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特有的生态化和“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特征,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影响遍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邻国日本、朝鲜等。而日本在中国古典园林与本土文化相复合、变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同的艺术特色,在这里我将谈谈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主要从一般手法和特殊手法两方面来论述。一般的手法主要包括意境、空间和材料三方面。而特殊的手法主要是指园林风水及禁忌方面的手法。

(一)一般手法上的差异。

1.从意境创造上看。

书香与禅意可以分别代表中日园林意境的差异。中国园林偏重于仁山、儒味、和人之喜。其主体是文人园林,是与山水诗画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文化,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着力于在园林中再现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趣,通过真山真水、花草树木的配置,特别是通过为数众多的诗、画、文、题、联、匾、额等点景之作,表达深刻的寓意,处处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追求、审美情趣和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趣向,使文人在对自然的体悟中感受个体生命的意义。除此之外,中国道家推崇精神上的超然尘外,主张人格身心的绝对自由,是积极进取过程中的一种退思、休憩、调整心绪,所以意境趋于“人之喜”。而日本古典园林则是偏重于智水、佛味和物之哀。其主体是武士园林或僧人园林。日本园林虽然也是以自然山水为造园主题,但因为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寺院、神社则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物,所以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写意,更多地体现了闲寂幽玄的“禅”的意趣,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境界。特别是后期的枯山水,竭尽其简洁,竭尽其纯洁,无树无花,只用几尊石组,一块白砂,凝缠成一方净土。物哀是贯穿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所表达的是空灵冲淡的“彻悟心境”,体现的是一种由对自然万物、人生百态的感悟而触发、引生的低沉、悲愁、优美、纤弱、哀戚的情绪。其园林常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此外,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2.从空间经营上看。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如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国早期的寺院建筑类似,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塔、殿堂等主体建筑,四周以回廊相连,并且左右对称。但是这种中式的传统布局在经过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后,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渐渐消失了,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用了非对称布局。飞鸟时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制中国的对称布局,但在不断的翻修、改建过程中,原有的对称布局慢慢消失,现在的法隆寺已经是依山就势的非对称格局了。于是在空间经营上有了很大差别: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中轴式和中心式并存,日本园表现为中轴式向中心式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后园式,而日本园林则是前园式和后园式并存。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对称,日本园林表现为自由。中国古典园林是一池三山的创造者,但越到后来越淡化,但是,

日本古典园林则是经久不衰,乐此不疲。中国古典园林的划分偏于实隔和园中园形式,而日本古典园林则偏于虚隔和无园中园形式。中国的偏于复杂的俗家活动和真山真水,而日本的偏于简洁的佛家活动和枯山水;在障景、框景、借景、缩景上,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多障景和多框景,日本则相反。中国的古典园林表现为借景的楼、台、塔为多,而日本的则相反。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皇家园林的本国缩景现象,而日本古典园林表现为皇家、武家、佛家园林都有缩景,不仅有缩本国之景,而且有缩中国之景的现象。在纵横对比上,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纵向的景点构图,而日本的则表现为横向的景点构图。在韵律和节奏上,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偏韵律的特点,而日本的表现为偏节奏特点。

3从造园材料上看。

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真山真水、高山大水、竖石块石,,中国古典园林是园可无岛,但必有山;中国的堆山是昆仑的象征,是陆山的象征;无论模拟真山的全貌或截取真山的一角,都能够一小尺度而创造峰峦岭洞谷悬崖峭壁等形象的写照。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模拟,能在很小的低端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选石如笔法,叠石如章法,一般而言,叠石的空间布局及造型应高低参差,前后错落,主山高耸,客山避让,主次分明,起伏跌宕,大小,顾盼呼应,千姿百态,浑然一体,一气贯通,鲜明得势。即使是孤山独石,也有力求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其置石有四大特点:一是研究透、漏、瘦、皱的形态美二是清、丑、顽、拙的气势之美,三是讲究典雅、清秀之美,不出庭院,坐穿五壑,四是讲究秀奇幽险的境界之美。另外,景石还有宜放讲究:梅石宜古,松石宜拙,竹石宜瘦。而日本古典园林则表现为枯山枯水、小山小水、砂块并用。日本古典园林是园可无山,但必有岛。而日本的堆山是海岛的象征,是岛山的象征。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便能表现大江大海、岛屿、山川;不用滴水却能表现恣意汪洋,不筑一山却能体现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体现出大自然的风貌特征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

中国园林表现为植物偏少、偏花、偏四季花木的特点,有色彩差异,又有花期的间隔,其主基调为绿色,绿色是自然界、生命力的象征,使人心境平和充满希望,且以花草果实的缤纷色彩作点缀,反映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在中国,花木除了起到观赏的作用,还起到净化人类灵魂,生化人类境界的作用。由于中国农业文化的深厚积淀,使人们养成了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花草树木便成了人们借物喻志、颂画寓情的对象,人们将一些观赏物的自然特征,引向更深更高的社会伦理道德、人生哲理以及志向、理想的层次,把自然属性深入、提升到人的内在品质和理想抱负的层面。如表现刚强、正直品格的梅花、松树、竹子等;表现高尚纯洁傲骨的荷花、梅花、菊花等。而日本的则表现为植物偏多、偏叶、偏秋冬乔灌林的特点四季变化较小。灰暗是日本古典园林的基调。日本园林的四分之三都由植物、山石和水体构成,因此,从种植设计上,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同一园中的植物品种不多,常常是以一二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另一二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层次清楚,形式简洁,但十分美观。选材以常绿树木为主,花卉较少,且多有特别的含义,如松树代表长寿,樱花代表完美,鸢尾代表纯洁等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偏于华丽、厚重、土石木结合、对称、拱平桥和石桥、楼廊多的特点,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中国园林建筑多采用曲线,亭台楼厅尽量以曲线的形式与自然相呼应,是建筑能和周围风景环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中国建筑还具有随宜多变的特点,可在山巅,可在水际,连作为主要活动起居的厅堂都可以从赏景的目的出发,“按时景为精”灵活构思与布置。此外,中国园林建筑比较空透灵巧,使室内外空间互相联通,打成一片。从外面看,亭榭很自然地融化在整个风景环境之中,而坐在建筑中的游人,也同样感到还是处在大的山水游赏空间中。而日本的则偏于朴素、轻盈、纯木、不对称、平桥木桥、茶室多

的特点。它的建筑材料非常纯粹,以木材和茅草等自然材料为主。木结构,草葺屋顶,屋檐无起翘,室内无天花,自然古朴,毫无人工修饰和人工技巧,排除一切违背功能、违背纯粹性原则的装饰。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简单、纯粹的建筑风格的追求。

(二)在特殊造园手法中,主要涉及风水及禁忌。

园林的风水和禁忌在中日两国园林中都有所表现。但是,中国人更偏向于南北轴线上的负阴抱阳,重在堆山以象青龙白虎和玄武,在藏风聚气,偏于以山藏风。其次,追求“曲则贵吉”的理念源远流长,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4)如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而日本人则更趋向于环山积水上的负阴抱阳,重在积水以象朱雀,藏风聚气中偏于以水聚气。从园林的理论上看,日本的园林书籍提及风水内容远甚于中国的园林书籍在风水方面的内容。另外,中国园林的有法无式的理论表现在园林上是较少的禁忌约束,而日本园林则由于自然灾害、社会战争、宗教盛行而表现为园林中石忌、山忌、水忌、木忌很多。另外,日本人对鬼门线相当重视,在鬼门线上不设门、建厕。除了这一禁忌之外,日本住宅的北面一般不设窗户。在日本的方位观念中,东南90度的整个方位一般被认为是最吉祥的区域,这一区域称为“风门”,另外的几个方位:北方为休门,东方为疾门,南方为景门、东北为鬼门、西北为天门、西南为病门。通常,东北-西南一线被称为是凶线,西北-东南一线被称为是吉线,其他方位则各有吉凶。

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概括为一下三点

1地理环境是最基础的原因:国土的典型景观也是园林创作的源泉。中国的地形、地理、地貌景观丰富,千山万壑、峰峦水转,所以在城市士大夫的宅院里,为了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凿池构山,创造出各种自然景致,当然各种手法也是在城市的局限环境特点所致。日本国土为岛国,由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4个大岛及一系列小岛组成,岛上丘陵起伏、植被丰富,有漫长的海岸线,海岸多为礁石,千姿百态。自然的造化造就了日本人民对自然的理解并成为日本园林艺术创作的源泉,海岛景观和丘陵景观就成为日本自然风情的内容和庭园构思的主题。

2 社会文化环境:宗教在日本的社会地位与中国有很大不同,宗教进入日本社会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与日本社会融合。这使得宗教在日本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西方宗教社会有相同之处,这就构成了中国园林与日本庭园差异的根本原因。而且中国人对文学艺术的把握能力较高,技法为熟练和老到。日本人对于宗教思想的把握能力较高,技法较为娴熟。

3园林主体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文人文化、老庄哲学,园林的设计者和使用的主体是文人、士大夫;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根源在于宗教,宗教大师和著名禅师则是枯山水庭院的设计人和使用者。中国人偏于仁义,日本人偏于智慧。水主柔,善变,故日本园林史上类型变化较多。另外,中国人比日本人高大,就影响到他们对审美客体的形式美在尺度大小的认定。中国人手长脚长身高眼高视点高,于是营造园林的规模大,景点的高度高,建筑的高度高。以较大的单体景点来适应更高的视点需求、来象征更高大的形体特征。

以上是我从造园手法上对中日园林差别的分析,总结全文,可得出在造园手法上,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虽同属东方园林,但绝不等同于中国园林。日本园林通过有选择的、有发展的从中国园林之中兼收并蓄,同时吸收许多西方园林(特别是在园林建筑方面)的优秀之处,发展了具有自己民族风格、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园林形式。所以无论在意境的渲染,空间经营上,还是在造园选材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表现。另外。中国与日本园林的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是基础,社会文化、宗教环境是培养的土壤,而设计者、使用者

这个主体的社会层次差异是直接原因。当然,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会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影响深远的、复杂的各种力量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差异合力。

1].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

[2].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彭修银。《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

[4].刘毅。《禅宗与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1999(2)。

[5].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李猛志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摘要 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 1.意义与目的: 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 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 方法与手段: 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 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中国园林需要在吸收和继承传统园林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寻求变革和发展,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

中日传统园林比较-论文

中日传统园林的比较 佐佐小泽 摘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起源、特点和类型,同时结合日本传统园林,作出不同方面的对比,归纳出中日传统园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总结出中日传统园林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传统、起源、发展、古典、特点、意境、类型、比较、优点、缺点 1.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的起源: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 园林的生成期——夏、商、周、先秦至西汉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园林的盛期——隋唐 园林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乃至清后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这些要素,并对其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景观。 在山的运用上,广泛采用各种造型、纹理进行“叠山”创造峰、峦、岭、岫、洞、谷、悬岩、峭壁等景观形象,是真山的抽象化和典型的缩移摹写。 在水的运用上,追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理水上采用曲折,港湾港汊山石点缀,创造天然水景风貌。 在园林植物配置上,以树木为主调,栽植方法不讲求成行成列,也非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相映成趣,以少量数目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建筑多寡,性质如何,都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风景画面。园林建筑采用木架结构,空间可实可虚,可隔可透,高低错落,因山就水,自由随宜,使建筑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 (3)诗情画意: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它运用各个艺术门之间的内在联系,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之中,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4)意境的蕴含: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的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古人云:“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同时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yòu)”、“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由此可见,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 皇家园林在中国传统园艺艺术上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2、模拟仙境。3、移天缩地。 4、诗情画意。 5、形式独特。 6、造园手法高超。 造园手法高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常,布上几件盆景、花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虽然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但是由于两国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迥然相异。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总结并分析了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园林类型、历史文化、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掌握了中日古典园林的精髓,对以后的学习和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帮助我们将现代的设计手法和传统的思想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关键词:中日古典园林差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同是东方园林的两枝奇葩,中国古典园林是本源,日本古典园林是分支。至于为什么日本古典园林会朝枯山水会朝茶庭发展,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日本的海、岛、泉、瀑、溪是日本园林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园林前进方向的决定因素。日本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不均衡消长也是左右园林发展的文化因素。 东方园林以含蓄、内秀、恬静、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在哲学上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融洽关系。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审美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园林景观设计在空间上循环往复,以含蓄的境界为上。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其抽象意味的浓重超出了五感、直接与自然相溶,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朴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这也是中日园林的相同之处。 中日古典园林的不同形态、不同历史、不同成就一直是困惑学术界的问题。两国园林差别很大,其意境、构成、审美、心理都有差别。将中日古典园林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更深刻地表达两国园林各自的特色。 一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 园林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在这里,国土环境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包括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在国民环境中,主要的是指国民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因为有关社会属性,全部归列于后面的园林文化思想部分再讲述。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与海岛。两者各成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进言之,即为山水文化与水岛文化之对比,路文化与舟文化之对比。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日本的国土面积也决定着中日古典园林的规模,而且两国的地形差异决定中日古典园林的体量和特征。中日两国的气候差异决定其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在建筑方面,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于是形成了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园林建筑小巧玲;岭南气候炎热,园林建筑疏朗俊秀。日本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以此适应炎热气候。在树木方面,中国园林树木较少,多为自然式的种植,南北的地理气候差异也表现在植物种类上的差别。日本雨量充足,可用林木资源丰富,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 下图为日本栗林公园里通过不同种类的植物营造的一处景观。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站在世界地域文化的高度上,我们不妨把中国和日本的园林进行一个全面的剖析和对比。这种剖析和对比,必须是全方位的(见中日古典园林比较研究框图),否则只能是片面和缺乏系统的。所谓全面,就是指要从两国园林的产生发展乃至兴衰得失,从相互影响到分道扬镳的全过程。所谓系统,就是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进行从园林的自然环境,到园林的类型,再到园林的历史,再到园林的思想,再到园林的手法,最后是园林的游览等方面的比较。这也是遵循从外部到部,从自然到人文,从理论到操作,从形态到体验的研究步骤。当然,本文只取古典部分似有些偏颇,但是,只有古典部分才是最能代表中日两国园林的最显著的差异。1 造园环境比较园林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在这里,国土环境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包括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在国民环境中,主要的是指国民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因为有关社会属性,全部归列于后面的园林文化思想部分再讲述。通过对比,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在自然属性方面的不同点非常明显。从而确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大陆性特征和山性特征,日本古典园林的海岛性特征和水性特征。由此引发了与此相关的进一步差异:在国土面积上,日小,在山水方面,日小。

这些不同,反映于园林上即是中国的面积大,规模宏伟,而日本的面积小,规模小巧。在纬度方面,中国南北跨度大,日本南北跨度小。这一点反映于园林之上就是中国的南北园林风格差异大,而日本的南北差异小。在气候方面,中国大部分疆域属大陆性气候,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在自然灾害方面,中国洪水灾和旱灾等大陆性灾害为主,而日本则以地震、水灾、海啸、台风等海洋性的灾害为多。这些不同,反映在园林上,就是堆山理水,置石植木方面以及建筑的形态方面,也反映了适应大陆和海洋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的风格特点。在国民环境的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出,与日本古人相比,中国的古人较为高大,细长比为小,而日本的古人较为矮小,细长比为大。于是,与模山水相似的是,园林的创作就像仓颉造字时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一样,园林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古典园林较为大,日本的古典园林较为小。这种大小不仅反映于园林的单体景点上,也反映于园林的面积规模上。这种规模大小的不同,与园林中人欣赏时所用的眼睛之视线高度是相适应的。2 园林类型比较依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地域关系、布局特点、时代变迁,中日古典园林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但是,有些类型是日本或中国已较少称谓了。往往是有些类型中国有,而日本没有;有些是中国没有,而日本有;有些是有一方较重视,另一方较轻视。为了便于比较,只有采用有该类型的一方为标准进行

中国皇家园林赏析方法-----以颐和园为例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 ——颐和园 中国园林注重天人合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派。而御制钦造的颐和园更是吸收了中国各地园林的精华,汇漠北山川之雄浑与江南水乡之秀丽于一体,可谓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饱含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形成“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在景观建筑上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恩寺为中心,佛香阁为标志建筑,构成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中心。在建筑上,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

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师还是千方百计地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观,最明显的就是万寿山南麓一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排云殿、佛香阁等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也是严格对称的。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宫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个封闭式院落由游廊联通。宫殿的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采用房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舒展飘逸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的优美曲线,这些曲线生动流丽,轻巧自在,呈现出动态美。园中仁寿殿、宝云阁等建筑就是很好的体现。庄重威严的仁寿殿(勤政殿),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0.96公顷,占全部面积的0.33%。 前山前湖景区——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近处岸边的一排乔木又起了"透景"作用,增加了层次,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借景和抑景的手法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园林的特征和造园手法

中国园林的特征和造园手法 我国的园林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中国园林最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当然有着它独树一帜的特征和造园手法。 总特征有: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以情写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南北园林,互为融合,和谐统一等。 主要造园手法有: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封闭中寻求空间突破,即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和空间、“借景”的处理手法;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等。 根据中国园林的总体概况,我以几个实例来分别说明中国园林的具体特征和造园手法。 一、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细,施工要求高,所以创造的风景亦与一般园林不同。 1、归总起来,可有三个特征: (1)气魄宏大,充分利用了天然山水风景的自然美。气魄宏大,首先表现在占地多、规模大,常常包进了真山真水景观,能创造出宛自天开的景色。有些是平地造园,境内没有真山真水,但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同样能创造出自天开的山水风景。 (2)园中套园。这一布局方式来自于皇帝的封建意识。他们要看尽人间美景,就将天下名景名园搬到苑囿中来,以便就近游赏。 (3)主题突出,重视多姿多彩的建筑点缀。皇帝造园时,往往招聘全国的高级匠师,修造造型优美的建筑来作为景区的主题。 2、造园手法: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 它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颐和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西方园林比较--特点、审美体现、思想差异

徐雪莹园林1111班学号 1106183127 中西方园林比较 ——特点、审美体现、思想差异 中文摘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 特色。通过对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及其特点的比较,来了解环境艺术在园林艺 术方面的审美体现与思想差异。 关键词: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环境艺术。园林艺术。审美体现。思想差异 英文摘要:The botanical garden is the humanity builds esthetic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sing the nature which the ideal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applies to know and the thought centralism manifests.But China and the West botanical garden different the style is different as a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is unique.Through to the West botanical garden art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omparison, understood environment art manifests esthetically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art aspect with the thought difference. 关键词: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ultural tradition Environment art Botanical garden art Manifests esthetically Thought difference 绪论:这学期我们上了中外园林史的课程。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 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 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 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 鲜明的。 目录:第一章中西方体系及特点 (1) 第一节东方体系 (1) 第二节西方体系 (1) 第三节园林特点 (1) 一、东方园林 (1) 二、西方园林 (2) 三、东西方园林代表(附图) (2) 第二章思想差异 (2) 第一节中国的美学思想 (2) 一、自然山水审美观 (2) 二、阴阳学说与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2)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一、日本古典园林的分期及代表园林形式 (一)分期 1、泊来期:大和、飞鸟、奈良时代---古代园林 2、和化期:平安时代---古代园林 3、佛化期:镰仓、室町时代----中世园林 4、综合期:桃山、江户时代----近代园林 5、革新期:明治时代至今----现代园林 (二)代表园林形式 ?大和时期、飞鸟时期(公元300~710) ?奈良时期(710~794)池泉庭園 ?平安时期(794~1192)净土庭园和寝殿造庭园 ?镰仓时期(1185~1392)早期枯山水 ?室町时期(1392~1568) 后期枯山水 ?桃山时期(1568~1615) 茶庭 ?江户时期(1615~1867) 回游庭園(后期池泉庭園) 二、 1.池泉庭园 池泉庭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水池多为观赏和曲水宴之用,不能泛舟。 平安时期 2.寝殿造庭园 “寝殿造”是指平安时代贵族的以寝殿为中心的宅邸形式(私家园林);相对于寝殿造建筑的庭园形式叫“寝殿造庭园”,寝殿造庭园由建筑、露地、池岛三部分组成,池中可泛舟,水道可设曲水宴。 橘俊纲(1028-1094年)著《作庭记》 园林实例 ?平安京东三条殿庭园遗迹 3.净土庭园 净土宗的佛寺把殿堂建筑与园林结合起来以表现“净土”的形象,利用造园艺术的手段把西天极乐世界具体地复现于人间。于是,寺院开始园林化,殿堂与园林融为一体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宗教意境的园林——净土庭园。 园林实例 ?平等院凤凰堂庭园 4. 枯山水 国师梦窗疎石,镰仓时代的枯山水造园家。 枯山水又称乾山水、唐山水,与池泉园和真山水相对,没有池水溪流,以砂拟水,以石代岛,即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通过石组来摹拟创作的园林山水。 园林实例:龙安寺 5.茶庭 也叫露地或露路。茶庭是指在进入茶室之前的一段空间里所布置的各种景观,是将茶道礼仪与园林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园林氛围是讲究茶道的“和、寂、清、静”。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 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 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 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可以拙政园中部园林为例,由梧竹幽居亭沿着水的长方向西望,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而且大约可以看到三个景物的空间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结束于的荷风四面亭,其南部为邻水的远香阁和南轩,北部为水中的两个小岛,分列着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通过荷风四面亭两侧的堤、桥可以看到结束于“别半亭的第二个空间层次;而拙政园西园的宜两亭及园林外部的北寺塔,高出很矮游廊的上部,形成最远的第三个空间层次。一层远似一层,空间感比实际远得多。 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断,周而复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类似观赏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而芴一览无余之弊。路径的迁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长度,延长游赏的时间,使人心理上扩大了空间感。 接外景 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如无锡寄畅园借惠山及锡山之景。 通过意境的联想来扩大空间感 州的环秀山庄的叠石是举世公认的好手笔,它把自然山川之美概括、提炼后浓缩到一亩多地的有限范围之内,创造了峰峦、峭壁、山涧、峡谷、危径、山洞幽溪等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境界,通过“寓意于景”,使人产生“触景生情”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思路,必能飞越那高高围墙的边界,把人的情思带到浩瀚中去,这样的意境空间是无限的。这种传神的“写意”手法的运用,正是中国园林布局上的高明的地方。 园林边界规则、方整的生硬感觉,寻求自然的意趣 以“之”字形游廊贴外墙布置,以打破高大围墙的闭塞感。 廊随山势蜿蜒上下,或跨水曲折延伸,廊与墙交界处有时留出一些不规则的小空间点缀山石树木,顺廊行进,角度不断变化,即使墙在身边也不感觉到它的平硬。廊墙上有时还嵌有名家的“诗条石”,用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远处看过来,平直的“实”墙为曲折的“虚”廊及山石、花木所掩映,以廊代墙,以产生了空灵感。 为打破围墙的闭塞感,不仅注意“边”的处理,还注意“角”的处理,一般不使造成生硬的90°转角。 见的手法,有的在转角部位叠以山石,山上建亭,亭有时还有爬山斜廊接引,使人门的视线,由山石而廊、亭,再引向远处的高空,本来局促的角落变成为

(完整word版)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

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 以苏州的沧浪亭和龙安寺方丈庭园为例 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均为东方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都崇尚自然之美,意境之美。然而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精神上的不同导致两国园林各有千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的沧浪亭和日本龙安寺庭园庭院,剖析中日两国在造园手法,造园思想,创意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我们更好学习和利用造景的技巧,继承古代造园师智慧。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异同点沧浪亭龙安寺方丈庭院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领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景观一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然而随着各种景观形式的出现,作为原始的、代表劳动人们智慧的古典园林,却逐渐被人们遗忘。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史上独领风骚,备受关注。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辉煌成就的当属苏州四大园林。中国与日本一水相隔,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当然在园林领域,日本园林在很多方面也师从中国。日本园林中具有代表的枯山水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上存在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景观,最古老的园林景观,位于苏州市城南。沧浪亭最初为北宋诗人苏舜钦官场是失意后所作。后屡易其主,清同治重建,遂成现状。“沧浪胜迹”坊耸立西部水岸边,坊测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观景。沧浪亭虽不能成为中国园林的唯一最美,却也可以称得上最美之一,能够很好的成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作。 龙安寺方丈庭院和大德寺大仙院庭院是日本枯山水的双壁。龙安寺位于京都市右京区,其方丈庭院建于1499年,设计者是相阿弥。方丈庭院是以极度抽象的构图,最简洁的材料——15块石头、满庭的细沙及低矮的围墙勾画出一幅苍凉孤寂、象征万顷海洋的永恒图景。东西长25m,南北宽11m。历来对此院的解释是见仁见智。 图1 沧浪亭平面图

颐和园造园手法

颐和园造园手法 简介:颐和园具有皇家园林特色 ;园中的古典建筑 ,不仅将整个园林在空间上分割成 3个景区 ,而且发挥了主体建筑的统驭作用 ,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 ;园中的山和水 ,各自独立成景 ,又相互依托 ,形成了天然的山水园。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诗情画意的构思。 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义。其有如下特点: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伫立知春桥,远眺佛香阁、彩画长廊、十七孔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宝塔,真是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深远,加上满园绚丽多彩的山石花木,犹如一幅宏图画卷。后山后湖,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三、因地制宜的处理。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日式枯山水庭院中式山水庭院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虽同属东方体系,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其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地域与环境区别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园林的比较 园林082 200810144204 梁颖茵 日本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室生犀星曾说过:“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的园林。”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当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日本古典园林时,可以发现,无论是置景还是整个园林的创意布局,日本园林都带有中国文化影响的鲜明痕迹,隐含着大量中国文化的基因。日本的园林艺术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特征,他在学习和集成中国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与本民族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的融合与创新,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园林风格,并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原因 中日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区别是大陆和海岛的差异,在园林文化上就是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区别。气候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南北跨度大,北方建筑防寒为主,较厚重;南方建筑通风、采光为主,较小巧,园林植物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属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树木资源丰富。日本园林建筑用拉窗和拉门分隔,可以拉开,形成通透的空间。 思想文化差异。思想上,中国偏于儒,表现为乐天爱人,日本偏于佛,显示出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

中日社会政治结构差异。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具备“画境文心”,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中国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日本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武士政权推崇武家文化,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因此中日两国园林意境上各自体现的“崇文”和“尚武”。 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中国,宗教始终处于从属皇权的地位,肯定皇权的合理性。因此中国的寺庙园林形似私家园林。而佛教在日本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社会地位,佛教受皇室和贵族的推崇,始终处在国教的特殊地位,日本古代寺庙园林的发达也与寺庙特定的文化地位相关。古代的日本,寺庙是大陆文化引进、展示、传播中心,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建设基地。 对待神和人的关系的差异。中国园林体现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创造的是最佳的生态环境。而日本则是“神本”,日本园林反映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心理和远距离欣赏的审 美习惯,一个是人型山水园,一个是天型山水园。 建筑的比较 从日本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浓厚日本色彩的原始神社建筑,以及受到大陆佛教建筑影响后建筑起来的诸多佛寺。可以看到从模仿我国书院式茶室到构筑纯日本式的草庵式茶室,或者中国式辉煌

中日园林植物景观美学赏析

中日园林植物景观美学赏析(人文科学) 罗丹荔约3055字 (摘要)同属东方园林体系的中日古典园林,都是优秀的园林艺术,虽然两者本质上都是自然山水园,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思想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情况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中日园林都十分注重运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之景,而日本园林营造的是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植物造景植物品类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620193-01 以植物造景营造花木繁茂的天然野趣是自然山水园林的一大特色,亦是东方造园当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因此,在中日园林当中都十分注重运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之景,而日本园林营造的是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 一、植物品类 (一)中国园林植物品类。中国园林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态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彩美,树叶、树干、花果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香味美,要求自然淡雅的清幽。最好四季常绿,月月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在中国园林中,花木不仅对园林山水建筑起到衬托作用,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一为“比德”言志,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的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梅象征不畏严寒,纯洁坚贞的品质,莲花象征纯洁无瑕,兰花象征幽居隐士;二为吉祥寓意,如榉树象征高官厚禄,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藤象征紫气东来等。(二)日本园林植物品类。日本园林植物虽然不如中国园林丰富,但是由于收到中国诗词绘画的影响,对植物品类有相同的喜好。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由于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们还大量的运用苔藓的地被植物,形成“苔庭”。为了追求空寂,宜与冥想,日本园林中常绿植物较多,开花植物较少。最常见的是松树、枫树、樱花。杜鹃等等。 樱花被尊为日本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樱花绽放时很绚烂,但花期很短,开花到凋谢只不过七日之期。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部凋谢大约十六天左右,形成樱花美而易凋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所以每年都有人在赏樱季节里,随着樱花盛开的沿线,从九州到北海道一路追逐着绽放的樱花观赏,总是看不厌刹那间辉煌的怒放与其后干脆利落的凋谢。 二:造景特色 (一)中国园林植物造景特色。《园治》中说道“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可以看出,中国园林对植物造景更重于借景抒怀,表达因景而引发的内心感受。 中国园林擅长利用植物营造四时美景,以植物季候变化活跃园林空间,并且呼应景点的人文主题。 表达春景的以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为例。“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周围竹丛青翠,树木葱郁,绕溪盘形,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与池南远香堂遥遥相对,成为一组绝妙的对景。表达夏景的如沧浪亭翠玲珑。它取“秋色

中国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造园手法 学习了园林艺术鉴赏这门课,使我受益匪浅。其中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更是让我大开眼界。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着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使皇帝的权威极重,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因此

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 一般建在京城里面,与皇宫相毗连,相当于私家的宅园,称为大内御苑; 大多数则建在郊外风景优美、环境幽静的地方,一般与离宫或行宫相结合,分别称为离宫御苑、行宫御苑。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离宫御苑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并处理朝政的地方,着的政治中心。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 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清漪园(颐和园)余里,蔚为壮观,此外20鸣鹤园、朗润园、自得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避暑在北京城外还有许多皇家御预苑。其中以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山庄、北海最为出名。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曾是中国清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180朝皇帝的夏宫和处理政务的场所。距离北京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