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

提交者:人文与社会日期: 02/05 阅读: 71

来源: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网站

摘要: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2007年1月发布《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该指数是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是国内首个环保指数。此次“民生指数2006”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中国7个地区、28个城市,样本量包括4482名普通居民。

T ag:环境文化民生调查公众指数

继2006年首次发布《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5)》之后,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倾力打造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简称“民生指数2006”)于2007年1月15日发布。该指数是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被誉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晴雨表”。

本次“民生指数2006”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中国七个地区,二十八个城市,样本量包括4482名普通居民。根据调查显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0分。这表明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不高,环保参与度也还很低,环保满意度情况则表现一般。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到环保意识和环保满意度两个方面的影响。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越积极;环保满意度越高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越高;而其中环保意识对于环保行为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两项不及格和一项刚过线的尴尬分数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又敲了一次警钟。

本次“民生指数2006”的关键词为“环境与生存”。报告中显示, 86%的公众都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另外有39%的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这表明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影响和制约我们的生产生活,而是到了威胁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的地步,地球家园能否继续繁荣,取决于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事业,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与生存”关键词包括:

环境形势严峻——迫在眉睫的压力

数据1:42.3%

2006年,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热点话题之一。在10个热点问题中排名第二,与医疗和教育问题一起成为公众关注的三大热点,关注人数超过了40%以上。

与2002、2003、2004、2005年有了大幅度攀升,环境问题再度升温,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数据2:63%

63%的公众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只有8%的人认为不太严重和不严重。

数据3:24%

只有24%的公众对我国总体环境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高达44%的人认为我国总体环境质量一般。与此同时,有32%的被访者对总体环境质量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我国总体环境质量堪忧。

重要环保新闻数据:

据统计,在能源消耗方面,中国是全世界煤炭、石油、钢铁消耗第一大国,原材料最大进口国,建材消耗第一大国,全世界工业用的木材、纸浆、纸产品的第二大市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的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却是发达国家的1/30,COD排放量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碳排放量世界第二(10到15年后将成为世界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40%严重污染(基本丧失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严重污染。城市的垃圾处理率不到20%,其中工业危险废物的处理率不到30%,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4亿城市人口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城市污染非常严重。

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16个,其中前十位中,中国占七个,包括北京在内,太原名列第一。一多半以上的城市空气都不达标,其中山西的城市都不达标。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逢雨必酸,辽宁60%的水全部为劣五类。

农村面临的污染也很严重,如农药、化肥、畜禽养殖业、生活污水等。农村的环保设施基本等于零,1.5亿亩的耕地被污染,1.5亿吨的垃圾被露天存放。

2005年发生环境纠纷事件5.1万起,174起因环境问题而发生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上访事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政府在行动——担当责任,创建和谐

数据1:61%

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和“比较重视”,其中18%的人认为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43%的人认为“比较重视”,仅有4%的被访者认为“不重视”。

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公众的高度认同。由于近年来政府环保工作的不断加强,公众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态度和对政府环保措施的态度都有着较高的认知与认同度。

数据2:两个70%

对环境部门在工程或工业项目开工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做法,70%的公众投出了赞成票。

对环境部门由于环境污染而对项目“关停并转”这一做法,也有70%的公众投出了赞成票。

数据3:可贵的4.9%

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4.9%。因为与2005年相比,当遇到环境问题需要反映时愿意“向政府部门(包括环保局)反映”的比例上升了4.9%,反映了公众对政府更加信任,当民众的呼声能顺利地反映到相关政府部门,说明我们的政府在处理环境问题方面的举措更为有效,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道路更加通畅。

重要环保政策新闻:

1、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于2007年1月10日向媒体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表示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以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潘岳强调,宏观调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行手段,环评制度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环保总局首次动用“区域限批”政策来惩罚严重违规的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即停止审批其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它们的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2、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举行。温家宝总理提出环保工作的三个历史性转变。标志着我国从过去“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状态进入了今后“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3、 2006年10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分析结论认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总量的3.05%。作为中国第一份GDP核算研究报告,在环境污染经济核算方面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5、2006年7月,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五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作为环保总局派出的执法监督机构。

食品污染——“谈食色变”

数据: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