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253.00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語言學史

『小学』的发展过程

初级学校(周)《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

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太学也。”

文字学(汉)

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五代)——即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之学

◆纵观历代,“小学”始终主要指研究文字的学问。而究其实质,可以说,“小学”是文字学、音韵学、

训诂学三位一体的一门学科。

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

“合此三者(按:指文字、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1906年发表于《国粹学报》)

『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文字学

1)说文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字样学(唐·颜元孙《干禄字书》)

3)六书学(元·戴侗的《六书故》)

4)古文字学

音韵学

1)“今音学”(中古音)

(《切韵》、《广韵》)

2)古音学(上古音)

(清代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等)

3)北音学(近音学)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4)等韵学(宋《韵镜》)

训诂学

1.雅学(郭璞《尔雅注》、郝懿行《尔雅义疏》)

2.方言学(钱绎的《方言笺疏》);

3.词源学(语源学)(汉·刘熙《释名》、清·程瑶田《果蠃转语记》、王念孙《释大》);

4.俗语学(清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录》)

5.虚字辞例之学(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分期·例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一、训诂为主的时期——大致从汉代初年(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纪),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

二、韵书为主的时期——大致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以语音研究为主的阶段

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清代

四、西学东渐的时期——清末到解放以前

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一、上古语言学(先秦两汉)二、中古语言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三、近古语言学(元明清)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1.先秦时期(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如《尔雅》)

2.两汉时期(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色。如《说文》、《方言》、《释名》)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

4.隋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研究趋向稳固、统一)

5.元明时期(《中原音韵》是其中的代表作)

6.清代(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色)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

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小学史,把小学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即不仅把小学看作文字、音韵、训诂的综合整体,而且把小学视为沟通各个文化领域的基本工具,并从小学与别的文化形态(如名学、哲学、经学、佛学、文学、考据学等相邻学科)的互动关系中,去展示小学发展的历程。

我国小学史可分为五个时期:

1)先秦——发端;2)两汉——创立;3)魏晋至五代——发展;

4)宋元明——转折;5)明末至清末——终结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

何为“训诂”?

古人所说的“训”,是要求用通俗的语词具体地说明字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老子》)

所谓“诂”,有两层意思:一指用今语解释古语;二指用通语(雅言)解释方言。

卬、吾、台、予、朕、身、甫、言,我也。(《尔雅·释诂》)

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卷一)

何为“训诂”?

这里说的“训诂”,指的是和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一、早期零星出现的语言、文字的研究

✓借字义、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

✓对古书字义的解释

✓先秦古籍中一些有关语音分析的材料值得注意

二、先秦诸子百家的语言学理论

“正名”

孔子、尸子、墨子…………

孔子——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自今以来,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故孔子正假马之名,而君臣之义定矣。(刘向《新序》杂事第五)

名实之争

墨子、尹文子、公孙龙、荀子…………

墨子——“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

尹文子——“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

荀子——《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

约定俗称谓之实名。名无固善,径异而不拂,谓之善名。”

公孙龙——《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三、中国第一批字书(童蒙识字课本)

●我国早期的文字整理工作:

上古时期,黄帝史官仓颉

周代,西周周宣王史官籀,《史籀篇》

秦代,“同书文字”,李斯

●童蒙识字课本

《史籀篇》

三仓:1.《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

2.《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

《凡将篇》、《急就篇》……

四、训诂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零星的训诂资料的记载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周易·说卦》)

•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而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国语·周语中》)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

•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传·庄公三年》)

•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归也。(《尸子》)

•勤,劳也。遵,循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

惠,爱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

(《逸周书·谥法解》)

•天、帝、皇、后、辟、公:皆君也。(《尸子·广泽》)

•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冢、晊、昄: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也。

(《尸子·广泽》)

《尔雅》

《尔雅》的名称意义

尔:近;

雅:正确、规范、合乎标准

成书年代、作者

战国末年;齐鲁儒生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内容

释诂、释言、释训—————————————普通语词

释亲—————————人的家族关系社会

释宫、释器、释乐———人的日常生活生活

释天——————————————天文

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地理自然百科名词

释草、释木———————————植物万物

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动物

体例

•按照词的义类来编排词汇,将2000来个词条分成19个义类进行编排训释。

•以当代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来作解释。

释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