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著名学者及其作品(新)

考古学著名学者及其作品(新)

考古学著名学者及其作品(新)
考古学著名学者及其作品(新)

20世纪考古学部分著名学者及其作品

曾昭橘(1909—1964),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博物馆学家。

著有《大理发掘工作》、《南唐二陵发掘报告》、《中国铜器铭文与花纹》、《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博物馆》、《试论湖熟文化》、《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等。组织举办《社会发展史展览》、《中国历史文物陈列》、《江苏历史陈列》等。

陈直(1900—1980)

著有《史记新证》、《汉书新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文史考古论丛》以及《摹庐丛著》等.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著有《殷墟文字甲编》、《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殷历谱》(1945)、《西周年历谱》、《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中英文对照)等。

斐文中(1904—1982)

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是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

著有《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等

冯汉骥(1899—1977)

著作:《中国亲属制》、《由中国亲属名词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倮倮之历史起源》等。

高去寻(1909—1991)

主要研究方向是殷墟,著有《侯家庄》等。

郭沫若(1892—1978)

主编《甲骨文合集》;考古学方面的文章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等。

郭宝钧(1893—1971)

著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关于新郑莲鹤方壶的研究》、《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迹》、《陶器与文化》、《殷周车制研究》、《殷周的青铜武器》等。

胡厚宣(1911—1995)

参与了《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著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甲骨续存》(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论著目》、《甲骨学商史

论丛》等。

李济(1896—1979)

著有《中国民族的形成》、《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中国文明的开始》、《安阳》、《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李光宇(生卒不详)

文章有李光宇、张云《山东枣庄春秋时期小邾国墓地的发掘》(《中国历史文物》5期)

李景聃(1899-1946年)

参与殷墟发掘,文章有《寿县楚墓调查报告》、《豫东商邱永城调查及造律台黑孤堆曹桥三处小发掘》(1936)。

李仰松(1932—)

著有《民族考古学论集》、《考古人和他们的故事2》等。

梁思永(1904—1954)

主要著作有其主持编写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论文汇编《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以及由于病痛未完稿后由高去寻辑补而成的《侯家庄》。

刘屿霞()

刘鄂(1857—1909)

辑有《铁云藏龟》,是研究甲骨文最早的专著。

罗振玉(1866~1940),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在甲骨文研究者中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

著有《五十日梦痕录》《殷虚书契前编》(1913年)、《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殷虚书契考释》、《殷虚书契续编》(1933)、《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年)及《附说》各一卷等。

贾兰坡(1908-2001)

著有《鲁南考古队在人类学上的特别发见》(1933)、《中国猿人》(1950)、《旧石器时代文化》(1957)、《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中、日、英等文版1978)、《北京人之家》(法文版,北京外文出版1978)以及《中国的旧石器时代》(1982)等论文或专著共300余种。

蒋大沂(1904—1981),江苏苏州人。

发表《从古文字中观察古代家宅演进之情形》(1940)等作品。

潘悫()参与殷墟发掘

齐延霈()参与殷墟发掘

石璋如(1905—2004)

著有《中国历史地理》(一、二、三),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年;《莫高窟晚唐窟的分析与研究》(敦煌资料),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四)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小屯: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之一》(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建筑遗存>,南港,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等。

宋文薰(1924—)

著有《卑南考古发掘1980-1982》(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等。

苏秉琦(1909—)

著有《斗鸡台沟东区墓葬》、《瓦鬲之研究》、《文明的起源》、《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等。

王天木(1911—)

又名振铎,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主编《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设备图集》(1962)、《科技考古论丛》(1982)

王湘()参与殷墟发掘。

王懿荣(1845—1900)

他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首先发现甲骨文,被称为“甲骨之父”,是中国收藏鉴定甲骨文的第一人。

卫聚贤(1899~1989)

著有《中国考古学史》、《中国考古小史》、《古史研究》、《中国社会史》、《古今货币》、《古器物学》、《台湾山胞由华西迁来》等。

闻宥(1901—1985)

著作:《古铜鼓图录》、《四川汉代画像选集》、《论字喃之组织及其与汉字之关涉》、《读爨文丛刻——兼论爨文之起源》等。

吴金鼎(1901—1948)

龙山文化的发现人,著有《山东人体质之研究》、《中国史前的陶器》等。

吴汝康(1916—2006)

主编《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著有《巨猿下颌骨和牙齿化石》、《资阳人》、《人类发展史》;合著《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图谱》等。

夏鼐(1910—1985)

著有《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日文)等;主编《辉县发掘报告》、《长沙发掘报告》、《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和《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杨希枚(1916—)

著作:《体质人类学讲义》、《殷代头骨研究》(合著)等。

尹焕章(1909—1969),河南南阳人。

与曾昭橘合作首次提出了“湖熟文化”的名称。著有《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等。

尹达(1906—1983)原名刘火翟,字照林,又名虚谷,河南滑县人。

主编《历史研究》,参与编辑《考古学报》、《甲骨文合集》,著有《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主编)等。

俞伟超(1933—2003)

著有《考古学是什么》、《古史的考古学探索》、《考古学伊甸园》、《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实践》等。

张长寿(1929—)

合著《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主编《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等。

张光直(1931—2001)

著作:《古代中国考古学》、《殷周青铜器与铭文综合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古代中国的文明:人类学考察》、《青铜时代》等。

张忠培(1934—)

著有《中国北方考古论集》、《元君庙仰韶墓地》、《母权制时期私有制问题考察》等。

郑振铎(1898—1958)

著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

邹衡(1927—)

著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等。

安志敏(1925—2005)

主编《庙底沟和三里桥》(1959)、《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

化的发现和研究》(1996)等考古报告,论文先后结集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1982)、《东亚考古论集》(1998)等。

汪宁生(1930—)

著作:《西南民族历史和文化》、《文化人类学——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等。

仇士华(1932—)

与人合著《中国考古学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碳十四年代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我国古代冶铁燃料的碳十四鉴定》、《中国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86年)

佟柱臣(1920—)

著有《龙山文化》(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华书局1965、1982年本;《中国历史的童年》(与贾兰坡、安志敏合著),中华书局1982年;《西团山考古报告集》(主编),江城文博丛刊第一辑1987年;《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巴蜀书社1991年,获得1992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中国新石器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推选为优秀学术专著,拨专款出版,编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医巫闾山诗集》,长白丛书研究系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中国考古学要论》(名师讲义丛书),鹭江出版社2004年。

王仲殊(1925—)

合著《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六顶山与渤海镇——唐代渤海国的贵族墓地与都城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探求日中古代文化的交接点》(日本山川出版社1982年)、《古代日本的国际化》(日本朝日新闻社1990年);著有《汉代文明》(英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2年;《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三角缘神兽镜》(日文),(日本)学生社1992年;《从中国看古代日本》(日文),(日本)学生社1992年;《中日两国考古学?古代史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

徐苹芳(1930—)

著有《居延汉简甲、乙编》(合著),中华书局1980年;《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主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明清北京城图》,地图出版社1986年;《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5年;《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主编),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中国文明的形成》(主编),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见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学勤(1933—)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甲骨文家。

合著《殷虚文字缀合》(科学出版社1955年),著有《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中国青铜器的奥秘》(外文出版社1980年)、《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

裘锡圭(1935—)是目前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古文字学家。

著有《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裘锡圭自选集》(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丛书)、《文史丛稿──商贾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墓竹简》等。

陈文华(1935—)是农业考古学。

著有《论农业考古》(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农业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南京犬学出版社1996版)、《农业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版)等。

孟凡人(1936—)

著有《北庭史地研究》、《楼兰新史》、《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丝绸之路史话》、《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壁画》、《新疆古代雕塑辑佚》、《吐鲁番古代壁画辑佚》、《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新疆考古与史地论集》等。

新石器时期的年表

新石器时期的年表 1 中国陶器发展史 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最开始,陶器只是人们用泥土捏成型后,用火烧制而成的。以日用陶器为主,器型有:豆、盆、碗、钟、筒杯、勺、盘、缸、甑、釜、小壶、茧性壶、扁壶、钵、罐等。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欣赏价值。但是后来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那时出现的一些陶器,器型庄重,文饰精美,堪称艺术精品。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裴李岗文化 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吉林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吉林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2000年试题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一、回答下列概念 1、遗存: 2、单位: 3、层位关系: 4、遗址: 5、民族考古学: 二、下图是内蒙古朱开沟遗址T126、T127、T128北壁剖面图,请根据这个图写出它们的层位关系(15分) 三、以下是白燕遗址商代时期的几件陶鬲,区分它们的型、式,并简述它们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简述中国考古学和中国历史文献学在研究中国史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 五、列出五条近年来全国重大考古发现 六、介绍一本你在大学期间读过的最好的一个报告学论文(从资料、方法、理论、结论方面以及你受到的启发等几方面入手)秦汉考古 一、名词解释(5×6) 1、金石学:

2、三叠层: 3、殷墟: 4、干栏式建筑: 5、斝: 苏秉琦: 二、问答(10×4) 1、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周原遗址有哪些重要考古发现 3、按时间早晚顺序列举东北辽西地区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4、你读过哪些有关先秦考古方面的考古报告或研究论文,试举一例进行简单的内容介绍 三、简述(15×2) 1、试述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区与年代序列 2、关于哪些遗址可能是夏文化,学术界目前主要有哪几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四、简答(16×3) 1、两汉至唐,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结构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汉唐期间,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并指出其大致范围和重要遗存 3、简述唐宋瓷器发展概况

2001年试题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一、回答下列概念(10分) 1、考古学: 2、考古学文化: 遗迹: 遗物 3、相对年代: 二、写出下列青铜器名称(20分) 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中期墓葬青铜器 三、简述层位学发掘的原则(30) 四、谈谈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手段结合的新趋势(40分) 旧石器考古、环境考古与体质人类学 一、名词解释(3×10) 匼河文化:莫斯特文化:北京猿人:南方古猿:夏娃理论:克罗马农人第四纪地质学金牛山人 基因:人种学 二、简答题(10×3) 1、早期智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哪个阶段?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哪些? 2、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考古考研知识点

北大版“考古学通论知识点概要”(转载自博雅论坛) 考古学导论 1、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 2、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3、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 4、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5、考古三大杂志 6、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 达曼表 7、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8、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9、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大题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北大论文赵辉写的)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 一.解释题 人类化石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 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 合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硕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 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加工工具石锤石占 制作技术类 石料加工各部名称 台面打击点半锥状石片角辐射线同心波纹阴面阳面锥疤 直接打击法锥击法碰站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击钎法压剥法 修理技术压制法指垫法 技术模式 奥杜威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器技术 修理台面技术预制石核技术盘状石器技术 技术研究方法 微痕分析法埋藏学孢粉分析法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石器拼合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20世纪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主要著作还有:《词与物》、《话语的秩序》、《古典时期疯狂史》、《监禁与惩罚》、《性史》等。 本文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与其作者的关系),也不是描述理论(与其结构和一致性),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在这观念历史努力通过辨读文本揭示思想的秘密运动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是“言及之物”的层次:它出现的条件,并和的形式及环节,变化的规律……“言及之物”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档案”。考古学旨在对之进行分析。 第一章引言 观念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还有文学史,它们中大部分已有悖于历史学家的研究和方法。在这些学科中,人们的注意力却已从原来描绘成“时代”或者“世纪”的广阔单位转向断裂现象。 冈奎莱姆对概念的位移和转换的分析可以成为分析的模式,他的分析说明,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P3) 今后文学分析不是将某一时代的精神或感觉作为单位,也不是“团体”、“流派”、“世代”或者“运动”,甚至不是在将作者的生活和他的“创作”结合起来的交换手法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为单位,而是将一部作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结构作为单位。(P4) (历史分析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传统和印迹的问题,而是分割和界限的问题;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转换的问题。(P5) ; 对文献资料提出质疑。考证文献的目的在于重建过去。 历史试图通过(文献)重建前人的所做所言,重建过去所发生而如今仅留下印迹的事情;历史力图在文献自身的构成中确定某些单位、某些整体、某些体系和某些关联。……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P7) 不连续性的概念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了显要位置。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 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学定义 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 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 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最简考古学概论—曹兵武

最简考古学概论 曹兵武著 (2014年版) 简介 在两万字篇幅内,本文试图让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当代最新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所描绘的早期中国的大致图景。 目录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2) 延伸阅读:考古学文化、北京猿人、殷墟发掘 (4)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 1.地层学与类型学 (6) 1.1地层学 (6) 1.2类型学 (7) 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 (8) 2.1环境考古学 (8) 2.2聚落考古学 (8) 延伸阅读:考古发掘流程、公共考古学 (9) 第三节、现代科技与考古学 (10) 1.碳十四测年 (10) 2.热释光测年 (11) 3.古地磁测年法 (12) 4.孢粉分析研究古代植被 (12) 5.残存脂肪酸分析 (13) 6.其他 (15) 延伸阅读:水下考古学 (15) 第四节、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16) 延伸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19)

德国著名考古学史家西拉姆说:“人类要想看清未来的100年,首先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①。考古学就正是这样一门让人类回头去看自己过去5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在过去生产与生活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拼凑、复原和认识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与遗迹等遗存,研究和复原人类古代生活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同样是复原和研究过去,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历史学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必须经过野外调查和发掘,获得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然后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获得关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处理资料的基础部分——考古学技术;从资料推测过去人类行为和复原历史的中间部分——考古学理论;推导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得出的抽象的关于规律的考古学认识部分。 具体地说,所有的考古学工作都涉及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 1.发现、发掘、记录和保护过去人类的物质遗存,揭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包括它们存在的物质性背景; 2.重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的古代遗存所代表的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建立古代遗存的编年序列,进而建立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史; 4.提炼、解释由古代遗存所体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所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兴趣由来已久,曾经尝试诸如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多种方式记忆和认知过去。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学者与皇帝曾经尝试比较系统地搜集古代的文物,进行带有研究和教育性质的展示。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段时间里,对人类的过去感兴趣的人大大减少了,欧洲被认为是因为蛮族的入侵而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遥远的过去甚至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辉煌,都被认为是一种传说,只在那些神话和英雄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圣经》是当时人类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体系的惟一来源。十五世纪中期肇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诱发了人们寻找和收藏古物的兴致。16世纪,一些人开始发掘意大利的罗马废墟,以为日益膨胀起来的古物市场输送原料。在16世纪的西欧和北欧,一些古代的仪式性建筑引起了当时学者的特殊兴趣,比如对史前的巨石遗迹特别是英国的斯通亨基(Stonehenge)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些人的研究甚至得到了王室的赞助。1709年之后,对被公元79年维苏里(Vesubius)火山的喷发所淹没的庞贝(Pompeii)古城的连续发掘,成为当时人类重新认识罗马时代人类文化成就的一扇窗口,当1千多年前的历史细节和惨剧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应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旅行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圣经》的发源地中东地区进行大量的考察,在满足自己宗教感情和寻根之欲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源头的了解。 ① [德] C. W. 西拉姆著,刘迺元译:《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 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204考古系(5)060100 考古学 (5) 03汉唐考古朱岩石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 ②2075中国考古学通论 ③3142汉唐考古 二、导师介绍 朱岩石,考古系硕士生导师,1962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汉唐考古学、东亚历史考古学。主要代表作:《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之研究》、《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发掘与研究》,《历史与文化特集-东亚地区六至七世纪佛寺塔基考古学研究论集》(日文),日本东北学院大学,2006年3月。《论邺城皇家园林的功能及其意义》(日文),发表于《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纪要》1997年第29辑等。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三、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和很多人所接受的教育一样,在面对历史与现在甚至未来的关系上,我们总是默认现实是从历史中演变、进化过来的,至少是人类社会在依照着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控制下一步一步地在必然和偶然的交相影响下前进着。现实中的每一点都能够在历史中捕捉到由来和嬗变的踪影,历史是存在着规律和终极本质的。 但是这一貌似真理的观念在福柯看来却不尽然、福柯认为很多“现在”的历史学家往往只是用当下的原则书写历史,因此,虽然他们也可以追溯历史渊源,但却无非只是在观念系统上论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进化规律而已。福柯的理论中,历史往往存在着断裂和碎片、而且往往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因此,用历史学家的方法只能在今人的世界里追溯到古人的遗迹;而福柯是通过研究各个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档案,来揭示产生不同知识领域的话语构成和实践,并由此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的扭曲的根源。 可以说,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我所理解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也许是从历史档案中,以当时、当地、当人的特殊性去理解具有差异性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地讲社会的推进理解成死板地规律。差异性、断裂性、最终的落脚就在于特殊性。) 那么,就要注意“历史档案”。福柯所谓的历史档案,在我看来也就是知识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面对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人们说出来的话语,亦即“说出来的事件。”福柯把那些尚未成为哲学概念系统和科学知识体系的“说出来的事件”称为“档案”。 也就是实践层面上,人们说出来的“话语”。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对语言问题展开了充分地论述。但是他不是分析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运用规则,也不是分析语言作为概念、判断同其所指物的关系,而是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的。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变异的,即福柯所谓“话语实践” (这是理解福柯知识考古学中的难点,我也不太理解,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是社会事实、人的互动的网络体系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被建构起来的?人们的话语的表达是主观的,实际发生的事实是客观的,何以在这两者之间发生主观

田野考古规程

有关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的说明 一 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书即日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内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二号发布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 4,《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报审稿),国家文物局 5,《田野考古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 6,《优秀考古报告奖评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 7,《田野考古学概论》,北京大学课程讲义 8,《田野考古学》,于海广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 9,《田野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10,《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克林.伦福如等著,(中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 11,《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中译),文物出版社1989年 12,《考古学调查研究ハンドブックス》,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4年(《考古学调

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_读福柯的_知识考古学_

?青年论坛? 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 ———读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张 梅 《知识考古学》是福柯阐述其研究方法的重要著作。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放弃了其在《疯癫与文明》中所关注的话语实践与社会制度的依赖关系,转而关注于自主话语领域的形成。福柯采用严格的考古学分析,试图通过对于话语事实的纯粹描述,揭示主体对一套深层话语规则(discursive regularities )的依赖———正是这套深层规则决定了主体可能想什么、说什么和经验到什么。这一揭示延续其先前著作中对于至高无上理性主体的批判。在福柯看来,传统思想史学家所主张的作为所有意义之起源的统一主体观念只是一种产生于控制话语形成(discursive for mati ons )的结构规则(structur 2al rules )的幻想,而对这种结构规则的揭示表明:在话语形成中意义之统一和在先的主体观念完全是一种多余,主体实际上是由话语形成的分散系统所决定的一个位置。客观地说,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质疑自笛卡尔建立“我思”主体以来的统一的主体范畴,开启了另一类思考主体的思维空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由于福柯排除了话语形成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实践背景,将考古学局限于对话语形成的纯粹形式分析,因而他在解释个人如何能够占据某些在话语层次上被构造出来的主体位置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本文试图对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拒斥任何主体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一、主体、知识与考古学的方法 主体是福柯研究工作关注的焦点,正如福柯在接受访谈时所言:“我的目的是要创立一种据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把人变为主体的各种方式的历史。我的工作是研究将人转变为主体的三种客体化方式:第一种是力图给予自身以科学地位的探讨方式。例如,在普通语法、语文学和语言学中对讲话主体的客体化。……在我的工作的第二部分,我研究对我所称的‘分离实践’中的主体的客体化。……举的例子有疯子和精神健全的人,病人和身体健康者,罪犯和‘好孩子’。最后,我力图寻找……人把自己转变为主体的方法。例如我选择了性欲这一范畴……。因此,我研究的总题目不是权力,而是主体。”(见德莱弗斯、拉比诺,第271-272页) 人是如何被建构为主体的?福柯认为这是由于现代知识(savoir )的巨大作用。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知识成为了使现代社会建立并由此获得巨大发展的动力,它能够驱使成千上万的现代人按照其模式进行思考和行动。知识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福柯指出,这是由其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话语(discourse )结构决定的。《知识考古学》正是要通过剖析现代知识的话语形成过程,解析它的形成模式和规则,以揭示主体如何在知识中被建构起来。对于知识,福柯指出:“我的研究目标,是认知主体遭受他自己所认知的知识的改变过程,或者,是在认知主体的认识活动中他所受到的改变过 ? 611?

宋元设计给我们的启示

宋元金银首饰给现代设计哪些启示2009年05月15日10:26 来源:《广州日报》

宋元金银首饰

宋元金银首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扬之水称时髦首饰设计缺传统文化内涵 核心提示 宋元金银首饰的基本构成为冠梳、钗簪、耳环,又钏镯、戒指、帔坠,题材广泛,要求“团造镂巧精细”,纹样丰富多彩、清新俊丽且富有生活。就样式来说,宋代金银首饰一面先有辽、后有金的影响,一面更有着自己的创造,以是逐渐完成了唐式向宋式的转变。 宋元首饰使用面非常广,且成批打制集中在嫁女时节——如果是一家一户的

集中购求,常常会雇请银匠到家里来专务打造。 就我国当下时髦首饰的设计而言,扬之水认为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古代首饰,学生无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以至出现了“西风压倒东风”的尴尬局面。 当喜欢穿金戴银的观众被《满城尽带黄金甲》忽悠得瞠目结舌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汉唐考古学家齐东方则从历史事实出发,掷地有声地告诫人们:电视剧、电影等作为知识来源其实并不可靠,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常被它们误读。“穿金戴银有讲究,袒胸露肌太夸张”。 是的,金银不仅天生丽质难自弃,而且一旦变成首饰,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不能随便拿它开涮。为了防止观众再度被影视剧忽悠,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专家扬之水,她客观地还原了宋元金银器的制作、使用、纹样等真实面目。 宋元嫁女成批打制金银首饰 记者:齐东方先生曾说宋元金银首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意思是其使用面非常广,您认为这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扬之水:宋元时期,民间金银制作业已十分发达,且产品流布四方,贸易渠道很是通畅。 首饰,宋元又俗称“头面”,通常指女子的全副簪戴。稍稍扩展,也可以把佩饰包括在内。宋元女子金银首饰的基本构成为冠梳、钗簪、耳环,又钏镯、戒

考古学新技术

浅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摘要:考古研究全部过程的各个方面都逐渐运用到现代科学技术,从遗址的勘察、出土文物的保养和修复到遗迹的保护,物理学和化学的各种专门技术都得到了运用。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应用作为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考古学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也必然能同时促进这两个学科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考古学;激光扫描技术;文物保护; 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原理 对于大型遗址或者结构复杂的文物、古建筑等,传统的测绘方法不仅耗时耗力,难以全面精确地收集和表达这些历史信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它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平台,利用对人眼无伤害的激光束对测量对象进行扫描,大面积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被测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并快速记录其扫描的诸点信息,输入存储器,经电脑处理,可获得精度很高的三维测量图形。 1.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原理和工作流程 目前,常用三维激光扫描仪主要采用脉冲测距原理和相位测距原理,扫描仪对被测物体表面信息进行密集抽样采集,获取每个采样点的空间坐标后得到一个点的集合,我们称之为“点云”。后期利用专业软件对这些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快速生成物体的三维数据模型。 三维激光扫描工作主要包括: 扫描站点设置、点云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扫描前需要对被测物及其周边环境的调查,在无法一次性获取完整物体信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置多个扫描点来对被测物进行分区扫描。 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考古学中的应用 1.运用于大型遗址发掘测绘 在大型遗址的发掘中,如考古工地中的逐层发掘,必需将上层破坏后才能进入下一层,许多没有来得及认识和测量的珍贵古代信息,都在这种破坏中消失,文物损失严重;又如古代石窟寺,其中有大量古代的石造像与雕刻,结构复杂,起伏变化很大,过去采用的摄影记录与手工测量绘制线图的方法,测绘精度不高,而且很费力。三维激光扫描量测仪的运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在遗址测绘上,三维激光扫描量测仪可以进行遗迹分布图、标高图、斜度图、水系流域图等的统合,便于研究者对遗址的全局把握,而且省力、高精度以及三维立体。田野雕塑资料的获取主要手段是文字纪录、测绘制图、照相。由于照相是一点透视,所以,总是有视角差出现。再有是照片也难表现细节。从以上应用实例可以看出,三维激光扫描在遗址考古中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逐渐成为考古工作的常用方法之一。

田野考古学_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 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 40年代,夏鼐在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 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 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考古学复习参考题

《考古学通论》考点整理 1、“金石学”是专门研究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正式诞生于北宋中叶。 2、名词解释:考古学: 3、考古学研究对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实物资料包括_____和_____;考古学研究范围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 4、“文化层”是包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地层。 5、名词解释:“考古学文化”: 6、“考古学文化”的命名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收集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_______和______。 8、考古学断代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编写报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10、考古学分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述题:考古学和其他学科关系:

12、考古学年代可分为_______、_______,其中相对年代是依靠________、________进行研究。地层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考古学发展简史: ●古代考古:______的《考古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且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__________的《古玉图》现存最早的专录玉器的著作;_________著有《金石萃编》。 ●近代考古:1921年___________发现并提出了“仰韶文化”;1922年北大成 立了__________;1924年北大考古学研究室设立了_________。1926年,__________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田野考古;1927年___________成立。 1928年_________________成立,内设考古组,同年_________在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1929年在_________的主持下先后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等。 ●现代考古:___________于1979年在_____成立。 ●________被誉为“埃及学奠基人”。 14、1819年丹麦人_________把古物按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进行分类。1865年_________提出了“新石器”和“旧石器”。 15、旧石器主要以_打制_为主。制作工艺包括_____和_____;其中,打片包括_______和_______。直接打击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名词解释:北京人: 17、甘肃省_______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的地区之一。 18、名词解释:山顶洞人: 19、简答、论述题: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阶段分期:

从知识考古学视角审视我国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

从知识考古学视角审视我国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 摘要: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轻视生命只是袒露于外的一种社会现象,若从根源上加以追溯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受社会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同时隐含了对生命教育的呐喊。要想遏止这种现象,就需要正确处理文化、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关键词;知识考古学学生轻视生命 伊丽莎白?卢卡斯曾说过:“如今有一种比艾滋病更易传染、更致命的疾病,那就是否定生命。”[1]现实中,有人由于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变故而选择结束生命。当自杀的群体由成人蔓延到学生,从大学生蔓延到小学生,自杀对象的迁移以及低龄化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作了调查,于2007年公布了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结果触目惊心:20.4%的中学生曾考虑过自杀,6.5%的中学生甚至为自杀做过计划[2]。此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对“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作了专门介绍。根据搜集到的2013年全年中小学生79例自杀案例发现,从学生自杀意愿来看,大多数学生

自杀是由压力陡增所导致的意志崩溃引起的[3]。学生轻视甚至否定生命这一现象如今如此猖獗,并不仅仅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或一时冲动,必定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原因,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挖掘。 一、知识考古学的概念辨析 知识考古学,即用考古学的方法对人类知识的历史进行再梳理,以追寻那些遗落在历史之外,如今又归于沉寂的踪迹。它认为,我们如今的知识包含了对过去历史的积淀,要想弄清现在知识的真面目,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考察与挖掘,分辨它在以往不同时期的踪迹,推断过去文化的演变历程[4]。在此,学生轻视生命这种现象被作为一个“事件”来考察,通过对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进行深层挖掘,找出这一“事件”背后所掩盖的历史文化痕迹。 二、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解读 学生轻视生命主要指学生身上发生的自杀、杀人等轻视和否定生命的现象。 1.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外露是探寻其文化根源的线索 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科学。拿研究对象――学生轻视生命这一现象来说,它被人们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对教育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偶发性的,而是在过去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考古学认为,历史是社会文化的积累

历史学类就业前景

历史学类就业前景: 历史学:基本信息【高考资料,收藏必备】 专业代码:060101专业人气:21860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修业年限:四年学科门类:历史学专业类:历史学类选考(学科)建议:历史/地理/地理+历史 就业率(近三年) ?65%-70% ?2015 ?80%-85% ?2016 ?85%-90% ?2017 第一印象 ? 史记 ? 资治通鉴

? 战国策 ? 汉书 是什么 历史学主要研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涉及中外通史和断代史、中西史学史、中外历史文献选读等,对先人遗留下来的古籍、文献、历法、制度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当今的社会生活所借鉴。该专业侧重于理论研究,对口的职业相对需求较少,选择需谨慎。关键词: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汉书 学什么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关系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文献学》、《中国断代史》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国学、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产业、满族语言文化、满族历史与文化、文物鉴定与修复。 干什么 中小学校:历史教学;文化类企事业单位:科学研究。

世界史: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060102专业人气:21235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修业年限:四年学科门类:历史学专业类:历史学类选考(学科)建议:历史/地理 就业率(近三年) ?75%-80% ?2015 ?75%-80% ?2016 ?85%-90% ?2017 第一印象 ? 独立战争 ? 十月革命 ? 明治维新

? 世界大战 是什么 世界史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世界通史、世界军事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等,了解世界的历史发展和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经济等,在文化、文博、档案等行业进行世界历史与世界文物方面的科学研究等。该专业毕业生的择业面不是很广,选择需谨慎。关键词:独立战争十月革命明治维新世界大战 学什么 《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文化史》、《美国史》、《加拿大史》、《西方史学史》、《西方政治制度史》、《西方经济史》、《世界历史英文文选》 干什么 中小学校:历史教学;文化类企事业单位:科学研究。

田野考古规程

田野考古规程

有关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的说明 一 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

书即日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内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

1.考古学基础概念

1.考古学基础概念 考古学定义 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始于人类的产生(约距今300万年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其下限至明清之际。通过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来获取研究对象,其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是考古发掘中的考古地层学,考古资料整理中的考古类型学以及分析研究时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三大研究方法论。中国近代考古学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前身是金石学。 遗存 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等人工建筑和设施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钱币等。 遗迹 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等人工建筑和设施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钱币等。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都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和使用,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遗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指代发现遗迹、遗物的地点,也可以指代聚落考古的基本单位。一般由人类活动的各种遗迹现象以及遗物构成。如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古窑址等 贝丘遗址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文化层中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到青铜时代。主要分布在沿海、湖泊和临河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分布。其堆积层中往往夹杂着贝壳、食物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发现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帮助。中国的贝丘遗址集中分布在北起辽东半岛、南至两广及云南的东南部诸省区。 洞穴遗址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是指利用山岩自然洞穴,在其中生活或一度埋葬死者,从而留有原生文化堆积的一种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个别可到较晚时期。它们反映出人类生产力低下、依赖洞穴作为栖息地、就近利用所处地理环境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的历史。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人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则以华南石灰岩溶洞发育区最为突出,数量较多,有代表性的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等。 石器 是以石头为原料制作的工具,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在很长的时期内,石器在生产中占有支配地位。在考古学上,把主要使用石器的时期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石器的制作方法,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每个时代的石器在制作工艺和器形上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石器常常成为判断遗迹年代或文化性质的重要标尺。 三棱大尖状器 是一种大型石片石器,由于首先在丁村遗址发现,又称“丁村尖状器”。是一种挖掘工具,是采集经济的反映。

成人礼

成年礼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前言 成年礼标示着一个人告别朦胧的童年,正式走入社会了,这在人生中显然是一大事,为此特别重视。虽然周礼中的规定只对当时的贵族而言,但这一做法对现代年青人也很有意义。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让年青人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了童年、少年,是一个有责任、有义务的社会一份子了。从而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道德水平,努力学习步入社会的本领。 一、关键字:成年礼,通过仪式,论语,学校教育 正文 1. 什么是成年礼? 成年礼,又称为成丁礼、成年礼,是世界上原始民族普遍都有的一种礼仪,在孩子长大成人时举行,之后就可以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我国的成年礼,是男孩行冠礼,女孩行笄礼,统称冠礼。冠就是帽子,笄即后世所谓的“簪子”。“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人冠后要取“字”,取字之后,人们都称呼他的字,而名只有国君和父亲才能直呼,或者用于自己在君父面前自称。本人称呼自己的名是为了表示谦恭,而称呼别人的字则是为了表示敬重别人的名。直到近代,仍有不少文人和有身分的人拥有名和字。一般情况下,“庶人巾”,平民不戴冠,只是上罩头巾,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祭祀时,戴某些比较粗糙的冠。 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是成年礼发展的高级阶段。成年礼只是一种婚姻禁忌,而冠礼则是对婚姻的一种肯定性规范,它不是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所以冠礼是对成年人的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而非年龄审查。 2:关于冠礼的形成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起源母系、父系并不重要,也没有实质性的争论,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著名学者杨宽先生认为,冠礼是由原始社会的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演变而来的。 实际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原始民族都有成年仪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青少年到成年,需要有一个关节点来表示这种转折,就好比漫无垠涯的时间需要按年、月、日来进行区隔一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