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肝功部分试题

(完整版)肝功部分试题

(完整版)肝功部分试题
(完整版)肝功部分试题

A 型题:

1、肝细胞受损时,各种血浆蛋白以蛋白的减少最为明显?(A )

A、清蛋白

B、α1 球蛋白

C、α2 球蛋白

D、β球蛋白

E、γ球蛋白

2、肝脏分泌入胆汁的主要形式为:。(A )

A、结合胆汁酸B 、初级胆汁酸C 、次级胆汁酸D 、石胆酸

E、游离胆汁酸

3、肝细胞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的浓度为:。(A )

A、17.1 ~171μmol/L

B、<85.5 μmol/L C 、171~265μmol/L

D、265~342μmol/L E 、>342μmol/L

4、唯一能够解除氨毒的器官为:。(A )

A、肝脏B 、肾脏C 、脾脏D 、肠道E 、以上都不是

5、AST最多分布于:。(A )

A、心肌B 、肝脏C 、肾脏D 、骨骼肌E 、胰腺

6、反映胆道梗阻的酶为:。(A )

A、ALP B 、ALT C 、AST D 、CHE E 、MAO

7、肝性脑病主要是血液中浓度升高所致。(A )

A、血氨B 、胆红素C 、胆汁酸D 、胆固醇E 、尿素

8、血中总胆固醇浓度升高见于下列何种疾病?。(A )

A、胆汁淤积症B 、肝硬化C 营养不良D 、急性肝炎E 、肝癌

9、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尿中。(A )

A、胆红素阴性,尿胆原阳性B 、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

C、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阳性D 、胆红素阴性,尿胆原阴性E 、以上均不是异常蛋白M 蛋白带出现于α1、α2 球蛋白带之间

10、肝脏病实验室检查中最活跃的一个部分为:。(A )

A、酶活性检查B 、蛋白质检查C 、脂类检查D 、胆红素检查

E、胆汁酸检查

11、在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膜电泳图谱中错误的是:。(A )

A、异常蛋白M 蛋白带出现于α1、α2 球蛋白带之间

B、区带最淡的是α1

球蛋白C、区带最深的是γ球蛋白D、一般可区分出五条区带E、泳动最快的是清蛋白

12、清蛋白低于时低蛋白血症。(A )

A、< 25g/L B 、< 30g/L C 、< 35g/L D 、< 40g/L E、< 45g/L

13、能够通过肝细胞膜的胆红素为:。(A )

A、结合胆红素B 、非结合胆红素C 、游离胆红素D 、旁路胆红素

E、以上都不是

14、不属于维生素K 依赖的凝血因子是:。(A )

A、]因子B 、Ⅱ因子C 、Ⅶ因子D 、Ⅹ因子E 、Ⅸ因子

15、氨在肝内的代谢产物为:。(A )

A、尿素B 、肌酐C 、胆红素D 、胆汁酸E 、尿酸

16、肝细胞中含量最高的酶是:。(A )

A、ALT B 、AST C 、ALP D 、GGT E 、CHE

17、不属于肝病检测的酶类是:。(A )

A、AMY B 、MAO C 、PH D 、AT-ⅢE 、以上均不是

18、排除是否为病毒性肝炎,必需做以下何种实验室检查?(A )

A、肝炎病毒标志物 B 、血清蛋白电泳C 、A/G 比值测定

D 、MAO 测定

B 型题: 1、A 、γ -GT B 、ALT

C 、MAO

D 、CH

E E 、AKP 反映肝细胞受损,膜通透性增高的酶是 ( B ) 反映肝纤维化形成酶是 (C )

2、A 、胆石酸 B 、甘氨胆酸 C 、牛磺脱氧胆酸 D 、甘氨脱氧胆E 、鹅脱氧胆酸

属于初级胆汁酸的是: (E )

属于次级胆汁酸的是: (A )

3、A 、 α -甲胎蛋白 B 、本周氏蛋白 C 、γ球蛋白 D 、β 球蛋白 E 、清蛋白 肝癌的标志性蛋白: ( A ) 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志物: ( B )

4、A 、α1 球蛋白 B 、α2 球蛋白 C 、β球蛋白 D 、γ球蛋白 E 、清蛋白 电场中泳动速度最慢的蛋白: ( D )

电场中泳动速度最快的蛋白: ( E )

5、A 、旁路胆红素 B 、游离胆红素 C 、总胆红素 D 、结合胆红素 E 、非结合胆红素 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为: ( D ) 和清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的胆红素为: ( E )

6、A 、STB < 17.1 μmol/L B 、17.1 < STB < 34.2 μmol/L < 171 μmol/L D171< STB < 265 μmol/L

E 、STB > 342 μ mol/L 隐性黄疸(B )

高度黄疸为: (E )

C 型题:

1、A 、ALT B 、 AST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急性肝炎疗效判断: ( C ) 心肌酶类: ( B )

2、A 、血清铁升高 B 、血清铜升高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溶血性黄疸: ( A ) 胆汁淤积性黄疸: ( B )

3、A 、ALP 增高 B 、 GGT 增高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胆道阻塞性黄疸: ( C )

骨骼疾病: ( A ) 4、 A 、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 B 、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 D 、两者均不是 梗阻性黄疸: ( A )

溶血性黄疸: ( B )

、FDP 测定

C 34.2 < STB C 、两者均是

5、A、清蛋白下降B、γ球蛋白升高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肝硬化失代偿期:(C )长期运用免疫抑制剂:(D )

6、A 、血清清蛋白测定 B 、血清前清蛋白测定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早期肝硬化诊断:(B )营养不良:(C )

X 型题:

1、M 蛋白血症见于下列哪些疾病:(A 、B、C )

A、多发性骨髓瘤

B、淋巴瘤

C、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D、肝硬化

E、肝癌

2、DIC 时以下检验结果正确的有:(A 、B、C、D、E )

A、PT 延长

B、Fib 减少

C、BPC 减少

D、FDP 增加

E、TT 延长

3、胆汁酸的测定能反映肝细胞的功能。(A、B、C )

A、合成

B、摄取

C、分泌

D、运输

E、排泄

填空题:

1、TT 延长主要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以及FDP 的

存在。

2、血液循环中的胆红素主要来自于红细胞的分解破坏。

3、血液中的游离胆红素主要与清蛋白结合,不能丛肾脏滤过。

4、尿中胆红素试验阳性,提示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

5、急性重症肝炎,在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时,转氨酶活性降低。

6、酒精性肝炎患者,血中GGT 活性升高。

7、血浆蛋白测定主要用检测慢性性肝损伤。

8、低蛋白血症时,临床常出全身水肿、胸水、腹水不。

9、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的升高以ALT 升高明显。

名词解释:

1、同工酶: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

都不相同,的一组酶又称同工异构酶。

2、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如在症状恶化时,

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为胆酶分离

3、初级胆汁酸: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

胆汁酸,包括胆酸和和鹅脱氧胆酸。

4、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后,经肠道菌丛作用,胆

酸转变为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转变为石胆酸,称为次级胆汁酸。

5、旁路胆红素:正常人有小部分来自含有亚铁血红素的非血红蛋白物

质,以及骨髓中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这部分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

6、游离胆红素:80% ~85%由红细胞破坏生成的胆红素,以及小部分

的旁路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在血流中一般和清蛋白形成复合物,亦称为非结合胆红素。

简答题:

1、简述肝脏的基本功能

答:1、肝脏的代谢功能;2、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3、肝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2、简述血清铁升高的临床意义

答:增高见于:1 、肝细胞损害;2 、黄疸鉴别诊断;3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3、肝脏疾病时常用哪些凝血因子测定做过筛

答:1、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2、凝血酶凝固时间(TT)测定;4、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HPT);5、抗凝血酶Ⅲ(AT-Ⅲ)。

4、简述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答胆汁酸能使疏水脂类在水中乳化成细小微团,因此具有促进脂类物质及脂溶性维生素在肠道的消化吸收,并维特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状态。

5、简述疾病时血清酶活性改变的机制

答:1、酶合成异常,包括酶合成减少或增多;2、酶丛损伤细胞中的释放增加;3、其他如酶排泄障碍而在血液中滞留,药物和毒物可抑制酶的活力。

6、简述黄疸发生的原因

答:1 、胆红素形成过多;2、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3 、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碍。

论述题:

1、试述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答:1、肝脏疾病:急性及轻型肝炎时电泳结果多无异常,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清蛋白减少,α1、α2、β球蛋白有减少倾向,γ球

蛋白增加,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失代偿肝硬化增加尤为显著。

2、M 蛋白血症:在某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的

电泳γ区带、β区带或β与γ区带之间可出现M 蛋白带。

2、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由于血脂升高,可致α2 及β球蛋白(脂蛋白的

主要成分)增高,清蛋白及γ球蛋白降低

3、试述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答以清蛋白为载体的非结合胆红素随血流进入肝脏,在窦状隙与清蛋白分离,被肝细胞摄取,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时,形成单、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肝细胞膜进胆小管,随胆汁进入肠腔,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生成尿胆原和尿胆素,大部分随粪便排出,约20%尿胆原被肠道重吸收,经门脉入肝,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随胆汁排入肠腔,这就是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

答血清总蛋白降低与清蛋白减少相平行,由于肝功能有很大的代偿能力及清蛋白半衰期较长,因此肝脏病变往往达到一定程度和一定病程后才能出现血清蛋白量的改变,常用于检测慢性肝损害。

白及清蛋白的降低见于:1、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及清蛋白合成,常见的肝脏疾病有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清蛋白的减少常伴有γ球蛋白的增加,清蛋白的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数量成正比,清蛋白持继下降提示肝细胞坏死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治疗后清蛋白上升,提示肝细胞再生,治疗有效。血清总蛋白低于60g/L、白蛋白低于

25g/L 称为低蛋白血症,临床上常出现严重浮肿及胸腹水。2、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3、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4、消耗增加:常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5、血清水份增加:如水钠潴留及静脉补液过多等。6、较少见于先天性低清蛋白血症。

5、试述肝功能检查中,氨基转移酶ALT 及AST 在肝细胞不同损伤程度

时的活性变化

答在肝细胞中,ALT 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而大部分的AST 存在于线粒体内,ALT 及AST 均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正常时血清含量很低,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ALT 与AST 释放入血浆,至使血清ALT 、AST 活性升高,在中等度肝细胞损伤时,肝细胞线粒体膜未受损,ALT 漏出远大于AST,此外ALT 与AST 的血浆半衰期分别为47 小时和17 小时,因此ALT 测定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灵敏度较AST 为高,但在严重肝细胞损伤时,线粒体膜亦受损伤,可导致线粒体内AST 的释放,此时AST 升高显著。6、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胆汁酸增高见于:1、肝细胞损害,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酒精性肝病等;2、胆道阻塞,如肝内、外胆管梗阻;

3、门脉分流,肠道中次级胆汁酸经分流的门脉系统直接进入体循

环;4、进食后血清胆汁酸一过性增高,此为生理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