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始皇是胡人

秦始皇是胡人

秦始皇是胡人

很早就有人说“秦”是戎狄。但说第一次统一中国就是外族的武功,中原百姓会觉得脸上无光。因此,历史多的是在谴责秦始皇的专制,却很少有人谈论秦部落的种属。

西周时,“秦”是一个西戎部落;其他西戎部落作乱时,它总是站在周王室一边。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无道,怨臣申侯引犬戎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平王是靠秦襄公的护送,去洛阳避祸,从此东周才起了头。东周王室感激这番效忠,才将秦部落封为诸侯国。然而,这个迟到的诸侯国却又很有作为,它不断吸取中原先进文化,引进了商鞅这样的变法人才,移风易俗,富国强兵,战国时成为七强中的最强,最后一举统一了中国。"秦是月氏的同类秦是一个游牧的部落,《史记"秦本纪》两处说到它的一个祖先养畜的事迹,一说: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又说[周]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看来,秦部落善长畜牧养马,曾受到夏、周两代王室的重视;至于“赐姓”之说,只能姑妄听之了。《后汉书"西羌传》说:“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东周]王赧四十三年(昭王三十五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

北地、上郡焉。”这说的是秦宣后主持并吞邻族,顺便扯出了她年轻放浪的轶事。原来是“武王”在位四年故世,其异母幼弟“昭王立”;相邻的义渠部落酋长“朝秦”,竟与昭王的寡母宣后连生二子。昭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五十三年,他即位时母亲宣后还很年轻。三十几年后她所杀的义渠王,当不会是过去的情人。说来,中原文化是绝容不得这种“生活作风”的;然而游牧部落性俗宽松,这位“快乐的寡妇”还握有的大权。商鞅在秦国推行“男女之别”时说:“始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商君列传》)这是明说秦国百姓是戎狄之人,而“父子同室”又是乱伦的之谓。商鞅强制推行的“男女之别”,是用中原农业社会进步的性伦理,来教化民众。族名“义渠”读如“讹斥”,与现代族名“赫哲”一样,都是“兀者”的谐音;而秦与义渠如此密切,必是通古斯民族的同类。秦部落故地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汉代属天水郡略阳道,北连安定郡“乌氏县”和“月支道”。说来,汉代出走的“大月氏(支)”是“乌兹别克”(Uzbek)的祖先,因此“月支”“乌氏”是“乌兹”,或“兀者”。不过,元代东北地区才启用族名“兀者”,秦汉时西北地区还数“月氏”有名。秦混迹于“义渠”“乌氏”“月支”部落间,无疑也是“月氏”的血亲。几百年后“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即是“五胡”。其中,“氐”即“氏”

(音“鸡”),就是月氏民族的后裔。那时陇西氐族出了“临渭氐苻健”和“略阳氐吕光”等风云人物,苻健的侄子苻坚,还曾建立“大秦”政权一度统一中原,可见月氏后裔是认同秦部落的。"秦是鸟夷部落《史记"秦本纪》有关于秦部落祖先的传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其玄孙曰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早)死。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後也。此中“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鸟俗氏”,“鸟身人言”等传说,是秦部落崇奉鸟图腾的证据。上述人名中,又以“恶来”和“宅皋狼”最为怪异。“恶来”是蒙古语“山”字“乌洛”的转音,今锡伯族有“敖拉”氏,匈牙利有Olah氏。而“宅皋狼”必是“它皋狼”的误抄,“它”应同“陀”音(许慎《说文》,谓之即“蛇”,大谬也),“它皋狼”(tu-ghu-lu)是满蒙二语中的“锡”字“托活罗”,或族名“吐火罗”。锡是低熔点金属,青铜是铜锡合金。人类

一定在青铜时代之前就发现了锡,而“吐火罗”可能是最先掌握炼锡术的部落。“它皋狼”又是用族名“吐火罗”。而“吐火罗”也转化为后来的姓氏,今天美国NBA奥兰多“魔术”(Magic)队里,有一个土耳其籍球员姓Turkolu,把它译做“它皋罗”是很恰当的。众所周知,土耳其是突厥民族国家,而突厥民族和突厥语言又兼容了北方诸族的血缘和语言成分。秦人以戎狄族名为名的现象,就实在太多了。不以传说为证,信史人名如:“胡亥”是“回纥”,“樗里疾”是“女直”,“到满”是“头曼”,“蒙骜”和“蒙武”是“蒙兀”等,都是极好的例证。然而,中原古代人名也有同样的特征,如:“句践”即“女真”,“夫差”即“兀者”,“墨翟”即“勿吉”,“百里奚”即“篾里乞”等。因此,要追究秦部落的确切血缘,求证它在统一中国时还在使用戎狄语言,就需要拿出更多的证据来。"嬴姓即是“金姓”。秦是“嬴姓”部落,而秦始皇叫“嬴政”,因此有人说他“姓嬴名政”。那么,他的儿子叫“胡亥”,不就该是“姓胡名亥”了吗?其实,“嬴政”“胡亥”都是戎狄人名,内中并不含有姓氏,“嬴政”和“嬴姓”只是巧合而已。戎狄人名常是族名,“胡亥”显然是“回纥”,要知道“嬴政”对应的族名,就先须推定它的读音。清代雍正帝“胤禛”与秦始皇“嬴政”之名,似读“因正”(in-zen),实读“安正”(an-zen),人类语言“因”“安”二音经常淆变,“英吉利”与“盎格鲁”即

是一例。女真人名“按春”或蒙古人名“按陈”,字根是女真语“金”字的一种读法“按出”(an-chu),金代统治部落名“按出虎”是从“按出”来的。“按出”后面缀一个n音,便是“按春”(an-chun),人名“嬴政”“胤禛”不过是“按春”的谐音和僻字而已。而既然“嬴政”就是“按春”,貌似“因姓”的“嬴姓”,实为“安姓”便是情理中的事了。均同此理,“燕”“颜”“阴”“允”“尹”诸姓,也是“安姓”,亦即“金姓”。“嬴姓”部落名“秦”,“按出虎”部号“金”,爱新觉罗建国“清”;这“秦”“清”很可能都是“金”的谐音,都是以“金族”自命的通古斯民族立国的“雅言”国名。《唐书"宰相世系表》因一个西域安息国移民后裔当过唐朝的宰相,而说过“安氏,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这是用中国传统的语言说“安姓”是通古斯血缘氏族。秦既为“嬴姓”或“安姓”,而且还是崇拜鸟图腾的“鸟夷”部落,就更应该是一个通古斯“金姓”氏族无疑了。"秦部落的语言象是蒙古语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江南第一州”,在现代都会上海出现前,它是长江流域最大的城市。战国时代,它又是楚国的属地,称“金陵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金陵”为“秣陵”,与“丹阳”、“江乘”同属“会稽郡”。两汉沿用秦制,三国东吴孙权改其名为“建业”,晋恢复旧名“秣陵”,后长期称“江宁”。直到为朱明王朝,始谓“南

京”。东魏(五三四—五五〇年)时,河南沈丘地方也设置过一个“秣陵县”,辖颖水流域的今项城、沈丘、郸城等县。颖水发源于“中岳”嵩山,水量可观,于安徽入淮;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也是中原的“名流”;先秦《庄子》有“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颖水”的记载,是说一个厌恶权力的古人,听了别人要将权力禅让给他的话,还去把耳根洗洗干净。东魏是从北魏王朝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汉人将领在其中专权,鲜卑皇帝只是傀儡。然而,北魏推行汉化政策,东魏却事事效仿鲜卑旧俗;在颖水旁设置的县名“秣陵”,无疑是个鲜卑字。众所皆知,鲜卑语是蒙古语的祖先,蒙古语“江河”有两字:gol和moren,“秣陵”是moren的译音。蒙古人把黄河叫“喀喇木伦”,把辽河叫“西拉木伦”,分别是“黑河”和“黄水”的意思,这“木伦”就是“秣陵”。据说是秦始皇亲自决定将“金陵”改名为“秣陵”的,这至少表明他是会说蒙古话的。“大良造”是秦国很高的官职。商鞅主持变法,升为大良造。商鞅被诛五年后,魏人犀首(公孙衍)入秦,亦任大良造,即《秦本纪》记载的“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一事,看来“大良造”应是文职。然而,后来名将白起屡建战功,封为列侯,官职却也是大良造;那末它就该是一个武职了。因此,“大良造”的意义,还得从语言解析着手。蒙古语dalai是“大海”,通译“达赖”。蒙古语名词后缀-n音即成形容词,

dalain就是“大海的”,音如“达浪”或“大良”。蒙古民族常把“大海”加誉给地位崇高的人物,《蒙古秘史》说“成吉思合罕意为腾汲思合罕、达赖合罕二词,皆有大海合罕之意”;而“达赖喇嘛”头衔也是蒙古民族赠予的。一五七八年,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四世传人索南嘉措去蒙古族地区传教,在青海湖边与土默特部俺答汗相会,俺答汗赠送他一个称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这个“达赖喇嘛”就是“大海喇嘛”。“造”可能是突厥语中的“啜”,即“酋长”或“官人”的意思,而“大良造”就是“大海般的官”。北方民族的语言互相渗透,蒙古语中有大量的通古斯语和突厥语的成分,突厥语中也有蒙古语和通古斯语的成分;正因为这样,它们才被归纳为一个“阿尔泰语系”。在今天看来,“大良造”是一个蒙古字和一个突厥字的复合,上古时它们也可能属于同一个部落语言,只是被后来的蒙古语和突厥语分别继承。然而,“大良”一字再次传递了一个信息:秦部落语言的确象是后世的蒙古语。《金史"国语解》是十二世纪金代女真语的一个小字典,它在《物象》一栏中记载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字:“兀典,明星”,“阿邻,山”,“忒邻,海也”。对照蒙古语和满语蒙古语满语金代女真语星odon 兀失哈兀典山ulu 阿林阿邻海dalain 墨得忒邻我们发现“兀典”和“忒邻”二字是与蒙古语一致的。这不仅表明,统治金代的是出

自松花江流域的完颜女真部的语言,接受了较多的蒙古语影响;而且应该看到满、蒙两种语言是在互相渗透着的。因此,两千多年前的“秦部落”,尽管有着通古斯血缘,但它可能是说一种与蒙古语混合的女真语的,甚至它可能完全是说蒙古语的。《秦始皇本纪》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民曰‘黔首’。”因此,“黔首”是秦部落语言中的“百姓”的意思。南朝著作《史记集解》引东汉人应劭的说法,“黔亦黧黑也”,于是许慎的《说文》也跟着说“黔首”是晒黑了脸的劳动人民了。我则以为不必附会汉语的字义,而更须注重语音的线索,突厥语的“人”或“人民”一字“克西”(keshi),可能是“黔首”(拟音kenshu或gyenshu)的源音。《货殖列传》提到一个叫“乌氏倮”的富人说: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绘物,闲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乌氏倮显然是乌氏(音“兀者”)部落中的戎狄之人,他善于贿赂酋长,得以便利,畜牧致富,而得到秦始皇的重视;一介牧夫竟与列臣朝请,一起议论国事。于是看来,秦王室可能是用戎汉双语进行沟通的;而秦始皇可能是用戎狄语言与乌氏倮交谈的。"结束语从陶制“兵马俑”的面型,也可以悟出秦部落种属的究竟。它们分长、园两种,我以为长型脸(如溥仪、康生、文强之相)属通古斯—女真系血缘,圆形脸(如

歌手腾格尔之貌)属鲜卑—蒙古系血缘。秦是赢姓部落,只是说它的统治家族有通古斯民族的血缘,而它的民众则必然是多源的。事实上,“民族”可分成“血族”和“语族”两个概念。人类之初,群体间的接触很少,部落中的血缘和语言都很单纯,血族就是语族。到了人类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代,血缘和语言都变得非常混杂,所谓“汉族”“蒙族”“满族”“突厥族”都是“语族”而已,它们的血缘则是“理还乱”了。从上述分析来看,秦部落的语言可能有较浓重的蒙古语特征。而说蒙古话的秦始皇,则可能是一个长脸的月氏—女真人。二〇〇五年二月二十三日二○○六年二月十二日修改作者:朱学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