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民国时期的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2
【旧京】民国时期的教育
北京地区的大中小学教育在民国时期发展得很快。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于旧式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造,停止使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旧教科书,编印了新教科书。在小学实行男女生同校,并且确定了新的学制。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两级;中等教育为四年制中学;高等学校有大学和专门学校;还设有各种师范学校、实业学校。这种学制实行了10年。
到了1922年,学制改为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3年。1920年各小学的教科书废除了文言文,一律改为白话文。1928年北京改为北平,它不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而成了一座文化城。到了1931年北平市共有大学26所,中学48所,1938年中学增加到88所。1937年“七·七”事变后,许多大学南迁到大后方,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人办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也被日军封闭,仅有辅仁大学等几所大学勉强维持。抗战胜利后,南迁各校陆续回迁。
近现代史上北京有几所十分著名的学校,像坐落在北京沙滩的北京大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中的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绝大部分新政都被废除,唯独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到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京师大学堂又被迫停办,学生也被迫解散,连负责该校的管学大臣许景澄也被西太后、端王载漪一伙杀掉了。直到1902年才恢复了京师大学堂。
北大红楼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1917年底,著名教育家、国民党人蔡元培担任校长,使北大校风为之一变。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他学识渊博,眼界开阔,是一位持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著名学者。蔡元培担任校长后,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对学校进行了改革,设文、理、法三科,共14个学系,并且设立文、理、法三个研究所。后来又增设了5个学系。他聘请陈独秀为文学院院长、李大钊为图书馆馆长,后来李大钊又兼任史学、经济、法律、政治等系的教授,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被聘为教授,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北大的教授中各色人物都有,像辜鸿铭被称为“第一怪人”,他因有外国血统,长得黄发碧眼高鼻,却身着长袍马褂,头上还留着辫子,戴一顶瓜皮小帽,他雇的车夫也是留一根大辫子,头戴红缨帽。此外像性学大师张竟生、诗人徐志摩、哲学家梁漱溟、散文家周作人、小说家郁达夫都曾在北京大学任教,鲁迅先生也曾在北大兼课。同时他也聘请了一些政治上保守,但在学术上确实有造诣的旧派学者如辜鸿铭、刘师培等人来校任教。当有些进步学生对此表示不满时,蔡元培向他们解释道:“我们尊重的不是辜鸿铭的辫子,而是他的学问。”在当时进步势力还很弱小而保守阵营还很强大的形势下,蔡元培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无疑是十分明智的。
在蔡元培提倡的“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指引下,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源地。北大活跃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空气吸引了一大批追求真理的青年,邓中夏、赵世炎、高君宇、何孟雄以及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人后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
蔡元培
北京大学还留下了毛泽东的足迹。1918年毛泽东来到北大,经杨昌济先生的介绍,到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当时北大红楼刚刚落成,图书馆位于一楼。红楼一层东南角有两间朝西的房间,就是当年李大钊和毛泽东的办公室。从1918年8月到1919年初,毛泽东充分利用了北大的有利条件,潜心学习,探索革命理论,正是在北大红楼,毛泽东开始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开辟为纪念室。陈列着毛泽东用过的三屉桌、木椅及其他家具,还有刊登着毛泽东当年获得“北大新同学会”半年听讲证的《北大月刊》。
北京大学并非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传播民主、自由新思想的摇篮。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北京大学仍然是一所旧式的封建学堂,那时的学生大都出身于官僚豪门,他们来上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谋取升官发财的资格。从这里毕业后,他们就可以获得政府授予的官职。据说当年的进士馆里的学生每人都带着一个听差,上课时由听差去请老爷上课。上体育课时教员毕恭毕敬地喊着口令:“老爷,向左转。老爷,向右转。”
民国初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曾先后两次打算停办北京大学。1915年时袁世凯还打算封北京大学的校长和教授为中大夫、下大夫。当时的北大笼罩在尊孔复古的乌烟瘴气之中,虽然也设了一些现代学科专业,旧式经学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学风沉闷,衙门的官气却很重。
蔡元培还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废除了男女不同校的陈规陋习,带头在北大招收了11名女学生。蔡元培在北大提倡自由辩论的学风,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外闻名的高等学府。蔡元培在五四运动中还尽其所能保护了许多爱国学生和进步教授,使他们免遭军阀政府的迫害。
清华园
清华大学也是一所著名的大学,校址在西郊清华园。1909年美国政府退还了一部分庚子赔款,在这里建造一所留学预备学校,1911年4月正式开学,名为清华学堂。设中等科、高等科两级,学制八年,入学年龄为十二三岁,毕业合格者赴美留学。中华民国建立后改称清华学校,学生从最初的468人增加到660多人。1925年设立大学部,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清华大学,设立文、理、法三院,共设14个学系。1932年又增设工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迁往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周培源、钱三强、梁思成、钱伟长、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茅以升、钱学森等人都曾在清华学习过。语言学家王力、戏剧家曹禺、历史学家吴晗都是清华的学生。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都曾在清华大学长期任教。朱自清因拒领美国的救济面粉,于1948年病逝在北京,他的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写的就是清华园中的景色。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原是1902年12月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4年改为优级师范科,1908年又改名为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后改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名北京师范大学,校址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当年设立了9个系和3个专修科。1931年与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成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抗日战争时期该校迁到西安,后来又迁往兰州,1946年迁回北京。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校址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其前身是1908年成立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是培养女子小学堂教员的,民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改名为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女子中学教员。1923年改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先生曾应好友、校长许寿裳的邀请在女师大执教。1924年杨荫瑜接任校长,她反对并压制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导致1925年8月的女师大学潮。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和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牺牲的刘和珍、杨德群烈士当年都是该校的学生。
中国大学是国民党人宋教仁、黄兴奉孙中山之命在1913年创办的,宋、黄二人先后任校长。校址在西单北大木仓胡同的原郑亲王府。中国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革命建设人才,最初名叫“国民大学”,因为袁世凯的刁难才改为“中国大学”,在当年的私立大学中中国大学是一所规模大、学生人数比较多的大学,报考这所大学比较容易。从1913年到1949年的36年中,该校培养出两万多名毕业生,该校学生中有一些共产党员。
辅仁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成立于1925年,校址在西城定阜大街原涛贝勒府。先后由英敛之、奥图尔担任校长,1929年起设文、理、教育三学院,共12个系,还附设医学预科、美术专修科。该校原是美国天主教本笃会创办的教会大学,1933年由德国圣言会接办。该校的师资力量强,实验设备好,1937年又购入恭王府的地皮扩建了校舍,1938年开始招收女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该校是德国圣言会主办的,所以保持了办学的独立性。北京解放后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辅仁大学旧址
燕京大学是由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由北京通州协合大学、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女子协合大学合并组成。1925年学校迁往海淀新校址。燕京大学刚成立时设文、理两科,未分学系。后来设立了文学、自然科学、应用社会科学三院,后来分别改称为文学院(设8个学系)、理学院(设5个学系)、法学院(设3个学系)。1934年还增设了研究院,下设文、理、法三个研究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该校任教。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京大学被日军封闭。1945年10月复校。新中国成立后,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就在燕京大学的原校址,在校园内的未名湖畔,有一块埃德加·斯诺的墓碑。
斯诺墓碑
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是1906年英美六个教会在北京合办的协合医学校。1914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专设的中华医学基金会购买了协和医学校的全部资产,又购买了位于东单三条的原豫王府的全部房地产,在原址上新建协和医学院。这是一组采用歇山顶、具有传统民族风格的楼群,屋顶用绿色琉璃瓦,楼内采取西式结构和设备,1921年14栋楼全部建成(包括直属的协和医院)。该校以培养高级医学人才为目标,全部采用英语教学,学生毕业后即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协和医学院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开办于1918年,当时设绘画、图案两科,1925年又增设音乐、戏剧两系,正式改名为艺术专门学校。1927年同有关学校合并为国立北平大学,1928年改称北平大学艺术系,设有六个系。1934年该校正式更名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七·七”事变后学校南迁,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北平。1946年徐悲鸿担任校长,他聘请了一批著名的画家,还聘请齐白石为名誉教授,并且进行了教学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在北平艺专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
中法大学是一所中法民间合办的综合大学,校址在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成立于1920年,设文理两科。1939年南迁昆明,1946年复校。该校附设有孔德学校、温泉小学、温泉男、女初级中学、碧云寺小学、吉祥寺高级中学。
民国时期北京的大学还有北方交通大学、国立北平大学、民国大学、华北大学等许多所,就不一一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大学与清代的王府很有缘分,许多大学都是以昔日的王府作为校舍的,像中国大学的校址是郑王府,民国大学的校址是醇王府南府(内城西南角太平湖),华北大学的校址是西四南边的礼王府,创办人是蔡元培,中国共产党也办了一所华北大学,其第二部也曾设在礼王府内,真可说是巧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的校址在东四东边的孚王府,协和医学院是在豫王府的旧址上重建的,辅仁大学的校舍是在庆王府的废墟上重建的。清华大学校址的一部分是悼亲王的私人花园,原名熙春园,后来改名为清华园。北平大学工学院的一部分校舍则是原来的端王府遗留下来的一些房屋。燕京大学位于原多尔衮的私人花园,而在东城石大人胡同的睿王府的旧址上建起了二十四中和外交部街中学。在昔日的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建立中学、小学还有不少,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昔日的王府改建成大学,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昔日王公贵族的后代在民国时期政治上既已失势,经济上也没了俸禄,只得靠变卖祖先遗产过日子,直到把王府的房地产全部卖出去。当年的王府房舍多,面积也大,办学作为校舍还比较适宜,购入旧王府也比建造新校舍节省不少基建投资。二是昔日的王府已成废墟。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烧毁了一些王府,那些王公的子孙将王府的地皮以低价卖出。三是一些大学建在昔日的王公的私人花园旧址,这些花园里有山石,有水面,有绿树,环境幽静,校方只需新建几幢校舍,就可获得十分理想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