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7期·总第365

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课题组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文章将民生质量划分为居民收入与消费、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居住、环境与公共安全七大

领域,根据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通过优化分析,建立了由29项代表性指标构成的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中图分类号:F22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12)17-0028-04

基金项目:2011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02205)(课题主持人:李林杰;课题组成员:齐娟王杨李思张静王穆楠)

作者简介:李林杰(1953-),男,河北乐亭人,教授,研究方向:统计实证分析。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来,改善民生日益成为了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为综合反映民生质量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的改善状况,揭示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建立民生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1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民生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凡是同城乡居民生活有关的活动和行为都属于民生的范畴。从狭义来讲,民生主要是指涉及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环境与安全的基本范畴。本文设计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从狭义的基本范畴出发,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充分反映民生的内涵,并能够充分反映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改善民生的重点要求;各指标的含义明确,计算方法科学,计算数据可靠。这是客观评价民生质量改善状况的基础。

(2)全面性原则

指标体系涵盖内容应相对比较完整,能够覆盖现阶段反映民生质量的主要领域和各领域的主要方面,既能综合反映民生质量改善的基本态势,又能重点反映各领域民生质量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矛盾。

(3)系统性原则

民生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所选的每一个指标都要放到整个民生工程中去考虑,从整体角度把握每个指标与其它指标的关系,形成领域间、指标间的有机衔接,从而才能据以揭示民生质量改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联。

(4)代表性原则

指标数目过少不能满足全面性原则,但指标过多不仅会增加数据搜集难度,而且会由于信息重叠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以尽可能少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来全面、重点地反映民生质量的主要方面。

(5)可操作性原则

所设计指标必须具有可靠的数据来源,而且具有获取的现实可能性,同时还要考虑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易程度。当某些重要数据缺失时,应能够找到替代指标,或者能够进行统计估算。

(6)可比性原则

评价民生质量指标要进行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为保证其可比性,指标体系所用数据的统计口径应该一致,同时指标应尽量设计为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否则也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民生质量指数指标体系的优化方法

由于民生的内涵非常宽泛,为了避免指标数量过多导致信息冗余、数据搜集困难、工作成本增加等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根据理论和经验分析所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然后再从中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可行性、相关性和区分度分析,来优化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1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包括指标数据的获得途径和所获取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分析。如果所设计的某项指标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要能够用替代指标或估算方法,来调整指标的计算。对理论上必要,但所需数据搜集难度大,或所得数据缺乏可靠性的指标要进行删除。此外,有些数据要从不同的途径获得,数据口径难免会有差异,因此必须要尽量采用统一的数据来源,尽量使各指标的口径统一。

28

DOI:10.13546/ki.tjyjc.2012.17.044

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7期·总第365

2.2

相关性分析

如果指标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在对各指标信息进行综合时,会使其所反映的信息发生较大重叠,因此会使某方面的影响被放大,从而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要引入相关性分析,根据各子要素内部以及子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对相关度交稿指标进行精简。用Pear-son 相关系数来衡量变量间的关系大小程度,计算公式为:

r =∑i =1n

(x i -x

ˉ)(y i -y ˉ)/∑i =1

n (x i -x

ˉ)2∑i =1

n

(y i -y ˉ)2公式中n 为样本数,x i 和y i 分别为指标变量值。

相关度的区分标准是:当绝对值大于等于0.8时为高度相关,在0.5~0.8之间为中度相关,0.3~0.5之间为低度相关,0.3以下说明变量之间相关关系极弱,可视为不相关。在一般情况下,若两指标的相关度达到中度以上,则可根据区分度的大小进行必要的剔除。如果两指标都代表着民生的某一重要方面,为保证全面性原则还应予以保留,但应适当降低其重要性权数,以抑制因信息重叠而造成的影响放大效应。2.3

区分度分析

实践中对两个相关度较高的指标,到底剔除哪个对信息的损失更小呢?对此要进行区分度分析。所谓区分度也称为鉴别力,是指评价指标区分评价对象特征差异的能力。民生质量评价指标的鉴别力亦即指评价指标区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民生质量水平差异的能力。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如果所有被评价的对象在某个评价指标上呈现几乎一致的很高(或很低)的评价值,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评价指标几乎没有鉴别力,不能反映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民生质量的差异;相反,如果被评价的对象在某个指标上的评价值出现明显的差异,则表明这个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鉴别力,能诊断和识别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民生质量的高低。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采用变异系数来区分评价指标的鉴别力:

V i =S i X

ˉ,其中,X ˉ=1n ∑i =1n

X i ,S i

=变异系数越大,表示该指标的鉴别能力越强;相反,鉴别能力则越差。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删除存在较高相关度的两指标中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的评价指标。3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3.1

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首先以十七大报告改善民生的目标为导向,按照层次分析的思路,将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三层:第一层是目标层,即民生质量;第二层是领域层,包括居民收入与消费、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居住、环境与公共安全七大领域;第三层是指标层,即反映各领域民生质量的代表性指标;然后根据理论和经验分析提出民生质量评价的初始指标体系;最后通过优化分析形成最终的民生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3.2

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根据上述原则和优化方法,我们最终从各领域层提出的初始指标中选择出了29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成了最终的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表1

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注:带*号指标由于数据短缺后面未纳入河北省民生质量领域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计算。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可以对全国或某一地区近年来民生质量的改善状况做出全面、系统的客观评价,并能揭示出在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矛盾的具体方面。3.3

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阐释

为正确理解和使用上述指标体系,下面对各领域所选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功能意义做一简要阐释,有些指标鉴于数据的原因,对其计算口径做了专门界定。3.3.1

收入与消费领域

(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按照城乡居民人口比重加权平均后的人均收入,它反映了城乡居民家庭的一般收入水平,这是反映民生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口比重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对居民收入和消费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3)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指按照城乡居民人口比重加权平均后的人均消费支出,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