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宋明理学ppt完美版1

  • 格式:ppt
  • 大小:859.00 KB
  • 文档页数:2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 熹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者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
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伦理观)
2)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 是人性。 (道德观)
3)理气论。理是本原,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 心主义的观点。
3)心性论: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 情”。 “心统性情”理论认为性是心之本,情是 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和。提出“道心”“人 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 人欲。
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3)仁是万物俱生的。
4)格物致知(认识论):通过观察、接触探 究世界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事物表象知识 的基础上,加深对事物所蕴含“天理”的感 悟和认识。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 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3)朱熹理学(南宋,闽派)
学 集
(2)儒学危机
西汉
佛 相互 魏晋南北朝 道 吸收
儒 发展 隋朝
唐朝
——儒学独尊
——受到挑战

——三教合归儒
学 危
——三教并行。

“尊道、礼佛、崇儒”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红花白藕青荷叶, 三教原来是一家。
三教图 (清)丁云鹏
2、唐末五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出现社会伦理纲 常失序,道德混乱的局面,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 稳定和巩固。 (1)政权更迭频繁(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 “君权神授”受到冲击,“君为臣纲”无法体现。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从“四端”说出
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
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
究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
证。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
“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
(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谶
(2)道德失范,伦理纲常沦落。(统治者带坏 社会风气,如唐太宗、高宗、玄宗)
(3)文化沦丧,导致知识分子信仰坍塌,丧失 气节。(如五代的儒生冯道就是谁给利益,就为 谁服务。没有一点气节,毒害社会风气。)
在这种情况下,理学家要求正君心,正民心。
3、宋代儒学复兴运动
唐代韩愈复兴儒学运动 (1)政治思想上:反对佛教,复兴儒学。 (2)文学上:古文运动。 宋代儒学家掀起儒学复兴运动,理学产生。 宋代儒学复兴的原因 (1)两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在民族矛盾和 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 治者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 大学》
•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 性知识 ——《现代汉语词典》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纬神学化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论。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始创人是释迦牟尼,西 汉末年经中亚、西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广泛流行。【教义:人生是苦,生死轮回,因果 报应。(中国化:禅宗)】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民间流行的 神仙方术和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教 义:奉行老子为教主,神仙体系是玉皇大帝,修 行炼丹,追求长生不老。】
(4)宋代学者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独立思 考,大胆立论,互相启发。科举产生的知识分子 们,对于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一种社会潮 流。
(5)儒学家处于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 心,重树人伦和儒家价值的社会责任感,重忠孝、 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
──朱熹
对程朱理学的总结:
1、以理为本,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是一种唯心主义 观点,但又主张探究客观事物,从而明确伦理道德,属 于客观唯心主义。 2、天理=人伦=三纲五常,重塑儒学的核心精神,重建 社会秩序,同时又为封建统治和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
宋明理学
儒学的新突破和发展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1、儒学本身存在的严重不足和“儒学危机”
(1)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
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
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
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
二、程朱理学 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1、代表人物 主要开拓(奠基)者——“理学五子”:邵雍、张载、 周敦颐、程颐、程颢。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 2、理学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道 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 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其核心是理。
儒(根本)
目的
核心
3、思想主张
(1)二程理学


(北宋,洛派)
wenku.baidu.com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事皆出于理”
万物同理,理先物后。(核心)
“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 “理”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道德伦理,把“天理”和伦 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道德
观)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教趋于融合,儒教吸收了佛 道的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儒学体 系。(将孔子旧体系中不能从世界本原解释的缺陷弥 补。)
(3)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 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学术活跃。
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吸取唐朝藩镇割 据的教训),使文人受到重视,社会地位空 前提升,激发其社会责任心,以天下为己任。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 存天理”。
4)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
5)认识论:发展“格物致知”
梅花、松柏、竹子、荷花、 莲花等都具有人的品质。
朱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 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