子“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坚白异同之辩”的各种学说观点。 那么庄子的《齐物论》到底是如何体现其是非观的呢? 一、“是非观”的来源——“成心” 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夫随其成心而师之, 谁独且无师乎? ”,即如果依据个人的成见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那么谁没有这个标准呢?③何谓“成心”?上文引用的译本将其译为“成见”,而王富仁认为,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念和宇宙观念,就是“成心”。它是内在于自己的心灵而又自然地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之中的观念性的东西, 是不一定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内在的意识系统。④庄子又说道:“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心自取”,即以自己的想法为准,自己认为好的就是好,自己认为不好的就是不好⑤(这点又等同于“成见”之说)。“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也就是说,即使一个连基本常识都不懂的愚昧的人,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有自己的意见,只要 ①张默生、张翰勋:《庄子新释》,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61页 ②王富仁:《庄子的平等观(上)—庄子<齐物论>的哲学阐释》,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6期,第190页 ③翻译参考:孙通海《庄子》,中华书局2007年,第30页 ④同②,第178页 ⑤同②,第178页

庄子·齐物论

莊子· 齊物論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顔成子 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 之乎?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游曰:“敢問其方。”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爲風。是唯无作,作則萬 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 似汚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衆竅爲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籟則衆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 籟。” 子綦曰:“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

自取,怒者其誰耶!”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 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爲構,日以心鬪。縵者,窖者, 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 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勢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爲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 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 歎變慹,姚佚啓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 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所爲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爲親?汝皆說之 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爲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爲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 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9)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

感想随笔-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资料分享大全-分享无极限★★★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9)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庄子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持批判态度,认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昭文、师旷惠子

庄子的齐物论赏析

《齐物论》赏析 庄子的哲学与老子的哲学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那就是庄子更为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更为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庄子的哲学可以称得上是关于境界的哲学,《齐物论》便是一篇专论境界的文章。 人生在世,最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世人皆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对待他人,由此便产生了种种烦恼和争执。《齐物论》一开始,便假借颜成子游和南郭子綦的对话,提出了“吾丧我”的境界。“丧我”就是破除自我中心(“成心”)的偏见,把人类的认识从狭隘、封闭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以广大的、超脱的、开放的心灵来关照万物和把握人类的存在。庄子以争论不休的诸子百家为例,描绘了陷入自我中心误区的世人的种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在他看来,世人所执着的“我”不过是假我,人生所追求和拥有的,应该是真实的自我,他称之为“真君”、“真宰”,即摒除了各种偏见和成见而达到的“丧我”的精神境界,亦即“道”的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庄子指出,世俗之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便终身沉溺于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而不能自拔,结果反被这些身外之物所役使,这就是“人为物役”。为了追逐名利,他们“日以心斗”,相互之间钩心斗角,自己的内心也片刻不得安宁,可到头来却迷失了自我,不能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归宿,这样的人生是多么可悲,“人谓之不死,奚益!”他们的心灵是一种“近死之心”,

虽说人还活着,可心却死了,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经过这番反思,庄子说出了一句名言:“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庄子认为,人生在世,应该过一种高尚的、自由的、理性的生活,如此就必须摆脱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束缚,消除“近死之心”,达到《德充符》篇所说的“心未尝死”的境界,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有人讲,庄子主张避世全生,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是对庄子的误解。庄子表面上讲了许多超脱的甚至是冷酷的话,但内心中却深藏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爱护。清朝有个叫胡文英的人说的好:“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千。”从庄子对“近死之心”的批评来看,他对人生是高度负责的,否则就提不出这样发人深省的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还没有一个思想家象庄子这样尖锐而深刻地提出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必须经常反思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往往只看到事物之间 不同的一面,而事实上,任何差别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泰山固然很大,但和无限的宇宙相比又是及其渺小的;秋毫之末虽小,但和感官不能觉察的极细微的东西相比,又是十分巨大的。因而每个事物都是大的,也都是小的。以大道观之,万物都是齐同的,人的心灵也应象大道一样开放,涵容一切,不带任何偏见,不受任何限制,这样就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达此境界,就超越了一切世俗的价值,彻底摆脱了是非、好恶、利害、生死等世俗观念的困扰,“乘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 1大知闲闲(这里的“闲闲”是指拒绝接受意见的样子),小知间间(“间间”指的是细加分别的样子)。大言炎炎(火猛气盛的样子),小言詹詹(啰啰嗦嗦)。翻译:大知过于广博,小知过于精细。大言盛气凌人,小言喋喋不休。 2其寐也魂交(心神烦乱),其觉也形开(四体不安)。与接为抅(jū)(交合,引申为周旋),日以心斗。翻译:他们睡时也心神交错烦乱,他们醒时也形体不得安宁。与社会接触构合纠葛,整天勾心斗角。3缦(màn)(通作“慢”,疏怠迟缓的意思)者、窖(深沉、用心不可捉摸)者、密(隐秘、谨严)者。小恐惴(zhùi)惴(恐惧不安的样子),大恐缦缦(沮丧落魄的样子)。其发若机(弩上发射的机关)栝(kuò)(箭末叩弦的部位),其司(主。“司是非”犹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与“非”都由此产生。一说“司”通“伺”,窥伺人之是非的意思。)是非之谓也;翻译:有的显得漫不经心,有的却冥思苦想,有的则小心谨慎。对小的恐惧提心吊胆,对大的恐惧垂头丧气。他们的心计就像箭在弦上,伺机而弄是非。 4其留(守住,指留存内心,与上句的“发”相对应。)如诅盟(誓约;结盟时的誓言,坚守不渝),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肃杀,严酷摧残)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翻译:他们闭口犹如盟誓过,为了以守取胜。他们衰败好似秋风寒冬的景象,这是说他们一天天在消弱5其溺之(溺:沉湎。“之”疑讲作“于”)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闭藏)也如缄(封闭),以言其老洫(xù)(本指田沟或城池,有自封自守的意思)也;翻译:

他们沉溺在所作所为的活动之中,再无法使他们恢复原状,他们隐藏心灵不言不语,说明他们老而枯竭败坏。6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悊(通“蜇”,蛰伏不动,这里指心神不动,犹今说无动于衷),姚佚启态(这四个词分别是浮躁,放纵,张狂,作态的意思)翻译:接近死亡的心灵,再也不能使它恢复生机。7乐(乐声)出虚(中空的情态,用管状乐器中空的特点代指乐器本身),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翻译:像乐声从空虚的乐器中产生出来,又像菌类从地上的蒸汽中产生出来一样。交互更替在眼前,而不知道它们是怎样萌发出来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了这些情态发生的道理,也就懂得了它们所以发生的根由了!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翻译:没有客体的彼,就没有主体的我:没有主体的我,客体的彼也就无法体现。这样主体与客体也就近似统一了,然而不知道他受谁知配。好似有个真我,但是却看不见它的迹象。可以从它的行为中得到信息,却看不到它的形体,它是真实可信的,却没有具体的形象。 百骸(骨节)、九窍(人体上九个可以向外张开的孔穴)、六藏(心、杆、脾、肺、肾、命门)、赅(齐备)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