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风险模型视角下审计诉讼风险探讨

审计风险模型视角下审计诉讼风险探讨

审计风险模型视角下审计诉讼风险探讨

尝试将审计诉讼风险系数引入审计风险模型,尝试将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加以改进,探讨审计人员应如何基于改进的审计风险模型,从应对审计诉讼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总体水平,以提高审计质量的相关措施。

标签:审计;风险模型;诉讼风险

1 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高。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可用数学模型表示,即审计风险模型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可接受审计风险的确定,需要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态度、审计失败对会计师事务所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等因素。由于审计业务是一种保证程度高的鉴证业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应当足够低,以使审计人员能够合理保证所审计的财务报表不含有重大错报。

2 改进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2.1 审计诉讼风险系数

审计诉讼风险系数可以表述为审计失败被提起诉讼的概率与被提起诉讼后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的乘积。审计失败被提起诉讼的概率又是“谁可以起诉注册会计师”以及“诉讼的门槛要求”两部分的乘积。这样,审计诉讼风险系数(Audit Suit Risk)最终是由“谁可以起诉审计师”、“诉讼的门槛要求”、“赔偿责任”等三个因素的乘积。

审计诉讼风险系数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ASR=R1×R2×R3。其中:

R1:谁可以起诉审计师。按照审计业务合同,委托人通常是公司的治理层或管理当局。

R2:诉讼的门槛要求。主要是指诉讼的技术难度。诉讼的技术难度越高,注

册会计师被诉讼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审计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活动,如果让资本市场的普通投资者来证明审计师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不仅难度很大,而且成本较高。

R3赔偿责任。对提起诉讼的组织或人员来说,赔偿责任代表了审计诉讼的收益。赔偿责任越大,审计诉讼收益越高,反之,则诉讼收益越低。

当ASR=0时,表示审计出现审计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没有被提起诉讼或者被起诉后赔付金额几乎为零。一般而言,ASR越大,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受到审计诉讼的可能性越大。

2.2 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本文设想将审计诉讼风险系数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引入审计诉讼风险系数之后,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可以重新表述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审计诉讼风险系数。

审计诉讼风险系数又可进一步表述为:

审计诉讼风险系数=审计风险/(可接受的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2.3 修正后的風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控制效果

本文通过举例说明的方法来阐述修正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控制效果。

结合审计实务工作,以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来替代审计证据取证成本的高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为100%及以上时,审计证据取证成本为0;在95%-100%之间(含95%)时,审计证据成本很低;在50%-95%之间(含50%),审计证据取证成本为较低;(以上三种情况仅仅是为阐明问题而提出的假设,在审计实务工作中是不会发生的,或其发生的概率极低)。在20%-50%之间(20%),审计证据取证成本为中等水平;在5%-20%之间(含5%)时,审计证据取证成本较高;在5%以下时,审计证据取证成本为最高。

下表举例说明了审计风险水平5%、重大错报风向水平为10%,当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变化时,审计诉讼风险系数的变化过程。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审计风险水平为5%、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为10%时,随着检查风险水平的逐渐降低,ASR由0.25逐渐增加甚至趋向于无穷大,同时可能伴随着审计证据取证成本的增加,理性的注册会计师风险控制意识将逐渐增强。如果审计师可以预见的审计诉讼风险较高时,他的理性行为应当是提高审计质量,以尽可能降低审计诉讼风险。在审计风险水平为5%,审计诉讼风险系数越高,审计师所面临的诉讼可能性及赔付的金额越大。那么,理性的审计师将会严格按照审

计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并努力保持较高的可信赖程度,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执行充分有效的审计测试程序,从而确保审计质量不断提升。

3 审计诉讼风险应对措施

为应对审计诉讼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审计诉讼风险的评估过程,并深入了解并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审计师要做到经常量化诉讼风险带来的影响,并考虑诉讼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与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相互影响程度,因为风险联合后会像滚雪球似的迅速扩大为更高级别的风险,同时审计师要对将来的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准备。会计信息是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实务,仅局限于有关的会计资料,就会可能难以识别并评估相应的风险。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础上,要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首先,选择诚信度较高的被审计单位。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对政府、顾客、职工或其他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也难免会蒙骗审计师落入圈套。其次,对陷入财务或法律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中外历史上大多数涉及审计师的诉讼案件,在宣告破产的被审计单位、周转不灵或面临破产的公司中尤为突出,其股东或债权人总想为他们寻找“替罪羊”。因此,对那些已经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给予特别注意。

(2)风险再评估及修改审计计划。随着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增多,审计人员对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诉讼风险的评估也将会发生变化。审计人员应再次评估风险以及相应修改审计重要性水平,进一步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修改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程序及重要性评估如下图所示。

(3)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审计师是否面临诉讼风险,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关键在于审计师是否存在欺诈或过失行为。而判断审计师是否具有欺诈或过失的关键在于审计师是否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因此,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开展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于避免法律诉讼或在提起的诉讼中保护审计师具有无比的重要性。

(4)加强对业务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将审计方法和对业务的深入了解联系起来,并了解熟悉涉及审计业务的相关法规法规,将审计工作重点放在业务目标和战略上,确保审计计划考虑到相应的审计诉讼风险,审计师可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或聘请熟悉相关法规及审计师责任的律师协助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七条有如下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能够证明存在以下情形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已经遵守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并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但仍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错误;审计业务所必须依赖的金融机构等单位提供虚假或者不实的证明文件,会计师事务所在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下仍未能发现虚假或者不实;已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迹象提出警告并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指明。这意味着审计人员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要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发生审计诉讼,审计人员可以提出

抗辩事由并能够证明事由成立的情况下,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4):155.

[2]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2,(2).

[3]王华,姜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5).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审计风险模型定义:AR=IR×CR×DR。其中:A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I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CR是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构成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企业的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 DR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目录 计算方式 分析探讨 发展形式 案例分析 审计过程 模型比较 计算方式 分析探讨 发展形式 案例分析 审计过程 模型比较

展开 编辑本段计算方式 也可以用公式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即 Y=K/X。 审计风险模型 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因为在实际执业中,审计风险是一个确定的数值,CPA只有通过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而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来设计将要做的程序。编辑本段分析探讨,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

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审计风险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和管理审计项目风险的工具。随着商业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审计过程中的风险也日益显现。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和有效性,审计风险模型被引入到审计实践中。 审计风险模型的主要目标是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在审计计划和程序中予以考虑。通过分析潜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可以帮助审计师确定关键领域,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并优化资源分配。 在审计过程中,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类型的组织面临着不同的审计风险,如管理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等。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评估:通过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审计风险模型可以帮助审计

师进行风险评估。通过评估风险的概率和影响,审计师可以确定重要的风险领域,并重点关注这些领域。 2. 审计程序规划:审计风险模型可以为审计师提供指导,帮助他们确定适当的审计程序。通过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审计师可以确定需要进行的测试和程序,并优化审计计划。 3. 资源分配和时间管理:审计风险模型可以帮助审计师合理分配资源和管理审计时间。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审计师可以确定哪些领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时间,以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 风险控制和监控:审计风险模型可以为审计师提供风险控制和监控的基础。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审计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监控其有效性。 总之,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评估和管理审计项目中的风险。通过优化审计计划和程序,合理分配资源和时间,以及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审计师可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为组织提供可靠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具体讲解文章的章节和每个章节的主题。根据目录的结构,可写为:

论审计风险

论审计风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多更复杂。重视审计风险,探讨风险成因以及如何有效的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成为目前研究热题。 关键词:审计风险原因防范控制 审计自其产生以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案件频繁爆发,许多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扫地、损失渗重、甚至倒闭,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范围的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审计机构及其人员不断陷入诉讼案件中,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审计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人们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通知》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大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廖新亚.论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财务天地,2011(6):107-108.]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武国民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宋森,吴煜丽.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财会研究,2008(21):196-197.] 风险存在一切运动和相互联系的事物过程之中,审计风险既表现着风险的共性,同时也有自身的特征。审计风险主要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等几方面的特点。 1、客观性 现在的审计工作采用的主要是统计学上的抽样审计的方法,具体来讲,这种方法是先从整个审计对象中随机抽出来一些作为样本,然后再从样本的特点出发去推断整个审计对象的特征。由于样本的特征和对象总体的特征总是会有一些误差的,虽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能够缩小误差,但却很难让这种误差不存在,误差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因此,通过抽样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总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的,审计人员需要对错误的审计结论承担相应的风险。而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审计人员可以有效的识别和控制审计风险,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2、普遍性 从形式上来看,审计风险就是通过审计得到的结果与实际之间的偏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论文范文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论文范文 【摘要】 注册会计师获得高收入注定背后承担者高风险,近几年注册会计师及 会计事务所的诉讼事件频频发生,使得审计人员及审计机构在法律诉讼及 赔偿方面的费用不断攀升,损失不断加大,重视和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审 计机构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审计是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物,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 财务报表提出意见,做出结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之中,尤其是在这个“诉讼爆炸”的 时代,频频发生的审计诉讼,使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必须承担“深口袋” 和“风险社会化”的责任。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 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固有风险是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 何内部控制时错报、漏报财务信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 防止、纠正错报、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 未能发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一般的审计模型将四者的关系表述为:审 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由被 审计单位造成的,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它们的水平,并不能消除这类风险。 审计人员要想控制审计总风险水平,只能通过控制检查风险的水平来进行。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2.1审计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抽样的确存在抽样误差,不论抽样的规模有多大,只要不是全面审查,这种误差就不会消失,同时根据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可靠。同时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及财务收支都进行查实、核对,因此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绝对真实、可靠。 2.2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不履行职业道德。 审计人员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复杂的审计业务,再加上自身审计技术水平不高,经验有限,造成对审计业务不能全面把握而产生审计风险。当然有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讲人情、收受好处、不履行审计职业道德,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提供虚假报审计告等同样也会形成的审计风险。 2.3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有时经理层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达到上市、借款等目的,借助于高科技虚增收入,减少费用,弄虚作假。同时,公司的'管理者们为了不让审计人员查出自己的问题,通常也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他们要么不提供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需要的资料,要么不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些无疑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2.4审计机构内部管理欠完善。

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审计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机构及广大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为了提高实践工作的审计质量,本文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含义,特征,种类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力求使审计能够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关键字审计风险产生原因防范措施

目录 一、引言 (3) 二、概述 (3) (一)风险的含义 (3) (二)审计风险的类别与特性 (3) 三、审计风险产生的成因 (5) (一)审计内部环境的影响 (5) (二)外部环境的影响. (6) 四、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7) (一)从内部因素着手 (7) (二)从外部因素着手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风险日益突出,有审计的地方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各单位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在审计过程中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这三个阶段中全力控制风险的产生.在审计理论中,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等概念密切相关;在审计实务中,它已成为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等阶段必须时时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概述 (一)风险的含义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美国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人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总之,上述虽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类别与特性 1。审计风险的类别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察觉)风险三个类别构成.故而下面的审计风险的防范也是根据这三种风险作出的适宜的措施。 (1).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因此,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固有风险的产生仅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固有风险客观地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所以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 (2)。控制风险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则控制风险高。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审计人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 摘要:审计风险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的审计中一定要通过分析审计风险模型来确定其将要实施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而要检查风险就是要合理的评估固有风险以及控制风险,在此之中,控制风险尤为关键。 关键词:审计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独立性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剧烈动荡的经济环境下,审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爆炸,2000年的安然事件震惊了全世界的审计职业界,引起了审计理论界以及实务界对审计风险模型问题再度深刻讨论。再把目光放在国内,如:银广夏、东方电子等使得审计风险问题也日益变得突出起来。面对如此多的审计风险问题,在整个审计风险的加强意识方面的重要性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一定要加强其风险意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包括在社会上的不同信息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审计师责任也愈来愈大,对他们的期望也是越来越高。一系列的审计失败使得社会对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以及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审计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审计风险问题被审计职业界所重视,而现在人们最为广泛关注的事情即为审计人员就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的控制从而使得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被大家认可,由此可见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是尤为重要的。 (二)研究意义 审计风险一直是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探讨的话题之一,因为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完全消除审计风险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是不现实的。现在阶段我国审计环境并不是很完善,对审计风险的控制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加需要注册会计师去承担更多的风险。一旦发生诉讼爆炸,对我国整个审计界都是沉重的打击与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更是需要审计风险及其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我们需要对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再分析。 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应用 在审计风险模型应用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审计人员预期确定的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审计人员根据前两者其确定的检查风险。 (一)审计人员预期确定的审计风险方面 审计人员预期确定的审计风险是依据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后根据自身的职业判断来确定的,在确定期望的审计风险时是依据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乐观程度的高低来设定标准。一般情况下,如果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现状比较乐观的话,审计人员就会选择比较少的审计程序,如果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现状持谨慎态度的话,审计人员就会选择比较多的审计程序。然而,基于当今社会普遍对审计人员执业态度大打问号,那依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究竟如何让人信服呢?在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准则以及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中,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已被要求,然而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主观性。笔者认为,依靠法律约束、道德约束以及相应的惩罚机制下,基于职业判断的审计风险将确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二)重大错报风险方面 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首先识别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以及内部控制后识别出来的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再考虑具体关系到哪个账户哪个认定的交易、账户以及余额方面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将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归集,根据既定的重要性水平考虑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其次注册会计师应当利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获取的信息,作为日后支持评估审计风险结果的证据。其后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当

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论文

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论文 一、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组成(一)主要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研究构成审计风险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目前,审计界认可的一个基本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此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控制的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同时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也根据这个模型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二)审计风险模型逻辑关系剖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的内在关系,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从定量方面看,是指审计风险可能造成各方面经济损失的一定限度的规定性。审 1 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探讨审计风险问题,目的是尽可能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根据上述公式,在既定的期望审计总风险水平上,注册会计师可以容许的最大检查风险为:最大可容许检查风险=期望审计总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其中,检查风险=分析性复核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 2、从定性方面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中接受的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亦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应当考虑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容许的程度。二、审计风险模型应用审计风险模型 AR=IR×CR×DR,在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的运用,主

浅论传统审计的缺陷及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浅论传统审计的缺陷及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前言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审计本质上是为了保 护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和消费者等,而切实有效的审计工作则需要及时反馈企业的真实情况以便制定出正确的管理策略。然而,传统审计模式存在很多局限性,这些缺陷使得审计实践越来越被视作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模式。与此同时,现代审计的风险模型被应用于审计中,以弥补传统审计模式的不足。 传统审计的缺陷 传统审计采用的是样本检查和试算平衡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但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有时会导致误判或漏判,无法及时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样本检查不够全面 传统审计的样本检查主要是在随机选择部分凭证进行检查,以检测是否存在错误、遗漏或欺诈等情况。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反映一部分情况,但往往不能呈现出全面的企业真实情况,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规避这种检查。因此,审计人员容易错过一些错误或欺诈的情况,这也是传统审计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 试算平衡不够准确 试算平衡是传统审计中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是检查企业在会计报表 中所使用的数据是否平衡,比如在借贷方面是否平衡。尽管这种方法可以发现一些会计处理错误,但同时也会容易造成判断失误,因为在内部控制非常完善的企业中,可以把这些错误隐藏并将其平衡。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审计工作的日益复杂,传统审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现代审计工作大量采用风险模型,其主要优势是可以预测审计风险并定位异常。通过构建风险模型,审计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企业内部需要改进或者优化的业务流程。 审计风险模型基础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认为在金融报表中还存有可能进行进一步检查的潜在错误 或者造假行为的风险,其正反两个方向分别权衡了审计风险中的审核风险和错误审计导致的类型2错误(弃审)风险。因此,建立风险模型的前提是需要对企业内

审计风险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审计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机构及广大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普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二.审计风险含义,类别及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察觉)风险三个类别构成。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控制性三个特征。 三.国外审计风险研究 (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 K.stringer 在 1961 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 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 AAA )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 1983 )第47 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 2004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 D.H. 罗伯兹( 1978 )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 =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 + 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

解释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过程中用于评估和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工具。它包括了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风险评估程序、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和审计意见等方面的内容。 1. 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种风险通常与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性质、经营环境、内部控制等有关。审计师需要通过风险评估程序和内部控制测试等方法,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 2. 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师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种风险与审计师的审计程序、经验和判断力等有关。为了降低检查风险,审计师需要设计和执行完善的实质性程序,以便尽可能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重大错报。 3. 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与审计师的审计程序无关。这种风险通常与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性质、经营环境、内部控制等有关。审计师需要通过风险评估程序和内部控制测试等方法,确定固有风险的水平。 4. 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但被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这种风险通常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有关。审计师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测试等方法,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 5. 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是审计师用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程序。这些程序通常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性质、经营环境、内部控制等进行了解和分析,以及进行内部控制测试等。通过风险评估程序,审计师可以确定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为后续的审计程序提供指导。 6. 内部控制测试 内部控制测试是审计师用于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程序。这些测试通常包括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进行穿行测试等。通过内部控制测试,审计师可以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执行实质性程序。 7.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审计师用于发现和纠正重大错报的程序。这些程序通常包括对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和披露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以及进行交易和余额的细节测试等。通过实质性程序,审计师可以降低检查风险,尽可能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重大错报。 8. 审计意见 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整体意见。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审计师会根据所获取的证据和判断力,形成关于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的意见。如果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师可能会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摘要:审计风险模型先后经历了初级审计风险模型、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揭示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审计程序、审计资料、审计人员、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演进过程风险模型 > > 一、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 (1)初级审计风险模型 1720年,英国爆发了审计史上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该事件标志着现代审计的产生。自那时起至20世纪初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师普遍采用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此时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业务本身具有发生重要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固有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师检查了存在错误或舞弊的凭证和报表却没有发现错误与舞弊的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控制模型表述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检查风险(DR) 该模型是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初发展阶段,体现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基本思想,该思想至今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应用于一些重要科目的审查,以后阶段的模型皆是在这一初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基本审计风险模型

1938年,美国爆发了审计史上最大的案件――麦克森・罗宾斯公司倒闭事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后颁布的增加的审计程序方面明确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使得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开始在审计实务中应用,并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成为主流。由于该方法以控制测试为基础,因此产生了内部控制没能及时防止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即控制风险。同时,由于审计师在该方法下大量采用样本测试,于是存在着部分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即抽样风险,从而提高了检查风险的水平,此时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演变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l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相对于初级审计风险模型来说,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已经初具规模,审计风险因素也基本齐全。由于审计师强调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发现和降低经济业务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审计的重点由固有风险转移到了控制风险上来。该模型在当时并未成形,但它已成为审计师决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主观依据,为审计风险模型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控制下,管理舞弊和欺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1年更是爆发了以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为代表的系列财务造假案件,从而引发了职业界对现行审计风险模型与审计方法的思考和探索。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准则,将原有的模型重新描述为: 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DR) 这一新模型被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使用这一模型的审计模式则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较传统模型,新模型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含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认定层次风险包括传统模型下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总体层次风险则是指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过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的可能,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新模型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理念、范围的扩大和延伸,是传统模型的继承与发展。 二、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

审计行业的法律风险避免法律诉讼和违规行为

审计行业的法律风险避免法律诉讼和违规行 为 审计行业作为一项关乎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工作,必然面临各种法律风险。为了避免法律纠纷和违规行为的发生,审计机构和从业人员需要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并积极与监管机构合作。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审计行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源于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误、欺诈行为、疏忽或违反审计准则等问题。因此,审计机构和从业人员需深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审计法》等,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首先,审计机构和从业人员应熟悉《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点,了解审计行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审计中的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只有确保自身权益的合法性,才能规避法律风险,避免法律诉讼。 其次,审计人员要遵循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审计程序的合法合规进行。通过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审计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违规行为和法律纠纷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和避免违规行为,审计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 控制机制。这包括明确分工与职责,建立内部检查和监督制度,加强 内外部沟通与协调等方面。 首先,审计机构需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并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 例如,应当明确审计人员对财务信息的获取、保存和使用权限,规范 审计程序的操作,防止信息的误用和泄露等。 其次,审计机构应建立内部检查和监督制度,对内部流程和审计工 作进行监察和评估。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 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避免违规行为发生。 最后,审计机构还应加强内外部沟通与协调工作,与客户和监管机 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客户的变化和需求,积极配合监管机构的 审查和调查工作,准确回应外界关切,防范法律纠纷的发生。 三、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行业的法律风险。应急人员应当注 重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确保在审计工作中避免违法违规行 为的发生。 首先,审计人员要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始终保持诚信、公正、独立、保密的原则。不私自泄露客户的商业秘密,不为了私利而徇私舞弊, 不隐瞒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

试论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良

试论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良 [提要]本文主要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良,旨在建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并能够对审计终极风险进行计量。简要了美国注册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模型,指出该风险模型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新的审计风险计量模型思路。运用学的来分析产生审计终极风险的因素和条件,并用流程图描述了由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审计风险逐渐转化为审计终极法律风险的运动过程,并推导出了终极审计风险的计量模型。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 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2.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 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3.无法描述道德风险 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

内部控制与诉讼风险

内部控制与诉讼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多。在这其中,内部控制与诉讼风险无疑是企业需要特别的问题。本文将从内部控制和诉讼风险的概念、意义、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企业提供应对双重挑战的策略建议。 一、内部控制: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涵盖了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等。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可以降低风险,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1、内部控制的概念和意义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流程和方法,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防止资源浪费,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2、内部控制的要素和建立过程

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企业建立内部控制需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其次,针对这些风险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最后,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二、诉讼风险:企业必须面对的法律挑战 诉讼风险是指企业面临的法律诉讼所带来的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法律风险也日益增加。如果处理不当,诉讼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 1、诉讼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诉讼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或损失。诉讼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影响广泛性、难以控制性等特点。一旦企业陷入法律诉讼,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对企业的声誉和正常运营产生不良影响。 2、诉讼风险的起因和应对策略

审计风险相关问题探讨

审计风险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汪蕊 来源:《商情》2017年第05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经济行为纵横交错,审计工作面大量广,审计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审计难度越来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现代审计是以抽样审计为基础的审计,只是集中地审查部分重要的会计账户,并不像详细审计那样对全部经济业务进行检查。因此,审计人员并不能保证所审会计报表百分之百地正确。如果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要的错报漏报,审计人员经审计没有查出这种错报漏报,并且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从而使投资人因利用错误的财务信息而遭到损失,这种后果审计人员是要承担的。于是,审计风险就产生了。然而,审计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审计风险是不能消除的。研究审计风险,找到能有效控制并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原因,二是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的发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是一个需要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进行专业判断的职业,由于会计处理方法日益复杂,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不可避免因为这方面不足带来的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等知识和审计的基本技能,同时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达到上述要求。如果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没有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果因此判断失误并且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就会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由于抽样审计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样本与总体之间必定存在着误差,因此采用这样的审计方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在理论上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承担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

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行政诉讼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行政诉讼风险 身份证号:43022519920220**** 身份证号:41142119930307**** 摘要:笔者认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行政诉讼风险,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由于自身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 没有严格依法履责或出现重大失误,从而引发的行政诉讼。 随着社会法制意识的逐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因关系到经济 系统运行全流程,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存在瑕疵的问题 和评价,可能引发行政诉讼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成为审计机 关和审计人员亟需解决的矛盾问题。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审计主体方面的风险 1.1审计内容超范围导致的风险 按权限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准则。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经管理审计,主要是通过对单位财经管理情况的审查,评 判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情况。从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到报告审批、人员处理,都有一系列严格的流程和权限。经上级批准 的审计计划和方案就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范围和边界,在

实际工作中要严守边界,不得擅自增减审计对象,不参与和 审计职责无关的议事,更不能利用职务便利,参加被审计单 位的工程招标、物资采购、质量评价、工程结算等管理活动。 1.2审计程序不合规导致的风险 审计程序是审计工作的办事依据。实施审计时必须按程序办事,不能因审计行为失范出现越位,甚至为了查问题,擅自简化程序、超越权限。工作程序不正规,可能导致行政执法 权乱用,审计人员在执行任务时,严查细扣、嫉恶如仇的心 态可以理解,但是不按程序办事的行为绝不可取,否则极易 造成取证无效,导致审计结果不被支持或予以撤销。 1.3审计结果不全面导致的风险 问题的发生具有特定的环境,审计结果必须放在历史的、客观的环境中看待。导致问题发生,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 观因素,审计中要多听取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解 释和意见,不断提高看问题的视角和视野,站在当时的环境 背景下,全面的、客观的看待问题,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规 章制度,选择性忽视被审计领导干部对纠治问题作出的努力,想当然地“扣帽子”。 1.4审计人员能力缺陷导致的风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