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第二课时分子与原子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子的一些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子的知识。

推进新课

[展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FLASH动画对比两种变化,并归纳相关内容。

水蒸发水通电分解

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分子:没有改变发生改变

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发生变化

[分析](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

(2)H2O分解生成H2和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H2O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保持。

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问]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性质包括哪些?

[回答]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讨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展示]播放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提问]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

[回答]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分析]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结论]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三、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二氧化碳分子

B.氧分子

C.碳原子

D.氧原子

答案:A

[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少,主要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与物质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它是研究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板书设计

分子与原子

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

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

A.水结成冰

B.水分蒸发

C.水被电解

D.水汽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不运动

答案:1.C 2.C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动画演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效果较好。

备课资料

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500年,印度哲学家蹇拿陀(Konad)就提出质点又由比它本身还小的、不能再分割的某些质点所组成。他的说法接近于现代原子、分子的观点。

公元前5世纪,我国的著名哲学家墨翟(公元前479—381)说,“非半不则不动,说在端。……必半,毋与非半,不可也。……端,是无间也。”(见《墨经》)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拆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分了。墨子的“端”即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的非连续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370)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大量的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所组成,他称这些粒子为原子(希腊文即“不可分割”的意思)。按照这种学说:各种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差异;原子遵循必然的规律在“虚空”里不断运动;它们集合时形成物体,分离时物体就消灭;物体“投射”出来的形象(影像)跟感官接触就引起色、声等感觉,感觉是认识的基础。到古希腊后期的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72—271)和古罗马的卢克莱修(Lucretius,公元前99—55)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学说,认为各种原子在质上也有差异。当时正处于实用及自然哲学时期,化学发展的特点是,进行实践的人不讲求理论探索(以罗马人为代表),而讲理论的人又不做实验,

和实践完全脱节(以希腊人为代表)。

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原子概念受到了不少科学家的重视。随着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原子学说也得到了发展。英国化学家道尔顿(Dalton,1766—1844)于1803年提出了原子学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不可再分割的。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保持其本性不变。

(2)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都是相同的,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上则各不相同。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点是道尔顿原子学说的核心)。

(3)不同元素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就形成化学中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复杂原子的质量为所含各种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化合物的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和性质也必然相同。

道尔顿的原子论使当时的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得到了统一的解释,因此很快地为当时化学界所接受和重视。只是他忽视了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后来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Gay-Lussac,1778—1850)通过气体反应体积定律提出了分子假说作为对原子学说的补充。之后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Avogadro,1778—1850)于1811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指出分子跟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分子学说虽然逐渐被人们接受了,但原子和分子当时还没有得到科学上的证实。直到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姓名____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抽象思维的培养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 猜想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课本p49图3-2、图3-3可以证明。) 二、分子的性质 问题探究: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4.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分子的性质之一:________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 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呈__色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 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 溶液呈__色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4)。观察几分钟烧杯A 溶液呈__色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 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 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说明 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烧杯B 溶液呈__色 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第三章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第三章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教学目标 1. 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重点难点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巩固练习】 1、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02和红棕色N0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片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播放动画:展示过程与结果。 4、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对比归纳、形成概念: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边演示边讲解 【模型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 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板书】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 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出来。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1、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黄草中学廖书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敢于探索的探究精神 【重难点】 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组配乐画,让学生欣赏,设问引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1: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物理所学,预习加自主阅读,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分工:第1-4小组汇报第1题答案,第5-8小组汇报第2题答案)【小结】小结自学成果。 活动2:探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师演示】实验3-1,品红扩散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图片展示】图3-2和图3-3

【小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3:探究“分子性质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显示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 一滴水中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也都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得完 【提问】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测出分子有什么特征? 【小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4: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分子的另两个性质 【学生实验】按表格内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写在相应的表格内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相互交流】互相讲解自己的实验成果 【小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间有间隔(通常情况: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 【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我们生活实际,举出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哪些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四)学以致用 解答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呼应开头。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和困惑。 (六)练一练,我最棒 抢答,习题见课件。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分析: 1、教材容: 本节课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①本节课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 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认识分子;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

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法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勇于探索的精神。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容

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第三章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第三章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追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很小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7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组数据对比。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仪器】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参与指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肯定学生发言正确性,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以鼓励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成果,播放氨分子运动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巩固练习】 1、解释新课开始品红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闻到花上的香水味? 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容易干,还是阴雨天易干?为什么?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家庭小实验50ml黄豆和50ml绿豆让学形象理解分子间间隔就象石子与石子、沙与沙之间的有的间隔大,有的间隔小,混合后间隔小的分子进入到间隔大的分子中。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二、粒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本溪市第十中学 2019年9月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4)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糖块溶于水为何不见了?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3、为何能闻到远处的花香?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板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1、学生进行猜想、讨论 2、学生从实例中逐渐感知到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观粒子构成的。从日常的现象感知微观世界,建立微观粒子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一、分子[提出问题]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情景感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板书] (一)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探究活动一] 分子是运动的吗?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试液,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板书]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休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分子模型及挂图、品红溶液、水、烧杯。 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培养抽象思维水平、想像力和分析、推理水平。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联系及区别 难点:原子概念的理解 【课前预习】 1.分子有那些性质? 2.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3: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比较 1、分子 【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51~52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个说法对吗? 2.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有哪些?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2)水氢气+氧气;(3)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就“不见了”。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成了。

⑴分子的概念:最小粒子。例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⑵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以 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 很多聚集成金属汞。 【交流讨论】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分子、原子各是怎样变化的? 2.分子、原子的概念 3.比较分子、原子的相同点区别及联系 2、原子:⑴原子的概念:。 ⑵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 定义 特征 区别 联系 4、分子、原子、物质间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知识归纳】 1.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 3.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课本P53~54 第2、4、5题 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中,准确的是() A.分子质量大于原子的质量 B.分子能运动而原子不能运动 C.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已知“o”、“●”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1)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2)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4.微观模拟题:通过下图反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反应。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 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 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 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 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 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 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 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 “飘香”是什么原因? 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 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 存在,初步形成微观 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 有内在关系的 话题,提出富 于思考性、激 发想象力的化 学问题,确立 正确的学习导 向。 从动画和实物 图像中感知分 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 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 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 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 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 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 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 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 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 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 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 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 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 思考,从具体的 数字中感知分子 的质量和体积都 很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探 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 字和拟人化的 手法,说明分子 的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生 的兴趣,同时提 出分子会运动 和分子之间有 空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渡 到下一部分内 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论、 分析实验条件, 归纳、交流实验 现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习 推向深入,使 “分子不断运 动”的抽象、 枯燥知识化为 生动形象的画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2021年九年级化学 课题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从容说课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课题1分子和原子(20201018133752)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学习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 原子 (2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问题情景】投影三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 味。 【引入课题】以上三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一.物质的构成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一一分子、原子构成的。 【设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投影】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照片 1、苯分子的照片2 、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二、分子 (1)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2.认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 分子和原子概念。 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分子有那些基本性质? 【抽生回答】(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3)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导入】分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再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和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 【提问并讲解】1.水蒸发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中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既然如此,水的化学性质是当然就没有改变。 2.品红溶于水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品红分子和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既然如此,水和品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各自保持不变。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其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 【提问并讲解】1.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过氧化氢分子。)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水分子、氧分子。)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过

氧化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氢分子、氯分子。)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氯化氢分子。)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其化学性质也就不能保持。 【提问】由以上可知,如果物质的分子不变,化学性质就能保持不变。分子变了,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那么我们该如何给分子下定义呢?请同学们看教材50页第二段。 【抽生回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抽象概念直观化】酒精能燃烧,如果取其一半,能否燃烧?(生答:能。)取其一半的一半,能否燃烧?(生答:仍能燃烧。)可见构成酒精分子不变,其化学性质就不变。 【提问】分子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请找一找。 【抽生回答】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最小”。 【过渡】为什么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保持其‘物理性质’的最小粒子”呢?听了下面的故事你也许会豁然开朗。 【小故事】伽利略的父亲曾带伽俐略去朋友家作客,当时天上正飘着鹅毛大雪。小伽俐略一边走一边玩,非常高兴。忽然,他停住了脚步,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问:“爸爸,雨水没有颜色,雪花为什么是洁白的呢?”雨水和雪花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他们颜色不同,状态不同,可见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讲解】在常见的物质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呢?氧气(O2)由氧分子构成,臭氧(O3)由臭氧分子构成,氢气(H2)由氢分子构成,氮气(N2)由氮分子构成,水(H2O)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H2O2)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二氧化碳(CO2)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氨气(NH3)由氨分子构成。 【讨论】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 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 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 物。 过程与 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 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 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 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备课笔记 课堂延伸: 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 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 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 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 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 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 化学变化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镇海中学陈志海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4.课时安排: 2 课时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准备: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从学习熟悉的典 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 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体现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接受、理解和确立。后续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 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生 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并且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 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 特殊性质。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 观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策略 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没有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是突出的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时,表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尤其易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因此要用现象明显的实验、用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来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本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我校采用班班通 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 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特点。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 子。 (3)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 处理加工信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