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词人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看到一派万紫千红的壮丽秋景。试分析词的上片描绘秋景的层次。

2.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

3.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生机勃勃的绚丽秋景,为什么会发出“谁主沉浮”的慨叹?

审美鉴赏《声声慢(寻寻觅觅)》

4.《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什么?

6.试分析结句之妙。

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

7.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8.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物景有什么特点?

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

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

江城子

(金)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②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③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释)①“西北神州”二句:金朝曾占有南宋西北疆域,当时又被元人所占,词人与金朝有志之士痛心国丧,欲救国而不能,只得聚会新亭,一洒忧国之泪。②三十六峰:指嵩山。

③钓鱼坛:在浙江富春山,相传是东汉高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地。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起句突兀,写醉中闻鸡起舞,表示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自己心系社稷,欲有所为。B.“古来豪侠数幽并”一句承上启下,既谓己尚存豪侠气概,又引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C.下阕“他日封侯”一句,舍我其谁的自信豪壮溢于言表,体现了词人清雄豪放的风格。D.全词情感多处顿挫起伏,而贯穿其中的基调是理想与境遇的矛盾所带来的深沉痛楚。12.全词两处写景,即上阕“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与下阕“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九赏心亭登高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15.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6分)

东溪(注)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东溪:流经梅尧臣的家乡安徽宣城。此诗是诗人 53 岁丁母忧居家乡时所作。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叙看水之意,抒流连之情。山水之美,爱之不厌,虽平平写来,但已蕴含“闲意”,总领了全诗。

B.颔联写水旁岸上,颈联写水中洲渚,春意盎然而又清单平远。这两联虽只写景,但游人之喜悦,自在言外。

C.尾联“情虽不厌”总括了全诗情感,又照应了“发船迟”,两句中多次转折,表达了诗人疲倦厌世的感情。

D.全诗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处,通篇结构严密,层次繁多,语言形象生动又言之尽意。

17.诗中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本词作于金陵被围之时,写于初夏,当年十月金陵被宋兵攻破。②樱桃:初夏结果,古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蝶翻轻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以乐景写哀情。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

C.下片“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全词意境由“恨”生,由“恨”止,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19.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古风(其四十七)

李白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

讵知[注]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注]讵知:岂知。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桃花在东园开放,化用了阮籍的诗句“东园桃与李”。

B.第二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桃花盛放的景象,“笑”“夸”二字,生动传神。C.第三、四句承接前两句,揭示桃树开出美丽花朵的原因“偶”字说明“春风”的荣宠并非持久的。

D.“龙”指苍龙七宿,“火”指大火,古代天文学十二次之一,其代表即苍龙七宿之一的心宿,此宿至七月则西移而下,“龙火飞”指大火西移,寒冬将至。

2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先是远望,群山逶迤,重重叠叠的枫树林遍染红色;接着是近看,湘江奔流,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再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最后,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在远望近看、仰望俯视之后,总括一句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光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这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俯仰有致、动静结合,层次极其清晰,对照十分鲜明,为下片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2.“鹰击长空”一句中的“击”字,用得极好,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雄鹰在空中翱翔,“击”字极写雄鹰搏击的英武、有力的神态,傲视苍穹的英姿。“鱼翔浅底”的“翔”,显得自由自在、轻松活泼。另外,由于湘江碧透见底,蓝天映在水中,鱼儿仿佛在空中游动似的,着一“翔”字,轻松自由的境界全出来了。

3.词人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不禁思绪万千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是你消长兴衰的主人呢?如果是昏庸透顶、只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封建统治者,那么这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秋色还会延续吗?如果是献身祖国、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者,那么就不会辜负这大好秋色,反而会使之锦上添花。这里的慨叹,道出了词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和改天换地的博大雄心壮志。

4.

5.这十四个叠字极富音乐美,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这十四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赞之感,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寻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也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这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空荡寂寞,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6.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呢?“这次第”三个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鸣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7.B

8.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

9.舞榭歌台,曾经歌舞升平的繁华喧闹的境地,现在是一派荒凉了。“斜阳草树”,刘裕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现在也是如此萧条不堪了。和刘禹锡的《乌衣巷》中“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的意境极为相似。

10.这首词用典故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典故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C

12.上阕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将嵩山三十六峰比作剑气直冲星斗的宝剑,渲染出豪壮的意境。体现词人渴望大展拳脚,收复失地的凌云壮志。下阙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描写钓鱼台上风雨如磐,天地迷冥,营造出悲戚迷茫的氛围。强调词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不得已而隐逸的忧愤和感伤。

13.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表现了相思之情的无法排遣。

14.D

15.①用字巧妙。“犹”字写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乡之愁,足见思乡之浓重;“却”字写乡心似乎与身体不同,随潮水回归,实际上饱含作者的无奈。②比拟。化抽象为具体,将乡心当作有形的事物来写,说它依附于潮水,回归家乡,将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意思对即可)

16.C

17.此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有闲意”三字为直抒胸臆。上句写东溪岸边野鸭休眠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喧嚣尘世的厌倦。②下句“老树开花”,老却不丑,不仅写出了满树春意,更有自比之意,写出了诗人恬静自得、老当益壮的心情。

18.D

19.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同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

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20.D

21.①通过桃花与松树的对比,赞美坚守节操、特立独行的君子。②通过桃有花与无实的对比,讽刺小人徒有其表,华而不实。③通过桃花偶蒙春风而荣与春逝而早凋的对比,揭示依赖外力终不可长久的道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